中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

彝族人群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管理

[摘要] 目的

探索在少数民族地区全人群中开展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与管理方式。 方法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艾滋病高流行区B县,对2个乡的全人群进行了体格检查、血清学检测、问卷调查等。 结果 全人群调查进展顺利,92.0%的人群接受了调查。得到了当地全人群艾滋病、梅毒、丙肝等疾病的感染率数据,加大了对发现的感染者的管理力度,有效控制传染源。 结论 开展此类调查应该做到周密的前期准备,大力开展群众动员,严格现场操作和质量控制,分阶段调查以实现全覆盖,对查出的疾病及时转介治疗。开展类似的调查还应针对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自1986年我国首次报告发现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逐渐在全国范围蔓延开来,在局部地区呈高流行态势。[1- 2]艾滋病疫情大多通过病例报告、哨点监测、专题抽样调查等方法获得。[3-5] 在高流行地区开展全人群的艾滋病流行病学普查可以准确了解疫情形势,为制定科学防治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但此类普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较多困难,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加不易。“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示范区项目属国家“十一五”期间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B县属艾滋病高发地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被选定为“四川乙肝结核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调及协同综合防治一体化示范研究”艾滋病防治示范区。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B县2个乡的全体人群,其中98%以上人口为彝族。

1.2 方法 开展了现场体检、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现场体检包括内外科检查、B超、心电图、胸部透视、血样采集、小便常规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肝功能、HIV、梅毒、丙肝检测;问卷调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相关知识、高危行为等。 2结果

2.1 组织措施

四川省、凉山州、B县分别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省州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制定了省州县乡政府、卫生部门的工作机制、措施与方案。并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人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由省卫生厅、凉山州政府领导亲自召开项目推进会,强调项目的目的意义和工作任务,逐一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就人员、物资配置做了安排、部署。在中央经费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及时落实配套经费用于现场工作。 配备必要设备,加强人员培训。B县地处高寒、高山地区,为国家级贫困县,地域面积广,人口居住分散。卫生事业发展滞后,本研究选中的两个乡卫生院分别仅有5名和7名工作人员,不能从事任何一项实验室检测。如果仅依靠当地的条件,将无法完成现场调查所要求的内外科、B超、心电图、采血化验(含HIV抗体检测)等9项检查。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对2个乡卫生院X光透视室房屋改造,配置了B超、心电图、X光透视和三大常规检测设备。从凉山州和附近的会理县、盐源县、B县等医疗机构抽调的80多名优秀医生参与调查工作,并对他们分别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信息收集等内容培训。在正式调查前,在2个乡分别进行了30人的现场预试验。预试验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心电图、B超检查、静脉血采集及问卷调查等项目,对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进。

采用先进技术,避免意外事件。彝族群众的姓名由于发音、一人有多个名字、身份登记不全等原因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多年困扰的问题,首次引进虹膜身份识别仪对目标人群进行身份识别登记,避免了重复登记,同时为电子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平台。既往的经验表明,当地群众对采血有恐惧心理,容易造成晕针晕血甚至由此引发群体事件。本次抽血操作根据这一情况,特制了有挡板的抽血台,被抽血者看不到针具、血液和医务人员,有效防止晕血事件的发生。

2.2 实施情况 经过近1年的努力和实践,完成了2个乡10 067名居民的调查,占登记在册人数的92.0%。首先根据乡、村登记在册人员进行造册,核实实际居住人口。2个乡的干部自项目实施以来,分成几个小组,每天很早就进村入户的组织、动员,做到组不漏户、户不漏人。根据时间安排各个村组的群众到乡卫生院。乡村干部采用了很多方法动员群众,比如,发动村组里的关键人物、退伍军人、教师等入户动员;结合参保新农合工作进行动员;对没有上户口的小孩承诺上户等。 由于有大量群众到外地打工,在短期内无法做到全人群都被调查。项目采取了分阶段调查的方法,首先是2010-04/05集中1个月的时间共完成在家的7 645人健康体检和基线调查工作。然后,利用彝族年前后,大量群众返乡期间进行补充调查,分别在彝族年(11月)前集中1周,彝族年后集中1周,完成了2 422人健康体检和基线调查工作。剩余外出人员由乡政府组织随时掌握其回家信息,及时做好补充体检工作。尽可能将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群纳入普查。

现场体检和问卷调查均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完成,省和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现场资料收集的质控工作。现场完成个人基本信息录入、内外科检查、B超、心电图、胸部透视、血样采集、小便常规检测和问卷调查等工作;县医院完成血液样本处理和肝功能检测:现场采集到的血样,每天有专车负责及时将血样送往县医院进行样本处理、分装和相关的检查;州疾控中心完成HIV、梅毒、丙肝检测;省和州疾控中心均建立了全部目标人群的血液样本库。

