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2024-04-12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分析论文(精选9篇)

篇1: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成为了初中学生的必修课。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是一门立足于综合实践、开拓创新、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课程,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普通初级中学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课程教学低效、教学流于形式等等,因此如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管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新新的课题。目前,初级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管理问题,成为困扰初级中学数学教师的普遍性问题。由于无法管理、不会管理、管理效果甚微,数学课教学成为教师及学生的苦差事。在初级中学数学教学管理中,由于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学生基础差、教学没能很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缺乏规范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教学过程过管理缺乏创新、缺乏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原因,初中数学教学管理存在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陈旧、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过程管理手段滞后、教学质量评价唯一性等问题。针对目前初级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提出构建民主型数学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发挥教学管理的情感效应、强化课堂有效教学管理等解决策略。

一、教学相长,构建民主型数学课堂

大多时候我们都讲传统教学模式成为单向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指数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进行被动式接受,这一种教学模式使初中生容易形成自身被动式的学习意识,他们会认为:课堂是老师自己的事情,教学是老师自己的任务,自己要做的就是在下面听讲。这样也就导致了学生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和现状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数学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引导,并且要通过这一合理的引导将学生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进行培养。如果我们想要达到新课程理念中这一根本目标,我们就必须要将过去那种数学课堂教师独裁现状进行彻底改变,从而构建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信任,并且将他们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进行协调和调动,最终实现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诱发主动学习

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是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学习热情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会最大限度的去表现和发挥。师者不可高高在上,视学生为不懂事的“小不点儿”,从而与之疏远,则课堂必然会趋向紧张,造成师生之间拉开距离,产生陌生感,学生也因此不敢大胆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学生很乐于与老师亲近,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因此,在课堂上要努力尽量对学生微笑,以友好赏识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一个微笑,一句笑话,一个轻触摸,一个游戏,一下子就会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情绪。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课堂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三、用心管理,发挥教学管理的情感效应

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能忽视班主任的指导作用,在日常的学习中,班主任必须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情感效应充分的发挥出来。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把自己最好的心态呈现给学生,不断地挖掘出中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把关心、理解、微笑、热情带给学生,在平时加强与学生沟通,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与学生做朋友,走进学生的心里,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于班级里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应该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分析其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对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帮助,同时,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不孤单,让他们感到温暖。此外,由于初中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会犯错误,教师应该对这类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教育的手段不能过于强硬,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让他们自己说出自己犯错误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真正的成长起来,对他们将来的人生发展创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刚柔并济,强化课堂有效教学管理

有效合理的课程教学管理是提升数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的重要时期,其性格发展趋于理性化,抽象思维正由“经验型”转化成“理论性”。同时由于其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的不断成熟,他们已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加之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脆弱、依赖、孤独、焦虑等心理障碍。因此在课程教学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数学学科特色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数学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1.纪律管理—刚柔并济

有效教学应该是在民主的课堂纪律的基础上,纪律指学生和教师保持一致的倾向。允许学生积极投入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所谓民主的课堂纪律包括刚性的制度管理和柔性的自主管理。(1)刚性管理—立规矩,注重习惯养成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决定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同于其它学科,数学课比较有效的管理方法就是制定课堂管理公约。明确规定课程教学中学生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并采取适当的奖惩办法。这其中需要注意几点问题:一是执行的长效性,立规矩就要执行,否则会成为一纸空谈起不了效果。二是执行的人性化,执行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冷酷强压会造成负面影响。三是注重规则的更新和修订,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应多和学生交流来制定合理的课堂管理公约。总之,立规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也保证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2)柔性管理—多交流,培养自主管理多交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是课堂管理的出发点。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和他们一起探讨课堂管理的规范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想法与用心,明白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还可以总结出一套全班学生都能接受的管理规范。自主化。教师在课程教学管理上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目的是激发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管理的潜能。我认为实行“轮换班长制”的课堂管理模式就很有效果。“轮换班长制”顾名思义就是每一节课一名轮换班长管理本节课的课堂秩序。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一名领导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可以有进行班级管理的机会和权利。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熟知课堂管理的规范,同时也锻炼了管理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很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2.组织管理—教学兼修

