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文章从针对辽宁省城乡居民消费特点的调查问卷入手,从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及资产配置等角度分析辽宁省居民消费的特色,找出为提高辽宁省居民消费能力需要寻找潜力市场,并提出引导居民增加消费可采取的方法为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和增强及改善居民消费观念,为刺激辽宁省消费及振兴东北经济作出贡献。

第一篇: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

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研究

摘 要 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的显著变化,以及我国体育产业的兴旺发达,体育消费领域在不断地得到开拓和发展。同时,体育消费作为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对整个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模式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以及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加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因此,本文对河南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体育消费 大学生 消费情况

一、前言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在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消费之后以追求、发展和享受为更高层次需要的消费行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正逐步走向大学生,并有扩大的趋势。大学生作为未来体育消费的主流,其体育消费行为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3]。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表现为自主性较强,在这个年龄段,他们易于接受各种事物,敢于追潮流,跟时尚。根据消费心理学的观点,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消费观念,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为预测我国体育消费群体趋势提供一个参考[4]。大学生的文化层次,就业前景以及相应的消费观念等,决定他们是未来社会消费的主流,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和日常生活中都具有较大影响力,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必将对其他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整体质量不高,在消费结构、消费环境、消费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迄今,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还非常匮乏。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开发高校体育产业,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树立“健康第一”观念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消费也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说,“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他在开始生产以前和生产期间都是一样[5]”。体育消费作为社会消遣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闲暇消费(休闲消费)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社会大消费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分支。体育消费是一种文明、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休闲、健身娱乐消遣。体育消费的兴起和不断增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及体现[6]。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为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消耗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量的体育消费支出,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体育运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保证,还是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得以开拓和发展壮大的经济基础。经济发达国家人们用于体育消费的开支通常占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的30%—40%。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消费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且有扩大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开始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居民消费结构中,虽然仍以食物消费为主,但食品消费的比重已在逐年下降,与此相适应我国城市居民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很落后,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因此说体育消费是21世纪中国体育市场着重培养的大市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中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的大学生体育消费。包括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平顶山学院、南阳理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十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不包括体育专业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了使问卷调查的设计更为合理,搜集及参阅了国内关于消费、体育消费、动机理论等相关资料多部,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有关体育消费、大学生体育消费等资料100多篇。

2.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

依据上述研究理论来构建本研究调查问卷,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运动项目,意识动机,水平、结构和影响因素等四个方面的调查分析,经过了效度和信度检验,具有区域代表性,经检验专家认同率为100%,信度系数=0.89,P<0.01。效度和信度检验表明测量结果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每个高校100份,回收967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925份,有效率92.5%。

(2)访谈法

对河南省100名大学生进行访谈,具体了解大学生日常体育消费实际情况。

3.数理统计法

将所获得的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统计软件Excel 2000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场所和运动项目

1.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场所

在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场所的调查中,本论文只涉及了三个方面的调查,即校内免费、校内收费和校外收费的运动馆等三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见图1),有绝大部分大学生是在学校免费的运动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5.73%,只有14.27%的大学生到收费的运动场馆进行过体育锻炼。通过对大学生的访谈可知,即使是有偿锻炼,大学生也是去收费比较低廉的锻炼场所进行消费,说明了在大学生中花钱进行体育锻炼的仍占少部分。

2.河南省大學生体育消费运动项目

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所列的24项体育锻炼项目中,大学生经常参加的项目是篮球,选择人数为51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5.46%;其次是跑步,选择人数为43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6.70%,;再次是乒乓球,选择人数为41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4.86%;往后依次是足球、羽毛球、健美操、交谊舞、棋牌类和排球。而对于大学生比较喜欢、感兴趣的项目的调查中,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体育项目中排在前三项的是篮球、乒乓球和足球,分别占总人数的52.16%、46.75%和38.29%,往后依次是羽毛球、交谊舞、排球、游泳和滑旱冰(二者的比较详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首先,大学生经常参加的长跑运动并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这可能与长跑项目的娱乐性较差,动作单调、枯燥等有关。其次,不管是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还是大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中,球类项目都占了相当大的选择比例,这可能与球类运动诸如篮球、足球等项目比较容易开展、不受场地限制等因素有关。再次,旱冰、游泳等体育项目虽然也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但由于这些项目要受到场地的限制,实际锻炼的次数可能不多。

調查表明,对于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他们并没有全部参加,而是部分参加了,这一部分占调查总人数的81.16%。没有选择这些项目进行锻炼的原因很多(见表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其百分比占到了70.85%,再次是学习紧张没有时间,占50.67%,经济条件不允许,占41.33%。由于诸多方面原因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而影响其体育消费水平和其消费方式的选择。

(二)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动机

通常把人的心理称作意识,从种系上来看,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反映的最高形式[7]。它能将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意识是通过人类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类行为中的自觉性、目的性以及评价、调节和自我控制等情况都是意识的基本特征。它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只有人类能够自觉地通过行动,达到各种预定的目的。

1.河南省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情况

对健康的需求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对体育与健康两者间相关程度的认知,取决于人们的体育意识是否全面,体育意识是把健康需求转化为体育消费行为的桥梁[8]。意识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9]。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消费,对其来说是可行的。本调查表明,河南省在校大学生中,100%的大学生曾参与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消费。

2.河南省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可度

经济收入制约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大学生的经济收入,从广义上应理解为学生家庭按月供给的汇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物质生活进入小康水平者逐年递增,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校园体育活动具有指令性机制的特点,大学生将体育完全作为学校的公益事业来看待,“学校花钱,我锻炼”这种观念长期存在于学生们的头脑中。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校校园健身观念的冲击,传统的校园体育管理活动方法和单一的无经济型体育活动方式,已被多元体育活动中的有偿性或“俱乐部”形式逐渐替代[10]。本调查表明,有92.7%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消费形式是有价值的,对其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如图2所示,其中,1表示:有,2表示:没有。

