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

2022-12-13

第一篇: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

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

对于“好记者讲好故事”,大家观看了吗?大家应该好好学习这些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一)

历时3年,17名记者,跑53个小区,写61个版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报《解救“悬空老人”》的故事再次走向全国。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战线不断增强“四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今年继续举办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6月23日14:30,巡讲活动将以网络直播形式“全国开讲”。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在内的全国15家媒体的15名记者在线直播,讲述他们在践行“四力”新闻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最近3年,大河报记者团队接力聚焦“悬空老人”,持续追踪河南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进程,推动河南省、市、区三级加梯政策的出台。特别是2018年的系列追踪报道,获得中宣部表扬和河南新闻奖一等奖。网络直播现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报记者杨书贞将代表河南媒体同仁以《解救悬空老人》为题,讲述河南党委政府的民生情怀和媒体的责任担当,再现一批心系民生的新闻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奔走的姿态和为民的初心。

据了解,记者杨书贞去年10月参加全国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经层层选拔跻身“全国30强”,荣膺“优胜选手”。去年12月,杨书贞作为全国巡讲团成员前往北京、石家庄、太原、商丘、新乡、洛阳等地现场讲述“河南好故事”,传递“大河好声音”。先后走进新华社、北京大学等单位,与宣传文化部门、当地党政机关、高校师生分享《解救“悬空老人”》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河南新闻工作者努力践行“四力”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河南新闻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

“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二)

“听了他们的故事热血沸腾,我会坚守在记者岗位,讲好中国好故事、传播好中国好声音。”今天下午,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组织开展的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以网络直播形式“全国开讲”。成都市、各区(市)县委宣传部,市级新闻单位和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工作人员,成都大学新闻学院等分别组织观看,借此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学习发扬媒体精神。

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在内的全国15家媒体的15名记者在线直播,结合自身采编工作,以真实的笔触、生动的文字、朴实的语言、美好的镜头,将一个个好故事娓娓道来。故事里,从家国情怀到脱贫攻坚,从“一带一路”到人间真情,从大国制造到大爱无疆。抒写着人民心声,见证着时代进步,传播着中国声音,树立和传播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好记者讲好故事”是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共同主办的活动,从2014年开始,已连续举办6届。这个活动已成为传播中国声音、引导社会舆论、树立记者形象、推动队伍建设的一个创新平台。

“这些故事都很感人。”参会人员向记者表示,“作为同行,他们能把故事挖掘的那么深,我很佩服。目前成都正在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我应该好好学习这些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能力,为成都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三)

6月23日下午,天水日报社组织编辑记者在线收看了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举办的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当天的网络直播中,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全国15家媒体的15名记者在线直播,讲述了他们在践行“四力”新闻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四)

6月2日,南漳县融媒体中心举办“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比赛旨在深入贯彻市委、县委关于对新闻工作者的有关要求,引导新闻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进一步讲好南漳故事,为推动南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比赛中,51名新闻工作者走上演讲台,围绕“弘扬清风正气,共建和谐南漳”、“作风建设从我做起”、“疫情防控我当先”为主题,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分享新闻事件背后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转变工作作风,奋发担当有为的精神风貌。

“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五)

12月16日,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等组织的第六届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在宁举行。据了解,从7月底至9月下旬,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党委宣传部和记协,通过层层比赛共推选出140多名优秀演讲人。10月下旬,中宣部、中国记协等部门在京组织了选拔赛和决赛。11月8日记者节晚上,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作为记者节特别节目,播放了通过决赛选出的最佳选手的演讲实况。

经中宣部领导批准,中宣部、中国记协组织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演讲人赴部分省区市,开展巡讲活动。活动由30位巡讲人组成的3路巡讲团,在当天现场,第二路巡讲团共10位演讲人先后讲述了他们一线采访经历和先进事迹。

边防卫士的爱国情怀

中国移民管理报社记者回金田,记录了自己两次进藏采访遇到的感人事迹。“边防派出所所长索朗达杰看着我戴的党徽,眼睛里有一种特殊的光芒。他说每当我们在边境的石头上写上‘中国’,或者画上那面鲜红的五星红旗的时候,我们真的觉得,这辈子,值了!”边防卫士的坚韧与爱,流淌在字里行间。

深藏功名的革命老兵

楚天都市报记者胡成,给我们讲述了他采访战斗英雄张富清老人的感人事迹。胡成通过自己的走访调查,用自己的笔将老人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到新中国刚刚成立艰苦搞生产、搞建设的场景,再到如今山城巨变、群众脱贫致富数十年光影化成文章,浓缩了这位老人传奇而又平凡、纯粹而又精彩的一生。

隐瞒十年的善意谎言

来自江苏广电总台的记者姜超楠,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段关于戍边战士家人的动人故事。作为父亲的胡永飞,是西藏军区边防某团的汽车连连长。10年前,他拉运物资遇到塌方,汽车滚下悬崖。一块大石头正砸向昏迷的战友,他一把推开战友,自己却牺牲了。那会儿,儿子16个月大,只见过爸爸一次,拍过一张合影。为了不让孩子的成长有失去爸爸的痛苦,这件事,妻子周忠燕瞒了10年……

深深感染了现场观众

10位演讲人讲述了他们在工作中的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好故事,深深感染了现场观众。

据了解,此次活动通过讲述新闻工作者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故事,充分展示了新闻界自觉践行“四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展示了新闻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在社会和新闻界引起了热烈反响。

据悉,12月15日至21日,巡讲团还将分赴河北、山西、江苏、山东、江西、河南等地作报告。同时,他们还将深入基层,走进党政机关、厂矿企业、居民社区等,通过与当地观众座谈、开展互动交流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第二篇: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2020

高举旗帜,积极践行“四力”要求,用手中的笔、镜头、话筒礼赞新中国、描绘新时代,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全方位挖掘娄底儿女的奋斗故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1

用真情温暖人心,用双脚丈量新时代,用爱心传递正能量。他们或身在一线,经历重大事件报道;或深入基层,为困难群体撑起一片天空——58位演讲人用心记录着让他们感动的人和事,也用行动感动着他人,用好故事讲述着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心声。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董新英讲述自己从2017年至今,走遍了黑龙江省28个贫困县、近600个村,行程14万公里。作为黑龙江省十二届政协委员,她提交了多份聚焦精准扶贫的提案。“讲好龙江脱贫故事,守望每一个贫困村庄的乡愁,我与1778个贫困村的故事在继续。新闻记者一直在路上,走向2020年——不言启程,只望远行。”她动情地说。

长达一个月的卧底,不惧威胁勇于揭黑,曝光违法犯罪行为……西安广播电视台记者李诚讲述自己作为一名调查记者的心路历程。“记者不仅仅需要能吃苦,更需要勇敢与忠诚,我们发现阴暗是为了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光明。”他用坚定的语气说,使命在心,重任在肩,这一份信念,不因科技进步而变,不由潮流变换而易,矢志不渝。

人民日报社记者张烁从前辈告诫自己的两句话讲起:要想把采访做得生动,就要学会“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埂上找感觉”。“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是要着眼时代大局,把握“大势”“大事”;“蹲在田埂上找感觉”是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把采访做得扎实、深入。在著名植物学家钟扬离开的日子里,张烁一路追随他曾经的足迹,行程1万多公里,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才栩栩如生地刻画出这名“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

中国边防警察报社的由永怀谈到自己作为驻西非特派记者,肩负新闻官和维和战斗员双重任务:“我时刻准备着,当祖国召唤的时候,重返战场。一手握笔,一手拿枪!”

