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文每日一练

2022-08-22

第一篇:七上文言文每日一练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

童趣

沈复

一、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二、 一词多义 1. 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心之所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昂首观之(代词,代指“群鹤舞于空中”的情景) 驱之别院(代词,代指“蛤蟆”)

项为之强(代词,代指“群鹤舞于空中”的情景) 2.以

徐喷以烟(介词,用) 以虫蚁为兽(介词,把) 3.其

必细察其纹理(代词,代“藐小之物”,它们的) 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神游其中(代词,代指“想象中的山林”) 4.为

项为之强(连词,wei,因为)

以虫蚁为兽(动词,wei,与介词“以”组成固定短语,可译为“把„„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介词,wei,被) 5.而

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

三、 古今异义 1. 余忆童稚时 古义:代词,我

今义:动词或名词,“多余、剩余、余下”。 2. 盖一癞虾蟆

古义:承接上文,表原因,“原来是”。 今义:动词或名词,“盖东西”“盖子”。

四、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鞭数十(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五、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省略宾语

徐喷以烟(“喷”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应为“徐喷之以烟”。译文: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2)省略介词“于”

驱之别院(”别院”前省略介词“于”,应为“驱之于别院”。译文: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3)省略主语

留蚊于素帐中(应为“余又留蚊于素帐中”。译文: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帐子里。) 2.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译文: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吃掉了。)

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吃掉了。) 3. 倒装句

(1) 徐喷以烟(介宾短语后置,应是“以烟徐喷之”。译文: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2)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介宾短语后置,应是“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译文:暗暗把它们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

《论语》十则

一、 通假字

1. 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2.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 3.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二、 一词多义 1.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wei,替) 可以为师矣(当)

知之为知之(动词,wei,相当于“是”) 2. 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的) 其恕乎(副词,大概、也许) 3.而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从而)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顺承,就)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连词,表顺承,就) 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方,才。)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却、但)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转折,却、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连词,表转折,却、但)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并且)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连词,表顺承) 4.知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知之为知之(动词,知道) 温故而知新(领悟)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5.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知识”)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可以

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能够) 7.焉

见贤思齐焉(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是”“于此”,译为“在其中”)

三、 古今异义 1.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或表许可。 2. 仁以为己任

古义:以之为,把„„作为„„ 今义:认为

四、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为名词

(1)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旧知识”“新知识”) (2)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贤人”) 2.名词作状语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译为“按一定的时间”)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用作状语,译为“每天”) 3.动词用为名词 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译为“传授的知识”)

五、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译文:这就是智慧。) 2. 宾语前置句

仁以为己任。(应是“以仁为己任”。译文: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是自己的使命。) 3.省略句

(1)省略动词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一分句前省略了动词“择”。译文: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的短处就引以为戒加以改正。] (2)省略宾语

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代“温故而知新”。译文:就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古代诗歌四首

一、 古今异义 1. 乡书何处达 古义:信,书信 今义:书报、书籍 2. 幸甚至哉

古义:甚,很。至,到了(极点) 今义:连词,表示更进一层

二、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东临碣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乱花渐欲迷人眼(迷:使动用法,使„„眼花缭乱)

三、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省略介词“于”,应为“若出于其中”。译文:日月运行,仿佛出没于大海之中。) (2)海日生残夜(省略介词“于”,应为“海日生于残夜”。译文:在夜色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冉冉)升起。) (3)最爱湖东行不足(省略主语“我”。译文:我最爱湖东这地方,总是感到玩不够。)

山市

蒲松龄

一、 通假字

1. 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2.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二、 一词多义 1. 然

然数年恒不一见(转折连词,然而) 尘气莽莽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 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shu,几) 见宫殿数十所(shu,名词,几) 数至八层(shu,计算) 层层指数(shu,计算) 3. 者

又闻有早行者(代“人们”)

堂若者(与“堂若”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像天堂一样的。)

三、 古今异义 1. 城市依稀而已 古义:语气助词,罢了 今义:不过如此 2. 层层指数

古义:(用手)指着数 今义:指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为动词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低: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降低”) 2.名词用为状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也”表判断。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

(2)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也”表判断。译文:每一行(窗户)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2.省略句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于楼上(省略介词“于”,应为“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于楼上”。译文:孙禹年公子和友人在楼上喝酒。) 3.状语后置句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状语后置,应为“(于)楼上饮”。译文同上。) 4.宾语前置句