2.3 查出疾病后进行转介

抽调县医院各科专家,对所有体检结果进行评定,对体检结果有异常者进行反馈。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新发现HIV感染者均纳入常规管理。HIV阳性孕妇均转介到县妇幼保健院开展母婴阻断工作。对疑似结核患者转介到县疾控中心进行确认,阳性进行结核免费治疗。对肠蛔虫患者进行免费驱虫治疗。对感染者、感染者家庭和遗孤遗老进行关怀救助。为了减少感染者流动,对HIV感染者及其家庭发放生活补助。

当地医务人员少,技术水平不高,服务范围窄,群众看病就医十分有限。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将先进仪器设备留下,而且带出了一批不走的医生,拓展了医疗服务范围,极大满足当地群众需要。群众在健康体检过程中切实得到实惠,都愿意参加这样的调查。

2.4 初步探索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大规模全人群艾滋病调查的组织和管理方式 通过本项目的开展,比较准确掌握了当地艾滋病流行现状,加大了感染者随访管理力度,有效控制传染源,逐步控制疫情蔓延。B县以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有效整合当地各种艾滋病防治资源,已经初步建立起比较有效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管理运行机制。将艾滋病综合防治重心下沉乡镇,对艾滋病感染者实行属地化管理,建立“人盯人”的感染者管理模式,并通过不断健全、完善机制,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 3 讨论

研究所涉及的地区是艾滋病高流行区,当地以前开展过艾滋病筛查,但由于前期宣传、组织工作不到位等原因,群众出现抵触情绪,现场组织实施困难,无法做到全人群的普查,所得到的数据存在偏倚。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和人员能力非常有限,广大群众对艾滋病调查的接受程度不一,组织管理工作对于这次大规模基线调查至关重要。该研究顺利完成了彝族地区大规模全人群的艾滋病流行及相关健康情况调查,主要经验是:①当地党委、政府重视是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关键。各级干部意识到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层层落实,将任务落实到人,积极推进;②强力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支撑。来自省、州、县的专家组在现场随时提供支持和指导,遇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质量得到有效保证;③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是完成全面普查的前提。动员群众难度大,工作细,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广泛的动员,才能让群众相信并参与;④采用适合当地的技术措施是调查质量的保证。虹膜识别技术、有挡板的抽血台等措施提高了调查的效率,保证了调查质量;⑤实施单位齐心协力通力配合是保障。本研究涉及的实施单位较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各单位必须在一个有效的管理框架下共同开展工作,相互支持、通力协作,及时处理遇到的问题,分享成功的做法。同时,整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当地乡村卫生服务能力严重不足;②部分吸毒人员不愿说出真实的高危行为;③群众卫生意识淡漠,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短期难以改变。今后开展类似的全人群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应注意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二篇:中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方案

附件:

中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方案 (2007~2010年)

一、背景

男男性行为人群是艾滋病传播主要高危人群之一。根据《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估计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万,其中约4.7万是男男性行为人群,占7.3%。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设立监测哨点,数据表明,感染率在1~3%之间。近年在该人群中进行的一些专题调查发现该人群感染率已升至2.5~6.5%。高危性行为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普遍存在,该人群中有肛交行为的比例超过80%,50%以上有多个性伴,且一部分人还有女性性伴或与女性结婚、生育子女,而该人群的安全套使用率却很低,一般在10~20%之间。 近年来,随着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越来越多得到重视,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共同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由于中国男男性行为人群基数较大、分布广、人群较隐蔽、不易接触,给有效的干预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因此与实际需求相比,目前的防治工作还有很多问题。为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促进男男性行为人群更广泛地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推动该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二)政府主导,有关部门、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及男男性行为人群共同参与;

(三)充分发挥男男性行为人群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目标

(一)总目标

遏制艾滋病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传播蔓延。

(二)具体目标

1、到2007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将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纳入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常规工作内容,组织有专业机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及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志愿者参加的工作小组,了解掌握本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规模、分布、高危行为及艾滋病流行相关信息,制定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方案,建立基本完善的督导评估体系。

(2)充分发挥网络、热线、咨询检测点以及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的志愿者/志愿者组织等已有资源的作用,结合国家艾滋病咨询检测工作有关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咨询检测工作。艾滋病咨询覆盖当地该人群的70%以上,在接受相关咨询的人中,艾滋病检测率不低于50%。 (3)安全套推广使用、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等有效干预措施覆盖面达到当地该人群的70%以上。其中,安全套使用率达到50%以上,为50%以上有性病求医需求者提供规范的性病诊疗服务。

(4)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抗病毒治疗工作覆盖该人群中50%以上已发现的符合治疗标准的病人。

2、到201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进一步提高艾滋病咨询检测的可及性。艾滋病咨询覆盖当地该人群的85%以上,其中,艾滋病检测率不低于60%。 (2)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男男性行为人群。其中,安全套使用率达到70%以上。为80%以上有性病求医需求者提供规范的性病诊疗服务。

(3)全面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抗病毒治疗工作覆盖该人群中80%以上已发现的符合治疗标准的病人。

