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成就人生议论文

2022-05-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磨难成就人生议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皮孟玲,女,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长沙市岳麓区石佳冲小学校长。从教25年,她从农村学校到县城小学、从县城到香港、从香港到长沙,由一名农村教师一步步成长为县里名师、省特级教师,并在长沙市岳麓区校长招聘中脱颖而出……一路艰辛与挑战,一路跋涉与超越,只因心中有一个梦想——把教育做到孩子的心里去。

第一篇:磨难成就人生议论文

养成良好习惯 成就幸福人生

题记: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德育资本。习惯的资本由于使用就不断的增大着,而且使人能够象经济界的物质资本一样,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宝贵的力量——有意识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厦建筑得越来越高。

2007年九月,沐浴着铁岭市教育年的春风,承载着清河区区委、区政府的厚爱,我们第一小学于开学前喜迁新居。崭新的校舍、全新的领导班子、几校合一的新成员,打造了一所由24个教学班构成的新的第一小学。继承原一小的光荣传统,我们将学校特色定位于养成教育,把“养成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的校训牌匾挂在教学楼前醒目的位置。因为我们深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为此,几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实效”的育人观念,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为依托,以“养成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为载体,强化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着力推进“养成教育特色校”建设,努力构建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育人氛围,提高了德育工作实效,促进了学生发展,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树立养成教育人人有责观念,构建全员育人的管理机制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由校长陈红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德育处领导及值周生组成考核小组,每天对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考核评比,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反馈。

2.明确养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德育是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提升学校内涵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使德育内容更加丰富,我们在工作中主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重点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确定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大意义,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品质。二是重点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待人、诚信为人、诚肯做人。三是重点开展养成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清河区第一小学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完善师生值周检查制度,实行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建立一支作风正派、思想过硬、业务精良、方法先进、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师德案例和教育反思,引领教师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教育事业的典范。

4、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突出做好学科养成教育渗透。充分利用各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二、打造艺术化育人环境,营建快乐和谐育人文化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教育行为之妙在赏心,学校环境建设之妙在悦目。清河区第一小学在校园结构布局上,按照人文化、生态化的构想,处处体现校园环境的艺术化。学校铁艺围墙、方砖操场、塑胶跑道、人造草坪足球场、自动化大门、现代化教学楼、学生水冲厕所等在建校时就围绕着整体设计的原则,追求和谐,融教育性与美感于一体。写在教学楼二楼阳台上的校训醒目耀眼;教学楼楼门两侧的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一目了然。通过校训、校风等标语造型设计透射出独特的校园感染力,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净化、绿化,通过开展“每人一棵树,我与小树共成长”的活动和关系单位的帮助,我校于07年秋开辟了桃李园,栽种了环校人中杨和垂柳,为师生营造赏心悦目的氛围,并使之与优美动听的音乐相配合,使学生在优雅的视听环境中耳濡目染,使高尚的品德和艺术修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教学楼正厅悬挂着教育方针;楼道的两旁有提示学生遵守纪律、保护环境、轻声慢走等警示牌。走廊墙壁围绕校训“养成良好习惯 成就幸福人生”张贴了“老师的话”,让学生在亲切的感觉中感悟好习惯的重要。在各班教室外的墙壁上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启迪学生美好心灵,促进学生健康、自主、和谐地发展。教室布置窗明几净,有班风、国旗。桌椅横竖成线,窗台有花,“班级风采”板报图文并茂。成立校园广播站,发挥广播系统的作用,让校园成为欣赏艺术的殿堂,愉悦学生心灵,提高美的感受和艺术修养。课外活动规范化,通过学生艺术节等各种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好艺术教育活动课,通过绘画、手工、器乐、舞蹈、合唱等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三、畅通课堂教学主渠道,拓展课程资源大世界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我们着重在课堂上下工夫,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办事要讲究效率,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在课堂上,而利用好课堂40分钟就显得尤其重要。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成绩优异的必备条件。为了让整个班级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积极发言的良好氛围,积极做好班级干部和头20名同学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起好的带头作用。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更是拓展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只要你细心,在现行小学教材中,到处可以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而学校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对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直接起到了导航的作用。我们学校在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的同时,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了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规范细则》、《小学生要养成的良好习惯》、《乡韵》、《弟子规》,把它们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学校定期抽查。由于校本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孩子们的书包里时刻装着这些书,除了在校本课上学习外,他们还利用课余或自习时间翻阅,用以对照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品德和习惯。

