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口发展状况的调查

2023-03-29

第一篇:县人口发展状况的调查

**县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汇报

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汇报根据省、市《关于认真做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县的1人口抽样调查于3月份正式启动。自调查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统计局作为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的设置单位,在县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精心组织,统筹谋划,超前运作。按照上级的各项要求,扎实做好了调查的各项

工作,现将整体情况作一汇报。

一、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1、县、乡调查机构组建完毕。为加强组织领导,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今年5月份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赵县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组建了由统计局长任主任的抽样调查办公室,并划分了工作小组,明确了成员单位职责,实行了人员分工。在此基础上,6月份完成了由乡镇、办事处主管领导任主任的乡级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的组建,县、乡调查机构工作人员已达60人。

2、办公场所及办公设施全部就绪。县及抽中乡镇均设立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县办公室配备专用小型面包车一部,微机3台,新装电话机一部。

3、积极筹措调查经费。2005年5月份,县“调查办”以书面形式呈请县政府给予经费解决。县乡两级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给予了大力支持,截止目前,全县已落实调查经费3.1万元。

4、为有序开展工作,县“调查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在5月份制定了适合工作开展的安排计划。

5、及时完成了乡(镇)、村、调查小区三级区域图和抽样框的核实、编制、上报任务。期间,3月份完成了乡级抽样框的编报;6月份完成了乡级区域图和村级抽样框的核实、编报任务;8月份完成了村级区域图和调查小区抽样框的编制、上报任务。为抽取各级样本点提供了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此次人口调查内容广泛,存在一定的新问题、新困难。一是家庭信息不便公开,给调查登记造成困难。二是人口流动性大,时间范围不便掌握。因此,建议在人口出生或无户口人员的调查方面,制定一些宽松政策,彻底消除有此现象被调查户的思想顾虑。以保证人口调查的真实性。针对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为更准确地体现人口流动情况,能否将时间范围由半年改为三个月。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可以说整个抽样调查的关键阶段和重点工作在下半年。为按时间要求高质量完成任务,需下大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入实质性工作之前,再召开一次各有关乡镇、部门参加的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部署工作,落实责任。有效推动下一步工作开展。

2、制定宣传规划,搞好宣传动员。利用10月、11月宣传月活动,迅速掀起宣传高潮。期间,广电局从10月1日起,要利用每天电视黄金时间播放调查口号,县城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10条,制作固定宣传栏3—5个;抽中乡镇要利用广播车进行流动宣传;各抽中村委会10月1日开始,高音喇叭一日三次播放宣传口号,书写永久性标语3条以上。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全县所有被调查对象了解人口调查、支持人口调查、配合人口调查,为正式调查登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搞好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的选调与培训。下发《关于认真做好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选调的通知》,严格选调标准,切实把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身体健康的高质量人员选调上来,力求调查队伍的精干高效。选调工作于9月底前完成。10月份对所有选调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随即选一个调查小区进行试点,力求以培训的高质量,确保调查登记的高质量。

4、加强督导检查。在调查摸底和入户登记阶段开始的头

一、两天,县调查办公室抽调业务骨干分头深入有关乡镇、村及调查小区进行实地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调查摸底、入户登记一次成功。

5、确保数据质量在调查登记完成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数据质量控制措施,随机抽取一定的样本点进行数据质量验收。县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将选派得力人员分成4个小组会同乡镇办公室人员,依据调查表的内容逐一进行质量验收。同时,组织全体人员加大工作力度,按上级要求和自身的计划安排,及时完成调查表的审核、录入、汇总及上报。齐心协力圆满完成1人口抽样调查任务。**县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2005年8月29日

第二篇:**县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方案

国务院决定在2005年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是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又一次人口调查。对于摸清我国人口数量、构成以及居住等方面的情况,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认真做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通知》精神,为认真抓好落实,整体推进各阶段工作,高质量完成调查任务,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组织实施

分别在

5、6月份成立县、乡两级1%人口抽样调查机构,整个抽样调查工作,在县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进行组织实施,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县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负责全县的业务指导、培训及县级所负责的实质性工作;乡级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负责完成本辖区调查各阶段工作。县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在7月份组织召开各抽中乡镇、各有关部门工作会议,在调查摸底和登记阶段各召开一次调度会。