四、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一)建立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机制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多部门合作的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机制。 各地要将男男性行为人群纳入当地艾滋病防治总体规划中,推动相关部门参与该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大相关政策的开发力度,促进该人群有关艾滋病防治政策出台。

2、发挥专业机构技术支持作用,建立相应的督导评估体系和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负责建立相应的督导评估体系;根据国家督导评估方案的有关要求,完善监测系统,基本掌握该人群艾滋病流行状况和趋势。各地要将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纳入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常规工作内容;制定科学的评估方案,开展需求评估调查,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与该人群的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加强信息的整合利用和交流,定期汇总分析艾滋病疫情监测信息。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加强与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的合作,并为其提供防治有关的技术支持,帮助其建立和完善组织运作机制;帮助和扶持有志于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各类志愿者组织的形成和成长。通过社会动员,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反歧视教育,为男男性行为人群参与艾滋病防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发挥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的积极性,更广泛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要加强自我能力建设,为有关艾滋病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充分发挥本人群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切合实际需求的艾滋病防治活动;配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共同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平台。

4、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作用,促进全社会参与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 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要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活动;倡导社会各界支持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为有关组织和人员提供培训和交流机会;为感染者/病人提供关怀支持。 促进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二)加强艾滋病咨询检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主动与当地的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该人群特征的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模式;提供技术支持,为该人群志愿者组织培训咨询员;推广快速检测,提高咨询检测服务质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当地1~2个咨询检测点为指定服务点,为该人群提供服务;做好检测前后咨询,遵循自愿和保密原则,组织开展对感染者的跟踪随访和咨询;加强高危行为改变等预防传播的知识教育;依托该人群志愿者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关怀与转诊服务。 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可利用同伴教育、外展服务、热线电话等多种干预活动促进艾滋病咨询检测工作,提高人群主动进行自愿咨询检测的意识和行动;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建立适宜的咨询检测模式;开展咨询工作,并在自愿和保密原则下,为感染者/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和转诊服务等。

(三)加强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

1、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为当地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提供培训和交流机会;选拔和培训同伴宣传员,提高同伴宣传员的工作能力;加强监督和指导;开发有针对性的宣传资料。 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同伴宣传员、网站、热线以及外展、社区交流等活动的作用,结合目标人群(如青少年、进城务工人员、男性卖淫人群等)的特点和需求,普及艾滋病性病知识,提倡安全性行为;同时发挥志愿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创新性的宣传模式,倡导健康意识;组织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和交流活动,加强艾滋病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应积极开展社会动员活动,参与宣传教育,包括开发宣传资料、培训人员,支持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的交流活动。

2、推广安全套使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积极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工作,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安全套使用率低的现状,制订干预工作方案,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的措施;要动员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开展预防干预工作;在该人群经常聚集的场所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促进安全套、润滑剂市场营销/社会营销服务网络,鼓励相关企业研发适合该人群特征的产品,提高人群安全套和润滑剂的可及性。

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从事干预活动的优势,利用同伴教育网络、社区交流等活动发放安全套;深入到该人群聚集场所,发放安全套以及相关宣传材料,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应开展倡导活动,促进公共场所经营者在场所内开展安全套推广以及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

3、提供针对性的性病诊疗服务

各级卫生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性病诊疗服务资源,在当地选择1~2所合适的性病门诊,进行针对性的相关知识(如男男性行为人群社会和心理特征等)、技能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为男男性行为人群提供价格合理的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将推广安全套作为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内容,配合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可利用同伴教育、外展、社区活动、社区读物等多种干预活动,促进该人群性病预防和正确就医行为,提供性病治疗及医疗机构相关信息,逐步使该人群正确求医率上升。

4、开展特殊群体中男男性行为者的干预工作 要开展男性卖淫人群、男性变性人群以及青少年人群、农村进城务工人群中男男性行为者的干预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鼓励、扶持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志愿者组织等民间组织探索和推广适宜的防治模式,促进其行为改变,提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降低艾滋病的传播流行。

(四)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抗病毒治疗工作

根据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以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积极开展男男性行为人群中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为该人群中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人提供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加强当地指定的抗病毒治疗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与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以及感染者小组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共同做好病人的管理;积极开展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工作和有治疗需求的感染者/病人的机会性感染规范治疗工作,使机会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合国家及当地的关怀政策,对经济困难的感染者/病人适当减免相关费用,减轻其治疗负担。

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在自愿和保密前提下,开展随访、督导服药、强化服药依从性、心理支持等服务;积极参加艾滋病关怀护理和支持救助工作;加强对该人群的宣传教育,减少歧视;鼓励感染者互助小组更多的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开展自助自救,履行感染者/病人相关责任和义务,减少传播。 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应协助相关部门和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开展反歧视的宣传教育工作;关怀支持感染者/病人/家属,支持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开展自助自救,为志愿者及家属提供关怀护理培训。