3.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指推动体育消费者去从事体育消费活动,以满足对体育消费需要的意图、愿望、信念等,或者说是体育消费者针对特定的消费目标而发出的一种内驱力或冲动[11]。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把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分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审美追求、社会交往、体育成就、追求时尚等6类。要求每位大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直接、最强烈的动机。调查结果见表3。

强身健体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首要价值取向,健康是维持人们正常生活、劳动及各种活动的前提,也是学业有成,事业有望,生活快乐的保证。体育活动与生理健康的密切关系及体育活动对机体生理机能的促进作用,早也被国内外多项研究所证实,且得到了人们的共识[12]。“体育为健康”更为多数大学生所推崇,“花钱买健康”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新的消费理念[13]。因此,在校内组织一些有偿的体育活动已被大学生所接受,并得到他们的青睐,而且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抱有积极参与的态度,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较强的健身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健康行为。

伴随着大学生学习负担和竞争压力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体育运动这一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途径[14]。从表3体育消费动机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各项变量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比例。同时他们的消费行为也不时反映着追求心理健康的需要。很多大学生认为风靡校园的运动服时装化的体育消费,既是一种增强审美观念陶冶情操的消费,也是一种突出个性化的消费方式[15]。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应该提倡,但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也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见表3),他们过分追求名牌,攀比之风盛行,这种行为不应提倡,应加以正确的引导。

社会交往也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伴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而保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对提高生活质量,增进身心健康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参加体育活动则满足了这种人际交往的需要。大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信息、调节情绪、展现自我、增进同学和朋友间的友谊和亲密感。可以使性格外向的人的社会交往得到满足,也让一些人际关系有障碍和孤僻的大学生得到一定的治疗作用。表3中的统计数字充分说明了这一消费动机的必要性。

(三)河南省大学生余暇时间及其支配方式

通过观察图3,不难看出大学生的余暇时间基本呈正态分布,在2—3个小时这个范围内占32.6%比,选择1—2个小时、3—4个小时和4—5个小时的人分别占到了23.4%、21.9%和12.8%,每天余暇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人数比例最小,为9.3%。通过计算,大学生人均每天余暇时间为2.6小时左右,为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提供了必要的时间条件。

注:余暇时间,亦称自由时间,指在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划出一切必要时间(包括学习时间;与学习有关联的时间,如往返路途: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如睡眠、吃饭:劳动时间)后所剩余的那部分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部分时间主要用于娱乐和休息。

在调查了大学生的可利用余暇时间后,又进一步调查了大学生是如何支配这部分时间的,详见图4。运用黄金分割法进行筛选后可以得出大学生的余暇时间主要用来参与以下活动,其排序依次为:阅读图书报刊,上网聊天,参加体育活动,欣赏音乐,逛商场,阅读专业书籍和看电影、录像。参加体育活动排列在第三位,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及体育对健康的重视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积极引导,充分、合理的利用好这部分时间。

(四)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16]。体育消费水平与一般消费水平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体育消金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体育消费水平[17],因此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消费金额的调查,可以从货币单位上反映出大学生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

通过观察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年均消费档次分布图(图5)可以看到,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正态分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型,从发展的角度讲,发展过快或过慢都会出现偏离这种主流的趋向。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家庭经济收入的多少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说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这种分布情况基本上符合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现状和事物发展的逻辑。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水平为203.6元,与我国居民在2000年的人均体育消费额相比高出了很多。我国居民在2000年的人均体育消费额为人民币78.5元,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很多。第一,大学生所受的体育教育使其相对于普通居民有较强的体育消费意识和体育消费能力,在参加体育锻炼方面有优势前提。第二,大学生的余暇时间相对比较多,体育消费水平增加的可能性要大。第三,国家教育部规定体育课是学生的必修科目,学生接受教育进行身体锻炼必然要发生体育消费。第四,大三、大四的大学生进行完必修科目的学习后,选修某项体育活动也是体育消费投资的一个方向,这也是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高于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原因之一。

1.河南省大学生月支配金额

调查的结果显示:河南省大学生月收入情况分布为:在以下6个选项中:(1)200元以下;(2)200-300元;(3)300-400元;(4)400-500元;(5)500-700元;(6)700元以上,有17.6%的大學生认为其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有21.3%的大学生认为其月收入在(2)200-300元,有25.7%的大学生认为其月收入在(3)300-400元,又另有21.2%的大学生认为其月收入在(4)400-500元。即河南省大学生的月收入大概约为300元左右。具体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

2.河南省大学生月消费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大学生月消费情况分布为:有35.7%的大学生认为其月消费在⑵200-300元,由22.2%的大学生认为其月消费在⑴200元以下,有18.6%的大学生认为其月消费在⑶300-400元,另有13.9%、6.7%、2.9%的大学生认为其月消费分别为⑷400-500元、⑸500-700元、(6)700元以上。即河南省大学生的月消费大约为300元左右。由此可知,河南省大学生的消费意识较强。具体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

3.。河南省大学生月体育消费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大学生月体育消费情况分布如下:有42.8%的大学生选择了⑴30元以下,有30.5%的大学生选择了⑵30元左右,即共有73.3%的大学生认为其月体育消费在30元左右及30元以下。近几年来,作为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仍然不高,另有4.9%和2.9%的大学生选择了⑶60元左右和⑷90元左右,这说明河南省大学生仍具备较强的体育消费能力。具体调查结果如图8所示:

4.河南省大学生不同性别体育消费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生。男生的年均体育消费水平集中在100-200元,200-300元,300-400元三组区间内,其百分比分别为30.67%,28.19%,16.32%;而女生的年均体育消费水平则多集中在300元以下的区间。在较高的消费层次上,男生也表现了这方面的消费优势,体育消费水平在500元以上的男生占4.89%,女生仅占1.94%。男生年均体育消费水平为210.21元,要高于平均值,女生的年均体育消费水平为158.63元,低于平均水平。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结果P=0.00,说明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见表4)。

5.不同生源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按照我国大学生的招生情况将大学生的来源分为城市、县城和农村。有表5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区间分别大都集中在100-200元和200-300元范围内,向两边呈递减的趋势。此外,在体育消费水平的高区间范围内按城市、县城和农村进行排列,其相应的选择比例逐渐减小,也反映了不同生源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源间的P值均≤0.01,说明不同生源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高,县城居中,农村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则比较低。三种生源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分别为280.45元,215.39元,120.76元。

(五)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1.男、女大学生实物消费水平与劳务消费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男大学生的实物消费水平以及劳务消费水平均大于女大学生(见表6)。男大学生的年均实物消费水平为145.82元,女大学生的年均实物消费水平为116.27元,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年均劳务消费水平分别为65.39元、42.36元。说明了大学生对体育的投入以购买实物性的消费资料为主,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运动服装、鞋袜、帽,小型的健身器材,体育纪念品,体育图书、杂志以及各种音像制品,体育彩票等。

由于大部分大学生经济没有独立,经济来源主要以家庭供给为主,决定了大多数学生体育消费以实物性为主。一方面这种消费与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密切相关,为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及体育信息;另一方面其中的部分实物消费品与学生的一般日常生活用品在效用上相互替代,就消费的意义而言已从单纯体育消费转向了生活消费。劳务性体育消费则主要是用于观赏与体育有关的比赛、录像,参加体育知识或体育技能的培训,购买各种锻炼的门票,到收费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等方面。目前大学生的劳务消费水平虽然不高,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租用体育器材、场地等很多方面都是由学校无偿提供的,这部分消费不以支付货币的形式出现,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可以认为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有一定的合理性。体育劳务消费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和愉悦身心的独特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

2.不同生源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对不同生源大学生的体育实物、劳务及用于其它方面的体育消费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并进行多重比较,其结果如下:在体育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方面,不同生源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他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中,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5),城市与县城以及县城与农村之间则没有差异。

(六)影响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其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必然会受到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大学生作为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人,其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更易于受各种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样,作为一种消费方式的体育消费,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亦是多方面的。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因素细分为:(1)促进其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观积极因素,(2)促进其参与体育消费的客观因素,(3)影响其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观消极因素,(4)影响其参与体育消费的客观消极因素,四大类,分为四道题,在每道题中,又分为若干个因子选项,并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将其按重要性排序列出前3位,在研究时,根据排序顺序分为第一、二、三位,分别进行研究,以力求多角度、较为全面的反映出影响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其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促进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观积极因素

笔者根据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观积极因素的不同,将其细分为:(1)对体育感兴趣、(2)身体健康与精力充沛、(3)精神愉快、(4)保持健美的体型、(5)交往的需要与增进友谊、(6)学习需要、(7)丰富业余生活、(8)其它,等8个因子项[18]。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排序順序为第一位时各因子项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促进河南省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观积极因素中,有34.7%和35.6%的大学生认为居于其参与体育消费第一位的分别是(2)身体健康与精力充沛,和(1)对体育感兴趣。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9所示:

(2)排序顺序为第二位时各因子项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29.8%的大学生选择了(2)身体健康与精力充沛,和27.2%的大学生选择了(3)精神愉快。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10所示:

(3)排序顺序为第三位时各因子项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39.7%的大学生选择了(7)丰富业余生活,和17.1%的人选择了(3)精神愉快。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11所示: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影响河南省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观积极因素依次为:身体健康与精力充沛,对体育感兴趣,精神愉快和丰富业余生活。

2.促进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客观积极因素

笔者根据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客观积极因素的不同,将其分为:(1)受同学的影响、(2)有充足的空闲时间、(3)家庭条件好寄钱多、(4)自己挣钱有收入、(5)受社会、家庭的影响、(6)其它,等六个方面[19]。并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将其按重要性排序列出前3位,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排序顺序为第一位时各因子项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44.9%和38.1%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1)受同学的影响,和(2)有充足的空闲时间。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12所示:

(2)排序顺序为第二位时各因子项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44.1%和18.3%以及21.4%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2)有充足的空闲时间(1)受同学的影响,和(5)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13所示:

(3)排序顺序为第三位时各因子项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47.2%和17.5%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5)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和(1)受同学的影响。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14所示:

综上所述可知,促进河南省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客观积极因素依次为:受同学影响,有充足的空闲时间,受社会、家庭的影响。

3.制约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观消极因素

笔者根据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观消极因素的不同,将其分为:(1)对所参与的体育运动不感兴趣、(2)不会体育运动技术、(3)身体不适或有疾病、(4)不满足“物美价廉”的消费原则、(5)不能长期坚持、(6)其它,等六个方面[20]。并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将其按重要性排序列出前3位,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排序顺序为第一位时各因子项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33.1%和23.7%分别选择了(1)对所参与的体育运动不感兴趣,和(2)不会体育运动技术。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15所示:

(2)排序顺序为第二位时各因子项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28.3%和25.9%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3)身体不适或有疾病,和(5)不能长期坚持。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16所示:

(3)排序顺序为第三位时各因子项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37.3%和16.2%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5)不能长期坚持,和(1)对所参与的体育运动不感兴趣。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17所示:

综上所述可知,影响河南省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观消极因素依次为:对所参与的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不会体育运动技术,身体不适或有疾病。

4.制约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客观消极因素

笔者根据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客观消极因素的不同,将其分为:(1)场地器材缺乏、不足,(2)自己收入水平不高,(3)体育消费价格过高,(4)学习和业余生活紧张,(5)学校组织宣传体育活动的力度不够,(6)其它,等六个方面。并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将其按重要性排序列出前3位,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排序顺序为第一位时各因子项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40.3% , 26.1%和17.9%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1)场地器材缺乏、不足,(2)自己收入水平不高,(3)体育消费价格过高。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18所示:

(2)排序顺序为第二位时各因子项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32.5%和28.7%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3)体育消费价格过高,和(2)自己收入水平不高。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19所示:

(3)排序顺序为第三位时各因子项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26.1%,23.6%和22.2%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5)学校宣传组织力度不够,(4)学习和业余生活紧张,和(3)体育消费价格过高。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20所示:

综上所述可知,影响河南省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客观消极因素依次为:场地器材缺乏、不足,自己收入水平不高和体育消费价格过高。

5.对学校现有体育消费的满意度

笔者根据大学生对学校现有的体育消费状况是否满意,将其分为(1)很满意、(2)比较满意、(3)一般满意、(4)不满意,等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图所显示:有54.8%的大学生对学校现有的体育消费状况持一般满意态度:有2.7%,14.8%和27.7%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1)很满意,(2)比较满意,和(4)不满意。由此可知,河南省大学生对学校现有的体育消费状况持一般满意以上态度者为72.3%,即是持正面态度的。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21所示:

6.学校体育社团组织对参与体育消费的影响

笔者根据学校体育社团组织(如: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对河南省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影响,将其分为(1)增加您的体育消费(2)减少您的体育消费(3)无影响等三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57%, 33. 6%和9. 3%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3)无影响、(1)增加您的体育消费和(2)减少您的体育消费。由此可知,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学校的各类体育社团组织对其参与体育消费是无影响的,这说明,河南省高校各类体育组织对在校大学生施加的影响还不够。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22所示:

(七)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发展对策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国内其它一些省市的大学生一样,河南省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意识较强,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以实物性消费为主,但在消费动机,影响因素和所参与消费的运动项目及消费偏好等方面又有不同,拥有自己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发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提高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和河南省高校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能对其有所裨益。

1.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愉悦身心的独特有效的方法,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准和文化修养的现代大学生,他们尽管已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也懂得“花钱买健康”的道理,但由于其正处于思想倾向、志趣爱好等还不完全稳定,行动易受感情支配的阶段,其行为与意识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体育消费观念淡薄,体育消费意识较差,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因此,应从实际出发,加强体育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宣传栏、校园风格等措施,让大学生明确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促进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反对那些为“攀比”、“炫耀”而进行体育消费的观念,还应该组织大学生观看体育赛事,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参加体育知识竞赛活动等方式,来培养体育消费意识。重视大学生体育兴趣习惯的养成,培养其终身体育观念,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

2.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

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的体育劳务消费是在校园内进行的,故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应加大力度,应以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导向,既然大学生有健身娱乐和自身发展的需求,高校体育市场的定位就应该以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为重点。竞赛表演目前在高校中已开始起步,很多体育竞赛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健身娱乐也很受大学生的青睐。但是从市场的发展要求来看,一方面,应不断提高体育竞赛水平,开展大学生感兴趣的健身活动、娱乐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激发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和娱乐项目,从而带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体育实物的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根据大学生就近消费的特点,可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设立体育用品销售点,也可以采取定时定点销售的方法,但其产品应力求经济适用,货真价实,美观大方,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需求。

3.加快体育场地基础性建设,满足大学生体育消费需求空间

体育场地是体育消费的地方,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重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感到体育场地严重不足,且占用体育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体育场地基本为男生所用,女生活动场地很少。因此,加快体育场地建设是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具体对策:一方面学校应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健身环境;另一方面应结合全民健身运动,用高校场地作为全民健身的基地,以获得资金,改善体育场地设备。在保证学校体育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定时定期向社会开放场地,举办各种培训,增加场地的投入,弥补体育经费的不足。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经济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记卡,俱乐部会员卡等形式适当收费,保证大学生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消费,让他们玩得开心满意。

4.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体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内和课外活动互补。高校应该开展“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形成。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是人们在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21]。我们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好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时间。大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周末却是一个比较好的锻炼和娱乐的时间,高校可以根據这一特殊情况,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合理的安排好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时间,满足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需要,也可以在此时间内,举行一些有影响的有关体育消费的专题讲座,引导消费观念,培育消费者,创造新市场[22]。还应该开设一些大学生认为需要开发的体育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养成课外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发展。

5.根据需要做好服务,吸引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

根据高校体育市场的需要,做好服务与引导工作。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应以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导向[23]。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河南省大学生最常参与体育消费的运动项目的前5名依次为: 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和健(身)美操。且,在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中,实物消费的选择比例远高于劳务消费,主要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对此,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上5个河南省大学生最常参与体育消费的运动项目的经营与管理工作,并兼顾其它运动项目的经营与引导工作,不断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健身、娱乐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努力使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不断地由实物型向劳务型转变。

