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2022-10-16

第一篇: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成都理工大学关于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的管理规定

为了加强和规范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管理工作,维护就业协议的严肃性,现就我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的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在“双向选择”的原则下,用人单位与毕业研究生确定了就业关系后,应及时签订正式的《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

二、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应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就业协议中的有关约定。

三、自毕业研究生把就业协议书送达用人单位,用人单位签章后,协议已生效,毕业研究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宣称此就业协议书无效。

四、协议书经用人单位签章后,应立即交回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由于毕业后将根据协议书上所填内容派遣和寄送档案,因此,应当确保协议书上所填内容完整准确无误,如因协议书内容填写错误导致出现问题的,责任由填写人员承担。

五、毕业研究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不得随意违约。若因特殊情况需违约,应严格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1、经协商原签约单位同意解除协议,并上交该单位出具的加盖人事公章的同意解约的书面证明原件,复印件或传真件无效;

2、在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部网站下载栏(就业)中下载《成都理工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更换(补发)申请表》,填好后向所在学院(中心、所)提出申请,经导师签字和所在学院(所、中心)分管领导审核同意签字并加盖公章;

4、将《成都理工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更换(补发)申请表》、原签约单位出具书面解约函原件和原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交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审核;

5、经审核无误,则予以更换新协议书。

六、毕业研究生所领取的《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需妥善保管,以防遗失。若特殊原因需补发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1、在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部网站下载栏(就业)中下载《成都理工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更换(补发)申请表》,填好后向所在学院(中心、所)提出申请,经导师签字和所在学院(所、中心)分管领导审核同意签字并加盖公章;

2、在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部网站公示一周,原协议作废。

申请补发协议书的研究生提供的情况必须真实,严禁弄虚作假。凡属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将严格按校规校纪予以处理,并且因虚假材料造成的后果由毕业研究生本人承担。

七、就业协议不得翻印,一经发现,将严肃追究相关同学的责任,作出严肃处理。

八、本规定由成都理工大学研究院(部)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篇:【成都理工大学排名】成都理工大学特色专业-成都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成都理工大学排名】成都理工大学特色专业-成都理工大学录取分数

线

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组建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主体原成都地质学院和成都理工学院,曾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重点高校。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现为四川省重点大学。校园面积2888亩,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成都理工大学是一所以能源、资源环境、基础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为优势特色,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2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同时设有研究生部、沉积地质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以理工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农学、教育学9个学科门类,有68个本科专业、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在校学生总数2.5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万余人,硕士研究生3004人,博士研究生585人。在编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2人,教授204人,副教授442人,其中有3人成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7人入选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8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人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3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0人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学校是我国重要的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1个与西南石油大学共建)和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校54年来,完成国家和省部级

科技项目近1000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00项(次),发表论著1.5万余篇(部)。 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近年来组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英语演讲等重要赛事,获得国际奖9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500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田径、羽毛球、攀岩、健美操锦标赛前八名20余项(次),省市高校田径、篮排球、健美操等团体和个人前八名近40余项(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含金奖在内的各类奖励50余项(次)。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近5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核心期刊4种。有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独立学院和多个联合办学点,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博物馆是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6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家以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重庆大竹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博物馆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首批建设的数字博物馆,并获得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级别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基地称号。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160余万册,中文电子全文图书约80万种,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3万多种,并且集藏、借、阅、咨一体化和印刷性文献与数字化信息相统一。学校档案馆馆藏丰富、管理规范、分类科学,是四川高校少数获“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国家一级”称号的档案馆之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以服务行业、服务桑梓为己任,为国家输送了10万多名各类毕业生,他们绝大部分已成为所在部门的技术或管理骨干,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管理专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中央、沪蓉高速公路起点、多条重要交通干线交汇处,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学校师生员工抓住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西部

大开发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建设显著特色的高水平研究

教学型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成都理工大学招生网站:

第三篇:成都工业发展空间布局研究

成都市构建全市工业梯度发展新格局

“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二圈层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三圈层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为次第,我市将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强力构造我市工业梯度发展的新格局!”记者昨日从市经委获悉,根据我市工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市经委在经过前期深入调研之后,下一步全市工业发展将按照产业梯度发展规律和“一区一主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区和二三圈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关系,努力形成加工制造环节和生产环节相关联的新格局。

全域成都工业谋求梯度空间布局

今年初,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坚持以“全域成都”的理念规划和推进成都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全面加速推进成都的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工业增速屡创新高,效益增速快于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市经委作为全市主管工业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部门,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为抓手、生产要素为保障、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为核心,强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而全市各个区(市)县则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强有力的发展载体,按照全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区一主业”的规划,大力促进各区域内的工业快速发展。

来自市经委的数据显示:1—10月,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51亿元,增长24.9%,增幅高于全国10.5、全省5.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08.9亿元,增长46%,增幅高于全省24.8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740.87亿元,增长25.6%;综合效益指数达235.5%。

“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就是要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工业产业之间的协作配套!”市经委主任何礼接受采访时称:根据我市工业发展具体情况和规划要求,下一步,全市工业系统将按照产业梯度发展规律和“一区一主业”要求,进一步明晰中心城区和二三圈层之间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关系,努力形成加工制造环节和生产环节相关联,中心城区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与二圈层现代制造业、三圈层传统优势产业梯度发展的新格局。

产业发展三个圈层形成关联传动

据市经委主任何礼介绍称,根据下一步全市工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分析,中心城区将大力培育和引进管理、研发、采购、投资、结算、物流等区域性总部,努力打造6大工业总部聚集区。

具体包括:以电子信息、光电光伏、汽车电子、生物医药企业总部为主的高新区总部聚集区,辐射带动经开区汽车、双流光伏、新津硅材料等制造业发展。以机电企业总部为主的成华总部聚集区,辐射带动都江堰机电、新都精密机械、郫县精密机电等制造业发展;以轻工企业总部为主的武侯总部聚集区,辐射带动金堂和崇州的制鞋业、新都和崇州的家具制造业,以及蒲江食品饮料、郫县川菜工业、邛崃名优白酒等三圈层农副产品加工等制造业发展;以航空企业总部为主的青羊总部聚集区,辐射带动新都民用航空发动机生产企业,双流整机维修服务、附属配套产品、客货飞机改装企业的聚集发展;以工业设计、创意企业总部为主的锦江总部聚集区,辐射带动蒲江寿安现代印务业发展;以装备制造企业总部为主的金牛总部聚集区,辐射带动经开区工程机械和新津路桥机械成套设备、青白江石化设备、金堂发电成套设备等制造企业的聚集发展。中心城区实现以产品制造为主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价值链高端为主转变,辐射带动二三圈层产业发展。

同时,高新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生物医药制造业,青羊区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制造业。

以双流、崇州等为代表的二三圈层发展,则在“全域成都”的理念下形成传动发展,形成聚合效应。据市经委主任何礼介绍称:二圈层按照“一区一主业”规划,大力发展汽车、光伏、冶金建材等现代制造业及相应的物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三圈层积极承接加工工业转移,搞好与中心城区高新技术产业、二圈层现代制造业的协作配套,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家具、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资源性特色产业,带动相关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可持续发展全市工业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日趋优化

以全域成都理念,来促进、规范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优化调整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布局,由原来的116个调整为21个;到中心城区与三圈层形成的“飞地工业”经济,如青羊-蒲江、锦江-金堂对流形成的飞地工业经济;到规划确定“一区一主业”,一个区(市)县的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支持发展一个产业,对于新招商引资来的不符合本区域发展规划的企业,则实行全市流转;到我市根据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包括电子信息、汽车等在内的10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强力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再到如今提出的

一、

二、三圈层区(市)县产业梯度发展,形成关联发展的新格局——我市工业发展已经走上一条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快车道!

