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油菜菌核病防治策略

2023-01-27

油菜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广泛种植于全国各地, 是很多地区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目前, 四川省达州市常年种植油菜10万hm2左右。由于受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的影响, 达州市自产油菜产量较低,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 达州市近几年油菜籽的收购价格不断攀升。在油菜的种植过程中, 各种病害是造成油菜籽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提高油菜籽单产, 缓解达州市油菜籽供需失衡的矛盾, 笔者对达州市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菌核病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合国内油菜菌核病防治研究进展, 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

1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及为害

油菜菌核病病原物为核盘菌, 菌核呈不规则鼠粪状, 表面黑色。该病主要通过土传, 同时兼具气传病害的特点[1]。菌核主要混在土壤及病株残杆中, 当年10—12月, 平均温度在5~18℃, 土壤湿度较大时, 菌核即可萌发产生菌丝, 通过植株根系侵染幼苗[1]。在达州自然地理环境下, 油菜菌核病在苗期发病通常较轻, 但苗期侵染的菌丝在第二年的3—4月会再次侵染, 土壤和植株中的菌核再次萌发产生子囊盘, 子囊盘产生大量孢子, 随空气和雨水附着于油菜的花、叶片以及邻近植株, 产生菌丝和有毒代谢物使寄主感病诱发病斑。2月下旬到3月上旬期间, 如遇阴雨天气, 田间相对湿度大, 则会加重病斑的扩展。3月底至4月上旬, 也就是结荚期和成熟期, 晴雨相间的高温、高湿天气, 会造成油菜菌核病大爆发, 感病植株皮层纵裂, 茎内形成许多黑色菌核, 茎杆中空易断, 植株茎杆变白枯死或荚果提早黄熟, 种子不饱满, 从而降低菜籽产量和含油率。

油菜感染菌核病后, 发病率一般在10%~30%, 严重的田块可达80%以上, 导致病株减产5%~30%, 含油量降低1%~5%, 对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1,2,3]。在达州市油菜生产中, 菌核病主要发生于油菜结荚期和成熟期, 而此时期正是油菜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 对油菜生产的影响更大。在菌核病大爆发的年份, 常常会出现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 对种植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 解决油菜菌核病威胁对保障达州市油菜生产至关重要。

2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2.1 栽培管理防治策略

2.1.1 品种选择

在品种选择上, 分枝部位高、结构紧凑、茎杆紫色、蜡粉多的较感病[4], 因此不宜选用。最好选用当地推广的杂交、高产、抗倒、能耐受草酸毒害的甘蓝型油菜。达州市属于冬油菜区, 早播油菜菌核病发病重于迟播油菜, 尽量不要选择早熟品种, 最好选择中熟品种并适当迟播, 以避开3月上旬的阴雨天气。

2.1.2 田间管理

在地块选择上, 适宜选择水旱轮作、排水良好的田块。栽培密度上, 应尽量控制在6000~8000株/667 m2, 以利于通风降低田间湿度。在施肥上, 合理施用氮肥, 重施基肥和苗肥, 抽薹和花期追施少许氮肥。在油菜花期应及时摘除下部老、病、黄叶, 带出田间, 以减少病菌侵染, 同时也可增加通风条件[5]。油菜收获后, 应及时清理出田间残杆以减少菌源, 并采取深耕翻盖田块的方式, 使菌核萌发的子囊盘无法长出地表, 或淹水使菌核腐烂, 从而减少次年油菜菌核病大爆发的几率。

2.2 化学防治策略

目前, 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防效高、作用快、轻简易操作的特点。达州市农药市场针对油菜菌核病的化学药剂主要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菌核净、速克灵。多菌灵因其杀菌谱广, 内吸性强, 防病效果好, 且价格便宜, 在达州市防治油菜菌核病中被广泛使用。但国内已有不少报道菌核病对多菌灵产生抗性, 导致其田间防效下降, 因此, 最好是几种药剂交替轮换使用[1]。由于甲基托布津被植物吸收后即转化为多菌灵, 所以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不要交替使用。各药剂每667 m2喷布用量如下:40%多菌灵100 g[5],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125 m L, 70%甲基托布津70~90 g, 40%菌核净100 g,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75 g。在用药时期上, 油菜盛花期既是花瓣带菌高峰期, 也是药剂防治关键期, 要有效地控制油菜菌核病发生, 最好用药2次, 即在第1次用药后, 隔5~7 d再用药1次。当田间油菜主茎开花株率95%~100%至一次分枝开花株率95%~100%, 即是油菜防治菌核病喷布药剂的最佳时期[1]。根据达州市油菜开花的时期, 建议喷布时间为第一次在2月25日到3月5日之间, 第二次在3月10—15日。多雨的年份菌核病易流行, 选择喷布2次才能有效控制。如只喷布1次, 则最好选择在3月5—10日喷布。在无露水的晴天或下午, 均匀喷布到植株的花序和叶。

