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初探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幼儿教育初探范文

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初探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们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的重要依据。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把游戏融汇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充分体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要为幼儿提供平等表现的机会,使幼儿的能力、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让幼儿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主动活动、思维活跃。因此,在幼儿园适时、合理地开展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 游戏 研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26-01

在学前教育改革进程中,课程游戏化是近期涌现出的一项显著成果,其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及促进学前教育深入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教师要重视这一研究,积极深入、主动参与,做好课程游戏化教学改革。

1 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的积极意义

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而课程游戏化研究则是针对幼儿身心特点而开展的一项专题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适应了学前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对趣味性较强的事物感兴趣,课程教学如果枯燥乏味,就无法调动他们的兴趣。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顺应了学前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二是有利于打造更具趣味性的课程。课程趣味性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参与度和实际效果。以游戏化作为主要模式,孩子们会学得更加有兴趣,他们会以积极的举动回应教师的启发引导,在趣味性活动中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三是可以打造学前教育的特色品牌。学前教育应当向着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教改方面要有所体现、有所表现。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拓展,能提高幼儿园的办学影响力,并以此为抓手,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2 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的要点分析

在课程游戏化研究推进过程中,教师要在推动研究深入开展和质效提升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教师重点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2.1要确定本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的计划方案

虽然幼儿园针对这一研究有具体的工作方案,但最关键的落实环节还在于广大教师。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研究的实践者,因此要确定适合本年级、本学科的课程游戏化方案。教师要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情感兴趣,针对教学内容中的可结合之处开展分析研究,使课程游戏化活动能具体落实到课程,落实到教学内容,落实到教学对象,制订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方案,这是深入推进课程游戏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2.2要落实课程游戏化研究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在整个游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成为研究的倡导者、引领者、推进者。首先,要积极响应和重视这一研究,要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以课程改革要求为抓手,广泛搜集资料、研究他人的成果,寻找游戏化改革研究中的有效突破点。其次,教师要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案编写、教学活动设计中主动融入这一研究,使课程游戏化研究贯穿于学前教育全过程。另外,还要相互协作、共同探讨,使自身能够在研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3要将教研活动与游戏化研究紧密结合

教学研究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幼儿园要将教研活动和课程游戏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将课程游戏化研究作为教研教改的重要课题,列入学期、教研计划,制订详细的教研活动安排。另一方面,要针对研究课程游戏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障碍因素,探究如何有效突破。经过这样的融合,为课程游戏化研究增添强劲动力。

2.4 要体现课程游戏化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授知识、培养优秀习惯与良好技能的过程中,融入游戏化教学内容,使孩子学得更加轻松快乐,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以游戏化的趣味形式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化游戏,要求幼儿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扮演医生和患者等。以这样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既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强化了文明礼貌教育。游戏化模式的改革使教学充满了活力,受到了幼儿的广泛欢迎。再比如,为了培养幼儿动作协调能力,教师可以在室外体育活动中设置一些协调性小游戏,如拍球、队列等,可以训练幼儿的动作协调性。以游戏方式代替单调的教学或训练,可以让幼儿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有助于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5要定期交流总结游戏化研究的成果

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有一个逐步深入推进的进程。因此,教师在具体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回顾,将自己在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总结出来。幼儿园要定期组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交流心得,通过相互观摩、开设示范课等形式进行总结交流,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得到推广。这是进一步放大课程游戏化研究运用成效的有效路径。

3 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实施的注意点

教师在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中,要注意提高科学性、实效性。一是要注意博采众长。既要从教学网站、教学资料中搜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要注重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将大家总结的经验作为自身工作的参考,从中汲取有用之处进行拓展。二是要注意因地制宜。不同学科、年级段的幼儿在课程游戏化研究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幼儿年龄特点及现有设施条件,科学组织各种游戏化活动,做好安全、卫生等方面的保障。三是要注意家校联动。一些益智游戏、行为习惯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帮助。幼儿园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向他们通报这些游戏的内容和方式,与他们交流,请他们配合开展,在家庭中实施游戏的延续,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非常必要,也很重要。教师要深入参与、主动作为,在教学改革推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柳卫民.游戏与课程、教学关系的辨析[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2]邓铮.面向幼儿生活世界的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第二篇:“赏识教育”初探

