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和18世纪的思想革命

2023-06-17

第一篇:17和18世纪的思想革命

16、17、18、19世纪的服装风格

16世纪服装风格——丝绸服装

17世纪服装风格——巴洛克

18世纪服装风格——洛可可

19世纪服装风格——它既有革命时期的简练和朴素,也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婉丽。

20世纪 时装化多样化

16世纪服装风格——丝绸服装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丝绸服饰,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面料自给,纹样端丽,织物风格偏向厚重;

二是造型夸张,尤以西班牙风格最为极端,填充、束身、撑垫等塑形手法广泛使用;

三是装饰繁复,多刺绣、切缝和金银珠宝,总体风格浓重奢华; 四是品种多样,从礼服长袍、帽子头饰到手绢丝袜,应有尽有。

16世纪初,德国人从雇佣兵的军服上得到灵感,切缝的装饰和剪裁,在男子的服饰中尤为流行,并发展成复杂而极端的样式,盛行于英、法等国,丝绸服装也不例外。女装的领口上移,抽出碎褶,袖子变瘦,使上身在视觉上缩小,同时,加强下身裙部的膨胀丰满。这个时期,德国已经强调用填充物塑形,并基本确立了男子服装以上体为重心、女子服装以下体为重心扩张的基础。

1350—1550年在意大利形成的、源于对古典、特别是对古希腊罗马雕塑和建筑的兴趣而持续发展成的一场规模宏大、涉及广泛、并在16世纪上半叶传至北欧的文化、思想、艺术和科技运动。西洋服装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大约是14世纪到16世纪,服装展示出与中世纪传统的割裂。现实生活的影响,超越了宗教成见的阴霾,服装成为社会身份、地位的显现;新兴中产阶层出现,渴望向贵族一样炫耀他们的财富。这个时期由于快捷的交通运输,大大加快了时尚的传播速度;纺织业正欣欣向荣;裁缝同业工会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海外贸易带来奢侈的服饰配件;自我意识的增长使个人的偏好融入时装;建筑艺术也试图在裁剪中得到回应和遵循——从罗马时代以来一直是奢侈品代言的丝绸,不吝成为富庶阶层的用料首选,这时期的丝绸服装以尊贵的血统更彰显出时代梦想的特征。

1、丝绸面料实现产销自给

自从552年君士坦丁堡获得制作的秘密后,拜占廷人就自己动手生产出一系列丝绸织品来为皇室制作服装,8世纪的家庭手工作坊已经能够生产出相当复杂的提花织物,丝织业迅速成为拜占廷帝国的主要工业。从前需要从东方长途贩运的丝绸,逐渐在欧洲普及,西班牙的格林纳达、阿尔梅里亚、马拉加、托莱多一度因丝织业而繁荣兴旺,丝绸的价格也开始下降。至13世纪,意大利的纺织和贸易城市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热那亚、卢卡,佛兰德的伊普利斯、根特、布鲁日都开设了丝织作坊,生产出漂亮的花样丝绒、塔夫绸、锦缎、波纹绸、雪纺绸等,垄断了欧洲皇室的供给;16世纪,在国王们的支持下,法国的图尔、枫丹白露、里昂陆续成为丝绸中心,这里出产的产品不仅为皇室及贵族提供上等的衣料,而且也是珍贵的室内装潢用料,用来制作豪华大厅内的帷幔、窗帘、壁布、家具镶料和其他。有学者云“奢侈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创造市场的功能,挥霍是一种有损于人而无害于贸易的恶习,„„大规模的工业首先在生产丝绸、布料的奢侈业发展起来”。故而丝织业不仅为文艺复兴的装饰提供了精巧华丽的素材,也为这些城市积累了大量财富。

