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国际格局

2022-09-20

第一篇:战争与和平国际格局

国际和平斗争日[模版]

国际和平(与民主自由)斗争日

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72个国家代表出席大会。大会决定设立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经常性领导世界各地的和平运动。为进一步集中统一各国人民的和平力量,使斗争的目标更明确。7月29日,世界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把10月2日定为国际和平和民主自由斗争日。每到这一天,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将同时举行和平示威,用和平力量来制止战争行为。

第二篇:论国际法对国际战争的约束力

一、国际法对战争行为约束进程

“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这是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的经典定义。该定义从性质上指出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引起战争最初的动机是政治目的,即追求某种国家利益;直接目的是打垮对方,使敌人无力抵抗。“战争在国际法上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使用武力推行国家政策引起的武装冲突和由此产生的法律状态。”在国际法上,战争是一种武装冲突的事实和一种法律状态,战争的主体是国家,其目的是推行国家政策,其手段是使用武力。

人类对战争有一个逐渐认识并予以限制的过程,除国家内部的决策控制机制外,国际社会也存在防范冲突升级和引发战争的制约机制,比如,在国际政治层面有外交协调、多边国际会议、防务集团构成的集体安全体系等;在法律层面,国际法就是对战争进行规范的一种重要方式。国际法对战争的规范,经历了从限制到基本否定的过程。

原始国际法对于规范战争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关于开战和从事战争的惯例。中世纪后期,欧洲封建诸国逐渐获得自主并行使主权,国际法开始萌芽,还出现了一批国际法学者,他们提出了关于战争的国际法学说。西班牙学者维多利亚继承了阿奎纳斯的思想,比较完整地提出“正义战争”的学说。德国学者勃朗认为不宣而战不合法,一切公正的战争,必须在战争前发表宣言。

近代国际法承认主权也就承认民族国家有根据国家利益自主发动战争的权利,即从法律上承认国家有战争权。但在战争肆虐之后,国际社会认识到应在国际法上对战争作出限制。战争依然是近代国际法学者关注的重点,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正义战争理论,主张进行战争要有正当的理由。荷兰学者格老秀斯以《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被誉为“国际法之父”。他继承并发挥了正义战争理论,主张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关键,在于是否符合自然法和其他法律。1864年8月, 12国在日内瓦举行国际会议,签署《改善陆军伤员命运公约》(简称《日内瓦公约》) 。之后,国际社会陆续召开多次国际会议并签订国际公约,对阻止战争爆发和减少战争损害作出各种规定。比较重要的是两次海牙和平会议。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制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并减少战争损害的规则, 1899年5~7月, 26国在海牙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限制军备以及战时法规的问题,会议最后通过了《日内瓦公约原则适用于海战公约》、《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及3 个限制武器和作战方法的宣言。1907年6~10月, 44国在海牙召开第二次和平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限制用武力索取契约债务公约》、《关于战争开始的公约》等13个公约。以上两个《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都规定,各缔约国应尽量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遇有严重争端时,在诉诸武力前,应请一个或数个友好国家出面进行斡旋或调停。此两个公约虽未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缔约国的强制性义务,更未禁止战争,但公约明确提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规定在诉诸武力前应尽量先行运用和平解决方式,是对“诉诸战争权”的一个重大限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以前任何战争无可比拟的,战争的巨大损害促使 人们认识到必须采取切实行动制止战争。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了解决战后和约问题的和会,会上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将之作为《凡尔赛和约》的一部分。《国际联盟盟约》进一步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其序言规定:“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损害都超过了以前所有的战争, 战争结束后,为了惩处发动侵略战争的战犯,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主要战犯进行了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了审判。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开创了追究战争罪犯个人刑事责任的先例,即除国家要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外,个人也要承担发动侵略战争和违反战争法的责任。这是从另一个层面对战争权的进一步否定。意在维持二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联合国宪章》,不光是否定战争,而且将禁止范围扩大到使用威胁和武力,对国家的战争权利作出新的规范。《联合国宪章》在序言中声称设立联合国的目的是:“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第1条规定:“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第2条第4款确立了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的国际法原则。1974年4月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该决议明确了侵略的定义,对国家发动战争最通常的方式进行了解释,进一步对国家的战争权利作出否定性规定。