……

报告会现场,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有力量的好故事生动展现了新闻理想与职业精神,深深打动着在场听众的心。

许多新闻从业者表示要以好记者为榜样,以好故事为动力,积极践行“四力”要求,追求理想、忠诚职业、坚持操守、甘于奉献。

鲜活的故事、感人的事迹让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的黄国春热泪盈眶,“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故事才能带来真正的感动,比任何文学形象都能打动人。”

“好记者们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讲述亲历故事、诉说内心触动、畅谈着新闻理想。我感受到了优秀媒体人的风度,感受到了平凡人的温度与力量。”当代贵州杂志社李思瑾说。

辽宁营口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雷鸣说,本次“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对自己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更是一次前进的鞭策。“作为一名记者,当看到新闻报道推动问题解决的时候,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新闻的力量。”

“听了好记者分享给我们的好故事,心里像打开了一扇窗。”鄂豫晥革命纪念馆的沈丹说,好记者们的讲述给了她很大启发,“如何把红色故事讲得感人,让红色故事走进每个人的心里,我们还需加压奋进。”

“记者老师们心中有大爱,用好故事诠释了责任和担当精神,他们的讲述对我们是一次丰富的精神盛宴。”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播音系的吕佳姝说,好记者们的演讲激励着她投身新闻事业的决心,为了理想信念去追梦、去奋斗。

好故事讲到哪里,感动和力量就传播到哪里。好记者们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展现记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和勇敢传播着中国声音,他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也将吸引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2

一、践行“四力”,以人民为中心抓落点

作为主流媒体,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开动脑力,推出主题宣传策划,不断为人民群众打造优秀新闻产品。

(一)寻找人民群众的关切,挖掘党心和民意的共鸣点

以浙江之声推出的重大主题报道《向人民报告》为例,其创新性地开辟了主题报道的传播格局,让重大主题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赢得浙江省党委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向人民报告》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诸如新任县(市、区)委书记的工作情况,绿水青山有没有转化为金山银山,“最多跑一次”改革有没有改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等。以浙江省民生实事之一的“客车村村通”攻坚行动为例,节目集中在“客车村村通”的攻坚克难上,17位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向人民报告“客车村村通”的实施情况,节目的宗旨是促进惠民项目更好更快地服务于民。可以说,媒体通过节目展现当地政府的作为,凸显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让人民满意”的执政理念。

(二)在百姓中找寻源头活水,让报道更鲜活、更具泥土气息

向互联网传播学习,改变过去传统媒体总结式报道、俯视式表述的传播模式,用平民化视角进行交流对话式传播。在日常报道中,浙江之声记者活跃在不同县区、不同乡镇、不同村社,用各自的风格记录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场景。以“最多跑一次”系列报道为例,记者蹲点浙江省的一线办事部门,实地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好的报道素材和典型案例,推出数篇“带响”的精品报道。从“人”的个体感受说起,透过老百姓办事过程中发生的微妙变化来呈现“最多跑一次”工作的推进轨迹。如记者跟随杭州市民陈先生到浙江省出入境管理局办理出入境手续,10分钟时间就办理了一家三口的护照。记者现场捕捉到办事人员热情接待的生动音响,透过老百姓的视角来讲述“一窗办理”、流程简化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

身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人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践行“四力”,扎根人民,才能让我们的新闻报道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三)运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融媒传播上下功夫

针对时代特点,创新传播手段,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新闻工作者应对传媒格局变化、引领时代进步的关键所在。认真践行“四力”,打造有情怀、有温度、有味道的精品融媒力作,是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制胜法宝。

去年以来,浙江之声致力于打造可听、可读、可视的融媒体新型广播,频率专门配备了可视化设备,培养全媒体记者。2018 年 12 月 25日杭黄高铁(浙江省杭州市与安徽省黄山市的高速铁路)通车首日,浙江之声推出特别直播节目《最美杭黄看“浙”里》,整合富阳、建德、桐庐、淳安等沿线县(市)广播电视台,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实现新闻生产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媒体传播。同时,记者提前蹲点沿线各站,以走街串巷的方式,走访当地百姓生活,展现杭黄高铁沿线美景、传递沿线好故事。为做好二次传播,浙江之声独家策划了视频直播,用视频记录了一对金婚老人乘坐高铁重游故地的暖心故事。这组短视频在“今日头条”“人民号”“央视新闻”客户端、新浪微博等平台发布后,点击量破千万人次。

传统媒体的转型绝不是简单的传统内容的平台转移,而是运用现代手段、全新的平台,更好地提升媒体公信力,放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可以说,在技术驱动环境下,采编人员的脑力和笔力得到了一次整体的提升。

二、践行“四力”,记录时代变迁

浙江之声践行“四力”要求,致力于打造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报道,建立一支兼具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采编队伍,持续深入“走转改”。

以今年 4 月由浙江之声承办的 2019 全国百家电台践行“四力”全媒体采访活动——“美丽乡村浙江行”为例,在 6天时间里,浙江之声和全国百家电台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兵分三路,深入浙江乡村,用实际行动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倾心探索融合传播,将“四力”要求落实、落细、落小,落到泥土里,落到群众中,落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基层。

(一)锤炼脚力,步履不停

践行“四力”的根基是增强脚力,要走出新闻编辑室、直播室,走进百姓生活。在“美丽乡村浙江行” 采访中,记者深入走访浙江 18 个县(市、区)的近 50个乡村,翻山越岭,步履不停。尽管路途奔波劳累,日晒雨淋,但记者都为找到新闻“富矿”而兴奋,丝毫不觉得疲倦。基层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新闻工作者只有步履不停,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变化;只有到现场中,才能看得到真实的情况 ;只有往基层去,才能听得到群众的心声。

(二)锤炼眼力,同频共振

独到的“眼力”,是宣传思想工作中分析、判断、思考的基础。看到真实的现场,看到变化的细节,才能洞察事物发展的脉络。采访中,记者不仅看到绿水青山,更看到了创造“金山银山”的内生动力。

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带着读者、听众、观众、网友的“眼睛”去看世界。在采访中,记者通过多种方式将浙江美丽乡村信息传递到受众身边。上海东广新闻广播的记者和主持人发挥融媒体采编的优势,向上海听众以“进行时态”全方位呈现“美丽乡村浙江行”采访中的所见所闻。“阿基米德”音频客户端进行了 7场音频直播,平均浏览人数过万。正是这样的现场记录与直播,把受众的“眼睛”带到了美丽乡村的一线,带到了鲜活的基层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考验记者发现与洞察的眼力,同时也激发了记者思想的火花。

(三)锤炼脑力,深入思考

将现场鲜活的新闻传递到受众身边,只是新闻宣传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思考美丽乡村建设背后的发展智慧,这样才能给予报道以灵魂、内核。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走得近才能想得深。在“美丽乡村浙江行”采访中,记者平均每天走访三四个村庄,大家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了采访的“刀刃”上,边走边看,边采访边思考。记者们每到一村,都积极与村干部、村民交流,关心村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断思考,不停追问。

(四)锤炼笔力,融合传播

笔力,要求新闻工作者妙笔生花,是政治素质、理想情怀、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专业功底的集中体现,脚力、眼力、脑力的成果最终都将反映在笔力上。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不仅要求记者写得好看、说得好听,还要具有融合传播的“十八般武艺”。

在“美丽乡村浙江行”采访中,记者们往往是下车采访,上车写作、制图、编辑音频,一名记者就是一支融媒体传播队伍,颠簸在盘山路上的大巴车就是融媒体工作室。除了广播记者标配的录音笔,记者们用上了各种“工具”,如“长枪大炮”的摄影器材、最新款的口袋云台相机、便携灵活的直播设备等,可以做音视频直播,进行电话连线,实时发送微博、微信,制发视频博客(vlog)。

三、践行“四力”重情怀,

诠释美好生活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物质需求更多走向了精神追求。浙江之声抓住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机遇,在媒体融合的竞争格局中打造了“爆款”节目《星空朗读》,这也是深入践行“四力”的实际作为。