6.不断开发满足要求,培养大学生体育消费习惯

不断地开发高校体育市场,满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调查结果亦表明:1,河南省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体育消费价格约为5元/次(32/4),2,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健(身)美操是河南省大学生最乐于追加投资参加的体育消费运动项目。3,随着河南省大学生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2)用于购买体育锻炼卡,参加各类体育培训班、俱乐部和租用体育场馆等的费用和(1)用于购买运动服装,鞋袜,小型体育用品、器材等的费用,将是他们优先选择的体育消费类型。4,随着未来河南省大学生经济收入的增加,(3)用于购买体育书刊、报纸、杂志、画报、音像品等的费用,将是他们优先选择放弃的体育消费类型。对此,我们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消费能力的情况下,运用合理的消费价格引导消费,尽量避免“有钱不敢花”和“想买没钱买”的不良消费现象[24]。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只有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只有在有货币支付能力的范围内得到实现和满足[25]。

7.树立意识科学管理,优化大学生体育消费

据经济专家预测,中国的经济形态正在从“劳动生活型经济向闲暇生活型经济”转变,经济的高速发展可持续到21世纪30年代,并融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中。亦有学者预测,21世纪,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消费的阶层化倾向将日趋显著,并将引起体育需求的多样化和体育消费的阶层化。消费是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而文化体育娱乐消费是生活水平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志[26]。因此,有学者认为,体育产业将成为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27]。在此背景下,当前,我国体育界最为缺乏的便是合格的高质量的专业化经营人才。我们应大力培养具有一定体育学识水平或技能,在體育领域的实践中可能作出贡献的经营人才[28]。我们应打破原有思想的束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真正转变观念,建立全新的市场意识,科学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市场意识,己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观念。我们只有坚决地打破原有计划经济下的思想束缚,转变观念,建立全新的市场意识,并进行科学的管理,河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才能更加科学、有效。

8.最大限度提升大学生的满意度

体育企业和商家应以消费者的满意度作为发展的标准,努力丰富和提高体育类商品的品种和质量。一方面体育企业和商家的发展必须依靠消费者满意度的实现。消费者满意度的制高点是100%,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递进、变化的过程。因此,体育企业和商家应该本着“以大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出符合大学生需求、适应大学生发展的产品,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大学生消费者满意度的制高点。另一方面,网络应该成为体育企业、商家和大学生之间的主要沟通纽带。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体育市场将越来越繁荣和丰富。消费者以消费来体现自身个性和身份象征的倾向性也更加强烈。网络凭借其突出的方便、快捷,必将在未来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渠道。这是因为:首先,大学生对网络的青睐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任意遨游,并期望通过网上体育消费而达到“本我”特征和“个性化”的实现。其次,体育企业和商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市场细分”—针对大学生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来调整、规范和定位体育产品。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信息的充分掌握,达到市场的最高效率。

9.大学生在体育消费的过程中应该学会智性支出

“智性支出”简单地说就是教会人们怎样合理的开支。智性支出意味着人们了解自己的消费方式,并且明白这种消费方式是如何与自身的价值观相契合。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把开支用在能给你带来乐趣的东西上。其实质就是保证支出方式能够提升自身的满意度。能否成为一个智性支出者有赖于一个关键性步骤,即:认识到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一过程由两个部分组成:人们的价值观和愿望。价值观是人们在生活中的基本品质,它是使人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不可变更的部分,而愿望则是人们用来表达一个至关重要的价值观的特殊方式。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塑造期,在这一段时期内,通过理性的指导和自我认识,他们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智性支出者。具体而言:

(1)尊重自己的价值观

智性支出者的消费都是物超所值,其最终将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更多的控制能力和更多他想要的东西。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消费毕竟是他们闲暇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在具体的消费过程中,应该知道自身最近的具体情况,对将要进行的体育消费要有合理的和准确的认识。也就是说,对满足近期的哪种需要而进行体育消费。同时,也应该清醒的知道,体育消费行为不是一个短期或临时性的行为,而是和人们的健康休戚相关的、贯穿一生的行为。因此,他们不仅应该考虑为了满足暂时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费用支出,而且应该对长远的效益有一定的认识。真正做到为了改善健康状况,为了促进健康服务。总而言之,在体育消费行为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三大原则:量入为出,关心自己的发展,使快乐最大化。

(2)走向智性化体育消费

大学生在体育消费行为过程中,大多是非理性的。这是走向智性消费最大的障碍。为了克服这一障碍,大学生应该学会理性思维,并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短期和长远的智性支出模式。具体情况不同,其智性支出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就是根据需要层次循序列出自己的支出项目,其大体过程是从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要完成这一模式的确立,就不得不要考虑完全成本和终身成本。完全成本是指在体育消费的过程中把每一项购买有关的隐藏代价都计算在内。比如,您在决定参加一个体育培训班之前,除了要考虑正常的收费以外,还要把其他一些额外的费用计算在内,如车票等费用。不详细的计算这些“微不足道”的费用,很有可能轻而易举的让你的成本翻一番。终身成本在前文已经论述过,大学生通过体育消费行为而实现终身成本的累积过程本身就是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大学生智性支出的必由之路。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有绝大部分大学生是在学校免费的运动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5.73%,只有14.27%的大学生到收费的运动场馆进行过体育锻炼。大学生经常参加的项目是篮球,其次是跑步,再次是乒乓球,往后依次是足球、羽毛球、健美操、交谊舞、棋牌类和排球。在调查的河南省大学生中,100%的学生曾参与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消费,他们参与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健身要求和消遣娱乐。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总体不高,体育实物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劳务消费和信息消费水平,体育消费支出的内容还比较单一。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大学生体育消费主要是实物性体育消费,劳务型体育消费较少,且消费结构单一。男、女大学生和不同生源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促进河南省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观积极因素依次为:身体健康与精力充沛,对体育感兴趣,精神愉快和丰富业余生活;促进河南省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客观积极因素依次为:受同學影响,有充足的空闲时间,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制约河南省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观消极因素依次为:对所参与的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不会体育运动技术,身体不适或有疾病;制约河南省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客观消极因素依次为:场地器材缺乏、不足,自己收入水平不高和体育消费价格过高。

(二)建议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加快体育场地基础性建设,满足大学生体育消费需求空间;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根据需要做好服务,吸引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不断开发满足要求,培养大学生体育消费习惯;树立科学管理意识,优化大学生体育消费;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的消费要求;大学生在体育消费的过程中应该学会智性支出。随着河南省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的变化,体育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体育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真正实现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校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管理者需不断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需求,把握体育市场的规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

[2] 王莉华等.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

[3] 李海冰.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2.