国际法的发展史表明,国际法对战争的规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断变得更加完整系统。

二、国际新形势对国际法战争约束的挑战

国际法反映了世界各国对战争的一些共同看法,表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中主导国家的片面利益,体现出强权政治的特点。因而国际法对现代战争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就具有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

1、人道主义干预对国际法提出的挑战

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问题一直是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对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国际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人道主义干涉仅涉及国际法,而且还涉及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但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问题,当前的某些人道主义干涉同现行国际法是冲突的。

从国际关系的历史来看,在国际实践中曾经出现过大量人道主义干涉的事例。被援引为最早的人道主义干涉的案例是1827 年英、俄、法三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干涉:当革命的希腊和土耳其之间进行战争所发生的残暴行为使舆论为之震骇时,英、法、俄三国进行了干涉,19 世纪人道主义干涉或以人道主义为名的干涉是十分普遍的。进入20 世纪以后,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法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一战结束和国联诞生后,国家诉诸武力的权利开始受到特别的限制。二战后《, 联合国宪章》更是完全禁止国家单方面使用武力。但是,在国际实践中,以人道主义为名的军事行动仍大量存在。例如,1948 年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以及1983 年美国干涉格林尼达等等。这些军事行动或者基于一般的人道主义理由,或者公开标榜为人道主义干涉,有的尽管没有冠以人道主义干涉之名,但包含所谓的“人道主义”因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 世纪的前夕,北约以人道主义为名,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单方面对南联盟进行了70 多天的轰炸,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和严重不安。这次科索沃战争被西方舆论界标榜和炒作为人道主义干涉的典范。

科索沃战争后,西方国际法学界又涌起了一股讨论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的热潮,学者们或者从习惯国际法上寻找依据,认为人道主义干涉已形成为习惯国际法,或者从宪章条文寻找依据,认为宪章对人权的规定暗含着人道主义干涉的权利,或者认为人权情势构成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因此国际社会有权采取强制措施等。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府首脑,甚至联合国秘书长也极力提倡以人道主义干涉为理念的“新干涉主义”。但这些主张遭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反对,正如我国著名国际法学家、前南战犯法庭法官王铁崖先生所说的:历史经验证明,当“人道主义干涉”被个别国家作为一项权利针对另一个国家加以行使时,它就会被滥用,因为这些国家往往是为了达到自私的目的“, 为了人道”或“维护人权”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所以,认为国家有“人道主义干涉”的权利的观点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已经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否定。至于国际社会为维护人权、制止大规模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而采取的全球性或区域性干预行为,不是干涉,更不能作为例证支持所谓“人道主义干涉”的权利或原则。

2、美国反恐战争对国际法提出的挑战 “9·11事件”后,美国实施的包括阿富汗战争在内的反恐行动,对现有国际法规则形成了冲击。第一,国际法上的战争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行为。但是,与对他国的武装攻击做出的反应不同,恐怖分子袭击美国也引起了美国对他国的宣战的行为,从而将法律责任由个人、团体连带到国家。第二,其他国家被要求必须做出支持与反对的选择,否则就有被贴上恐怖或支持恐怖的标签的可能,从而在实际上否定了传统上的中立法。第三,国际法上自卫权的概念被扩大解释。根据国际法,自卫要符合受到他国的武力攻击(不包括武力威胁)的条件。但是,美国政府却提出了预防性自卫的概念,并得到了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的支持。