二、部门分工协作

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切实负起职责,统计局要做好调查的业务指导和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公安局要在2005年9月底前做好户籍人口、外来人口的核实,并配合做好现场登记工作;计生局要协助做好人口尤其是出生人口的核查;宣传部负责调查宣传的组织协调工作;财政局要做好调查经费保障工作;民政局要做好区域划分工作;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对个体户的宣传动员工作;人事和社会保障、民族宗教、司法、建设等部门也要抓好相应工作的落实。

三、完成乡级调查区域图的绘制上报及各级抽样框的编制上报

通过搜集统计、公安、计生的数据资料分别在2005年的3月、6月、9月完成乡、村、调查小区三级抽样框的编制和上报,并于6月份完成乡级区域图的绘制及上报。

四、绘制抽中村委会区域图和调查小区图

此项工作2005年7月至10月分两步进行,7至9月份绘制村委会和调查小区图,通过10月份的调查摸底对调查小区进行核实,完成最终结果。绘制地图前,召开各抽中乡镇及村委会有关人员参加的培训会,布置绘图工作。

五、认真做好宣传动员

在2005年10月至11月开展宣传月活动,期间,广电局从10月1日起,要利用每天电视黄金时间播放调查口号,县城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10条,制作固定宣传栏3—5个;抽中乡镇要利用广播车进行流动宣传;各抽中村委会10月1日开始,高音喇叭一日三次播放宣传口号,书写永久性标语3条以上。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全县所有被调查对象了解调查工作的重要性,为正式调查登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做好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的选调

此项工作必须在2005年9月份完成。选调过程中,县调查办公室拟定《关于认真做好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选调的通知》下发各抽中乡镇,切实把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身体健康的高质量人员选调上来,力求调查队伍的精干高效。

七、业务培训及试点

2005年10月上旬,对乡、村两级所有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随后利用1天时间进行试点,检验培训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全部参培人员能够独立、准确完成调查登记。

八、加强督查指导

2005年10月组织调查摸底,11月1日—10日进行入户登记。在这两个工作阶段开始的头

一、两天,县调查办公室将分头深入有关乡镇及调查小区进行实地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调查摸底、入户登记的高质量。

九、完成登记质量抽查、验收、上报

本阶段工作2005年11月11日至30日完成。抽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依据调查表,对抽中的调查小区进行抽查验收,并将抽查结果报市。

十、调查表的过录、汇总、编码、录入、上报

从2005年11月15日至25日对调查表进行过录;11月30日前乡级将过录表汇总上报县,12月5日前县录入、汇总、上报市。

11月20日至12月20日,抽调乡镇业务骨干会同县调查办人员,对调查表实行集中编码。

05年12月至06年1月完成调查表中全部数据的审核、录入、汇总及上报。

十一、06年的各阶段工作,根据省、市安排进行。

**县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2005年7月5日

第三篇:××县劳务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劳动力资源富余。现有劳力32万人,占总人口的45%。我县劳务输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劳务经济萌发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民开始走出“山门”,外出探寻治穷致富门路。二是劳务经济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大批的富余劳力转向城市务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三是劳务经济较为成熟阶段。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从宏观加以正确引导,从微观搞好服务,使全县劳务输出人员逐年增多,队伍不断壮大,劳务经济份额逐年攀升,劳务经济总量逐年增大,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近年来,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做法 ⒈加强领导,搞好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商城县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维护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二是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落实外出务工人员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加强维权的通知》等,对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维权网络,为农民务工提供服务组织保障。目前,全县各乡镇都成立有“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有296个行政村(占总数的80%)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四是在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济南、合肥、苏州、杭州等城市建立了4个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及时便捷服务;在外出人员最为集中的苏州市,设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五是不断加强纵、横向劳务合作,与上海、深圳、东莞、郑州、新疆等地的劳务中心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全县各乡镇都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做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初步形成了县委重视、政府支持、部门协作、网络健全的农民进城务工服务机制,为促进劳务产业的发展做了有效的尝试。 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树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政绩的目标任务之一来考核,确立了“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搞好服务,抓好维权,健全网络,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把商城建成高水平的劳务输出基地”的劳务经济理念,树立劳务输出“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形象好,讲诚信”的品牌意识,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农民工外出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如2001年,我县在江苏宜兴务工人员中,有159人患上了矽肺病,导致6人先后死亡。事件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矽肺病事件处理的方案和解决办法。然后,通过法律途径,责成对方赔偿440万元,为农民工讨回了公道。 ⒊齐抓共管,切实抓好劳务输出服务工作 为方便农民外出务工,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清理、废除限制外出务工的不合理规定,扎实、真诚的为劳务输出服好务。县公安局及时为务工人员办理身份证和户口迁移手续,提供各种证卡。年春节