《星空朗读》自 2017 年推出后,现场参与听众 达数十万人次,音视频和图文全网浏览量过千万人次,节目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2018 年第三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广播业内的名牌节目。2018 年年底,节目还荣获“第七届浙江 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一)以眼力发现美

两年来,浙江之声《星空朗读》节目始终追求发现生活中的美。为了使“诗”和“远方”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星空朗读》表现的是人们耳熟能详和心驰神往之地。在丽水云和站,舞台倚靠梯田,将当地特色民族歌舞融入节目;在富春江畔,朗读者泛舟朗诵“三吴行尽千山水”;在杭州,人们在南宋御街鼓楼的城墙上朗诵“东风夜放花千树”。《星空朗读》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匠人的创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让自然之美与经典之美相互交融。

(二)以脚力挖掘美

每一场演出,主创们都会提前赶赴当地采风,结合风土人情,再定制内容。在《星空朗读》第一季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启幕站中,导演组发动浙江各地媒体走上街头,收集浙江人眼中的阿克苏印象,如冰糖心的苹果、新疆烤肉等,导演组将其制作成短片在晚会中呈现,为新疆当地人民送上温馨的惊喜。导演组还走访援疆干部专家家属,让他们对远方的亲人送上寄语,家人的叮嘱和祝福为远在新疆的援疆工作者带来暖暖的温情。

(三)以脑力呈现美

围绕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旋律,《星空朗读》节目组策划推出了“咏立潮头”系列,先后走进浙江省义乌市和温州市,40多位浙江广电主持人齐聚一堂,忆改革开放 40 年中的浙江变迁,咏新时代祖国发展的美好蓝图。2018 年 12 月,浙江之声承办的“激荡 40年——浙江省新闻界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专场晚会”,创新性地将浙江卫视理论节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记者版搬上舞台,邀请记者讲述镜头下的改革瞬间,为节目注入深沉大气的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

(四)以笔力书写美

《星空朗读》在内容上,从最初的“搬运经典”升级至如今的“创造经典”,全面推出文化定制模式。节目组邀请鲁迅文学奖得主黄亚洲、著名作家海飞等担任《星空朗读》的文学顾问,并请浙江省内的优秀作家、诗人组成了创作团队,定制创作出《我来了,义乌》《大潮起钱塘》《归乡的路》等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新潮气息的作品,唤起观众与听众强烈共鸣。

四、践行“四力”有担当,

引领时代正气

浙江之声在践行“四力”过程中,保持清醒头脑,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时,能够目光敏锐,提升思考深度和穿透力,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正能量,引领时代正气。浙江之声策划的“万朵鲜花送雷锋”“一杯水”等大型公益活动就是践行“四力”的生动体现。

2011 年 3 月,浙江之声创意并发起了“‘最美浙江人’大型公益活动——万朵鲜花送雷锋”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 9 届。9年来,群众通过热线电话、网络等渠道,向浙江之声和浙江省 60 多家市县广播电台推荐身边的“雷锋”2 万多人,送出鲜花 3 万多束,参与活动的人数达 10万人。浙江之声把浙江的“最美”现象放大到全国,提升“最美浙江人”品牌活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每年联合山东、湖北、陕西、重庆、新疆、内蒙古、福建、广西、贵州、青海、海南、吉林等地12 家省级广播媒体同步组织这项大型公益活动。2019年,活动突出弘扬奋斗精神,倡导以实际行动学习和致敬身边榜样,有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社会正能量。

“最美浙江人”大型公益活动感动人们的心灵,提升公民的品格。它向社会传递出对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文明风尚的赞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百姓心中。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奋进的时代,浙江广播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认真践行“四力”,立足于最坚实的实践基础、最深厚的人民情怀,捕捉最鲜明的时代特色。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3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看齐意识,主动向中央看齐,做到层层立标杆、作示范,形成强大的引领力量。“看齐”是要求也是方向,是原则更是保证。特别是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启动键已按下、攻坚的冲锋号已吹响,践行“看齐”,是每名党员干部必须正视回答和付诸行动的紧迫课题。

齐,标注的是秩序,凝聚的是力量,透射的是一种素质考验。“看齐是最最紧要的政治”。作为党在军队中的细胞和“窗口”,党员干部要带头强化看齐意识,提升看齐素质,自觉做到经常、坚决、主动向党看齐,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保持高度一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齐心戮力肩负起改革强军的历史重任。

看齐要用思想功力辨向。思想上的追随是最内在的追随,思想上的看齐是最内在的看齐。思想认识的程度决定看齐的准度。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可避免地冲击和碰撞每个人的思想阵地。践行“看齐”,首要是思想看齐,最核心的是要夯实思想功力。高擎党的理论旗帜,紧跟习近平主席思想步伐抓理论武装,学深悟透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深刻理解才能真正看齐,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入、不全面,都必然会出现不到位的情况。在看齐的过程中要经常自省,常思岗位之责,常怀律己之心,常清非分之念,经常把个人思想反应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对表”,清除思想上的“雾霾”,从而辨明方向、精准对标。

看齐要用政治定力稳神。政治上的一致是最根本的要求,政治上的统一是最根本的统一。花繁柳密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立得定,才是脚跟。改革当前,各种杂音、谬论甚嚣尘上,各种“小道消息”、不实言论铺天盖地,党员干部唯有以过硬的政治定力站稳立场,才能沙打不迷眼,风吹不转向。践行“看齐”,就是要始终把党摆在心头正中,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必修课,坚守对党忠诚可靠的政治立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始终做到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眼力不好容易站出位,定力不够容易站错队。党员干部心中要有“定海神针”,始终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面对任何困难、风险和干扰都要有强大的内心,不为风浪所动,不为噪音所扰,守住心神、立定脚跟,不动摇、不偏移、不变形。

看齐要用行动能力追随。一切行动听指挥,是思想看齐、政治看齐的直接检验。践行“看齐”,不仅要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更要体现在行动上的自觉追随。一名党员干部的看齐意识、看齐素质强不强,无法用工具来测量,但都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工作态度是否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工作方法是否主动配合、创新落实,工作作风是否闻令即行、令行禁止,工作效果是否契合部署、符合要求,这都是检验看齐的标尺。行动不“对标”,看齐有“鼓包”。当然,这种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剖析、自我完善,时刻警醒、及时纠偏,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步调一致。“我们的行动是唯一能够反映出我们精神面貌的镜子”。面对改革时代大考,党员干部要勇敢地承担起我们这一代军人的历史责任,努力做到凝神聚力干好本职,像坚定专注的“工匠”一样,真正把“改革听党的,工作看我的”落到实处,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看齐要用表率魅力感召。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是最具穿透力的说服。一支队伍能否整齐,排头兵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一个单位能否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党员干部作为时代的先锋,就是要以很强的看齐意识坚持原则、锤炼品格、严格要求,“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畏”,敢于叫响“向我看齐”。“向我看齐”,展示的是信心和决心,彰显的是本色和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之所以党风政风清新扑面,正风肃纪抓铁有痕,关键就在于党中央、习近平主席这种从我做起、以我为标杆的表率魅力,在全党上下形成了以上率下、层层看齐的良好风气。践行“看齐”,党员干部要自觉向党中央、习近平主席看齐,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以“三严三实”要求立起共产党人应有的标尺,做一名“让上级信任、让部属信赖”的排头兵。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4

“新春走基层”活动是新闻战线的响亮品牌。活动开展8年来,在发掘提炼精彩故事,做亮做强主题宣传,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有效提升新闻队伍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开展好“新春走基层”活动和春运宣传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全国广大新闻记者将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为主线,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报道。以“新春走基层”为契机,找准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的结合处,摸清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报道,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真正落地生根。在深入基层中练就强劲脚力,在洞察生活中练就敏锐眼力,在勤学深思中练就过硬脑力,在书写时代中练就不凡笔力。