2、偏爱浓郁厚重的织物风格

从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塑看,面料多数柔软悬垂,因为希腊罗马时期的女子服装主要是宽大垂挂的凯特恩,轻薄的丝绸能更好地展示细密飘逸的褶皱之美,《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就将丝绸衣服称作“一种让人可以看到肢体活动情况和皮肤颜色的服装”。但是到了中世纪,西方的权利中心逐渐从地中海向西欧转移,日尔曼民族的便于游牧的立体造型主导了欧洲人的着装风貌,服装注重剪裁,硬挺的面料比柔软的面料更保暖、更容易塑造体形、更能展现面料上的精美图案。因此,在文艺复兴时期,最受青睐的丝织物是拜占廷时期流行开的六股丝锦缎、浮花织锦和天鹅绒。这些织物质地厚实、外观奢华、手感柔和,覆在后期金属制的紧身胸衣和鲸骨制的裙撑之外,能够非常平整地铺展开,尤其是前胸至腰腹处的三角胸饰,特意地附加衬垫使其硬挺而饱满地展现出装饰图样的精美。轻柔的丝绸多用来制作头饰、手帕、饰带和少量贴身衬衣。北欧对各种天鹅绒情有独钟,尤其是男子的短斗篷、袍、披肩和帽子。此外,在色彩上也偏向浓郁的色调,如深红、深蓝、酒红、金色、黑色等都是当时盛行的颜色。这种织物的厚重感与后期洛可可时期的轻柔相比,显得尤为明显。

3、面料图案富丽规正

西方的丝绸制造,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波斯、中国、希腊、伊斯兰等装饰文化的共同影响,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变,至文艺复兴时期,丝绸主要产地意大利逐渐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新丝绸纹样,以植物纹、动物纹和曲线几何纹为主,采取并列、对称、交错、连续、循环等方式形成两方或四方连续纹样,完全符合文艺复兴的服饰审美原则:均衡和统一。女装上最常见的是石榴形花纹、莨菪叶纹和花瓶纹样,多为纵向的波浪形构图和满地花形构图,图形的循环尺寸都比较大,色彩纯和,有浮雕感,显得饱满周正,圆润富丽。袖子和衣身的颜色图案花纹常常不一样,因为这两个部分是可以分离的,人们用替换袖子的方法搭配出不同的着装效果。丝绸图案中也有仿中国风格的蔓草、凤鸟、神兽、卷云等图案变化,被认为具有神秘主义的欣赏趣味。小碎花则是比较难得的清爽样式,就像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中森林女神穿的那样。家族徽章纹样没有如中世纪般盛行,男装纹样以条纹居多,有些是织纹,有些是附加的装饰边缘,多为几何曲线和罗马式卷草纹,查里斯九世、亨利八世和弗朗索瓦一世的肖像上皆是如此。这是因为当时男装上多条形的切缝装饰,特别是绰号“甜瓜”的上胡斯裤,条纹图案正好顺势成形,而不会打破原有的规整。由于西方人好金,许多图形中都有将金银丝织入,虽然拥有金碧辉煌的荣耀,却不免浮华过度。

4、不同地域、时期主导不同造型

当哥特式服装还在西欧盛行时,意大利人已在重新诠释罗马艺术,在女装上吸收了高腰的比例,低领褶裙,线条简洁,造型自然,显示出不同于欧洲他国的柔和优雅。其样式的突出之处是袖子与衣身的分离,两套裙子通常配有十对袖子,天鹅绒与织锦缎配、亚麻与亮缎配,可以穿出款款不同的效果。袖子的变化也很丰富,抽褶、系带、开口、露出白色里衣等等,手法多样。简单、流畅、明朗及适度的华美,是1450—1510年间意大利风格丝绸服饰的特点。

5、切缝、刺绣、嵌宝的复杂装饰

除了织出来的纹样装饰,文艺复兴服装还有五花八门的附加装饰手段。自古以来,服装的边缘一直是装饰的重点,如领口、袖口、衣襟和下摆等处,切缝装饰更加强了这种印象。皮革上很方便切割,在丝绸上也切缝,这是有些困惑的,因为丝绸会毛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丝绸做成条状或是织成宽的缎带,将两端固定排列,从而形成切口的效果;一种是直接在面料上开口,再用丝线锁边,或用其他材料包边以防止脱丝。有些丝绸衣服全身上下都密密排列着切缝,在当时没有机器设备的条件下,实在是耗时费工。