第四篇:县劳务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劳动力资源富余。现有劳力32万人,占总人口的45。我县劳务输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劳务经济萌发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农

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民开始走出“山门”,外出探寻治穷致富门路。二是劳务经济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大批的富余劳力转向城市务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三是劳务经济较为成熟阶段。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从宏观加以正确引导,从微观搞好服务,使全县劳务输出人员逐年增多,队伍不断壮大,劳务经济份额逐年攀升,劳务经济总量逐年增大,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稳定在15万人左右。2004年第一季度,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7万人。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已形成庞大的就业群体。2003年,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资金8.3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极大地改善了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就业观念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务经济呈稳定、有序发展态势。

⒈人员构成及务工地点分布状况

据初步普查结果表明,截止今年2月底,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68475人,其中:男性115345人,占68.5,女性53130人,占31.5。主要务工地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唐经济圈,分布在本省和其它省区仅占25左右。

从行业分布看,建筑装修行业占38,进企业务工占32,商业贸易、餐饮服务及其它行业分别各占10。其中,在民营、私企的占75,外资企业的占20,在国有、集体企业或出国务工者总数占5。职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劳动为主,大部分是从事一线的普通工和辅助工。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占79.09,36岁—45岁的占19.73,46岁以上的占1.18。从文化层次上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11.25,初中占52.6,高中(含中专)占25.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75。

⒉外出的组织形式

从全县情况看,外出的组织形式正在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发外出逐步发展到有组织、有计划、成建制的输出。据统计,县、乡、村有组织、成建制的输出人员占外出人员的37.4(已登记有组织组建的公司、队共142个,其中100人以上的公司、队34个);由“领军人物”带出的占29.1;由用人企业(单位)到各乡镇招聘外出的占5;由亲友介绍,以亲情为联系,互相结伴外出的占17;通过务工地劳务市场介绍的占6.5;自由谋职的占5。

⒊外出务工收入

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工种熟练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限制,其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11.05;年收入在6000元至1万元的占63.95;在1万元以上的占23.02;年收入在10万以上或仅只能保住来往车旅费的占1.98。

⒋农民外出务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

据农经年报统计,2003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1.71亿元,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家收入为8.3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2。全县15.7万农户中,有3万多户翻建新房,其中盖楼房的达2万余户。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做法

⒈加强领导,搞好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商城县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维护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二是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落实外出务工人员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加强维权的通知》等,对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维权网络,为农民务工提供服务组织保障。目前,全县各乡镇都成立有“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有296个行政村(占总数的80)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四是在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济南、合肥、苏州、杭州等城市建立了4个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及时便捷服务;在外出人员最为集中的苏州市,设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五是不断加强纵、横向劳务合作,与上海、深圳、东莞、郑州、新疆等地的劳务中心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全县各乡镇都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做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初步形成了县委重视、政府支持、部门协作、网络健全的农民进城务工服务机制,为促进劳务产业的发展做了有效的尝试。

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树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政绩的目标任务之一来考核,确立了“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搞好服务,抓好维权,健全网络,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把商城建成高水平的劳务输出基地”的劳务经济理念,树立劳务输出