作为“新春走基层”的重头戏,春运是展示流动中国、发展中国、安全中国、温暖中国的生动现场,承载着中国人厚重的乡土观念和文化情怀,反映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内在活力。新闻记者将通过调研式、行进式、体验式采访,报道春运故事,记录时代风貌,把春运宣传做精彩、做深入,深刻展现春运所蕴含的家国情、中国梦。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5

当前,正处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发展的转型时代。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元化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途径全面化了,人人都是媒体人,处处都有传播声音。如何能在“众说纷纭,百舸争流”之中抢得先机?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四力”的提出,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职业的未来。在全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只有坚守“四力”,才能在平凡生活中不断写出奇迹。

要练就勤快的“脚力”。有人说,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这就需要到现场“抓活鱼”。今年6月5日,郧阳区桂花完全小学遭山洪袭击,生死关头,14名教职工和一名学生家长,用勇气和智慧保护了93名孩子的安全。山洪过后,区融媒体中心派出记者冒雨深入桂花小学采访,第一时间报道学校受灾及救援情况。14名教职工舍命救学生的事迹经郧阳网、郧阳电视台、郧阳网官微报道后,引起其它媒体持续跟踪报道。用脚步丈量深度,用作品显示温度。在这场宣传战役中,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不畏艰难险阻,不分白天黑夜,在风雨中奔波,在泥泞中前行,拍摄采访记录了一批鲜活的素材,彰显了媒体人“铁脚板”的力量。“脚下有泥,心中有光”。互联网时代,信息满天飞,唯有沉下身子,扎扎实实地调查研究,用足脚上功夫,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鲜活度的新闻报道。

要练就敏锐的“眼力”。有人说,记者需要有双“千里眼”,要准确地告诉受众“怎么样”。这就需要记者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发现有意义的人和事,捕捉有价值的新闻。我的体会是,记者要勤观察、多用心,日积月累,方能练出“火眼金睛”。今年夏天,郧阳汉江大桥下的人造沙滩吸引了许多市民。6月27日,郧阳网微信公众号率先发声,以《阳光、沙滩、海浪……郧阳家门口这个“小三亚”你去过没有?》为题,用优美的文字附带精彩的图片,加上航拍视频全面展示了汉江河畔夏日的别样风景。当天,这条微信点击量过万,十堰晚报、游郧阳微信公众号相继转发,让这片沙滩成了郧阳乃至十堰城区居民消夏纳凉的好去处。

要练就善思的“脑力”。新媒体时代的记者不仅要“讲好故事”,还要给人启迪,让读者知道“为什么”,明白新闻背后的缘由。2009年,郧阳区南化塘镇罗堰教学点教师邹桂芬的典型事迹被当地教师申建强报道后,我和同事彭奋一起到罗堰教学点采访,用三天时间对邹桂芬的日常工作进行跟踪拍摄,素材整整记录了6个小时。回来后,我们思考从哪里入手才最能体现出邹桂芬对孩子的爱?经验更为老道的彭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以孩子“第二个娘”的身份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一名孤儿为切入点,讲述邹桂芬对这名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最后引申到邹桂芬34年的坚守。纪录片《二娘》在媒体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中央、省内外媒体纷至沓来,争相报道。最终不仅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把邹桂芬的典型事迹推向了全国。思者无域,行者无疆。记者彭奋凭着多年的采访实践和勤学、善学、多学工作作风,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要练就独特的“笔力”。在记者这个行业,新闻发生之时就是记者“出发之时”,事发现场就是“采访现场”,记者要熟练掌握写作规律,锻炼写作功底。还拿6月5日桂花小学遭遇山洪袭击,14名教职工和一名学生家长舍命救下93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来说,山洪过后,郧阳区委宣传部领导迅速带领十堰晚报记者和新闻科的同事们深入现场采访报道。6月7日,十堰晚报微信首推《泪目:当滔滔山洪瞬间扑来,十堰这所学校14名教职工作出一个共同选择》一文后,阅读量很快达到10万+,《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湖北日报》、荆楚网等多个媒体微信公众号纷纷转载。随后,新华社、央视1套、2套、13套节目也相继关注,14名教职工的感人事迹暖遍全国。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坚守“四力”、践行“四力”,任重道远,做一个紧跟时代发展的记录者,我们在路上。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5篇精选2020

第三篇: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小学生观后感

《好记者讲好故事》里面每位记者讲的都非常棒!他们讲的每个故事都非常感人,还有值很多得我们学习的`精神。那你知道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小学生观后感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小学生观后感5篇精选。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小学生观后感1

“好新闻,现场是关键。”在过去9年的记者生涯里,每一个新闻采访都让我对这句话理解得更为深刻。

在今年__遭遇的“7·11”特大暴雨洪灾中,“到一线!到现场!”已成为我和同事们的共识。透过大家的深入一线,在传递及时、准确信息的过程中,媒体公信力再一次得到彰显。同时,投入灾区报道的同仁们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让人们感受到,灾情面前,记者同样是战士。我们以笔和镜头,捕捉着一个个奋勇抗险的故事、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瞬间,传送回抗洪一线的实时动态,记录下守护家园的爱与情怀,呈现出大家共同面对灾难的抗争、不屈与伟大。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会场是我们的现场,基层是我们的现场,抗洪抢险一线也是我们的现场。不仅是因为在现场能够亲眼观,亲耳听,亲身感,捕获的新闻具有较强新闻价值和魅力,更重要的,这是履行好职责的必要条。

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小学生观后感2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我们持续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这里的每位记者讲的都非常棒!他们讲的每个故事都非常感人,还有值很多得我学习的`精神。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丹讲的“大山深处的幼儿园”。那里的好多孩子都不知道早上要刷牙洗脸,当他们看到牙刷时都不知道该怎么用。后来,在李丹阿姨10天的教导下,他们不仅学会了怎么刷牙,还可以完整的说出汉语。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告诉他们牙刷是怎么用的。当我看到大山里的孩子,冬天还光着黑乎乎的脚丫穿着破凉鞋时,我心里真的非常难过,好想把自己的鞋送给他们穿呀。

这里的幼儿园有5个班,其中4个班里都漏风,里面的桌子椅子都很破。李丹阿姨还在这里认识了一个叫小阿牛的姑娘,她都十岁了还在幼儿园里上一年级的课程,上完课就要去操场上自习,因为他们还要腾出教室让别的孩子上课。

从这里我体会到,不是每个地方的孩子都像我这样幸福,有多少儿童还缺衣少食,不能接受好的教育。我要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学校里的每一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实现自己的理想!

妈妈的话: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我和孩子都感触很深。每一个故事不仅令我们感动、而且还传播着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凝聚成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激励着孩子前行!