6、、花样繁多的丝绸饰品

文艺复兴时期,不仅仅是丝绸,羊毛、亚麻和棉纺织业无不欣欣向荣。普通人的服装由质地较粗的羊毛、亚麻和棉布做成,贵族的服装多用质地精良的毛料、亚麻和丝绸做成。就像现代人买不起名牌衣服可以买名牌的配件一样,当时的人们也可用精致的丝绸小件来为服饰增光添彩,比如丝绸的系带。系带是文艺复兴服装的重要装饰物之一,用来把分离的袖子和衣身系在一起,抽出衬衣袖口和领口的褶份,把长筒袜系在紧身上衣的腰际,或者连接袖子的切缝。系带两端还常常装饰金银的绳头,就像我们现在用的吊钟一样。这时,还没有盛行蝴蝶结,但是流行样式独特的编带,用织带绞成链条状,一串串地挂在胸前,如同《萨克森公爵亨利像》中所描绘的那样。女子的礼服袍上常常围着漂亮的丝织腰带,装饰刺绣或珠宝,松松地垂在膝上。

17世纪服装风格——巴洛克

7、巴洛克时期的服装分成荷兰风格时期和法国风格时期。前者是早期,后者是晚期。

荷兰时期特征主要是领子。因为那是荷兰盛行的(直到现在荷兰民族服装也可以看到,那种花边一般都称为荷兰花边,因为荷兰的针织花边是最有名的)大的披在肩上带花边的方形领子。这种领子叫做拉巴领(rabat),外衣特征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同时裤子延长到(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来说)膝盖,裤腿紧绷着大腿。下面是长袜。

女人从这个时候开始不用裙撑,只有西班牙还延续老的传统(大米下面两张委拉斯圭兹的小公主像就是西班牙延续使用的裙撑,别的国家已经几乎不用了。一直到后来再兴起裙撑的时候也不是这种扁型的)裙子常常要有三层套着穿,显得臃肿。上衣要么齐脖子的花边大领,要么完全坦露到胸口。袖子也很有特点,一节节的箍起来,一层层的装饰花边。

到了1650年以后,法国风格开始兴起。也就是现在最常说的那种巴洛克风格。主要一点就是缎带的使用,大量的缎带,大量的花边。 男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袖子花边了,带马刺的靴子也成了时髦,还有羽毛大帽子和佩剑

这个时候出现长外套,开始没有领子,后来出现大领。从上到下密密麻麻的排扣,装饰极为华丽。外套的口子只扣上边几个,下面全是摆设用。后来下摆还加了衬垫使衣服下摆向外翘起来,比较好看。 这个时候裤子流行灯笼裤,也是到膝盖扣住,下面是紧身长袜。鞋子一般是方头,鞋跟很高,一般是红色(所以以前我写莱蒙和露米艾在17世纪相遇提到了红色鞋跟,可是后来因为要和拉莫德遇上又改成18世纪,那段就需要更改了:P)鞋上常常装饰花朵或是缎带,巴洛克晚期的时候出现了鞋扣代替装饰。

巴洛克时期还有一种叫做靴袜的袜子,是穿在靴子和袜子之间的一种袜子,穿靴子的时候把靴子上部翻过来,露出里面的衬子和靴袜的花边。

文艺复兴的时候因为用西班牙硬领(参照莎士比亚画像),所以男人的头发必须是短的,到了巴洛克时期领子披下去,头发于是慢慢变长。后来发展成带假发。

男帽一般是宽边,帽檐微微上翘,有大量羽毛,后来又流行“三角帽”,也就是把帽檐从三面向上翘,成为主流。帽子一般是黑色的,镶着大量的花边。因为带假发,所以一般都是把帽子折一下夹在肋下,后来成为一种礼仪。还有便帽,是在家脱掉假发以后戴的,和我们现在的运动帽子差不多。

巴洛克后期开始时兴领饰,把一块细布打摺围在脖子上,用花边缎带扣住。这就是领带的前身。 巴洛克女装的特点是大量褶皱和花边。无数的花饰。

上衣流行紧身胸衣,外面套无袖的短外衣,在腰部是成“V”字形收紧的。法国时期开始把领口挖深加宽,几乎露出胸部以上全部空间。领口边缘用花边镶嵌,或是系一小段丝绸打上花结。

