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说勤奋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苏教版说勤奋范文

虞美人苏教版说课稿及教案

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以下只选了李煜词的教学步骤 ,其他6首词的教学方法同此。)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 │ 时期 │ 主要风格 │ 代表作家 │

├─────────┼────────┼──────────┤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 温庭筠、李煜、晏殊│

├─────────┼────────┼──────────┤ │ │ │ 苏轼、柳永、秦观、│

│ 北宋中叶到南渡 │ 婉约、豪放并举│ │ │ │ │ 李清照 │

├─────────┼────────┼──────────┤ │ 南宋前期 │ 壮怀高唱 │ 辛弃疾、陆游 │

├─────────┼────────┼──────────┤ │ 南宋后期 │ 哀感低吟 │ 姜夔、张炎 │

└─────────┴────────┴──────────┘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4.课堂训练(投影显示)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5.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习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设计者:侯卫东 俞祖平)

《虞美人》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虞美人》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词曲五首当中的第三首词。这册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初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说教学目标

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词人李煜及其作品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对诗词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深刻地体会李煜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的悲愁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对诗词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深刻地体会李煜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的悲愁之情。

三、说教法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情境教学法。教师播放FLASH歌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李煜由君王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激发学生兴趣,符合教育学直观性原则。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词中找出“李煜为何而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诗歌,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合作探究分为4个小组,诵读、吟唱、书写、鉴赏,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是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

二、温故旧知

学生齐背上学期学过的李煜的《相见欢》

三、走进作者,出示大屏幕。

四、诵读,把握作者情感。

(一)学生初步朗读,解读陌生字词。

(二)教师范读,把握情感。

(三)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

(四)个别学生朗读,展示风采。

五、赏析

1、词分为两部分,女生齐读词的上阙,先找学生疏通大意。

(1)“春花秋月”是指什么?“何时”是什么意思?“了”是什么意思?

明确:春花秋月,是指代用法,本是美好事物,象征着团员美好,春花开秋月圆,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引出无限往事。 (2)往事有哪些往事?

明确: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这么美好的景物,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精神上的打击更是李煜无法承受的,有人说:“人不会因为没有什么而痛苦,总会因为失去什么而痛苦。”江山易主,朝代更替,甚至还要在自己的敌人面前强装笑脸,这对一个曾经的国君来说,是莫大的耻辱,随意利于还是希望他结束吧! (4)“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东风是指什么意思? 明确:“东风”是指春风,西风是指秋风。

(5)“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中的不堪如何理解? 明确:不能忍受,经得起。

(6)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联系我们学习过的诗歌,思考一下。

明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词人用月亮这个意象表达了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女生齐读上阙,请男生齐读下阕,在疏通大意。

(7)“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雕栏玉砌指什么?(宫殿) “朱”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呢?

明确:朱红色,颜有颜色的意思,还有面颜、脸颊的意思,在这里形容作者感伤,面容憔悴。在背景中,君主由李改成了赵,南唐改成了宋,随着这一大改变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他的地位、生活及精神世界。

(8)那此时李煜的内心情感如何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痛、苦、思、恨、恋、难、悲

(9)这千丝万缕的情感纠结在一起,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李煜他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天不应;问人“往事知多少”,人无语;最后他问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后所有的情感汇成了一个“愁”字,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啊!

(10)名句赏析:你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出示大屏幕)

明确:本句运用设问、比喻修辞方法,形象的将愁比作成“一江春水”,以春日浩淼的江水滔滔不绝来说心中的仇恨,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感情达到了极致。 (11)小组讨论:总结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

板书:离家之痛}愁 (借景抒情) 思家之苦

(1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情的诗句?(出示大屏幕) 对爱的情愁如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表达人生之愁的如辛弃疾的《丑奴儿》: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知己难觅之愁的如岳飞的《小重山》: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 离别之愁的如李清照的《一剪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六、听邓丽君翻唱的《虞美人》歌曲,欣赏意境。

七、当堂提问学生背诵《虞美人》。

八、布置作业

收集李煜的其他的诗词,写到读书笔记上。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有待各位老师指导。