不过,美国的反恐活动,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对联合国及其机制的挑战。从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等国际文件的形成,到1945年《联合国宪章》,战争已经不能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禁止使用武力及武力威胁已成为国际法原则。目前,根据国际法,相关的例外只有国家的自卫和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军事行动。2002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关于伊拉克问题的第1441号决议里没有“自动触发武力行动”的条文,也就是说即使伊拉克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决议,也没有自动允许对伊拉克动用武力。

美国认为,《联合国宪章》是20世纪40年代的产物,当时针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安排现已过时,不能反映新的反对恐怖主义形势的需要;同时,联合国太弱,导致无所作为。因此,在军事打击阿富汗时,它就没有诉诸联合国,甚至没有像当年轰炸科索沃那样,打出北约联盟的旗号。现在,美国只联合了少数盟国就采取单方面的对伊战争。联合国成立的初衷是,各国的联合尤其是大国的联合打败了法西斯国家,创造了和平,那么各国、尤其是大国的联合也能保障世界的和平。因此,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被赋予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并且是唯一有权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行动的机构,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双重否决权,拥有较其他国家更大的权责。

尽管有很多批评,但自联合国成立以来,新的世界大战一直没有打起来。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联合国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多边外交的中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美国在对待伊拉克的问题上再度抛开联合国,其政治和法律后果是很危险的:联合国的信誉将大打折扣,集体安全体制将失去光彩,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相应的国际法规则受到冲击。特别是,考虑到近几年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的军事行动、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均没有联合国的事前授权,此次对伊动武引起的后果将愈加严重。

应指出的是,违法不等于造法,国际社会应当继续维护现有国际法和联合国的权威。美国对法律规则的违反本身并不能否定法律规则的效力。虽然国际法理论上也有国际习惯方面的内容,但是国际习惯的形成要求有各国的长期实践和法律上的承认,并不是说一有先例就构成新的法律规则。美国单方面或少数国家对国际法的解释和主张,不能改变既有的国际法。上述美国对伊动武对国际法提出的挑战,尚处于挑战或者违法的状态,并不意味着相关国际法的规则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各国政府的官方表态在国际法是有法律意义的。根据禁止反言的原则,一国自己已承认的法律规则和事实可能具有不得反悔的效果。所以,及时澄清和表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可以阻碍自己反对或不希望接受的法律规则的形成,杜绝相关规则以国际习惯的方式对本国发生效力。

因此,联合国各成员国应明确表达自己对以《联合国宪章》为代表的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等国际法规则的尊重和遵守,维护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唯一的具有合法采取武力行动的国际机构的权威性。事实上,在对伊动武问题上,美国陷于孤立和被动已表明:美国难以“挟反恐而令天下”;国际社会的多数国家仍坚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从而限制美国推行其单边主义。

三、结言

通过国际法限制战争,并最终完全消灭战争,是国际法学界的一个理想。国际法本身并不能消灭战争,由于国际法律斗争是一个牵涉全球而又关系到中国切身利益的大问题,中国有必要将之设定为新时期“有所作为”的重点之一。在外交实践中,中国应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和大力推动者,并在其建立过程中发挥愈益重要的作用。中国需要坚持自己的政策立场,促进大国关系的改善和大国间良性互动关系框架的形成,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充分关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各种国际性、区域性论坛、会议在国际新秩序建立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其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法立法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充分认识国际法在战略指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三篇: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姓名:张小鹏

学号:20142802320121 专业班级:14级行政管理2班

海南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姓名:张小鹏

学号:20142802320121 专业班级:14级行政管理2班

摘要 周恩来总理曾言:“朝鲜战争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上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朝鲜战争是局部性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关键词 朝鲜战争 国际 影响

