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发展状况

2022-07-17

第一篇:台湾经济发展状况

台湾经济专题

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由国共两党有关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从本月6日起在在四川省成都市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主题是“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与会代表围绕大陆“十二五”规划和台湾“黄金十年”、ECFA实施与促进两岸经济发展、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少年交流等三个主题进行了讨论,广泛凝聚共识,汇聚民意,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时也针对台湾方面关切的两岸核电安全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了本届论坛,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率团出席了论坛。两岸工商界、经济界、产业界、文教界代表人士及有关专家学者、部分青少年代表约450人出席了论坛。在论坛大会举行之前,6日有关方面安排了出席论坛的台湾代表考察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情况。

本届论坛持续三天,于8日下午举行了闭幕式。

两岸均重视论坛作用 传递对两岸问题共识

今年1月,针对2011年国共两党交流规划,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说,我们希望国共平台继续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关于国共两党的活动,今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还会继续举办。过去几年,国共两党通过交流平台为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两岸交流合作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希望国共平台继续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

同是在年初,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由高辉出任,党内解读,此人事布局代表,回归两岸制度性协商外,马英九仍希望主导国共平台沟通管道。1月23日,高辉表示,国共平台与海协海基两会只是分工与角色不同,国共平台千万不能解释成“弱化”。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5月3日会见吴伯雄等出席论坛的台湾代表人士。马英九也表示,近3年来的两岸关系改善,让台湾人民有更强意愿及信心深化两岸关系,创造双赢,期盼论坛能成为解决问题、规划未来的重要基础。他希望吴伯雄能在会议中和大家分享这样的信念

台湾方面

在7日上午举行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

- 1

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愿望。这一章节把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的机制作为总体框架,指明了今后几年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而台湾方面提出了“开创黄金十年”的政策蓝图,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两岸的经济发展规划都把加强彼此合作列为重要内容,这是前所未有的。

为此,贾庆林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以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主线,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进程。今年以来,两岸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全面实施并初见成效,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开始运作,框架协议规定的后续商谈也已全面启动。今后,我们要继续实施好早期收获计划,让两岸民众进一步共享其利。积极推进各项后续协商,不断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尽快达成两岸投资保障协议,为促进双向投资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条件。抓紧启动争端解决协议商谈并及早取得成果,更好地维护两岸企业的合法权益。总之,要以落实框架协议为主线,着眼于两岸经济合作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两岸经济共同繁荣发展。

第二,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牵引,提升两岸经济合作水平。“十二五”期间,大陆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这将为两岸经济合作开创新领域,带来新机遇,提供新利基,注入新动力。与此同时,台湾经济为实现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创新能力、照顾弱势群体等目标,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两岸经济关系。两岸都高度重视并紧紧抓住这些重大调整所蕴含的商机,深化合作,统筹布局,就能够提升两岸经济合作水平,优化两岸产业结构,增强各自的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提高两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第三,以增进两岸人民福祉为根本,提高两岸经济合作惠及普通民众的实际效果。古人云: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根本目的是为了增进两岸同胞的民生福祉。我们迄今实施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都是面向所有台湾同胞尤其是基层民众的。当前,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普通民众,是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两岸双方都应为此采取切实措施,身体力行。两岸应积极促成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争取在今年6月底之前办成这件好事。两岸还应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中小企业合作,进一步再融资、税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鼓励和协助他们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更大市场,获得更好发展,充分发挥其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最近,台湾方面提出开展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大陆愿予积极支持。希望双方尽快就此开始商谈,抓紧达成协议,以维护两岸同胞的健康福祉。总之,我们将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继续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继续为最广大的台湾同胞办实事,办好事。

第四,以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为重点,维护两岸经济合作必要的良好环境。两岸发展经济,推进经济合作,落实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平稳定的环境至关重要。2008年5月以来,两岸交流合作、协商谈判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在于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的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了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事实证明,有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这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两岸双方就能够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营造出有利于交流合作、协商谈判的良好环境。两岸同胞都应自觉珍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

- 3

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共同努力建立畅通、有序、常态的两岸农产品贸易渠道。加强两岸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商标及品种权保护、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作,逐步解决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相关问题。

9、推进两岸双向投资。共同营造有助两岸资源互补、产业合作的投资环境,逐步减少相互投资限制,以利双方企业在两岸进行合理布局,共同开拓全球商机。

10、尽快商签两岸投保协议。充分发挥既有平台和机制的作用,妥善解决台商关切的问题,切实保障台商合法权益及其人身安全。

11、加强对大陆台资企业的辅导和扶持。协助台资企业利用大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市场机遇,把握ECFA实施的有利时机,调整发展策略和市场布局,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鼓励和支持两岸有关方面举办形式多样的台湾名品展,扩大台资企业产品内需市场的销售通路。支持台湾民众在大陆创业,并提供就业便利。

12、构建两岸交流合作新平台。鼓励两岸企业共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大陆新经济区的开发与合作。

13、推动建立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制。继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逐步扩大两岸文化交流规模,促成文化信息交流管道的多元化,实现两岸文化交流的制度化与常态化。鼓励两岸民间团体开展文化交流,深化两岸在文化创作、研究、推广等领域的合作。

14、继续推动两岸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扩大两岸出版物贸易、版权贸易及影视业合作,加强技术合作与项目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华文市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拓展交流合作管道,加强业务往来和沟通协调,并探讨市场准入与通路议题,增强两岸文化产业实力。

15、落实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强化协处机制,共同防止抢注及打击仿冒盗版等侵权行为。持续进行业务主管部门人员交流,提升两岸知识产权的创新、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

16、加强两岸青年交流。推动两岸青年交流制度化,构建实质交流平台。鼓励两岸学校、青年团体建立联系及交流互访机制。举办两岸青年交流、寒暑假营队活动,促成更多两岸青年参与。

17.支持两岸青年就业创业与合作交流。鼓励两岸青年就职业生涯规划与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相关议题进行交流座谈,加强两岸青年创业团体互访交流,推动两岸大专院校创业竞赛活动与交流,培养两岸青年的创新思维。

18. 深化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两岸青少年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鼓励两岸互设学生服务机构,促进两岸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 56 -

第二篇:台湾政治经济文化

割不断的精神纽带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纪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9211402 汤美 39211301 杨娜 2011.11.12 tt [选取日期]

割不断的精神纽带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纪实

汤美,杨娜

摘要: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它哺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奋斗不息。本文主要讲述2008年之后两岸文化交流成果。将中华传统文化加以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应有的使命感,应尽的历史责任,台湾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现实基因。

关键字: 中华文化 海峡两岸 交流成果 妈祖文化

台湾文化,如同祖国其它地区文化一样,是中华大文化的一朵小花,它的根在祖国大陆深处。在台湾近代史上,台湾文化承受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但它仍然吸吮着中华文化的乳汁,保持着中华文化的特性。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中华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华夏儿女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之中。尽管历史的阴霾曾使海峡之水长时间的寒冰冻结,但却冻结不了根深蒂固的文化根系,两岸同胞发自内心的文化交流,始终成为难割难舍的精神纽带。

