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

2024-04-28

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精选6篇)

篇1: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

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近几年,广州市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广州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有着多种因素。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增长加快,这对于经济外向度高的广州非常有利。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与落实CEPA的不断加强,给广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Ⅰ〗2003年经济发展状况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遭受“非典”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广州市坚持防治“非典”与经济建设“两手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大力促进出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年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速创8年来新高。

2003年,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非典”过后的下半年,经济增势强劲,增速不断加快,经济总体上呈现“速度快,动力强,结构优,质量好”的特点。全年广州市生产总值达3466.63亿元,比上年增加465.15亿元,增长15.0%,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亏损总额下降。2003年1-11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6.37%,比上年同期提高24.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9.93%。

二、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经济加快增长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广州重点加快了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在国民经济中起重大影响的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增速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3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2%,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4705.91亿元,比上年增加917亿元,增长26.5%,增速比上年加快11.5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94.31亿元,增长37.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3.3%。

三、投资、出口需求较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7.77亿元,增长14.7%,增速为近四年来的最好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3年我市重点项目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全市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1.40亿元,投资计划完成情况和资金到位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投资增势较快。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81.66亿元,增长17.7%。支柱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民间投资能量进一步释放,投资渠道多元化。全市民间投资达443.70亿元,增长9.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近四成。随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民营经济发展加快。

利用外资形势喜人。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严峻考验,广州利用外资仍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喜人态势。利用外资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呈现出“制造业项目多、大项目多”的特

点。2003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0.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64亿美元,分别增长27.0%和15.5%,合同利用外资中七成多投向制造业。

四、一度受“非典”影响明显的行业稳步回升。

受“非典”影响,2003年二季度我市第三产业遭到一定冲击,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出现少有的负增长。下半年以后,这些行业已逐步恢复正常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当月增速由5月的6.5%提升到12月的16.8%,全年累计增长11.0%。

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针对非典疫情期间居民消费变化情况,广州积极落实扶持、振兴商贸旅游业、服务业的一系列措施,连续举办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大型购物、展览、展销活动,消费市场稳步发展。旅游业逐步恢复,城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数5月份为77万人次,下半年逐月回升。

交通运输回复正常。4-7月份我市客运量连续4个月当月同比出现负增长,9月份以来客运量当月增幅恢复到5.5%以上。

五、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价格稳中有升。

2003年,职工年平均工资27850元,比上年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3元,增长12.1%。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产品价格微升、农民负担减轻等多种因素的推动,农民收入也保持了稳定增长趋势。目前,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的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达33.9%。

居民消费价格稳中有升。2003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1%,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0.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①

〖Ⅱ〗2004年经济发展状况

2004年,广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为第一要务这个根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继续呈现“速度快、结构优、质量高、动力强”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115.81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比上年增长15.0%,连续两年增长1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50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7.71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60亿元,增长13.8%。从横向对比看,广州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稳居前列。

(二)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

2004年广州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3.02∶43.13∶53.85调整为2.81∶44.16∶53.03,第二产业的比重又提升了1.03个百分点。第一、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0.21个和0.82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2%、51.22%和47.66%,经济发展呈现二、三次产业双轮驱动、互相促进的格局。

(三)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资料价格涨势明显。

2004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2.2%,服务项目价格上升0.8%。在8大类价格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和居住类3大类价格分别上涨5.4%、2.5%和2.0%,其余5类价格下降。受生产消费价格上升幅度较大的影

响,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5.3%;其中,生活消费价格上升4.8%,生产消费价格上升8.7%。在生产资料需求强劲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延续2003年以来的上涨态势,连续10个月升幅逐月加大,直至11、12月开始回落,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7%。

(四)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01.44亿元,增长5.1%。一是增长速度快。2004年,全市工业新增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43.57亿元。二是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增速也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由上年的50.5∶49.5调整为46.6∶53.4,标志着广州市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化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是支柱产业拉动力强。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34.82亿元,增长35.4%。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32.53亿元,增长34.5%,快于全市工业增速14.8个百分点。

(五)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一是批发零售贸易业加快发展,消费品市场活跃。2004年,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达521.79亿元,全市商品销售总额为5178.85亿元,增长22.7%。二是交通运输业增速提高。三是金融业平稳发展。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0322.4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7203.7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2004年,全市旅游业实现总收入547.04亿元,增长20.2%。全市共接待过夜旅游者2674.71万人次,增长12.9%;其中海外旅游者437.15万人次,增长20.6%。

(六)外贸出口增速创新高,出口结构优化。一是增速快。200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47.96亿美元,增长28.2%。其中,出口214.73亿美元,增长27.1%,创1994年来的新高;进口233.23亿美元,增长29.2%。二是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出口商品逐步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转变。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104.66亿美元,增长34.9%,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8.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43.07亿美元,增长58.7%,占全市外贸出口总值的20.1%,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七)利用外资规模扩张,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我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24.01亿美元,增长64.4%;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2.05亿美元,增长25.6%;合同利用外资1046项,增长20.2%。迄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广州投资设立了7933家外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强大企业已有127家进入广州。利用外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大项目多,增资扩产比重大。全市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60个,占新批项目的15.3%,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合同利用外资额占全市的53%。二是主要投向制造业,尤其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实际利用外资中投向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资金增长近2.8倍。

(八)就业规模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308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84元,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625元,增长8.1%,创1997年来最高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一是居民家庭支出中的服务性消费支出逐步扩大。二是汽车、旅游等消费热点升温。2004年,我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0.8%,城市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由上年的2.3辆提高到4辆;城市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上年增长17.8%。