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小学生观后感3

我叫余__,是__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的一名记者。

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经历。那是我从事记者行业8年来,最难割舍一段情结,也是我对爱岗敬业这一价值观的全新认识。

那是在20__年的夏天,我们频率进行“走转改”,我领到的任务是“走访留守儿童”,要求与被访的留守儿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时以上。

说实话,这样的采访,以前我做得并不多。有时为了赶稿子,一天要跑多个现场。不过,既然是“走基层”,那就得踏踏实实,“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带回来”。

我去的那户人家,在肥西县高店乡邵庙村。家里有两个孩子,是姐弟俩,姐姐上初一,名叫静静,弟弟叫称称,当时才4岁。

这户人家日子的艰难,超出我的想象。爷爷、父亲因病先后去世,少了“顶梁柱”的家,也几乎坍了一半。母亲无奈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带着两个孩子。

我去的时候,给姐弟俩带了些文具学习用品,还有几样点心,虽说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让两个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小男孩称称的天真顽皮,和姐姐静静的沉默少语,让我的采访很难进行,只能听着奶奶时不时的念叼,从中拼凑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静静很快接受了我这个不速之客,支言片语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识和想法。令我吃惊的是,这个13岁的孩子,已对自已的未来有了一个执着的想法,她说,念完初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会像妈妈一样,外出打工。因为,她要给弟弟挣学费。说到以后可能上不了学,她流下眼泪。

听着这个懂事的姐姐这个“人生计划”,我先是震惊,继而沉默了。我无法开导她。面对家庭的困境,这个女孩或许很难有其他的选择。

第二天,我就要和这个刚认识的小朋友说再见了。我在她的枕头下留下我的电话,还有200元钱。我真的希望能帮她一把。后来,她真的打来电话告诉我说:“余姐姐,等弟弟上学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采访应当说是成功的,稿件《暑假里的留守儿童》也顺利完成了。

可是,从那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害怕再去接触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因为采访免不了要问一些问题,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愿说出来的。

我一直在问自已,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我的采访,是一次次触及他们的伤处,还是揭示了他们真实的困境,让社会更了解他们,去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

敬业,并不只是愿意为工作花费时间和精力。敬业,应当是对岗位的正确理解,发挥岗位应有的作用。我怜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许没有错,但用这种情绪把自已包裹起来,而放弃了记者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失职。

记者,应当用心去听,用心去记,用心去写,用心,去鼓与呼。

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又陆陆续续走过__很多乡村,去和留守儿童接触、交流。我始终做一名观察者,一名记录者,记下他们的忧愁与欢乐,记下他们的梦想与憧憬,当然,其间也有孤独、无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号,贵州毕节发生4名留守儿童自杀身亡的悲剧。痛定思痛,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需要引起全社会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

记者,应当站出来,为留守儿童大声疾呼。

我再一次走进留守儿童的家。这一次走访,我不再仅仅是探寻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更多的,是把话筒递向他们的家长,他们的老师,乡镇的负责人。我想知道,为这些孩子,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打算做些什么。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__的快速发展,乡镇经济的崛起,已有越来越多的乡镇工业园、农业示范园、种植养殖场,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同时,全市乡镇实现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全覆盖,在这里,留守儿童又有了一个大家园。

在这篇《__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报告》的连续报道中,我在结尾处这样写道:“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不可忽视也不能回避的。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家庭、学校、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该为这些孩子创造条件,共同撑起一把‘心灵保护伞’”。

各位评委老师,我和留守儿童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希望能为这些孩子撑起“心灵保护伞”的人越来越多。说这句话,是我的职责所系。

谢谢大家!

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小学生观后感4

2015年9月13日,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所以,当噩耗传来的时候,我是不信的。但残酷的新闻迅速出现在了各大媒体平台——重庆电视台的直升机在执行航拍任务时不幸坠毁,机上4人全部遇难!我的同事宋昊恩和蒋亚,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蒋亚和宋昊恩是重庆广电航拍事业中的黄金搭档,有人说,“他们就是为航拍而生的”。他们多年来所拍摄的《鸟瞰新重庆》,以其超低空穿行、横跨90度的拍摄画面令人惊叹折服,成为所有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心目中的经典。

每一次航拍对于宋昊恩和蒋亚来说,无疑都是一场战斗。他们必须透析重庆各种地形地貌,制定详细计划,应对各种气候。一天可能会飞行9个小时,在狭窄的机舱里,蜷缩着一动也不能动。昊恩患有高血压,但降压药有利尿作用,为减少飞机的起降,他在航拍时从不吃药。蒋亚因为高强度的航拍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一疼就是一整夜。

2015年9月13日中午12点多钟,昊恩给我发了一张他在飞机上拍摄的照片,说天气不理想、有点失落。我万万没有想到,那竟成了他留给我最后的聊天记录。十几分钟后,飞机失事了。有着雄鹰梦想的昊恩和蒋亚,将他们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云层之上。

最初看他们留下的最后的影像时,这画面上写着美,写着国家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而现在,我看到这画面上分明写着记者的责任和担当。而在中国,用生命践行承诺、用忠诚守护使命的记者又何止宋昊恩和蒋亚……

20多年妙手著文章、创新做公益的俞佳友,18年始终冲在新闻第一线的高思杰,历时9年写数篇内参为一起冤案平-反坚持不懈的汤计……他们之所以有如此的人生高度,是因为他们把根扎在了最厚的土壤里。

新闻界前辈穆青有句名言“勿忘人民”,因为人民在哪里,新闻就在哪里!做记者27年,我深深地知道,生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无数的新闻在前面等着我们。

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小学生观后感5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敬业与家业的三个小故事。

其一,我和菜贩的故事。

时光回到1996年。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为了解城市卖菜人的生活状况,我,一个刚工作的小女孩,独自一人跟着陌生的菜贩,深夜去批发市场购菜、白天又到农贸市场卖菜,从前一天的晚上一直跟到第二天下午,通宵未眠!

辛劳之余,一个温暖的细节,至今印在我脑海:那天凌晨,刚刚还在为一毛两毛精打细算的菜贩在忙碌了一夜之后,热情地邀我在小摊上吃了一顿热乎乎的青菜面,我抢着去付钱,他却立刻跟我翻了脸:“你瞧不起人?”

那一刻,平凡的人给我最深的感动!带着情感一挥而就的《与菜贩冯学至同行一昼夜》,让我在工作的第一年即收获了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18年过去了,我还在路上,始终关注百姓的冷暖,努力打捞沉没的声音,成为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其二,我和县长的故事。

2007年的一天,我正在省环保厅采访,偶然听说厅长要去省监察厅,对治污不力的灌南县长进行“联合约谈”。我立刻断定这是条“鲜活好鱼”,就自己跑到厅长办公室,死磨硬缠获得了独家采访的机会。

“问责政府现场直击”见报后,在全省激起强烈反响。被问责的陈县长此后被调任巿环保局局长。不少人戏称我“一篇报道挑落了一个县长”。3年后,“不打不成交”的陈局长在接受本报回访时这样说道,“问责的具体日期我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他更发自内心地说,发展经济一定不能给当地留下污染的烂摊子。这样的转变,何尝不是对新闻价值的最好肯定?

直面热点,直击痛点。回望近20年职业生涯,最让我满足的,是自己的纤弱之笔,能够担当记者的应有之责,推动社会的点滴进步!

其三,我和孩子的故事。

面对6岁的女儿,我常常感到"爱不够”的歉疚。因为她,可以说是我历经磨难才得来的。

永远不会忘记!2002年5月31日。那天,我已怀有84天的身孕。一大早,我赶到江浦的江滩上去采访,乡间小道,一路颠簸,采访结束,我发现自己流血了……而这一次失去孩子,带来此后多次怀孕不顺,成为我人生最深的痛。

一年后,我准备再次怀孕,医生却给出了这样的诊断:“因上次流产损伤严重,可能怀不上了”,顷刻间如五雷轰顶,短短几天,我的双鬓竟然长出了白发!

意外的是,在悲伤焦灼中,我却怀上了。然而,快七个月时,这个让我满怀期待的孩子忽然早产了,我哭着请医生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但最终孩子仍离我而去……

两年后,好不容易收拾好心情的我又痛苦地遭遇了第三次怀孕失败。

那些年,领导同事都劝我多注意休息,但对新闻事业的挚爱却让我不愿懈怠:我一边坚持繁忙的工作,一边挤出时间看中医,天天喝苦涩的中药,常常背着医院代煎的药包去出差……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08年,距离我第一次流产6年之后,我以躺在床上8个月为代价,才换来了这个心肝宝贝。

孩子出生的刹那,我发誓一定要将全部心力扑在她身上,但很快我就食言了。女儿出生6年来,我6次获得省级好新闻一等奖。荣誉背后,是我常常工作到女儿熟睡的深夜。一天,我晚上8点多回到家中,女儿惊喜地扑上来,“妈妈,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早啊!”