开头语 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韩之间的民族内战,后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美国、苏联、中国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进攻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至此,朝鲜战争结束,朝鲜战争虽然历时仅3年,但战争产生的影响却重大而深远。周恩来总理曾言:“朝鲜战争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上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朝鲜战争是局部性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一、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朝鲜战争导致了中美军事的直接对抗,战后造成了中美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发展正常关系,双方陷入了尖锐的对抗。在美国方面,初次失败以及随后的挫折激起了对中共政权深刻的恐惧和敌意。由于美国特殊的国际地位,这种对抗给中国的外交和国际环境带来了很多困难。其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使得解放台湾的计划一拖再拖,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加强了对台湾的庇护,1954年12月,美台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美国承担了“保卫”台湾的义务,以赤裸裸的侵略行径阻挠中国完成统一大业(详见本文“朝鲜战争对两岸关系的深远影响”一段)。极力维护国民党在联合国的席位,阻挠中共代表的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将中国代表权问题在安理会冻结起来,而在联大全体会议上,美国控制着较多数的国家,致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迟迟不能恢复。再者,美国大大强化了对新中国的遏制孤立政策,经朝鲜战争,这种政策被制度化、系统化、固定化,其具体表现主要是:经济上实行严厉封锁,政治上孤立中国,军事上构筑亚太军事体系,其中包括韩国、菲律宾、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台湾在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海南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内形成了对中国新月形包围态势。朝鲜战争开始后,中美开始了20余年的对抗。

二、朝鲜战争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极大影响,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就在朝鲜停战的前一天,古巴的卡斯特罗开始了武装斗争。在东南亚,朝鲜战争的胜利对越南人民抗法斗争是一个极大的鼓舞,1954年,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大捷,对正在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在50年代形成了迅猛的潮流,大批非洲国家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例如1954年秋,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开始抗法民族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还促进了亚非独立国家争取和平中立倾向的加强,1955年,亚非新型独立国家冲破帝国主义的阻挠召开万隆会议,会议宣布新独立的亚非国家要求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的外交,这一要求最终形成强大的国际政治潮流,随后发展成非集团的不结盟运动,并形成了第三世界力量。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彻底动摇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体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三、朝鲜战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早在抗战时期,美国的官员就有这样的看法:将来的中国必然属于中国共产党,因此也应该早日调整对华政策。1944年7月,美国政府不顾国民党的反对,向延安派出了一个十余人的军事观察组,与中共建立了半官方的关系。对于美国的积极态度,中共也有积极的回应。毛泽东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在战时与战后都愿与美国全面合作”。中共与美国各有所求,而此时苏联正忙于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但这一切,斯大林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了1949年,苏联对于即将联立证券的中共还有许多猜忌,斯大林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共是人造奶油的共产党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另外,南京解放后,苏联大使馆是唯一一个迁往广东的大使馆,这也表明了苏联对于中共态度的不坚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大使馆及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则留在了南京,并于中共方面代表黄华举行了会谈,“会谈虽然因为各种因素制约,未能在美国承认新中国问题上达成谅解,但美国有条件承认新中国的政策立场却得以达成共识。”可以说,美国对于中共的判断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那就是中共领导下的中国不甘心为苏联控制。美国对于新中国政策态度的暧昧加上新中国寻求独立自主的策略,使苏联对于中国有所猜忌,是中苏关系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如果没有朝鲜战争的爆发,中苏、中美关系会就此维持下去,甚至中美关系有更为深刻的发展。但是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对于两国的关系则由一开始的纠缠不清一下子变得极其简单了:朝鲜战争中美之间的直接对抗,也终于使中苏站在了反美的同一条战线上,苏联对于中共的猜忌就此打消,中苏关系走向了真正的同盟。所以,中苏同盟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阴影中,只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特别是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决定出兵帮助朝鲜,才加强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巩固和发展了中苏同盟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四、朝鲜战争对两岸关系的深远影响。1949年12月国民党退守台湾后,确立了以台湾本岛为中心,以东南沿海岛屿为前沿,以在大陆残余力量为内应,以争取美国援助为后盾的军事部署,企图与中国共产党继续较量。中国共产党很快就消灭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事力量,解放了海南岛,舟山群岛等岛屿,使台湾直接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炮火之下。此时台湾外围已破,屏障尽失,不但不能反攻大陆,反而其生存也成为问题。迫于形势,国民党一方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海南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面向美国寻求援助,另一方面派密使奔赴大陆,商讨国共再次合作的可能,国民党所做的努力收效甚微。美国杜鲁门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犹豫不决,出于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美国政府准备弃蒋并寻求其他亲美势力取而代之,同时不甘心失去在中国的既得利益,设法与中国高层保持接触。在1949年8月发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将国民党政权的失败归咎于“其领袖不能应变,其军队丧失斗志,其政府不为人民支持”。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军事基地”。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出兵朝鲜,同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一反半年前的立场,公然声称“我以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随后,美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美空军进驻台湾。以朝鲜内战为理由出兵中国台湾,介入中国内部事务。同时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主义出发,中国正骨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国际形势的突变和美国出兵台湾,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暂时中止进攻台湾的计划。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转变对台政策,由不介入转为公开介入。美国态度转变之快,原因何在?这是因为杜鲁门政府习惯用冷战的思维去对待、处理发生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冲突。美国认为中国出兵朝鲜是向其势力范围挑战的行动,是共产主义扩张的具体表现。如果任其发展,让中共解放台湾,那么美国在远东的防御圈就会有崩溃的危险,因此必须保住台湾,使其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抗衡苏联,遏制中国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此时,从当时新中国的国情出发,人民解放军也必须避免两面作战的局面。新中国作出暂缓攻台的聚顶,是当时形势使然。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直接插手台湾问题,由此形成了两岸长期对峙的局面,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两岸关系陷于长期对峙,并由国内问题向国际问题演进。朝鲜战争结束后,由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使得双方单存依靠军事力量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大。根据形势变化,国共两党开始调整各自政策,两岸关系进入长期隔海对峙局面。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逐步稳定下来,大力发展经济,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台湾与世界多数国家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和政治关系,特别是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更为密切。这就使得台湾问题由单纯的国内问题,开始向国际问题演进。