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宾语前置,应为“若楼者,若堂者,若坊者”。译文:像楼一样的,像厅堂一样的,像街巷一样的。)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一、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二、 古今异义 1.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 今义:专指子女 2.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古义:离开(某地) 今义:到(某地)去 3. 相委而去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 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三、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2) 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四、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译文:(道韫)就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省略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省略介词“于”,应为“撒盐于空中差可拟”。译文:和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2)大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主语,应为“去后友乃至”。译文:大丘不再等候就走了,他走之后那位朋友才到。) 3.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何所似”是“所似何”的倒装。译文: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 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译文:和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寓言四则(选二)

一、一词多义 1.之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结构助词,的) 而疑邻人之父(结构助词,的) 人皆吊之(代词,他) 2.亡

暮而思大亡其财(丢失)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3. 富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形容词,财务多,与“贫”相对)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动词,富有,有好多) 4. 将

不筑,必将有盗(副词,将要,会)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动词,带领) 5. 而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连词,表修饰) 而疑邻人之父(转折连词,却) 堕而折其髀骨(因果连词,因而) 马无故亡而入胡(顺承连词,不译) 丁壮引弦而战(连词,表修饰)

二、古今异义 1.其邻人之父亦云 古义:动词,说

今义:名词,云彩、云朵 2.暮而果大亡其财 古义:丢失 今义:死亡,灭亡 3.死者十九

古义: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今义:表数量“十九” 4.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古义:停留,经过 今义:一般指居住 5. 人皆吊之

古义:对遭遇不幸表示安慰,慰问

今义:多指“悬挂”或“专指对死者表示慰问”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为动词

天雨墙坏【雨(yu):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2. 形容词意动用法

其家甚智其子(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智”,译为“认为……聪明”) 3. 形容词用为动词

近塞上之人(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靠近”“接近”)

课外古诗词

一、 通假字

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

二、 古今异义 烈士暮年 古义:有远大抱负的人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三、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使动用法

潭影空人心(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空) 2. 动词使动用法

山光悦鸟性(悦:使……喜悦) 3. 名词作状语

(1) 夜泊情怀近酒家(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 夕阳西下几时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四、 特殊句式 省略句

老骥伏枥(省略介词“于”,应为“老骥伏于枥”译文:年老力衰的千里马伏在马槽下。)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 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

2.因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 特殊句式

1.省略句:(1)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2.倒装句:(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白雪纷纷所似何)

3.判断句:(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是”的意思,译为”这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译文

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安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中心思想

1. 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委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3.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4.期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5.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通假字

1. 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 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您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不回头

看,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中心思想

1.元方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他的聪颖机智。

2. “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论语》十二章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段解: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态度) 2. 曾子曰:“吾 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独立做事情,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学习态度)7. 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这一章讲学习方法,阐述了读书人以求学为乐,体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云一样。”(段解:讲人的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段解:反应了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段解: 珍惜时间,不断学习)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段解:要有坚定的志向,坚定信念)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又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解:治学既勤学多问,同时也要联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学习态度)

古今异义

1.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2.君子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三省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5.疏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6.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7.匹夫 古义:普通人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注意课后第三题

观沧海

曹操

统领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乐府诗通过描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蕴含新旧交替的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强烈的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描写早春鸟儿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描写苍凉萧瑟的秋景: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点明主旨,揭示主题,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引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今异义

1.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旨 古义:甘美 今义:主旨,义义

3.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词类活用

1、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一词多义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不知其旨也(它的)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通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中心思想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成语归纳教学相长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第一种原地水中: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第二种顺流而下: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第三种原地沙下: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第四种求之于上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古今异义

1.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4.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5.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 今义:判断词 是

6.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例句: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7.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

一词多义

1.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2.乃: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而,又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你,你的 词性活用

1. 棹: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 2.暴涨:动词用为 名词,洪水

通假字

1.求之下流,固颠 . “颠”通“癫”,“疯狂”

特殊句式

1. 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3被动句(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而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

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中心思想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成语归纳知其一,不知其二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yù)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补,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

中心思想

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ù)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

词类活用

1.近塞上之人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2.家富良马 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

3.有善术者 形容词作动词,精通

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其不幸表示安慰。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坏事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边塞附近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死了。惟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中心思想

事物之间不是一成不变的,福祸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第三篇:高考诗歌鉴赏与文言文阅读复习每日一练(1)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