(1)教师管理—重学习,提升教师素养课堂管理的艺术,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艺术。作为数学教师应当不断的学习,提升和完善自己,用高尚的修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信服。使得学生主动配合和学习信息技术,学生爱学了,课堂管理也就不用太费精力了。(2)教学管理—重方法,教学融入管理运用适合的数学课程教学策略让学生身心都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他们能积极的参与和认真学习,这样会一定程度杜绝课程教学的不良行为。正所谓无为而治,但实际上已经将课堂管理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了。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沟通交流的艺术,还要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做到刚柔并济、教学兼修,将数学课堂打造成有序、民主、有朝气的地方。从而,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班级的竞争力和凝聚力,让班级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华.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5(3):2-3.

[2]于敏,董玉轩.有效课堂的教学反思——针对课堂提问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34):193-194.

[3]罗大培.有效教学原则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22-23.

[4]蔡宝来,车伟艳.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J].教育科学研究,2013,(1):12-17.

篇2: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高效教学就是高效率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高效教学是每一名老师都在奋力追求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高效教学;学习能力;创新意识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学术实践活动,其开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培养基础数学的人才。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能力的基础和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面临着中考的检验,是学生能否进入普通高中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教学的要求要更高一些。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高效教学是每一名老师都在奋力追求的教学境界。

1初中数学高效教学的标志

高效教学就是高效率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提高都有明显标注。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形成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形成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教学中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人才的形成打好基础。

2初中数学教学高效性的实施

高效教学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是落实在实践中的。实施高效教学有几种途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是影响高效教学的关键。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而确定,应该是最适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比如我们常选择的任务驱动法、学案导学法等,都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我们更应该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新时期的人才标准将创新作为首要条件,因为创新是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所以高效课堂应该将创新意识培养作为首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方面上入手。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的始终。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的确定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学模式的应用上下功夫,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我们任课教师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为学生的成长努力吗,为学生的发展努力,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祥.关于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13(11)

篇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这一课题备受关注。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实际教学中,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可以说, 课堂提问设计是否科学和有效, 将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课堂的效果。但是, 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还大多是以讲授法为主, “填鸭式”“一言堂”和“满堂灌”的课堂模式依旧存在。基于此, 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和整理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以期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解析

(一) 设置问题过多, 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

一些数学教师盲目地认为课堂提问的数量是衡量新课标理念的重要标准, 从而在课堂上进行多次提问, 这让学生应接不暇, 根本没有消化和思考的过程, 这样他们的思维往往就被教师接二连三的提问给禁锢了。

此外, 有些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肤浅, 并习惯性地采用一些非此即彼的提问方式, 让学生往往不假思索地猜测或者跟风回答。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通过频频发问将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并努力在40分钟内把所有的知识点讲完;另一方面, 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 完全是被动地按照教师预设的流程走, 缺乏主动性, 更谈不上对一些数学问题的思索探究了。

(二) 提问方式不当, 没有顾及到全体学生

教师经常采用简单而缺乏思维深度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 比如“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解题思路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等等。这种提问方式太模糊, 而且缺乏对具体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层次的分析, 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可以说, 当课堂中问题设计缺乏必要的启发性时,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提问的有效性。

(三) 缺乏对学生回答的有效评价和及时反馈

在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只重视问题的答案而忽视学生生成答案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 而不是仅仅简单地给出对错的判定。因为在很多情况下, 即使学生回答的答案是正确的, 也并不等于说他就理解掌握了该问题, 很可能是靠猜测得出的结论。此外, 还有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 通常在还没有思考完全时, 就直接回答“我不知道”。对于这种情况, 有些教师处理非常简单, 直接换其他的学生作答。这种处理方式非常不可取, 因为这不仅无助于学生启发思维, 还可能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造成课堂的紧张氛围。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一) 明确提问目标, 设计优质的问题

这要求教师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 要从整体目标考虑, 针对一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问题, 从而有效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

1. 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难易问题交叉进行, 而且需要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点问题。

2. 合理控制问题的数量。

可以说, 数学课堂提问的效果, 并不是由问题的数量决定, 而是需要判断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合理控制提问的数量, 更要细化到每一个问题具体的提问时间。