四、充分发挥班会和少先队主阵地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习惯养成教育活动

要加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必先让学生懂得规范的要求,养成良好习惯,自觉遵守规章,充分利用班会课让学生系统学习新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清河区第一小学养成教育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做到熟记于心,在生活中依据守则要求,规范自己行为。为增强实效性,根据上级的安排,我校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评价细则又重新进行了调整,我们把全校学生分成三个年龄段,依据学生的实际和认知能力,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全校掀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的热潮,各班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下,增强道德认识与情感体验,通过具体的的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真正做到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同时,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我校充分发挥政教处、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每年的3月份是“雷锋活动月”,我们开展了“雷锋事迹”故事会、“雷锋精神伴我成长”主题中队会、“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的千人签名等活动,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让雷锋的良好品质渗透到学生中间。现在我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等优秀品质正逐渐养成。“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校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从这个过程中体会妈妈的辛苦和对孩子们的爱,从而学会感恩。通过“红叶图书漂流”读书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使学生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寒暑假期间,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了“七个一”活动,指导学生读一本好书,参加一次社会调查,写一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写一篇道德日记,做一件好事,每周帮家长做一小时家务,每天听一分钟新闻,开学时,我们对活动记录进行了检查总结,并表彰了在该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并把这个活动延续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未来的主人,家事,国事与自己息息相关,从小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红领巾”广播站,是我校少先队常规活动之一,我们利用每天下午上课前的活动时间,根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确定红领巾广播站的内容,坚持主题鲜明,内容多样,由中高年级学生轮流承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广播站内容主要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文明礼仪常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校园快讯、个人才艺等。通过广播,既起到了宣传教育作用,又为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

五、落实常规教育,构建养成教育的框架

我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检查评比和激励教育为手段,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坚持求真务实,构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我们完成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校值周评比细则》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与落实,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尊师爱生、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互相关心、关心集体、珍惜维护集体荣誉,顾全大局、先公后私和先人后已等良好习惯。为达到教育目的,我校持之以恒地开展“日查,周结,月评”的常规教育活动,通过公布每周量化评比成绩,督促各班进行反思,找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班级工作。学期结束后,我们根据《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开展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家长评,明确达标要求,以评价促养成,循序渐进,鼓励评价,使学生外化行为转变为内驱力。

六、注重发挥“三结合”的合力功能,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教育更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依靠学校一个阵地,要随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请求家长在家里也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轨道上,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例如,在开学初,我们召开养成教育家长会,组织家长学习习惯培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要求每天作业让家长签名,这既能让学生重视作业,按时订正,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也需要家长的及时监督、培养。相信只要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众所周知,家长素质的高低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为此,我校把办好家长学校,辅导家长纳入我校的一项重要德育工作内容。安排副校长做“浅谈家长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家长合作,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等讲座,指导家长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让家长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学校的情况,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学生住地分散,班级学生人数多,给家访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校讯通工程的启用,取得家长配合,引起广大家长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视。

我们知道,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关怀。工作中,我们与社会联系形成合力,产生了优质育人的互动效应,我们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请他们到校为孩子们授课;我们还与交通队、消防队等部门联系,来校上课、演练,帮助孩子养成注意安全的好习惯;同时利用德育基地活动,取得各方面支持与帮助,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七、以文体活动为突破口,开创特色学校新局面,为学生终身幸福奠我校实施养成教育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校特色基本形成。为了开创特色学校新局面,我校本学期起将以文体活动为突破口,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一)起因

学校之所以选择体育教学为突破口,也是有很多原因的。

学生练习大合唱,站在音乐室里不到20分钟,竟然有10多个学生晕倒。

学校组织学生开学除草,10分钟不到小手就磨起了水泡。

去年冬天,全校将近50%的学生得了流感,学校被迫停课放假。

上学期学生体质达标检测,学生合格率低得可怜。

……

这一桩桩事实,深深震撼着我校全体教师的心:学生如此的身体素质,怎能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为什么参加过体育训练的学生,走上社会后适应能力就那么强?

