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高中美术教学

2022-06-25

第一篇:初探高中美术教学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

摘要: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运用高中地理案例,分析、归纳了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的成效和缺陷。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 特征 形式 初探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地理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我们对案例教学法有这样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目的是通过有限的精选过的地理知识实例,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进行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已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二、案例教学的特征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都将有助于高中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1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这时思想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三、 案例教学的形式

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案例分析——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2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 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 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提出

3 问题——学生思考、判断、决策——案例(部分)呈现——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

教师在与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荒漠化的防治时,利用课本案例——我国西北地区。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案例,或者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此案例,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什么叫做荒漠化?荒漠化的景象和荒漠化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这是浅层性的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因此属于知识性的探究。)

②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从前一层次的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因此属于行为性探究。)

③请为荒漠化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属于创新性探究。)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

4 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中的师生 1.案例教学中的教师

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课要讲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正像一些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讲的那样,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因为,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2.案例教学中的学生

5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具体来说,学生应该做到:

第一、认真准备。学生应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寻找问题,发现线索;要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作好记录,拟订发言提纲。

第二、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积极参与,争取发言。案例分析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提供了机会与场所。学生应以案例中的“身份”或“扮演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假设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运用职业判断;针对案例提供的情况,拟订方案,制订方案实施程序,确立实施重点,直至撰写出总结报告。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除能提高决策能力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第三、总结收获。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不断进步。案例讨论后,学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倾听、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效果 1. 案例教学的成效

(1)便于学生深度理解概念和原理

高中地理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

6 等特点,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2)培养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是围绕着一个个案例展开的,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此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如从图书馆、Internet上学会了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资料和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3)训练了思维能力

教学中选择的一些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有些是热门话题,如温室效应、人口问题、城市化等,其中既有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有相对次要的部分。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原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4)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案例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进行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关注地理时势,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以及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进行了思想教育

案例教学联系社会实际,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联系乡土地理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

7 建设祖国、保护环境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2.存在的不足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 (1)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使高中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是专职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了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3)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4)案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的环境,案例教学的效果会更佳。

六、案例教学的展望

地理案例教学开始并不着眼于讲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按照精选的地理案例来组织地理教学,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内容,了解地理思想,学会发现地理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为学生最终掌握地理系统知识服务,说明地理案例教学是更加符合系统教学的要求。地理案例教学反对传统教学一味讲求系统传授知识,面面俱到地讲授各种领域的完整知识,事无巨细都要求学生学习、记忆等做法。相反,提倡敢于大胆进行“缺漏”教学,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有可能终生都能记住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地理知识的能力,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主要参考文献:

⑴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 ⑵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⑶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胡永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第二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

隆昌一中 贺永芬

随着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案例教学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都需通过列举大量案例,引导学生层层分析,再现地理知识,获得地理知识的过程,既有利于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实施案例教学,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如何具体实施呢?

一、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编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那么案例如何选编,有哪些获取途径呢?

1、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

案例功能之一是用来论证和检验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载体,它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它必须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地理教学的案例,必须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因此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避免与教学内容脱节。如在学习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可选择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模式作为案例进行探究和拓展。

2、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但要注意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如:学习人口迁移时,能充分利用“春运”的新闻、图片、数据并在课堂上以案例呈现,通过课堂环节的分析讨论,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就可很好地掌握了。

3、教材“活动课”可改编为案例

课文末尾的“活动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很好地围绕教学目标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基中有些内容很好很新,具有典型性,地理教师可试着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之中。如“交通条件改变对攀枝花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个活动课本身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

4、高考题等试题资料中寻找教学案例 地理教师完全靠自己去创造和选编案例,工作量太大,往往不特别现实,而每位教师手上都有这样那样的各类试题资料,不妨尝试从各类高考题、高考模拟题中选择一些紧扣教材内容,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材料,稍加处理,就可以形成一个优秀案例了。

二、案例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针对教学目的,结合案例材料,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保证。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呢?