二、2004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瓶颈的制约。如电力供应紧张和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对于电力供应问题,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效果良好。原材料价格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上涨趋势已有所缓和。此外,民营经济发展相对

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需引起重视。②

〖Ⅲ〗2005年经济发展状况

2005上半年,广州市经济发展呈现“增速前缓后快,物价涨幅稳定,就业基本稳定”态势。

一、总体判断

(一)增速前缓后快

一季度,广州市经济在上年高位运行的轨道上回落,增长放缓,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9.4%,低于上年同期5.5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经济增长步伐加快,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03.21亿元,增长11.1%,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

(二)物价涨幅稳定

一是消费价格涨幅回落,涨势稳定。上半年,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2.1%,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4、5、6月累计同比涨幅均维持在2.1%。上半年,广州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5.1%。

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势平缓,进出差价有所缩小。上半年,广州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升2.3%;升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升10.3%,升幅同比略高0.1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

(三)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上半年广州市城镇从业人员队伍基本稳定,6月末为317.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8.29万人,增长2.7%。其中,单位从业人员193.5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2万人,下降0.4%;同比增加5.8万人,增长3.1%。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1万人,同比减少

1.3万人。6月末广州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末减少0.2个百分点,低于全年预期控制目标(3%)。

二、基本特征

上半年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供给动力:农业平稳发展,工业依然是广州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第三产业稳定发展,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99亿元,增长2.5%。全市完成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86.85亿元,增长2.7%。

上半年,广州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053.55亿元,增长15.1%,比一季度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值1298.90亿元,增长9.8%;重工业产值1754.65亿元,增长18.4%。近年来广州市工业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支柱产业发展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建设,工业生产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上半年,广州市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构筑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第三产业保持平稳发展。

(二)社会需求:出口需求继续高位运行,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

上半年,广州市进一步扩大出口,大力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外贸出口延续上年高位运行态势,但增速逐月放缓。据海关统计,上半年广州外贸出口总值达118.34亿美元,增长23.1%,1-5月累计增速分别为39.9%、28.0%、24.4%、23.8%和23.5%。外贸出口强劲增长促进了广州经济发展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上半年,广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4.12亿元,增长14.0%,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同期和全年提高1.6个和1.9个百分点。其中,贸易业增长14.8%,餐饮业增长11.3%。节假日销售畅旺。“五一”黄金周期间,列入统计的12家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3.40亿元,增长21.7%。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一季度,广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逐月回落,2、3月累计增速分别为-4.7%和-16.6%。进入二季度,各月累计增速止跌回升。

4、5月累计增速分别为-9.4%和-1.7%,上半年实现了正增长。

(三)运行质量:财政收入增速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财政收入增速逐步提高。上半年,广州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98亿元,增长11.1%,比一季度提高6.1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非税收入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上半年非税收入31.64亿元,占总收入的18.8%,增收额占财政增收额的51.4%。主体税种收入增幅持续放缓。增值税完成28.48亿元,同比下降10.0%;企业所得税、城建税和营业税共完成74.54亿元,占财政收入44.3%,分别增长11.8%、10.3%和11.3%,同比分别回落12.6个、7.5个和7.4个百分点。

随着广州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及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广州市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上半年,广州市职工平均工资16148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1元,增长7.7%,比一季度提高

1.7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其中工薪收入8491元,增长4.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货币收入3990元,净增219元,增长5.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7%,值得关注。其中工资性收入2028元,增加169元,增长9.1%。

上半年,广州市经济在克服各种困难下,总体保持平稳发展,而且增速不断提高,这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正确分析判断经济形势,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力促发展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克服各种困难,辛勤工作的结果;也是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经济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需关注的问题

(一)受资源瓶颈约束和市场影响,工业发展受到制约

首先,工业生产放缓,对全市经济拉动作用减弱。上半年,工业对广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07%,而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为50.51%和49.57%,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广州市工业生产放缓,一方面是受电力紧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结构性紧缺的影响。上半年,广州市三大支柱产业中,除汽车制造业一支独秀外(上半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30.5%),电子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产值增速大幅回落,上半年分别增长13.5%和3.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回落39个和43.3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放缓,直接影响全市工业生产增速的提升。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广州市工业发展存在潜在危机。

其次,利润总额降幅收窄,亏损总额升幅加大,产销衔接欠佳。1-5月累计,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36.95亿元,同比下降6.1%。6月份,广州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仅有96.52%,上半年累计98.17,均为今年以来最低。

(二)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结构亟需调整

一是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理想。目前广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与全国(1-5月增长26.4%)、广东省(1-5月增长16%)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为了增强广州经济的抗波动能力和发展后劲,必须千方百计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与投资速度。

二是更新改造数额小,所占比重小。目前广州投资结构存在“基建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高,技改投资比重低”的问题。目前,发达国家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已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相比之下,广州市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明显偏低。2004年,广东省为12.69%,广州为12.19%。1-5月,(三)出口退税机制对广州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上半年,广州市出口退税由地方财政负担12.5亿元,同比增加8.6亿元,同比增长2.2倍,拉低财政收入增速5.3个百分点。上半年广州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1.1%,若没有出口退税的影响,实际增长16.4%。可见,出口退税增加了财政部门收支平衡压力。③

四、走势展望

展望下半年,广州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总体有利,自身抗波动能力不断增强。尽管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只要密切监测,精心调控,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持续健康发展将是下半年广州经济的基本走势,全年经济增速可望比上半年有所提高。