“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形象好,讲诚信”的品牌意识,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农民工外出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如2001年,我县在江苏宜兴务工人员中,有159人患上了矽肺病,导致6人先后死亡。事件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矽肺病事件处理的方案和解决办法。然后,通过法律途径,责成对方赔偿440万元,为农民工讨回了公道。

⒊齐抓共管,切实抓好劳务输出服务工作

为方便农民外出务工,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清理、废除限制外出务工的不合理规定,扎实、真诚的为劳务输出服好务。县公安局及时为务工人员办理身份证和户口迁移手续,提供各种证卡。年春节期间办理临时身份证3000余份、边境通行证1000余份。交通运输部门为外出人员开设绿色通道。工商、城建、税务部门积极为成建制到外地地务工、经商的人员提供相关证件、证明等。经贸、技术监督部门及时发放特种行业从业人员操作证。计生部门与输入地计生部门配合,共同搞好外出人员计划生育的合同化管理。司法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为外出人员务工、创业搞好服务。县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维权,及时处理较有影响力的外出妇女务工人员维权案件3起。县劳保局在每年春节期间、农忙之后,组织专人将最新用工信息发送到乡、村、车站。农业部门及各乡政府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及时研究耕地流转问题,防止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耕地撂荒。县新闻单位及时刊播劳务信息、宣传好的经验,营造务工致事光荣的良氛围。去年,共外出录制商城在外创业人员突出业绩专题片12部。县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农业税征收以及下岗失业人员人事档案关系管理、养老保障等都作了具体安排,使广大进城务工人员走的放心、创业安心、回乡安心。

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

为了实现劳务输出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确保农民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拿钱、形象好,在组织劳务输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劳务输出培训规划,积极实施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务工人员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2003年县农开扶贫办,开展了贫困农民技能培训,参训人员免交学杂费,学制设一年长训班、3--6个月短训班,专业设置七大类型,首批选送150余人,现已毕业就业,实现了“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培训,全家脱贫”的效果。今年又选300余人参加技能中长期培训。县劳保局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培训缝纫工、电工、焊工等共4000多人次;县建设局举办青工技能培训班17期,受训农民工3000余人次;县、乡工会(工委)共举办培训班26期,培训3400多人,向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发放《农民工维权百问》1000本;县、乡妇联举办法律培训班23期,培训1170人。各乡镇先后举办各种职业技能以及劳动保护、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劳动合同、就业指导等培训,通过培训教育,提高了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自身素质,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⒌典型引路,加强引导,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随着外出务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社会发展对务工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县总工会提出并推行了“农民工合法权益双向维护机制”(简称“双向维权”,就是输出地党政工组织与输入地党政工组织互相联动,携手维权),受到了上级工会的肯定和推广。如去年12月中旬,县工会驻合肥市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在合肥市总工会的帮助下,在短短二天的时间内就为我县四个乡127名务工人员讨回了拖欠工资款398600元。县委、县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动员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发展。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学到了技术,扩大了视野,回乡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如:李集乡农民刘怀同在武汉三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2003年投资1000多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达权店乡在苏州务工人员楚德生在苏州学会了水暖制品生产技术,去年6月回本乡投资60万元创办“升辉水暖制品厂”,招收近百名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进厂务工。去年,全县务工回乡人员投资办企业的有396个,年收入近7000万元,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解决了11000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就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转变,初步探索出一条“组织输出——维权成才——积累创业——共奔小康”的成功之路。

三、劳务输出带来的几点启示

我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平均达15万余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我县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农村劳力输出走的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大量劳动力投入市场竞争,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希望。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二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我县为例,全县至少有6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或在城镇经商、办厂等,由农村到城镇落户,成为城镇居民。作为现代城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三是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2003年,商城县出现近万户“耕地代管户”,代管农田面积近10万亩。外出务工人员将闲置耕地经营权全托或租赁给种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托管费,或种田能手向外出务工人员交少量的耕地租赁费,各种税费由外出务工经商户承担,此举不仅发挥了闲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也促进了产业化经营。

四是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劳务输出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输出掌握了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被侵害时有发生。主要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交纳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劳动安全措施不健全;工资不能及时、足额兑现;任意延长劳动时间(有些是采取计件工资制,工人被迫“主动”增加劳动时间);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权利未能完全落实等等。