第二篇:初中数学湘教版说课稿

中学的课本版本有很多,每个地方使用的版本也不一样,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中数学湘教版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湘教版说课稿

1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轴对称图形”,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轴对称图形”是第五章“轴对称”的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则重要内容,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实际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的应用。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很多事物,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形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纸、剪纸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以“感受生活——动手操作------共同探讨——归纳总结————应用实践”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

1、教 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电化教学。 在课的开始,结合多媒体动画,从优美的生活场景中抽象出蝴蝶、蜻蜓、树叶这三个轴对称图形,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法:观察猜想、共同探讨、动手操作、归纳总结、应用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可见,“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会什么”更重要.3、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前制作动态演示的多媒体课件;模具、实物、投影、胶水。

学生准备:剪刀、各种美术颜色、美工刀一把、白纸若干。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有关画面)

故事引入:(师讲故事的过程中播放动画)

实验探究

探究一

问题1:这些美丽的图形来自生活。认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问题2:你能将图中的窗花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吗?其他图形呢?(在学生通过观察、概括、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验证:方法一:动手操作“扎纸”实验。)

方法二:利用多媒体,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总结,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同伴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 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找出它们的对称轴,有几条呢?

探究二

学生活动.做“印墨迹”实验: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有什么特征?

完成上面实验后,启发引导学生有什么发现?在于同伴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轴对称的概念:

接下来给学生例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在加深印象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问题3:你能说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吗? 先给学生一分钟时间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特征,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具有 代表性的图片。最后教师加以点评,得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拓展应用

1、让学生设计一个优美的轴对称图案。展示自己的作品,体会创作时的快乐和意想不到的图案美和成就感.2、欣赏反思,提升认识。师:请看这里!音乐声中,教师配音介绍,学生谈感受。舞姿优美典雅的舞蹈——“千手观音”、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历史悠久的北京天坛、巍峨高耸的法国埃菲尔铁塔、

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体会或困惑? 课后作业

1:教科书第117页习题5.1的第

1、

2、

3、题。

2:教科书第114练习第

1、2题

五、教学实践活动的收获与反思:

1、在学习中实践 ,我学习了金石中学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学能力。

2、在实践中反思 ,在实践研修的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课堂不只是教师个人的舞台,还应是师生心灵对话、情感交流的舞台。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搭建起师生互动的教学交流平台,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理念、情感和体验,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3、在反思中收获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会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

初中数学湘教版说课稿

2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说课的课题是“合并同类项”,下面进行简单的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授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风气。

基与上面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同类项、多项式相等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1、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愉快与收获。

2、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二、设计思路:

1、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2、 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推理、论证、交流与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CAI辅助教学。设计以下主要教学流程:

1)创设五个步步深入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问题探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火眼金睛与看谁做的又快又准:让学生加深对同类项的认识,加强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

4)例题讲解与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拓展延伸与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的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设计效果能不能达到,就只能看我接下来上课的情况了!我的说课就简单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初中数学湘教版说课稿

3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本节课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四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的起始部分,也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的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法则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2)体验初步的算法思想。(转化)

(3)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协作意识,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法与学法

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开教学。学生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法”来学习本节内容。

教学程序:

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分为“引——探——结——用”四个环节。

(一)、引出课题(2分钟)

例如,足球比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

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 则红队的净胜球数为 4+(-2),

蓝队的净胜球数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那么,怎样计算4+(-2)呢?

此环节大约2分钟。

(二)、探索规律、得出法则。 (15分钟)

现规定正能量为正,负能量为负。

(1)若两个好人携带正能量分别为+20、+30,

则相加的结果是( )。

写成算式:(+20)+(+30)= ( )

(2)若两个坏人携带负能量分别为-20、-30,

则相加的结果是( ) 。

写成算式:(-20)+(-30)=( )

这两个算式,运算有什么特点呢?

同号两数相加,好比作同伙人:正数+正数,正能量增大;

负数+负数,负能量增大。

最后概括为①定符号;②把绝对值相加。

(3)若一个好人携带正能量+30一个坏人携带负能量-10。

则两人较量的结果是( ) 赢,还剩( )能量。

写成算式:(+30)+(-10)=( )。

(4)若一个好人携带正能量+20一个坏人携带负能量-40。

则两人较量的结果是( )赢,还剩( )能量。

写成算式:(+20)+(-40)=( )。

这组算式,运算有什么特点呢?

