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故意伤害罪

2022-09-11

近年来, 随着社会济经发展与社会转型加速, 部分人没有调整好心态, 没有提高自身修养, 产生不能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现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 对遇到一些小事没有用技巧去处理, 凭意气、情绪用简单粗暴方式解决, 有时演变成违法犯罪。如故意伤害、故意杀人、非法拘禁等行为。

故意伤害罪, 是一种暴力犯罪, 在刑法中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范畴。按照我国刑法第234条规定, 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轻伤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可见, 刑法对该类犯罪处罚是严厉的, 以伤害结果轻重, 对行为人量刑处罚不同, 体现刑罚相当, 也体现公民人身权利不可侵犯, 受国家刑法保护, 从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

生活中常出现因追索债务, 债权人会对债务人及其亲属采取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的, 依照我国刑法规定, 构成非法拘禁罪,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在拘禁过程中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 从重处罚;结果致人重伤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若在非法拘禁过程中, 如果使用暴力致人伤残的, 成为转化犯罪, 按规定应定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聚众斗殴过程中致人重伤, 我国刑法定为故意伤害罪。因互相斗殴, 双方主观上都有伤害对方的故意, 故对聚众斗殴过程中, 致人重伤的, 应定为故意伤害罪是正确的, 也是主观客观一致原则体现。在生产生活中, 我们会遇到因琐事而发生动手打架, 由于一方或双方不冷静对待, 最终酿成死伤结果, 致当事人锒铛入狱, 后悔不已。笔者最近办理某件刑事申诉案, 申诉人周某对原审法院定罪量刑不服, 其认为应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而不是故意伤害罪 (致人死亡) 。

案例:2012年8月23日22时许, 申诉人周某在公交站台等公交车时, 看见被害人黄某某拦阻66路公交车进站妨碍其及他人乘车, 遂上前与被害人黄某某理论, 双方发生争执, 周某先用手甩打被害人黄某某面部。继而双方发生纠打, 周某明知被害人黄某某已喝过酒, 仍然拳来拳往击打对方, 在此过程中, 周某致被害人黄民慎仰面倒地头颅受伤, 随后周某还用脚踢了倒地的被害人身体后离开现场, 被害人黄某某经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 被害人黄某某系严重颅脑损伤致死。经某区人民法院审查, 认定原案被告人 (申诉人) 周某犯故意伤害罪, 对其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 剥夺政治权利二年, 附带赔偿被害人家属人民币57万余元。周某不服上诉后,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的终审裁定。纵观该案, 申诉人周某因对纠纷处理不当致人死亡, 落得入狱服刑的结局。如果申诉人周某在事发开始时, 能够好言相劝被害人不要拦着公交车, 不同被害人发生拳击纠缠, 也不会使被害人倒地致后脑勺着地撞击路牙而亡。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往往容易混淆, 也多有争议。[1]它们在客观方面都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 主观上都没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2]因此, 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主观上有无伤害故意, 如有则为故意伤害罪 (致人死亡) , 反之则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 对没有产生轻伤以上后果的一般殴打行为, 是不能以故意伤害行为论处的。拳打脚踢是一般的殴打行为, 如打击力量不大、打击的不是受害人明显要害部位, 也不是不间断击打, 一般情况下, 这都不足以致被害人产生轻伤以上的后果, 即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依法不需要负刑事责任。[3]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的一般违法行为, 可视情况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的有关规定, 给予治安处罚。事实上, 一般的殴打行为仍然是故意伤害行为, 只不过后果未达到法定伤害程度而无需负刑事责任。虽然一拳一脚的轻微殴打行为, 打击力量不大, 打击部位并非要害, 但如果该行为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能够造成被害人轻伤以上的后果, 对此行为人仍应承担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如殴打他人致人跌倒磕在石头上致人重伤、死亡后果, 殴打特异体质的人引发重伤、死亡后果等。当然, 具有此类情形的, 与直接持工具实施故意伤害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 在量刑方面应区别对待, 理应从轻处罚。

就本案而言, 被告人拳击行为不是一般的推搡行为而是属于故意伤害行为。首先, 周某拳击行为系发生在与被害人的争执对打之中;其次, 周某对被害人连续击打致被害人跌倒在地;第三, 在一定的情形下, 即便一拳一脚, 同样可致人伤害甚至死亡。本案被告人周某明知道被害人喝酒 (闻到被害人身上酒味很大) , 其主观上应该认识到其对被害人上半身击打的行为, 可能会造成伤害被害人身体健康的后果。需要指出的是, 对刑法第234条第2款规定“犯前款罪”, 应理解为有伤害的故意和行为即可, 不能机械地要求故意伤害的行为直接造成轻伤以上的损伤程度。因为在通常情况下,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 往往并不存在先有一个轻伤害的犯罪前提。同时, 在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案件中, 对已经死亡的被害人一般是无法也不可能再去评定最初 (死亡前) 的伤害程度是否达到轻伤以上。

复杂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规定的犯罪构成诸要件有复合情况的犯罪构成。其特点在于构成要件是重叠的, 有两个客体或者两个行为、两个罪过形式, 且这些犯罪构成并非可供选择, 而是缺一不可、均需具备。复杂的犯罪构成分为:行为复杂的犯罪构成、客体复杂的犯罪构成和罪过复杂的犯罪构成。罪过复杂的犯罪构成, 即包括两个罪过形式的犯罪构成。其特点是具备两个罪过形式才能构成犯罪, 同时虽然有两个罪过形式却不是两个犯罪。如故意伤害罪 (致人死亡) , 既包含伤害他人的故意, 也包括造成他人死亡的过失这两种罪过形式。本案中周某为了能尽快乘坐公交车而与拦车的被告人发生争执、殴打, 因为该案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且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无其他矛盾, 因此被告人在实施拳击行为时是不可能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但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 其应当预见这种结果的发生而没有预见, 因此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的发生是有过失的。被告人在拳击被害人时具有伤害的故意, 但对导致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却是过失的。因此, 对被告人应以故意伤害罪 (致人死亡) 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能以被告人主观上对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具有过失的心理状态, 就认定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关键, 在于能否确认其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没有因果关系, 行为人就没有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 当然其行为就不构成犯罪。本案中, 由于被告人的击打行为致被害人倒地而死, 因此被告人的加害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虽然在通常情况下, 对被害人上半身的拳击行为不会产生被害人死亡的结果, 其拳击行为对致人死亡这一结果来说, 是一个偶然现象。但被告人的拳击行为, 其本质是一种故意伤害行为, 其必然后果是对被害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至于是死亡、重伤、轻伤或者轻微伤, 则是偶然的。总之, 尽管有偶然因素参与其中, 若被告人不对被害人进行击打行为, 就不会使偶然因素发挥作用。

要强调一点, 我国司法实践中, 对主观上不具有明显伤害故意的, 只具有一般推搡行为的, 是不能视为刑法中殴打行为或者伤害行为, 即使该行为意外致人重伤、死亡, 也不能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 这一点需要我们记住的。

摘要:故意伤害, 是生活中时常发生的行为, 在司法机关处理违法犯罪案件占有相当大数量。若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 且客观上存在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危害结果达到轻伤以上, 则构成故意伤害罪。实践中, 人们有时不能正确区别故意伤害罪 (致人死亡) 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导致当事人对司法机关处理不服。

关键词:故意,过失,伤害,主观,客观:致人死亡

参考文献

[1] [2]高明暄, 马克昌.刑法学[M].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519.

[3] 周道鸾, 张军.刑法学罪名精释[M].四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3:516.

上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工档案管理的整合下一篇:机械制造专业模具类方向毕业论文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