■2004年以前,全市共有116个工业园区,平均每个区(县)有近10个。这些工业园区缺乏统一布局,由于力量分散,没有足够的财力配套等,普遍呈现散、乱、差的特点。2004年,出台《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年—2020年)》,根据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逐步将116个园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错位发展。

■2006年,青羊和蒲江、锦江和金堂、成华和大邑、武侯和崇州“工业对接”——在全市工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我市工业创新提出了建设城区工业以异地发展的“飞地工业”。与此同时,金堂和锦江两地政府和九龙集团采取“2+1”方式共同开发建设九龙服装工业园,崇州积极承接武侯鞋业转移,建设中国女鞋之都——崇州生产基地。通过城乡产业的互动,构筑强大的产业支撑,有力地促进了“三个集中”,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全域统筹,一区一主业。2008年2月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的试行意见》及《成都市重大工业招商引资项目统筹流转试行办法》正式下发。根据两个文件的规定:一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支持发展一个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严格执行工业集中发展区空间布局规划,严禁擅自改变工业用地用途,凡是新建工业企业必须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鼓励引导工业集中发展区外的企业按照产业定位迁入相应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对于不符合本区域发展的招商引资项目,则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统筹、流转!

■到2017年,全部重点产业集群将实现增加值55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1.9万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上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将达到7个,汽车产业有望成为我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2008年9月22日,成都市经委对外正式发布关于成都市重点产业集群规划的具体内容。根据规划,在这些重点产业集群规划实施后,将极大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市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将得到极大提升,成都将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根据我市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市经委在深入调研之后提出了全市工业产业发展的梯度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加工制造环节和生产服务环节相关联,中心城区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与二圈层现代制造业、三圈层传统优势产业梯度发展的新格局。

区县承载 全市工业合理布局快速发展

努力形成加工制造环节和生产环节相关联,中心城区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与二圈层现代制造业、三圈层传统优势产业梯度发展的新格局——这其中,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最主要承载,全市各个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则根据各自的产业特色,关联发展、传动发展,以产业集群实现强势突破,强力推动着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心城区的引领作用

2008年11月,作为全年地产界极具标志性与前瞻性的盛事,“2008中国地产经济增长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成都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再度问鼎获得“2008中国总部经济杰出贡献奖”——“这是对我们整个工业总部经济发展的‘青羊模式’的充分肯定”,11月19日,成都青羊工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继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说两次获得“中

国总部经济杰出贡献奖”的意义。

据介绍,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东区规划占地2.01平方公里,2005年5月开工建设。三年时间里,政府用400万元财政投入撬动市场主体近14.4亿元的建设投资,引进了包括新加坡凯德置信等世界500强在内的99家企业入驻,吸引企业投资近64亿元。园区投资强度达到每亩480万元,税收强度达每亩100万元。

“其创新一个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市场主体办园区,政企联手、市场运作!”记者了解到,青羊工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是由青羊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成都置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合信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而成。整个工业区的开发由青羊发展公司全面负责,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对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安置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目前,园区规模和开发收益初步显现,并与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借贷关系,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力,目前公司正积极进行上市准备,预计在2010年左右上市。

“价值共创、利益均沾,则是整个园区成功运作的原因之一。”据了解,青羊区在推进工业集中发展中,注意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种优势。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所处的位置,将园区定位为高附加值产业,着力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着力打造以工业企业总部基地为核心,既实现了错位经营、差异化发展,又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产业能级全面提升和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成功实现了政府、企业“双赢”。其中政府盈利主要体现在分红收益、资产收益、税收收益三个方面,2007年青羊区政府已获得分红收益1600万元,实现税收1亿元;预计2010年总部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分红收益、资产收益、税收收益分别为4亿元、3.2亿元、10亿元。