异号两数相加,好比两人在打仗,谁的力量强大,谁就赢。如果正能量大, 符号就定为正;如果负能量大,符号就定为负,又让学生理解两人打仗,彼此力量会彼此抵消,彼此消损。那么赢的一方还剩多少能量呢?故而把绝对值做减法。强调用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最后概括为①定符号;②把绝对值相减。

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若一个好人携带正能量+30,一个坏人携带负能量-30。则两人较量的结果是( ),还剩( )能量。

写成算式:(-30)+(+30)=( )。

(6)20+0=( ) 0+(-15)=( )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会学”转变,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于教材上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来探究法则过于抽象,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借鉴之下,我选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动画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让学生来当裁判,学生必须把6次的情况都完成后,才能得到结果,这样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一直会很集中。若学生有困难,则小组内探讨交流、补充,让学生能逐步引导概括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上述过程,大约20分钟的时间,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小结(3分钟)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

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四)、用

1、加深理解,巩固法则。(5分钟)

(1)填表

(2)思考: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应分几步完成?加数加数和的组成和符号绝对值-123-12-3-9188

-916

-9-5

此题的设计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让学生知道,凡是有理数运算都要首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我将解题步骤,分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解题格式引起重视。

2、变式训练,应用法则。(15分钟)

例1.计算

(+20)+(+12) (-8)+(-12)

(-3.75)+(-0.25) (-1/2)+(-2/3)

(-7)+0

例2.计算

(-5)+9 7+(-10)

(-3/4)+1/2 3/5+(-3/5)

数学家皮亚杰认为:“不断的训练才能够逐渐的发展出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练习和科学的重复练习始终是数学学习的有效办法。为了让学生熟练应用法则准确计算,我设计了2个例题.例1是同号两数相加;例2是异号两数相加。这两种最典型的类型,以起到巩固法则和规范格式的作用。我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让基础组的学生板演后,并让别的学生找错误,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通过学生纠错的过程,让学生对错误加深记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3、小组闯关,检测目标。 (5分钟)

在新课程下,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学生是否有效的学习,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检测目标成为一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设计了两个闯关小游戏。一个是学生口答抢答,另一个是男生出题女生抢答,反之女生出题男生抢答,通过男女同学竞争中巩固、应用法则。

三点教学反思

1、情境探究问题的设置

我用卡通动画人物来引入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形象的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在思考问题时,首先应让学生对好人、坏人在一起有几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完整性。然后再逐一的进行探索,通过学生谈论交流,最后得到有理数的四条加法法则。

2、例题安排的设置

我安排了同号两数相加和异号两数相加两种最典型的类型,以起到巩固法则和规范格式的作用。

3、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样可以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引导学生规范的表达。

第三篇:苏教版1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悟作者母子之间的深厚深情,激发学生感恩情怀。

2、赏析片断,明确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并在习作中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赏析片断,明确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并在习作中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赏析片断,明确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并在习作中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二、导入新课:

2008年5月12日,那个让我们痛到不能呼吸的日子留下无数黯然的感动„„今天,我带大家看的不是毁灭,不是希望,不是死亡的黑色,不是生命的绿色,我只是带着你们一起去把目光聚集到那场灾难中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母亲

灾难中,是母亲孕育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奇迹,一个生命凝固了的姿势,一条永远发不出去的短信,传达了惊天撼地的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在平凡的生活中,母亲的爱也无所不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韬奋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去感受那一份平凡却绵长的母爱。

邹韬奋(1895—1944):

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其著作编有《韬奋文集》、《韬奋全集》,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三、初读课文: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查氏(

)

瞥见(

)

妹仔(

) 巡阅(

)

呜咽(

)

女红(

) 惺忪(

)

唏嘘 (

)

万籁俱寂(

)

蹑手蹑脚(

) 娓娓动听(

)

循循善诱(

)

人影憧憧(

)

辗转反侧(

)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在文中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元宵母亲背我赏灯

②讲述故事情感丰富 ③儿子受罚母亲落泪

④灯下熬夜为儿做鞋

四、细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

在这四个片断中,你最感动的是哪一个?最难忘的是哪一句?