此爱绵绵,此憾千千。虽不能常伴左右,乖巧的女儿还是给了我最好的回报。此刻,我的脑中映现出这样一个镜头:躺在爸爸怀中撒娇的女儿,看到床的另一头故作妒忌的我,特意爬过来悄悄哄我:“妈妈,我不跟你睡一头,其实是怕爸爸脚臭……”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小学生观后感5篇精选

第四篇:2020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

身为一名记者,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操守,不要随便捏造事实,要根据真实情况来,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2020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范文篇一

历时3年,17名记者,跑53个小区,写61个版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报《解救“悬空老人”》的故事再次走向全国。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战线不断增强“四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今年继续举办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6月23日14:30,巡讲活动将以网络直播形式“全国开讲”。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在内的全国15家媒体的15名记者在线直播,讲述他们在践行“四力”新闻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最近3年,大河报记者团队接力聚焦“悬空老人”,持续追踪河南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进程,推动河南省、市、区三级加梯政策的出台。特别是2018年的系列追踪报道,获得中宣部表扬和河南新闻奖一等奖。网络直播现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报记者杨书贞将代表河南媒体同仁以《解救悬空老人》为题,讲述河南党委政府的民生情怀和媒体的责任担当,再现一批心系民生的新闻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奔走的姿态和为民的初心。

据了解,记者杨书贞去年10月参加全国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经层层选拔跻身“全国30强”,荣膺“优胜选手”。去年12月,杨书贞作为全国巡讲团成员前往北京、石家庄、太原、商丘、新乡、洛阳等地现场讲述“河南好故事”,传递“大河好声音”。先后走进新华社、北京大学等单位,与宣传文化部门、当地党政机关、高校师生分享《解救“悬空老人”》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河南新闻工作者努力践行“四力”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河南新闻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

2020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范文篇二

行车加走路4个小时,来到广西目前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看一线干部群众如何战天斗地;翻越崇山峻岭,追寻“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黄景教的足迹;走访毛南族的村村寨寨,与毛南族群众分享整族脱贫的喜悦……6月8-14日,“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一批采访团记者,深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上林县,俯下身子,做脱贫攻坚故事的倾听者、记录者、参与者,用图文、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形式,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脱贫故事。

“脚力”锤炼没有终点。第一组采访团记者前往的第一个贫困村,是大化雅龙乡胜利村。通村三级路在大山间盘旋环绕,一个个“回头弯”让人心惊胆战。在这个深度贫困村里,记者们采访和记录了一个个精彩故事——新闻特写《一个极度贫困村的前世今生》、通讯《养殖肉牛扶贫让群众“牛”起来》等稿件,将胜利村的脱贫故事和变化娓娓道来。

在现场,记者们看到,为了不影响旧房改造进度,当地政府请人将建材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一点一点运过塌方点,再通过三轮摩托运进屯里。弄豪屯老蒙的梦想被记者们用各种新闻语言“讲”成了故事——老蒙是弄豪屯贫困户,他的梦想就是既能住上新房,又能让十几年前耗时数年才建起的石头房也留下来。板升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贫困群众的诉求,从资金、人力、物力上全面扶助他们建起了新房;同时从留住乡愁出发,保留了如今还结实的石头房子。老蒙终于圆了安居梦。

好眼力发现好故事。精准脱贫攻坚战开展4年多,新闻报道数不胜数,记者如何避免眼力“疲劳”发现好新闻?采访团记者紧扣中央和自治区的最新精神,紧盯活动宣传重点,挖出了一个个好角度,写出了一篇篇好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环江和毛南族成近期报道的热点。在按既定路线采访的同时,采访团记者主动将目光对准正在建设的贵南高铁,从高铁建设促脱贫、巩固脱贫成果角度,采写出了一个个好故事——下南乡的谭晓琼因疫情影响无法到广东务工,就到家门口的贵南高铁项目五号合拌站应聘,经过技术培训后,她成为一名搅拌机操作员,学得一门过硬的技术;川山镇东山村一片120亩荒地,由于高铁施工便道的修建成了黄金宝地,村民们将其开发成扶贫产业园,种上旱藕、毛竹等,拓宽了增收路子。

都安瑶族自治县“贷牛还牛”“贷羊还羊”、养蜂产业已屡有报道,如何才能写出新意?广西日报记者将三个产业“串”起来看,敏锐地发现三个产业都有完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写成了角度新颖的采访手记——《利益联结好产业快步跑》。

好脑力写出新高度。7天行程下来,广西日报记者农芝深受教育。在都安的深度贫困村,“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不屈精神让她惊叹;在环江,贫困群众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大力发展果树种植、牛羊养殖、种桑养蚕等产业,让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人民群众是时代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农芝深有感触。年轻记者张安然,以前对脱贫的理解,就是让贫困群众变得有钱。随着采访活动的深入,她结合所见所闻,不断感悟思考,对脱贫有了新认识:脱贫不仅是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改变,贫困群众变得更自信更勤劳,精神上的“富裕”与钱包里的“富裕”都一样重要,她以“青年记者一线行VLOG”的形式,采写了《储存希望的一个个水柜,“长”在大化深山里》《记者“桃花源”里失联3个小时,被一只“致富牛”扯住了……》等生动的报道。

好笔力让故事更精彩。全团记者们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舟车劳顿,用群众的视角和语言,写出一篇篇鲜活的、吸引人、打动人的精品佳作。《家有读书郎贫穷不会长》,讲述都安下坳镇高王村残疾家庭蒙炳周坚持让3个孩子读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故事;《“四两”拨“千斤”》用民间俗语为标题,形象阐述了粤桂两省区协作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所产生的强大引领示范作用……

6月14日,在上林县北林村蛋鸡养殖基地,村民正在分拣、包装鸡蛋外运。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苦干、巧干。此行采访,记者们所行之处,见证和感受着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勠力斩穷根的决心和勇气,坚信广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一同奔小康,指日可待。

2020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范文篇三

我觉得从此次《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节目中,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去讲好我们的新闻故事,把新闻实事求是的报道出来。从节目的十个优秀记者的分享中,我看到了一个共同点,她们在分享她们的故事的时候,她们的眼里都放着光,她们都很深情。我在想,她们在调查在采访这个故事的时

候,她们应该都投入了自己百分百的精力和情感,她们都参与了其中,她们都引起了共鸣,她们都被感动了,因此她们才能说出来感动更多的人。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西藏电视台的记者泽仁拉姆,她在去采访的途中险些遇难,险些为了新闻事业而牺牲,由此我能看出记者对采访的态度和信

念,我也能领会到一个好记者所该有的担当。其次,比较触动我的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崔真真记者,她提到了“融媒体”,是的!我们这个时代所需

要的人才就是这种全媒体型的人才,可发掘新闻线索,可联系,可采访,可编写,可报道,可录像……一个人可以完成整个新闻的生产过程,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全媒体人才。我对习近平所说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的理解,就是培养全媒体的全方位的新闻人才!而作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新闻生产的一系列知识,多思考,多实践,不怕苦,不怕累。真正做到眼睛能看,脑子能想,手能写,肩能扛,脚能走。最后,我们要做人民的记者,用平实的语言去讲好我们的新闻故事,深入老百姓,参与到老百姓之中,与老百姓引起共鸣,最后我们始终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始终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2020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范文篇四

今天,我们全家人坐在电视前一起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

这里的每位记者讲的都非常出色,十分感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位记者栾子洲叔叔讲述的《老人与海》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栾子洲叔叔在海南采访的一位老船长,这位船长在知道记者的身份后送给了他一个礼物:一本更录薄。更录薄是复印的,叔叔却拿它当宝贝,它非常重要,因为是老船长苏承芬老爷爷祖传的航海记录薄,上面记录着南海上很多实用的知识,早期人们出海的重要航海地图,还记录着南海周边岛屿的位置,证明南海岛屿是我们国家的领土重要证据。最后主持人邀请了苏老爷爷来到现场,苏老爷爷拿着一个罗盘和真正的更录薄,讲述以前更录薄怎样使用,现场老爷爷还讲述了以前航海的时候途经每个岛屿都会在岛屿上面立个木牌“中国领土”,下次过来没有的话重新立,并且记录下途经岛屿的名称。

苏老爷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渔民,他的先辈们很早以前就知道南海三沙周边岛屿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我们国家的领土神圣绝不可侵犯。

爸爸的话:李伟奇今天看到了许多像苏老爷爷、边防战士……这样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给了他深深的感触。也体会到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明白了要有一个真诚的心!