在位于三环路边上的成华区的总部基地内,“总投资5亿元,占地40亩,修建矿业集团办公、营销及结算总部”、“总投资5亿元,占地37亩,修建气雾制品研发大楼”„„一批批投资上亿元项目纷至沓来,抢摊成华,入驻龙潭工业区。据龙潭寺工业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称,早在2007年,成华区就将工业区发展方向定位为总部基地(企业研发、销售、结算、办公中心),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端品牌工业,形成产业梯度,实现错位发展,并力争5年内引进总部项目300个、实现投资300亿、税收50亿,把工业区建设成为服务四川、辐射西南、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工业总部基地。截至目前,已经有包括上海裕都、二重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100余家总部项目入驻园区。

同样,高新区的电子信息、光电光伏、汽车电子、生物医药企业总部聚集区,武侯的轻工企业总部聚集区,青羊的航空企业总部聚集区,锦江的工业设计、创意企业总部聚集区,金牛的装备制造企业总部聚集区„„均在各自的发展领域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发展带动作用——中心城区实现以产品制造为主向研发、品牌、市场营销、标准制定等价值链高端为主转变,辐射带动二三圈层产业发展。

“传动”的二三圈层发展聚合效应

作为二圈层发展较快的区县之一,1—10月,双流县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16.5亿元,

同比增长25.2%,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49亿元,同比增长30%;工业集中度65%。19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实际完成投资28.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145%,项目达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171.34亿元,其中,投产达产项目9个。总投资27.46亿元,2008年计划投资9.06亿元,1—10月完成投资10.5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15%,项目达产后将新增年销售收入54.76亿元;加快建设项目7个。总投资83.71亿元,2008年计划投资10.05亿元,1—10月完成投资18.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82%。

按照“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定位,双流将重点发展光伏光电及机电产业。作为这其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光伏产业项目,总投资54亿元,一期投资17亿元,建多晶硅切片、单晶硅切片、多晶硅电池及电池组件生产线,1—10月完成投资9.6亿元,年产60MW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于8月28日产品下线,年产200MW太阳能多晶硅切片于10月23日产品下线。另外:四川飞阳科技有限公司一期于10月22日试生产;四川中科倍特尔有限公司特种光学项目于10月27日试生产„„

光伏光电产业这个产业带上,与双流县毗邻的新津县,两者则形成了产业的传动——新津县重点发展硅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构成了双流光伏光电产业的上游产业。

来自新津县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已经聚集工业企业达到216户。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尤其是突出工业重大产业化项目“聚核”效应,新津县按照全市“一区一主业”的规划要求,成功引进了投资27亿元的天威硅业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投资26亿元的中蓝晨光新材料基地项目等。该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称:特别是在今年10月新引进的投资超过百亿、销售超过百亿的中国化工集团西部基地项目,其重要原因就是“新津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并与周边形成了产业链发展态势!”

根据我市光电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我市将形成“一园、两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其中,双流光伏产业园以天威新能源为龙头,阿波罗太阳能,碧晶科技,超磊实业等为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链中下游,重点项目是太阳能级多晶硅的铸锭切片、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等。而新津的硅材料基地,以天威硅业为龙头,重点是光伏产业链上游高纯多晶硅材料的提纯和制备。

塔吊林立,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内地一片繁忙景象。对于三圈层来说,崇州今年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可谓奇迹。

来自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新引进项目99个,协议总投资110亿元,占地8200亩。其中,1—3亿元的项目11个,4亿元的项目4个,4—10亿元的重大产业化项目5个。

截至目前,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1亿元,同比增长286.8%,完成目标值的106.8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5.41亿元,同比增长116.4%,完成目标值的108.2%,工业投资完成23.6亿元,同比增长372%,完成目标值的109.43%;新增7家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企业数达到24家,工业集中度预计达到45%,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入库税金7400万元,同比增长34.55%,完成目标值的127.58%。

“平均下来,我们3.7天引进一个项目,2.7天开工一个项目,并争取10天开工一个项目”,崇州市委副书记、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书记、主任肖压西接受采访时称:“这主要原因在于:找准园区发展的产业定位,主动承接中心城区和二圈层发展的产业转移,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区域的产业转移!”