⑵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没跟上,一部分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政策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

⑶地方保护性歧视仍然存在。输入地的户籍管理仍然是“关卡”,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尚未得到真正解决,外地儿童入学交高费等。

⑷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国家执行“两个确保”政策不涵盖进城务工人员,多数企业未为农民工交纳养老保险费用,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交纳“三金”。

2、几点建议

⑴营造保护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的良好环境

完善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法律和政策,转变农民工思想观念,给农民进城务工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⑵建立健全完备的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政策体系

废除或修改妨碍农民进城务工权益的有关政策性规定,特别是一些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文件。建立完善的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政策体系。

⑶构建依法维护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的法律平台

建议在《宪法》指导下,制定《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劳务输出与输入地对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的权利与责任等。

第五篇:关于流动人口对广州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

调查主要内容: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

调查人:

调查结果:

一、 广州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态势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广州市有流动人口394万人,占广州市普查登记人口994万人的40%。居住半年以上331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47%,占普查登记人口的33%,居住半年以下的63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的9%,占普查登记人口的6%。几乎每10个人中便有4个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市人口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 流动人口分布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叫外来人口,把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叫暂住人口,二者合称流动人口。

在我市,外来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共79万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外来人口共有239万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2.15%。外来人口较少的是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三个老城区和从化市,四区(县级市)共有外来人口24万人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5人口。剩下的4区(县级市)外来人口占总数的20.35%。外来人口占了流动人口的绝大多数,占全市流动人口的84%。暂住人口规模较小,以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居多,共有暂住人口36万人,占暂住人口总数的57.58%。

流动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共有流动人口283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71.85%。

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流动人口已超过户籍人口,海珠区、芳村区、番禺区占半数以上,花都区、增城市再次之,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和从化市的比率最低,仅占户籍人口的百分之十几。与常住人口比较,全市40%的人口来自流动人口。

(二) 流动人口的构成

1.性别构成

流动人口中男性比例略高,性别比(男性/女性)为1.20。省内男性比例

高于省外男性比例。三个旧城区、芳村区、花都区,省外男性相对较多,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增城市、从化市,省内男性相对较多,天河区省内、省外流动人口性比例较均衡。除芳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外,暂住人口中的男性比例更高,说明男性的工作更不稳定。

2.年龄构成

根据年龄分组,外来人口中15—34岁年龄组占人口的74.86%,户籍人口这一比例为33.66%。说明外来人口的年龄几乎高度集中在15—34岁年龄组,年龄跨度仅为20岁,是一个青春、朝气蓬勃的年龄组。而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则呈正态分布,经济活动年龄从15—54岁,跨度有40岁,两者比较足足相差一倍。

3.文化程度

外来人口以初中为主体,文化程度低的和文化程度高的均少于户籍人口。省外的外来人口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省内的外来人口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

4.职行业构成

从行业分布来看,外来人口以制造业为主,占51.96%,另有接近半数的外来人口从事一般的商业活动和其它第三产业。省外的外来人口从事制造业的多,省内的外来人口从事批发一零售贸易、餐饮业居多。

(三) 流动人口流动模式

流动人口迁移以(18—38岁)经济活动人口为主体,流动人口以务工经商为主体,现在全家流入的情形越来越多,省内流动人口全家流动的比例较高,(0一14)岁人口占了外来人口总数的7.52%。随迁了一小部分家属,这是流动人口主要的流动形式。

从迁移原因来看,80%的人是务工经商,其次是随迁和投亲靠友。省内流动人口随迁家属和投亲靠友的比例明显高出省外流动人口。

从住房情况来看基本上以租房为主。除了工厂或单位提供的宿舍,租房是流动人口的主要选择。对全户流入的户主进行追踪分析,填报住房状况42887个户主(户),租住商品房占51.72%,租公房占15.91%,其他(一般为租私房)占14.11%,三者共占81.74%。