[4] 张卫军.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调查与研究[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4.

[5] 孙雷.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4.4.

[6] 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

[7] 杨清.简明心理学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

[8] 左新荣等.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9] 李凤新.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2.2.

[10] 左新荣等.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11] 丛湖平,徐晓燕,林建君,李朝辉,刘霞.浙、湘、川高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动机结构的统计分析[J].体育科学.2003(5):9-12.

[12] 季浏等.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13] 夏强.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2):59-60.

[14] 王莉华等.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

[15] 孔祥生,李大新.试论体育消费行为的流行与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1021-1022.

[16] 吴秋林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S1.

[17] 吴秋林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S1.

[18] 张明飞等.影响福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因素的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2.2.

[19] 张明飞等.影响福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因素的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2.2.

[20] 张明飞等.影响福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因素的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2.2.

[2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2] 陆道生著.21世纪初重大经济课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3] 刘胜.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2.03.

[24] 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5] 王云川.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6] 吕树庭.21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体育的社会学透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6.

[27] 鲍明晓.体育在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8] 唐成,张超慧.体育产业经营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张祝平

第二篇:结合辽宁省城乡居民消费情况分析影响消费因素

【摘要】文章从针对辽宁省城乡居民消费特点的调查问卷入手,从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及资产配置等角度分析辽宁省居民消费的特色,找出为提高辽宁省居民消费能力需要寻找潜力市场,并提出引导居民增加消费可采取的方法为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和增强及改善居民消费观念,为刺激辽宁省消费及振兴东北经济作出贡献。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辽宁省;刺激消费;方法

辽宁省作为“十二五”计划关于振兴东北计划中的主要大省,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基本国策的重要战略地区,在经济、文化及消费特色等领域都承担着重大职责。现针对我省城乡居民消费状况进行调研,并根据调查报告的分析刺激及促进消费可采取的措施。

本次调研活动涉及人群为我省大部分地区城乡居民,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89份。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家庭收入及支出结构;2、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能力及消费倾向;3、针对居民消费途径;4、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对辽宁省城乡居民消费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 辽宁城乡居民消费情况。

(一)从收入及支出情况分析

在调研范围内,家庭成员为3人及3人以下的占69%,家庭年收入为5万元以上的为50%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支出如下分布情况(图1)

图1:2013年辽宁省居民家庭月均支出分配图

从图1中可看出教育类的投资目前占主要地位,这同我省城乡居民的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是日常必须支出,而作为其他消费类所占支出的比例较小。

(二)从消费支出情况分析

在2011年-2013年辽宁居民在收入小幅稳定调整(表1)的前提下,居民消费支出的种类较为丰富。根据调研报告统计我省城乡居民拥有电脑、空调等非必需类家用电器比率达到26.17%和35.16%,这说明辽宁省城乡居民随着收入的稳步提高,对于生活用品的功能性的要求也在提高。辽宁省2013年的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0,位列全国第23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3,位列全国第15位。辽宁省居民收入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待提高空间,为提高消费水平初步的探索结果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广大的农村市场的消费方式。

二、 为提高辽宁省居民消费能力可采取的途径。

(一)为提高辽宁省居民消费能力,寻找潜力市场。

随着辽宁省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及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虽然仍处于消费不足的阶段,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差距从2009年开始就逐步扩大,但农村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是高于城市居民的。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2008年到2012年的增长率为11.17%,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3.87%(见表2)。这说明在新一轮的消费增长中,农村市场是具有较大潜力的市场。与此同时,我省农村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是高于城市的(表3),这又表明广大农村市场是有夯实的消费群体的。

(二)为提高辽宁省居民消费能力,引导居民增加消费可采取的方法。

1、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提高辽宁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重中之重,收入的增加会带来消费的增加,是促进消费的有力保障。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在获得货币收入扣除各项税后的剩余部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辽宁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18元,全国位列第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07元。2013年辽宁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在第八位。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697元和10161元,均位列全国第九位。辽宁省GDP在2013年中全国排名第七為27100亿元,人均61745元。就我省的人均生产总值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值进行比较,说明我省居民的收入还有可观的上涨空间。提高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需从调节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入手。

2、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

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从城乡居民消费指数来看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可以从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入手,可以利用税收或者补贴的形式,减轻农村中低收入者的负担;通过改善公共设施及养老、医疗体系使人们减少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消费。

3、增强及改善居民消费观念。

居民的消费观念主要会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居民可支配的收入的多少,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人们对于商品价格水平的预期,如果人们对于价格水平预期有所改变,就会调整自己的消费计划来适应自己的收入;再次是金融市场上的各项利率,这决定着人们收入的使用方向,是用于消费还是用于投资;最后人们的消费情况还会受到政府支出及货币幻觉等方面的影响。

上述各种因素,对于收入转化为消费或储蓄的影响是不同的,实际消费水平将依据这些因素各自发生作用的相对力量而定。提高居民的消费意识,是要使人们在有了稳定的收入和有保障的养老的前提下提升消费意识。

我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在完善居民消费潜力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应利用好“十八五”的政策契机提升辽宁的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2013辽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2013

[2]洪银兴.消费经济:十二五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J].南京社会科学,2011:1-5.