第二,由于美国干涉,台湾问题日趋复杂。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台政策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即支持国民党反共的同时又极力避免卷入其中,其核心就是保持台湾与大陆的分离。为此美国一方面承诺保护台湾,向国民党提供大量的经济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又极力限制国民党对大陆的军事挑衅。显而易见,美国是相隔绝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保证美国对台湾的永久控制,其实质就是想制造“两个中国”。

综上所述,朝鲜战争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此为转折,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更为复杂的历史时期。

五、朝鲜战争使美国的对日政策迅速变化,从而影响到日本的经济政治走向。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日本的社会经济。正当日本经济进退维谷之际,朝鲜战争的爆发给日本带来了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海南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重大转机:地处朝鲜东邻的日本成为美军的军事基地和作战物资供应地,战争“特需”直接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在经济上,3年朝鲜战争期间广义的特需订货收入累计35.6亿美元,使日本的国际收支上的赤字一扫而光,继续了大量外汇,又把萧条期间国内积压的货物销售一空,给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特需成为日本由萧条转变为繁荣的杠杆。在政治上,1951年9月,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签署,次年生效,战后长达6年之久的放开占领状态结束,日本获得了主权独立。在日本成为美军侵朝基地期间,日本国内“逆流”迅猛发展,日本军队—“国民自卫队”借助美国之手再度复活。同时,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及影响的清算很不彻底,时至今日,日本队对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仍缺乏深刻的反省,军国主义的逆流时长泛起,不能不说与美国对日处理的不彻底有很大关系,不能不说与朝鲜战争毫无关系。

六、朝鲜战争极大的影响了欧洲局势。表现如下:

第一,在经济上,朝鲜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全世界原油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引起的一轮新的通货膨胀,欧洲各国出现了物价上涨、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第二,在军事上,美国由于担心冲突有扩展到欧洲的危险,担心苏联趁虚而入,因而着手加强北约的军事力量,朝鲜战争期间,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北约组织联合部队司令,由此北约从一个抽象的政治联盟形成了一个军事实体。美国还借助朝鲜战争实现了武装西德和控制西德的计划,西德恢复为主权国家。

