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记语文记叙文教学

2022-12-09

第一篇:高中记语文记叙文教学

高中语文《记叙文的构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作文教学几乎占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半壁江山,但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感觉最头痛的。特别是在高一的记叙文训练中,由于学生阅历与阅读水平的限制,学生的构思和教师对学生构思方面的指导已经成为记叙文教学取得进展的瓶颈。因此,我也在不断思考记叙文教学,特别是记叙文构思的问题,在周老师的点拨下,我选择了几篇学生在期中考试中的考场作文,这几篇作文都不是高分作文,而是一般成绩的作文,针对这几篇作文,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分析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然后用优点来改正不足之处,总结出记叙文构思的一些常用的技巧并应用于写作训练之中。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中构思的优缺点,并对缺点进行改进。 2.指导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常见的记叙文构思技巧。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重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中构思的优缺点,并对缺点进行改进。 2.运用常见的记叙文构思技巧。 教法学法:

1.师生及生生互动讨论。 2.问题引导、点拨法。 3.合作、探究、归纳法。 具体教学环节:

一.导入 胸有成竹、腹稿。 二.出示目标 三.学习过程

(一)略点构思的含义(广义、狭义)

(二)分析范文

(一)的优缺点

重点:反复描写人物的手法的运用,如画眼睛。

(三)分析范文

(二)的优缺点 重点:如何能紧扣题意来构思。

【设计构想】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优点和缺点,一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的习作中,同学们作文中的优点是普遍多于缺点的,让学生树立起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二是让同学们从自己的习作中,概括出记叙文构思的一些常用的技巧。

(四)让学生对两篇文章中的缺点进行改进

【设计构想】学生对两篇文章中的缺点进行改进中,一是不断引导学生与两篇文章的优点相结合,一些优点很好的构思方法;二是改正后的缺点,就会变成优点,就成为了构思的技巧。

四.课堂小结

【设计构想】让学生针对两篇文章的优点及改正缺点的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从构思技巧运用的自发性转变为构思技巧运用的自觉性。

五.课堂练习

对《那个陌生的背影》进行记叙文构思。

【设计构想】在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觉运用总结出的构思技巧。

六.作业 三.课后反思

1.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表达,表达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2.学生从日常作文习作中提炼出了常见的记叙文构思技巧,并在逐渐学习自觉地运用到记叙文的构思中。

3.学生通过对普通考场作文的修改,既看到了自己日常写作的优点,也认识到了不足之处,通过对不足之处的修改,写作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4.本节课时间的安排不太合理,课堂练习的时间不足,主要原因是在

对两篇考场作文进行讨论时,每一篇文章都是先讨论优点,再讨论缺点,然后针对两篇文章的缺点再回头进行修改,这样耗费了较多时间,可以在每一篇的缺点讨论结束之后,直接进行修改,这样就会节省出时间,使课堂练习部分得到充实。

5.学生在课堂进行作文修改,多是口头之作,没有落实到笔上,发言也只是部分同学,不能让所有同学体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在这节课之后,最好应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篇文章,进行升格训练,使课堂效果得到延伸和巩固。

第二篇:高中语文《黑池记》教学设计

《墨池记》教学设计

福建省屏南县第一中学 谢广州

[教材分析]

《墨池记》选自高中语文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六单元,是曾巩于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邀请为墨池写的记。文章将写景、记事与议论融为一体。以王羲之书法的并非“天成”,得力于苦练,进而推论学问与道德更需勤学苦修,可谓题小意宏。本文以“记”为体,重在说理。其中记墨池少,论学习多,紧扣所记之事以阐明主旨,重点突出,繁简适度,而又始终环绕勉学这根主轴,深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妙旨。本文语言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并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给文章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多朗读课文,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难点是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

高一时学生学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对王羲之本人以及有关他的故事有粗浅的了解,知道他是位著名书法家。但对他的勤学苦练精神缺乏深刻的了解,且对做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缺少体会。教学中应串联补充,唤起学生“勤学苦练方有佳绩”的情感共鸣,进而体会文本思想及写作意图。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了解王羲之的轶事和历史上的勤学故事及典故。教师可以作简要补充。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过程和方法: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教学方法]