作为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使命。学生无论将来干什么工作,都离不开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因此,学校要选择体育工作作为突破口,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实现“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或者是打工族子弟,受环境的影响,大多都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对学校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优势的课程资源。学校通过体育活动,充分发掘与利用这些优势课程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必定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所受用。

同时,加强艺术教育。要借鉴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学生全面实施艺术教育,使学生人人接受艺术教育,个个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义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二)任务及预期目标

1、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重点,把我校文体活动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2、 培养学生长期坚持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文体活动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通过文体教学及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4、 学校要开设各种文体活动兴趣小组,力争参加人数达到70%以上,体育达标率95%以上,体育项目有特长的学生占全校的8%以上,每个学生在校都有1——2项爱好。

5、 继续落实好“三操一活动”,时间控制在60——90分钟之间。

(三)实施的原则

1、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原则。文体活动要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学于乐,寓炼于乐,切忌成人化和强制性。

2、全面性原则。文体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形成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良性发展的局面。

3、坚持自主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原则。在组织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引导是必要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和自主活动权,在组织活动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讨论、组织、操作、交流和评价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4、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原则。应以校内教育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独特功能,促进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外教育环境。

5、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在文体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要制定出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但也要防止以怕出事故为由不积极开展活动的倾向。

(四)工作思路

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文体教研活动,规范文体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成立文体教研组,组织文体教师进行教学教改研讨,交流教学经验,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学校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全、开足文体课程,从不挪用和挤占文体课程。学校将文体教师的课堂教学纳入到教职工考核中,采取定时听课与不定时听课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分。

2、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切入口,建立检查、评估制度,对所学课程及时测试,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力争使全校学生的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

3、开展课外文体活动,丰富学校生活。

课外文体活动是学校文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文体教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

(1)落实好“三操”

学校加强对“三操”的管理,建立常规,严格纪律,成立检查小组,在精神面貌、出勤人数、动作质量等方面,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检查评比,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班级百分竞赛,定期公布成绩。

(2)落实好班级文体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利用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安排各种文体活动,由各班主任负责。学校将定期对各班锻炼情况进行评比,及时总结,形成制度。为使班主任老师能够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学校要组织教师观看魏书生老师是如何训练学生参与文体训练的录像,并定期举行班主任研讨会,举行班主任经验交流等,使每一名班主任都能积极投身于此活动中来。

(3)抓好文体竞赛

为活跃校园气氛,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的原则,按季节气候的不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竞赛活动。并将竞赛成绩纳入到学校先进班集体的考核中。如:每学期初,学校都要举行一次队列队形及广播体操表演赛;一年一度的春季、秋季田径运动会;每年冬季的长跑比赛、跳绳及拔河比赛;“祖国在我心中”歌咏比赛、“爱我校园”绘画比赛等。力争通过这些文体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身体,活跃学校文体生活,在校内形成浓厚的文体氛围。

(4)抓好文体特长生的训练,让学校成为文体特长生的乐园。

法一:建立特长生档案。学校根据平时举行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比赛,选定文体特长生苗子,建立文体特长生档案。(现拥有腰鼓、古筝、口风琴、合唱队、舞蹈队、花样绳舞、乒乓球、轮滑、空竹、剪纸、绘画、书法、朗诵等特色项目)

法二:抓好梯队建设。各特长小组要保证在各个年龄段都要有队员参与训练。

法三:把每周五下午作为文体训练时间。为保证训练时间,各特长小组除了在每天的早晚及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训练外,学校还把每周五下午定为学校的文体训练日。

法四:为文体特长生的发展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经常组织全体学生观看文体特长生的表演赛、组织班级对抗赛,使每一名特长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乃至全校同学面前表现自我,使他们都有一种成就感。

(五)实施的保障措施

1、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理念治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前提。学校要坚持以校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的办学理念,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学校要从观望等待的被动状态中跳出来,确立科学的办学目标和清晰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学校要树立依靠广大教师办学的思想,把师生作为服务的对象,尊重教师个体成长,体现人文化管理模式。

2、校长要高度重视特色创建工作。校长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人、团结人、引领人,用明确的办学方向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学校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要在教育评价、教师培训、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3、加强文体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文体教师的业务能力,充分利用课堂有效时间,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质量。

4、构建科学评价机制。教育评价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根本保障。学校要充分发挥评价主体作用,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教学管理体系,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评价改革促进教学工作的创新。

5、定期举行特色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学期初,每名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围绕学校特色工作,制定自己的落实学校特色工作方案。学期中间,要举行落实特色工作经验交流会,促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学期末,学校要在争创学校特色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6、开好一年一度的“文体艺术节”。学校要在每年的五月份召开一次大型、综合性质的文体艺术节。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如:大型入场式表演、腰鼓队表演、大型艺术体操表演、丰富多彩的游艺竞赛活动、现场绘画摄影比赛、各班级的特色刊板展览等。

著名教育学家马申斯基就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你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习惯,你一辈子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虽然我们学校还在建设阶段,养成教育的工作也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齐心协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思路,新办法,为孩子们幸福的人生而努力奋斗!