11月5日,在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内,作为目前我市最大规模板式家具的生产厂家,成都全友家私有限公司,正在开足马力生产。“一期占地700亩地,已经全部修建完毕,根据公司发展规划,目前又征地2000亩,明年起开始修建全友家具产业园二期工程,预计整个投资将超过30亿元!”业内人士分析,按照目前全友发展速度,预计在3-5年之内,其产值将超过百亿大关。

“这和以前的分散发展模式不一样,我们把所有的家具企业实行集中集群发展,包括原辅料供应、市场、模具生产以及物流等,均相对集中,形成产业规模发展”,管委会副主任黄来远介绍,不仅家具产业如此,制鞋产业更是如此!

据了解,崇州鞋业大部分企业是承接武侯鞋业转移发展的,“目标是打造中国女鞋之都的生产基地”,黄来远称:在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内规划制鞋产业园,规划面积12000亩,计划到2012年,引进大中型制鞋及配套企业500户以上,年产皮鞋4亿双,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万个,建成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成品鞋、鞋面革生产基地,鞋材交易市场及技术工人培训机构。在承接企业的时候,“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转移,而是在企业搬迁过程中,与技术改造相结合、与产业提档升级相结合,与当地就业培训和品牌提升相结合!”这样,武侯鞋业企业在搬迁之后就得到了一个巨大的提升空间。

第四篇: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第五篇: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研究

2012-12-11

乡村旅游始于100多年前的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1]。在我国,乡村旅游则是在最近20年才兴起的。1987年春,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郫县友爱乡农科村诞生,成都也因此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我国乡村旅游发源地之一。2012年,成都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全市总体目标。在这一总体目标指引下,大力实施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旅游现代化、国际化,切合现实所需,关乎未来所系。

一、资源优势: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旅游国际化是一国旅游要素走向世界的过程,旅游要走向国际化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旅游资源等级﹙如资源特色、类型、集聚度、丰富度、珍稀度﹚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成都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其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多、品级高,且保存了十分浓郁的农耕文化传统。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是中国二千多年农耕水利文化的见证,也是成都高品级乡村旅游资源的典范。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成都市乡村旅游得以快速发展,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特色村59个,星级乡村酒店84家,星级农家乐121家,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旅游古镇为主要产品的旅游产业业态。从资源类型看,以下四个功能板块是成都市乡村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是以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等水利工程,以及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是体验两千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源远流长的平原农耕文明的最佳乡村旅游地。此外利用都江堰景区的秀丽风光,发展拜江祭水、避暑养生、体育健身、文化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

二是以洛带、黄龙溪为代表的国家、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围绕着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9个市级文化名镇,发展集接待服务、古镇建筑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复合型乡村旅游。

三是以农科村、三圣花乡、龙泉“桃花故里”为代表的农家乐。全市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特色村59个,星级乡村酒店84家,星级农家乐121家。这些农家乐依托城市郊区这一区位优势开发了农事参与、乡村观光、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修学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

四是以都江堰、彭州、崇州等为代表的灾后重建现代化村庄。结合汶川地震灾区农村灾后重建,陆续推出灾后重建农民新村观光游、农家生活体验游和农村风光休闲游等乡村旅游项目,向游客全面展示成都受灾乡村地区的灾后重建和农村旅游恢复成果。

承载上述四类乡村旅游资源的地区,对国内外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已成为众多游客节假日闲暇度假的重要目的地,为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二、多重价值: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的发展意义

国际化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消除地域空间的阻隔,增加资本、人员、理念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2,3]。乡村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是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因此,加快推进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必然会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为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持续动力。

(一)乡村旅游国际化是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肩负着探索可供全国城乡统筹经验借鉴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成都坚持不懈追求和探索解决的现实命题。乡村旅游产品生产、消费的主要场所虽处在偏远平静的乡村,但由于乡村旅游的消费市场主要来源于喧闹繁华的都市。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是维

系城乡共生共荣、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推进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一是能促进国际国内旅游资金、人才、信息源源不断流向广大农村地区,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二是能扩大成都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成都国际化水平。此外,还能以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带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可见,实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能有效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产业支撑问题,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搭建起了“立足点”和“立交桥”。