越调·凭阑人 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1).描写了一个落魄困顿的诗人形象。

(2).示例:“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江天暮雪 [元] 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1)“千崖暮如晓”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 4 分)

(2)本诗描写的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为何要写渔翁的活动? ( 4 分)

(1)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2分)而且写出了暮时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眬眬、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2分)

(2)①加入人的活动,使画面具有动感,纵深感。(2分)②写渔翁的活动,突出江天暮雪的影响。(2分)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 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 曰: “秦、 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 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夫晋,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 逢孙、 杨孙戍之, 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秦军汜(sì)南 夜缒(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B. 共(gòng)其乏困 若不阙(jué)秦 许君焦瑕(xiá) C. 秦伯说(yuè) 杞( qǐ )子、逢孙、杨孙戍(sù)之 D. 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以乱易整,不武 (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C. 共其乏困 (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 吴广以为然 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⑤

D.②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失其所与,不知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越国以鄙远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既东封郑

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11.文学常识填空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 》《 》并称为“春秋三传”。 [答案] 1.C(A项“汜”读“fàn”,B项“共”读“gōng”,D项“逢”读“páng”。) 2.D(厌:满足;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3.B 4.D 5.A(B项的“说”,通“悦”; C项的“知”,通“智”;D项的“共”,通“供”。) 6.D(A、B 、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7.D(否定判断句) 8.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 9.D(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C 11.A《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 春秋 鲁 左丘明 春秋 B《公羊传》《榖梁传》

二、思维图谱

课内阅读演练——在阅读中训练你的思维

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越国以鄙远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 郑既知亡矣 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 且贰于楚也 ② 且君尝为晋君矣 D、① 无能为也已 ②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4、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15、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而后“夜缒而出,见秦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6、试比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异同。

17、用自己的话给下列人物写一句话的评说。(可多角度、有创意地评论) (1)烛之武: (2)佚之狐:

18、翻译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2)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译文: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文:

[答案]12.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介于姓和

名之间的助词;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13. C(A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项是“出使的人”;D项是“结盟”。) / 14. A(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不是“反面”) 15.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三是赞颂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的爱国精神。/ 16.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17.示例:(1)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大勇:只身赴敌营,说服秦伯退兵;大智: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2)佚之狐力荐烛之武,可谓慧眼识英雄。

18、(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你知道那是很难的。(2)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是不符合用武的准则的。(3)(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辁。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令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旋复本官

旋:不久

B.前驺者潜知之

潜:秘密地

C.命吏辇归邸

辇:乘车

D.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

比:同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温叟“方正清介”的一组是(3分)

①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②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

③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

④视西舍封识宛然

⑤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⑥炳、烨并进士及第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温叟厌恶罚物之名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注官;朝廷免除他的儿子的过失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一)

4.(3分)C (辇:用车载) 5.(3分)D (①表明刘温叟选拔人才公正,侧面说明其人品方正;②写他不因皇帝偶然行为而改变自己,表明其方正耿直;④⑤均表明刘温叟没有接受赠馈,为人清正;③交代当时的旧例,与温叟正直清介无关;⑥言其子弟成才,与正直清介无关) 6.(3分)D (原文是“免选以为厚恩”,而不是免除过失)

7、(1)我之所以呼喝开路的原因,是想向众人暗示陛下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2)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为官,是希望能够足以表示劝勉。

第四篇:九上文言文

晏子使楚

晏子要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 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 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 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古今异义词

其实(其实味不同):古义:它们的果实。 今义:真实情况。谓左右曰,左右,古义:近旁的人。 今义:左右表方位,概数(如:600字左右)。反取病焉,病,古义:辱。 今义:疾病,患病。齐之习辞者也,习:古义:熟练 。今义:学习。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坐下,动词。 延:古义:迎接 今义:延迟,表示拖延的意思。今方来,方:古义:将要,今义:方,一种形状。叶徒相似,徒:古义:只,今义:徒弟,学生。入楚则盗,则:就涉及成语及特殊句式.

齐人也,坐盗.盗:古义:偷窃,今义:强盗.