从流入的地区来看,离广州越近的省份,流入的人口越多。在全市215万外来人口中,来自湖南省的最多,有63万人,其余依次为四川省、广西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流入人口数均超过10万。上述6省共151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总数的70.27%。再其次为贵州省、重庆市、安徽省、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陕西省,流入人口有几万,其余各省市流入人口均不足一万人。

二、 流动人口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大批的流动人口涌入广州,对促进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以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广州产业结构调整。据统计,2001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08.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8%,全市高新技术企业929家,其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而在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业人员85%是外来流动人员。以上情况表明,大量的外来人员来我市发展和就业,极大地加快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

(二)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广州部分行业劳动力匮乏的局面。外来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外省市偏远、贫困地区,具有吃苦耐劳、便于管理的特点。特别是他们没有较高的福利要求,因而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在某些国有企业中,本市固定工的月工资收入是同工种同岗位外来工的1.5—2倍。又由于外来工大多是流出地年青、体质好、有朝气、受过教育的人口,这些人的就业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

就工作领域来看,外来流动人口成为广州劳动力相对不足的制造业、餐饮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的主力军。据调查,1995年,广州市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约占本市职工总数的40%,在建筑、商业、服务、纺织行业的一线工人中,约48%以上是外来工。单位用工中,外来工从事在本市招不到工人的苦、脏、累、重、险、毒、高温等工种的占68%;从事在本市不易招到工人的中等工种占22%;从事在本市能招到工人的一般工种仅占10%。由此可见,外来工多集中于我市劳动力较缺、劳动强度大的第一线及苦、累、毒、险等工种,缓解了这些行业、岗位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保证了相关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三)冲击了传统的就业体制,带动了广州就业方面的改革。传统的劳动就业体制制造了就业目标的非经济化,就业途径的单一化,就业领域的分割、封闭,就业和福利保障一体化。流动人口的出现对广州传统就业体制带来很大的冲击,就业的目标、途径开始多元化,有力地促进了开放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了广州就业制度的改革。灵话的用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新进取的欲望,强化了整个社会的竞争意识,促进了广州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育。

(四)加速了广州与外地的文化和信息交流。调查显示,广州市的流动人口除汉族以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其它少数民族和外籍人士。外来流动人口在广州经商、交流甚至通婚,有利于广州与外地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和民族人口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广州的社会进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五)扩大、刺激了广州的消费。流动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流动人口带来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就刺激了消费,也刺激了为流动人口服务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在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了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餐饮、零售、理发、娱乐、房屋出租等行业。据统计,目前广州市有流动人口394万,假如用在衣食方面的消费,以每人每月平均100元计,则每年在广州市的消费达47.28亿元,这对广州发展服务业、饮食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目前70%以上的流动人口住在居民家中,即使按照保守的估计,

假定在394万流动人口中有一半的人租房子住,房租费为每年1000元,则广州市居民每年可向流动人口收取19.7亿元,这笔可观的收入无论是用于消费还是用于储蓄,都会对广州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广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离不开流动人口的参与和奉献。但是,流动人口具有的群体来源多、文化素质低、流动性大、短期行为严重的特点,加上城乡结合部管理比较薄弱,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一) 社会治安问题更为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90年以来外来流动人

口犯罪比例逐年上升,且刑事大案、要案不断增多,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危害城市的社会稳定。

(二) 流动人口的盲目流动导致流量、流速、流向的不合理性,造成城市管理

的难度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

(三) 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在流动人口聚

居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了许多违章建筑,环境卫生状况比较差,火灾隐患十分严重,这与广州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是极不相称的。

(四) 增大了广州城镇就业压力。

调查感想

广州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主要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穗务工和经商的结果。日益增多的流动人口,现已成为城市发展不容忽视的人口群体。

大批的流动人口涌入广州,对促进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以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流动人口具有的群体来源多、文化素质低、流动性大、短期行为严重的特点,加上城乡结合部管理比较薄弱,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有效疏导流动人口,提高正面效应,我提出以下建议:

1.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2. 提高流动人口整体素质。

3.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4. 建立流动人口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

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重视流动人口问题,充分利用流动人口众多的优势,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安定的广州。

上一篇: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下一篇:小升初最容易考的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