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美术教育初探

2022-09-11

1 什么是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 他以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和身体, 同时其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 美术教育与人及社会形成了彼此助益, 双向建构的关系。

美术教育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陶冶美的情操?养成美的道德?树立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此我们并没有一个可靠的数据来加以论证, 在我国当前的美学界还存在着一些分歧。

在刘叔成等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中强调“美育的根本问题, 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在蔡仪主编的《美学原理》中认为, 美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艺术教育, 其特点是情感教育。潘必新在《论美育的使命》中说:目前在我国存在着“完人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对于美术教育认识的分歧。

在王国维、蔡元培等中国本世纪初的美术教育倡导者那里, 美术教育的领域是情感教育, 美育的手段是艺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完人教育。

蔡元培先生在回顾古代教育 (即以宗教教育为主的教育) 时, 认为古代的美术教育在宗教中表现为宗教家选择名胜的地方, 建筑教堂, 饰以雕刻、图画, 使参与的人有超出尘世的感想, 是美术教育。

2 基础美术教育分析

基础美术教育是区别于专业美术教育的, 它更重视的是人的培养, 更关注“人”的存在问题。今天的教育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在当前的基础美术教育中有一种比较主流的声音, 认为只有素描才是基础美术。从形式上来看, 一方面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家长、社会“给予”, 就已经曲解了基础美术, 另一方面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们拒绝“接受”新鲜的事物。问题就在于给予的东西可能不是学生所需要的东西, 学生所需要的东西可能没有给予。“供求关系”发生了“错位”。这样一来, 问题就集中在:教育者应该给予的不是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2.1 中外基础美术教育对比

2.1.1 从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看

美术教育是作为人的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纳人学校教育的。其教育任务, 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少艺术技能和技巧。而是要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独立思维能力, 极强的个人自信心。

德国巴伐利亚州小学美术教育目的任务是, 为儿童提供自由绘画的机会, 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儿童在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得到快乐, 发展他们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和观察, 在熟悉制作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基础上, 发挥他们的表现能力 (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 ;参观教堂和博物馆, 使儿童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艺术品;使儿童在年度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装饰布置和多种形式的游戏表演。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制订, 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 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2.1.2 从教学形式看

德、日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式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 稍加启示, 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 各得其乐, 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 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师是活动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 只在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 教师才帮助他们, 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采取的严谨的准备, 一环一环进行教学程序, 追求课堂的主动性, 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还是教师为主导, 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吸收。讲课都讲究形式, 实际效果如何是不管的。很多优秀的课, 都只是以形式丰富多彩, 像唱戏式的用上很多道具来评定的, 讲得细、讲得全、讲得稳, 就是好。课堂授课还受到很多局限, 教者费心, 学者费力。

课堂授课的开放与束缚、灵活与机械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近期目的来说, 中国的基础教学好, 而长远来说, 各种能力, 包括学习的能力就显得比外国学生相差很远, 普遍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的状况。

2.2 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管理层对美术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美术不能带给学校带来一个高的“升学率”, 导致美术学科成了学校教学中的“附属品”, 大部分学校在对美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配备上严重不足。

教育观念滞后, 课程的培养目标己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最明显的是, 现行美术教育大纲和教科书在课程目标上, 所关注的仍然是知识目标即注重知识的介绍与传承。而在能力培养上,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 缺乏针对性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

为了追求升学率, 课程极力追随考试的取向, 一方面导致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使得反映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内容很难纳入到课程内容领域, 课程内容难于反映时代性。

分科不明确, 课程结构简单、单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而忽视了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 对学生的人格和整体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能够记忆固定僵化的知识, 在课程实施中主要采用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机械训练学生, 学生也由此形成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标准化、答案式的教学方法及要求己失去艺术本身的功能及价值。影响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在课程评价上, 常以统一的或确定性的要求标准 (以权威的、书本范本的或个人喜好) 来衡量、评判学生作品,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以学生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题, 忽视了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课程管理实行高度集权化的管理方式, 地方、学校和教师成为课程被动执行者。

上述现象, 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重要的是, 机械的、统一的技能学习已无法实现人格培养、探索、试验、创新精神的确定, 这己同素质教育要求相差甚远, 必将长远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3 基础美术课程对策的思考

3.1 明确学习美术的目的

学生由于自身发育的特点, 他们对图像的感知、识别和记忆的能力特别强, 所以, 对学生来讲并不适宜过早地接受文字、数字等等比较抽象的带一定逻辑性的知识内容。学生们认识周围世界更多的是通过形象的游戏性的活动。一般的绘画活动正符合形象性和游戏性这两个特点, 所以, 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轻松的活动。而且, 在美术课时, 不一定要有高难度的技巧, 也不一定要有高档的材料。

学习美术课程的目的应该是由学习美术形成“美术修养”。“美术修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以后, 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美术修养”是“人文修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美术活动对于个体自身而言, 可以交流思想情感、理解人生的意义、表达人文的关怀、美化生存环境, 从而提高生活的品质;而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则可以了解文明发展、理解人类的理想、认识多元文化、参与全球性的文化交流, 最重要的是完善人格, 充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及个体存在的价值;认识到精神的自由、人性的尊严及个体的权利;认识到羞涩、负疚及虔诚和爱、认识到多种可能存在的价值;认识到确定性缺乏的意义。

3.2 提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 比如骄傲、虚荣、粗心、自制能力差、怕困难、自主能力差、缺乏独立性、总是半途而废等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是口头地去教训学生应该如何如何, 其效果是比较差的。要想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随自己的年龄和智力因素共同成长的话, 就必须使非智力因素的锻炼融汇在某种适当的活动中。从这点上讲, 学习美术就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活动。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 一个能够自己面对实物写生的学生, 当他从随意美术过渡到能比较客观地去表现的时候, 当他从要大人指点过渡到敢于自己大胆去画的时候, 他的自主能力自然就加强了。再比如, 学生开始学习美术时, 总是由家长帮助收拾美术用具, 一旦自己去做, 常常丢三落四, 还可能把颜料抹的到处都是, 但经过锻炼, 当他们能做到自己比较有条理地去收拾用具时, 他们的独立性也就加强了。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去画, 让学生更加细心地去画, 让学生美术时要有始有终,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画中的问题, 这一切培养了学生们胆大心细的作风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当然,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 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生绘画学习中长期、耐心地进行培养。

4 结语

学习美术课程的目的应该是由学习美术形成“美术修养”。“美术修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以后, 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美术修养”是“人文修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美术活动对于个体自身而言, 可以交流思想情感、理解人生的意义、表达人文的关怀、美化生存环境, 从而提高生活的品质;而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则可以了解文明发展、理解人类的理想、宏扬民族精神、认识多元文化、参与全球性的文化交流, 最重要的是对文化的反判精神。

摘要:基础层次的美术教育目标并不是要培养画家而是教会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观察、判断、思考、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进一步让学生能对自然有认知、对人文有关怀、对社会有关注、对科学有贡献。因此, 基础美术教育, 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养成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并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与想法, 以养成思考、想象和表达能力, 成为一个独立思维、独立精神的“人”。

关键词:美术教育,分析,对比,理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S].2003.

[2] 教育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S].2003.

[3] 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 (美) 艾斯纳, 马蓄汝译.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校[M].中国美术教育, 2004.

[5] 万伟, 秦德林.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6]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我国保险法的最大诚信原则的应用及其审思下一篇:新刑诉法下电子证据的取证、审查及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