(二)乡村旅游国际化是促进成都旅游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研究看,Ftefan等国外学者以安提瓜岛和巴布达岛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旅游需求的增加能促进经济和贸易的增长[4];国内学者周旋、甘晓蓉以陕西省为例同样证实了旅游国际收入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旅游国际化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增长[5]。从成都实践来看,2011年,全市乡村旅游仅农家乐一项,就接待游客4035万人次,接待收入近30亿元,纳税额达1.9亿元。由于成都原有的入境旅游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使用,这些资源的再开发潜力已经不大,为促进成都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应当积极开发成都市新的入境旅游资源,包括推出新的景点、新的体验内容、新的旅游方式等,从而增加对境外游客新的吸引力。因此,实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按照国际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和国际标准,改造旅游基础设施,保护、传承乡村风貌,打造新型乡村旅游品牌,不仅能极大刺激入境旅游,而且会对国内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使乡村旅游成为成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乡村旅游国际化是成都传承农耕文明、赈灾文化的有效途径

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成都乡村地区,有两类本土文化根植并在这片土地上广泛流传,在国内外游客心目中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一类是源远流长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另一类是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形成的成都赈灾文化。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按照乡村旅游国际标准,依托承载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旅游资源及灾后重建新型城镇、村庄,以成都农耕文明和赈灾文化为精神内核,面向国际旅游市场推出系列乡村旅游产品,能让国内外游客直观体验成都平原悠久的农耕文明,真切感受成都人民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弘扬成都城市精神,传承成都传统民俗文化,打造国际知名旅游文化品牌,把成都建成我国西部地区一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旅游国际化的示范点。

(四)乡村旅游国际化是成都维护良好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保障

生态环境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从成都未来五年发展目标看,不仅鲜明提出建设生态田园城市,而且提出建设充分国际化的城市。其实,城市国际化涉及到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国际化,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善。[6]因此无论是建设生态城市,还是充分国际化的城市,都需要自觉维护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除了做好城区园林建设和景观绿化外,更重要的是维护广大乡村地区自然生态,并形成城乡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有机补偿。乡村旅游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将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生活三者合为一体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类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二者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7]。推进乡村旅游国际化,不仅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会依据国际标准,更加强调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好城市人工空间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乡村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城市生态大系统,形成城、山、水、林有机融合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格局。

三、顶层设计: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的总体框架

在《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5)》、《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0)》、《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总体规划(2010-2035)》、《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2010-2050)》基础上,成都市去年底又编制了《成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凸显成都市“一区两带”(城市休闲旅游区、龙门山生态旅游带、龙泉山生态旅游带)旅游业发展格局。结合成都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建设实际,我们将成都未来一段时期推进乡村旅游国际化的总体框架设想为:

(一)实现“一个目标”

即打造中国西部地区一流的国际休闲中心与乡村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具体包括:入境游客数及其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乡村旅游市场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境外游客对成都乡村旅游预期增高,乡村旅游国际知名度明显提升;通讯、邮电、旅游标识等更加完善,配套设施更符合国际化标准;旅游管理人员及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英语普及程度增高,管理服务水平与国际标准衔接更加紧密;乡村旅游海外游客数不断增多、海外客源市场不断扩张与日益多元化;乡村旅游外汇收入不断增长,国际化水平位列西部同类地区前列,达到东部沿海同类地区与中等发达国家同期的先进水平,等等。

(二)突显“两大文化”

即突显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赈灾文化。一方面,依托都江堰灌区、历史文化古镇及村庄、知名农家乐品牌等,面向国际乡村旅游市场,以传承成都平原农耕文明为核心,建立乡村旅游国际化标准,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培育塑造成都乡村国际旅游的新品牌、新业态和新形象。另一方面,以都江堰、彭州、崇州等地震重灾区灾后创建乡镇、村庄为载体,结合现存地震遗址,整体打造成都地震灾区赈灾文化旅游品牌,展示成都在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成都人民抗击特大地震的伟大精神和良好形象。