五、能力建设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专家队伍建设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负责加强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专家和顾问队伍建设,专家和顾问由跨部门、多学科、多专业及多层次(国家、地方及志愿者组织)人员组成,为该人群艾滋病防治提供决策建议和技术支持,促进政府、专业机构、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及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二)提高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的工作能力 对各地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进行能力评估。了解现有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的干预覆盖率,客观评估能力现状和能力建设需求。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能力建设计划,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加强对计划和资金运作、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志愿者组织独立实施艾滋病防治项目和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能力,鼓励公平竞争,支持各地新生志愿者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提高干预覆盖率。

(三)强化专业防治机构人员培训

按照《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要求,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特点,加强专业防治人员的培训,提高防治工作知识、政策水平和技能。对艾滋病、性病诊疗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特别要加入男男性行为人群生活方式、行为、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培训内容。

(四)开展国际合作和应用性研究

鼓励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拓宽合作渠道。鼓励不同学科领域的人员参与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研究,探索针对性的防治模式,特别是探索在青少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男性卖淫者及男性变性人群中的男男性行为者开展艾滋病防治的策略和方法。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也应发挥自身优势,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有效的干预方法和模式,并加以推广。

(五)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规范、整合与完善现有的信息发布、交流渠道,建立信息平台,促进防治信息及经验在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等民间组织之间分享和交流。

(六)经费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将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纳入工作计划,落实相应经费;鼓励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多渠道争取经费,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鼓励社会各界支持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

六、督导评估

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督导与评估,纳入国家整体艾滋病防治工作督导评估体系,按照《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方案》进行相应的组织实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根据该人群具体情况确定督导评估内容及指标(见附录)。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地的督导评估指标和方案,逐年进行督导评估,国家对各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督导和评估。

附录:

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督导评估内容及指标

督导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推动工作的落实,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工作方式有日常督导、专项督导和联合督导等。

评估是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阶段性的回顾与总结,通常是对知识与行为的改变和防治效果的评价。

(一)督导评估内容

从四个层次对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估,即保障措施的落实、防治工作的开展、知识和行为的改变以及防治效果的评价。

1、保障措施的落实:督导政策倡导(相关政策出台)、经费投入、政府和部门防治规划和计划制定、多部门的协作与配合、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社会团体和组织的参与等进展情况。

2、防治工作的开展:男男性行为人群宣传教育与措施落实、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咨询检测、性病防治、抗病毒治疗及机会性感染预防等防治活动进展情况。

3、知识和行为的改变: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等知识和行为的改变情况。

4、防治效果的评价: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感染率、抗病毒治疗后病人生存率等指标,结合知识和行为指标综合评价防治效果。

(二)督导评估指标

1、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是指在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督导评估过程中,各地必须收集和填报的指标。核心指标共9个,包括:

(1)省、地(市)和县级政府用于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经费数额; (2)社会团体及民间组织开展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项目的数量; (3)在过去12个月中该人群接受过艾滋病检测并知晓检测结果的比例; (4)艾滋病预防措施覆盖该人群的比例; (5)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覆盖该人群的比例;

(6)该人群已掌握的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 (7)该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

(8)该人群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 (9)该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核心指标考核频度及信息来源见表1。

2、附加指标

附加指标是指各地在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督导评估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收集和填报的指标。附加包括: (1)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中接受培训的同伴教育者、外展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人次数; (2)针对该人群性病诊疗服务需求每年度培训的性病规范服务医务人员人次数; (3)该人群中每年度安全套发放数; (4)该人群中每年度宣传资料发放数;

(5)该人群中接受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存活的病人比例; (6)该人群性病感染率。

附加指标考核频度及信息来源见表2。

表1:

核心指标考核频度及信息来源 核心指标名称

频度

信息来源

保障措施

1、省、地(市)和县级政府用于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年度经费数额

每年一次

省、地(市)和县级财政部门、防艾办

2、社会团体及民间组织开展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项目的数量

每年一次

防艾办、卫生、民政、工商等部门以及国际机构等文件、资料

防治工作

3、在过去12个月中该人群接受过艾滋病检测并知晓检测结果的比例

每年一次

综合监测点、专项调查、VCT门诊

4、艾滋病预防措施覆盖该人群的比例

每年一次

综合监测、专项调查

5、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覆盖该人群的比例

每年一次

卫生机构记录、专项调查

6、该人群已掌握的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

每年一次

卫生机构记录、病例报告统计

知识与行为

7、该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

两年一次

专项调查

8、该人群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

每年一次

综合监测、专项调查

效果

9、该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每年一次

哨点监测

表2:

附加指标考核频度及信息来源 附加指标名称

频度

信息来源

保障措施

1、男男性行为人群志愿者组织中接受培训的同伴教育者、外展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人次数