第三,在政治上,朝鲜战争促进了欧洲国家的保守政府发展的趋势。如1951年,右派政党在法国大选中获得了胜利:1951年10月,英国选民抛弃了工党,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再次上台执政:在德意两国,1953年的选举结果表面上截然不同,但实际上执政的民主党个它们开始执政时相比,都已变成保守得多的政治力量。随着保守主义的逐渐得势还产生了欧洲政界领袖的相应变动。到1953年,带有浓厚传统民族主义色彩的老式保守主义成了西欧左右一切的政治力量。

七、朝鲜战争打击了美国的战略进攻态势,暴露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战略重点仍在欧洲,但军事上却深陷于朝鲜,从而削弱了其在欧洲的防线。持久的战争为给美国带来国家利益,反而成了美国经济的巨大负担,引起了国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人民群众的反战运动的兴起。战争暴露了美国和西欧盟国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美英两国之间的矛盾,由于担心欧洲防务遭到削弱,担心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受到影响,英国坚决反对美国扩大战争。正是由于或内的反战运动、西方盟友的压力以及战场上的失败等诸多因素迫使美国不得不提出停战谈判的要求。

八、朝鲜战争对冷战形势的影响。朝鲜战争无疑是两级冷战格局期间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从局部看,对中朝人民来说,它是一场旨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而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他是美国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从整体看,朝鲜战争是美国继对华政策失败后,为抵消新中国成立的影响而企图在远东修正雅尔塔体制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朝鲜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国,打乱了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部署,却在客观上有助于苏联,从而使两极达到某种程度的均势。由于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美国却在亚洲发动了这样会一场战争,这无疑削弱了其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海南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重点,有助于苏联地位的加强。美国再次战后,实力下降,日本反而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则在战后进一步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至此两大阵营泾渭分明,进一步加剧了美苏冷战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浅析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杨荣) 【2】《朝鲜战争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赵玉强) 【3】《浅析朝鲜战争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何岚) 【4】《论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影响》(马焕明) 【5】《试论朝鲜战争对冷战形势的影响》(王光臻) 【6】《朝鲜战争与中苏关系》 【7】百度百科:朝鲜战争

试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

第四篇:专题七 加强国际交流 促进和平发展

【热点点击】

材料一

习近平出席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并访问亚洲四国2014年9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并访问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及印度。在对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马尔代夫《今晚报》和太阳在线网同时发表题为《真诚的朋友,发展的伙伴》的署名文章,强调中马双方要增强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要密切人文交流。

材料二

中俄建交65周年2014年9月23日,中俄建交65周年暨中俄友协成立65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2014年8月21日至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蒙古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11年来对蒙古国的首次访问,对中蒙关系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关链接: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理论;伊拉克、利比亚、乌克兰动荡;日本内阁部分成员参拜靖国神社。 【知识链接】

1.习近平访问亚洲四国。这侧面说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各国应怎样做?

答:(1)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做法:①平等尊重:不分大小强弱,尊重各国主权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权利;②包容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在交流借鉴、取长补短中相得益彰、共同进步;③互相合作:各国应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互利共赢。

2.习近平访问亚洲四国、蒙古国等。体现了我国坚持什么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基本国策?

答:(1)体现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等重要国际和地区组织会议,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这充分说明了什么?

答:(1)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2)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4、为促进中俄两国世代友好。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答: (1)珍惜当前和平的国际环境,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

(2)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平等地对待俄罗斯公民,尊重他们的国家制度和文化,同时又要注意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树立当代中国公民的形象。

(4)既要学习俄罗斯民族的优秀文化,还要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5.和平发展道路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1)精髓:就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

(2)原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由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决定的。

6、面对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要求,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才能适应发展的步调?