通假字

“熙”通“嬉”,意思是:开玩笑。 “曷”通“何”,意思是:什么。 涉及成语

举袖成云:张开袖子就是一片云。形容人多。挥汗如雨:挥洒汗水就如同下雨,形容十分劳累或热得汗出得多。摩肩接踵: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南橘北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改变。 智慧评点

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持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晏婴是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勇敢大胆、不畏强权的人。

晏子能赢得这场外交的胜利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晏子的话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用语委婉,头脑清晰,还是因为晏子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支撑着他。

袂:衣袖。宜:应该。将:将要。使:出使。闻:听说。之: 这个消息,代“晏子将使楚”这件事。为:在这里相当于“于”。缚:捆绑。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曷:同“何”,什么。避,离开。席,座位。闻:听说。之:代下面晏子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生长。则:就是。则为:就变为。为:变为徒:只,仅仅。其:它们的(代指前面的橘和枳)实:果实。味:味道。不同:不一样。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这样。

对曰:回答道。耶:语气助词,“吗”?圣人:才德极高的人熙:同“嬉”,开玩笑。

西门豹治邺

译文: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令。他到邺县,会集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情。这些人说:“苦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祝巫一同分那剩余的钱拿回家去。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作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给她洗澡洗头,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沐浴斋戒;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赤黄色和大红色的绸帐,这个女子就住在那里面,给她备办牛肉酒食。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像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把它浮到河中。起初在水面上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祝巫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也因为这个缘故,城里越来越空荡无人,以致更加贫困,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长久了。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说法。”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有幸也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这些人都说:“好。”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地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看热闹来的老百姓也有二三千人。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七十多岁。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马上扶着这个女子出了帷帐,走到西门豹面前。西门豹看了看这个女子,回头对三老、巫祝、父老们说:“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过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就叫差役们一齐抱起大巫婆,把她抛到河中。过了一会儿,说:“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又把她的一个弟子抛到河中。又过了一会儿,说:“这个弟子为什么也这么久?再派一个人去催催她们!”又抛一个弟子到河中。总共抛了三个弟子。西门豹说:“巫婆、弟子,这些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说清楚。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又把三老抛到河中。西门豹帽子上插着簪,弯着腰,恭恭敬敬,面对着河站着等了很久。长老、廷掾等在旁边看着的都惊慌害怕。西门豹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想再派一个廷掾或者长老到河里去催他们。这些人都吓得在地上叩头,而且把头都叩破了,额头上的血流了一地,脸色像死灰一样。西门豹说:“好了,暂且留下来再等他们一会儿。”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可以起来了,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离开这儿回家去吧。”邺县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非常惊恐,从此以后,不敢再提起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西门豹接着就征发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田地都得到灌溉。在那时,老百姓开渠稍微感到有些厌烦劳累,就不大愿意。西门豹说:“老百姓可以和他们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会想起我今天说过的话。”直到现在邺县都能得到水的便利,老百姓因此而家给户足,生活富裕。十二条河渠横穿御道,到汉朝建立时,地方官吏认为十二条河渠上的桥梁截断了御道,彼此相距又很近,不行。想要合并渠水,水渠将至驰道时,把三条渠道合在一起,架一座桥梁。邺地的百姓不肯听从地方官吏的意见,认为那些渠道是经西门先生规划开凿的,贤良长官的法度规范是不能更改的。地方长官终于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放弃了并渠计划。所以西门豹做邺县令,名闻天下,恩德流传后世,没有断绝停止的时候,难道能说他不是贤大夫吗?

注释

5、行视:到处物色

6、小家女:贫穷人家的女儿

10、间居:单独居住

12、幸:希望,荣幸

13、豪长者:地方豪绅

14、所:左右,表示约数

15、趣:同„促‟,催促

16、白:禀告

17、磬折:像磬的形状一样弯着腰,形容十分恭敬

18、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百姓可同他们一起享受成功,不可与他们商量事情如何开始

19、利:利益20、给足:即家给人足,家家富裕,人人温饱 给:丰足

21、且:将

22、是:这23.即:假如,如果24.告语:告诉25.即:马上26.状:看样子27.奈之何:怎么办

2、通假字并解释

①即娉取 娉,通“聘”;取,通“娶”; 娉取:聘娶②复使一人趣之 趣,通“促”,催促③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傍,通“旁”,旁边,侧边。④所,通“许”,表示约数。⑤单衣,通“禅衣”。⑥几,通“岂” ,难道

陌上桑

译文: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黑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以期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埋怨自己,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漂亮的女孩。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为人清廉,长得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难读字音

隅(yú) 敷(fū) 笼系(xì) 倭(wō) 堕(duò) 髻(jì) 缃(xiāng) 绮(qǐ) 襦(rú) 捋(lǚ)