(三)构筑“四大机制”

即乡村旅游统筹发展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财税扶持机制。一是建立乡村旅游统筹发展机制,包括:制定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搭建区域间乡村旅游发展协作平台,完善乡村旅游监管体系,实施乡村旅游整体营销战略,强化乡村旅游的领导组织和政策保障。二是建立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乡村旅游地方法规,划定乡村旅游密集区和缓冲区,维护知名乡村旅游地及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市为单位建立乡村旅游生态系统保护基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区)、乡镇维护、恢复乡村生态环境提供经费保障。三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绩效考核机制,在龙门山、龙泉山等生态区,重点考核生态保护和旅游、农业效益等指标;在乡村旅游示范区等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特别是对国外游客有很强吸引力的地区,重点考核乡村旅游国际化水平及旅游效益等指标;在乡村旅游发展一般区域,重点考核乡村旅游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状况。四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财税扶持机制,通过减免税、专项扶持等方式,充分调动区域内地方政府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打造国际知名乡村旅游品牌等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建立四种机制,形成乡村旅游发展上下结合、整体联动、齐抓共建、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

(四)抓好“六大领域”

即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功能、产品、营销、管理、服务和环境等六大领域,以充分国际化为指引,整体提高乡村旅游国际化水平。一是推进乡村旅游目的地功能国际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国际化,进一步提高成都的开放度和可进入性,实现国际游客在入境签证无障碍、区域交通无障碍、住宿餐饮无障碍、医疗救助无障碍、信息咨询无障碍等优质化目标。二是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国际化,按照国际旅游者需求,深化“旅游下乡”战略,推进旅游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观光旅游产品、农耕文明遗产产品、农村生活体验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灾区新村旅游产品、商务会展旅游产品、特殊兴趣旅游产品等多元化产品共同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三是推进乡村旅游营销国际化,整体制定市域乡村旅游营销方案,实施成都乡村旅游品牌国际推广专项计划,提高成都乡村旅游整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细分国际市场,创新营销方式,构建科学高效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建立政府与企业相互支持、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旅游营销机制。此外,就是推进乡村旅游服务、管理与环境国际化,通过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标准体系,引进外资与国际知名品牌旅游企业(集团)投资乡村旅游,引进具备全球事业、熟悉国际规则和多元文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类旅游人才,确保旅游服务、管理与环境符合国际管理,为境外旅游者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好客环境。

从国外乡村旅游认知和需求现状调查看,美国1980年进行的一次全国居民调查的结果显示,30%的居民知道农庄度假旅游,36%的居民认为在农庄度假十分吸引人,18%的居民认为会在未来去农庄度假[8];而在整个欧洲,有1/4的居民选择乡村作为他们的度假目的地[9]。可见,成都乡村旅游的国际市场也是客观存在的。有市场就有机遇,有创新就有发展。因此,加快推进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既顺应了国际旅游市场需求,又会为成都旅游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彭顺生.世界旅游发展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275.

[2]Harvey D.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

[3]ChangTC,Milne S,Fallon D,et al.UrbanHeritageTourism:The Global-local Nexu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84-305.

[4]Stefan F,Juan G,Wiston A.The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on Economic Growth of Small Economies Dependent on 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11,(32)∶377-385.

[5]周旋,甘晓蓉.陕西国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2010,30(2)∶33-37. [6]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旅游学刊,2001(6)∶8-12.

[7]陆仁艳,孙厚超.浅论乡村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旅游科学,2008(12)∶60-61.

[8]PIZAM A,POKELA J.The vacation farm:a new form of tourism destina-tion[M]//HAWKINS D E,SHAFE E L,ROVELSTAD J M.Tourismmarketing and management.Washington,DC: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80:203-216.

[9]RICHARD SHARPLEY.Flagship attractions and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 Alnwick Garden[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15(2):125-143. 作者简介:王玉琼系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副教授、博士。

上一篇: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方案下一篇:村党支部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