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2024-04-21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共9篇)

篇1:“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1937年,日本侵略者轰炸了上海南站。一颗颗无情的.炸弹摧毁了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撕碎了一个个美好的梦想。一个刚满3岁的小男孩,孤独地坐在被炸成废墟的铁路上,撕心裂肺的哭着。他呼唤着爸爸,妈妈,可他怎么也想不到,爸爸,妈妈早已倒在敌人的炮火之下,多么无辜可怜的孩子啊/

这些日本人是什么驱使他们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是什么毁灭了他们最后一丝人性,让他们成为杀人魔,成为人面兽心的怪物。难道是欲望?没错,他们已被罪恶的欲望所迷惑,而不惜一切代价去取得自己心中所谓的胜利,所谓的征服。

这些可恶得人,把他们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日本人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让贪欲远离这美好的世界吧!让人间多一份真情,少一分丑恶。多一份友爱,少一分伤害。让世界充满爱,这是我们喜爱和平得人们共同的心声。

篇2:“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当炸弹飞翔在天空,当硝烟迷茫在空气中,当战争打响时就以意味着,我门的家庭又该不完整了。诺贝尔研究炸弹难道是用来打仗的吗?他为研究炸弹付出了那么多就只是换来人们不和睦的一天?不是的,诺贝尔研究炸弹是为了造福人类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人们误解了。诺贝尔在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不禁让我想起冰心奶奶的一首诗:

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她绽开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在电视上,在报纸上,在电脑上我门时常看到许多血案的发生新世纪进入不久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上亿人,耗费大量钱财和平固好但是如果没有战争那么地球会承受到这么多人吗?

不少人说我的看法天真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战争有战争的好处和平有和平的好处两者是相互存在的少了其一也不能维持人类的人数急速发长。

虽然和平可以让人的一家团团圆圆的。但是,中国13亿人,仅仅次与的中国人数的希腊还有更多的国家你门想想如果没有战争那么地球的资源会被很快的采集光,地球承载的重量也就远远的超了现在。

篇3:专题八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011年9月11日是“9·11”事件十周年, 美国11日分别在10年前遭到恐怖袭击的纽约世贸大楼遗址、宾夕法尼亚州的尚克斯维尔和华盛顿的五角大楼举行纪念仪式, 悼念逝者。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席了在纽约的纪念仪式, 随后分别到尚克斯维尔和五角大楼的纪念园, 向遇难者献上花圈。

2.2011年10月23日,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面递交了巴勒斯坦寻求成为联合国第194个会员国的申请。巴勒斯坦1988年宣布建国并得到联合国绝大多数会员国承认, 但它一直不是联合国正式会员国, 而是没有投票权的观察员实体。按程序, 巴勒斯坦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应先向联合国秘书长提出申请, 经秘书长提交安理会和联大后, 由安理会通过决议推荐联大接纳其为会员国, 最后由联大各会员国投票正式作出决定。

3.2011年10月23日至27日,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朝鲜和韩国进行了成功的访问。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此访, 并予以积极评价。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共同社等通讯社发表报道认为, 李克强副总理此访朝韩, 推动解决东北亚地区最为复杂、最为棘手的朝鲜半岛问题, 呼吁重启六方会谈, 力促地区和平稳定。

【综合解读】

1.了解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探讨其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大影响,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争取世界和平, 避免战争, 这也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这部分内容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不仅体现在选做题中, 而且也反映在必做题中。从高考命题频率来看, 复习中应重视两次世界大战, 世界格局的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一超多强”。

2.在知识目标上, 通过学习, 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 对涉及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重大事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 要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 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 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培养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3.课标具体要求: (1)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后果, 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 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 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 评价其历史地位。 (3)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 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 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模拟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 共20小题4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原创) 早在1887年, 恩格斯就警告欧洲各国的统治者:如果你们开始跳一场最后的大战舞, 那么, 在悲剧结束时你们必将垮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一场最后的大战舞”指的是二战的爆发

B.“一场最后的大战舞”仅局限于欧洲地区

C.“必将垮台”指的是国际关系的新旧更替

D.“必将垮台”反映帝国主义遭到沉重打击

2. (原创) 20世纪初, 这里矛盾复杂, 争夺激烈, 被称为“战争的火药桶”, 俄国与奥匈帝国是当时在这个地区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材料中的“这里”指的是右图中的

A.a B.b

C.c D.d

3. (原创) 1904年的法国驻英大使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英俄发生冲突, 是一场大灾难, 唯一得利的是德国。此时期英国

A.继续坚持“大陆均势”政策

B.积极调整与法俄的关系

C.对德国逐渐由遏制转为扶植

D.构筑欧洲集体防御体系

4. (原创) 某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马恩河战役:这是法国的一次战略性胜利,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20世纪的历史也许会改写。马恩河战役堪称滑铁卢战役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最具决定性的战役。支持此论述的证据有

