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带给我们的思考

2022-09-12

第一篇:灾难带给我们的思考

灾难带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生命的价值历来面对灾害时都是最重要的。只有经历过了灾难,人们对于生命的关怀的强度才会比以往更加凸显出来,才会将“人”的生命的意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生命所具有的至高性的价值更加深入人心。人类虽然有许多不同的价值和选择需要平衡,但人的生命的价值的意义更加重要。珍惜生命不是恐惧和逃避,而是让生命的价值得到更高的凸显和展开,让个体生命的价值被所有的其他的生命所守候,这正是人类超越自然的高度所在。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生命 国家领导人 媒体 珍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斯为浩劫,诚为国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一场突袭巴蜀的7.8级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5•12”,像一块突如其来的黑纱,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左臂。

汶川地震,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揪心的场景,让人不由得潸然泪下。一切都好像是发生在梦里,我们都不敢相信,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而已,可就是这一瞬间,无数的兄弟姐妹们失去了家园;曾经繁荣美好的城市,转眼沦为废墟……上万个美好的生命,就在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

在巨大的灾害面前,无数个你我,虽不曾相识,却有着相同的信念,一个简单的理由,让我们手牵手,不惧艰难危险,把步子迈向了泪水满地的四川,即使身在远方无法前行,依然用着其他方式尽自己的一份力,为那些哭泣的面孔送去自己的祝福。

生命和死亡似乎就隔了那么薄薄的一扇门,推开死亡的门,就再也回不到生了,生命就是如此脆弱和无常。

其实,每一次的灾难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看似强大的生命,其实很脆弱。一个转瞬,也许就会是永恒的离别。

是啊,生命看起来是那么脆弱,大地震来临,覆巢之下,必无完卵。生命的脆弱是绝对的,而生命的顽强是相对的。但往往相对的顽强却更能让人动容,让人尊重,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生必须首先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才会活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年轻人有时处于大好时光,但为了一些事一时想不开,就要拿生命去殉葬,这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正因为生命是脆弱而短暂的,生命才变得更加宝贵。只有在保有生命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树生命的全部意义。灾难下的生命,说去就去,但我们自己,怎么也不能草率对待,只有足够尊重它,它给我们呈现出的才会是阳光的一面。朋友,要像埋在虚墟之下十数天却依然

不灭生存信念的灾民一样,学会善待自己的生命和人生。

人活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得到才会真正的充满感恩。在未震之前,许多人对生活有太多的不满意,或许,很容易看到阴暗的或不足的一面,往往不满足。知足常乐,其实,不是我们拥有的过少,而只是因为我们老是和别人相比,与自己活得更好的人相比,我们总是渴望得到更多,有时,却不想付出相应的努力。即使我们得到再多,都不满足,都常抱怨。但震灾让我们看到了比我们的命运更加凄惨的,这种惨又与我们每个中国人血脉相连、感同身受的生命体验,让我们觉得远离震灾的我们,活得多么奢侈。所以当震灾发生,那样多的人慷慨解囊,是因为许多人认识到了,我们无论怎样做,相比受灾的同胞,都算不了什么,我们已经拥有的够多的了。

在太平盛世,我们对金钱和房子多么地看重,有时为了金钱和房子,弄得亲人反目、朋友成仇。而当地震来临,山崩海倾,刚才还繁华一片,马上就满目苍夷,血腥一片。看看在震灾废墟下求生的同胞们,喝自己的尿,吃泥巴,吃纸,喝墨水,看看那些震灾中让人异常感动又极富启示的情感故事,难道我们不觉得活着就是美好的、有信念的人生就会充满阳光、有亲情环绕的人生就是温馨的、活在大家庭的关爱中就是幸福的吗?

也许,只有惨烈的震灾才这样无可逃避地击溃了我们的情感之堤,让我们在物质化生存中真正回首,激起我们灵魂中对生命本真的反省和再认识,我们才会更清楚的认识生命的本质。

我还记得在地震发生两个小时后,总理温家宝就紧急赶赴灾区。到了晚上8点钟,总理已经坐在地震重灾区都江堰的抗震棚里指挥、布臵抗震救灾工作。晚上10点到12点,总理来到都江堰几处倒塌的建筑前察看灾情并指挥救援。13号,总理继续在都江堰察看受灾情况,然后驱车180公里之外的绵阳察看灾情慰问灾民。14号一早便赶到遭受重大损失的北川察看灾情,14日下午,总理乘军用直升机前往已经断路的汶川县映秀镇察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在这堪比黄金的72小时中,66岁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辗转9次视察7地灾情,召开6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他用高效、迅速、果断的72小时为中国赢得了强震下拯危救困的宝贵时间。“超人”一般的中国领导人的身体力行带给中国人民无尽的希望和力量,使巨大的国家似乎第一次实现了13亿人的团结一致。英国《泰晤士报》评价:“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的领导人的反应速度和关注堪称楷模,动员全国救援幸存者,预防疾病的爆发,没有比这种更鲜明的对比了。”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和特殊情况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传统媒体的第一时间的跟进报道,让人们通过主流媒介得到了来自权威渠道的信息,而迅速得到可以信