一.《告台湾同胞书》揭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篇章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进行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由此揭开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篇章。1992年,两岸实现双向交流,允许中国大陆人员赴台交流。这年初,中国科技协会在台湾高雄、台北举办了“敦煌古代科技展”,这是大陆首次在台举办展览。神奇辉煌的莫高窟千佛洞,沙漠腹中的月牙泉、七星草,戈壁滩上的丝绸之路、玉门关„„一幅幅雄伟壮观的画卷使参观者留连忘返。5月,中央民族歌舞团舞蹈家杨丽萍等3人应邀赴台,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3人以上的文艺团组赴台演出。一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孔雀舞蹈,倾倒了台湾广大观众。此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越加频繁。

自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之后,两岸关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签订是一个里程碑,这是两岸领导人对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贡献。然而,我们看到两岸仅仅经济的交流还远远不够,一是经济的交流并没有将两岸人民的心灵拉近,二是两岸的和平发展局面并不牢固,因此,两岸人心的交流提上了重要的课题。

二.人心的交流如何实现?马英九做出了最准确的解答。

在《2008赢回执政权》的演说中,马英九特别指出,“文化上,我们不应自外于中国。无论语言文字、历史情感,海峡两岸人民应该共用先人留下的伟大遗产。台湾不应‘去中国化’,而应勇敢地承认我们的文化与历史根源。同时,我们应有开阔的心胸,吸纳中国大陆在内所有的思想文化,以涵养这块土地,成长茁壮”

马英九2008年当选台湾最高领导人后,就曾亲临孔庙参与祭孔祀典;2009年还亲自主祭“遥祭黄帝陵”典礼,成为国民党到台迄今首位亲自赴祭的台湾最高领导人。

马英九在2008年“就职演说”、纪念“823炮战”50周年时的讲话中都明确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并指出“两岸的和解双赢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2009年10月,马英九在“双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与台湾本土文化结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模式”,发展出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

2010年7月8日下午,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接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将于9日率团出席在广东举行的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的代表团成员。马英九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在5年前国共两党设立的意见沟通平台,参与的人士不限政党,讨论的议题触及经贸、农业、文化、教育、交通及旅游等各层面,对两岸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相信在中华文化的指引下,应有智慧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

三.具有共同深厚传统中华文化的海峡两岸,没有理由不密切携手合作——妈祖文化

2008年4月,春暖花开之际,闽台文化交流活动此起彼伏 “2008妈祖之光”大型电视综艺晚会4日和6日分别在台湾台中县和台南市成功举行,共吸引了15万名台胞现场观看;

妈祖文化在中国大陆沿海、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华侨中广为传播和传承,影响广泛深远。妈祖文化交流不仅发挥着海峡两岸链结作用,而且再度促进两岸和平与发展。”台湾澎湖科技大学副教授杨崇正前不久访莆如是说。

杨崇正表示:“我来自台湾澎湖,祖籍重庆。祖国大陆与港澳台是大的两岸三地,另一种说法为小的两岸三地是祖国大陆与台澎金马。”他说,发源自莆田湄洲岛之妈祖文化迄今已逾千年,大约在十四世纪初随闽、粤移民传入澎湖,十七世纪初再随移民传入台湾本岛。身处海岛的台湾地区包括澎湖、金门、马祖四面环海,台湾民众对妈祖这位发展海洋经济守护神更是信仰虔诚,普遍尊崇。仅台湾本岛之妈祖宫庙较有规模者即多达五百余处;中小规模者更深入城乡居民小区,可能近万处。而许多地名亦与妈祖有关,例如,马祖即为“妈祖”转音;澎湖县的马公市,“马公”即为“妈宫”(妈祖宫庙)转音。公元1335年元朝惠宗时,澎湖正式设立巡检司管理民政,隶属当时福建省同安县。澎湖历史上是闽、粤汉族移民渡海赴台湾开垦拓殖中继站,也是东南沿海重要渔场。妈祖文化不仅连系祖国传统文化与乡情,也保佑移民等在异乡开垦创业,而且在两岸历史和现实中起着重要链结作用。

杨崇正认为,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日趋活络,对促进两岸和平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他说,澎湖气候条件、海港及机场等硬件条件远比金门佳,能通过的客流、物流能量更大更快,也能扮演两岸中继站和客货中转中心角色,澎湖各界人士对此盼望良久。自去年4月以来,福建砂石得以海运直航澎湖,降低砂石运输成本,连带降低土木工程建设成本,有助澎湖本地各项公共建设及民间观光旅游设施推展。实现两岸周末包机直航常态化,未来如能争取大陆观光客源来澎湖、扩大开放货物等项目,都有助澎湖经济发展。祖国大陆方面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金马澎及台湾本岛正呈西东走向一线排开之势,加上传统上闽、台、澎民间共同的妈祖信仰和独有的“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关系,以及未来将扩大开放的全面“三通”政策,必将更好地为促进两岸经济繁荣发展作贡献。

杨崇正说:“21世纪初起,和平与发展在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架构下已成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潮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契合‘发展’主轴,而‘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也正契合‘和平’主轴。”他表示,不仅在全球如此,在海峡两岸之间亦是如此。有和平才能带动发展,有发展才能维护和平。妈祖文化就是一种保障“和平与发展”的文化,代表和平乐观、积极向外发展精神的海洋文明文化。因此,弘扬妈祖文化,加强两岸妈祖文化交流,进而加强经贸文教等方面交流,必将推动和深化两岸和平与发展。

四:两岸文化交流要“开大门、走大路”

两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阻隔,在既有平台之外,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过去两岸文化交流基本上还是自下而上的草根交流,规模小,尚未得到全面的发展。未来有必要掀起盖头来,开大门、走大路,让潜水艇式的文化交流浮出水面来,朝着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实际上大陆对两岸文化交流一直持积极的态度。2010年9月5日蔡武在台湾访问的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蔡武在基金会举行的欢迎午宴上表示,我们愿意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努力构建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全方位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我们将虚心汲取此次论坛达成的共识和提出的建议,努力转化为两岸文化交流政策,为两岸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9月6日蔡武在“两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海峡两岸的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不能仅仅依赖物质方面的互利,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不能够替代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沟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文化交流还存在一些壁垒和障碍,需要两岸同胞共同作出不懈努力,营造鼓励和支持两岸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共创互利共赢新局面。将秉持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品格,愿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构建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全方位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它哺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奋斗不息。它激发全国人民的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

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鞠躬尽瘁的精神源泉。为此,我们必须将中华传统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应有的使命感,应尽的历史责任,台湾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现实基因。通过教育、科技、艺术、传媒等各项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中华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江岷钦: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新愿景:没有理由不携手合作 http://news.sohu.com/20080429/n256580832.shtml. [2].姜琨:《妈祖文化的现实意义》,2011年第11期.