作者:陈红

第二篇:踏实进取 成就美丽人生

皮孟玲,女,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长沙市岳麓区石佳冲小学校长。从教25年,她从农村学校到县城小学、从县城到香港、从香港到长沙,由一名农村教师一步步成长为县里名师、省特级教师,并在长沙市岳麓区校长招聘中脱颖而出……一路艰辛与挑战,一路跋涉与超越,只因心中有一个梦想——把教育做到孩子的心里去。

踏实,才能厚重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皮孟玲老师来自农村,父亲当年“不要误人子弟”那句叮嘱把执著追求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植入她的生命——她坚信,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二十多年来,不管在哪个单位,任教哪个学科,她始终埋头做事,任劳任怨,踏实而成为业务骨干,厚重而显出自身价值。

1989年,17岁的皮孟玲以优异成绩从岳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华容县的一所农村中学。学校师资匮乏,没有英语老师,只学过三年英语的她晚上跟着一台“燕舞”牌录音机逐词逐句地读,白天再把前天晚上学会的英语教给学生;没有音乐教师,她就教学生唱歌弹琴。因为想着法子把课上得有趣、让孩子们学得有味,很快,她成了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两年后,她调入县城改教数学,并在这里幸运地遇到了一位优秀的教研组长张老师,由此开启了她的数学教学探求之旅。张教师不仅坚持听皮孟玲的课,而且每次都会进行全面解剖,讨论、评判,分析精彩与尴尬。在张老师的严格要求下,皮孟玲总是迅速修改教案,然后在第二节数学课中再次尝试。张老师最擅长“一题多变”,就是把一个例题在一节数学中变化出许多“变式题”。为了学到这一精髓,她借来小学6个年级的12本教材,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梳理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析各册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使她这个没经历过教学循环的教师,对教材有了宏观全面地把握。

正确的信念是稳定进取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解,就会坚毅、持恒地一步一步往前走。皮孟玲把自我专业追求作为自己教育人生的首要信念。中师毕业的皮孟玲总觉得没能读大学是一种遗憾,于是她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无论工作怎么忙,她都挤出时间学习。教育名著、文学经典等各类书籍占据了家里四面的墙壁,《教师报》、《人民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等报纸杂志也成了她生活的伴侣。后来,上网阅读也成了她学习的一部分。从23岁到38岁,在作为居家女人最为辛劳的时期,她先后读完了函授专科、湖南师大教育管理本科班课程和湖南理工大学数学及数学应用本科课程班。她经常说一句话:不要放弃学习,学习是最好的机会,学习是最好的成长!当别人在休息娱乐时,她却在书海中酣战,周末也经常搭班车到市里请教名师、专家,交流学习。2001年她克服家庭困难,到浏阳参加了三个月的首批省级骨干教师脱产培训班,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踏踏实实的积累,最能浇灌追求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课堂每天都是新》、《欣赏孩子的发现》、《全新的冲击》、《优质课并非一从不变》、《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浅谈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关注数学教学“失衡”现象,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经常在《华容教育》粘贴“豆腐块”,到在《当代教育论坛》、《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学参考》上发表专业论文,不断的积累已经成为她的自觉行为,成为了她在琐碎繁杂工作之余灵性的挥洒,引领她不断打开数学教学一扇又一扇精彩的门。

专注,快速成长

优秀的课堂是“炼”出来的。为了让自己的课上得更好,皮孟玲不仅从不放弃学校安排的任何锻炼机会,还经常邀请专家来帮自己“炼功”。县数学教研员李老师和特级教师许老师是她的“特聘专家”,每一次上完课她都拽着他们评课,并把提出的问题一个一个记在本子上。

1996年她被推荐参加县教学竞赛,为了上好《小数的认识》一课,她利用周末到处查资料,到附近学校去听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请教研组的老师一起研究教学设计,教案修改了五六次,誊写了七八遍……最终这节课以新颖的设计、民主的氛围和鲜明的学科特色获得了评委的好评,获得了县一等奖。

渐渐地,她在全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收获自信的同时更获得了前进的动力,开始更加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课堂,专注地自己锤炼。皮孟玲认识到,应该把抽象的数学教得生动有趣,快乐数学便成为了她课堂教学的专注。于是在做好日常教学的同时,她尝试开发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不同主题的活动课上主动梳理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后来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数学活动课”模式在全县进行了展示和推广。