1.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2.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3. 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先让学生观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然后引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一评价他笔势的赞语,进而导入:高一时我们学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对王羲之有所了解,他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洒脱,世人称他为“书圣”。他的字是天生如此,还是别有决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曾巩的《墨池记》,相信它能解开我们心中的疑惑。

二、 简介作者、背景

1 1. 曾巩简介

曾巩(1019-1083),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及第。历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四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2.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3. 作品背景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4.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三 、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得准确、通顺,初步掌握文章内容和句子停顿。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徜徉(cháng yáng) 肆恣(sì zì) 楹(yíng) 邪(yé) 洼(wā) 3.给下列句子断句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岂爱/人之善

夫/人之有一能 4.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听清句读,听明语气) 5.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2 2.对翻译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讨论,对讨论后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提问。

3.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回答,教师加以点拨。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5. 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句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说出来,大家共同学习。

五、质疑讨论,探究文本 1.墨池是怎样得名的?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 2.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3.曾巩写此文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应王盛先生之邀而写,其目的是为了勉励后学者要勤奋学习。

4、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了什么道理?

——文章从墨池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应该坚持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六、 拓展延伸,活动体验

1. 你还能举出几个专心致志、勤学苦练、成就事业的名言和事例吗?

2. 假设你是“州学舍”里的一名学生,当你看到“晋王右军墨池”六字的时候,会有何感悟? 参考资料:

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凿壁偷光(匡衡) 韦编三绝(孔子) 闻鸡起舞(祖逖) 程门立雪(杨时) 磨杵成针(李白)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天才出于勤奋。

(高尔基)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七、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内容 。

2、了解了这么多通过勤学而终于成就事业的人的事迹,你一定深有感触,请写下你的感受,并抄写一句名言或自拟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努力上进。

第三篇:高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技巧点拨

高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技巧点拨

一、练习目标:

1、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规范记叙文写作格式。

2、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避免写成流水账。

3、能够从文段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如何做到

点题。

4、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如何推动情节发展以及突出人物形

象。

二、记叙的线索、结构及中心

一般同学们认为记叙文按照时间顺序,把发生或者经历过的事情写下来就行了,事实上这样会变成流水账,主次不分,详略不当。如果简单的叙事后,就进行议论抒情,那是不

伦不类,四不像。如何做到记叙文写作得体?

首先明确记叙的线索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①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一件衣服,一只手表等;②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与同学发生误会或矛盾,矛盾如何解决;③以人物为线索,如自己或者父母;④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我的成长,一个大家眼中的“差生”的转变;⑤以时间为线索;⑥以地点变换为线索。把握线

索,与线索无关的事情就是次要的,不要写。

其次把握记叙的结构安排,就是指记叙文的具体内容的构成,即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它包括开头和结尾、过渡连贯和照应、段落与层次这些“零部件”。主要段落就是与表达主题有关的情节,这些就详细写,无关紧要或者关联不大的可写可不写的不写。比如,写中考后是否带资读书,如何得知成绩是次要的,得知成绩后的思想冲突是主要的,因为与抉择有关,当决定带资读书时就可以煞尾,而不必再写到了高中怎样。再如写同学矛盾的事情,矛盾如何产生是次要的,双方如何认识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主要的,两人如何下定决心要道歉是主要的,因为这是对友谊的尊重与珍惜,一个人是主要的,另一个人就变得次要了。当写到两人互相致歉的时候就是高潮,就可结束故事的叙述。记叙中尽量避免脱离事件空发议论,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要针对人物心理结合情节,或人或事,有针对性的议论或

抒情。尤其是作文的开头切忌不要出现空泛的说理。

3、记叙的中心,即点题句: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逐渐形成对生活一定的看法。常常在文章结尾或者开头时候用“通过……表达……”的句式来表述。

三、选材源于生活

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主要围绕生活小事,不要以为生活小事不值得写,要做到“小中见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避免编造故事,只要把生活中的故事提炼加工就行,做到小故

事蕴含大道理。

四、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人物形象刻画

1、记叙的表达方式是叙述,还要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2、人物形象刻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

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也缺不了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意思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

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

五、情节设计:“悬念法”和“误会法”,比如《项链》

六、开头结尾:

[一]记叙文开头:

《羚羊木雕》开头:“„那只羚羊哪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风波》一文写同学之间因借一本书而展开的“风波”。开头是这样的:“„哼!真讨厌!