2.3 生物防治策略

所谓生物防治, 就是利用微生态圈中生物间的营养竞争、代谢产物拮抗、重寄生等特性来抑制病原体, 以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和削弱其致病性[1,6]。那些对作物有益的微生物同时还能够通过诱导或增强植物抗病性来改变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关系, 抑制病害的发生[1,7]。生物防治具有对环境友好、人畜安全[8]、持效久的特点, 能弥补其他防病措施特别是防治土传病害上的不足[1], 其缺点是效果缓慢、不稳定、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目前, 已发现有30种以上的真菌、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对核盘菌具有寄生或拮抗作用[1,3], 而研究较多的主要为盾壳霉、木霉、枯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粘帚霉等[9]。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 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油菜菌核病有很强的抑制作用[9]。假单胞菌对菌核病的抑制主要是通过产生抗生物质使其菌丝生长形态异常和抑制菌核的形成[10,11]。枯草芽孢杆菌主要通过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如脂肽类和肽类抗生素来抑制菌核萌发和菌丝的生长[11]。木霉对菌核病的抑制主要通过对病原菌的重寄生使病原菌腐烂, 还可通过木霉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如抗菌肽等来抑制菌核的形成, 此外, 木霉还可作为激发引子, 诱导植物免疫系统基因表达来抵抗病原菌的侵害[11,12]。由于木霉菌剂对环境敏感, 不易贮藏, 目前我国还没有木霉菌产品的商业化应用, 仅美国、印度和瑞典等国家将木霉作为生防制剂在进行商品化生产。但我国对于木霉菌产品加工方面如发酵工艺也在进行大量的研究改良, 并有所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通过诱发木霉菌产生厚垣孢子, 联合开发出木霉菌分生孢子粉剂[12]。在我国, 木霉菌以木霉肥的形式加以应用更具有可行性, 有研究表明木霉菌肥防效在60%左右, 且对作物有明显的促生作用, 能够使油菜增产10%以上[1]。

盾壳霉在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植物菌核病的生物防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其生防机制主要是通过孢子或菌丝侵染菌丝和菌核产生机械性破坏使核盘菌菌丝溶解, 并抑制菌核的形成和萌发。同时, 盾壳霉对核盘菌具有专一性的重寄生, 其重寄生可杀死菌丝体和菌核[8,13]。核盘菌对油菜的致病性是由于产生了草酸, 而盾壳霉兼具降解草酸毒素的能力, 能够减弱核盘菌对植株的致病力[8,13,14]。大量的试验也证明了盾壳霉在菌核病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潜力, 如小盾壳霉活性孢子制剂对油菜、大豆、辣椒、莴苣、黄瓜等作物菌核病的防效率可达95%~98%[9]。目前用盾壳霉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表施孢子粉剂 (或悬浮液) , 播前浸种, 孢子与土壤混合[13]。有研究发现, 表施孢子悬液可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再次侵染, 从而减少发病几率[6];在一些田间试验中, 还发现盾壳霉孢子可以增加油菜产量。由于盾壳霉分生孢子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时间短, 且孢子萌发和菌丝延伸速度缓慢使其生物防治有一定的滞后性[13], 因此必须在油菜生产的各个时期及时补充田间孢子量, 才能更有效、长期地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对油菜菌核病菌的防治才可以起到根治与预防的双重效果。使用盾壳霉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具体做法为:在油菜移栽期, 配合浇水等栽培操作, 将盾壳霉孢子接种到植株和土壤表面。油菜初花期, 喷布盾壳霉孢子液。油菜收获后, 翻耕土壤时, 在土壤中撒施盾壳霉孢子粉剂。

3 结语

达州属于多山和丘陵地区, 油菜生产过程中所需人力和物力非常大, 通过栽培防治措施防治菌核病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 这更会加重生产成本, 且在大面积上很难实施。因此, 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多年来一直使用药剂防治措施, 但是大量的药剂防治会使植株产生抗药性, 并且药物的残留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 生物防治取代化学农药防治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但生物防治由于生防菌孢子使用量大, 效果慢等原因, 还未大规模使用。基于此, 在达州市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上, 目前宜采取综合防治手段。在生产上, 应加大推广各种科学防控油菜菌核病的手段, 提高农民对油菜菌核病科学防治的认识。推广重点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以合理的耕作方法和栽培管理措施预防, 尽量少用化学药剂, 同时加强生物防治, 以确保达州市油菜生产可持续发展。

摘要:菌核病是四川省达州市油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 防治油菜菌核病对于保障达州市油菜生产至关重要。在达州市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上, 目前宜采取综合防治手段。在生产上, 应加大推广各种科学防控油菜菌核病的手段, 提高农民对油菜菌核病科学防治的认识。推广重点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以合理的耕作方法和栽培管理措施预防, 尽量少用化学药剂, 同时加强生物防治。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防治策略,四川省达州市

参考文献

[1] 黄庆.四川省油菜主栽区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10.

[2] 王小龙.小盾壳霉 (Coniothyrium minitans) 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油菜菌核病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生物防治的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02.

[3] 陈秀华.湖南省油菜主栽区菌核病发生规律及生物防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12.

[4] 尹才秀, 刘银发, 罗达峰, 等.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8) :139-140.

[5] 刘勇.油菜菌核病防治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 2010 (10) :43.

[6] 朱小惠, 陈小龙.油菜菌核病的致病机理和生物防治[J].浙江农业科学, 2010 (5) :1035-1039.

[7] 冯韬.油菜菌核病病理与防治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 2014, 28 (3) :316-320.

[8] 唐智慧, 黄军, 周鑫钰.油菜菌核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7) :2913-2915.

[9] 牛伯庆, 汪文静, 谢响明.菌核病防治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 2011, 15 (6) :537-541.

[10] 杨海君, 谭周进, 肖启明, 等.假单胞菌的生物防治作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 (3) :158-161.

[11] 葛平华, 马桂珍, 付泓润, 等.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 2013 (2) :185-187.

[12] 陈捷, 朱洁伟, 张婷, 等.木霉菌生物防治作用机理与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 27 (2) :145-151.

[13] 师俊玲, 堵国成, 陈坚.盾壳霉在油菜菌核病菌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 (4) :27-31.

[14] 丁颜敏.两种耕作制度下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生防菌盾壳霉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0.

上一篇:基于管理会计视角下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下一篇:从教学实践看如何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