① 2003年广州市经济发展情况广州市统计局

② 2004年广州市经济发展情况广州市统计局局长高殿瀛 ③ 2005年上半年广州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广州市统计局

篇2: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

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培育民营经济作为我市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前不久出台的《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从工业、个私经济、大企业集团、专业特色市场以及科技创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描绘了我市民营经济未来三年的发展蓝图。常州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已成为常州的主体经济。在常州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加居民收入方面,民营经济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常州民营经济要实现质的飞跃发展,关键是要突破旧模式,着力推进完善的战略支撑体系建设。

关键字:

民营经济、发展、战略、促进

一、常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常州市民营经济持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总量规模逐年攀升,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现。2004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678.8亿元,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61.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69.8%。民营经济发展中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比重份额稳步提升

2004年,常州市拥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2420家,资产总规模达951.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309.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79.7亿元,均比2001年增长1.8倍左右。民营经济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显著提升变化,资产比重由2001年的不足五成上升到57.3%,产值、销售比重则双双超过65%,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据了绝对重要的位置。在商贸流通领域,民营经济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1.0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89.8%;民营贸易餐饮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898.2亿元,占全市的73.0%,其中限额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267.9亿元,三年来年均增长40.0%,在全市限额以上贸易餐饮企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36.4%上升到76.3%。

(二)民营工业快速发展,效益水平稳中有升

常州市民营工业在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下,成功地实现了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2002年至2004年,我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年均增长40.6%,销售年均增长42.8%,利税、利润年均分别增长37.7%、48.1%,增幅均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对推动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2004年,我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利税83.1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79%,分别比2002年和2003年上升24个、20个百分点。

(三)经营领域逐步拓宽,吸纳就业成效显著

常州市民营经济遍布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在二、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在全市制造业涉及的525个工业行业小类中,民营经济覆盖了其中339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64.6%,共提供就业岗位66.8万个,从业人员占工业企业总数的72.4%。从建筑业看,全市有资质的442家建筑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392家,所占比重接近九成,从业人员13.1万人,占整个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4%。在近年来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的房地产行业,民营经济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162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121家,从业人员0.3万人,占总数的78.2%。贸易餐饮行业同样也是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行业,全市156家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中有129家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1.6万人,占总数的79.6%。

(四)个私经济发展活跃,整体实力逐步增强

私营个体经济是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力量,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卓著。2004年末,全市个体、私营经营户达13.3万户,比2001年末增加了

2.5万户;注册资金451.5亿元,比2001年翻了两番。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710.0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90.9亿元,实现利税44.7亿元,实现利润24.5亿元,四项指标均比2001年增长5倍以上;私营经济产值在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中所占比重达54.2%,比2001年上升30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超过70%。私营个体经济在商贸流通领域的表现同样十分出色,2001年至2004年,全市私营个体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近1个百分点,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也由54.1%上升到55.1%。

(五)企业集团日益壮大,科技创新得到重视

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民营企业集团迅速崛起,成为引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2004年,全市列入跟踪监测的民营企业集团达34家,其中省级企业集团20家;全市经营规模列前3位的企业集团均为民营性质,依次是江苏新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常州中天钢铁有限公司和红星家具集团有限公司,年营业收入均超过7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有223家,比2001年增加161家,其中产销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13家,5亿元以上26家,分别比2001年增加11家、19家。民营企业对科研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中,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1.5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119个,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9.7亿元,技术改造经费支出549.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5.2%、60.4%、58.1%和72.9%。

二、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对照新出台的《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对照新一轮大提速、大发展的要求,对照周边城市民营经济迅猛的发展势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一)高新产业比重偏低,结构升级有待加快

从行业分布看,我市民营经济仍然主要集中于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传统领域,从事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数量相对偏少。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为628家,共完成产值289.7亿元,仅占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的22.0%,对民营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4.7%。由于民营企业较多地分布于建材、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其能源消耗水平也明显偏高,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能源消费量达616.2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69.3%;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0.5吨标准煤,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5%。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换代步伐较慢

科研经费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是长期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2004年,我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9.7亿元,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7.8亿元,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8.0亿元,分别占工业增加值的2.5%、2.6%,均比全市工业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由于科技投入少,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产品仍停留在跟踪模仿阶段,较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升级换代步伐缓慢,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偏弱。

(三)龙头带动作用不够,横向对比实力不强

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面广量大的小型企业支撑,具有行业龙头性质的大企业、大集团相对较少,与苏州、无锡等周边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与三年跃升计划提出的到2007年底拥有80家省级以上企业集团的目标差距悬殊。2004年,在全省百大民营企业集团中,无锡、苏州分别占27户和26户,而我市仅有12户入围,而且户均营业收入、户均资产规模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9.4%和72.4%;我市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江苏新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在全省也仅排在第20位左右,与首位的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的差距还很明显。在全市13家产值规模超过10亿元的民营企业中,除新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等个别企业外,其它企业在全国、全省同行业中的排位并不靠前,不足以成为行业中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四)高级人才较为缺乏,现代管理意识较弱

2004年,常州近两万家民营工业企业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六成左右的人员学历在初中及以下。从业人员中具有技术职称的仅有4.8万人,所占比重不到8.0%,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4367人,比重仅为0.7%;高级技师人数也只有1549人。