教学20多年,“不重复过去”是她一直遵循的原则。她的教学设计总是随时间、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乃至动大手术,绝不“克隆”、“复制”。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上公开课,她都要让自己的备课体现出对学生、教材、教学理论的最新认识。如在教《植树问题》时,为了让学生建立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突破“间隔”这个教学难点,她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在县城沱江广场摄下了运动器材双杠、四周插的彩旗、路边的宣传窗等,在华容二大桥数出电线杆的数量,在城关南门堤上寻找有节的竹杆,到最后确定用康乃馨的茎作为导入新课的教具,她对教材的思考不断深入。同时,她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她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得出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的结论,然后告诉学生在汉朝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论述,接下来让学生在圆内画正六边形,来揭示“周三径一”存在的误差。当学生发现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误差就越小时,她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就叫“割圆术”,南北朝时期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就是运用割圆术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从教以来,她在这片“自己的园地”倾注了全部心血,坚持每日一题,每周一数学故事,每月一次数学活动,每节课她都会有意识的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史渗透到数学课中,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她编写一套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数学课外书。在全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她每年都有10多个学生获奖。

2004年,学校把她推到教导主任的位置。教导处的工作繁杂,领导多次考虑为她“减负”,但她坚决要求进课堂,坚持上一个班的数学课。她白天忙于上课和教学管理,晚上在电脑桌前备课,批改作业,撰写论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她发现一批又一批学生的人文素养越来越单薄。她思考着:小学是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应该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广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于是,她组织全校师生开展读书活动,主持推动《以阅读为载体,创建学习型团队》课题研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家长、教师参与,如今读书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传统特色”。

她很喜欢在教育中用“享受”这个词,也一直在成长中享受生命划动的痕迹。2001年至2006年期间,她先后3次代表华容县参加岳阳市和湖南省数学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她担任了县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培训主讲老师,多次送教下乡,七十多次为县市同行上观摩课、示范课。命运总是特别眷顾那些专注的人,2008年,她凭着自己的勤奋、聪慧、执着和在生命课堂里的且行且思,被顺利评为湖南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跋涉,追求高远

2010年,通过层层选拔,皮孟玲成为了县教研室的一名教研员。她深知,从一名教师到一名教研员之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了了解新课标修订后的不同点,她找来史宁中、马云鹏、黄翔、张丹等专家的文章对新课标进行解读;为了学会如何评课,她把《松子评课》读了N遍;为了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她看了100多节录像。她还在全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中建立 “小数会”,团队成员每周定期开展活动,每周六上午开设教研讲堂并亲自主讲。为了扩大老师们的视野,她与岳阳楼区的小数会进行“同课异构”联谊;为了给小数会的教师搭建磨课的平台,每学期都会举办教学研讨会。在她的带领下,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校骨干、县级名师。

2012年,通过教育部四轮筛选,皮孟玲被选派到香港参加“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协作计划”,交流学习一年(湖南省选派3人)。在香港,她以内地优秀教师身份走进学校,同香港老师共同备课、观课评课、做工作坊、教学沙龙等。她还针对观课议课中发现的问题给香港老师上示范课,2012年11月,她在香港佛教林炳炎纪念学校执教《比较异分母分数》,2013年3月她在香港新界妇孺福利会梁省德学校执教《比较四位数的大小》,2013年6月她在香港大埔区分享会执教《正比例》等。在香港的一年,她把内地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带到了香港,以精湛的专业水平、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香港校长和老师的尊重,并由香港教育局提名获得留任一年的机会。当香港的校长听说她在长沙招聘上了校长后,她们毫无保留的把学校200多个行政管理的文件拷贝给她。

对事业的执着促使她从来就没有停下过奋斗的脚步。2013年5月,她参加了长沙市岳麓区校长招聘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她毅然放弃了香港留任一年的机会,把所有的荣誉与成绩清零,从头开始,走上了岳麓区石佳冲小学校长的岗位。最近,她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岳麓二小副校长,将成为书写岳麓二小的第一人。

每一次改变,她都“贴地而行”。从“雅行教育”开始,规范学生的行为礼仪;从诵读经典开始,点亮学生的阅读梦想;从校长寄语开始,启蒙学生的道德素养;从每月一节开始,丰富学生的德育艺术……正如她在应聘校长时所说:“‘把教育做到孩子心里去’是我香港教学交流一年的感悟,也是我一生的教育追求。虽说我起始学历为中师,但我有勇气参加竞聘,是因为我觉得师范生不应该成为我教育追求路上的障碍,而应该是那个时代的骄傲。我的优势在于:树人性的管理,有专业的自信,融中西的理念……我将在荣耀中多一份担当……。”无论面临多少艰辛与挑战,皮孟玲始终相信,工作着是美丽的,踏实进取才能成就美丽的人生!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激流