①它导致了施利芬计划的彻底破产 ②战役结束后, 东西两线战场形成了胶着对峙的局面 ③它是一战中最具决定性的战役, 是德军开始走向失败的标志 ④德军开始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导致战争呈现出持久态势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5. (改编) 在巴黎和会上,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为了这些理由, 所以我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统治下割给别国。”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复文:“假使必须对德国表示宽容, 那么应该给它在海军和殖民地上得到满足, 并让它扩大商业势力范围。”克里孟梭复文的真实意图是

A.对德国制裁应该实行宽容原则

B.防止英国独霸世界

C.制裁德国不应只符合英国利益

D.应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

6. (原创) 在巴黎和会上, (美国总统) 威尔逊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 称霸世界。但美妙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 (法国总理的别称) ”讲求实际的强硬主张和“狐狸 (英国首相的别称) ”斤斤计较的商人政策, “百灵鸟 (美国总统的别称) ”顿时章法大乱, 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又聋又哑的堂吉诃德”。威尔逊变成“一个十足的傻瓜”“又聋又哑的堂吉诃德”的主要原因是

A.实力悬殊 B.孤立无助

C.英法联手 D.华而不实

7. (原创) 巴黎和会期间, 针对日本代表对中国山东的无理要求, 他 (顾维钧) 据理力争, 从历史、地理、文化各个方面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他那坚决的态度, 流利的口才, 有力的论辩, 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但最后, 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的强烈抗议, 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这主要说明了

A.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B.实力决定国际地位

C.列强的利益的一致性

D.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8. (原创) 1922年2月6日, 各国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通称《九国公约》。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给予中国完全无阻碍之机会, 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的巩固之政府”;“施用各种之权势, 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其实质是

A.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B.维护列强在中国均等利益

C.坚持以华治华的侵略方针

D.承认“门户开放”等原则

9. (原创) 条约规定, “日本军队, 包括宪兵在内, 现驻沿青岛、济南铁路及其支线者, 应于中国派有警队或军队接防铁路时, 立即撤退”, “至迟不得逾六个月, 其中驻青岛之日本守备队, 应在交出行政权之日后三十日内撤尽”。条约所附协定条件中还规定, 日军按条约规定撤出后, “无论何种日本兵力概不得留于山东境内任何地方”。材料中所指的条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开罗会议 D.日内瓦国际会议

10. (原创) 1928年8月27日, 美、英 (包括英联邦7个成员国) 、法、德、比、意、日、波、捷克斯洛伐克15国的代表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一般条约》, 即《非战公约》。《非战公约》的积极作用有

①首次以普遍性国际公约的形式, 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②成为二战后审判德日主要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③为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法律基础 ④首次明确区分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 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 (原创) 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权模式都会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一种稳定性, 但是主持或操作国家政权的政治主体则易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会严重影响国家政治走向, 甚至决定世界命运。以20世纪30年代历史来看, 最具典型的代表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2. (原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 从1941年到1945年, 实际给苏联的军用物资约为1600万吨。这些物资品种繁多, 总价值为102亿美元。这表明

①美苏实现了和解, 建立了反法西斯联盟 ②美苏都放弃了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斗争 ③打败法西斯主义成为两国合作的基础 ④“租借法”只适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 (原创) 1943年10月, 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 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 它们将彼此协商, 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国进行协商, 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转折的背景下签订的

B.是为了继续保证战时协同一致战胜法西斯主义

C.为战后成立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组织——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D.是在充分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签署的

14. (原创) 《二战风云》在介绍某战役时指出:到9月中旬, 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似乎有悖常理的是, 这使德国人不能利用他们的坦克优势……已不是运动战, 而变成了“老鼠战”, 人们在地下室里、屋顶上、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逢。……苏军不断前进, 占领了越来越多的飞机场, 德军这时已经绝望地陷入困境。……1943年2月2日, 终于出现了结局……材料中所描述的某战役指的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库尔斯克战役

D.柏林战役

15. (改编) 法国在二战中被德国法西斯占领, 被人称为“无足轻重”的国家, 但雅尔塔会议上的大国却允诺法国参加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英国首先提出并积极支持此方案的目的是

A.巩固欧洲国际中心地位

B.同情法国的悲惨遭遇

C.附和美国维护自身利益

D.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16. (改编) 今日 (二战后) 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一种……集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材料中所指的“两种生活方式”指的是

A.富裕方式与贫穷方式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C.民主主义与专制主义

D.法西斯主义与自由民主

17. (改编) 尼克松在《1999年·不战而胜》中指出: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允许我们的外交政策受苏联国内政策的影响, 有人认为, 为了“帮助”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改革成功, 我们必须在军备控制谈判中作出让步, 这种意见是彻头彻尾的胡说。这表明

A.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可能实现合作

B.美国对苏联不能采取任何缓和的政策

C.美国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美苏争霸是国家利益冲突的表现

18. (原创) 越南战争时期, 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 还是我们的领袖, 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 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这表明美国