1、针对教学目的的设计提问,切忌随意性。

课堂上只设计或抛出案例,而不注意预设问题或即兴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全面分析该堂课的目标,要完成什么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从而对案例设计相关的提问。

2、设计的问题要符合思维的递进性

注重地理分析过程是地理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重递进式探究,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递进性的问题,形成串串相扣的问题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尽量避开大而空的提问,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找不到切入点,也就无兴趣探究了。例给出京九铁路的有关图文资料后,直接问:“京九铁路的建设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太大太空了,不如把它分解为:①京九铁路穿越哪些省市?②沿线有哪些重要的粮、棉、油产区?有哪些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③京九铁路跨越发哪些大江大河,丘陵山区?④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是什么?⑤京九铁路建设有何意义?这样分解后,学生很容易顺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完成探索过程。

3、问题设计,语言表述要准确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否则易引起思维混乱,无从判断。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尤其是某些常见的“开放式”提问,往往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4、积极引导学生提问

案例呈现之后,要注意为学生提问预设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和案例内容,打破教学过程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惯性模式,使教学为随着教学进程新出现的新情况不断闪现思维的火花,也可以呈现案例后由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提问并解决问题。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过程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所含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行为往往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应如何进行呢?

1、注意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都是一个开放体系。课堂上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

2、课堂上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内容扩展。分析案例的过程一般老师都调控组织得较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挖掘案例所反映的原理。但一定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概括、总结、提升和扩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以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如以长江为例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让学生掌握从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人文因素等角度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出海河、恒河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分析海河,恒河的洪涝问题,治理措施等。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例:关于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可以与实际生活联系。如案例:隆昌县古宇湖有一大片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了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成大型休闲旅游度假村,消息传出,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希望将来可以到度假村工作。但也有人为该湿地的命运担忧,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吴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角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实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总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我深信案例教学必将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具魅力。

第三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摘 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然而,鉴于各种主观及客观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课堂 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1分层教学的理念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测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分层教学从大的方面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分层走班,一种是分层不走班。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分层不走班,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一个年级中分出若干个“优班”(或称尖子班、实验班等),其余的称之为普通班(或平行班);另一种就是根据同一班级学生基础、能力差异的实际,将同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采用分层要求、分类推进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谈谈在所教班级中,如何有效开展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

2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教学论专家认为,教学要求与学生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教学过程展开的动力,两者如果处于比较协调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便能顺利展开,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能有效提高;反之,当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性被破坏时,教学过程就不能有效展开,学生的发展就会受阻,各种类型的学业不良就会发生。由于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差异,不同层次学生乐意接受或只能接受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

为了解决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因学定教,因材施教,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分层教学将学生的差异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以推动各层次学生的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建立。在分层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在各自学习“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人格受到尊重,个性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高。

3分层教学的实施

3.1遵循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对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

3.2备课分层

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A、B、C三个层次,按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和不同的课堂活动程序。

3.2.1教学目标分层

A层:对A层学生按高考要求进行教学,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揭示其内部联系及规律,把形式的、表象的、离散的知识组合成有机的、严密的结构体系。

B层:对B层学生要求应达到大纲中的较高要求,要教会学生掌握所有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法则等知识要素,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

C层:对C层学生要求应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以会考、就业预备知识的教育为目标,立足课本知识、注重实效,教会学生如何听课、如何完成作业、如何复习与小结,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

3.2.2教学设计分层

教师在课前设计好三个层次的问题、例题、习题,供上课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讲解、练习之用。三套习题的层次通过题目的难度、学习水平的高低来区分,有时还体现在题量的多少上。

3.3创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任何方案,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作为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要敢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4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实践证明,对学生分层教学,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见,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四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纪尧兵

【摘 要】课堂有效性教学是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保障。在新形势下高中数学教育改革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简要阐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含义并构建了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字】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数学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广泛。高中数学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为重点。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学教育的主要阵地,为此教师必须能够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不断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而要保证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首先应当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强调了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这里的发展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指向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倡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精心设计、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

二、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对策

1、教学内容与学生任务的合理安排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指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精、要恰到好处、要管用。要求教师把内容教“活”,让学生学活。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教学效率实施的保障。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认真把握教材,提出重难点的规划,从而明确课堂教学任务,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完成应有的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安排上,教师应当做到如下两点:

1 1.1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当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分类总结,力求突出重点与难点。在内容的安排上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应当力求全面与科学。只有通过教学目标的引导,建立教学体系,才能准确的进行教学规划,从而使课堂效率得到保障。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对于规定的教学任务应灵活运用。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实施有效教学,不是简单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当然能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如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加快教学节奏,有时会得不偿失。

1.2学生任务的合理安排

对学生任务的安排既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合理实践,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合理规划教学任务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检测教学质量。 因此在教学任务的规划上,学生的任务尤其重要。在教学任务的规划上教师应当明白,学生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在教学内容的指导下学生应当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等等。只有充分对教学内容了解之后才能根据教学任务制定出合理的学生任务。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诚然,学生拥有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学效率提高的有力保障,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得学生拥有对知识的渴望,使得他们能够自觉地,情愿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兴趣的提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都进行了总结归纳。但是总体看来,学习兴趣的提高应当有三种手段。

2.1提升教学活力

许多学生一开始对课堂教学往往热情较高,但是上了几节课之后就兴趣骤减,使得教师不能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较为死板、沉闷,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教材特点,结合课堂学习目标,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其实,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教师可以通过它的“应用”效应,把它们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枯燥的教学内容离学生更近,离他们的生活更近,这样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更易学习并善于探索思考。

2 2.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得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假若没有帮助学生在青少年早期就在某些活动中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才能,那么这样的教育就不完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各种教学设备向学生提供能够突出知识特点的直观材料,挖掘他们自主探索的潜力。另外,教师教学设计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置身于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目前我们经常采用的主体性课堂模式有:引导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指导自学式等。

2.3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的体现

研究发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占据学生对教学兴趣的60%以上,意思是说学生容易根据个人对教师的喜好程度来决定他们对教师所授学科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个人魅力的运用尤为重要。教师的个人魅力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实现,如教师个人形象,教师处事态度,教师观念等等,总的来讲富有亲和力和教学富有感染力的教师往往受学生的欢迎,这类教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他们使得学生容易接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重个人素质与良好修养的养成。

3、合理评价制度的建立

合理的评价制度应当基于充分保证学生个人创造力与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评价只是对教学起指导作用,而不应当作为衡量学生个人素质的主要指标。高中数学课改意见中对“考试与评价”作出了具体阐述,它指出了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与评价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教师采集评价素材的重要来源,对学生合理性、积极性的评价不但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同时也是教师制定教学任务的风向标,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真实的了解教学情况,从而进行不断的总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得教学能顺利的完成,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评价制度建立中,教师应当从以下两点入手: 3.1学习成绩合理评价制度的建立

学习成绩评价是评价制度建立的重要部分,其真实地反应出课堂教学

3 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进行合理性评价,通过评价反馈教学面貌。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可针对反馈表进行评价总结,将评价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整合,得出教学中所存在的缺陷,集中的反应了教学问题,再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补缺。

3.2学生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学评价体系不仅仅是针对教师的评价,其重要构成部分还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构建学生自我评价可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能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得知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根据自己的优势与弱势取长补短,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更透!同时学生从评价中可以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教师应是学生自我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应指导学生确定评价标准,帮助学生理解评价标准的含义,明确自我评价的内容,使学生能将评价标准转化为评价行为,明确把握自己的行动方向。 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学生分享成长的责任,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诊断,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

三、结束语

总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应当以教师自身策略的建立为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综合能力为宗旨。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教师应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遵照其目标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根据班级与高中课堂教育学科的实际情况,善于进行经验性总结与积累,从而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高中数学教育是一门科学学科,教师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建立符合本学科的效率提高策略体系,加强同行间的经验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第五篇:高中美术欣赏课初探

寻找策略 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众所周知,在美术教育界,新观点,新思潮层出不穷,随之对于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新探索也可谓“百家争鸣”,美术教育这一块阵地的发展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往前飞跃。高中美术欣赏课自二十世纪开设以来,更如一朵奇葩绽放于美术教育论坛,教育教学专家、学者,从大学、高中、初级中学、小学直至幼儿园的教师都对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现今的高中美术老师对欣赏教学的现状的看法又如何呢?经过和一些美术老师的交流与探讨后,发现:大部分的美术老师始终觉得美术欣赏课很难上:

1、难在教材(这里所指的教材是狭义的教科书和课本)的涉及面广,要求了解的知识点多,教师自身了解不到位,却较难找到合适的教学参考资料;

2、难在现行教材对于一些作品的欣赏措辞过于主观和肯定,为此有些老师就干脆“照本宣科”,限制了学生的欣赏拓展空间,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欣赏,教师难以下手;

3、难在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个别单元内容量大烦琐,作品与作品之间衔接性、联系性不够,较难把握教学的切入点;

4、难在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很难组织一整套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组合指导课堂实践;

5、难在怎样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学生究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水平,学到什么程度,缺乏检测和评价的体系,

6、难在大部分学校由于缺乏必要的美术欣赏教育教学的相关设施、条件而造成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限制;

7、难在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上。以上几个方面的困难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实际上都缺乏上美术欣赏课的浓厚兴趣。

纵观以上几项困难,不难发现关键性的问题是在备课环节,而中心的问题是教师必须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寻找合理的处理策略就成为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特别作为担任一线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美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再没有什么比处理教材更关键了,下面就假以文字,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考。

这里所指的处理教材指的是为更好的实现学科教学目标,而对原有教材、文字材料与资料、信息并联系现有教育教学条件进行有效整合处理,并预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可能情况,计划配合采用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环节。

知道了教材处理的重要性之后,关键性的问题就集中在了怎样进行教材处理——即教材处理的策略问题上。策略一般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语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教学论》,王大根著)这里的处理教材策略是指为有效处理教材,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而持有的总体思路,谋略或智慧。下面就结合课堂教育教学,来谈一谈处理教材的一些思考。

一:合理处理教材,先要认清“主角”;

“主角”指的是学生,教育面向学生,教学面对的是学生,我们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也应是学生,应先从学生角度思考:我这节课应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原有基础怎样,认知水平如何?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有哪些?哪些内容可能难以学习到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怎样的疑问?„„只有进行了这些最基本的思考,认准了学生这个主角,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当然这需要我们花费很大的时间。

二:要紧紧把握“起点低”,“要求高”;

所谓的“要求高”,指的是总体思想应追求教学效果,要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处理教材时应自加压力,积极思考,以求能设计一条最早到达学科教学目标彼岸的最佳途径。“起点低”则指的是对教材处理时要充分考虑所授内容的难易程度,遵循基本的认知规律。展开来说,就是处理教材的基本指导思想应化繁复为简单,化难为易,以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从教学条件、教学资源角度来说,则是指处理教材应充分考虑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并开发新资源,创设新条件,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原有资源,不能因为条件资源的限制而使课堂教学打上折扣,在这方面,教师可开展一些综合性美术欣赏活动的研究,诸如学科的综合、教学方法的综合、美术欣赏与实践的综合问题等等,应该会有所帮助。 三:处理教材,力求系统、连贯一体化;

例:现在大部分高中美术课本均是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本)艺术欣赏美术(1996年12月第一版)第十六讲《民间美术》一课中,所涉及到的民间美术种类有:年画、风筝、民间玩具、剪纸、民间刺绣、编织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课本分门别类的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一方面显的零乱,另外学生的掌握程度也会大打折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早已揭示:人们往往对其身边的事物更感兴趣,而有规律、有客观联系的事物总能让人们迅速记忆并能持久记忆。面对诸如《民间美术》这一课的教材组成该怎么办?粗略的看很难用一条线索将其组织成一个整体。实际上,有一条线索却非常简单可行,下面谨以示意图表述如下:

民间美术——线索:人的一生

出生——(生活用品)肚兜、虎头鞋 {刺绣}

少年——(特征一:喜欢过年)门神、窗花、年画 {年画、剪纸}

(春节过后)放风筝 {风筝}

(特征二:玩是天性)泥 、布玩具 、竹编螳螂 {民间玩具}

青年——(少数民族的恋爱)荷包、香包 {民间刺绣}

老年——(做寿)面桃、面人 {民间玩具}

从上面不难发现,我们一旦发现了这个使教材内容系统、连贯一体化的线索和规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将是多么简单的事情!