衬衫肥大,袖子有长有短,都镶着大量花边,有时候袖子打成很多段,每段都镶嵌花边,非常华丽。

外出时穿外套,披着暗色的斗篷,或是男人样式的长大衣。 裙子仍然时兴蓬松的,不过不是用支架撑起来而是用多穿裙子的方法。因为在腰间打摺所以显得膨大起来。最外层的裙子从腰开叉向外翻,和里面的衬裙用不同颜色和质料产生漂亮的对照,有时还用花结或是扣子系起来,好像窗帘那样的。有时甚至把外面裙子向后翻,在臀部打结。外裙一般颜色比衬裙深,,衬裙有大量刺绣图案。路易十四时期,也就是巴洛克风格最盛行时期是最为华丽的大团花饰和果实图案,路易十五时期是过度时期,图案较小。而路易十六时期已经转到了罗克克时期,时兴的花纹都是小碎花。

这个时期女人的帽子和男人差不多,而且也流行带假发。后期最为流行的是芳丹发型。头上用纱制成多重褶皱,高高耸起。头巾也是普遍要戴的。常见的就是电影中女仆那种白色带花边的包头巾。 这个时候开始时兴美人痔。一般是用塔夫绸剪成的。 ◆

长外套,密密麻麻的排扣,外套的口子只扣上边几个,下面全是摆设用。后来下摆还加了衬垫使衣服下摆向外翘起来,裤子流行灯笼裤,也是到膝盖扣住,下面是紧身长袜。鞋子一般是方头,鞋跟很高。巴洛克晚期的时候出现了鞋扣代替装饰。 头发变长。三角帽成为主流。

领饰,把一块细布打摺围在脖子上,用花边缎带扣住。这就是领带的前身。 ◆

女装的典型服饰之一,大帽子,带羽毛装饰,高领花边,臃肿的裙子。身边的小男孩倒是典型的男装,笑。领子,外套,靴子。不知道身份是什么,大概是侍童。巴洛克时期女人流行带着侍童。侍童分成两种,一种是身份低贱的,一般往往是黑人侍童。另一种是贵族子弟,暂做侍童是为了学习上流社会礼仪,所以打扮得也格外华丽。

18世纪服装风格——洛可可

罗可可风格女装的主要特点是轻快柔美、装饰精致,强调漂亮而不是深度,这种艺术风格富有优美的动感,线条运用好玩有趣,着色柔美雅致。

18世纪的欧洲正好是洛可可(Rococo)艺术风格最繁荣的时期 1洛可可(Rococo)艺术风格产生于法国18世纪,“洛可可”是法文“岩石”的复合词,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2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路易十五的情妇,被封为侯爵夫人

3洛可可风格在法国上流社会无处不在,它在服装上的表现也吻合了上流社会的需要,极尽奢侈华美,花纹以曲线居多,纹样多以植物为主,色彩娇艳粉嫩,细节烦琐.装饰意味浓郁.使其体现出轻快柔美、漂亮精致的特色,多带有一种迷幻、罗曼蒂克的色彩. 服装结构上表现出一种怪诞的,富丽堂皇的宫廷风格,用各种曲线花样配合大量的蕾丝羽毛,珍珠等制作出的犹如艺术品一样的服装,甚至连男装上也不能免俗.为了迎合这种效果,头饰与化妆也极夸张,无论男女都带款式花样奇异的假发,佩带复杂高叠的发饰,脸上擦上白粉,腮红,配合精致的蔓藤花纹、贝壳等来装饰建筑、生活物品以及艺术作品一种整体的奢侈风格

这种不断向上攀缘的结构尽管放射出璀璨的光辉,但它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周围,渐渐地疏远了其天然的源头。后期的洛可可风格变得僵化,过分追求繁复精致,加上法国贵族极度糜烂奢侈的生活作风,终于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这种服装风格也随着法国贵族的覆灭走到了尽头. 19世纪服装风格——它既有革命时期的简练和朴素,也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婉丽。

19世纪 浪漫主义男人有了女人味

无论时尚多么嚣张,其实不过是时代的附属品。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后,人们突然没有了18世纪典雅、轻松的心态,空想主义色彩浓郁,而服饰将这种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你很难用一句话来总结19世纪的服装风格,它既有革命时期的简练和朴素,也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婉丽。