[3]陈新年.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政治经济学,2005.

[5]俞建国.“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3-21.

[6]李金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理论、现状与对策[J].阅江期刊,2009:20-23.

作者简介

魏璠(1981-),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基金项目

辽宁完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机制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研究 L13DJL031

作者:魏璠

第三篇:居民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需求情况调查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方式来了解常熟城乡居民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需求等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看出在常熟城乡开办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是可行甚至有潜力的,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制约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导致需求没有突破较大发展,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和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抵押制度和及时通知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来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需求 常熟

一、引言

个人消费信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是银行为个人办理的信贷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的欲望也越来越大,个人消费信贷随之产生,为人们的消费提供了一定的便捷。但是在银行推广个人消费信贷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消费信贷需求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提高消费信贷需求的建议。

学者们对个人消费信贷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陈天一、李颖(2010)和李婷(2013)对我国当前个人消费信贷的类别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个人消费信贷有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医疗贷款、旅游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等10多个信贷品种。在各项贷款中,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占绝大部分。而消费贷款品种仍集中在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传统个贷业务,两者业务规模已达到消费贷款总规模的83%,其他新型消费业务发展较慢。刘潇(2010)对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个人消费信贷在商业银行总体信贷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对于消费信贷的风险和管理问题。林跃武、许大庆(2010)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八大信贷风险,其中涉及项目贷款、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以及中小企业贷款等八个方面的信贷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刘洋(2013)认为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个人征信系统还不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商业银行管理水平还不够,抵押物变现难和商业银行盲目扩张个人信贷,且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了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有效性差,风险攀升。

综上所述,学者们探讨了个人消费信贷的类别、现状、风险等,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绝大多数文献只是理论上分析了个人消费信贷的概念,并没有结合实地情况具体分析,没有进行实证分析,而且城乡对消费信贷的实际使用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本文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结合实证分析对城乡个人消费信贷的需求情况进行探讨。

二、常熟城乡地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问卷调查情况

(一)数据描述性分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常熟城区与农村地区的实地问卷调查。调查者职业、收入等存在较大差异性,其随机性较大,样本数据较为有效,因此此次调查充分考虑了城乡、职业、收入等构成分布因素,对调查结论有普遍性的研究意义。此次调查一共发放了300份问卷,而有效问卷261份,有效回收率87%。其中有137份城区问卷,占比52.49%,农村124份问卷,占比47.51%。

1.个体分布。第一,性别、年龄分布此次调查中男性共133人,其中城市57人,农村76人,女性共128人,其中城市80人,农村48人。平均年龄在36~45岁,以中年为主。

第二,教育程度城区的调查对象学历集中于高中及专科,而农村则明显文化水平较低,绝大多数为初中以下。

第三,职业构成城区的调查对象职业集中于企业人员、个体人员,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自由职业者也有少数,分别占了十分之一左右。而农村不仅企业人员、个体人员很多,务农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人数也非常多。这也很符合地域特点。

第四,收入分布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总体属于中等收入阶层,但具体来看,城乡收入差距还是存在的,城区收入比农村高。

2.信贷需求情况。对261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了解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居民有123人,占比47.13%,不了解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居民有138人,占比52.87%,说明超过一半的居民对个人消费信贷不了解。而居民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办理意愿,调查中也有所反应,在偶尔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下,116人中会有96人愿意办理个人消费信贷,占比82.76%。在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的居民支持个人消费信贷,满意程度较高,另一小部分居民持反对意见,认为会增加其生活压力,造成还款困难。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常熟市的居民对个人消费信贷总体上是支持满意的,该业务在常熟开办是可行的甚至有潜力,市场需求较大,对常熟市的经济发展有益。

(二)从需求与收入分布看

已经办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人群中,以中高收入阶层为主,而且中高收入阶层打算申请该项业务的比例也较高,说明收入的高低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收入越高,愿意申请该业务的数量及能承担还款的能力就越高。而且不仅当前收入是非常重要的,预期收入也是影响办理该业务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如果人们工作稳定,有较高的工资,且对未来预期收入抱有良好的预计,则对还款能力有信心,那么就会愿意提前向银行申请消费贷款,这不仅使消费者能如愿提前消费,而且也促进了我国的消费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从需求与年龄分布看

虽然此次调查集中于中年人群,但调查发现,越年轻打算申请办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人相对越多,尤其打算申请住房与汽车贷款的更明显。

(四)从需求与消费信贷对象看

在已经申请过个人消费信贷的人中可看出住房、汽车、房屋装修的占绝大多数,旅游、留学、耐用消费品则占少数。而在96位还没申请却打算申请的人中选择住房贷款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选择汽车贷款,这两者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消费对象;教育、医疗和房屋装修也占了一定的市场需求,比例相近;而旅游和普通消费耐用品比例较低。其实这非常符合我国的发展情况(靠房地产拉动经济),也符合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总体现状,即总体上居民处于温饱和温饱有余的阶段,居民主要以生存即居住为主,而且中国人的“买房养老”思想很重,也与目前常熟市的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火热、较大的保值升值空间和父母为子女买房结婚的思想相关,因此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比较大,反映出目前个人住房贷款的市场空间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的。而目前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人们在满足住房的同时对交通工具也有所需求,也因为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汽车逐渐成为每家每户出门的交通工具,汽车市场正在庞大的发展。而其他消费对象的市场占有率并不如住房和汽车那么大,但也逐渐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收并使用,这个不仅需要人们认知的一个过程,也需要银行做出一些宣传及产品创新的努力,使人们更能理解接受并最大化人们的利益。