髭(zī)须 著帩(zhuó qiào) 踟蹰(chí chú) 姝(shū) 宁(nìng)可 共载(zài)不(fǒu) 千余骑(jì) 骊(lí)驹(jū) 系(xì)马尾鬑鬑(lián)趋(qū)

词语解释

〔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但):只是。〔颇〕:稍微(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骊):纯黑色。〔白皙〕:指为人清廉,注:不可翻译成“皮肤洁白”,原句句意为:他为人清廉,而不是他为人皮肤洁白。〔置辞〕:同“致辞”,即答语。

【古今异义】

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今义;感谢,道谢。 3.宁可共载不(宁可),古义;愿意。今义;表示选择关联。 【词类活用】

1.罗敷善蚕桑(蚕桑),{名词作动词;“采桑养蚕”} 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 3.罗敷前置辞(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诫子书

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静心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暴躁激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龄随着光阴飞逝,志向随着年龄消退,最后精力衰竭学识无成,大多以不能承接先世的志向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吗?那时候再有想法学习哪来得及啊!

(1)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4)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5)淡泊(澹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9)广才:增长才干。(10)成:达成,成就。(12)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13)险躁:暴躁、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15)与:跟随。(17)日:时间。(18)遂:于是,就。(19)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23)接世:接触社会,为社会所用。

重点句子;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西湖游记两则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小船进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如饮醇酒;水波荡漾,像绫罗般细软平滑。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都做不到,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农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西湖二: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朦的早晨和傍晚的山气。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一个接一个开放,景观更是奇特。

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公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我当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红桃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声奏乐声像阵阵清风到处传扬,年轻妇女的汗水像道道细雨,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比堤边的草还多,美丽妖艳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

湖光染成绿色的精巧、雾气笼罩山峦的奇妙,都在早晨的太阳才出来,夕阳还没有落下,才显得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给那些为功名利禄的人诉说呢?

墨池记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靠近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而深的长方形的池子,叫做王羲之墨池。这是荀伯子的《临川记》所说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确实这样吗?当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水之间使自己心情愉快。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所擅长的,也是凭借自己勤奋练习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那么学习下的功夫本来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不显著,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有德才的人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第五篇:八上文言文译

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满,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翻译: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见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射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览的人逗乐。 向水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的形势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在石潭上,四周竹子和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境凄凉,寒气彻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那种环境太冷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 ,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题

一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根据<<望岳>>回答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

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答:“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愿望。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答: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答:像一把利剑把泰山分割成明暗两部分,形象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用字极富神韵。

5、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答:(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根据<<春望>>回答下列问题.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杂草丛生的特点。

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赏析颔联“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答:两种看法.

第一: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悲啼也禁不住魂悸心惊,这里用来表现诗人看到国家破败的景色心里感到悲伤和愁苦。

第二: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伤时感世的情感。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4、本诗将眼前景、 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

1、《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长征组歌两首》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萧华词,由10个乐章组成。这两首歌词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巧渡金沙、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等历史画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老山界》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作者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本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草》选自《人民文学》,作者王愿坚,现代文学家。全文以“草”为线索,按事情发展顺序描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草而发生中毒的险情,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知道后,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品尝毒草,并果断作出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表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高尚人格。

5、《长征节选》选自电视文学剧本《长征》第二十四集,作者王朝柱,当代作家。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6、《诗人领袖》选自《诗刊》,原题为《诗人毛泽东》,作者任先青。

第二单元

1、《枣核》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通过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子的枣树,想在后花园试种几棵的叙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枣核是全文的线索,思恋故土,思恋祖国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2、《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始终眷恋着祖国》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4、《春望》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该诗表现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情。

5、《泊秦淮》选自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诗人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所作的流行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选自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该诗表现诗人雨夜追忆往昔军旅生涯,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也饱含了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7、《过零丁洋》选自《文山集》,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大臣、文学家。诗人将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定决心。

8、《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9、《革命诗二首》选自《革命烈士诗抄》。《把牢底坐穿》作者何敬平。《花》作者白深富。

第三单元

1、《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扬州人。其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本文记叙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2、《甜甜的泥土》作者黄飞,其体裁是一篇小小说。小小说的特点是:(1)立意新奇;(2)结构严谨;(3)结尾惊奇。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3、《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4、《我的母亲》选自《经历》,作者邹韬奋,名恩润,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本文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达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5、《父母的心》选自《川端康成作品集》,作者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曾任日本笔会会长,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选自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作者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作品有《王子安集》。《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上一篇: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下一篇:寝室走廊布置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