2020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范文篇五

1支笔、1张纸、1台摄影机,我想这便是对这个职业最直白的描写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的名字叫记者,他们在路上记录着,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每个记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记录这个时期的变迁与发展。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新时期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新闻事业有着虔诚与酷爱,始终坚守在新闻1线是每个新闻记者都遵照的职责所在。“好记者讲好故事”已进行了4年,而今年,我作为1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第1次以1个新闻人的角度观看了这个节目。

“我觉得能够用平实的语言或是镜头记录到生活当中最真实的故事,这就是1个好故事。当我老去的时候,可能会告知我的孩子,曾我在这样1个美好的新时期,记录了很多他人未曾发现的故事。”这是来自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崔真真在上台讲述前说的1段话,她的作品是《为了心中那束光》。记录他人未曾发现的故事,以后再把故事讲述给他人听,新闻记者做的工作或许就是这样的事情。而在办公桌下面放着的那3双鞋“高跟鞋、运动鞋、雨胶鞋”则记录了当代媒体发展的进程。融会新闻的到来,让每一个新闻人都必须变成能够适应电视、网络、客户端等不同平台要求的多技能人材。向全网实时直播“救济掉入10几米深枯井的两岁半孩子”,这或许是崔真真职业转型以来印象最深的1件事,也正是全网直播才能够让这条新闻进程及时的转达给每个关心的人。10几万次的转发,每个知道此事的网友都在心里祈祷着,祈祷着所有的工作人员能够快点,再快点,孩子能够平安脱险。上千万人的见证当中,我相信,崔真真的心是最逼真的那1个,她拉近了所有关注事件的人,照明了全部世界。

新媒体的发展,让新闻从业人员不能不调剂自己的姿态,融会新闻这1概念的诞生也更好的验证了这类做法。网络的快捷程度,可让每一个具有互联网人及时的看到身旁产生的事,而这些他人未曾发现的事,就需要记者来传播了,第1时间到达现场,第1时间了解新闻概况,第1时间组织语言,第1时间向大众传播。穿着“运动鞋”跑遍每一个事发地点,用穿“高跟鞋”的姿态出现在屏幕当中,抑或穿着“雨胶鞋”进入受灾前线。讲述中,崔真真对自己的工作频频露动身自内心的微笑,由于喜欢记者这个行业,才能不论辛苦,不论做甚么,都觉得是值得的。

“我常常在黑夜中潜伏,在拂晓起身,当你已入眠的时候,我可能就在你周围不远处的地方盯着那些黑工厂、黑作坊和那些没法在阳光下正常运行的非法活动。”这是又1个触及我内心的1段话,来自北京法制晚报的徐焱在他的作品《暗访那些事儿》中说出了或许是他在内心憋了好久的话。暗访,或许对每一个记者来讲仿佛是1件不怎样想做的工作。暗访意味着记者要隐瞒自己的身份、目的,通过秘密手段取得新闻事实;意味着自己的生命或许会遭到伤害;意味着1点光与1片黑的斗智斗勇。暗访2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切如此艰巨。徐焱在讲述暗访、跟踪2014年天津私屠滥宰猪肉的故事时,带着1丝丝自豪的感觉,可我看的出来在他背后还有着那晚有可能面临死亡的恐惧。1个月的跟踪才摸清黑作坊的规律和目的地,记者此刻仿佛在做着警察该做的事情,发现目标、蹲点、侦察、跟踪、拍摄,掌握了大量的证据后,联合警方及相干部门将没法在光明中运行的黑作坊1网打尽。固然,不能不说,也是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配合,才让暗访记者们看到了1个好的结果,发挥了为民除害、推动社会的功能。

正如徐焱所说的:“哪有甚么岁月静好!正式有像我们这样的媒体人和各行业勇于担当的人载体大家负重前行。固然,我们媒体人勇于做着1切的努力尝试,那是由于我们明白,我们背后有人民的支持,有党和政府做强力后盾。”记者历来都不是孤独的,在探访真相,发掘黑暗权势,在记者的背后有人民大众在支持着。新闻人做的是为百姓好的事情,不要怕那暂时的黑暗,由于未来1定是属于光明的,而暗访记者要做的事情,我想就是冲进去,为人们照亮前进的道路。而做成心义的事,做能够真逼真切帮助老百姓的事情,这就是记者的真理吧。

所有的记者都讲述着自己所见到的、认识到的、感悟到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平凡的我们不会去发现的平凡的事。所以只有用心去发现,才能够感遭到这些故事里所包含的真理。“1代人有1代人的奋斗历程。习总书记曾说:‘新时期的每位年轻人都具有出彩的机会’,而我们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真正美好仁慈的东西,永久的发光发亮。”这是来自衡水广播电视台的杜宁在她的演讲《新闻的导向,记者的职责》中所说的。

在记者的职责中,我认为,找准正确的第2落点、报导角度,拓展报导的广度和深度,让大众了解事情的真相、本质,为大众指引正确的方向,帮助大众构成正确的认识,澄清毛病的舆论,是1个重要方面。记者所发的每篇稿子,都应当为人们指引方向。

“做时期的记录着,做真谛的传播者,做中国梦的建设者。”在这个媒介飞速发展、融会新闻不断进步的时期,不管新闻人如何转型、如何与时俱进,不变的是对记者这份职业的坚守,对新闻真相的探访,对中国故事的讲述,对中国精神的传播。真正需要记者做的是冲进新闻的第1现场,去找到每个新闻中的中国故事,去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大国风采。

1支笔、1张纸、1台摄影机足矣!