真……‟我气冲冲地从办公室里跑出来”。

《美丽的朝霞》一文叙写一位纤弱而勇敢的姐姐,为救一误入车道的小男孩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博爱之歌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开头是:“我常常到西边山头,看那美丽的朝霞。我站在这里,望着远方想念着你──姐姐……”《考验》清晨,纷纷扬扬的雪花,如银、如玉,似舞、似飘,充满天际,洒落大地。

眼前是一片银装素裹脚的世界。

《真情》清晨,雪花飘飞,一层层不断变厚的白雪,像巨大的羊毛毯子,覆盖着整个城市,闪着寒冷的银光。我独自在家,有些不胜严寒,只好裹上厚厚的衣服。坐在床上看书。

《一曲美的颂歌》一个严冬的傍晚,天已经蒙蒙黑了,猛烈的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街上已经没什么人了,我推着瘪了气的自行车,焦急地走着。寒风吹透了棉衣,我一阵阵打着寒战,此时,我只希望快些找到一个修车铺,否则,少说也得两个小时才能走到家。 《考验》带着大山的依恋,带着母亲的牵挂,带着坚定的大学梦,我来到了京城读高

中。

《期待》盲孩终于上学了。可是家里人都没有时间送他到校,于是他决定自己去。《真情》每当我躺在床上,外公和我共度的那段美好时光就会出现在眼前。外公给了

我太多的爱,盛满了我那幼小的心,那是一段多么令人难忘的日子

啊!

《在一段承受压力的日子里》身在高三不由已。任小说落满灰尘,却无动于衷;新电视报送来,却淡然面对;排球场的召唤,却擦肩而过。早上与同学碰面,总是睡眼惺忪地互

致问候;放学回家的路上,习题仍在脑海中纠缠。

《一曲美的颂歌》她,太丑了!

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一双细眯的眼睛,掩在浅浅的睫毛中,肥厚的嘴唇,扁大而的鼻子,一口参差不齐的龅牙。真是人见人厌。

《同桌的你》远远地,她朝我走来了,手中夹着一大叠书,淡蓝色的衬衫外罩着一件深蓝色的西装,胸前的大蝴蝶结随着她的脚步轻轻地舞动着。“你好!”她笑着招呼我。

《在我的记忆深处》今夜,好晴朗的天空!没有月亮,只有星星在不停地眨着眼睛。看,空中那数颗小星星簇拥着的最大的一颗星,一定是属于他的星座。他就像天上的星星,

在我记忆的深处闪着熠熠的光辉。

《悔》在一望无垠的旷野上,一棵古老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它仍倔强地生长着。在它的身旁,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老树的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色的生命注入了小树。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老树却离开了它……这正像外公离开了我,他来不及接受我对他的

报答之情,就匆匆离开了我。

《在一段承受压力的日子里》我的记忆像一本书,翻开它,每一页都是值得回味的内

容,其中有这样一页,记载着我在一段承受压力的日子里的点点滴滴。

《抉择》我抱着布娃娃,泪水又一次滚下面颊,这是一个普通的布娃娃,做工很粗糙,形状也很一般,只有那双漂亮的眼睛惹人喜爱。望着它,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又在我耳

边回荡。

《变》金色的余晖洒满了街道,余晖中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坐在小板凳上,手不停地抚摸着怀中的小狗熊,那是她三岁生日时,爸爸妈妈送给她的。那时候,她是幸福的小天使,爸爸爱她,妈妈疼她,然而……她的眼睛一转不转地盯着那要归家的太阳,眼里满是渴望,

也满是疑惑。

《高三啊,高三》曾经,很喜欢在中午的阳光下,坐在学校的草坪上与学友海阔天空地神聊,高兴了,就去荡一荡操场角落的秋千。而现在,我早已习惯在曾是快乐闲逸的时光里,与同学们互相考问着数不清的公式、定理和单词,而那秋千的影子,也不知何时在我心

里生了锈,因为我读高三。

《在我的记忆深处》江南的春雨总是蒙蒙的,把苏州纤细明秀的山水衬得像一幅朦胧的山水画。画面里远远地走来了外婆,左手提着篮子,尖尖的小脚踏在青石板的路面上,又上了青石板的台阶,脚印印在台阶上,也印在年幼的我的心里,深深地。外婆放下篮子,抱

走坐在门槛边的我,进了屋。

《琐忆》时间过得真快,一别又是三个春秋。我捧着一束洁白的栀子花,站在老师的

窗下,等着老师归来。

暮色中,几缕炊烟从农舍袅袅升起。老师,您还是那样忙碌。今天是老师节,为何您

不歇一歇?