(二) 巧妙设计问题提问方式,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

一方面, 要遵循“启发性”的原则, 创设质疑性的问题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课堂上,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 去了解一个问题被提出的背景, 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个结论该如何被应用等。这样的形式, 能够使学生自主参与, 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 课堂提问还需要顾及到班级的全体学生, 也就是说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具体的组织活动中来。通常来讲, 假设提问太难, 课堂就容易变成少数几个成绩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 而让大部分的学生望而生畏, 产生厌倦感。假如提问太过简单, 也难免会导致一些尖子生慢慢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不断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挑战意识和探索精神, 尽可能地去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 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回答进行综合评价

1. 遵循“表扬为主”的基本原则。

建议教师运用积极语言进行激励, 首先对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进行肯定和表扬, 然后再善意地指出其回答不足或是不完善的地方, 从而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

2. 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 教师需要进行及时追问或者补问。

比如, 可这样进行追问:这种思路可行吗?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好的解题方法?只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追问和补问, 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问题思考, 从而真正让他们明白不同的条件假设可以出现不同的答案的道理。

综上,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 课堂提问的优化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更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参考文献

[1]马林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探讨[J].才智, 2014 (2)

[2]陈国梁.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 2012 (80) .

[3]陈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34) .

篇4: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效率;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一直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大部分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获得新知识,由此看出课堂效率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初中数学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既肩负着对掌握牢固基础知识的任务,又扮演为探究深层知识奠基的角色,因此,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就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出几项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希望能够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所帮助。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最为关键

“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人对教师职业最恰当的总结,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只是一个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学习和教学的主要对象还是学生,教学一定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学生需要学什么,哪里学得还不够透彻就要重点进行讲解,不能把自己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以为在课堂上自己说了算,我讲什么学生就要听什么,完全不管能不能听懂,是不是理解等。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多数都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习惯,机械地将书本的知识点讲解一遍,就当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学生听不听得懂没有关系,反正我已经讲完了,学生跟不上是学生的事。这样的思想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课堂效率与学生学习效率非常低。

二、教学方法与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

学生有了主体地位,教师就要积极地对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就拿初中数学来说,随着几何图形的逐渐深化,抽象性变得更加明显,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无法进行直观的解释与理解。例如,在面积问题上,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进行分析与讲解,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形状进行分割与拼接,可以更为直观地观察不同图形的面积大小与差别。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更是为单调抽象的课堂增加了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动画、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鼓励与客观评价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措施

信心是成功的基础。无论做任何事情,自信心往往是走向成功最可靠的动力。如果学生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初中数学失去信心的话,势必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相反如果学生对学好这门学科充满信心,他就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喜欢上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了课堂效率,最终取得较为满意的学习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与鼓励。当学生在课堂上找到更为简便的解题思路或解题方法时,教师一定要对他们及时进行肯定与鼓励,激发他们这种勇于创新与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拥有足够的自信心去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其次,分组合作的客观评价体制,更是学生互相检查与共同进步的有效措施。通过这种小组合作模式,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从而可以自我反思,查漏補缺,在课堂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改善课堂气氛的首要条件

要想取得高效的课堂效率,课堂气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初中数学,知识点、难点逐渐增多,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听不明白或者难以理解的情况,如果教师一味端着架子,学生就很难与之接触,在遇见不懂的知识难点时不敢去问,课堂上时刻呈现出一种压抑的气氛,是不会有高效课堂的。师生打成一片,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时学生会很积极地向教师请教,教师更是很高兴地为学生讲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提高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增强自信心的鼓励与客观评价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是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因素,都是有效的措施与方法。我们要在这些有效的措施与方法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与创新工作方法,使这些有效措施都转变为高效措施,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最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鑫.初中数学课堂应在有效中追求高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181.

[2]李春梅.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0):102-103.

[3]陈茂军.如何让高效课堂拔地而起: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设计[J].科技信息,2013(12):336-337.