第三篇:对台湾广告发展的认识

姓名:高鑫

学号:2008014009

对台湾广告发展的认识

关键字:台湾时代广告业做法影响

广告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且一个行业的发展的发展因素中,不仅需要经济的支持,而且需要政治上的扶持,以及教育人才上的帮助。台湾广告业的发展就充分印证了这些观点。

应该说,台湾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奇迹、70年代的媒体解严开放、80年代的广告多元时代、90年代科技媒体的汇流„„,经济发展、媒体演进与广告投资三者间的互动关系,都在台湾广告的成长过程当中影响了台湾社会变迁,台湾广告的发展是台湾社会变迁的晴雨表。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对台湾广告业和广告传播的研究,就必然要把台湾广告发展和台湾的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才能充分并且深刻地领略台湾广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学术界通常认为,近代台湾广告史开始于日本统治时代的报纸广告。最早的成熟广告出现在1896年6月17日创刊的《台湾新报》上,其创刊不久即有总督府广告刊登,可谓台湾广告的开始,至今已经发展了百余年。在这百年的发展史上,台湾广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五十年为日本统治时期,后五十年为战后的发展历史。关于战后五十年台湾广告和现代社会变迁的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式。王德馨以“民国”纪年为标准,把台湾广告的历史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五十年代以前的广告萌芽时期,五十年代的广告发展时期,六十年代的广告发展时期以及七十年代广告趋向国际化时期;而刘毅志、刘会梁则分为四期,第一期为掮客及萌芽期(1945-1954),第二期为广告代理孕育期(1955-1963),第三期为广告代理业成长期(1964-1980),第四期为广告代理业国际化期(1981-迄今)。郑自隆在《广告与台湾社会的变迁》中,以编年史方式依据社会变迁与广告发展状况,划分台湾战后五十年广告发展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后萌芽期,1945-1957);第二阶段(广告代理导入期,1958-1965);第三阶段(成长期,1966-1975);第四阶段(竞争期,1976-1988);第五阶段(多元期,1989——)。

从严格意义上说,现代广告在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地区,是一片空白。当时台湾地区刚从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百废待举,物质缺乏,当然也就没有广告业存在的土壤。1949年,赵君豪与丁宇人等首创大陆广告公司,公司主要业务为推销报纸广告版面,因此被称为台湾掮客型广告公司的开始。柯逸鹏兄弟于1949年左右成立蕾克广告公司,龚厂桥兄弟则于1946年由上海来台为政府企划,在台北市举办“台湾博览会”,王石夫也于1954年创立东南广告公司。这些广告公司的业务范围开始有所拓展,除承揽广告工程,也从事设计、包装等工作。但是,大部分都是通过媒介自身聘用的业务员来进行发稿和制作,广告内容大都以平铺直叙方式为主,广告画面亦以商品为主,再辅以人物或辅助性插画。但总的来说,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流于夸大不实,导致民众对广告产生诸多的不信任。因此,此时的台湾广告我们只能说是处于台湾广告的萌芽阶段。

1959年,第二届亚洲广告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在东京期间,日本最大广告公司(电通)社长吉田秀雄积极向台湾团成员介绍广告公司对经济繁荣的贡献,并表示愿意协助台湾建立广告代理制度。吉田秀雄的鼓励,再加上当时台湾经济逐渐起步,以及筹备中的台湾电视公司,均促进了台湾广告事业的诞生。因此,1959年可以说是台湾地区广告事业发轫年。在这年底,温春雄创立东方广告社,这是台湾地区第一家具有现代雏形的综合广告代理商,1960年改名为东方广告股份有限公司。其后众多的广告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需要说明的是,台湾早期广告事业受日本影响极大,除主要客户为日商、主要商品为日货外,创办人大都具有日本教育背景,深受日本广告教育影响,公司组织与管理风格也均沿袭日本模式。

20世纪60年代初期,台湾地区的广告公司规模都很小,多在10人以下,但普遍设置

有业务、媒介、设计等部门。这些早期的广告公司一开始都沿着现代广告代理制的路子去经营,不愿再重踏50年代纯媒介发稿的老路子。60年代台湾地区经济已有较大复苏,对外贸易开始有明显的成果,大众生活水准有了提高,使广告公司的广告代理业有了生存的基础。当然,与广告经营最有直接关系的是台湾地区电视广告新媒介的出现。1962年10月10日“台视”开播,将台湾广告经营带入了电视时代,也直接促成多家广告公司成立,使得台湾广告经营步入真正代理商的时代。电视广告的动感及画面效果,引起了广告客户的极大兴趣,纷纷加大对电视广告的投入。电视广告的兴起还带动了专业广告影片制作公司的成立,使台湾地区的广告业开始有了对外分工的雏形。此外,高雄加工出口区的成立显示台湾正式走入外贸导向的时代,对台湾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的提升有绝对积极的贡献,当然对广告经营也有间接的刺激和帮助。1966年,在台北召开第五届亚洲广告会议,这次会议使台湾地区广告界在经营制度、广告技术改进及借鉴国际广告新知识方面,都有巨大的收获。

20世纪70年代是台湾地区经济大步起飞的时期。当时物价较为稳定,通货膨胀率很小,民众的消费大幅度增长。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组成了企业集团,并大幅度增加对广告的投入,广告量的增长每年都以2位数提升。广告市场的繁荣使大部分广告公司得以发展,彼此之间维持着良性的竞争。1975年,台湾广告界成立了“台北市广告代理商业同业公会”。

到了20世纪80年代,台湾十大建设陆续完成,经济发展迅猛。此期间,由于台湾当局宣布放开市场,强调经济的自由化与国际化,鼓励外商广告业进入台湾市场,从而使广告业进入了竞争期。由于外资广告公司的进入,使得本土性公司面临强大冲击,形成了这个阶段有名的“洋土”纷争或融合期。上奇广告公司、李奥贝纳广告公司、智威汤逊广告公司分别进入台湾市场。1985年7月,台湾奥美公司成为第一家由“政府”正式核准外资进入广告业的国际代理商。发展到现在,全球20大广告集团在台湾几乎都已建立合作的关系,台湾已是跨国企业和跨国广告集团的重要目标对象,世界排名前列的外国广告公司奥美、智威汤逊、达彼思、灵狮、塞吉、李奥贝纳、麦肯等纷纷在台湾地区创办独资、合资公司。

台湾现代广告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1985年第一家国际广告公司——“奥美”在台湾设立分公司作为分水岭,把广告市场区分为开放前和开放后两个主要时期。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台湾虽然没有正式禁止外资投资广告产业,但却被国际广告公司视为发展广告市场的禁地,台湾的本土广告公司对外合作仅止于技术和业务关系。由于台湾现代化广告产业在建立初期得力于日本广告公司的大力协助,因此,日本的广告实务运作理念与作业模式影响台湾长达20余年之久。诚如资深广告人赖东明先生所言,经由模仿日本,台湾的广告公司不仅可以获得经营广告公司与广告创作的Know-how,同时也可获得日本品牌在台的广告代理权。据胡光夏先生的研究指出,影响国际广告公司来台发展的因素有五项,其中之一即是,台湾因为沿袭日本的广告作业方式,争取和维系客户大都以人情为主,影响以专业取向为主的西方国际广告公司来台发展的意愿。

1981年至1984年间,一些欧美的大型国际广告公司,如奥美、麦肯、DDB、智威汤逊等开始来台发展,并与台湾的广告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例如奥美与国泰建业、麦肯与联中、国华与日本电通、葛瑞与华威等。由于此一时期的台湾广告市场仍未开放,对国际广告公司而言,与本土广告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是对新市场探路的最佳方式。一方面可以为既有的国际广告主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新市场的潜力和未来合作对象加以评估,期望在广告市场开放后,能取得并购原有合作的本土广告公司。

据胡光夏先生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吸引国际广告公司到台湾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五个:

1、由于台湾经济高度成长,国民年平均所得增加,且具有高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持续增加。

2、台湾当局受到美国压力,持续降低进口关税,再加上台币对美元的升值,使进口货

品售价降低,民众消费能力相对的大幅提升。

3、台湾当局为追求自由化与国际化,陆续开放其国内的服务业市场,其中包含广告业。

4、当地企业为了应对在国内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以及增加在国际上的品牌知名度,对拥有know-how和全球网络的国际广告公司需求日益殷切。

5、一系列的政治与媒体改革措施逐渐实施,如解严、解除报禁、开放电子媒体等,使媒体的广告空间大增。

1985年广告市场开放后,国际大型广告公司陆续来台设立据点。国际广告公司由于挟着丰富的资源与灵活的国际网络等优势,在台的市场占有率(指综合广告代理商经手的总广告量)逐年攀升,从1985年的8%市场占有率,到1996年起,国际广告公司的整体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七成以上,其中欧、美广告公司占五成,日本广告公司占两成以上。另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是,到了90年代末前十大广告代理商的排名中,仅剩下一家纯本土广告公司。以1999年为例,毛收入排名前十大的本土广告公司,只有联广公司一家。

由此可见,台湾广告市场开放后,广告产业已经充分地被“国际化”了。到了90年代末期,跨国广告集团在台湾采用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是经由广告公司内部服务项目区隔,收费切割,将媒体部门独立成媒体代理公司,也就是从公司内的一个作业部门,独立成一个能获利的公司,它为集团下各地分公司订立新的游戏规则,改变各国广告市场结构。原先广告市场是广告公司、广告媒体和广告主三者达成生态上的平衡,现在增加了媒体代理公司,成为四者的关系。跨国广告集团对台湾广告产业的影响进入了媒体代理公司阶段。外资主导的媒体代理公司对于台湾整体广告市场有极大影响,不仅广告公司内部的资金转移、人力流动、技术转移等都深受外部产业结构的影响,而且媒体代理公司对于台湾整体广告市场的影响更为深远,包括广告公司本身,传播媒体和广告主都产生结构性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台湾广告的发展,也明显地更多地受到媒体变革发展和科技飞跃的影响。1992年“公平交易法”的实施,1993年开放广播电台的申请,同时通过有线电视法,1993年到1996年三年之间民营电台共核准了84家,进入了广播业的战国时代,1997年第四家无线电视台“民视”开播,1998年“公共电视”开播,1999年通过卫星广播电视法„„,台湾媒体发展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同时,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形成新的传播方式以及促进新媒体的诞生。在科技挑战与媒介环境变迁的情况下,台湾的新兴媒体如互联网、户外媒体、移动媒体„„在过去十余年中,发展更是惊人。仅以有线电视而言,台湾仅花了8年(1992-1999年)时间,普及率从28.9%成长到80.5%。有人观察台湾报禁开放10年后的媒体发展,即以“台湾的媒体奇迹”一词来形容,同时指出,90年代初期的户外媒体,90年代中期的卖场媒体,1995年的地方广播电台,1996年捷运站内的广告以及1995-1996年的互联网都属于这一波新兴媒体潮。而近年,互联网在台湾发展近几年非常迅速,2007年底,台北市因特网广告暨媒体经营协会(IAMA)数据显示,2007年台湾网络广告规模估计达49.50亿新台币,较2006年成长33.87%。预估2008年的状况,台湾网络广告规模将达到新台币59.86亿,成长幅度预估为20.92%。

台湾广告的成长伴随其历史社会的发展。近几年大陆的广告业也在迅速发展,大陆广告公司大多经历了由广告社到美术设计公司,再到专业广告公司的演变过程。大陆的广告公司也应多向台湾的广告界学习借鉴,将散点聚集,运用整合传播观念,以成立集团化的全面广告公司为目标,更加系统化,工程化,已达到世界大规模广告公司的标准。

再者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国外的广告业非常发达,思想先进,但广告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播,缺乏自己特色的广告是走不远的。中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就要很好的利用这一点,弘扬中国深远高洁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做出自己的特色。

奥美曾说:“雇佣巨人,奥美才成为强大的公司,反之则会变成侏儒公司。每位主管都

有责任不断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我们大陆也应积极重视广告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广告教育体制。不管制度如何的完善,公司如何庞大,资金如何的雄厚,没有广告人,没有可以制造创意和将其实现的人,那什么都是空谈。

第四篇: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

摘 要:休闲农业在台湾发展较早,现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是台湾农业转型的新走向。本文在介绍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类型及功能,并总结出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最后文章针对大陆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指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台湾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休闲农业在美国、日本及西欧经济发达国家皆有先例,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和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由于台湾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衰退,为农业寻找新机几乎成为农民与农政单位极力突破的难题。为此,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1992年,“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此后,台湾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当局修订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对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进行重新界定,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确保了观光休闲农业在台湾的顺利发展。从1990年到1997年,台湾“农委会”“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共办理七县二十乡镇十八个地区,并辅助相关公共设施建设,营造整体休闲农业发展环境,目前成效良好。

一、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功能

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程度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各有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指利用乡村的森林、小溪、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附设小土屋、露营区、烤肉区、戏水区、餐饮、体能锻炼区及各种游息设施等,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休闲场所和服务。在目前,台湾己开放利用的休闲农场中已有多家休闲农场以规模大、规划好、融地方文化和山湖景色于一体而著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台湾休闲农业协会理事长张清来先生经营的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宜兰县头城农场和飞牛农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地处山区,面积较大,在100公顷左右,山青水秀、景色优美、主题突出。

(2)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指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这种示范性的体验型的市民农园,一般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

(3)农业公园:农业公园是指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农业公园的经营范围是多种多样的,除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的农业公园之外,大多数农业公园是综合性的。

(4)观光农园:观光农园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主要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因、茶园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荼,享受田园乐趣。观光农园是国外休闲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5)旅游胜地:利用名川胜景,经规划设计开发而成的旅游胜地。同时强调配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保有农村气息的原始自然风味和农场特点,如介绍民风民俗、农业知识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使游客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它的特点是规模大,且具有浓厚的商业利用色彩,以拥有和利用天然美景为发展方向。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假日花市、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其他形态。而且除了种植业观光园林外,近年来,休闲农业还不断向畜牧业、渔业方面发展,出现了休闲渔场、牧场等,利用林产、畜禽、鱼贝之类,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台湾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技工和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企业,是农业经营新型态,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与教育功能。

二、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效益与成功经验

1.经营效益(1)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规模。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2004年的调查,台湾北部经营休闲农场的最多,占总数的44.7%。其中仅宜兰一个县就有128家、南投县也有100家。北部休闲农业之所以密集,是因为在区位上占有优势。台湾休闲农业从2000年进入旺盛期以来,新设立的休闲农场就达584家,超过了总数的50%。2004年台湾休闲农业全年共接待游客约4 913万人次,平均每个农场年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通常旺季游客人数是淡季的2倍,游客主要来自本土。由于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营,近两年有不少港、澳、新加坡等地旅行社组团前往,且上升趋势明显。(2)休闲农业主要经营项目及收益。经营项目主要以教学体验、风味餐饮、乡村旅游和生态体验为最大项,分别有70