《同桌》开学已有两星期了,班里却还是冷清清的。同学们下了课还只是各自闷头学习,很少有互相交谈的或者去玩会球的。彼此还都那么陌生,谁也不主动打破这种沉寂。

《手》我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奶奶的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干巴巴的,而且青筋暴露,皮肤上还有很多褐色的老年斑,手皮者可以揪起来,我一点也不喜欢这只手。

《生日》月亮孤零零地挂在天上,我也孤零零地坐在窗前。月亮的银光照在我脸上,似乎把我的心照得更酸更痛。我的嘴里咸咸的,是泪吗?我怎么会哭呢?不就是妈妈不记得

今天是我的生日吗?但是,她怎么连宝贝女儿的生日都忘记了呢?

《角色》某校高三年级的一个教室里,正在进行数学考试,学生们都凝神屏气地苦苦思索。突然,一只举起的手提醒了老师:“什么问题?”“张老师,你以后不要老叫我家长到学校来。”这位考生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张老师深感意外:“我从来没叫你家长到学校来

啊!”

《真情》我家住在一条小巷里,巷虽窄,但是上下班人来车往,小贩们常来叫卖,也颇热闹。从我懂事起,我就注意到,小巷的深处有一间掉了墙坯的屋子,那里一年四季都是冷清阴沉的,好像没人住一样。别人不关注,我却十分好奇——那里到底住着什么人呢?

[二]记叙文结尾:

《责任》时钟敲过了十一下,在这寂静的夜晚,钟声显得格外清晰。我看着自己一天的收获,一种虽累犹喜、虽苦犹甜的感觉立即充溢了我整个心胸。我站起身,用力地伸了一

个懒腰,把一天的劳累都抛到了九霄。

《在一段紧张的日子里》夜幕降临,千家万户灯火通明,在灯光下,有一个个苦读的

身影,其中,有你,有他,也有我……

《期待》采访结束了,王老师最后那句话,仍在我们耳边回响:“如果全社会每天都像过教师节那样尊重教师,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有希望了!”我清楚地记得王老师说这句话

的时候,脸上已没有笑容,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这就是一个中学教师的期待。 《渴望》我渴望宁静像一片深邃无垠的夜空……我渴望宁静像一泓清凉澄澈的湖水,

我渴望宁静像早晨的云霞……我渴望宁静!

《考验》唉,我好懊悔啊!

也许,在正确与谬误之间往往仅是一步之差吧!

《在一段紧张的日子里》往事的影子渐渐模糊,渐渐离我远去,手中的毕业合影却更加清晰了。望着这四十五个情同手足的伙伴,我在想,今日我们分手,各奔前程,四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还会相聚,到那时,会有说不完的新鲜话题,会有诉不尽的思念情怀,也会有更多的喜人成果向班主任李老师汇报……想想,那又是一个怎样的“班集体”

啊!

《期待》从那以后,表婶真的再也没来我家。我每天都在期待着向她说一声——对不

起,我每天都为自己的鲁莽而懊悔,为自己的虚荣而感到可悲。

我深深地期待着那一天。

《在一段紧张的日子里》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台灯,倚在门口。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通过全身,

令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灯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灯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我前进!

《责任》深深地记得两年前游黄山时,扶着铁索,一步步地攀上了天都峰。台阶又陡又滑,可上了天都峰后俯视壮丽的黄山,则别有一种回肠荡气之感,那与苏州的山水大有不

同。

生命中的每一级台阶都有各自的风景,所以每一级台阶我都要上,每一种风景我都要

领略。

《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时间带给人们的震撼,并非只因为它毫无倦怠,永不停歇,更重要的是在时间的流动中积淀下来的平凡人的伟大精神,它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财富。当我每天面对着新世纪的曙光时,我总在问自己:我能否留给新世纪一份这样的礼物?新世纪能

否成为我生命中又一次超越自我,获得新生的起点?

《考验》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忙挣钱的忙挣钱,忙学业的忙学业,人人都在忙着追求高度的物质文明,忙着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人头地。“真情”啊,如今还能记起你来的

人,又有多少呢?

