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国跨越发展奇迹研究

2022-09-11

对中国跨越发展奇迹取得原因的分析, 因为立场和方法的不同, 所形成的结论也不同, 有的甚至会形成理论“陷阱”, 会使我们不自觉地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 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命题, 并强调,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就给我们明确了在经济史和经济学的研究中, 既要破新自由主义等思潮, 又要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双重命题。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指导, 深化中国跨越发展动力的研究。

当代中国跨越发展的取得, 有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使我国能够发挥结构效应、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等多方面的原因, 但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人民, 即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特别是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探索完善, 逐步形成和完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现路径。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中国之所以没有走俄罗斯的资本主义化之路, 就是因为没有像苏联那样形成官僚利益集团, 不仅如此, 在改革中更是坚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不是让少数人吞食社会财富而偏离共同富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 形成了使通往共同富裕之路更加清晰和坚实的共享发展理念, 在产权制度上倡导员工持股, 对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过高的年薪进行合理调整和限制, 着手解决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加大反腐败力度防止社会财富被侵食, 实施精准扶贫解决贫困人口发展困难和收入低的问题等, 以扼制因实施市场经济改革而发生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里, 正因为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 并通过发展成果的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人民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在进入新常态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有了良好开端。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深化中国跨越发展原因的研究。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出发, 深化中国跨越发展动力的研究, 才能避免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误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对待人民及劳动和资本。在西方经济学中, 形成了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 也形成了以资本处于支配地位的制度体系。正是这样的理论观点, 也主张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化, 在财产上实行私有化。以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华盛顿共识”, 其目的就是服务于跨国资本, 但却被粉饰为一国实现发展的“灵丹妙药”, 向苏联东欧拉美国家推销。其结果, 苏联由工业强国变为主要依靠出卖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支撑的境地, 拉美国家也没有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而依赖西方发达国家。

西方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跨越发展, 把这一奇迹称为“中国之谜”, 甚至认定是悖论,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资本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不但如此, 还对中国实践、中国经验, 依照这样的理论逻辑,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加以表象化、碎片化、孤立化、静态化分析, 推导中国跨越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实施了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 而无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 无视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坚持, 无视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 无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三、发挥史学在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作用。

实践不仅包括正在进行的实践, 也包括已经过往的历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 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 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 挖掘历史、把握当代, 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 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些都从大历史视角等方面强调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 要重视历史及其研究。

上一篇:浅析我国涉外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问题下一篇:血液透析病人并发肌肉痉挛的循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