赖的消息,这就足以让多数公众避免恐慌,也使得流言难以风传,使得救灾的全国动员能够迅速展开,也推动了公众对于救灾行动的全民参与。互联网和短信等新媒体更将直接的关怀和信息传达给个人,让我们得到更加直接的、具体可感的信息,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媒体的真实的、充分的报道既让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凝聚在一起,也让世界知道中国面对灾难的真实的状况;说明了中国在面临考验和挑战时刻对于人的生命的至高意义的无限的关怀,让世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

这次的震灾带来的不光是不幸和痛苦,也带来了我们的灵魂的升华,三十年来发展所积累的综合实力也为救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自然灾害是人类从远古以来都会面对的挑战,地震灾害是典型的传统灾害,它所造成的毁坏和损失也有时确实超出了人类现实的预测的能力,但人类也正是在这样的挑战中更加坚强,不断前进的。在这次应对灾难中,政府、公众、媒体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和能力方面都显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员能力和应对能力,显示了中国的发展不仅仅带来了财富的积累,也带来了人们对于生命的关怀和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的深化。这次面对灾难中国所表现的能力和决心,所表现的精神的凝聚和价值的认同都会永载史册,而世界对于救灾的支援和同情,对于中国的救灾行动的支持和理解都体现了人类对于生命的价值的关怀是超越国界、超越一切的。全球的华人和世界的各个国家的人民和政府对于救灾的热情和对于中国的支持都让我们领悟到人类的共同的价值的意义,而人的生命所具有的意义在这里更是超越了具体的限制。 没有人会忘记,也无法忘记那个灾难来临的日子,它触及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更震撼了整个民族。四川大地震,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人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无力,也见证了人在自然面前那份深藏的伟大的力量。我们也在巨大的灾难和悲痛中触摸到了有血有肉的生存过程,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力量。这次地震留给我们除了痛苦的回忆意外,还有更多铁的教训,对于教训,我们应当时刻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在下次灾难再一次来临时,才不会慌了手脚。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学会面对不可预期的事件,都应相信“灾难如同激励”。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长远来看,说不定就是生活对我们的启迪、规劝、引导、督促或奖赏。请珍惜困难带给我们的洗礼,同样也要珍惜灾难赐予我们重生的机缘。

第二篇:“雾霾”带给我们的思考

不知你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无论大家是平日的闲聊,还是微信的分享上提到最多的共同话题就是“雾霾”。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2014年,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

清晨起床,拉开窗帘,多么希望眼前的世界是明朗而清澈的。人们从来没有如此怀念晴朗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而当连续三四天被雾霾笼罩时,这变成了一种奢侈,我们是那么怀念蓝天和阳光。几天后,雾霾散去,人们拿起手中的相机留下久违的蓝天白云,并将照片分享给更多的人„„是啊,蓝天、白云这么简单的要求竟然成了奢望。“雾霾”应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规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农作物生长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人为因素毋庸置疑。

追溯历史,现代化虽然带给人们政治经济的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我们暂且不去质疑发展的正确性,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发展,绝对不是以环境和未来的生存空间为筹码的发展。任何一种“果”,都可以找到当初

的“因”。大气污染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它是长期的“各种不正确”行为造成的,这种因果规律现如今“雾霾”展现的淋淋尽致。

由“雾霾”想到人生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存在着一样的规律。记得还是上学时,到毕业那会大家都会羡慕那些拿到了国外大学offer的同学或是找到理想工作的同学,可是有多少人看到他们平日的付出,在许多人看电视剧或睡觉的时候,有心人却一直在图书馆学习。工作亦是如此,当我们每次看到那些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时,应该也注意到那些光鲜的荣誉离不开当初种下的“带着汗水种子”。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上付出多少努力,就会收获多少成果。最近,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推出“时间都去哪儿了”专题,让大家说说自己最有价值的时光,很多人都回忆起自己最奋斗、最努力的那段光阴。“时间都去哪了?”当这个问题在问自己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回答?我想,平日的努力工作和辛苦付出,必定会给我们的回忆里增添许多精彩和感动。有位智者曾说过,在自己的回忆里,如果没有一段经历连自己想起来都会被感动的话,就算不上真正的努力过。要知道,今日的所作所为必将在未来合理公平的结果,这是自然规律,亦是人生规律!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珍惜当下所拥有的

当持续“雾霾”上演,突然“阳光”客串一下时,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异常的高兴并认真享受呢?我不相信是那天的阳光与往日有什么不同,我更愿意相信是人们近似“失而复得”的珍惜感油然而生。

人总是这样,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唯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有多少人说起自己的经历时,常常会听到“如果当年…”、“若再给一次机会的话…”类似这样的假设,可是人生又有多少假设变成现实。何不趁早放弃“如果”的念头,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在有限的生命里永葆一颗知足的心,享受生命的精彩和充实!