三、个人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

(一)收入因素——经济因素

居民的收入不仅能影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需求数量,也是制约该业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是一个关键的根本因素。因为办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前提在于居民要有乐观的未来收入预期才能有好的还贷能力。虽然目前很多居民是靠工作获得收入,而且很多是企业员工即时有稳定的收入,但是一旦企业经营不下去或是一些意外情况,预期收入则不会那么乐观,因此对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传统观念——文化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61位被调查者中有138位居民不愿意申请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而且即使其中有人会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原因如下:不了解;无资金短缺,不需要;手续复杂,比较麻烦;没有提前消费的习惯;信贷利息高,消费不起;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没有利息;平时的消费不大等。尤其在农村地区的被调查者中有五分之三的人不愿意办理,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向银行贷款的这种借款方式的信心不足,再加上地域的因素,都反映了消费者牢固的传统消费观念,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未与时俱进,很多人不了解个人消费信贷,而且消费信贷是一种提前消费即透支的行为,很多家庭为了不超出当前收入,即“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的观念使许多人尤其农村地区的人不愿选择提前消费,急需资金时很多都会向亲朋好友借,向银行贷款的相对较少,而用信用卡透支的人则更加少。当然这也与银行的宣传力度有关,尤其在农村地区宣传并没有深入人心,这需要银行更加力度地宣传,推广一些有关银行贷款与还款的程序规定,使人们了解到向银行贷款或者信用卡透支是安全的借款方式。并且创新出符合农村区的一些有特色的消费信贷产品,当然这个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三)不完善配套机制——环境因素

目前尚不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不能很好地核对个人信息等资信情况,不能有效地判断消费者的还贷能力。在调查中确实发现目前的信用评判机制不是很健全,有部分市民在办理信贷业务时的面试等不是很严格,办理贷款后的一些如及时还款的通知等也没有,这些都存在着较大的隐患,且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这些都是制约着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因素。

(四)客户满意程度——心理因素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办理过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人中绝大多数人对目前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还是满意的,可以缓解暂时的资金短缺问题等一些实际经济上遇到的困难。在消费者的心里,银行信贷服务的态度及售后服务态度也十分重要。大部分人对银行贷款中的服务态度基本满意,小部分人满意,但还是存在不满意的情况。在目前这个以服务为重的社会中,商家的服务态度是发展的硬道理,其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商家的信誉及利益,有效地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是发展消费信贷的有效保证。

(五)风险制约——机制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有30人有过信贷违约行为,所占比例不小。主要原因有:无意间拖延(遗忘、出差等情况)、资金不足还款及不清楚具体还款日期或还款金额。这些违约行为对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及隐患的,会损害银行的利益。当然除了消费者自身的原因导致违约行为的出现外,银行也负了一定的责任,比如前期银行信贷人员审核申请办理信贷业务的借款人的个人身份、财产状况等资信状况时,不是做到每笔都很严格,这也与银行不完善的个人信用机制有关,还有在贷款发放后,有的银行并没有及时提醒借款人还款或因利率变化等特殊情况调整金额的通知等等,这一系列情况都是导致信贷风险滋长的潜在因素。因此,控制好风险才能保证消费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鉴于调查发现,许多被调查者不仅对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不是很了解,甚至连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也没听说过,因此常熟各家银行要加大宣传力度,从电视广告、报纸甚至网络广告等来消除人们对消费信贷的误解或是不信任。比如,发放给每个来银行办理业务的客户宣传手册,耐心讲解关于消费信贷的有关知识;尤其像一些扎根于农村的银行,比如常熟农村商业银行等可以发挥其农村特色,成立专门的团队,下乡走人家,在村里为百姓讲解宣传知识,解除百姓疑虑。通过银行自身的努力,提高工作人员为居民办理业务的服务效率及态度,甚至可以适时推出一些优惠政策,提升居民的满意度,从而加大银行的信誉度。

(二)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

银行可以将客户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并定期更新完善资料,这样客户的信用记录就能相对完整。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时刻保持信息的透明度,从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还可以依靠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力量,建立征信部门,时刻了解客户的收入、还贷记录和违约等情况,减少征信风险。

(三)建立完善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抵押制度

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居民会选择抵押担保方式来申请贷款,虽然银行掌握了第二还款源,但还是会有居民拖延还款甚至故意违约。那么当贷款人不能还款即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不能保证时,作为第二还款源——抵押物就十分重要,因此制定完善的抵押制度对于防范抵押物变现风险是一个必要的保证。首先要选择合法、足值的抵押物,这样才能有效地变现。其次要选择信用高的客户作为保证人,为实行担保贷款做铺垫,培育健康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保证抵押物顺利足值变现。

(四)及时通知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

在调查中有涉及题目“当银行贷款利率上调后,您的贷款银行是否及时告知您每期应还贷款变化情况”,虽然有大部分人选择银行会及时通知,但还是存在通知不及时甚至没有通知的情况,因此银行要吸取教训,当利率发生变动等情况时,银行应通过短信、电话、邮件等方式及时通知客户,避免双方的损失,从而减少利率变动引发的风险。此外,银行是服务性行业,服务态度至关重要,只有真诚、耐心地为客户服务,客户才会放心地在银行办业务。

参考文献

[1]郭毅飞.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02).

[2]刘潇.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0(03).

[3]陈天一,李颖.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及防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05).

[4]林跃武,许大庆.国内商业银行八大信贷风险[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07).

[5]李佳佳,谭理.农村消费信贷供给与需求约束因素分析[J].时代金融,2011(11).

[6]李婷.消费信贷现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

[7]王落存.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及化解研究[J].金融经济,2012(24).

[8]刘洋.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08).

[9]李婷.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现状以及风险防范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3(09).

[10]张鑫.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

作者:李晅

上一篇: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