2、学生赏读文中的精彩细节,交流所得,感知母亲的形象,感受母爱的伟大

(几次三番地看我等我睡醒背着我去看花灯、“打得好”时的泣不成声、抱我上床时的亲吻、夜半忙着做鞋的汗珠„„)

3、归纳母亲的人物形象(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她有一定的文化和能干的才具,有丰富的感情,但是却闭锁在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族里,没有踏上社会施展才能的可能,只能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子女身上。

她时刻不忘子女,要让子女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快乐;她以自己的情感熏陶教化子女,使子女形成正确的爱憎;她为子女的受责而揪心般痛苦,却又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而赞同封建式的教育以督促子女上进;她日夜操劳,为家人做不尽的奉献„„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已经站在我们面前。

四、写作技巧学习:

1、思考:课文又是依赖什么将人物塑造得如此真切感人呢? (最是动人一细节)

细节往往可以化平庸为神奇,有点石成金之妙。本文正是用细节为中心组成几幅印入心底的片断,展现了一个伟大的母亲。

其实,我们并不是第一次见到它的传神精妙——

2、例举经典细节,品析细节描写的精妙。 《背影》中父亲爬上月台的动作细节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最后的定格 《春望》中诗人的“白头搔更短”„„

3、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为习作增色添彩。

五、主题升华:

1、思考:课文通过细节描写,通过片断描绘,展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那么,文中的“我”呢?作者邹韬奋在回忆他的母亲时流露出了哪些情感? 速读全文,找出相关句段进行归纳。 (感激、歉疚、回报、同情„„)

2、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呢?仔细回想,母亲曾经为你做过什么?正在为你做着什么?作为儿女,你可曾觉察那份至诚至爱?可曾感激?可曾想过回报?可曾想过有一天她渐渐老去,你能做些什么?

4、(播放〈触动心灵〉幻灯)

看过之后,我想每个同学在心底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所以,亲爱的孩子们,让我们在享受着母亲给的关怀,享受她毫无保留的爱时,请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提醒自己幸福,并开始学会回报。

或者,双休日为妈妈洗一次碗;或者,母亲节送妈妈一束花;或者,陪妈妈散步说说话;也或者,只是静静地,回忆并纪录母亲留在你记忆深处的一个爱的细节——这就是老师留给你们的今天的课后作业

第四篇:苏教版《春联》教案

《春联》教学设计

镇江市丹徒区荣炳中心小学

凌建明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先想一想五副春联中包含的意思,再议一议,了解春联的内容美、对仗美、音律美。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通过读悟,感受春联的特点:内容美、对仗美、音律美。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收集对联。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新年好》。

师:课前,我们听了一首非常欢快的歌,说说这首歌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过年时欢乐、团圆、幸福的场面)

春节习俗

引出课题:春联。

师: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会欢天喜地地张贴大红——春联。家家户户都贴春联,可见春联具有非凡的魅力。到底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指题)春联,学习——春联,欣赏——春联。

二、品读春联,体会内容美。

师:看看老百姓家门上都贴了哪些春联?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小节,画出相关的春联。

师:请你拿起手中的笔,边读边把相关的春联用直线画下来。

2、读春联。(幻灯片出示春联)配乐朗读

3、想一想,议一议春联:

下面请

一、二组看上面两副春联,

三、四组看下面两副春联同桌进行讨论。 出示幻灯片: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1)这副春联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有感情地读一读。

4、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学习

提示:“门第”指的是人家。“竹”指的是爆竹。(引申)“岁”在这里指的是一年。 ①学习“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辽阔的草原上一碧千里,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花园里杏花红艳艳的,开得很旺,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杏花图片

A、这条春联是描写什么的? B、指名读,赛读。

C、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能想到那些成语? D、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②学习“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春回大地后大自然的秀色,明媚春光照耀下,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A、这条春联是描写什么的?