篇5: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有效设问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一、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原则

1.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中心,不能偏离主题,要为实现课堂教学中心任务而服务

通常情况下,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不是自发的过程,是在教师的传授和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来完成的.任何一节课都有它的教学中心和任务,师生都要为实现这一中心和任务而共同努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在备课时,教者应对提问进行周密的研究和布置,尽可能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切忌东拉西扯,打乱学生正常思路,分散学生注意力.如果学生偏离了中心,教师就要适时打住,就像手中的风筝,高低适度、远近适宜.2.问题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由易到难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习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即所谓的“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设计出可供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设置由低到高六个层次水平的问题.一般把回忆、识别水平的提问和理解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差和稍差的学生回答;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使全班学生人人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新课程数学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问题设计应明确教学目标,指向明确,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切记不可大、空、泛

首先,教师课堂设问不能为问而问.例如有个老师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课,准备了一只用布蒙住的细口圆腰的花瓶,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相似的知识测出花瓶的内径.他先让学生猜布里这个大家伙是什么,猜来猜去大家都没猜出来,时间倒用了5分钟,这一问题环节的设计就是失败的.学生盲目应答,在热闹的表象下,事实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问之前应该首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问?”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去提问,尽量使得每一个问题都有价值,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才是我们课堂上需要的有效设问.其次,教师应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思考探索的兴趣.教师的问应该是有的放矢,指向明确,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空泛,似是而非,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例如,一次评优课活动中一个青年教师上“平方根”时,讲完性质后练习,其中有一道练习是让学生先举一个数,然后说出它是谁的平方根.结果前两个学生都举了正数的例子,老师一边问“有没有其他不同的例子呢?”一边继续请同学起来回答,结果都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举一些负数或零的例子.老师很生气,在评课时还没发现自己的问题,认为是学生太傻.事实上老师的问题指向不明确,这个“不同”是数字不同?符号不同?还是其他呢?可见有效的设问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再者,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提问.例如,我在初三的一个双语实验班和一个普通班上“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的课时,了解到双语实验班已经复习过方程的内容且基础较好,所以在上的时候直接一步步抛出了本堂课的问题串,效果较好;而普通班进度慢,当时还没有复习过方程,当我也像在双语实验班那样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反应就让我意识到这是不行的,因为学生连最基本的根都不会求了,很生疏,所以我立即取消计划,从复习的角度提问,慢慢引入关系,结果内容虽没上完,但是课堂的效果是好的,学生回答起来很顺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必然对它漠不关心.人的情感体验往往由具体的问题情境所决定,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因此,现代的教育理论强调在问题的设计时,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我曾经听过一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公开课,开课老师这样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篮球打得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班级里七嘴八舌,本来紧张的气氛变得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得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老师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老师就给出了姚明在2003-2004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同时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尔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他们甚至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2.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创造能力可用如下公式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故设计发散性问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设计同一条件、多种结论问题

这类问题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固定的结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确定未知结论,并去求解这些未知结论.这个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我们常见如图1那样图案的地面,它们分别是全用正方形或全用正六边形的材料铺成的,这样形状的材料可铺成平整、无空隙的地面.现在问:①像上面那样铺地面,能否全用正五边形材料?②你能不能另外想出一个用一种多边形(不一定是正多边形)的材料铺地的方案?把你的想法画成草图;③请你再画出一个用两种不同正多边形材料铺成的地面的草图.分析 要完成此题,要求学生理解题中要求,总结规律,结合多边形有关知识及图形来探索问题,本题中②就有无数个方案符合要求,如图2.③中方案也很多,如图3.本题中设计方案的多样性不仅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而且还考查学生的审美素养,有效检验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设计逆向思维的开放性问题

设计问题应使学生在全面掌握传统习题、常规解法后,通过逆向分析,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训练逆向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是和试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方程组.分析此题是在学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二次方程组后设计的,学生可在熟练掌握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后,逆向求二元二次方程组,故应求出以7,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及以-3,5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才能构造出二元二次方程组.·设计一题多变问题,培养学生对图形及习题的发散思维习惯