第五篇:2016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一:向平凡人致敬“作为记者,我走过很多路,也遇到了很多人,更见证了他们的故事。”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孙铁翔说道,汶川地震、钓鱼岛巡航、南海巡航,危难面前他冲在一线、从容应对、记录真实;“黄金稻米”事件调查、湄公河复航,新闻现场他感受责任、坚韧和担当,用平凡人的故事彰显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6小时,孙铁翔冒着余震爬进了北川,采访时,北川老县城的一座山滑下来一半……谈起在北川的生死瞬间,军人问他:“当时就不怕被捂到里面?”孙铁翔说:“怕,但我更怕不进去后悔一辈子。”2012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发出后,中国海监编队在钓鱼岛海域高速巡航,并第一次在钓鱼岛海域度过中秋。孙铁翔问船长,“一年要在海上待多久?”船长说:“200多天吧。”孙铁翔心里嘀咕:“这个中秋我在海上待了20多天就瘦了8斤,怀孕9个月的爱人每天都在盼着我早些回去……”共和国的安宁,离不开这些默默无闻、坚守阵地的船长船员们,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孙铁翔评价道:“这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比风吹日晒更难熬的是内心的孤独和对家的牵挂。”其实,记者何尝不是这样一份职业呢?无私奉献,这是每一位平凡的记者在平凡的每一天,始终在坚持的状态。平凡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孙铁翔说,这些看似平凡的人、自认为平凡的人,却时时迸发着不平凡的劲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身上那种责任、坚韧、担当,不仅成为支撑个性的基石,更为国家积累着蓬勃兴旺的力量。所以,向平凡人致敬。向记录平凡人的记者,致敬!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二:用“微”传播正能量作为网站记者,整天为增加流量到处搜寻名人、富人、达人来吸引网民,是否因习惯了眼球效益而变得庸俗了呢?在网络这个鱼龙混杂的舆论场中,有没有一种清新的声音,让人脱离浮躁,追求崇高呢?网络的正能量在哪里?这些问题,困扰着刚刚采访完郭明义的东北新闻网新闻部副总监李理。在采访郭明义之前,李理心里在嘀咕,“传统媒体已报道了那么多,在网上写郭明义能有人看吗?会带来流量吗?”李理对网络记者这一职业认知的转变,源于郭明义精神的感动,也是记者自我反思、追求进步的一个缩影。从鞍钢回来后,“我真正懂得了支撑着他走过30多年的信念,那是来自他对共产党员这个身份的坚守。”李理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他说他一个网站“小”记者,就是要把“大”人物郭明义的感人故事在网上传递,就是要将正能量在网络播撒。“那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诉给更多的人呢?”李理想到了微博,对,“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20xx年3月25日,郭明义实名微博开通了。李理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发图片,一起商量怎么写好微博,“我要让老郭成为网上真正的红色‘大v’。”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三:一辈子写好人信仰的传承,能够推动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一生守候。光明日报社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在30多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直在基层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记录下一位又一位好人的心路历程。他说记者这条路很艰辛,但也很纯粹;他说自己半生都在流泪,却从来不后悔,也终将不后悔。20年前,郑晋鸣陪孔繁森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4天,他问孔繁森:“孔书记,你为什么要二进西藏?”孔繁森说:“艰苦地区更需要人呐。”6年前,郑晋鸣问汶川大地震英雄机长邱光华:“你已退居二线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地飞?”邱光华回答:“这么危难的时候,我不飞行吗?”这两位好人的英雄精神,让无数人动容,郑晋鸣说:“讲这些故事,我完全是把自己融入进去了,自己首先要感动。这些故事我都掉了好几次眼泪了,我才敢去讲。”用心、尽情,这就是郑晋鸣对记者职业精神的理解和诠释,“半辈子写好人,还是没有写完;立志一辈子做好记者,但依然在路上。”今年8月,郑晋鸣带着5个学生到连云港开山岛上住了5天,“这个岛离最近的海岸也有12海里,没有淡水、没有电。”一对夫妇一守就是28年。每天清晨,夫妇俩都会到后山升旗。郑晋鸣说,他们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好人对责任的坚守。总有这么一些好人,让人泪流满面。“我写这么一批好人,也是在激励我一生前进,激励我永葆激情,使我不会停下记者的脚步。”郑晋鸣这样说,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为了坚守岗位,他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第二个孩子见到他时,也已经会叫爸爸了。

然而,他就是要把故事讲好、把工作做好,“记者不只是在路上,还要深入到实际中去,要会吃苦、敢吃苦、视工作如生命。”他说他山西老家有句古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坚韧、敬业、奉献,这是他当记者的注脚,也是生命闪烁的光芒。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一:向平凡人致敬“作为记者,我走过很多路,也遇到了很多人,更见证了他们的故事。”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孙铁翔说道,汶川地震、钓鱼岛巡航、南海巡航,危难面前他冲在一线、从容应对、记录真实;“黄金稻米”事件调查、湄公河复航,新闻现场他感受责任、坚韧和担当,用平凡人的故事彰显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6小时,孙铁翔冒着余震爬进了北川,采访时,北川老县城的一座山滑下来一半……谈起在北川的生死瞬间,军人问他:“当时就不怕被捂到里面?”孙铁翔说:“怕,但我更怕不进去后悔一辈子。”2012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发出后,中国海监编队在钓鱼岛海域高速巡航,并第一次在钓鱼岛海域度过中秋。孙铁翔问船长,“一年要在海上待多久?”船长说:“200多天吧。”孙铁翔心里嘀咕:“这个中秋我在海上待了20多天就瘦了8斤,怀孕9个月的爱人每天都在盼着我早些回去……”共和国的安宁,离不开这些默默无闻、坚守阵地的船长船员们,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孙铁翔评价道:“这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比风吹日晒更难熬的是内心的孤独和对家的牵挂。”其实,记者何尝不是这样一份职业呢?无私奉献,这是每一位平凡的记者在平凡的每一天,始终在坚持的状态。平凡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孙铁翔说,这些看似平凡的人、自认为平凡的人,却时时迸发着不平凡的劲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身上那种责任、坚韧、担当,不仅成为支撑个性的基石,更为国家积累着蓬勃兴旺的力量。所以,向平凡人致敬。向记录平凡人的记者,致敬!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二:用“微”传播正能量作为网站记者,整天为增加流量到处搜寻名人、富人、达人来吸引网民,是否因习惯了眼球效益而变得庸俗了呢?在网络这个鱼龙混杂的舆论场中,有没有一种清新的声音,让人脱离浮躁,追求崇高呢?网络的正能量在哪里?这些问题,困扰着刚刚采访完郭明义的东北新闻网新闻部副总监李理。在采访郭明义之前,李理心里在嘀咕,“传统媒体已报道了那么多,在网上写郭明义能有人看吗?会带来流量吗?”李理对网络记者这一职业认知的转变,源于郭明义精神的感动,也是记者自我反思、追求进步的一个缩影。从鞍钢回来后,“我真正懂得了支撑着他走过30多年的信念,那是来自他对共产党员这个身份的坚守。”李理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他说他一个网站“小”记者,就是要把“大”人物郭明义的感人故事在网上传递,就是要将正能量在网络播撒。“那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诉给更多的人呢?”李理想到了微博,对,“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20xx年3月25日,郭明义实名微博开通了。李理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发图片,一起商量怎么写好微博,“我要让老郭成为网上真正的红色‘大v’。”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三:一辈子写好人信仰的传承,能够推动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一生守候。光明日报社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在30多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直在基层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记录下一位又一位好人的心路历程。他说记者这条路很艰辛,但也很纯粹;他说自己半生都在流泪,却从来不后悔,也终将不后悔。20年前,郑晋鸣陪孔繁森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4天,他问孔繁森:“孔书记,你为什么要二进西藏?”孔繁森说:“艰苦地区更需要人呐。”6年前,郑晋鸣问汶川大地震英雄机长邱光华:“你已退居二线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地飞?”邱光华回答:“这么危难的时候,我不飞行吗?”这两位好人的英雄精神,让无数人动容,郑晋鸣说:“讲这些故事,我完全是把自己融入进去了,自己首先要感动。这些故事我都掉了好几次眼泪了,我才敢去讲。”用心、尽情,这就是郑晋鸣对记者职业精神的理解和诠释,“半辈子写好人,还是没有写完;立志一辈子做好记者,但依然在路上。”今年8月,郑晋鸣带着5个学生到连云港开山岛上住了5天,“这个岛离最近的海岸也有12海里,没有淡水、没有电。”一对夫妇一守就是28年。每天清晨,夫妇俩都会到后山升旗。郑晋鸣说,他们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好人对责任的坚守。总有这么一些好人,让人泪流满面。“我写这么一批好人,也是在激励我一生前进,激励我永葆激情,使我不会停下记者的脚步。”郑晋鸣这样说,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为了坚守岗位,他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第二个孩子见到他时,也已经会叫爸爸了。

然而,他就是要把故事讲好、把工作做好,“记者不只是在路上,还要深入到实际中去,要会吃苦、敢吃苦、视工作如生命。”他说他山西老家有句古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坚韧、敬业、奉献,这是他当记者的注脚,也是生命闪烁的光芒。

上一篇: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下一篇:会计新手从业必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