三、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增长极,也是未来发展中最重要的希望所在。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解放思想,树立适应民营企业发展趋势的新观念,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由管理向服务的真正转变,引导民营经济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市场中沉着应对新一轮竞争,以顺利实现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应着重搭建好几个服务平台:

(一)是政策服务平台

制定并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切实加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协调、贯彻、落实工作,在社会保障、人才引进、人事管理和职称评定、信贷支持、投融资体制、土地使用和税收等方面让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切实解决融资难、用地难等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外贸出口、专业化协作、产权交易、联合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行业管理平台

积极引导现有行业协会发挥功能,抓好行业资源整合,避免恶性竞争、无序发展和重复建设,规避市场风险,应对贸易纠纷,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内企业间协作,强化自律意识,提高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将其建成核心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形成企业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机制以增强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指导、协调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企业减少投资风险,加快向“小而强”、“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的方向发展,形成与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链,增强整个民营经济的发展后劲。

(三)是信息服务平台

强化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信息服务功能,整合信息资源,尽快建立个人征信系统、企业信息查询系统,完善政府公共信息系统,为民营企业提供适用的、内容广泛的信息服务

(四)是科技服务平台

加快组织实施产、学、研结合步伐,拓宽民营企业家的视野,加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业层次,鼓励企业多开发新产品,运用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从而努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注重引导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民营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靠大联大”,把产业资本和科技资本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壮大资金规模,增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的目标。运用政策杠杆引导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五)是人才服务平台

在积极协助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使人才既招得进更留得住。引导企业吸收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转变观念,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对人才的尊重、培养和激励,实现人才提升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袁文军:《常州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思考》,2006-04-03。

2、张立军:《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02期

3、周志纯:《民营经济是改革的先导[J]》;《决策与信息》;1995年10期

4、肖振武:《魏源的民营经济思想初探[J]》;《湖南商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篇3:对常州市社区支行发展状况的调查

一、常州市社区支行发展概况

1. 发展历程

常州商业银行对社区金融的探索和实践起步于2013年, 不足1年时间, 辖内有4家股份制银行先后设立了17家社区银行网点。在社区金融雏形渐成之际, 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和缺乏统一规范, 部分银行凭借社区银行打监管“擦边球”扩张网点的不利舆论。随着2013年末银监会《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 (以下简称“277号文”) 和江苏省银监局补充细化文件 (以下简称“322号文”) 的出台, “社区支行”正式登上舞台, 并迈上规范化发展道路。自2014年7月28日至2015年1月8日, 常州市共有7家商业银行获批设立21家社区支行, 其中6家为股份制银行, 1家为城商行。

2. 基本设置

从常州各社区支行的基本设置来看,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选址多傍中高端社区。作为零售网点, 社区支行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可分为社区型和商圈型。从常州社区支行的选址来看, 除1家设于纺织专业市场外, 其余均依居民区而建。商业银行对于社区的选择大多有较为明确的内部标准。如某行要求社区人口必须达4000户以上;另有一家行优先选择入住人口3000人以上、楼盘均价在市场均价1倍以上的大型高档社区。因此, 辖内社区支行选址又以傍中高端社区的情况居多。二是营业面积较小。社区支行多为“简易型”网点, 营业面积普遍较小。辖内开业的21家社区支行平均营业面积约为121.04平方米, 最小的仅45平方米, 三分之一支行的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三是人员精简。常州各社区支行配置人员平均约4名, 最多5人, 最少3人, 常见的分工组合为“行长+柜员+客户经理”;其中正式编制员工平均配置约2名, 有11家支行仅配置1名正式员工。四是服务电子化程度高。由于人员较少, 社区支行的服务主要借助电子化设备完成, 电子设备的标准配置包括:存取款机、自助发卡机、网银体验机等。部分社区支行为增强客户的电子银行体验, 引入了“苹果三件套”、多功能PAD、多媒体触摸屏等中高端电子终端。更值得一提的是, 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个别行还为社区支行配备了可视化远程柜台 (VTM) , 客户可直接与客服进行视频通话, 数分钟即可完成银行卡的在线办理。

3. 运营现状

社区支行一般隶属管辖支行管理, 无独立机构号, 业绩也归入管辖支行。由于开业时间较短, 目前各社区支行的业务尚处起步期, 要实现盈利仍有待时日, 但其在客户拓展、理财产品销售、社区活动开展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据估算, 截至2015年1月15日, 全市21家社区支行拥有客户总数7604户, 客户资产总额近14亿元;理财产品保有量11.63亿元, 存款余额1.53亿元;借记卡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分别为7427张和1448张;先后深入社区开展各类活动208次。

二、常州市社区支行发展中的创新与成效

1. 网点轻型化, 实现低成本扩张

一直以来, 网点覆盖面是中小银行发展中的短板。而社区支行“轻型”、“简易型”的发展定位和营业场所集约、人员精简的特点,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小银行低成本扩张的现实要求。与传统支行相比, 社区支行在成本上主要体现为“三低”。一是成本预算低。据测算, 常州市社区支行的平均成本预算 (包括租金、人力成本、运维费用、设备采购分摊费用等) 约为72万元/年, 轻型化特征明显。二是人力资源成本低。社区支行人员配置平均为4人, 且大多数采用正式工和临时工搭配组合的方式。以辖内某行为例, 已开业的9家社区支行员工总数42人, 其中正式编制仅11人, 占比26.2%, 大大降低了支行的薪酬支出。另据辖内某行的财务预估, 社区支行的总费用相当于十四分之一个综合性支行和八分之一个零售支行 (详见下表) 。该行目前设立的1家社区支行有正式员工1人, 为综合性支行平均正式员工数的十二分之一, 营业面积100平方米, 为综合性支行平均面积的10%, 仅人工和装修两项费用即较综合性支行节省近90%。三是筹建时间成本低。“277号文”明确规定, 社区支行不再区分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 且对其高管任职资格审核也改为报告制。这就较大程度地缩短了社区支行的筹建周期。据测算, 一般社区支行从筹建到开业大约2-3个月, 比传统支行节省一半时间。在社区支行的低成本优势下, 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热衷于选择这种方式拓展市场。如辖内某股份制银行下辖仅6个支行网点, 但目前旗下社区支行却已达9家, 且规划2015年再增设3家。