3、650、620和568家,占农场总数的63.8%、59.0%、56.3%和51.5%;果园采摘和农作体验也是重要经营内容,分别有532家和484家;其他依次还有民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牧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内容。台湾休闲农业的收入以门票、餐饮、住宿为最大项。2004年全年营业总收入超过45亿元。

2.成功经验(1)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有《休闲农业辅导办法》规范发展、经营行为。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提倡一乡一农业园。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场,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宣等。(2)布局规划合理。休闲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的范围,是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为人们提供休闲服务。所以,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对寻求农业出路的大县来说,就必须整合全县资源,合理规划,从而发展县域经济。台湾农业大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加大、台南、高雄、屏东等。此外,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和利用占全台面积1/2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3)创新经营管理。首先,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对于休闲农业这种综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网络媒体的建设无疑举足轻重。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网站,主要内容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线路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通过这些信息,游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若指掌”。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

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合作分工,实现了观光、住宿、餐饮和娱乐的综合。很明显,这比起许多所谓旅游农业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活动,有很大的进步,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效用。第三,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等“情境消费”的产品。这也是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

三、台湾休闲农业对大陆农业发展的启示

1.把握发展休闲农业的基本原则发展休闲农业应注意以下5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本地区农业发展。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农业与农村第

二、第三产业结合,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二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引入台湾以及世界休闲农业的最新理念,规划与设计休闲农业产业,应用多种学科指导休闲农业发展;三是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确保休闲农业的永续发展;四要善用当地资源条件。农村各类资源是构成休闲农业的基本条件,在开发中应因地制宜地善用;五是要重视休闲农业的特色与创新。避免休闲农业经营的面面具到,形不成个性特色。

2.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经营农产的根本利益,顺应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区县和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合理布局以解决品牌定位趋同化的问题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应当是一个持久而稳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在旅游消费者心中,树立对其的认知,进而形成一种差别。也正是这种差别才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兴趣,提高其消费欲望,最终凝聚成休闲农业品牌的无形资产。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因此,各地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与周围已有休闲项目开发上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4.完善休闲服务体系休闲农业是一种观光、游览、度假的形式,旅游者是以体验农村和农民生活这种特殊的方式来休闲,而不是一般地到农村去观光或“学农”;尤其“农家乐”,是旅游者直接深入到农民家里,吃住在农家面对面地感受农村文化和农民文化。所以,一方面不应该游离于农民家庭之外,把城里的宾馆、标房简单“克隆”到农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休闲度假,必须对环境、接待、服务提出相应的要求,诸如环境整洁、居住干净、餐饮卫生、安全方便、基本设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员自身的健康、礼仪和素质,让旅游者在农民家里既享受到规范的服务,又感受到宾馆旅舍所没有的家庭式温馨,因而能够充分放松、尽情休息。休闲农业要在服务上下大功夫,提高休闲农业层次,这也是一个地区休闲农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观光线路的策划到每个景点内容的确定,从农业观光的导引介绍到田园风光的品味鉴赏,从日间的餐饮到夜晚的住宿,都需要一支专门的服务队伍。

5.加强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产品开发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对体验经济研究的深入,有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新动向已引起了旅游学界的重视。休闲农业具有使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是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休闲农业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突出的特点是高度参与性,游客可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自己经营管理,根据爱好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实践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理念,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和相关研究活动,这是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及客源市场开发的优势之一。因此,休闲农业必须针对消费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6.加强两岸休闲农业的合作与交流台湾的休闲农业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可邀请台湾有创办休闲农业经验的专家学者和经营者前来指导和投资创业。大陆发展休闲农业有优于台湾的先天条件,除农村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东西南北、山海湖草原各具特色外,大陆还有快速发展的经济和13亿人口的大市场,因此,联手互补发展休闲农业,前景不可估量。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有识台商来大陆投资。

第五篇: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台湾问题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本学期第二次的形势与政策课报告会。这次报告会是由学校两课部、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共同举办的。本来这次报告会是安排校党委宣传部石部长主持的,两课部主任吕学芳教授点评的,因为他俩今天下午到学校有特别重要的会议要参加,不能亲自来参加这次报告会的主持和点评了,就委托我来主持。

大家知道,台湾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分离。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改变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都承认的事实。但是,由于前一段时间台独分子昌狂,推行去中国化,甚至列出台湾独立时间表, “台独”分裂势力日益升级的活动,威胁到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威胁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威胁到台湾同胞的利益和福祉、威胁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这样不得以情况下,我们不得已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是针对扼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

最近,台湾的中国国民党、亲民党主席不断来大陆访问,引起了中国人民及全世界的关注,虽然这两党不是执政党,但两位主席访问对推动两岸和平稳定、对台当局大陆政策改变也是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那么,我们如何去正确理解《反分裂国家法》?连宋访问到底对台海局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台海局势究竞如何发展?我们今天就袁云初老师给大家讲解。袁老师是我校获得教育部精彩一课获得者,也是我校研究国际问题、台湾问题的专家了,每次报告会都非常精彩,我相信他今天也会让大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好,下面就言归正卷,我们就以热烈掌声欢迎袁老师给大家作精彩演讲!

反分裂国家法

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没有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也没有改变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不但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义务,也是国家不可剥夺的主权权利。

反对、遏制分裂国家的不法行为,包括运用法律武器打击分裂势力的猖獗活动,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促进国家统一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刚刚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恰恰就是一部这样的法律,它体现了国家意志,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特别立法,是专门针对当前台海两岸关系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专门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而立法的。“台独”分裂势力日益升级的活动已经构成对国家核心利益的直接威胁,不采取这种权威的、断然的立法措施,威胁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根源就难以消除,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历史机遇就会遭到破坏,台湾同胞的利益和福祉就会被断送,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就会受损害。

世界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有义务也有权利采取法律手段来制止分裂、维护统一。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为了阻止南方11州奴隶主企图脱离美国联邦、谋求独立的活动,林肯总统和共和党政府就及时颁布了《反脱离联邦法》,作为打击分裂势力的法律依据。140多年前新生的美国尚且就有这样强烈的国家意识和立法举措,出于类似的立法意图,身处21世纪的中国没有理由不行使及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反分裂、求稳定的法律。当前台海两岸稳定的威胁,不是来自祖国大陆,而是来自“台独”分裂势力。是“台独”分裂势力在处心积虑、紧锣密鼓地企图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是被逼出来的,是为了回应这种威胁,针对“台独”分裂势力企图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现状的分裂活动而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打击“台独”,维护两岸关系的稳定。即使被迫采用包括非和平方式的一切手段,也只是为了遏制“台独”,维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不因“台独”分裂势力的冒险行为而改变。有人企图把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帽子扣到《反分裂国家法》头上,完全是不顾事实、颠倒是非曲直的。