在工作上,我们要懂得珍惜,认真做好岗位上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次经历都蕴含着成长和历练,都是日后成为优秀的必经之路。尤其还是年轻人的我们,正是长本事、练技能的时候,也是职业性格形成的时期,更应该扎实于当下工作,利用工作中不断提高的业务技能,祛除浮躁贪婪和急功近利,努力工作,保持一颗平常而简单的内心。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很多人都在为生活忙碌着,站在忙碌中,时常忘了回头歇歇,去与父母亲人聚聚,人生短暂,生命没有第二次,我们也许能努力去做的就是,珍惜在一起的每一次每一分每一秒。珍惜工作得到好运眷顾,珍惜生活得到惬意宁静,珍惜家人得到幸福无数,珍惜朋友得到快乐无限。

我们坚信,随着国家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和力度,以及每个人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雾霾”终将散去,与蓝天白云每天来一个拥抱也不再是一个梦,但“雾霾”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不会终止!它将鞭策着我们去编织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仰望天空时,我们会更加珍惜那一刻的阳光与雨露;脚踏实地时,我们会更加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北京燃气学院石萍)

第三篇:包书皮带给我们的思考

班级: 教师: 时间: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包书皮的方法 2.学生养成爱护书籍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节约用纸。

教学重点:懂得节约资源

教学难点:了解包书皮对资源的消耗。 教学准备:大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法,

一、导入:我们来评价一下同学们的书,看一看谁的书保护的最干净,最完美。指导学生要懂得保护好书籍。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包书皮。

二、示课题:包书皮指导学生认识书的有关名称:书脊、封面、封底

三、出示包书纸。

展示多种图案和厚度的包书纸

四、讲解包书皮需要的工具

五、指导学生学习包书皮讲述、演示包书皮的方法 1.把包书纸正面朝里,轻轻对折后展开,反面,放在桌面上 2.把书放在包书纸上,使书脊与纸上的折纸平行,中间留出书本厚度的一半距离,左手按住书本,右手拿铅笔,顺着书的四边,依样画线。

3.把书放到折纸的另一边,再依样画线,使折线两边的两个书样完全对称。

4.在包书纸两头,离对折线约1.5厘米的地方,两边各剪一道口子,剪的时候刀尖微向折线倾斜,使刀口正好剪到画出的书样边线上。

5.把包书纸正面朝下展平摊开,将对折线两端剪开的两片小纸,分别沿画线向里折去,使折线和两边线形成一条直线。

6.把书本对折右边的书样放好。

7.将右边上下两头的包书纸沿着画线向书的封底折进去,然后把边上留出的一条包书纸,也按照画线向里折进去。

8.用同样的方法把书的封面包好

9.书包好后,用双手顺着包书纸来回将书压平。 10.在封面上写上书名,所在班级和自己的姓名。

六、组织学生操作练习

1.学生独立包书皮,教师巡回指导 2.看谁包的又快又好

七、收集废弃的材料,质疑计算废弃材料的消耗量,(1吨纸大约消耗7课大树,大概可以做15000张书皮,算算全校要用掉多少吨纸?砍掉多少克大树?)

第四篇:雾霾天气带给我们的思考

近段雾霾天气,地下水污染,由重金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和癌症村引发的讨论,不断出现在各大煤体。我们不仅要想,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环境中,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否已对我们正常的生活构成了威胁。

胡主席在党的十八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和政府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应积极响应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树立低碳、节约、环保的生活理念。环境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每一个人都要树立公心,珍惜公共资源,爱护公共环境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降低生活成本。提倡节约,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和各种公务用车,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步行;爱护环境,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垃圾分类处理等环保生活理念。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环

保志愿者,这样天蓝水清就不再成为奢望.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中国,有些地方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不注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存在比较严重的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为此付出了十分昂贵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样的发展是不合算的、不可持续的。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已刻不容缓。

完善环保机制,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团体的作用。建立健全,简单,有效的环保机制,对我们的环境能有效治理,对各种存在的污染行为和现象能够有效的遏制,低碳、环保、节约的理念得到大力宣扬,让群众享受到碧水蓝天。各大煤体,都有责任宣扬低碳、环保、节约生活理念。支持引导成立各种公益性组织,成立环境保护协会,发展更多人的成为环保志愿者,让低碳、环保、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充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各种破坏环境、污染环境、铺张浪费的行为无处藏身。

第五篇:“同课异构”带给我们的思考

思考一:何为“同课”?

在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时,有没有严格要求“同课”?因为有些科目,比如语文,同一课题需要两个课时完成,通常情况下,第一课时都是以基础字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为主,第二课时以研习课文为主。那么,我们如果没有明确上课的教师上哪一个课时,就不会达到“同课”的目的,同时,也就没有了“异构”的基础,结果就会出现处于平行状态的“两课异构”。

思考二:何为“异构”?

“异构”就表现在“异”上面,可以是教学设计上的“异”,可以使教学理念上的“异”,当然,也可以使教师教书风格上的“异”。总之,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互相交流,力求创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的过程。而如果我们还把思维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方法上,只允许并认可一种教学模式的话,那么“同课异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因而,当我们组织了“同课异构”这样的活动时,我们应该就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为重点,帮助上课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更好。

思考三:“同课异构”是否等同于“评优课”?

上一篇:最牛辞职信老板哭了下一篇: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