通过对图形的变换或者条件的更换或添加,可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例如:把两块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板按下页图4放置,其中边BC,FP均在直线l上,边EF与边AC重合.①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下页图5的位置时,EP交AC于点Q,连结AP,BQ.猜想并写出BQ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②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6的位置时,EP的延长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Q,连接AP,BQ.你认为①中所猜想的BQ与AP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在学生的每个思维障碍处巧妙设疑,不断深化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点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篇6: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一、确立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的目标在科学有效教学的目标上,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主体,预设目标。课堂应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指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课堂行为、情感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从学生的角度叙述学习的目标指向,让教学向学生本位转变。

2、细化要求,确立目标。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行为方式来制定,做到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可以理解,可以操作,可以把握的,并且具体到可以根据逐渐实施的一些过程来制定的。

3、层次分列,差异共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允许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历上的差异。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差别而设计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这些都是学生都能达到的,从低到高层次上逐渐实现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来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收获探究的乐趣。

4、重视学生,注重生成。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产生深刻的思考,留下弹性的空间,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动态生成,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引导,提升学生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品质。

二、优化高效优秀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板块化。教师对科学教材的知识和外延进行充分理解和内化,在对学生思维预测的基础上,将很多的知识点设计成若干板块,并实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去倾听去发现,并根据思维实际来调整教学,为产生生成服务。

2、教学结构板块化。教师要制定规范有序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思路要更清晰,趋向开放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比如,设计复习铺垫和课堂小结的环节,密切联系基础知识,取舍重点难点,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在这个环节中,科学教师可以注重情景铺垫、自主探索、知识迁移等结构的优化,总结科学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并解决问题,并让教学更加抽象和概括化,切近问题的本质。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宽视野,融进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择更好的内容进行加工,创设探究情景,设计出更多的研究切入口。

3、训练角度板块化。教师要全面了解和关心学生,求得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出“练习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分为基础题、提高题、竞赛题、拓展题等。这样学生可基本有发展,能力也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和巩固,运用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科学弹性作业的设计和完成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把握学生心理的有效策略

教育是人与人在心灵上的微妙的接触,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要求超过了学生对知识的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之间更好地交往,让师生更加平等地沟通,让课堂更加轻松愉快。

1、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对话者,实践者。在科学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小老师抒发个性化的见解。

2、创造愉快的心理情境。学生的内心非常敏感和细腻,教师的言行将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愉快的学习的环境,教师要用饱满的精神面貌,高涨的情感感染学生,并给予学生信任、真诚、关心和尊重、鼓舞和信心,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的优点得到更好地发挥,收获成长的喜悦。

例如科学教学中,探究水的沸腾的试验时,水的沸点是100度,但学生测出来是98度,学生立即对书上的结果进行质疑,并和教师一起科学的质疑,教师和学生的质疑,能够让师生一起分享知识,让学生收获帮助和启迪。

四、积极发挥教师评价的妙用

1、重视学生的感受,运用即时评价。教师要运用眼神、动作、肢体等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即时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收获及时地进步。

2、体验学生的感受,运用差异评价。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评价尺子,对学生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这样能够让学生获得激励,产生成功的体验,增长学生的自信心。

3、分享学生的感受,运用延时评价和即时评价。教师要及时分享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感受,并珍惜学生的情感和体验,给予高度的评价,给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帮助学生之间交流和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并让学生形成乐于学习,乐于探究的优秀品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成长,收获的是心灵的成长。

篇7: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交流 运用 引导

长期以来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常处于“师授生受”的状态。综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呈现出这几种现象:(1)旁观现象: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有部分学生怀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实验操作,看着别人发言,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2)学生交流只指向老师:有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眼睛里只有老师,他所要交流的对象只有老师,这个课堂就是师生两人世界;有的学生在其他同学发言是仍高举小手“我,我,我”,整个课堂很热闹,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交流。(3)中等生、学困生和优等生相比,缺少交流机会。因此,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象,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交流。

一、创设民主气氛,丰富交流的对象

1、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中间来。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毕竟年龄小,他的想法,他的发现可能不太成熟,甚至有些幼稚,教师应当倾听,只有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不是教师直接给予解题结果或解题方法,而是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以产生教学共振,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2、宽松、自由的生生交流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的、宽松的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实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当然,这种有效的自由交流必须是建立在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懂得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基础上的,要让学生知道“交流之前要做好准备”“语言简练、表达清楚”“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话打断”“对别人的高明见解表示赞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争议,更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使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3、学生与计算机、教材、社会之间新型的交流