《反分裂国家法》又是一部求和平、求统一的法律。通观整部法律不难发现,它的立意、基调和主体内容是谋求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与共同发展,是宣示国家实现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和最大努力。和平统一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祖国大陆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为此,该法不但经由法律的形式,把争取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提升为国家意志,在全世界面前做出了庄严承诺,而且以明确的法律规定,提出了维护台海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重大措施,提出了两岸平等协商谈判、达至和平统一的重大议题。只要认同一个中国,两岸就能坐到一起,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这些规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释放出促进和平统一的最大善意和诚心。退一步讲,即使从大陆自身的切身利益计,也不愿意看到两岸兵戎相见,也要排除威胁、力争和平。因此,这部法律从根本上说是一部谋求和平、开创和平之法,而不是被有些人歪曲的那样是所谓“战争法”、“动武令”。至于说到第八条规定的非和平方式,首先,那是在和平统一的努力完全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出的最后选择,不是大陆方面所希望的;其次,那也恰恰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维护领土完整的正义盾牌和最后手段。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反“独”促统、维护稳定、谋求和平的法律。这部法律不会因为有人恶意歪曲而减损自己立法意图的光辉。实践将验证它的效力,时间将证明它的价值。

反分裂国家法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我看来,《反分裂国家法》的要旨全都包含在胡锦涛主席3 月4 日讲话所强调的“四个决不”之中,有些问题用法的形式来表达,只能规定基本的原则方向,用领导人讲话的形式则可以表达得更明确、更具体、更灵活、更具前瞻性。因此,我想结合胡主席的重要讲话并针对台湾当局《反分裂国家法》的反弹动作,谈三个观点:

一、《反分裂国家法》是守卫国土而非并吞台湾法,是保和平法而非战争法

这部法的名字叫《反分裂国家法》,它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反台独、反分裂!其实搞对台研究的学者都知道,要求对台立法的建议,多年来一直不断有人提出,但由于这些建议无一例外都涉及使用武力的敏感问题,中央必须慎重考虑。但是近两三年来,“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独猖獗并迅速升级,特别是到2003 年底,台湾当局领导人公然提出“台独时间表”,而且不顾美国的明确反对,强行“公投绑大选”,严峻的局势要求大陆必须做好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这就是制订《反分裂国家法》的决策背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被“台独”逼出来的法。

台湾有些人把这部法说成是针对所有台湾人民、要并吞台湾,要消灭台湾民主建设成果的法,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首先,“台独”不等于台湾。台湾是中国国土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大陆的立场,“也见之于台湾现有的规定和文件”。两岸在政治上虽未统一,但中国在主权和领土上是完整的,这也见之于双方有的规定和文件。“既然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就不存在所谓大陆和台湾谁吞并谁的问题”。《反分裂国家法》是针对“台独”势力把台湾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的图谋而立法,这是一部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是一部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的法。如果台湾当局认真按照其“现有的规定和文件”办,就应该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九二共识;退而求其次,如果真正兑现“四不一没有”和“不以宪改推动法理台独”的承诺,也能缓解两岸的紧张关系,台海和平格局也就不至于被破坏,台湾的任何党派和个人自然也就完全不必担心遭到《反分裂国家法》的惩罚。

其次,“台独”更不等于台湾人民。不仅大陆人民反对“台独”,台湾的多数民众也反对“台独”,在去年底的“立委”选举中,坚决反对“台独”的国民党和亲民党赢得了多数席位,这就从侧面反映了台湾多数人对“台独”的态度。《反分裂国家法》表达的是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在内的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反对“台独”势力分裂国家,既是要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也是要保护台湾人民的福祉;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才能保障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台湾人民也能从中获益。胡主席在“四个决不”的讲话中强调:“‘台独’分裂势力越是想把台湾同胞同我们分隔开来,我们就越是要更紧密地团结台湾同胞”,“尊重他们、依赖他们、依靠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照顾他们正当权益”,这种对台湾人民的感情和对争取台湾民心的高度重视贯穿《反分裂国家法》的全文。这部法的绝大多数篇幅是关于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对两岸谈判的规划和设想、以及如何保护台湾人民利益的问题,六个“可以谈”和五个“鼓励”,其实全都是台湾人民欢迎。试问,世界上有这样的战争法吗?

第三,反“台独”分裂不等于反对台湾的民主改革。台湾当局其实也知道搞“台独”不得人心,所以他们推动的反《反分裂法》大游行,也不敢把“台独”的主张作为主要诉求,而是指鹿为马地攻击大陆“要消灭台湾民主建设成果”、是“反民主、反改革”。其实《反分裂国家法》的规范对象是分裂国土的行为,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是包括2300 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 亿中国人民的中国,大陆是包括2300 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 亿中国人民的大陆,台湾也是包括2300 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 亿中国人民的台湾。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 亿人民共同决定”,我理解这番话的意思,如果台湾有人想通过“公投”为分裂国土的行为披上一件民主的外衣,那他们恰恰是亵渎了民主,因为这已经侵犯了13 亿人民的民主权利。除去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之外,台湾的内部事务,如自身如何改革、政治如何发展,大陆完全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台湾当局恶意曲解《反分裂国家法》的本意,用“保卫民主”的旗号煽动民众走上街头,这种蓄意挑动两岸人民的仇恨、把对抗不断升级的做法是违背台湾多数人民要求两岸改善关系的善良愿望的,想借民意为“台独”壮胆,也是注定难以如愿的。

二、“非和平方式”是最后的、被迫的、有限度的

在“台独”活动日益升级的情况下,大陆不得不做一些非和平方式的准备,换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在面临国土分裂的危机时都要做此种准备。《反分裂国家法》关于非和平方式条文所蕴含的信息,我认为起码有三点:

(1 )用武不再仅止于威慑。关于授权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组织实施”的条文和保护台湾平民、外国人权益等条文,这些是以前从未讲过的,说明《反分裂国家法》不同于以往的宣传威慑或军事演习,它本身就是大陆在“台独”可能突破底线的现实威胁下“准备打”的一个环节,如果陈水扁在“法理台独”的问题上一意孤行,极可能迫使大陆采取“非和平方式”。任何人也不要低估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如果为此必须付出代价,中国准备付出这个代价!

(2 )不到万不得已决不用武。《反分裂国家法》中关于“底线”的三种情况,都是大陆方面不可能主动去做的,换言之,必须有“台独”的“分裂事实”或“重大事件”在先,才有“非和平方式”的问题,这部法只是对“被动用武”授权,但并没有对“主动用武”授权。有人批评这部法中关于何谓“造成事实”、何谓“重大事变”、何谓“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都有很大的弹性解释的空间,是“为解放军发了一张随时可用武的空白支票”。然而,换个角度看,多保持一点弹性,其实正是为了尽量留出争取和平的空间、尽量留出谈判妥协的空间、尽量留出包容对方的空间。胡主席在3 月4 日的讲话中指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这是我们始终坚持为实现和平统一而不懈努力的根本原因”。“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这番话的确反映出大陆希望尽最大可能避免使用武力的诚意和善意。

(3 )用武目的不在于统一而在于反分裂。把2001 年1 月发表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同《反分裂国家法》相对照,可发现对用武底线的规定有下列变化:a ,前者“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后者变为“非和平方式及其他一切必要措施”,后者提法至少在语感上比前者温和;b ,前者把“外国侵占台湾”列为用武的第二种条件,后者未提及这条,说明后者更注意避免同外国发生冲突;c ,“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谈判”改为“如果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此项修改显然是要提高主动用武的门槛,即笔者所谓只对“被动用武”授权而不对“主动用武”授权;d ,前者把用武目的归结到“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后者未出现这句话,这表明即使采取“非和平方式”,也不是要一举完成统一,只要台湾当局同意“两岸同属一个中国”,那大陆就会停止武力行动,届时台湾还将自己选本地区的领导人,两岸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来。这部法中并没有许多人猜测的“追究条款”或“处罚条款”,为什么?因为立法者了解反独成功并不等于促统成功,既然这时大陆并没有管治台湾,即使制订了“追究条款”或“处罚条款”也不能落实,反而为谈判制造障碍,所以没有定此类条款。