第三篇:谱写基因人生 成就科研栋梁

1978年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号召广大科学工作者和青少年“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这次激情洋溢的讲话激发了无数青年人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这一年,记者徐迟撰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在全国引起轰动。这一年,徐书华出生在这个“科学的春天”里,冥冥之中,从事学术研究、做科学家似乎成了他的宿命。

转眼间,30余年弹指一挥间。

30年,于一个国家来讲,承载着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上天到具有世界级震撼性的“嫦娥奔月”的厚积薄发;拥有着从恢复高考以来一辈人的读书情与强国梦。30年,于一城市来讲,历经着多多少少的变更与迁址,浓缩着形形色色的悲欢与离合。30年,于一个科研团队来讲,像是一条路,一个明确的方向,一代接一代始终向前奔跑的人。而30年,于徐书华来讲,却更是一种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历程,一个理想的逐渐实现过程。

当我们看到徐书华的科研简历时,不禁被他华丽的学术经历所震撼,这个才30岁出头的年轻科学家,竟然已经在群体基因组学这个深奥的研究领域留下了一串串光辉耀眼的足迹: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2)、中科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12)、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2完成人)(2012)、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1)、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1)、上海市遗传学会理事(2011)、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1)、复旦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10)、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09)、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09)、赛诺菲-安万特(法国)-上海生科院优秀青年人才奖(2009、明治乳业(日本)生命科学奖(2009)。

梅花香自苦寒来。徐书华在探索群体基因组学的历程中,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倾注着他的智慧、勇气、辛劳和心血,每前进一步,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人物名片:土生土长的学术明星

徐书华并没有像其他活跃在各领域的大多数青年科学家一样有出国留学经历,他所有的教育和科研训练都在国内完成。徐书华出生在鄂西的一个遥远的小山村,中学就读于当地的民族学校,本科就读于省属的湖北大学,2003年才来到上海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毕业后,没有博士后经历的他,直接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一路都波澜不惊,一切都平淡无奇。然而,“君子厚积而薄发”,22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在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合作共建的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徐书华开始渐渐展示他的科研潜力和实力。

基于博士论文的工作基础,徐书华把自己的领域定位在群体基因组学(他的课题组也以此命名),并在2007年开始建立并确定了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致力于研究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遗传混合),从此“混血”(混合)人群成了他钟爱的研究对象。如今,5个年头过去了,徐书华在混合人群的遗传结构、环境适应和基因定位策略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连续性成果。他系统研究了混合人群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构建了首张欧亚混合人群的基因定位图谱,并在全基因组水平量化分析了汉族人群的遗传结构及其对关联分析的影响,系统研究了单基因疾病和复杂疾病基因的特征;在人群混合与环境适应性方面,建立了检测混合人群自然选择的新策略,从全基因组水平揭示了美国黑人及藏族的环境适应性;在遗传混合与人群历史研究方面,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了亚洲人群的精细遗传结构和混合模式,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研究;他发展了利用遗传混合和重组信息研究人群历史的方法,首次从遗传学角度估计了亚太地区人群的基因交流和扩张时间。

他的成果在最近5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杂志《科学(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和具全球影响力的领域核心学术期刊《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AJHG)》、《基因组研究》、《人类分子遗传学(HMG)》、《人类遗传学年刊(AHG)》、《分子生物学与进化 (MBE)》、欧洲生物医学中心《BMC》以及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的系列期刊杂志等。这些论文中,多篇成为杂志的“亮点论文”和“封面文章”以及入选著名生物和医学论文数据库——Faculty of 1000并被推荐为“必读论文”——生物医学类论著的前2%。同时很多成果得到杂志编辑专门点评以及得到《Science》、《Nature》、《Nature China》和《Current Biology》的新闻报道或综述评论。

也许是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研究机构给他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舞台,徐书华一直扎根国内,虽然不断有出国“深造”机会,但他仍然坚持在国内致力于他钟爱的“混血”人群的群体基因组学研究。他个人也从2006年的助理研究员,到200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9年被聘为研究组长,直到2010年晋升为研究员并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而2011年他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德国马普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的“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的全球招聘中,在马普学会副主席Herbert J?ckle教授带领的9位德国专家和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李家洋院士为首的5位中科院专家的见证下,经过两轮淘汰式评审,徐书华脱颖而出,成为迄今唯一一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而从第一位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现任同济大学校长的裴钢院士,到目前总共近10位获此职位者,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德国马普学会是国际知名的从事基础研究的机构,对于徐书华这样的“土生土长”的青年科研人才来讲,没有“千人”或“百人”等这样吸引“海归”的通道,这个职位,无异于雪中送炭。对于徐书华自身,也是一次有力的肯定。