每年一次

工作记录、相关统计表

2、针对该人群性病诊疗服务需求培训的性病规范服务医务人员人次数

每年一次

工作记录、相关统计表

防治工作

3、该人群中安全套发放数

每年一次

工作记录、相关统计表

4、该人群中宣传资料发放数

每年一次

工作记录、相关统计表

效果

5、该人群中接受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存活的病人比例

每年一次

病人记录、报告

6、该人群性病感染率

每年一次

哨点监测、专项调查

第三篇: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最为多见。

其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临床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而少数重症病例可快速进展为神经系统疾病等致命性全身并发症,尤以与患儿感染EV71有关。

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首次发现EV71,之后15年内该病毒在整个亚太地区迅速播散,按发病顺序依次为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越南、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柬埔寨。 检索1995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期间PebMed上手足口病相关信息,发现所有相关文献仅为描述性报道,很少有报道考虑发病地域因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分析发病季节。 中国2007和2008年年初分别爆发了几起手足口病疫情,随即启动紧急应对策略,于2008年5月建立国家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为了解国内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情况,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余宏杰博士等开展相关研究。

该研究重点对2008-2012年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季节、地域等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该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等干预措施积累参考数据。该报告发表在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2008年1月1日-5月1日,国内所有手足口病确诊及疑似病例以自愿原则上报给位于北京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但是,自2008年5月2日开始,国家法定上报手足口病病例,于是中国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应运而生。

监察体系中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型管理:手、足、口腔或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合并或不合并发热症状的患儿,定义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通过RT-PCR或病毒分离方法对疑似病例获取肠道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证据(包括EV7

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类型),定义为手足口病确诊病例。

若患儿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心肺并发症(如肺水肿、肺出血或心肺功能衰竭),归类为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其余则为轻症病例。

研究人员针对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上报给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手足口病病例中,调取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数据,按照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证据情况以及感染肠道病毒类型进行分层,分析所纳入病例资料的气候、地域和人口基本资料统计信息。

研究共纳入7200092例手足口病登记信息,2010-2012年期间该病年发病率为1.2例/1000人-年;其中,267942例(3.7%)为经实验室证据确诊病例,2457例(0.03%)死亡。 12-23个月龄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2012年期间该年龄组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8.2例/1000人-年、1.5例/1000人-年。5岁以下男童发病可能性是同年龄组女孩的1.6倍。

2008-12年国内手足口病疑似/确诊病例年龄分布与临床严重程度

统计发现,患儿从发病到确诊、从发病至死亡以及从确诊到死亡的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5天、3.5天和0.5天。发生心肺或神经系统合并症患儿绝对值例数为82486例(1.1%),其中2457例病情极重导致死亡(在重症中所占比例3.0%)。1737例经实验室确诊且死亡病例中,1617例(93%)与EV71感染有关。

国内实验室确诊手足口病严重程度不同组感染肠道病毒比例情况

虽然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时间和流行周期随地区所处纬度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总体看来该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气候温暖的时期。

国内发病集中时间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每年6月是中国北方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而南方地区在5月到

9、10月期间几乎半年时间均高发。

季节性差异与当地降水量、日照时间、温度和气压有关,但是单一气候因素不足以解释全国手足口病发病季节复杂性。基于季节因素的发病地理差异性与气候、人口因素呈不显著相关。

2008-2012年国内不同省份手足口病监测数据热点图:图A显示每周手足口病疑似和确诊病例上报情况时间轴,通过年发病数进行标化;图B显示手足口病季节分布情况,记录2008-2012年期间每周发病比例中位值绘图;A图和B图地区按照纵坐标从上到下示意由北方到南方;图C显示手足口病每周发病数

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周期和高峰时间分布图:A图从浅红到深红显示发病幅度;B图突出显示半年发病活跃性,用半年周期发病幅度除以全年周期发病幅度+半年周期发病幅度所得比值来衡量,浅绿显示全年疾病流行较强,深绿显示半年期发病较为活跃;C图显示手足口病每年发病高峰持续时间,从浅蓝到深蓝显示周数时间长短。 该研究是目前以人群为基础开展的手足口病相关规模最大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国内EV7

1、CV-A16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发病和死亡率,对5岁以下儿童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中,低龄、感染EV71以及生活在农村地区是发生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总体上,该研究为佐证优先给予EV71疫苗以及优化地区接种时机,提供了强有力的、基于人群的全国性数据证据;此外,这项研究结果还可作为与未来干预后相对比的疫苗接种前基线数据资料;鉴于该病在亚太地区发病逐年上升趋势,有必要针对相关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免疫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篇:《血脂异常指南》复习题

一.单选题

1.血液中含胆固醇最多的脂蛋白是()

A.乳糜微粒(CM)

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C.低密度脂蛋白(LDL)

D.高密度脂蛋白(HDL) 2.血液中含甘油三酯最多的脂蛋白是()

A.乳糜微粒(CM)

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3.关于高密度脂蛋白(HDL)的结构和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A.HDL是结构复杂的巨大分子,体积最大.密度最大; B.颗粒大小.组成.功能极不均一;

C.50%蛋白质.30%磷酸.25%胆固醇.5%三酰甘油; D.具有抵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