无论如何,浪漫主义时期的服饰是法国大革命新古典主义后的回归,它在服装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那个时期,“女人味”的审美观念弥漫了整个欧洲大陆,女性似乎成了第一性,她们故作娇柔,服装款式充满幻想色彩,而男人也被女人的娇柔所吸引,他们收细腰身,甚至不惜使用紧身胸衣。

19世纪的时装业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工业的进步和更高级裁剪技术的出现,使服装的面料和款式更为多样化;由于彩色印刷术的出现,时装样本开始出版,它是现代时装杂志的“鼻祖”。它的出现使原本由宫廷贵妇引导流行的时代一去不返,时装样本和舞台剧中的女演员成为新的时尚代言人。

19世纪,男装变得更加女性化,背心、外套和长裤是最常见的组合。为了凸现身材,男士们开始使用紧身胸衣。

男士主要配饰有领结、桶形礼帽、文明杖。

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织纹较密的白麻布,薄纱,条纹毛织物和蝉翼纱,给人轻盈、飘逸的感觉。强调细腰和夸张的裙摆,马鬃编成的裙撑首次出现。为了显示细腰,肩部设计不断扩张,袖口也极度夸张,甚至在袖根部用金属丝做撑垫。

19世纪末服饰,开始使用特殊面料,设计也比较新潮、大胆,从中可以窥见现代服饰的剪影。

▲手套1830年。手套是女士们不可缺少的服饰品。黑色蕾丝和金属做的珠子相配,充满香艳风情。

与此同时,女人发髻越来越高,她们用长长的饰针固定,上面装饰羽毛、缎带等。帽子与发型相呼应,宽檐高帽上装饰蕾丝和人造花。

▲为了强调所谓的教养,那时的女士们总是随身带着药丸,用手帕掩面,作娇羞状。但她们也热衷运动,早上骑马,下午打网球或高尔夫球,这便是当时的网球装和高尔夫球装。

▲19世纪30年代,女士风行像男士那样骑马兜风,骑马服饰开始出现。女士在宽敞的长裙里穿用细棉布做的紧身马裤和长统靴,戴高统礼帽和鹿皮手套。

20世纪 时装化多样化

战争改变了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也将19世纪浪漫主义风潮打破。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全新的生活理念,使服装设计师开始试着用一种艺术的眼光看待设计。20世纪初,设计师进行“剪裁革命”,Vionnet夫人著名的斜线剪裁,Gres夫人完美地运用了打褶和丝绸处理工艺,这些至今仍是时装大师们创造力的源泉,我们熟悉的三宅一生、范思哲等,都曾借鉴过这些工艺。

20世纪的女性追求独立,彻底抛弃了紧身胸衣,喜欢式样简洁,有综合功能的服饰。到了20世纪中后期,女人们强调个性,除了要求品味不凡的款式,还要求它是惟一的款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纪”,功能主义、极简主义、古典主义,时尚随着岁月之河,一一轮回。

法国人值得骄傲,在这个世纪,巴黎凭借精湛的工艺和设计,成为世界时尚制造地,一年两次的高级女装展更是引无数爱美人士竞折腰。与此同时,时尚媒体发展迅猛,时尚杂志成为真正的潮流引导者。

1950年的蓝色丝缎晚装。极其轻柔的面料,被称为“女人的肌肤”。20世纪,人们越来越关注面料,有句名言:仅次于情人爱抚的,是好的布料。

由蕾丝、花边、丝绸面料组成的内衣问世时,曾引起轰动。有人称它为“内衣革命”。

20世纪末,女装更加男性化。

巴洛克服装与文艺复兴时期服装风格的区别

文艺复兴时期

巴洛克服装

.1.巴洛克比文艺复兴更奢华。

2.巴洛克服饰比文艺复兴更宽松雍容。

总体上,文艺复兴腔调的是突出【人文】,而巴洛克则是一种缓冲,由过度的凸显人文主义向宽松和奢华过度。。。。。。 巴洛克时期的服装分成荷兰风格时期和法国风格时期。 巴洛克服饰风格特色为蕾丝、缎带、皮革、长发。