姓名:张

单位:大河第八小学时间:智 渊2012年4月17日

“赏识教育”初探

(单位:红寺堡大河第八小学作者:张智渊时间:2012-4-17)

我刚刚从学校里毕业,就接了六年级的数学,我们班的马宏兵是

一个典型的学困生,数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并且比较懒惰,成绩不理想也不主动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此我感到压力很大,但是有一点好的方面就是他挺聪明,学其他的东西挺快。

刚开始我用了很多方法但是都收效甚微,有一天我在网上浏览,

无意间打开了赏识教育,看了刘宏老师的演讲,了解了一点他的教育思想,那就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

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是周弘老师首倡并全身心倡导、推广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周弘老师曾用这种教育方法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并用

这种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闻媒体称为“周婷婷现象”。

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总结的“花苞心态”调整

了无数家庭教育中的“功利心态”,总结的“生命像一条河”、“全纳思维”、“先骄傲、后成功”等思维方式使许多家庭走向了和谐、幸福、美满。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的好理念。它是实现自身和谐、家庭和谐、亲子和谐、团队和谐的秘方;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

周宏老师的赏识教育思想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就想这种办法也许

对马红兵很有效,于是我在上课时候主动叫他回答问题,叫他上黑板做题,但是针对他的问题我不能给他太难的题,所以每天每节课我都会叫人上黑板,做不同难度的题,而对于马红兵我就让他做不叫简单的,我估计他能做出来的题,第一次我让他做了一道六分之一加六分之五的题,他做对了,我们全班为他鼓掌,并且我一再强调他的进步非常大,同学们也异口同声的肯定,马红兵满脸带着笑容坐下了,第二天我叫人上来做题的时候一向不举手的他也举起了手,我叫他上来同样让他做它能够完成的题,他又做对了,我们继续鼓掌,夸奖。从此我每天都会叫他上黑板做题,题的难度慢慢加大了,他上来的此说越来越多了,胆子越来越大了,上课敢举手了,不会的问题敢主动提出来了,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一个多月以后我发现他彻底变了,知道自己主动学习了,又是上黑板做题也错,但是他不再害怕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他考了71分,是一个让我没敢想的分数。刚开始给他们测验的时候他总是考十几二十几,最多三十左右,考完试我们又为他鼓掌,一起肯定了他的进步。这学期来他继续像上学期最后那样主动,积极。

马红兵的进步也是我的进步,使我认识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

和教学方式,通过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等人性化的方式和孩子们交流,他的进步充分说明了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

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反的批评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只是好孩子应该赏识,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赞赏!有益于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第三篇:成功教育初探

《成功教育初探》

银川二中陈少兵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要使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使他们保持积极、愉快、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一个健康的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不单是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信心、意志力、合作精神、思考方法等。这往往就是我们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一直忽视的一种素质。因此,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保持最佳精神状态,自觉甚至是乐意接受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合理要求,内心经常体验到自身成功的喜悦,不断进取,让学生在学习中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成功学原理,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教育活动叫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具体体现,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如何将成功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激发学生成功的需要。

成功需要有动力。动力发展是成功教育的主体,没有成功的动力,也就无所谓成功。动力发展是由多种需要层次构成的,每个学生的起点、需要并不都是一样的,既有年龄差异,又有个性差异等。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就学生而言,根据教育研究部门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往往处在四种状态,一是生理感觉需要,即通过学习满足感官上的需要。比如学生希望上体育课,满足他们学习踢足球、赛跑等体育竞技和体育锻炼的欲望;希望上音乐课,主要是想满足听觉方面的欲望;希望上美术课,是想满足视觉上的需要。二是交往需要,