三、和平统一的真实涵意是政治统一,对此祖国大陆是有耐心的、对台湾人民是有诚心、爱心和信心的、期待两岸人民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共同促成

既然两岸的现状是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那么统一的本质规定就是两岸的政治统一。反“台独”反分裂与促成两岸最终的政治统一是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件事,前者是回击现实的威胁,后者是长远目标。对于后者,祖国大陆是有耐心的、对台湾人民是有诚心、爱心和信心的、期待两岸以平等协商、和平渐进的方式共同促成。

胡锦涛主席在2003 年3 月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四个有利”,即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对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祖国大陆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国务院台办先后提出“共同参与、多点开放、直接对飞、双向载客”的“十六字目标”与“大陆积极推动两岸‘三通’政策不变”等五点意见,积极与岛内各界联系,主动邀约台湾航空业者与大陆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最终使春节包机得以实现。台湾海基会原董事长辜振负去世后,海协会汪道涵会长派副会长孙亚夫、秘书长李亚飞等,以其私人代表身份赴台吊唁,以显示对辜先生的敬意与对台湾同胞的尊重。随后又在台湾农产品销售大陆、货运包机,两岸直接“三通”等议题上主动释出善意,这都是“四个有利于”的具体表现。

在两岸谈判问题上,大陆也展现了尽量大的零活性。在最困难的“一个中国”问题上,北京为台湾方面设置了四个“台阶”:最低的要求是守承诺,“胡四点”要求陈水扁切实履行‘四不一没有’和‘不以宪改推动法理独立’的承诺。在笔者记忆中,北京的最高级领导人迅速对台湾最高领导人的某种表态做出直接回应,而其中又暗含了对“中华民国法理”的某种肯定,这还是第一次。第二层台阶:“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这里的“任何人、任何政党”显然是指民进党,因为国民党和亲民党原本就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对民进党而言,即使暂时做不到“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只要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进行努力,大陆注意到了,都会表示欢迎。第三层台阶:胡锦涛表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不仅是大陆的立场,“也见之于台湾现有的规定和文件”,这段话可理解为,台湾当局可以按照它现在的规定和文件作表述,回到一个中国原则。最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问题,其它问题也都可以谈,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也包括两岸关于和平稳定发展框架和实现和平统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所问题。这“四个台阶”的设计,反映了大陆对尽早恢复谈判的诚意,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对方的立场和方便。

综上所述,《反分裂国家法》体现了对于两岸关系未来走势的两手准备,和战的选择权其实不在北京而在台北。台湾当局如果能从这部法和胡主席的讲话中体会出克制、包容和善意,从而采取切实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的措施,则两岸关系幸甚、中华民族幸甚!反之,如果以为有人上街游行就是“民心可待”,那两岸关系之路可能就真的要越走越窄了。(黄嘉树)

胡四点

「胡四点」是胡锦涛全面掌权以来大陆对台政策的最重要宣言,当中坚持与新意兼而有之,体现了大陆新领导层对「江八点」既有对台政策的延续与发展。可以预期,今后大陆对台政策的底线,就是结合国际社会的主流规范和价值确保台湾不致走向「法理台独」,并以更长远的角度和更大的耐心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以至和平统一。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日前就两岸关系发展发表了四点讲话: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二是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三是贯彻寄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四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次讲话被外界简称为「胡四点」,而就有关讲话的具体内容及其透露的讯息而言,无疑是胡锦涛全面掌权以来大陆对台政策的最重要宣言,当中坚持与新意兼而有之,体现了大陆新领导层对「江八点」既有对台政策的延续与发展。

综合地看,「胡四点」坚持了八十年代初以来大陆对台政策的主要原则,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岸关系的基础和坚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有关的坚持,基本上就是对大陆过往对台政策的继承。

然而,在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和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既定政策立场的同时,「胡四点」对「一个中国」原则明显展现出更宽松的解读,而且也对两岸和平统一作出更多的柔性诉求。

碰触两岸现状议题

在「一个中国」原则方面,胡锦涛首次以最高领导人身份指出,「一九四九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现状」。这番说话的意思应该是,一九四九年之后两岸虽处于分治状态,但并未出现主权层面的法理分裂。换言之,现实上台海两岸虽未曾统一,但台海的主权现状仍是一个中国,台湾在法理上并没有独立于中国主权。胡锦涛这样的台海现状诠释,与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台海关系「不统不独」现状的认知几乎同出一辙。过去,大陆绝少就两岸现状作出诠释,如今「胡四点」不仅碰触有关议题,甚至在诠释上贴近国际社会的看法,显示出大陆新领导层在对台政策的务实发展。

迫使台湾当局放弃「法理台独」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胡四点」在承认了两岸「不统不独」的「一个中国」现状之后,同时强调有关现状的诠释亦「见之于台湾现有的规定和文件」。这样的强调可谓连消带打,迫使台湾当局诚实地面对包括隐含「一个中国」架构的中华民国宪法和其它种种现存政策文件(如国统纲领)的规定,放弃「法理台独」的追求重归「不统不独」的台海现状的意图彰彰明甚。

认同「扁宋会」的正面意义

事实上,「胡四点」的第四点便毫不含糊地表明,大陆在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在表明这一立场的时候,胡锦涛又敦促「台湾当局领导人切实履行二月二十四日重申的『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和不通过『宪改』进行『台湾法理独立』的承诺,通过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这不是一句可以随意背弃的空话」。由于这两点承诺是早前「扁宋会」的重大共识,也是美国一再要求陈水扁维护台海现状必须信守的承诺,有关的敦促起码透露出如下两点意义:

(一)大陆新领导层认同「扁宋会」达成的十点共识的正面意义,并愿意公开作出积极的响应和肯定。

(二)大陆新领导层在对「台独」的定义问题上愿意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底线趋同,而有关的底线就是「法理台独」。

柔性诉求贯穿「胡四点」

至于两岸和平统一的柔性诉求方面,更是由始至终贯穿「胡四点」的整篇讲话,当中不仅并无片言只字提及武力威胁等字眼,反而到处展露出宽松开放的精神、平等包容的态度和对台湾人民利益的体贴,包括:「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对话谈判即可恢复,而且甚么问题都可以谈」;「和平统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有关人士和有关政党严肃思考这个重大问题„„」;「无论在甚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台湾人民)、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问题,事关广大台湾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切实解决。如果两岸客运包机实现了『节日化』,还可以向常态化发展。两岸货运包机问题,可以由两岸民间行业交换意见„„」。「胡四点」的柔性诉求,针对的相信不仅是台湾人民,而且应该同时包括国际社会。大陆新领导层清楚知道,台湾问题早已国际化,故此希望透过有关的柔性诉求,向台湾社会和国际社会展示出其温和理性的形象,以加强其对台政策对台湾社会的吸引力和减低国际社会的阻力。