数据来源:《某行机构网点建设五年规划 (2014-2018) 》

2. 营销下沉化, 提升品牌辐射力

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通过营销重心的下沉和服务触角的延伸, 增强自身金融品牌的辐射和渗透力。目前, 辖内社区支行提升金融服务、深化品牌影响的创新思路和实践包括:一是线上线下互补联动。一方面, 充分利用物理网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指导自助设备的使用, 推介金融产品, 接受业务咨询, 从而强化品牌存在感, 培育客户信赖度;另一方面, 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渠道的创新与推广, 实现客户“零等待”, 扩大业务覆盖面, 加速金融智能化转型。二是变网点被动接受客户为主动出击营销, 密切与社区居委会、街道、物业公司的关系,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主动深入社区拓展客户。据某行反映, 旗下社区支行利用社区超市举办优惠活动的契机, 开展了路演营销。通过路演, 周边社区居民走出了社区支行是自助银行的误区, 并对该行丰富便捷的零售金融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 该支行现场即吸收定期存款23万元, 销售理财产品50万元。三是在创新特色金融产品上下功夫, 通过强化产品的社区属性增加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如兴业银行不定期推出社区支行专属的“夜市理财产品”, 定于非工作时间发行, 收益率较普通理财产品略高, 吸引了大批社区客户。截至1月15日, 该行9家社区支行的理财保有量高达10.71亿元。光大银行从多条线入手, 相继开发了社区银行专属高收益理财产品、社区高端信用卡、专属业主贷等一系列针对社区支行的特色产品。四是营销定位差异化。围绕支行所在社区的不同特征和需求, 采取差别化的营销思路, 增强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某行对已开设的2家社区支行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设址于高端社区的支行内部装修和设施配置相对更高端化, 且配备的人员全部为本地人, 营销活动的主题侧重于高净值客户理财、儿童教育等方面;而另一家中等收入小区的支行营销活动定位则以利民、惠民为主。

3. 服务增值化, 凸显便民利民性

在不断扩大金融影响力的同时, 社区支行还采取各种便民、利民措施,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以达到增值服务、增强客户黏度的目标。一是在营业时间上, 社区支行根据网点所在地的人群活动、客户需求特点, 灵活调整安排服务时间。辖内大多数社区支行都选择了实行错时经营, 最晚的营业至晚上8‥20。错时经营一方面为普通“上班族”办理金融业务提供了便利, 满足了其金融需求, 另一方面也为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带来利好。二是在网点布置上, 不少社区支行注重彰显社区属性, 专门设计了“增值服务区”, 不但引入医药箱、血压仪、雨伞雨衣、擦鞋机甚至冰箱、微波炉等各种便民设施, 还为居民提供休息、茶饮、图书借阅、儿童娱乐等场所。三是在服务方式上, 社区支行立足社区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互动、惠民活动, 以更好地融入社区、树立口碑。据了解, 辖内社区支行半年来先后开展过“反假”“防诈骗”等金融和法律知识讲座, 广场舞大赛、物业费抽奖、棋牌比赛等亲民互动活动, 中医问诊、特惠商户、水果特卖等惠民让利活动。

三、常州市社区支行发展中的问题与瓶颈

1. 牌照分配存在不合理

“277号文”开启了社区支行的持照经营模式, 各银行总行每年上报开设规划, 获银监会批复同意后, 再由各分支行向所在地银监局申请牌照, 各省级分行最终申领的牌照数实际主要取决于总行对各地的配给量。在此情况下, 部分银行出现了牌照分配区域失衡的不合理现象, 制约了一些地区社区支行的正常发展。如某股份制银行是社区金融最早的“探路者”之一, 至2013年底江苏省内已建成150家“小区便利店”, 待批开业。但在2014年该行内部的牌照分配中, 江苏仅拿到15家, 其中常州2家, 牌照获得量与区域的金融活跃度、已有基础、发展需求极不相称。这一结果使得该行在常州丧失了发展社区支行的有利“先发优势”, 且规模效应难以形成, 前期铺设的部分网点也面临着退出的尴尬境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该行给北京和重庆分别配置了100家和38家的份额, 而这两个地区实际未用足分配到的牌照量, 造成了资源浪费。