(1)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

(2)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生活在世界上,勇敢地接纳世界上一切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同时以博大的胸怀奉献我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与不同国家的人们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3)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价值观念、风俗习惯。

7、为促进亚洲的繁荣与发展。让亚洲和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在和平的阳光下幸福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做?

(1)国家: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加强合作,促进交流,增进了解,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同时,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

(2)中学生:要学会关心世界的发展,树立全球意识,培养开放、平等、参与意识,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同时,应珍惜当前和平的国际环境,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的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多作贡献。

8、请你拟写几条有关和谐世界的宣传标语。

答:建设和谐世界,从我做起;向饥饿和贫困宣战,共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等等。 【模拟练测】

一、选择题

1.2014年9月23日,2014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西安开幕,与会中外政要、专家学者将围绕“人民期盼更加安全的亚洲”主题和亚洲新安全观、亚洲安全机制、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2014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的成功开展

(

) ①说明亚洲各国只要联合起来,就不会有挑战②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进步与繁荣③有利于我国更好地走向世界④表明亚洲各国已经形成亚洲共同体,以后不会再有分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4年9月23日,中俄建交65周年暨中俄友协成立65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与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出席招待会并致辞。中俄建交65周年招待会的举行有利于

(

)

①促进中俄在双边和多边经济领域的互利合作②进一步发展中俄关系,加强合作友好往来

③凸显我国的国际地位④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014年9月23日,在中俄建交65周年招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致辞:要扩大相互开放,全面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探索和打造新的合作增长点。要相互借力给力,协力抵御各种风险和挑战,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张德江多次提到“合作”是因为

(

)

①合作能使合作者共同进步与发展②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的繁荣发展,实现“共赢”

③有了合作,就不会存在竞争④合作是新形势下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兑现减排的世界承诺、为遭遇灾害的国家提供紧急援助、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携手其他国家应对世界难题,以谋求共同发展。这表明我国

(

)

①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③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④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国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中国人民的梦是和平梦和发展梦,与亚洲各国人民的梦息息相通。中国人民将在自己圆梦的过程中,推动亚洲各国人民实现各自美好梦想。为推动亚洲各国人民实现各自美好梦想,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

(

)

①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②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抵制一切外来文化④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二、简答题

6.据环球时报所属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发布的全球调查显示:30.3%的国外受访者认为用“自信”形容中国的国际形象最为恰当;60.O%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已是世界性强国”;40.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与自己的国家未来10年会形成“合作伙伴”或“战略伙伴”关系。

(1)你同意“中国已是世界性强国”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40.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与自己的国家未来10年会形成‘合作伙伴’或‘战略伙伴’关系。”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四、实践探究题

7.材料一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7月9日在“第六轮中关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关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定致力于同本地区以及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材料二2014年8月16日,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隆重开幕。开幕式表演分为序曲《青春》、《追梦》、《筑梦》、《圆梦》四个部分,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梦、世界梦和青春梦的故事。

为领会学习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努力实现“世界梦”,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策划开展以下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共同完成:

(1)【时政我解读】中国为什么“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2)【心中的世界】说说你最想看到当今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

(3)【梦想的阻碍】查查有哪些因素在影响人们共同愿望的实现?

(4)【为圆梦努力】为实现“世界梦”,我们应该怎样做?

第五篇: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日致辞

2014年4月6日

今年,我们庆祝历史上第一个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日。

在联合国,我们知道体育是一种通用语言,它跨越各种鸿沟,将不同群体与民族团结起来。

体育赋予年轻人力量,促进健康,并深化平等、相互尊重和公平竞争等联合国的价值观。

体育帮助我们传播和平的信息,推动社会变革,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这个国际日将重点强调体育在推动人权、消除障碍和促进全球团结方面的潜力。

为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运动场上的所有运动员: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体育界、民间社会,还有许多其他人。

我敦促所有全球公民加入这一日益高涨的运动,成为我们团队的一员,利用体育的力量,建设一个人人享有的更美好的世界。

上一篇:增值税主要会计分录下一篇:争做文明礼仪小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