以更大耐心推动和平统一

总括而言,「胡四点」无论在台海现状的诠释「台独」的定义上都与国际社会的看法接近,而且通篇讲话到处流露出的柔性诉求又符合国际社会所强调的温和理性的价值,这说明大陆新领导层对台海问题的复杂性和国际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愿意尽量根据国际社会的规范和价值来处理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若然这样的解读离事实不太远,可以预期,今后大陆对台政策的底线,就是结合国际社会的主流规范和价值确保台湾不致走向「法理台独」,以更长远的角度和更大的耐心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以至和平统一。就这一角度而言,如果台湾当局真的能信守「扁宋会」的十点共识,两岸关系逐步走向和缓化和稳定化应是可以期待的。(王家英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副教授 文汇论坛)

针对美国近来频频正面评价连宋访问大陆,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指出,两岸以这种方式接触符合美国的利益,而美国力图在台海两岸保持“不统不独”状态的基本立场并未发生变化。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朱锋教授认为,前段时间陈水扁一系列的“急独”表现,在美国看来已经超出了限度,有可能触怒大陆引发海峡乃至于亚太局势的紧张,因此,美国“也是希望两岸以这种形式展开交流和对话的”。对美国而言,海峡两岸维持一定的政治联系,甚至展开磋商和会谈,有利于保持区域稳定,保证美国的国家利益。

朱锋教授指出,美国当然不希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但美国并不害怕两岸磋商和会谈,因为磋商和会谈并不代表问题的解决,它仅仅意味着双方保持接触,防止关系全面破裂,局面不可收拾。在美国看来,连宋“登陆”仅仅是台湾岛内反对党领袖与中共的接触,即便达成一些共识,也不可能对两岸的统一发挥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反倒可以发挥平衡“急独”的作用。同时,连宋“登陆”其实是台湾岛内政治斗争的延续,同时也反映了岛内至少一部分民众的意愿,美国对此给予一定的正面评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很符合美国自诩“世界领导者”的形象。

此外,目前美国的战略重心并不在台湾海峡。两岸出现一定的缓和迹象,也有利于美国集中精力处理伊拉克问题等棘手事务。

朱锋教授还指出,美国力求台湾海峡两岸“不统不独”的基本立场,其实一直没有改变。而美国的具体政策始终是围绕这一基本立场展开的。“急独”势头过猛时,美国会乐意看到甚至主动促进两岸对话接触;“统一”声势大盛时,美国也会反其道而行之。不过,从目前岛内政治发展的形势来看,后面一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很小,近期内美国似不太需要阻挠两岸交流。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刊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震远的文章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同时受到海峡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变化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台海局势明显恶化的重大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双重性的涉台国际环境。

文章写到,当前的涉台国际环境,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公然“台独”,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不利于我们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因素,但前一方面占主导地位。

文章称,这决定了:从总体上看,当前的涉台国际环境对于我们当前坚决制止“台独”活动,特别是制止以“法理台独”为标准的公然“台独”是有利的,而且从长远看,也将对我们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有利。

文章指出,当前的涉台国际环境有利于防止公然“台独”。“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和“不支持台独”,是有关各国基于自己国家重要利益作出的政策选择,因而不仅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在各自的对台湾问题政策中必然占主导地位。所以,有利于防止公然“台独”,是当前涉台国际环境的基本特点。

文章同时也称,由于历史的原因,更由于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当前涉台国际环境中存在不利于我们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增加了我们反“台独”斗争的复杂性,对我们争取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形成了不能忽视的干扰。

此外,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插手、干涉台湾问题,美国一直是台湾当局最主要的外部支持者和保护者。所以,美国因素一直是涉台国际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美国对台湾问题插手、干涉的方式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涉台国际环境的基本特点。

最后,文章指出,当前涉台国际环境有利于我们的反“法理台独”斗争。

香港《大公报》16日发表施君玉的文章,说美国不应该对中国反分裂国家法说三道四。文章指出,美国说此法无助于台海的和平与稳定,并不符合事实,恰恰相反,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正是为了维护台海的和平。文章还说,该法的主旨是和平统一,防止国家分裂。根据前后条文的逻辑,只有在面临国家分裂的情况下,才采取非和平手段。也就是说,只要不出现分裂的情况,也就不存在动用非和平手段的必要,这本来与美国挂在嘴边的一个中国政策并不矛盾,因此美国对该法没有指责的理由。

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总喜欢对别国指手划脚,对别国事务说三道四。中国本 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本来完全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与美国没有关系,但美国白宫和国务院的发言人都表示,中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是不幸的事情,并认为无助于台海的和平与稳定。其实,美国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恰恰相反,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正是为了维护台海的和平。

美对台政策言行不一

美国对台政策历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头上美国一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台海出现军事冲突,但背后却不断对台售武,经常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唤起了“台独”势力的幻想。此次中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和平统一的意志,也表明不惜使用非和平手段制止国家分裂的决心。该法的主旨是和平统一,防止国家分裂。整个法律贯串著和平统一的思想,没有半点“火药味”。根据前后条文的逻辑,只有在面临国家分裂的情况下,才采取非和平手段。也就是说,只要不出现分裂的情况,也就不存在动用非和平手段的必要。这本来与美国挂在嘴边的一个中国政策并不矛盾,所以美国对该法虽有不满,但却找不到指责的理由。

“不统不独” 美占尽便宜

对中国政府不放弃武力的政策,美国是很清楚的。反分裂国家法只是将使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三种情况在法律上作了界定。一直以来,“台独”势力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一旦大陆以武力制止“台独”,美国是否会亲自出马,协防台湾。对此问题,美国至今一直遮遮掩掩,没有真正明确的表态。

其实,美国人最希望的就是台湾保持“不统不独”,美国由此可以谋取最大的利益。在“不统不独”的状态下,美国的武器可源源不断地卖给台湾,让台湾人拿美国的武器去抵抗大陆,让中国人相互残杀,同时还赚足了台湾民众的血汗钱。而美国人自己则袖手旁观,只需用嘴巴鼓动台湾保卫民主、自由,挑起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对立情绪,从而持久保持台海“不统不独”的局面。

“独立”将使台失去价值

如果台湾真的“独立”了,对美国人来说将失去利用价值。小小的台湾岛,既无石油,也无市场,如果真的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美国人连武器也卖不出去了,届时的台湾在美国的政治棋盘上很可能就一钱不值。更何况,台湾“独立”的必然结果是大陆以武力制止分裂,一旦出现这一情况,美国将被拖入无比尴尬的境地。袖手旁观和出兵干预,都不是符合美国利益的选择。因此,保持台湾“不统不独”,最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基于上述政治逻辑,美国反对台湾“独立”是理所当然的。

美国虽然不赞成台湾“独立”,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就支持统一。在国际政治游戏中,利益是指导国家行为的唯一标准。美国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感到某种潜在威胁,因而视中国为潜在对手,遏制中国是美国的长远战略,而台湾问题正是美国遏制中国最经济、最有效的一张牌。如果台湾与大陆实现统一,不仅使美国失去了遏制中国的一把利剑,而且将使中国的实力进一步上升,加快中国的崛起,这无疑违背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因此美国不愿看到中国的统一。

转自香港文汇报

上一篇:同学聚会老师致辞下一篇:体育部部长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