实际上,“土生土长”的徐书华,不仅在国内获得多项学术科技奖励,他的科研成果也获得国际同行的注意和认可。他先后多次应邀(作为Keynote Speaker)到德国、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韩国等多个国家举行的国际性会议上报告研究结果和进行学术交流。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今年早前他还作为特邀报告人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HUGO Meeting)上作40分钟报告。

学科大观 灼灼其华

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丽。

当徐书华踏进群体基因组学这个研究领域之后,这方多学科综合性的学术领域就给他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现代人类自起源到向地球每一个生存空间的探索,直到如今分布到世界各地,这是一个分离、迁徙、隔离、再接触、交流、再融合的悠久历程。无论人类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以及将来如何发展,基因交流就始终没有停止过也将不会停止,在遗传上最终走向融合是可以预见的甚至是正在见证的趋势。因此,研究人群的基因交流或遗传融合不但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群的起源、迁徙和融合的历史,而且在探索人类进化机制以及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由于人群形成之初的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或更极端的瓶颈效应(Bottleneck effect)、长期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自然选择)等原因,人群的性状多态性以及人类基因组中相当部分的遗传多态性在不同的人群中丢失或固定下来;人群之间的融合使得那些原本固定到不同人群的遗传变异重新组合在同一个群体乃至同一个个体中,不但增加了新人群的总体遗传多样性,而且也在极大地增加了个体的遗传杂合度,对个体的基因表达以及最终性状的表现包括疾病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因此,研究混合人群和人群的融合,不但可以利用混合人群特有的遗传特征寻找复杂性状相关的基因,而且在研究遗传变异的相互作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对阐明疾病的遗传学基础和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此外,近年来徐书华和同事的许多研究成果为业内外广泛关注,国外著名媒体BBC,TIMES,Nature News,巴黎先驱报等,国内媒体如《中国科学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汇报》、《科学时报》、《北京科技报》等,以及各大生命医学科学网站如“生物通”、“生物谷”等纷纷进行报道和评论。这些有关人群关系和基因交流的成果提供的知识,为人们了解自身的历史、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在遗传上的联系、从而认识并包容其他人群的文化和信仰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因此,研究混合人群和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混血”)也具有现实的社会科学意义。

创新构思 灵光闪现

谁播下种子,谁就会有收获。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契机,通过前期在全基因组水平对人群遗传结构的细致研究,徐书华注意到现代人群其实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基因交流或遗传融合的过程,或者说“混合人群”的概念可以推广到大部分现代人群。不仅大家熟知的移民国家的许多人群如美国黑人、美国墨西哥裔和美国西班牙裔人是典型的混合人群,中东、中亚大部分人群是混合人群,南亚和东南亚人群大部分是混合人群,甚至连日本人、韩国人、中国汉族和藏族这些东亚人群都可以在个体基因组水平(不仅是群体水平)看到明显的混合特征。按照徐书华的理解,人类历史上以及目前和未来基因交流和遗传融合是一个常态,而不是特例。这也许不算一个全新的发现,但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人群融合的角度去研究和考虑群体基因组特征,对当前和未来的群体基因组学发展将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性意义和实践价值。

混合人群的遗传学研究,尤其是以美国黑人为对象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一直以来,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利用混合人群中增强的连锁不平衡性质进行基因定位研究。但实际上,混合人群至少还有两个重要的研究优势尚未被开发利用。一个是环境适应(自然选择)的研究,另一个是基因相互作用研究。这两个方面本身的重要科学研究意义毋庸质疑且显而易见。

值得强调的是,以遗传融合的视角在混合人群中研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以一般人群的常规研究策略无法达到的。更有意思的是,以混合人群这个思路仔细去探究,可以发现这两个方面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而自然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研究价值 意义重大

科学的未来属于勤奋而有理想的青年一代。

凭借寒窗苦守的努力、对科学问题的敏感和对自己研究方向的执着,徐书华一路走来,花开花谢,终于看到了汗水和心血凝结的果实。他在人群基因交流和遗传融合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科学意义。