四:处理教材,应注重“趣味化”

“趣味化”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如果我们在每一堂课中均能问候我们的学生:“这节课你们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或“对课程有无疑问?”等问题,既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于他们的重视,更常常能抛砖引玉,教师和学生进入更高的、全新的探索领域。我有这样的一节课的体会:在即将进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的单元内容学习之前,我布置了一道预习题:让学生针对书本至少提出一则疑问。在新课学习的时候,我把收集到的疑问反馈给全体同学,再让他们作出最想得到解答的疑问的判断。结果是:大多数人选择了“《蒙娜丽莎》美在哪?”这个疑问。对于这个问题,该如何解答?我并没有急于从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采用了以下的步骤(以流程图表示):

学生先谈看法(预计情况:神秘的微笑、不美)——作者达芬奇(预计情况:画鸡蛋的故事) 为什么画鸡蛋?(预计情况:研究光线、结构、体积等) 最难表现的物体是什么?(人)

表情、神态、动作、年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等}

人的表现 肌肉、骨骼{解剖学知识}

绘画:造型、透视、色彩、构图、材料等

这样,进行逐层分解,从作品引申开去,逐渐形成欣赏的着力点,对作品的欣赏也从一般的形体表面欣赏递升至理性认识并进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体悟。

“趣味化”要求教师在教材处理阶段尽可能的多了解一些作品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从表象的知识中整理出一条与学生兴趣相连的“黄金纽带”,做到“厚积”而“薄发”。

五:处理教材,要敢于“丢弃”,敢于“添加”,必要 时敢于“抛弃”

现行的美术欣赏课本比较系统,对于作品及其背景均有生动的阐述和较为详尽的介绍,一个章节,一讲课程安排的很紧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往往由于地域性、民族性的差异等原因,我们会感觉到:我们的学生对这其中的一些内容的了解缺乏积极性,他们会觉得有些内容的学习无甚价值,而有些内容则不然,他们对此有浓厚的了解欲望,他们会觉得教科书的内容犹如“蜻蜓点水”,“稍纵即止”,总觉得“味不浓郁”,不充分,如:在第18课现代设计艺术中,学生对课乐瓶、室内设计表现冷漠,而对现代汽车造型很感兴趣。对于这些内容最好老师能独立安排一个章节来组织教学才合适。在这方面,许多同仁都进行过相关课题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上海师大王大根教授就曾经谈到美术的单元化教学,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指导性意见。他提出:各地可根据地方特点、学校条件、学生的水平及教师自身特长等条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开发和再加工,扩充课程的容量、使之有利与学生的发展,更有效的为学生所掌握。我想,我们的美术欣赏教学也可以添加部分内容,如增加实践性方面的内容、部分重点内容的扩充拓展乃至延伸等,教材处理过程中除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添加之外,“丢弃”和“抛弃”也未尝不可,当然丢弃或抛弃教学内容时应慎之又慎,前提首先是不能违背大纲的总体要求,再者应充分考虑周全各方面因素,特别是学生方面的因素。

六:开展愉快教学

愉快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愉快中锻 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愉快中培养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关于“愉快教学”,古今中外不少有见识的教育理 论家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周恩来在谈到关于文化教育时,就曾强调“寓教于乐”,要求在无穷的乐趣中蕴入深刻的教益,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可见,有关愉快教学自古有之,而且已是全世界都倡导的一种教学艺术。例如:我在教园林与民居一课时,我就把学生带到学校绿化之处,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真切感受园林的艺术之美,大大活跃了学生的身心,提高了学习的乐趣。

以上几点,仅仅是我对“教材处理”问题的一些个人愚见,不当之处还请多批评指正。我坚信,经过我们的不懈探讨和努力,高中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必将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让我们携起手来,吹响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号角,努力探索出一条最适应本地区特点高中美术欣赏教育教学的发展道路。

上一篇:餐厅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餐厅员工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