《收获》人生的台阶在我的脚下延伸,似乎望不到尽头,我不知道前面等待着我的是什么。但是我想身后的台阶记录着我成长的历程,为踏上今天这一层台阶我付出了许多,身心也得到了无数次的锻炼,我已经长大,难道我的前面还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登不上去的

台阶吗?

《收获》也许将来我会是一个伟大的人或平凡的人,但我绝不是一个平庸的人,我会用自己的力量去拼去搏,去追寻人生的彩虹。偶然抬头,但见鸟儿在天!抛弃“命里注定”的

鬼话吧!跳出宿命论的“包围圈”,你的感觉会更好!

我的未来不是梦!

《真情》事过几年了,我一直没有原谅自己,那怵目惊心的一幕如烙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每当忆起当时的举动,我的心就一阵阵抽搐。小鸡,对不起,是我的无知和好奇害死了

你,也害了我自己。假如上帝能听到我的忏悔,我企盼他能还我一个全新的你。 《真情》在后悔惭愧之余,我悟出了一点道理:若要别人真情待已,自已也必须真情

待人,这真情来不得半点儿虚伪和玩笑,否则你将遗憾终生!

《期待》在我无边的记忆里,永远忘不了的哲理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纵然被狂风刮

得再远,吹得再高,最终它也离不开宽阔的河床,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怀着这样的信念,我期待着,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这一天已近了,近了……

《台阶》我突然想到,在已走过的台阶中,有几步是我自己走的呢?不都是爸爸扶持着我吗?在人生这漫长的台阶上,还有多少要我自己走啊!我不能再让爸爸为我操太多的心,我应该自己勇敢地、坚强地走下去!爸爸,放心吧!女儿已成长,女儿会的!

哦,台阶!哦,爸爸!

补充:1.人物刻画

他今年7岁,个人不算高,比较瘦,但看起来却很有精神。他留着很短的头发,俊俏的脸上长着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鼻梁高高的,像个小红萝卜似的。到过他家的人都说他五

官端正,是个好看的男孩子。

爸爸长得瘦瘦的,中等个,长着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留着小平头,高挺的鼻子显得更有精神。棱廓分明的嘴唇上长满了像钢针似的胡子。爸爸的知识可多了,经常给我讲许多

神奇有趣的科学小故事,想出许多方法来锻炼我。

这个女老师姓宋,因为她年轻,顶多不过20岁,所以,我们都叫她小宋老师,也有一些女同学亲热地称呼她大姐姐。小宋老师长着高高的个子,衣着比较朴素。瓜子脸上长着两道柳眉,柳眉下嵌着一双明亮而又锐利的眼睛,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小宋老师梳着

两条长长的马尾辫一直拖到肩头上。

这位监考老师一进来,教室里立刻停止了说话声。他高高的鼻梁,又黑又长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子下长着连浓密的胡须,使人一看便知道这是一位严厉的监考老师。他向教室扫视了一遍,才开始讲话:“同学们,今大是你们向祖国汇报小学学习成绩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地做题,不能有一点儿马虎,接到试卷后,要看清题目,不要左顾右

盼,交头接耳,要认真答卷,争取考出好成绩来。”

这位老人有些细小的胡须。那棕褐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他一头花白似的头发,走时总喜欢脚下趿拉着一双拖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发出“趿”、“趿”的声音。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喜欢说话。你跟他说上几句话,到头来他只回你几个字。他就是我那固执的爷爷。

2.景物描写

[1]“北京的春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

风筝浮动。”

[2]“月亮出来了,冷冷的。”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

波粼粼的鱼塘。”

第四篇:高中语文《木假山记》教案 苏教版选修

木 假 山 记

教学要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4、赏析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教学难点:

赏析课文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著有《嘉事祐集》。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他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推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木假山记》可以说是"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这篇文章从议论始,以议论终,这是宋人以论为记的特点,本文尤其典型。

一、 分析课文:

1、请学生来朗读第一节。教师帮助学生疏通课文中的词语意思。

2、第一节:由木之"幸"与"不幸"谈起,联系到写木假山。

讨论: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都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

明确:1)不幸-----"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相比之下,

2)幸运---"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

3)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更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讨论:"何可胜数"一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意味?