由于教材编写的不断扩充,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扩大,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已不仅仅满足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是延伸到了与教材、计算机、社会生活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基础的双向交流,学生不仅能从教材、计算机、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从而积极思维,也能对此进行再思考甚至质疑,进一步拓展思维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结合多种感官,拓宽交流的途径

数学交流的表达方式有听、说、读、写、做等。因此,在继承传统数学教学的同时,增加数学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说数学、听数学、写数学和做数学的机会。

1、说数学和听数学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只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他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过程,而通过嘴巴说是展示这具有个性化思维过程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清楚地向同学、老师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这种数学想法包括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也包括学生解释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克服思维阻碍的策略和有待于清晰的疑点。同样,要想从同伴那里获得数学思想,就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听取同学的.发言。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扩展自己的知识,不断反思、修正自己思维策略,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听是为了更好的说。

2、读数学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语言,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nfield)说:“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读数学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小学数学教科书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尤其是在概念课中,我们通过探索形成概念,概括出概念。由于是学生自己概括的,使用的是学生自己的语言,不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因此,通过阅读,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如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概括的分数意义是这样的:把某个(种)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叫分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单位 “1”,若干份,在书面语言与自己的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点。除了读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其他的数学资料。

3、写数学和做数学

写数学和做数学并不能单一地认为传统中数学作业,题海大战。这里的写数学是指让学生通过记笔记,写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以及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困惑、评价和意见,其中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这是一种新的交流工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具有丰富情趣和意义的,有价值的开放型题型,让学生充分体验写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三、根据学习内容,灵活运用交流的方法

1、主题——研讨

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研讨,是数学课堂交流最主要的形式。研讨的范围视需要而定,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这样的研讨有助于全体同学参与数学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活动交往的能力。研讨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的确定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把握,也依赖于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变。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这样揭示研讨的主题:比和分数、除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除法有商不变,分数有基本性质,那比有没有相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是什么?你能举个例子来验证吗?围绕这一个主题,学生开展的研讨活动非常成功,不仅根据已有的知识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也举了很多的例子加以说明或验证,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丰收。又如:教学“小数的性质” 例1: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教师刚出示例题,就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相等的,相等的。于是教师顺水推舟,请学生研讨,学生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根据位值原则、根据小数的意义,把这些小数化成分数、联系具体的长度。这种灵活应变、开放性的研讨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2、展示——评议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必将得以广泛的应用,这样,学生就有大量的机会进行非常有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并形成独特的发现。将这些实践、探索、发现展示出来,请学习伙伴共同评议、相互启发,使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因劳动成果得到肯定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学生的探索也一定会产生错误的发现,错误实际上通向理解的自然阶梯,是儿童走向更高理解水平的中间环节。因此,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加以评议,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中,学完例1:264+98后尝试解决例2:361-197,出现了两种方法:(1)361-197=361-200-3=158(2)361-197=361-200+3=164。教师将两种方法都展示出来请同学们评议,在评议中领悟正确的思想方法。这样做,充分发挥了错误对于学生学习和创新的价值,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质疑——辩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说学生的大胆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那么质疑之后引导学生辩论,就是向创新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关键一步。教师要沉得住气,善于“踢皮球”,把学生的质疑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是学生之间产生更高水平的交流。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这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上课老师就挑战性宣布:“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可以被3整除。不信,试试看?”同学们纷纷举出愈来愈大的数,教师对答无误。同学们惊奇了,这里到底有什么“诀窍”呢?求知若渴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

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老师不要简单地作出判决,而是随机生成,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这就要求学生要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去揭露对方的矛盾。这无疑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这个过程本身也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原本老师苦口婆心地强调却屡不见效的知识点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

例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请大家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吴教师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有裁决,而巧妙地说:“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了,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大家信服吗?” 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在双方的一场唇枪舌剑之后,师生共同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辩论”活动中实现了共享,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更深层的理解,相互辩论的过程也激活了思维的火花,达到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境地。