B、用这句春联来形容我们家乡这几年的变化也再合适不过了!你都看到了我们周围有哪些欣欣向荣的景象?

C、用自豪、高兴的语气来读读。

③“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可以联系自己的家庭说)(勤劳致富,生活和和美美;全家团圆,其乐融融。)

A、这条春联是描写什么的? B、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C、你愿意把它送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吗?齐读。

④“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梅花开放,色彩绚丽,异彩纷呈,翠竹平安生长,生机勃勃。生活丰富多彩,平安吉祥。)

A、介绍“梅兰竹菊”四君子. &istype=2 B、齐读。

5、课文一共向我们介绍了春联四个方面的内容,它是用哪些词语把它连接起来

2 的?(有的„„有的„„有的„„更多的是„„)

6、对,为了表示并列的内容,我们可以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更多的是„„”。

师:谁能来用它说句话?

7、这么多内容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各种各样(板书:各种各样),还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丰富多彩)

8、师引读这些内容的语句。

9、师:当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当我们诵读这些春联时,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由此看出春联的确是魅力无穷。难怪在新春佳节,家家户户会张贴大红春联。

10、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师:刚才我们在朗读中,充分感受了春联的内容美(板书:内容美)。

三、加深感悟,体会对仗美和声律美

1、下面老师要请你们回到刚才学过的四副春联上来,请你们再读一读,这一次读又有新的要求了,要认真地读读,好好地揣摩揣摩。“揣摩”是什么意思?(反复思考、琢磨)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朗读

二、三小节。把描写它们特点的句子画下来。

3、学生交流:

▲对仗美(板书:对仗美)

(1)什么叫对仗?在课文的第三小节中,把它的解释画下来!(板书:字数相等 词类相当 )

(2)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请学生说说它对仗的特点。 (3)刚刚学过的春联,你也能来说一说吗? (4)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5)小结:春联中的字句对仗工整、精妙,这是一种高水平的技巧。因此作者说: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声律美(板书:声律美)

(1)春联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读起来要抑扬顿挫、和谐动听,你愿意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它的这个特点吗?(板书:抑扬顿挫 和谐动听)

3 (2)请学生朗读已学过的四副春联。 (3)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自主选择,丰富阅读,加深体验。

1、整理春联

同学们,在祖国源远流长但文化长河中,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春联。课前我就搜集了一些,不过有点乱,请你们给整理一下。

聪明的你,能运用春联要求对仗的特点,帮我对一对,再美美地读一读吗? 出示:

家家致富家家乐,处处迎春处处歌(歌颂了劳动人民美好的生活) 田园无限美,山河分外娇(描绘美丽的春光)

万众共书开拓史,九州同唱奋飞歌(表达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事业随风长,风光逐日新(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2、比赛读春联: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除了文中学的,你还读过哪些春联呀?比一比,哪些同学读过的春联多,不可以重复哟!

2、 联系生活贴春联:

今年过年,咱们班也想贴春联,请同学们帮着选择一下该用哪副春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山青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创设情景,选择春联:

4、总结:这节课上我们从春联的内容和特点上,了解了春联的魅力所在。并且学到了很多的知识,领略了中国的语言文字的奇妙!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着语文知识,老师真心地希望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快乐地学习语文!

板书设计

23、春联

内容美 各种各样 丰富多彩 对仗美 字数相等 词类相当 声律美 抑扬顿挫 和谐动听

4

第五篇:苏教版《品质》教案

aidem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自读课文完成作业本1—7题 (3)正音识字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脚趾(zhǐ)

诧(chà)异 断炊(chuī) 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 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2、课堂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我们明白: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如文天祥;总有行为的先导挺身而出无怨无悔,如“五人”;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底层的光芒”,《品质》和《老王》都是体现这些平凡人的光辉的,他们的精神和伟人一样,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发光。 二. 整体感知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1.请问: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 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 „„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下面青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

(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 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三.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

重点点评以下五点: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

25、26段)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 “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有点相似:《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

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四.研究探索。

1.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

(1)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

(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五.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格”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上一篇:设计变更资料范文下一篇:审计报告整改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