首先,在全基因组水平对新疆人群的遗传结构展开了系统的研究,这不仅是首次在基因组水平对西部地区的人群遗传资源展开调查,对开发我国人群遗传资源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国际上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欧亚人群基因交流的案例,对人类遗传学、人类学、语言学乃至于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次,对混合人群连锁不平衡提升机制的研究以及基于新疆混合人群遗传特征的基因定位策略研究和基因定位图谱的构建,不仅在复杂性状或疾病研究中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而且更新了学界对混合作图基因定位策略应用范围的认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再次,对汉族精细遗传结构的研究,不但从全基因组水平揭示了汉族的南北差异和长三角地区汉族的混合特征,加深了人们对人群地理分布和遗传结构关系的了解,而且对复杂疾病的关联分析合理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再其次,发展了研究混合人群环境适应的策略和方法,对美国黑人混合前后的环境适应以及藏族高原适应进行了全基因组研究和深入的群体遗传学分析,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出独特见解和思路,这不仅对弄清人群适应遗传基础本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更广泛的人类适应进化机制研究方法和策略也具有启发性意义。

最后,利用混合人群的遗传结构特征和基因组重组信息,首次从遗传学上对亚洲分布最广的南岛人群的迁移和扩张时间进行了估计;通过在基因组水平全面细致地研究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从过去单一遗传座位过渡到全基因组范围的量化分析,精细地解析人群遗传结构和基因交流(遗传融合)模式,重新审视群体、个体以及基因片段的遗传亲缘关系,对深入了解亚洲人群的起源、迁徙和融合的历史和进化遗传学机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饮水思源

注重学生独立性的培养

徐书华坦言,如果说自己近几年在科研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当然是得益于国家目前良好的科研环境及政策和基金支持,但是自己成长到今天,一路走来,离不开那么多老师给予的辛勤教育;他特别提到要感谢两位研究生导师曾经的培养和关怀,尤其是他的博士生导师和长期的合作者金力教授,直到现在仍然在样本和数据资源上给予他大力支持;金力老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营造对年轻人“散养式”而非“圈养式”的宽松环境、鼓励自由探索的氛围以及允许后辈挑战和超越的气魄,为他自由发挥其潜能、不断提出新思路、从事独立探索性科学研究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机会和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让徐书华印象深刻。他依然记得金力老师讲过的一句话,“我从来没有指望所有学生都成为科研人才,只有那些能自己‘长’起来的学生,最后才能在科研上有所成就”。他认为,实际上,金力老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但是又适合培养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良好环境,使得那些真正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迅速成长起来。

在人才培养上,徐书华明显受到了导师的影响,目前他的研究组成员甚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课题。徐书华感慨道,“尽管深知‘流水线’似的工作和管理方式更容易很快出成果,但是不利于创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将来可以独挡一面的‘将帅型’人才培养”。然而,徐书华坦言自己资历尚浅,不能照搬金力老师的培养模式,加上追求完美的性格,天生“一个操心的命”,或者是用他自己开玩笑似的说法——有比较严重的“强迫症”,习惯于事必躬亲。因此,尽管徐书华如今已拥有一支十多人的队伍,他依然还自己坚持写程序、分析数据、从头到尾画图做表格写研究报告。他戏称自己这类人为“超级博士后”,即仍然像研究生一样工作的教授和研究组长。

当然,徐书华认为这个境况肯定会慢慢改观,一方面,目前他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堪称“豪华”的研究团队,他现在研究组中的十几位成员中,不仅有从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的完整梯队,而且成员的专业涵盖遗传学与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满足计算生物学研究的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指导近十个博士研究生几乎占据了他所有时间,他必须“角色转换”。徐书华说他每周工作14天。我们以为他在开玩笑,后来弄清楚原来他每天工作16小时,每周工作7天,也就是每周112小时,如果按正常情况下每天工作8小时,确实是14天。“也经常有人对我说,‘你这几年发展真快!’“徐书华笑着说,“其实他们不知道,我花了他们能看到的两倍时间”。即便如此,他依然感到时间不够用。“其实你会发现,你根本做不到今日事今日毕,总会有很多欠债,而且越来越多,最后你必须放弃很多”,徐书华的语气中似乎充满遗憾和无奈。“但是科研和人生都是这样,不可能十全十美,需要有好的心态去面对,但是有继续前进的空间,没有人会停下来”,徐书华一脸的倦态却也掩饰不住他内心的踌躇满志。

从国内走向国外,从“土生土长”的莘莘学子成长为“拔尖”的青年科学家,道路崎岖漫长。在充满酸甜苦辣的征途上,留下了徐书华的艰辛和喜悦,闪烁着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梦想实现的渴望。

拼搏与奉献使这位青年科学家的青春年华绚丽多彩,熠熠发光。

作者:石丽云

上一篇:综合实践课开展论文下一篇:改革创新勇于担当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