A.不得不放弃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将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外交关系的准则

C.为其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进行辩解

D.在亚太地区失去了霸权存在的基础

19. (改编) 人类在不断反思战争, 20世纪下半期, 世界反战和平运动持续高涨的原因主要有

①核武器阴影的笼罩, 严重威胁人类文明 ②美苏冷战加剧, 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及军备竞赛的升级, 造成世界不安宁 ③众多文化名人的推动, 如罗素和爱因斯坦 ④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 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 (原创) 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说, “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 而且“开战的可能性相当大”。人们似乎认为, 中国这个经济神话将最终变成军事威胁。作为一名高中生, 你驳斥此谬论的依据有

①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长期饱受外来侵略和奴役之苦, 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自由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③中国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 ④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是世界大国之一, 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

4小题60分。第21题15分, 第22题15分, 第23题14分, 第24题16分。

21. (原创) (15分) 民族主义与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 极端的民族主义往往是导致战争的罪魁祸首。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进一步促进, 因为工业革命凭借其新的大众交流工具, 使对公民进行有效的、无所不包的教导成为可能。因而, 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欧洲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以后又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19世纪的逝去, 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 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 在19世纪后半世纪, 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 (注:适者生存, 弱肉强食) 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和平主义者对民族主义的非难着重于民族主义运动的暴力行为、与军国主义结合以及因爱国侵略主义 (Jingoism) 与沙文主义 (chauvinism) 而在民族间产生冲突。在某些国家, 如德国, 民族象征与爱国性的自负因与过去的战争相关而名声大坏。因此权力争夺和权力斗争一直是国际战争的真正原因, 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之类的力量, 不过是达到夺取权力这种目的的手段。

——摘编自凤凰网《民族主义解释》

材料三 这些“主权国家”以基督徒和“民族国家”的双重名义肆无忌惮地带着对自己以外的民族或国家的厌恶与蔑视向世界宣战, 用大炮说话, 强迫文明古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就是民族主义中的扩张主义最初的外在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民族主义内含的进步“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 正是对民族主义中反动的排外主义、扩张主义进行反抗斗争的结果, “正义战胜邪恶”为人类社会的法理, 因而各国独立运动取得“节节胜利”自然合天意, 符法理, 顺民心。

——摘编自凤凰网《民族主义解释》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概括随着19世纪的逝去, 民族主义的实质有何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2) 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权力争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在一战和二战的爆发原因里能找到哪些被利用的民族主义因素?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会体现出什么特征? (6分)

(3) 结合上述材料, 谈一谈民族主义与战争、和平的关系。 (5分)

22. (原创)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曾经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一样, 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 又都为水泥所筑, 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姊妹墙”。

材料二 柏林墙是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 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 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 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 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 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柏林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 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 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 于同年11月9日, 不得不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 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材料三

——以上材料摘编自百度百科:柏林墙

(1)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分析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为什么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姊妹墙”。 (4分)

(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分析柏林墙倒塌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8分)

(3) 柏林墙最终倒塌, 但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却依然存在。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分析影响“姊妹墙”不同命运的共同因素。 (3分)

23. (原创)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40年前的1971年10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不仅是中国参与国际制度和“融入国际社会”的重大突破, 也是中国自近代被“边缘化”之后重新返回世界舞台的一个重要标志。

材料二 国联尽管失败了, 但它为建立一个全球性国际安全机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从联合国安全机制的整个设计来看, 其缔造者们对国联失败的惨痛教训确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联合国宪章》将实现其“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宗旨的重任主要交给了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因此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维护就举足轻重。事实上, 安理会的制度设计最典型地体现了联合国所具有的国际关系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互交错、国际正义和国际秩序两大价值追求难以完全兼容的矛盾特征。概括而言, 宪章中的理想主义表明的是对“国际正义”的价值追求, 其核心是人权;而宪章中以主权原则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则为建立合理可行的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石。很显然, 在现实世界中, 国际秩序的状况主要取决于主权国家大小差异所形成的权力结构, 往往不公正不合理, 因而使对国际正义的追求难以实现。尽管如此, 如果一个安理会成员国, 只是看到现实主义的主权原则和权力与利益关系原则, 而忽视了国际正义的承担, 无疑是违背《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材料三 冷战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价值观”重新回到国际政治中一个重要位置上来, 但不同于《联合国宪章》里提到的精神, 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当成首要的价值了。与此同时, 国际权力结构变化提出了安理会合理改革的议题。所有这些因素, 构成了中国在安理会决策的复杂背景, 在今后, 如何用好中国在安理会中的否决权, 关键在于更好地权衡以人权为核心的国际正义与以主权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 既践行《联合国宪章》中的理想主义, 又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崛起构建安全保障。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志洲《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实现国际正义的关键》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原因和意义。 (8分)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分析联合国是怎样总结国联的经验和教训的。 (2分) 材料指出:如果一个安理会成员国, 只是看到现实主义的主权原则和权力与利益关系原则, 而忽视了国际正义的承担, 无疑是违背《联合国宪章》精神的。试结合史实举出一例来说明。 (2分)