即通过学习获得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表扬、鼓励,从而营造和谐的交往环境。三是发展性需要,即通过学习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将来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地位、待遇,或获得别人的尊敬。四是奉献性需要,即通过学习,掌握本领,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贡献力量,把个人需要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四种状态的需要,体现了四个层次。实践表明,无论哪个层次上的需要,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低年级的拼音教学,可以通过听声音、看图像、放课件、编顺口溜等音视效果去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满足他们听觉、视觉等生理方面的需要,形成学习拼音的动力,实现学习拼音、掌握拼音、运用拼音的预期目标,从而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学习拼音这个环节上是成功的。同时,就学生个体需要而言,教师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内,应根据不同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去追求自己的成功。另外,家长、教师、社会的关怀和期望,也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从而主动提高表现力,形成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动力机制。因此,把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期望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期望行为是十分必要的。要把这种期望转化成学生争取学习成功的需要,关键在于根据学生原有基础,把对学生的期望通过教育教学等活动,变成学生自身的期望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铺设成功的阶梯,在活动中激励、诱发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对象性实践(如学习语文、解数学题、绘画、道德实践等)中,主动获得信息,主动感悟道理,主动认识自身潜能及成功力量即成果并将这个成果再转化成下一次实践基础,由此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形成梯级式上升的动力发展模式,进而形成学生争取成功的自我需要。比如,期望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我通过开展摘“学习星”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期望学生在纪律方面有进步,我通过开展摘“纪律星”活动,让学生由摘一颗星到摘多颗星体验成功的快乐等。通过摘“星”活动,孩子

各方面进步了,他们感到自己是成功的。总之,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并转化为成功的需要,形成成功动力,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二、为学生成功创设有利条件和环境。

成功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学生在学校的时期,是其智慧、情感、思维、意志逐步走向成熟,并实现社会化的最关键时期。但学生的实际成长不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展现个性,学有所长。我主要是通过“上台阶”的教育策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成功的需要,形成追求成功的动机和实践行为,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提高一次即成功一次,使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实现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的无穷无尽的潜能。因此,我首先全面分析学生的个性,分析学生潜能没有充分发挥的原因,努力调动学生内因的力量。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质疑为潜能开发提供方向,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我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让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断,追根寻底,解疑求真,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我上语文课时,让学生从课题、内容、结构、省略的地方等多方面设疑,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激励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我通过激励,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建立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的自信心,把外因转化为内因,从而保持恒久的成功的动力。其次,我尽可能多地开展集体活动,给学生,尤其是给后进生以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都能够在某一方面优于其他人。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使他们打破以往的自卑,建立应有的自信,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体育却很棒,通过

体育竞赛,他们为班级争取了荣誉,找回了自信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了其他方面的进步。再次,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是在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参与什么实践活动,就发展什么能力;参与活动的程度和水平决定了学生能力的程度和水平。我们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因条件,创造适合学生全面学习与个性发展的成功氛围。

三、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教育的理想目标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学生的先天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潜力等方面千差万别,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形形色色。我们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特点不同的学生。只有适合于每个学生特点的评价,才能取得最好的评价效果,才是高质量的评价。当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进步时,我们都应该及时的告诉他“你进步了,你成功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成就感,才会不断获得进步。“教育既可以发展人的才能,也可能抑制人的才能”,可见,教育评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为了让学生有成功感,我在每个学期末都给每一个学生颁发一个甚至多个奖项,爱劳动的给他颁发“勤劳蜜蜂奖”,学习进步的给他颁发“学习进步奖”,足球踢得好的给他颁发“足球先生奖”等,学生和家长对这一举措都很满意。

第四篇:幼儿陶艺活动初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指南》建议: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尊重幼儿的自发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有很多的自然文化资源,周庄博物馆就是集自然资源的典型代表,馆内陈列着古时候人们曾用过的一些器皿、工具等,其中很多都是陶瓷作品。我园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资源,在园本课程的活动过程中有效开展陶艺探究活动,师幼一起探究陶瓷制作所需的材料、方法、用途等,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玩一玩泥巴陶泥初体验