男士在面容形貌以“蓄留长而卷曲的头发,留八字山羊胡,戴长而卷的假发”为特色,且深具浪漫色彩。男性流行在衣服上装饰大量的缎带,在脖子上开始出现柔软丝绸的“领巾”装饰。上衣袖口出现“蕾丝”边的“反褶袖”。男士流行披挂斗篷以示帅气。裤管口边经常出现“蕾丝”。男子普遍穿荷兰式有大翻折的长统靴俗称“斗状坠褶靴”,或是有“缎带”、“蔷薇花”造型的“高跟鞋”。

男性戴手套成为17世纪开始流行的重点。到了后期,女性流行在脸上贴上或是点上黑痣,俗称为“美人斑”。这种装扮更衬托出女人白皙的肤色。另外,在后期宫廷女性也出现名为“方当伊高”的头饰。除上述之外,“面罩”与“暖手筒”也是此时期代表。

在太阳王路易十四掌权的时代,法国服饰主导了整个欧洲。此时,男士帽子以“宽边帽饰以鸵鸟羽毛”、“三角帽”、“高礼帽”等三款帽型为代表。原本硬挺的皱折领逐渐消逝;进而被“软塌领”所取代。而男士领子的发展也渐渐变宽大,并以“蕾丝”作为主要的装饰。此时女性服装在领子部位,逐渐以“落肩的平领”为主流。袖子也呈“落肩大抛袖”的款式,而袖口也同样出现“蕾丝”边的“反褶袖”。

巴洛克服饰与洛可可服饰的区别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服饰

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 "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服饰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着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第二篇:17、18、19世纪西方美术主要流派

17、

18、19世纪艺术流派,代表作品,概括

巴洛克时代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巴洛克还具有多样化特点,以贝尔尼尼和鲁本斯为代表,以充满动感的笔触、描述了充满戏剧张力的世界—巴洛克风格,较接近于“浪漫主义”。以普桑为代表,以崇高的古典风格,描述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古典主义”。以卡拉瓦乔、伦勃朗和维米尔为代表,以写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真实自然、充满人性的世界—— “现实主义”。巴洛克风格代表人物贝尔尼尼代表作为雕塑“阿波罗和达芙妮”、“圣·特蕾莎的狂喜”和“四河喷泉”等;鲁本斯代表作为《自画像》、《阿玛戎之战》、《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等。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普桑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为《阿卡迪亚的牧人》、《台阶上的圣母》、《诗人的灵感》。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卡拉瓦乔《年轻的酒神巴克斯在病中》、《捧果篮男孩》、《纸牌作弊老手》《酒神巴克斯》、《悔罪的抹大拉的马利亚》、,《圣马太殉难》、《圣马太蒙召》、《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等;维米尔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代表作为《写信的女人与女佣》、《花边女工》、《小巷》、《德尔夫特》等

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是以一种更精美、更柔和、更充满曲线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宫廷艺术。是法国王室的末代风格。沿袭了巴洛克时期的技术和风格、柔和的线条和色彩。但巴洛克主要描绘了圣经和古典艺术中的高贵形象,洛可可风格则充满了感官和享乐主义的氛围,多以浪漫的爱情为主题。其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代表人物为华托、布歇、弗拉戈纳尔 。华托代表作为《意大利喜剧演员》、 《滑稽丑角吉洛》、《舟发西苔岛》、《热尔桑的画店》、《发舟西苔岛》等;布歇代表作为《爱之目》、《牧歌》,《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这四件油画是布歇绘制的。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物品,比如中国的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等等,画中的人物装束很像是戏装,与当时的清朝装束还离得比较远,但中国特色还是很明显。弗拉戈纳尔代表作为《秋千》、《蒂布尔瀑布》、《狄德罗》、《读》、《舞蹈家吉玛尔》等