(3) 结合材料, 你对中国用好自己在安理会中的否决权有何建议? (3分)

24. (原创) (15分) 中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 是自二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 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尼罗河畔休息时, 一直冥思苦想, 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在反思了中东战争后, 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看做不共戴天的敌人。

——《萨达特——中东和平进程的先行者》

材料二 以色列总理拉宾知道, 军人的职责是赢得战争, 而政治家的职责是为他的人民赢得和平。因此, 拉宾用行动体验着“铸剑为犁”的古训, 并主动寻求与曾经面对面作战多年的敌人和解。在一次和平集会上, 拉宾曾经说:“和平总会有敌人的, 他们千方百计地伤害我们, 目的是破坏中东和平进程……”1993年9月13日以巴和平协议签署后, 在以色列国会前的坡地上聚集了10余万人。巨大的海报上, 拉宾被画成穿着希特勒的衣服, 双手鲜血淋漓, 上写着几个黑色的大字:“拉宾是犹太民族的叛徒!”在震耳的喧嚣声中, 拉宾走上国会讲台。他说:“我是个军人, 还曾是国防部长。相信我, 几万名示威者的喊叫, 远不如一个战死儿子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我是一个经历过浴血战斗的人, 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 这是一个转机, 虽然它同时也是一个危机……”

——摘编自百度百科:伊扎克·拉宾

材料三 二战后, 四次大规模中东战争都与该问题有关联, 并给地区民众造成惨重损失和巨大创伤。中东和平进程绵延至今, 但举步艰难。人们盼望和平早日降临, 让这对远古时期曾是亲兄弟的两个民族重归于好, 共建美好家园。

——摘编自百度百科:中东战争

(1) 依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针对中东地区长期冲突, 萨达特作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 并分析调整的原因。 (4分)

(2) 依据材料二, 分析拉宾是怎样用行动体验“铸剑为犁”的古训的。 (3分)

(3)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分析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 (4分) 其中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0分)

1.D 2.A 3.B 4.A 5.C 6.A 7.D 8.D 9.B 10.C 11.C 12.C 13.D 14.A 15.D 16.B 17.D 18.C 19.D 20.C

二、非选择题 (共60分)

21. (1) 变化:由建立在人道的、宽容的感情基础上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2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政府鼓动和舆论的宣传;列强间为维护本国利益展开激烈的斗争。 (2分, 任答两点即可)

(2) 内容: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2分) 因素: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一战导火线;二战中, 希特勒成功利用德国人民对凡尔赛体系的不满, 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在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2分) 特征:本民族利益至上, 排斥、敌视其他民族。 (2分)

(3) 关系: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列强利用民族主义中的排外主义、扩张主义发动战争, 进行殖民扩张与侵略, 破坏世界和平; (3分) 另一方面, 理性的民族主义有利于防范或制止侵略战争, 维护世界和平。 (2分)

22. (1) 原因: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 又都为水泥所筑;美苏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对立的产物;美苏争夺霸权斗争加剧的产物;德国和朝鲜半岛的分裂;两德和朝鲜半岛都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的前沿。 (4分, 任答两点即可)

(2)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东德社会发展, 社会矛盾丛生;苏联放松了对东德的控制;西方的和平演变;民主德国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民族认同感的不断增强。 (4分, 任答两点, 言之有理即可) 意义:加速了德国统一, 有利于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了冷战结束的进程;有利于缓和欧洲乃至世界紧张局势;推动了国际和平民主力量的发展。 (4分, 任答两点, 言之有理即可)

(3) 因素:世界大战的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影响;大国力量的影响。 (3分)

23. (1)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特别是国际地位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 改变了联合国力量的对比, 中国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4分, 言之有理即可) 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4分, 言之有理即可)

(2) 措施:联合国宪章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宗旨的重任主要交给了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实行五大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 吸取国联因集体一致的原则导致其无所作为的教训。 (2分) 典型事例:20世纪50年代, 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 组建“联合国军”, 发动了朝鲜战争;20世纪60年代, 美国绕过联合国, 发动了越南战争。 (2分, 言之有理即可)

(3) 建议:在国际事务中, 中国依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作出判断, 根据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福祉决定自己的立场, 不盲从, 不屈服于任何势力。既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又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崛起构建安全保障。 (3分, 言之有理即可)

24. (1) 调整:开始与以色列进行谈判, 开启了中东的和谈之门。 (2分) 原因:阿以之间未能建立起码的信任, 相互为敌。 (2分)

(2) 行动:主动寻求与曾经面对面作战多年的敌人和解。1993年9月13日, 巴以双方在美国华盛顿正式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宣言》, 拉开了巴以和解的序幕, 对中东和平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并迎来了中东和平的一连串突破。 (3分, 言之有理即可)

(3) 因素:彼此间的分歧;大国的插手;地区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分子的威胁;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 (4分, 任答两点即可) 启示:中东和平进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而且是异常艰难的;和平是大势所趋;中东和平进程需要有关各方作出相应的妥协, 建立长期和平机制。

篇4:“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上面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这次习作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照片,想一想这个小男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如何?联系照片上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互动空间】

涵涵:老师,我觉得这次作文太难了,要如何写啊?