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在好奇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陶泥,让孩子们好好玩一玩泥巴。泥巴对于农村孩子很熟悉,然后孩子们对陶泥充满好奇,主动参与活动,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大班美术教学活动《好玩的泥巴》中,通过实物导入,老师出示陶泥作品,主要通过让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说说对泥巴的了解。请幼儿说说这几件作品是用什么做的,孩子们会回答“是泥土做成的”。老师及时表扬,并告诉孩子们这是一种特殊的泥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陶泥”。教师利用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教师出示制作工具,请孩子猜猜制作的方法;通过观看制作视频,分解制作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学习制作的主要方法;师生一起制作一个作品,突出重点环节,共同学习巩固制作的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一起欣赏陶艺作品,激发幼儿对陶瓷的好奇心,并感受陶艺的美;请幼儿欣赏陶泥制品和其他孩子的作品,供大家参考请孩子观察并说说制作的方法和注意点,激起幼儿参与体验的欲望。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创作计划,请孩子们自行设计喜欢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注意点,有利于做好幼儿的差异性指导,真正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在幼儿展示作品的过程中,请幼儿说说自己作品的名称和创意等,从小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分享成功创作的喜悦。

在活动延伸部分,向孩子们介绍陶泥的“特殊”之处,它可以变成陶瓷。老师用小棒轻轻敲打陶瓷作品,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再一次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原来完成陶泥作品后,需要一周左右晾干,然后上釉,经过高温烧制,就可以变成陶瓷作品。孩子们对这个制作的流程很感兴趣,通过参与活动,体验陶艺制作的快乐。

活动中,教师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陶泥制作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带着好奇心,在了解一定的制作方法后,尝试体验,创作陶泥作品。幼儿通过参与活动,感知家乡的美,通过学一学、做一做,体验创作的快乐,对神奇的陶泥有很好的了解,原来泥巴真的很好玩。

二、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通过欣赏陶瓷作品、观看制作视频、学学制作方法、观察作品的特点、体验制作等环节,幼儿体验到陶艺制作的乐趣。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一起探索陶泥的神秘之处,原来泥土和水分的不同比例,可以让泥土有不同的形态和柔软度,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制作陶泥作品。孩子们通过揉、团、压、刻、搓、粘、盘等方式,让陶泥变身。陶艺活动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了解利用陶泥,可以制作陶瓷,通过制作泥坯、晾干、上釉、高温烧制成陶瓷作品。通过学一学、做一做,体验陶艺创作的快乐,既培养幼儿热爱家乡之情,又很好地对幼儿进行家乡美的熏陶,提高幼儿审美情趣,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最后,教师小结,学习巩固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延伸活动内容,激发幼儿在活动后期进一步探究。

三、在探究中不断完善

在陶艺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发现:泥土水分的有效控制,可以调节陶泥的软硬度,水分多,太烂,不易塑形,水分太少,泥容易列开;操作台上铺上棉布(蓝印花布),陶泥不会粘在桌子上,而且容易取放;幼儿操作时需要一些常用工具(泥浆、毛笔、转盘、纸盘、棉布、木片等);制作方法的分解很有必要,突出重难点,有利于掌握并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有讲究,简洁明了,真正起到辅助的作用;烧制陶瓷作品前,必须先等作品在阴凉处风干后上釉,最后才能高温烧制等。

原来,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探究活动,通过不断尝试、体验创作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投放陶泥材料和其他辅助材料,给孩子们创设更多的探究和创造的机会,尝试在不同领域渗透,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走出去请进来

为了更好地开展陶艺活动,我们邀请陶艺制作艺人来园指导,传授制作的方法、技巧。幼儿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我们外出观摩学艺,理论结合实际,体验陶艺乐趣,每位教师设计制作作品,从而更好地亲身感受到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真正身体力行,为更好地开展活动积累实际经验。

五、师生成果展示

每次活动结束,都将作品阴干,烧成陶瓷品在美术室展出。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陶泥制作的快乐体验,成为学校的亮点,每次探究大家都从中学到很多。通过探索,师幼共同成长,体验到陶艺乐趣。