新古典主义 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 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 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代表人物为大卫,安格尔。大卫代表作为《荷拉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萨宾妇女》;安格尔代表作为《泉》、《大宫女》、《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室》、《保罗与弗兰西斯卡》等。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当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一次革命。浪漫主义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浪漫主义艺术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多描写独特的性格,异国的情调,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还往往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的题材。 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浪漫主义画派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构图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奔放流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代表人物为席里柯、德拉克洛瓦。席里柯新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代表作为《梅杜萨之筏》,《赛马》、《轻骑兵军官》、《奴隶市场》和石版画《伟大的英国》等;德拉克洛瓦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艺术流派,包括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P.P.鲁本斯和J.康斯特布尔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并影响了以后的艺术家,特别是印象主义画家,代表作为《但丁与维吉尔》、《希阿岛的屠杀》、《迈索隆其翁废墟上的希腊》、《自由引导人民》等。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 19 世纪在西欧出现的与浪漫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艺术思潮。由于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大多对所处的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所以又被称为批判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米勒、康斯坦布尔。米勒代表作为《播种者》、 《牧羊少女》、《拾穗者》、 《晚钟》、《扶锄的男子》、《喂食》、 《春》 等等;康斯坦布尔代表作为《玉米地》、《巨大的石碑》、《弗拉巴德的水车小屋》等

印象主义

是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艺术创作思潮。印象主义得名于一次画展上画家莫奈的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这个画派热衷于表现自然的光色变幻。光源色和环境色代替固有色,物体因受到不同光线照射和周围物体的反光,其色彩也相应地有所改变;印象派只着眼于瞬间而非永恒,并且对 景物作整体描绘,而放弃细节的具体刻画。代表人物莫奈、德加。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代表作为《印象·日出》《卢昂大教堂》《维特尼附近的罂粟花田》;德加代表作为《舞蹈课》、《盆浴》等

新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以1884年雷顿、西涅克和修拉等人成立的独立沙龙为标志。这些画家将色彩的描绘发展为一种近乎科学分析的系统。他们采用一种综合绘画方法名叫点彩法,把各种色块并置起来,以形成视觉的混合。在新印象派画中,线的概念被彻底取消,不同色彩的明度对比衬托出不同的物像。相对于印象主义来说,新印象主义强调以科学为根据,显示出浓厚的理性色彩。代表人物修拉,其代表作为《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安涅尔浴场》、《欧兰菲林的运河》、《女模特儿》、《杂技团大汇演》、《马戏》、《舞蹈》等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历史17和18知识点

第17课内战烽火知识点:

内战烽火(1946——1949年)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

①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②为了欺骗人民,

(2)毛泽东去重庆的目的:

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重庆谈判的成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3.转战陕北: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中共决定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贺龙,彭德怀率领西北人民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4.挺进大别山(战略大反攻开始)

(1)时间:1947年夏,

(2)事件: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地区,建立大别山根据地。

(3)意义: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复习要点归纳:

战略大决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11月

(2)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3)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3)参战军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4)中心:徐州

(5)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规模最大、战果最丰)

4.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参战军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3)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为民族的功臣)

(4)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绐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退往台湾,形成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分离的局面)

第四篇:测量组17年工作总结和18年工作计划

17年测量组工作总结和18年测量组工作计划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瞬息间2017年已成为过去,回首往昔,2017年项目测量组在项目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最佳的工作状态投入到测量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难,结合工程实际特点,认真做好工程第一手测量资料,保证了施工生产正常进行,测量组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7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内容及完成情况;

1、9月2日完成接收设计院交接点工作;9月3日-9月5完成看图纸,编辑线路程序的工作;9月6日-9月9日完成现场堪踏选取加密点位置的工作;9月10日-9月11完成加密点复测方案编制及购买加密点所需:观测标、铁锹、水泥、砂子、石子等材料的工作;9月12日-9月15日完成组织工人挖掘加密点基坑的工作;9月16日-9月19日,完成埋设加密点的工作;9月20日-9月26日,完成组织对本标段的控制点、加密点、进行GPS静态测量的工作;9月27日-10月7日,测量组完成进行本标段所有控制点、加密点水准往返符合测量的工作;10月8日-10月28日测量组完成内业计算、数据处理、复测成果报告的编制及上报工作;10月29日-10月10日测量组完成复核图纸坐标点位、高程的工作、10月11日-12月31日,测量组完成本标段内红线复核、原地面复测、项目经理部驻地放样、便道放样、项目主体工程回龙大桥部分桩基放样、大田头大桥部分桩基放样、改沟、改河、钢筋场征地、隧道导线点复测,隧道地表、拱顶沉降、隧道收敛、及相应的报检等测量工作。