4.关于载脂蛋白AI(Apo AI)和载脂蛋白B(apoB)叙述正确的是()

A.血清apo AI可以反映LDL水平,与血清LDL-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B.血清apo B主要反映HDL水平,与血清HDL-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C.两者都正确; D.两者都不正确。

5.我国成人血清胆固醇(TC)水平约()mmol/L A.3.24

B.4.68

C.5.46

D.6.10 6.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空腹血脂

A.3

B.4

C.5

D.6 7.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导思想:在进行调脂治疗时,应将降低()作为首要目标

A.甘油三酯(TG)

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8.脂质代谢异常按照起因分类可以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 )。 A.继发型高脂血症

B.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C.混合性高脂血症

D.高胆固醇血症 9.关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叙述错误的是()

A.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始于高密度脂蛋白的氧化.糖化; B.巨噬细胞进入动脉内膜,吞噬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形成泡沫细胞;

C.泡沫细胞坏死以后,形成胆固醇的晶体;

D.脂蛋白颗粒沉积,诱发瀑布炎症反应。

10.关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叙述错误的是() A.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必备因素; B.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罪魁祸首; C.LDL-C水平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无关联; D.LDL-C水平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线性相关。

11.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分层标准中对总胆固醇(TC)水平描述正确的是()

A.<5.18 mmol/L为合适范围

B.5.18~6.19 mmol/L之间为边缘升高

C.≥6.22 mmol/L为升高

D.以上都正确 12.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分层标准中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I-C)水平描述正确的是()

A.<3.37 mmol/L为合适范围

B.3.42~4.20mmol/L之间为边缘升高

C.≥4.22 mmol/L为升高

D.以上都正确

13.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分层标准中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C)水平描述正确的是()

A.≥1.15 mmol/L为合适范围

B.<1.20mmol/L为降低 C.≥1.55 mmol/L为升高

D.以上都正确

14.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分层标准中对甘油三酯(TG)水平描述正确的是()

A.1.70~2.27mmol/L之间为边缘升高

B.<1.70mmol/L为合适范围

C.≥2.28 mmol/L为升高

D.以上都正确

15.一患者LDI-C≥4.14mmol/L(160mg/dl),无高血压,但吸烟,且有早发缺血性心管病家族史,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综合评估该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为()

A .低危

B .中危

C .高危

D .极高危

16.一患者TC≥6.22mmol/L(240mg/dl),且有高血压与早发缺血性心管病家族史,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综合评估该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为() A .低危

B .中危

C .高危

D .极高危

17.关于高密度脂蛋白(HDL)抗栓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内皮,抑制血小板聚集;

B.抑制前列腺素释放,松弛血管平滑肌;

C.下调细胞粘液因子,抑制血栓形成;

D.促纤溶。

18.目前临床用药中,()是最有效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药物

A.他汀类

B.贝特类

C.烟酸

D.以上都是

19.降低()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冠心病一级和二级治疗的重要靶点。

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C.中间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DL);

D.甘油三酯(TG)。 20.高脂血症膳食治疗的目标是()

A.降低血清胆固醇

B.保持患者营养平衡;

C.降低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D.以上都正确。 21.关于他汀类药物叙述正确的是()

A.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的活性

B.加速血浆内LDL的分解代谢

C.是目前降低LDL-C的主要药物

D.以上均正确。 2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中度危险患者需达到的目标治疗值( ) A .LDL-C< 160 mg/dL

B .LDL-C< 130 mg/dL C .LDL-C> 160 mg/dL

D .LDL-C> 130 mg/dL。 23.以下关于对HDL叙述正确的是( ) A.HDL可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再循环或以胆酸的形式排泄;

B .HDL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C .以上两者都对; D.以上两者都不对。

24.对于糖尿病患者脂质异常的干预,治疗的首要目标是( )。 A .甘油三酯

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D .总胆固醇。

25.在我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仅仅包括冠心病和( )。 A .缺血性脑卒中 B.糖尿病 C.动脉瘤 D .症状性颈动脉疾病 26.关于对代谢综合征的血脂异常表现特征叙述正确是() A.TG水平高 B.HDL-C水平低

C.sLDL增多

D.以上都正确 27.TC是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影响TC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A.年龄与性别

B .饮食习惯

C .遗传因素

D .以上都正确。 28.关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叙述错误的是() A.LDL-C浓度基本能反映血液LDL总量;

B .LDL-C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脂质危险因素; C .一般情况下,LDL-C与TC相平行;

D .不能用LDL-C取代TC作为对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性评估。

29.影响HDL-C水平低下的因素有()

A.严重营养不良者

B .肥胖者

C .长期吸烟者

D .以上都是 30.下列关于我国血脂异常的分布特点哪项是正确的() A.血清TC和LDL-C升高率是城市显著高于农村;

B .TC和LDL-C升高率在男性和女性都随年龄增高,到50~69岁组到高峰;