老师:别着急,你可以仔细观察这张黑白照片,展开想象,想当时那战争的可怕场面,感受那孩子的惊慌、孤独、可怜。

涵涵:可是我想来想去,总觉得难写。

老师:这是一张照片,我们应从整体入手,先了解一下照片上都有哪些景物,有什么人,人与景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会发生什么事。需要注意的是,观察要有顺序。观察这张照片可以按照从人物到景物,或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观察。

涵涵:老师,我看到照片的重点是坐在一片废墟上的小男孩。从他身边倒塌的建筑物、光秃秃的老树、身后坍塌的桥梁,可以看出这是战火中的悲惨场面。

老师:光观察是不够的,接下来我们就要结合照片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

根据照片展示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来联想:

孩子的爸爸妈妈是什么人?是旅行者、是工人、是市民……

想象敌机轰炸前一刻的温馨情景,当时的热闹场面……

想象敌机轰炸时的情景……

想象敌机轰炸后的悲惨场面……

抓住照片中的重点——“孤独的孩子”展开想象:这个小男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涵涵:老师,我们还可以想象孩子在干什么,他的动作、语言、神态都应该描写出来。

老师:你说得很好!如果适当地描写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相应的表情、动作,这样能使人物的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和生动。

篇5:战争与和平的600字作文

每一次战争的胜利,都是由无数人的鲜血铺垫而成。每一次战争也终将伴临着生灵涂炭。

战争是残酷的,无疑

”有一个老百姓吓得缩在墙前,一队日本兵发现了,一人一枪将其击碎。有一个老人跪于街中,日本宾将他斩成两段。“这是欧伯连的一段话,详细地记述了日本进攻旅顺的所作所为!

南京大屠杀!合肥大屠杀!镇江大屠杀!杭州大屠杀!通州大屠杀!无不宣告着战争的残酷。

看着资料,我是似听到了人们最后一声绝望的叹息,恐惧的眼神,颤抖的双手,一切一切都令人心碎!

上面,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什么事情都有双面性,战争也不例外。正义的战争,经常带给我们一些精神上的鼓舞。

战争中也曾孕育着和平。在古代,商纣王昏庸无道,整日贪图美色,为祸人民,无心为政。而周武王励志图强,立志讨伐纣王,还人民一个和平天下。经过一番持之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了!

现在,整个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但谁能保证不会有战争?

只有做好往事具备的准备,才有可能尽可能少的减少战争。

篇6:读《战争与和平》有感的作文

文章摘要:因为我不想让我的妈妈失落而我快乐,我是幸福的?550字作文为了您,亲爱的祖国,。此后,人们非常不解,世间哪有那么巧的是呢。这天早晨的六点三十分,爸爸问我要和他一起去扫墓吗!听人说,用铅笔写字的人,心中没有安全感,总是想随时修改每一处生命的印记。我打好鸡蛋,就看看锅里有没有水,再开火,这次开火非常顺利。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中描绘了自一八零五年至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的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这本书还以罗斯托夫、别祖霍夫、鲍尔康斯基、库拉金这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主线,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书中无情地鞭笞并讽刺了库拉金家族在祖国危难之际,还沉湎于寻欢作乐的不齿的行为;也赞扬了另外三大家族接近人民,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行为,并且也赞扬了一些普通人民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朴实、勇敢、高尚、忠诚的品质,与一些卑鄙的皇家贵族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虽然,列夫?托尔斯泰已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从书中安德烈和彼隘尔等人深刻地内心反省过程,我们也似乎看到这位老人苦苦追求自我灵魂净化的轨迹。《战争与和平》,这部历史的回忆录,这座令人肃穆的圣山,会让我们感到了不朽的托尔斯泰做了一次短暂而又深刻的交流。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感触很深,因为我曾天真无比的想:战争多好呀!不仅可以扩大国家的.国土面积,还能增加国家的威信呢!真是一举两得!可是,我看完这本“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后,我的想法便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大转变:当和平的度地上硝烟弥漫——人们背井离乡、妻离子散——一切美好瞬间都化成了灰烬和废墟……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的孩子永远是无辜且伤害最深的,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了创伤。啊!和平是多么的美好呀!战争固然可怕,但是在和平面前,战争却显得那么渺小。

篇7:“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君不见,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题的今日,美伊战争依旧持续,伊拉克的上空依然硝烟弥漫,伊拉克的人民依旧是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美国,却置联合国和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职责于不顾,我行我素,大举推行霸权主义。

众所周知,伊拉克是“石油王国”,那里埋藏了占世界大部分的石油,而石油也成为伊拉克人民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但那都已经成为往事,如今的伊拉克人民再也不能安居乐业,用自己的石油和世界各国的人民交易,换取生活用品。来往飞奔的军车代替了往日的车水马龙;呼啸的警报代替了往日的欢声笑语;难民奔波的脚步代替了往日的轻歌曼舞。如今,在这片昔日繁华的土地上,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无家可归!