作者借借树木的不幸遭遇来表达对人才不被社会发现重视的一种不满之情。

讨论:在文章中,作者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用意?

作者借树木成长和演变为木假山的艰难漫长的过程,隐喻人生的曲折和坎坷;借木假山的幸与不幸隐喻人才的怀才不遇。

3、第二段,面对自己家里所藏的木假山,作者以为它是极其幸运的。

讨论:在作者家里的木假山它的遭遇怎么样?它的幸运在作者看来是什么原因?

明确:"蘖而不殇""拱而不天""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为人所材""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自己特别赏识这木假山,联想到社会现实,作者只能归结为"数"了,也只能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了。

4、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感"与"敬"。 "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

用心 爱心 专心

- 12 -

第五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案(范文模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涸澈”、“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猗郁”、“蕈菌”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及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想思考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的方法。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情感目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圈点批注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历史上范蠡助勾践灭吴,后与西施泛舟齐国的故事吧!(听过)其实在我国文学史上也一个与范蠡同名的伟大人物。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板书课题及作者)听到巴金这般动情地赞颂,同学们一定也想更多地了解陆蠡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陆蠡、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走近作者

陆蠡 (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曾翻译俄屠格涅夫《罗亭》,英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法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仅有34岁的陆蠡就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三、研读课文

1、解题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同桌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

明确:“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在文中指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这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顺心的人对爱、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动。

2、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分别填出能概括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的字。并说明作者在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

板书:(1—4)寻绿(选择可以看见绿色的房间)→ 热切追求 (5—7)赏绿(享受房间的绿色)→ 喜欢满足

顽强抗争

囚绿记(8—12)囚绿(囚住绿色)→ 爱绿至极

( 13 )释绿(点明主旨)→诚挚祝福

向往光明

( 14 )怀绿 → 惦念牵挂

4、研读“囚绿”部分。

①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地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之情)既然作者“囚绿”是因为爱绿,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呢?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囚绿”是爱绿的表现,“囚绿”之前作者的哪些举动反映了他对绿藤的喜爱?找出相关语句,并作适当批注。

明确:租房时尽管房间低矮狭小,炎热简陋,因为有绿,陆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希望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话。”

“我快活地坐在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舞姿。” ③被囚之前后,绿藤的生长状况如何?

明确:被囚之前:枝叶舒展,舞姿婆娑。

被囚之后:“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研读“囚绿”部分

1、你如何评价陆蠡对绿藤因爱而囚的这种举动?

明确:陆蠡爱绿,说明他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和理想,值得称道;但是,因爱而占有,反而是被爱者难以自由生长,甚至萎缩,对绿藤造成伤害,又流于自私和残忍,是一种畸形的情感。

2、对于绿藤被囚前后的生态变化,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爱自由是生命生命与生俱来的天性,应该让生命在自然中生长。人为的约束会使生命力萎缩。爱有时也会带来伤害。真爱是欣赏而非占有。

3、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被囚后,绿藤的尖端总指向窗外,显示出它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折射出它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展现了他不可侵犯的生命尊严。(我们也要不屈服于逆境,要追求生命的阳光。)

板书:顽强抗争(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二、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向往自由(呼唤自由和光明 )

三、深入探究:

联系作者的生平、《囚绿记》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里的关键语句,进一步探讨绿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写作主旨。

在文中,陆蠡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许多不快的记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向它致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这些话如何理解?

明确:陆蠡生活的时代:民族衰微,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他不满于人吃人的丑恶现实,一生追求进步,他的不少作品,像《竹刀》等都反映了这种思想倾向;而奋斗的历程又充满艰辛和坎坷,他不免感觉疲惫和痛苦。这可爱的“绿”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绿象征了作者心中的自由、光明、幸福、希望和理想,这一切对他都弥足珍贵。《囚绿记》的写作年代:作者正在“孤岛”上海,抗战正酣,他怀念北平的常春藤,怀念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实际上不尽之意自在言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的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意义。“真诚祝福”,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蹂躏,重获光明自由。由爱而囚,由囚而放、而怀念,一波三折,其间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令人动容,令人叹惋!

四、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 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第二,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变化,作者始而欣喜, 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

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作者与绎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

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这种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多多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美!

六、课外延伸:阅读《陆蠡故居》(见读本),并作适当批注。

上一篇:工作人员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