4、优化——访问

在提倡算法多样化,解题策略多样化的现代数学课堂。在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释放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同时,有些学困生会因多样化的算法而成了“雾里看花”,从而导致计算正确率的下降。因此我认为,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归纳、比较,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熟练,使学生对计算从构建事实逐步过渡到提取事实。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如果 “访问”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引入课堂,将给课堂带来动感与鲜活。访问策略的运用,一方面,孩子们为访问好其他学生,会认真提出问题,并会很好地组织语言,力争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简洁,有逻辑性。另一方面,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因被访问而更加认真地回答。

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之后, 出示江南长城五一期间售出门票统计图(略),让学生估计一下,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着。很快,结果出来了,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老师来到估计张那位女同学身边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请你去问问同学,听听其他同学是怎样估计得这么准确的。”

被采访的是一个小男孩:“你估计的2000张比最大的数还多,这是不可能的,平均数要比最大的数少,比最少的数要多。”

老师转过身来,摸着小女孩的头说:“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你想说什么?”

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我估计的数跑到最高的数外边去了。”

一个“外边”正表现出了孩子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孩子对自己学习的反思。这样,孩子们在“访问”与“被访问”中,克服了胆小,不爱动脑筋的毛病,在相互交往和友好的谈话中,弄清了知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了问题,也满足了同学们“访”与“被访”的需要,更加确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为与人交往要与人为善、尊重他人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四、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同伴、老师,评价的过程则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小结,总结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同伴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评,对该同学的方法进行互评。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同伴的方法,更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同伴,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互评后,被评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老师评价: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委婉地指出不足,使学生能够树立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版。

[3]孔企平,马云鹏,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小学数学教育,第2期。

[4]《教育研究》第6期。

篇8: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措施

一、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绩, 更是为学生们在高中时期甚至更长久的数学学习之路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数学是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实用的一门学科, 数学的发展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很多学生为了学好数学伤透脑筋。这是因为数学知识点繁多而且需要学生们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和理解力去分析和理解比较困难的数学概念, 同时还需要学生们投入比较多的时间进行习题训练, 巩固数学知识基础和解题技能。因此, 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标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引入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增强学生的数学素质, 为学生们以后的数学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面临的教学难题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 初中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缺乏信心和积极性是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的原因, 表现为学生们认为数学的学习难度高, 而自己在落后于班级同学的平均水平之后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 进一步降低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客观上, 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学生们在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且习题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面对复杂多变的题型, 许多学生不能有效掌握数学解题技巧和方法, 最终失去了学习数学的耐心。面对上述问题, 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 提出了三个具体措施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难。

首先, 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建数学学习激励机制。教师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帮助学生们克服主观上的学习困难, 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创建数学学习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要给学生们树立一个乐为人师的教师形象, 让自己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及时向教师询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并且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教师能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 以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们领悟数学的魅力, 在讲解数学理念和知识的时候, 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与学生们进行眼神或者语言上的交流, 以友善的方式纠正学生们走神或者不认真听讲的行为, 鼓励学生们投入课堂, 与其他学生一起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创建数学学习激励机制, 在平时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和试卷的时候, 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在学生们容易做错的地方作出点评, 对于学生们的进步和创新思考要作出鼓励和肯定, 对学生们的各方面进步不吝表扬,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其次, 引入合作学习模式, 推动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 将班级学生按照成绩高低搭配进行分组,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数学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小组成员发挥以先带后的作用, 使得小组成员在相互学习中达到共同进步。比如说, 教师可以让小组学生一起完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他们可以从概念理解和习题训练几个环节入手, 共同合作, 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小组成员可以一起解析题意, 罗列解题思路, 讨论应该运用哪些解题方法, 最终一起将问题解答出来。这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的学生通过借鉴别人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方法, 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最后通过取长补短、以先带后的方式提高了整个小组乃至班级学生的数学水平。