(二)、建立规章、完善测量管理制度。

测量组建立完善施工测量管理办法,现场放样记录制度等,认真按照项目经理部的年、月、周计划制定相应的测量计划,力争测量走在整个施工的第一步,不能因为任何测量原因给现场工作带来阻扰。

(三)、桩基放样复核制度。

测量组根据桥梁桩基放样图纸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桥梁桩基放样采取先用GPS进行精放,再用徕卡全站仪进行坐标复核、拉护桩并加固的测量流程,采用两种仪器测量双保险的放样模式,避免了人为和仪器的影响,保证桩基施工顺利进行。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需改进之处。

测量工作是整个工程的眼睛,为使整个工程有个明亮的眼睛,测量是一个前提。通过2017年的工作总结,我们以后会改进以下问题:

1、 加强工程各个施工点的控制测量。

2、 做好隧道每个工作面的超欠挖记录。

3、 做好桩基测量放样前的图纸复核记录。

(五)、测量仪器管理制度

测量仪器:徕卡全站仪、断面仪、GPS、水准仪等,责任到人专门保养、保管;所有测量仪器都经过了质检部门鉴定并出具合格证书,有效期为一年一次。

展望2018年,测量组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做好控制网的复核

控制网每半年复核一次,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测量组应该在2018年4月份进行控制网的第二次复测。

(二)、做好河南寨隧道导线点的测量

2018年河南寨隧道仰拱做好之后,进行导线点布设并进行导线点的测量,采用复合导线。

(三)、做好河南寨隧道断面的扫描工作。

(四)、做好项目工程各个施工点的放样、复核工作。

测量组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充电,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组织学习并到其他项目施工现场去学习我们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为2018年的测量工作打好基础,干好测量本职工作。

XXXXXXXX标项目经理部测量组

2018年1月9日

第五篇: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由于法国三个阶级的矛盾加深所引起的

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由于法国三个阶级的矛盾加深所引起的。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这场革命共分三个阶段:

(一):君主立宪派时期;

(二):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三):雅各宾派统治时期。 该革命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简述法国大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是资产阶级革命

其一,就其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其二,人民群众在三次起义中都显示了伟大力量,每当在革命的转折关头,都推动革命向前发展;

其三,大革命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它“是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至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完全胜利的首次起义”;

其四,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给它们以沉重的打击。

这场大革命的彻底性更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正如列宁所说:“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法国大革命时期战争性质的变化是什么? 法国大革命

18世纪末,法国封建制度极端腐朽,国王路易十六所代表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与广大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群众运动不断高涨。

自由带领人民(德洛克罗瓦1830),是歌颂1830年革命的,但在此可看到法国人民所具有的追求民主,热爱自由的精神

1789年5月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继而改为国民议会和制宪议会。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议会还颁布法令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制度,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取得政权。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广大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君主立宪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君主立宪政体,反对革命继续发展。

一、二等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取得了妥协,但和占法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没有缓和,相反,人民在斗争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米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以M.F.M.I.de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巴黎公社和巴黎无套裤汉。从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的群众运动高涨起来。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以恐怖手段打击敌人。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加强武装干涉;国内也发生大规模王党叛乱。4月,前线的主要指挥、吉伦特派将领C.F.迪穆里埃叛变投敌。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雅各宾派颁布《雅各宾宪法》,废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伦特派叛乱,粉碎欧洲君主国家的武装干涉;但仍保持反劳工的《列·霞飞法》和《农业工人强迫劳动法》,并镇压忿激派和埃贝尔派。

但不幸的是,雅各宾派过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内哄,陷于孤立的罗伯斯比尔也末能完全守护住法国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欧洲封建君主拼凑起来,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 日,雅各宾中被罗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比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这时革命最危急的关头已过去,热月党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们清除了罗伯斯比尔时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维护了共和政体,在法国国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但国外围剿革命的势力仍是浊浪滔天,此时,督政府中又一个新的政治明星应运而生,他就拿破伦,历史又淘汰了热月党人,在“雾月”政变中,年轻的拿破伦执政,担负起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国的革命力量就是这样一波一波地行进,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就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如此行进直到革命的成功。这次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震撼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

上一篇:年度科协工作计划下一篇:110kv变电站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