2. 认可度提高有待时日

社区支行诞生半年多来, 社会对于这一新生事物的认可和接纳度受到了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新颖的网点形式。社区支行是一种新型的银行网点, 从装修布置等来看, 形象严肃的营业大厅和传统隔离式的柜台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居家的装修风格和各式各样的电子化设备, 彻底颠覆了居民对银行网点的传统印象, 但也使一些居民产生了其是否为正规银行网点的质疑。从服务体验来看, 高电子化程度的服务方式改变了取号、排队的传统业务办理模式, 同时也对客户的自助体验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对一些依附成熟社区的社区支行而言, 客户年龄结构较高, 其整体较低的独立操作先进电子设备的经验和意愿会影响到服务体验感受和评价。二是相对单一的业务。相对于传统综合性支行, 社区支行业务较为单一, 目前主要以理财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为主, 不能开展现金业务, 且大多没有办理贷款的权限。一方面, 江苏的322号文明确社区支行不得开展人工现金业务, 在以现金为主的传统金融消费习惯一时难以转变的情况下, 带来了居民大额现金存取不便和无法使用现金购买社区支行金融产品的问题;另一方面, 不少社区支行无法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 相关业务在转介输送给管辖行时易造成客户流失。

3. 盈利能力面临考验

中小商业银行将社区支行视作实现低成本扩张的一条捷径, 一些银行也提出“两年保本, 三年盈利”的计划。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社区银行的实际运营成本并不低, 且创造效益有限, 盈利能力将经受考验。首先, 社区支行业务不得外包, 必须配备一定数量正式员工的监管要求,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 也明显增加了社区支行的人力成本。据某行反映, 起初对“小区便利店”的投入预算是50万元/年, 但规范后每家社区支行配置了4名正式员工, 直接导致每年预算至少提高30万元。其次, 社区支行以组织开展大量社区活动为一大特色, 而频繁的营销活动带来了不菲的经费支出。再次, 社区支行众多电子设备的运维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辖内多家银行配备的VTM为例, 除了高昂的采购费用之外, 还需另外开发系统、配备专职远程客服, 综合成本较高。

更值得一提的是, 在社区银行发展最活跃和成功的美国, 小额贷款是社区银行的主要和优势资产, 对其高盈利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与目前我国社区支行的情况大相径庭。以常州为例, 当前社区支行贡献最大的业务是理财产品销售, 存款和信用卡发卡相对逊色, 而贷款受理和发放量更是少之又少, 21家社区支行中仅2家发放了共333万元贷款。一方面, 不少社区支行不具有贷款审批权限, 另一方面, 在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下, 居民消费信贷需求较弱, 两方面因素造成了贷款业务的缺失, 进而严重削弱了社区支行的盈利能力。

4. 竞争呈现同质化

当前, 社区支行正处于抢占市场的竞争初期, 同业间竞争难以摆脱同质化现象, 差异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从选址来看, 多有重合。中高端社区、成熟社区成为各家行竞相争夺的对象, 个别行甚至采取了“跟随策略”。调查显示, 辖内21家社区支行中有5对分别选择了在相同或相邻社区进行布点, 某行旗下3家社区银行均相邻于其他社区支行。社区支行“扎堆”选址虽然有利于区域金融氛围的营造, 但也难免造成竞争的重复和低效。从经营来看, 缺乏特色。社区支行未能对社区金融需求进行深耕, 在产品、服务方面的设计仍显简易, 难以形成自有特色和竞争优势。如目前辖内社区支行大多主要依靠较高收益的理财业务来吸引客户;而深入社区的方式也还都停留在讲座、公益活动等较浅层次。

5. 用工风险需防范

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社区支行为降低薪酬成本, 主要采用雇佣劳务派遣工的用工做法。大多数支行正式工占比非常小, 往往一家支行仅有负责人为正式编制, 有的负责人甚至是上级支行的兼职, 大部分时间不在社区支行办公。这种用工方式容易导致员工上岗培训不到位、日常管理疏漏等问题。在银行业绩决定薪酬的激励机制引导下, 业务开展中易出现宣传过度的倾向, 且员工稳定性、归属感不强, 可能诱发道德风险, 导致银行声誉受损。

四、对策建议

篇4: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

【关键词】兰州市红古区 商业健身俱乐部 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健身俱乐部在我国各大中小城市逐渐发展起来,商业健身俱乐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发展,健身俱乐部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档次也日益提高。本文通过调查兰州市红古区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健身俱乐部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旨在促进兰州市红古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进而促进兰州市红古区居民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兰州市红古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状况分析

1995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高潮,商业健身俱乐部也开始逐渐出现在各地区,红古区商业健身俱乐部也逐渐发展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红古区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兰州市红古区城市高密集的人口来说,俱乐部的遍及情况还远远不能达到全民健身的需要,所以在健身市场上仍有很大的缺口。

根据健身俱乐部自身因素综合评定,将俱乐部分为大规模、中等规模和小规模。其中,兰州市红古区小规模的俱乐部占51.26%,中等规模的占38.94%,大规模的仅占9.8%,多数健身俱乐部都属于中小规模,在设施或服务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1.2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状况分析

对于健身俱乐部来说,大多数健身俱乐部的主要消费群体年轻人,一般20—30岁的人员较多,占45.34%,30—40岁的占24.44%,40岁以上的占24.56%,20岁以下的占5.96%。兰州市红古区健身俱乐部的消费者包涵各个阶层,主要集中在白领,企业员工和学生这些人群中,这些消费者的健身动机有为了减肥减脂的,有想增强体质的,有为了健美的,有想减少压力的,也有过来娱乐交友的。调查结果显示:一般30—40岁的更重视减脂减肥,40岁以上的就是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然而20—30岁的年轻人更为了减少压力而来健身的。