C .TC和LDL-C升高率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明显增高; D.以上都正确。

31.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应该每()个月测定 1 次血脂。 A.1-3

B.3-6

C.6-9

D.9-12 32.关于血脂异常的分类方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高脂蛋白血症的表型分型法

B .继发性或原发性高脂血症 C .高脂血症的临床分型法

D.高脂血症的基因分型法。 3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核心思想不包括() A.确定治疗目标

B .强调将升高 HDL-C 作为首要目标 C .强调在进行调脂治疗时,使用合理的药物

D.强调将降低 LDL-C 作为首要目标 34.下列不是引起心血管病疾病的因素( ) A.血脂异常

B.低血压

C.吸烟

D.肥胖 35.下列关于对HDL 与 HDL-C 的叙述不正确是() A.HDL 是高密度脂蛋白颗粒,是体内抗动脉粥样硬化物质; B .HDL-C 是HDL 颗粒中所含的胆固醇;

C .临床上易于测得 HDL-C ,用 HDL-C 间接反映 HDL 水平; D.HDL-C等同于 HDL。

36.关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叙述错误的是() A.降低 LDL-C 可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B .降低 LDL-C 可减少冠心病发生的风险; C .LDL-C 是冠心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

D.LDL-C 的降低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不能逆转。 37.对于甘油三脂增高的患者,我国的治疗策略是()

A.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多运动.减少热量摄入等;

B.对甘油三脂 2.26-5.64 水平,首先降低LDL 水平,然后用贝特烟酸来降低甘油三脂;

C.TG≥5.65mmol/L者,使用贝特类药物迅速降低TG水平,防止胰腺炎的发生; D.以上都正确。 二.多选题

1.关于血浆脂蛋白描述正确的是()

A .乳糜微粒(CM)是血液中颗粒最大的脂蛋白,因而其密度最低; B.乳糜微粒(CM)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都以含甘油三酯(TG)为主,故将其统称为富含TG的脂蛋白;

C.低密度脂蛋白(LDL) 由VLDL转化而来,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脂蛋白,故称其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

D.高密度脂蛋白(HDL)是颗粒最小.密度最高的的脂蛋白。由于HDL颗粒中所含的脂质.载脂蛋白.酶和脂质转运蛋白的量和质均不相同,故其功能也不相同。 2.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

A.总胆固醇(T C)

B.甘油三酯(T G)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3.影响血液总胆固醇(TC)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A.年龄与性别

B.饮食习惯

C.遗传因素

D.身体活动 4.导致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的因素有()

A.严重营养不良者

B.肥胖者

C.吸烟

D.少量饮酒。 5.下列哪些疾病是冠心病等危症()

A.糖尿病

B.缺血性脑卒中 C.腹主动脉瘤

D.肾病综合征 6.代谢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结局是以下哪些疾病()

A.糖尿病

B.脑卒中

C.症状性颈动脉病

D.冠心病 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除血脂异常外,用于评价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因素还包括下列哪几种()

A.高血压[血压≥140/9OmmHg

B.吸烟

C.肥胖

D.糖尿病 8.血脂异常的病人分为( )。

A .低危

B .中危

C .高危

D .极高危 9.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的主要内容有() A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B .选择能够降低LDL-C的食物(如植物甾醇.可溶性纤维);

C .减轻体重;

D .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 。

10.在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中,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多的药物是( )。

A .烟酸

B .树脂类

C .贝特类

D .他汀类

11.对血脂异常的高危患者,TC和LDL-C开始调脂治疗的值和目标值是()

A.药物治疗开始时,TC≥4.14mmol/L(160mg/dl); B.药物治疗开始时,LDL-C≥2.59mmol/L(100mg/dl); C.治疗目标值,TC< 4.14mmol/L(160mg/dl); D.治疗目标值,LDL-C< 2.59mmol/L(100mg/dl)。

12.对血脂异常的极高危患者,TC和LDL-C开始调脂治疗的值和目标值是()

A.药物治疗开始时,TC≥4.14mmol/L(160mg/dl); B.药物治疗开始时,LDL-C≥2.59mmol/L(100mg/dl); C.治疗目标值,TC< 4.14mmol/L(160mg/dl); D.治疗目标值,LDL-C< 2.07mmol/L(80mg/dl)。

13 对血脂异常的中危患者,TC和LDL-C开始调脂治疗的值和目标值是()

A.药物治疗开始时,TC≥6.22mmol/L(240mg/dl); B.药物治疗开始时,LDL-C≥4.14mmol/L(160mg/dl); C.治疗目标值,TC< 4.14mmol/L(160mg/dl); D.治疗目标值,LDL-C< 3.07mmol/L(80mg/dl)。 14.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原则是()

A.轻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首要目标仍是降低LDL-C,并使其达到目标值;

B.TG水平在1.70~2.25mmol/L者,主要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减轻体重,增加体力活动; C.TG水平在2.26~5.64mmol/L者,非HDL-C成为治疗的次级目标,需要药物治疗,加用烟酸类或贝特类;