相互尊重主权,在这里消失了;互不干涉内政,在这里消失了;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在这里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硝烟炮火,是军车坦克,是国土的支离破碎,是弱小国家的人民痛苦的呻吟!

篇8:“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28—1910) 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的杰出代表。在其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一直以来人们大多从文学视角研究“战争与和平”, 研究该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分析、哲学分析等, 鲜有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 更没有以语言学方法研究作品中色彩词的成果。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统计作品中所有色彩词的词频, 并以красный为主要研究对象, 旨在推导出красный在托尔斯泰笔下的象征意义, 最终还原托尔斯泰的色彩世界。

1《战争与和平》中色彩词的词频分析

词频 (частотаупотребленияслова) , 指“一定范围的语言材料中词的使用频率”[1]。常见的词频统计方法有两种———逆向文件频率和单词查找树。这是两种统计文件中词频的电脑计算方法, 虽然存在弊端, 但是常用于统计词频。本文采用的是普查法, 即以电脑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查找, 统计其在文本中出现的总次数。

色彩词, 又叫“颜色词/словасозначениемцвета”, 即表示颜色的词, 如красный/红色、белый/白色。《战争与和平》中共涉及8种颜色10个色彩词———红色 (красный, краснеть, раскраснеться) 、白色 (белый) 、黑色 (чёрный) 、黄色 (жёлтый) 、金色 (золотой) 、灰色 (серый) 、绿色 (зелёный) 、蓝色 (синий) 。这些词汇分属两大词类———形容词和动词。统计结果显示, 《战争与和平》中的色彩词以形容词为主;列夫·托尔斯泰的色彩世界是以传统的三原色为主, 即红、白、黑。具体词频统计数据参见图1:

2“красный/红色”的词汇语义研究

鉴于《战争与和平》中表红色的形容词красный的词频最高, 故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 主要分析其在《俄汉详解大词典》[2]中的词汇语义。词典中красный共有7个义项, 我们从直义和转义角度对其进行语义分类与分析。

красный的直义:

красный11:“红的;红色的”, 例красныйцвет/红色。

красный21:指“皮肤发红;面红耳赤的”, 例красныйотстыда/羞得满脸通红。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 красный3的词义也是直义。

красный3:<诗>“美丽的;漂亮的;美好的”, 例красныйпейзаж/美丽的风景。

красный的转义:

красный12: (只用长尾) “红色的 (红军的) ”, 例красныйкомандир/红军指挥员。

красный22: (用作名词, 常用复数) 指“红军战士”, 例штабкрасных/红军司令部。

красный32:“ (十月革命前) 左派的;具有革命思想的”。

красный42:“ (用作名词) 指左派人士;具有革命思想的人”。

красный4:<旧>“愉快的;幸福的;无忧无虑的”, 例Намируисмертькрасна./<谚语>有人做伴胆气壮。

красный5:<民诗>“明亮的;晴朗的”, 例красноесолнышка/明亮的太阳。

красный6: (只用长尾) <旧>“正面的;荣誉的”, 例красноекрыльцо/正门台阶。

красный17:用于动植矿物的名称:красныйперец/红辣椒, краснаяверба/尖叶柳。

красный27:用于价格上, 例краснаяцена/最高价。

красный37:“ (思想、观点等) 鲜明地贯穿在……”, 例краснойнитьюпроходить/тянуться/贯穿一条红线。

красный47:用于建筑上, 例краснаялиния/红线 (房屋边线) 。

красный57:用于医学上, 例красныекровяныетельца/红血球 (红血细胞、红细胞) 。

красный67:用于文化上, 例красныйпояс/红色地带 (指巴黎市郊的工人居住区) 。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得出:красный的基本语义是“红色的”, 而红色就是“美丽的”;心理上的激动也会引起皮肤颜色发红;红色一般表示正面的情感, 如“革命的, 愉快的, 正面的”等。因此, 可以说红色, 除了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有比较好的视觉效果外, 更被用来传达活力、积极、热情、温暖、前进等含义。

3《战争与和平》中的красный研究

自然界中的色彩千变万化, 丰富多彩, 它刺激着人们的视觉, 渲染着氛围, 带给人以感受和联想。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战争与和平》中充分运用了色彩词, 出现的8种颜色中красный的词频最高。