1.3影响健身俱乐部发展因素的分析

1.3.1兰州市红古区经济发展状况

兰州市红古区是兰州市的市区之一,经济发展也较好,人口密集,城区交通便利,各个地方体育交流都比较方便,因此体育健身产业的前景还是很好的。

1.3.2会员消费水平及文化程度

根据调查,总体来说兰州市红古区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大部分属白领和自由职业者,他们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消费者的学历基本分布在大学,占总数的82%,由此可见,通过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更容易接受这种时尚的消费观点,并且可以利用足够的空余时间来参与健身运动。由于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并且具有一定的时尚消费理念,所以他们可以大胆的投身到俱乐部活动中。但一些普通的工薪阶层由于收入较低,考虑到时间和薪水的问题,导致他们不能到俱乐部当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俱乐部的发展。

1.3.3健身俱乐部内部因素

影响俱乐部发展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俱乐部缺少管理人才、营销高手,经营方案仍需完善。目前俱乐部的管理阶层一般都是由教练员或者行外的投资人担任,大多对于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的情况还不了解,这就使俱乐部缺乏科学的管理。此外还有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环境、健身俱乐部的器械设施质量、教练员的水平、素质、教练员的指导与教学能力、健身俱乐部的开设项目、政府部门对经营性健身俱乐部采取的政策法规以及全民健身意识的提高等,都影响着俱乐部的发展。因此面对兰州市红古区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不仅要提高俱乐部硬件环境的建设,还要注意发展俱乐部的主观因素,也不能忽视客观因素。

1.4兰州市红古区健身俱乐部发展趋势的分析

1.4.1俱乐部面向社区开展

目前兰州市红古区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主要集中在繁华的商业街和主要的文化活动中心附近,这些地方的人员流动很多,并且交通也很便利,生活各方面的服务设施功能也很齐全,这样有利的繁华阶段成为投资者们进行体育健身俱乐部投资的首选区域。但是,这些繁华区域要容纳的健身俱乐部的数量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因此,健身俱乐部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积极的把投资目标转向其它更为开发的空间去。就此现状来说社区健身俱乐部无疑不是一个非常有活力并可创造的有价值的投资区域。

1.4.2俱乐部规模向高档次方向发展

随着健身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俱乐部规模不段扩大,俱乐部的数量、档次、器械的品种和功能、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为健身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锻炼。随着健身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想立足于兰州市红古区健身行业,首先必须加强俱乐部的硬件设施的建设,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质量与档次,这是提高俱乐部市场竞争能力必备的条件。因此兰州市红古区健身俱乐部的规模会向高档次方向进一步发展。

2结论与建议

2.1近几年兰州市红古区的健身俱乐部在数量、规模和档次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远不能满足人们健身的需要。这就要求市政府主管部门规范行业内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管理制度。

2.2俱乐部积极引进由正规厂家生产的比较先进的健身器械,提高健身器械的质量与档次。

2.3合理的价格定位对于健身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健身俱乐部要根据同行业的价格定位和当地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价格。

【参考文献】

[1]杜建军,《论健身教练培训行业的发展前景》[M].2008

[2]刘毅,何炼成.会员制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营销管理及发展趋势[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 1期

[3]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中国健身俱乐部调查报告[R].香港:AASFP,2008.

篇5:湛江雷州市乌石镇经济状况分析

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花开惹人爱,却无奈花落去”,数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生活犹如闪电刹那间划过苍穹的优美的弧线,一闪而过。回味中,不禁感言: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课堂;实践,是一种无形的磨练。它让我们今天付出,明天收获金黄!今年寒假我有幸参与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调查。

(一)乌石镇全镇概况:

乌石镇位于雷州半岛西南部,处于北部湾东海岸位置,镇址乌石港。辖区面积126.9平分公里,总人口约8万。是一个集广东省城镇的小城镇,是一个小渔港。该镇受雷州半岛所处地理位置影响,气候变化多端,常有台风雷雨,地区出现洪涝情况较为频繁,给该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该镇以渔业为主,兼农业辅助。大多数居民以捕鱼为生,他们活动范围主要集中于浅海岸,因此收利微薄,经济来源面不广,生活普遍困难。该镇的经济也难以发展起来。由于经常受热带风暴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不容乐观,该地区十年九旱,农作物生长状势不好,收成不好,又因为时常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农民户主经常是亏本,努力耕耘却得不到良好的收获,贫困的业主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比前几年增多。

据乌石镇政府领导人员所介绍了解到,该镇重视海产业发展。综合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曾养殖优质鱼1200网箱、鲍鱼3000立分水体、对虾一万亩、珍珠5700亩、扇贝60亩,但受2007特大洪涝袭击,各海产严重受损,很多海产企业纷纷倒闭,对该镇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年该镇经济不仅不能恢复原貌。因近两年该镇没有经济能力去开发海洋资源,市场导向又不好,主要以渔业发展经济的此镇的经济更显萧条,经济发展陷入衰退危机。审视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首先鉴于该区的区容区貌,这一点也没错。该镇的各个村庄的居民的住房普遍都是很旧的瓦房,一眼望去甚至一带都是茅房。