最后, 运用学案教学方式进行数学专题训练。初中数学实际上分成许多不同的学习板块, 教师可以运用学案教学的方式进行数学的专题教学和习题训练,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学案教学是指教师精心准备优秀的学案, 以学案导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某一专题的训练, 最终提高专题的训练效果。比如说, 教师在教到命题与证明的时候, 可以编写相关的学案, 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命题形式, 让学生们进行命题辨识的综合训练, 并且锻炼学生们解读命题和证明命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摘选一些常见的命题形式, 让学生们在学习学案中的例子之后, 形成一定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掌握学案中常用的证明技巧。学案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在通过经典案例的专题训练之后, 扎实自己的知识基础, 以点带面地拓宽学生对数学题型的认识, 形成实用的解题技巧,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三、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建数学学习激励机制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引入合作学习模式, 推动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运用学案教学方式进行数学专题训练, 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引入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 致力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增强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贺建强.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2.

篇9: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关键词:课堂提问;策略;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39-1

课堂的提问是激趣、引思、设疑的一项综合的教学艺术,是联系学生、教师、教材的链条;是可以沟通师生之间思想及引起情感共鸣的纽带;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学习知识大门的钥匙,更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对课堂的提问进行设计,合理规划,巧妙使用,创造出适合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出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可以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言其所思,引导学生深入知识,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的教学活动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使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的永恒追求。“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高效的课堂提问,能够达到激发思维、激发兴趣的作用。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把问题作为主线,能够启迪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进行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以问题为主线来调控和组织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一、启发学生思维,设计思考性的问题

在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学活动中的“问”,可以说是启发性的具体表现,假如使用恰当,那么对于学生的知识巩固、思维的启发、潜能的开发以及素质的培养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有效合理的提问形式努力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由“学会”数学变为“会学”数学。

比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同学们在课前准备好三根吸管,长度分别是12cm,8cm,6cm,结合情境,我做了这样的提问:

问题1:“三根吸管可以围成三角形吗?”

(通过操作,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三边能围城三角形。)

问题2:“三根吸管都剪去2cm之后,还可以组成三角形吗?”

(通过在现场的具体操作,使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不能围成三角形,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问题3:“最短边剪去2cm之后呢?”

问题4:“什么样的三条边可以首位顺次的组成一个三角形?”

在前面三个问题的基础之上,第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环扣一环的提问,循序渐进的推导出三条线段的三种不一样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最直观的现实观察与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不但可以引导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应该满足的条件,而且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深广。

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渐进性、思考性,不仅要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经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激励学生极可能多的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和活动的参加中来。

二、挖掘学生的潜力,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应该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要在学生处于“欲知”而“未知”之间的时候发问。教师可根据学生产生疑问的原因,把握火候,引导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提问应该选择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的地方,比如新旧知识的衔接、转化处,以及容易有疑难或矛盾的地方,选择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能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的问题来提问。

三、拨动学生的心智,设计生成性问题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进行教学处理的时候,要善于抓住有价值的知识,促使学生能产生新的思想、思考,生成新的问题,提出有生成性的问题。经过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或者独到见解的肯定和鼓励,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的生成。

四、彰显学生的个性,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

学习是学生内心感受的一个过程,学生想要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往往要经过十分复杂的思维过程才可以完成。因此教师要时常的提出有开放性的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发挥的空间,形成独立的思考,凸显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使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缤纷多彩的世界需要我们多角度的进行审视,给学生开放的问题空间,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才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的提问,一定要给学生开辟并且留出创造和探究的时空,凸显出学生的能力,彰显他们的个性。

五、拓展学生视野,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我们知道经过探索得来的知识是最为深刻难忘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的提问要有探究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原有问题的研究价值,对问题进行延伸,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教学中,运用原有的问题进行变式分析和拓展,围绕问题进行层层的深入、解析,纵向挖掘思维的密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可以展示个性、发展认识的一个机会和平台,不仅能有很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还能保持着学生在思维上的活跃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总结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有效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殿堂。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对课堂的提问进行设计,着重从思维的广度、密度及深度上去把握问题,努力使学生的思维火花点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设计的问题。好的提问就是把问题设置在关键点、重点处、疑难处,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它能够使学生各尽其能,在讨论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英语专业教育见习报告下一篇:不担当不作为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