D.TG≥5.65mmol/L时,首要目的是通过降低TG来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治疗选用贝特类或烟酸类。

15.下列哪些措施对升高HDL-C具有重要作用()

A.减轻体重

B.适量运动

C.戒烟

D.适量饮酒

三、是非题

1.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的含义:既是指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所导致同一疾病的危险总合,又是指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总和。( ) 2.血压大于等于140/90毫米汞柱,或者正在接受降血压药物治疗,而且合并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因素可定为冠心病和冠心病的等危症。( ) 3.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酯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血症。( ) 4.由于TG主要存在于CM和VLDL中,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血清中无CM,此时TG的水平则可以反映VLDL的多少。()

5.血脂异常治疗的主要目是为了防治冠心病,所以应根据是否已有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以决定治疗措施及血脂的目标水平。() 6.由于血脂异常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所以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

7.在血脂异常患者决定采用药物进行调脂治疗时,需要全面了解患者患冠心病及伴随的危险因素情况,并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首要目标。()8.对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5.65mmol/L(5OOmg/dl)]患者,为防止防治糖尿病的发生,首先应积极降低TG水平。()

9.贝特类调脂药物的适应症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10.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 具有明显的降脂效果,在依从性良好的情况下效果可与他汀类药物相媲美,因此,无论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TLC均应作为所有血脂异常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

11.对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伴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调脂治疗时仍以LDL-C水平达标为首要的治疗目标。()

12.对高LDL-C伴显著HDL-C降低的患者,调脂治疗应以升高HDL-C水平为首要目标。()

13.我国心血管病的特点是冠心病高发而脑卒中发病率较低。()

14.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15.血脂异常是脂质代谢障碍的表现,也属于代谢性疾病,但其对健康的损害则主要在心血管系统,导致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四、简答题

1.请简述代谢综合征的含义。 2.请简述我国人群血脂的合适水平。 3.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有哪些? 4.简述血症异常的概念?

5.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CCADB.6—10 CBAAC.11—15 DACBA.16—20 CBCAD 21—25 DBCCA.26—30

DDDDD.31—35 BCBBD.36—37 DD 二.多选题

1.ABCD.2.ABCD.3.ABCD.4.ABC.5.ABC.6.AD.7.ABC.8.ABCD 9.ABCD.10.ACD.11.ABCD.12.AD.13.AB.14.ABCD.15.ABCD 三.是非题

1—5 √×√√√ 6—10 √√×√√ 11—15

√××√√ 四.简答题

1.请简述代谢综合征的含义。

答: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证候群,是一组代谢起源的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集合,这些因素直接促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增加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具备以下的三项或更多者判定为代谢综合征:(1)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Ocm,女性>85cm。(2)血TG≥1.70mmol/L(l50mg/dl)。(3)血HDL-C

(1)合适范围:TC<5.18 mmol/L;LDL-C<3.37 mmol/L;HDL-C≥l.04 mmol/L;

TG<1.70 mmol/L。

(2)边缘升高范围:TC 为5.18~6.19 mmol/L;LDL-C为3.37 ~ 4.12 mmol/L;

TG 为1.70~2.25mmol/L。

(3)升高界限:TC ≥6.22 mmol/L;LDL-C≥4.14 mmol/L;HDL-C≥1.55 mmol/ L; TG≥2.26 mmol/L。

(4)降低范围:HDL-C<1.04 mmol/L。 3.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有哪些?

答:(1)己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2)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3)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4)有皮肤黄色瘤者。(5)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4.简述血脂异常的概念?

答: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TG升高,俗称高脂血症。实际上高脂血症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5.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2)选择能够降低LDL-C的食物(如植物甾醇.可溶性纤维)。

(3)减轻体重。

(4)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

(5)采取针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措施如戒烟.限盐以降低血压等。

第五篇:血脂检查正常参考值范围

总胆固醇(TC) 指血清(浆)中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总量。TC含量与年龄、性别、饮食有关。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含量越高;女性稍低于男性,月经后超过男性;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会使TC含量上升;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高。

正常参考值:2.8~5.7mmol/L(110~220mg/dl)甘油三酯(TG) 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所构成的酯。血脂是体内脂类物质转运的主要形式,甘油三酯是血脂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物细胞提供能量。

正常参考值:0.56~1.70mmol/L(50~150mg/d1)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LDL) 是判断高脂血症、

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控制饮食,如少吃动物内脏及油脂含量高的食品,有助于减低血中的LDL。

正常参考值:1.68~4.53mmol/L(64~174mg/d1)高密度脂蛋白(HDL)

正常参考值:男性0.78~1.55mmol/L(31~62mg/dl)女性0.85~2.00(34~80mg/d1)因各地区检验条件、设备、试剂等不尽相同,因此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不同,请以您化验单上的正常参考值为准!

上一篇:中国汽车保险发展历程下一篇:中国农业银行个人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