该镇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嘉山岭片。以生产尖椒为主。出产雷州的尖椒,原本价格良好,但近两年受寒潮、冻霜的影响,该镇的尖椒生长状势普遍很差,价格大大跌落,很多农户心都凉了。一眼望去,一大片尖椒直到变红了都没人摘,摘了的倒在路边。一位大叔说:“尖椒受冻霜的影响,相貌很难看,没人竞购,价格低之又低,卖了又抵不上工钱,实在没办法呀”。据了解到,乌石镇的下岗人员年越增多,很多居民因为海产企业倒闭都失去了工作,这也是乌石镇落后的原因之一。我前往沙滩,看到以为渔民正在拉拢着撒下去的网,可却打到的鱼只有楚楚可怜的几条,挽着裤裆,皱紧的眉头下是一双迷茫的眼神、、、、我身后是几处茅宅,转眼已看,顿感凄凉。尤其在农业方面,从一些收支情况:收支情况分析 首先是收入微薄,根本原因在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收支不均衡,17户中一户运输户和一户兽医兼机修户人家收入占了17户总收入的1/3还多,人均收入1500元/年,若除去这两户人家则人均收入就不足千元,在这些家庭中,共有8户各有一人外出打工,打工者收入均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人家的人均收入又明显高于无人外出打工的家庭,约高出一倍,即无副业又无外出打工仅以种植业为收入来源的家庭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年,这尚不够一个普通科大学生两个月的生活费。支出部分:占60%的生活支出,生活支出中食品消费又占到2/3,据此算得思格尔系数远高于我国平均水平,生产性支出中农业相关支出仅占30%左右,而那一户运输户的行车支出就占了60%以上,另有三户农民新建房屋支出约10万元(未记入年均总支出),农民负担部分是我们调查的重点,1999年进行税费改革以来,农民负担减少了2/3以上,2002年17户农民负担总量约为4700元。还有当地医疗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状态。这实在是令人十分担忧。

(二)该镇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由于经济状况不明朗,在加上这些年来的天

灾人祸。该镇的经济就更显的萧条与困难。而经济问题是直接导致学生教育问题。据悉农村教育问题也是我们此次活动中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以往我们提到农村教育问题时,总是有“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的印象,甚至有“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的错误意识。在我们的采访调查中,村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和一名高中生的母亲的谈话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渴求。这家的房屋在接连几天的大雨中被冲塌,全家人寄居在邻居家中这位坚强的母亲对我们说“只要孩子愿意上学,能考上大学我们就是不修房子也要供她!”很多农民都说:“你们都是国家的人才呀,你们能来看我们,能不忘记贫困山区的农民,我们就很高兴,希望我们的孩子也能像你们一样成才。” 我们驻扎的地方是一所乡中学,我们住在那里,有机会切身体会到了大别山里孩子们求学的不易,一间不足十五平米的宿舍住了三十多个孩子,睡通铺,窗户上没有几块玻璃,就像是墙上开的一个大窟窿。回到学校,享受着优越学习、生活环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过富。而位于该镇的得海边农村,他们的生活还是相对比较可以的。从中总结得出教育环境农村落后的经济,阻碍了农村与其他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使农村教育处于封闭状态。农村学校常常地处偏远山村,所处的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它阻碍了先进文化的吸收和重要信息的及时传入。农村学校的特殊地理位置还使学校缺少了一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人才与人才之间的交流,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共享。形成一种完全的自我学习状态,没有借鉴,也没有提高。农村落后的经济,无法为农村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术、多功能阅览室等。即使农村孩子有刻苦奋斗的学习精神,现实的残缺、闭塞的文化使他们无法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突破创新。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不起来,农村教育的落后又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经济的落后无法给农村的孩子提供优良的师资和良好的教育环境,相应的难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没有杰出的人才,即使出了不少的人才,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回到贫苦的农村,因为农村没有吸引人才的条件,因此大部分人才都往城镇里面涌去。农村缺少了人才的引入,也就没有新鲜血液,根本没办法给农村带来质的飞跃。

(三)为该镇出谋划策: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农民都反映说负担减轻了不少,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了,但要想使贫困山区的人们都走上小康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状况最好的是基本上脱离土地的两户人家,他们从事第三产业,家庭人均收入已达到其他农民家的五倍左右,在剩余的十五户中有外出打工劳力的八户人均收入又是余下七户人家的两倍,由此我们可以说在无条件进行第三产业的家庭中,外出打工是这些家庭增收的最佳也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方式。外出打工者平均每年带回家现金收入4000元,几乎都成了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外出打工者中,因工种不同,技能差异大,造成收入也有一两倍的差距,因此我们建议这些打工者在打工的同时还要注意多学习一些技能,以提高自身价值,增加单位时间收入。另外,在本地从事的种植业也应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对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主要是热带水果)进行精加工,以提高其附加值,同时增加就业机会。

最重的当然是水产行业。水产养殖业成为沿海农村经济的非常重要产业。随着新的水产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该镇水产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宽与些规划建设。由于鱼产比较丰富,所以在水产品加工在稳定冷冻加工的基础上,以低值鱼虾(壳)为主原料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是整个镇的问题,该镇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政策: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带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产业化整体开发,坚持以质取胜的发展原则,实现优势水产品生产专业化、经营企业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技术服务化。坚持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及户外运动的兴起,休闲渔业必将成为一种潜力很大的新兴产业。我市休闲渔业的布局:一是在城郊周边养殖水域建设休闲、垂钓、品鲜、观赏鱼养殖等为主要内涵的城郊休闲渔业区。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渔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抓好渔业法制宣传工作,努力实现由提高渔业系统干部、职工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

篇6:汝州市经济发展状况

衢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为摸清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进一步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在工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衢州市企业调查队近日开展了一次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专项调查.现根据调查结果,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有关对策和建议.

作 者:邵阿明 高军东 作者单位:衢州市企调队,324002刊 名:浙江统计英文刊名:ZHEJIANG STATISTICS年,卷(期):“”(4)分类号:F2关键词:

上一篇:苍凉的伤感个性签名下一篇:碳捕集和储存技术的现状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