只有当孩子们对这个活动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主动探究,各方面的能力自然得到提高。生活中许多本土文化资源可以利用并整合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教育资源需要我们不断开发和探索,而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完善,探究活动一直在路上,让我们一起加油。

第五篇:幼儿情境教学初探

情境教学法不但能使幼儿获得相应的知识,还能大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依据其不同的性格特征把握其对求知的欲望,从而选择最佳的情境教学方法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果。

1.幼儿情境教学的原则

1.1情感性原则。由于幼儿的心理特征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缺乏对周边事物的足够认识,因此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当对周边事物进行充分认识,将幼儿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依据其情感特征进行发挥,在传授其知识的同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2形象性原则。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充分坚持形象性原则,这样能够对幼儿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有效的处理,从而充分整合幼儿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保证情境本身具备的真实性,使情境具有感性的特征,从而有效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不仅如此,幼儿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应当形象而具体,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得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最终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随着当前幼儿教学活动深度的不断增加,幼儿教师应当从促进幼儿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其提高对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

1.3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欲望的重要基础,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幼儿的心理及性格特特征,创设出来的情境应当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方向相符合,最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对于幼儿来说,其应当创设一些通俗简单的情境,可以将一些小故事穿插进去,从而集中注意力,使其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印象。

1.4问题性原则。幼儿对于周边事物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正是由于其对周围事物缺乏足够的认识,才使得其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可以在整个情境中将一些具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融入进去,从而对幼儿的智力进行充分开发,使其主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不但能够使得幼儿的思维得到大大活跃,还能够进一步满足幼儿对于周围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一些新鲜事物,幼儿往往容易被吸引,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创设充满新意的情境,从而提升幼儿的关注度,对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充分利用,高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1.5生活性原则。幼儿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创设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其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尝试创设出幼儿十分熟悉的生活情境,不但能够调动幼儿的情感,还能够降低教学难度,使其提升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充分满足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特点,从而将情景教学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幼儿情境教学方法

2.1注重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幼儿的内心毫无顾忌,并且爱说爱闹,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课堂纪律,对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行压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要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在选择道具与素材方面都要精心选择,如可以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中的人物形象选择相应的教学素材,幼儿对这类事物十分感兴趣,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2.2发挥教学语言独特魅力。幼儿阶段是形成语言风格的关键阶段,幼儿教师应当创建出让幼儿可以进行语言表达的教学情境,这对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当努力创造出良好的语言听、说环境,提供明确的听力条件,这样就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视听习惯,并且逐步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当优良的语言情境传创设出来之后,幼儿在整个学习阶段就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状态,从而将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幼儿教师为了让幼儿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可以创设如下的情境:让不同的小朋友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然后对其引导:“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发生环境污染时,会有哪些危害吗?”如果直接进行回答,对大多数的小朋友来说都较困难,但要是让不同的小动物扮演者回答,如扮演小鱼者答:“我们家园都被破坏了,河流都没有同类居住了。”然后教师再深层引导,引出环保话题,不但使幼儿学到环境污染的相关知识,还使得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

2.3创设出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游戏教学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将知识穿插进去,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教师应在游戏中发挥主导作用,保证游戏的安全性,注意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节。例如可以设计出小型的足球比赛,安排幼儿担任裁判的角色,当两队的小队员进球之后记作1分,教师要求每位参与者都默默进球数,等到比赛结束,考验幼儿对数字的记忆能力。

2.4选择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注重内容选择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教师可选择多样教学方法,重视使用教学设备。例如讲《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时,可播放视频,然后利用卡片制作出蝌蚪、乌龟、青蛙等小动物的形象,让大家扮演小蝌蚪找自己的妈妈。这样增强了内容教学的趣味性,并且使得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得到了深化与加强,培养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幼儿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当依据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充分遵循生活性、形象性、趣味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且注重经验与方法的总结与积累,将情境教学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创设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注重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度的变革与创新,最终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促使幼儿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阅读诗歌欣赏范文下一篇:一点教学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