统计得出, “ВойнаиМир”[3]中的红色词共有3个:красный/红色, краснеть-покраснеть/发红, раскраснеться/满面通红, 其中красный的词频114次, краснеть11次, раскраснеться15次。例如:

(1) Другой, красныйтолстыйНесвицкий, лежалнапостели, подложиврукиподголову, исмеялсясприсевшимкнемуофицером./另一名副官, 面放红光的胖乎乎的涅斯维茨基枕着自己的手臂, 躺在床上, 正和一名坐在他身边的军官说笑[4]。

(2) Втовремякакона, надевсметанныйнаживуюниткуещебезрукавовлифизагибаяголову, гляделасьвзеркало, каксидитспинка, онауслыхалавгостинойоживленныезвукиголосаотцаидругого, женскогоголоса, которыйзаставилеепокраснеть/当她试穿那件还没有缝好衣袖的粗粗的撩上几针的束胸, 转过来照镜子, 看看后片是否合身的时候, 听见客厅里传来他父亲和一个女人兴致勃勃谈话的声音, 她听见了女声之后便涨红了脸。

(3) Толькоприехавдомой, Наташамоглаяснообдуматьвсето, чтоснейбыло, и, вдругвспомнивокнязеАндрее, онаужаснуласьипривсех, зачаем, закоторыйвсеселипослетеатра, громкоахнулаи, раскрасневшисьвыбежалаизкомнаты.娜塔莎在回家后才清醒地考虑到她偶然遇到的一切, 她突然想起安德烈公爵, 觉得害怕, 在大家从戏院回来, 坐着喝茶的时候, 她在大家面前惊叫一声, 涨红了脸, 从房里跑出去了。

(4) Онапоймаларукамиофицеразаобшлага, ивпокрасневшемлицееевидныбылиторжественностьистрах./她双手抓住军官的袖口, 在她涨红的脸上可以望见激动和恐惧的神色。

从语法形式上看, 作品中广泛应用красный的各种变格形式———114次, 此外还使用动词原形1次, 副动词形式8 次, 形动词形式18 次。

根据词频统计, 《战争与和平》中красный的各种词形出现了114次, 与其搭配的词汇可以分为10类———предмет/物品, одежда/衣服, человек/人, лицо/脸, рука/手, животное/动物, шея/脖子глаза/眼睛, губы/嘴唇, нога/腿脚[5]。具体词频情况见图2:

从动物名词和非动物名词的划分角度来看, 《战争与和平》中красный与动物名词的搭配有表人名词———Несвицкий, молодойграф, Илагин, Наташа, Соня, Ростов, 表动物名词———Любим, кобель;与非动物名词搭配, 有人的肢体器官和身体部位———лицо, нос, шея, рука, ладонка, нога, губы, глаза, 衣物名词———шапка, кафтан, мундир, корсаж, 以及其他表设施类名词———стол, дерево等。其中красный与动物名词的搭配更多。通过对《战争与和平》中带有красный的语料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 作者主要运用了красный的直义, 内容比较单纯, 一般不带有主观评价色彩, 多指人的脸色、穿着以及各种设施的颜色。红色鲜亮, 主显暖, 也为这部作品中作者想要还原的和平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

结语

“Kрасный/红色”在《战争与和平》中代表着生命力, 对成功保持坚定的信念。色彩心理学把颜色分为冷色、暖色和中性色, 《战争与和平》中出现了暖色词共291次。由此可见, 列夫·托尔斯泰的色彩世界是以暖色为基调的, 作家表达的是对和平安定、生活幸福的向往。

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收集的有价值的语料能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不可或缺的参考材料。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冯华英, 征钧.俄汉详解大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辞书研究所, 1998.

[3]Толстой Л.Н..Войнаи Мир (1том)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3:1-404.

[4]Толстой Л.Н.战争与和平[M].盛振江, 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7:51-621.

篇9:“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一、情节设计可以符合常态,但要做到超凡脱俗

情节次序的安排通常符合事情发展的规律,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如《木兰诗》按木兰征战前、征战中和征战后三个部分着笔来写。《曹刿论战》按战前、战中和战后次序濡笔的。这样的层次结构,符合大众的接受心理。学生写一种比赛,一种活动,都可以找到一个支点,一种目的来安排结构。比如学生写篮球比赛,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按赛前、赛中和赛后来展开情节。

情节设计的繁简详略,宜根据主题合理安排。《木兰诗》着重要表现女英雄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人格魅力,因此对于征战中的经过,寥寥几笔带过;而详写了征战前和征战后的一些生活情景,以突出木兰巾帼英雄的美好心灵。《曹刿论战》是为了记录军事家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思想,因而详写了战前的准备工作和战后取胜原因;而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着笔不多,着墨之处,也意在突出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生写作设计常态情节时,应当根据主题处理好情节的详略。

二、情节设计可以异彩纷呈,呈现多种逻辑关系

魏巍在人物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选取了三个各自独立又珠联璧合的典型事例,全面深刻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的主题。第一个事例是松骨峰战斗,歌颂志愿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我军意志的坚韧和刚强。第二个事例是马玉祥救朝鲜儿童,歌颂志愿军战士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品质的纯洁和高尚。第三个事例是雪中话乐,战士希望得到一枚解放朝鲜的纪念章,歌颂了志愿军战士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气质的淳朴和谦逊。三个事例围绕开篇的排比句的总纲选材的,事例间的抒情议论过渡紧密。这三个事例呈因果关系。前两个事例写了战士干了什么。第三个事例回答了战士为什么这么干。前两个事例是行为结果,第三个事例是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通过战士的幸福观苦乐观,展示了他们的心灵美。

学生在写作文时,所选的作文素材组合在一起,可以呈现多种逻辑关系,只要利于突出主题就可行之。有的学生在写秋游的场景,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因果逻辑关系先写在山谷采摘山葡萄的情景,接着写因品尝到甜头,继而登山采摘圆栆的场面,最后写拾级而上想采更多的山果,回家给爸爸做春酒,没料到被树藤上的草蜂蛰了的场景,以便突出孩子秋游显孝心的主题。

三、人物的配备要相得益彰,最好充满传奇色彩

作品中的人物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充满了传奇色彩,易于给读者建构一个有着鲜明印记的理想化人物形象。读者的心灵常常被文中的一些人物牵引着朝某个方向拽去,有股魔幻的力量在驱使着读者的喜怒哀乐跟着文本中的角色往前跑。

《芦花荡》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头子,是个干瘪的鱼鹰,却能出入自如地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苇塘中部队的供给。小说写了老头子因护送两个女孩儿进入苇塘,途中大菱意外挂彩,二菱第二天目睹了老头子在船头剥莲蓬用计引诱鬼子们,不费一枪一弹就把他们在水里钩住置于死地的故事。课文在写这两个女孩时也配备上一些传奇色彩,都身患疟疾,把大菱写成伤员;反写二菱照顾大菱,还敢目睹老头子为大菱报仇的惊险场面。全篇人物的配备无不彰显一种传奇的力量,令人深切地感受到抗日军民的爱国热情,中华儿女智勇双全,是任何外敌不可战胜的。

学校在写到群像时应注意人物的配备关系结构,主次人物要分明,线条要清晰,最好涂抹上传奇色彩。如果学生写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晚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写一写众多演员的表演绝活,尽量写得传奇一些。在描写某个大型节目时,要写出演员的主角和一些配角在一起表演时的精湛技艺和天衣无缝的默契配合,要写出观众的惊叹反应,以烘托主角的艺术高超。

四、环境的布局,要给人物施展活动的空间

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写作时环境的布局要给人物施展活动的空间。合情合理的环境布局,利于突出中心。

西蒙诺夫的《蜡烛》感人至深。年老体弱的南斯拉夫老妇人,在炮火连天的方场一步一挪地一点一点地掩埋苏联红军烈士的尸体,在他的坟头点上了珍藏45年的喜烛。课文写环境的恶劣,几乎隔几行就写写炮火,令人一直为老妇人的生命安危胆战心惊。作者从老妇人摸出蜡烛写起,一直围绕烛光细致地描写到文章的结尾。这篇战地通讯环境的布局,让读者感受到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哀思如母子情深。行文结构更加艺术地突出了主题,讴歌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人民战斗情谊如此深厚。

教师布置学生写一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联想到沿街乞讨的乞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如何把乞丐写得感人呢?”学生会想到乞丐爬着走,匍匐前进的艰难;还会想到在车来人往的大街小巷,顶着小雨要钱的痛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蜡烛》的环境布局和人物协调的关系。学生可以用细节描写展现乞丐艰难爬行要钱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写到他某一刻接到一张十元钱大票时异常感激的行为。学生可以隔几行写写小雨和来来往往的人群车辆,叫人一直为乞丐的痛苦处境和安全担心。乞丐在小雨中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了。学生可以写写乞丐在小雨中不时地拾起路面的塑料瓶和小钉之类的垃圾这样的小事。恶劣的环境布局,让一个双腿残疾的乞丐艰难地讨钱而散发出感人肺腑的光辉。

综上所述,结构既是指文章的框架,又是指内部的细致构造。情节的设计处理可以符合常态,但要做到超凡脱俗。情节的设计处理也可以异彩纷呈,呈现多种逻辑关系。人物的配备要相得益彰,最好充满传奇色彩。环境的布局要给人物施展活动的空间。作者应根据写作意图把人物、环境、情节巧妙艺术地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更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表现主题,使读者产生共鸣。

上一篇:拿到100分的作文400字下一篇:真人”CS“战记作文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