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乡村基层权力机构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传统的接续与现代性的生发

摘要: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但百多年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一个副产品却是乡村社会的不断衰败,这就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因为始终得不到来自乡村的正面支持而跌宕曲折,进展缓慢。显然,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瓶颈。 本文以当代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新视野为基础,通过对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这一个案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与现代性接续的可能与路径问题,以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拓展我们当下乡村社会治理与建设的思路。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成功人类文明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化形式,但在这些个性化差异的表象下,又体现出诸多成功文明的共性内涵,现代性的生发是以这些共性内涵的保存而不是毁坏作为前提的。现代化理论前沿的最新发展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已不再支持将传统与现代两相对立的观点。因此,一个文明追随时代变化所必须作出的调整需要考虑到人类文明作为复杂大系统所具有的“类有机性”,要避免以“推倒重来”的方式对文明赖以存身根基的伤害。英租威海卫乡村社会治理作为一个从传统中生出现代性的个案,虽然不具普遍性,但它提供给我们一种方法论上的启示:只有在传统文明延续与逐步“扩展”的基础上,延续了百多年的社会转型困局才有真正突破的可能。 本文在结构布局上除了绪论外,还包括有五章内容。 第一章主要涉及对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模式的认定问题。目的是澄清思想界在这一问题上的诸多误解,彰显传统中国有着较为成功的乡村社会自治。在这章中,我们首先对传统中国乡村治理模式上的两种观点,即行政强控制说与“自治缺位说”,作出分析与批判。指出行政强控制说尽管能找到一些具体的史料支撑,但总体而言是在“东方专制主义”范式和受近现代以来一再强化的反传统思潮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片面因而也不成立的观点;而自治缺位说以西方的社会自治形式为评判标准,进而否认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存在自治的做法,不仅有着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而且也完全无视乡村社会自治本就具有的丰富的“地方特色”。在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在常态下是自治的,而至尊的一统王权、至圣的儒学道统、小政府、轻徭薄赋的治道原则与乡村的社会文化网络是乡村自治得以运作的宏观社会治理结构背景。因此,中国传统乡村社会自治模式并不是在国家无力控制的前提下形成的,相反是国家、民间社会力量与儒学治理原则三者经长期互动博弈而产生的、带有“共生互利”特点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它经受住历史长时段考验而被优选出来是不奇怪的。可以说,在这一治理模式身上体现有一切成功人类文明所具备的共性。本章最后以19世纪清王朝的华北乡村治理为例,从具象层面对传统国家政权的控制机制、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互动以及乡村社会的自治这三个方面的互动运作作了个案性介绍。 本文第二章是对清末民国时期的现代化急行军运动及其导致的传统乡村自治模式破坏的考察,旨在指出以富国强兵、全方位制度革命为特征的现代化努力对传统的乡村自治造成的戕害。本章首先考察了现代化急行军运动兴起的主客观原因,指出这一运动的形成有着诸多客观诸要素的支持,因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但现代化急行军中诸多重大决策的背后,又有着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对世界和对现代化与传统间关系的认识这些主观性因素在起作用。在欧洲太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解读的影响下,我们把传统看成是现代化的绝对对立面,由此尽可能摆脱乃至全面摧毁自身的传统就成了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正是在这样的解读视角下,我们废科举、办新学,师法西方开展“地方自治运动”,但却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对传统乡村自治的破坏。废科举、办新学导致了乡村社会文化上的沙漠化、城乡二元对立格局的发轫、乡土精英的持续大规模外流和乡村“现场治理者”的匮乏,由此使得乡村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地方自治运动破坏了传统乡村社会基层的官、绅、民权力结构,使得绅权日益正式化、体制化,乡绅丧失了传统的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缓冲功能与中介作用,却没有代之以新的乡村社会力量来发挥这种作用,从而为国家权力的日益下沉并对乡村社会实行强控制打开了巨大的缺口,而伴随着包括地方自治运动在内的“新政繁兴”和自治机构的日益增多及其“官方化”,不仅增加了民众的税收负担,而且挤压蚕食了乡村社会的自治空间。 第三章主要是对英租时期威海卫乡村治理模式的内涵、特点与效果的梳理和分析,以呈现出英国人是如何在接续中国传统乡村治理资源的基础上成功实现对威海卫乡村的治理的。从1898到1930年,在英国人殖民威海卫的32年间,威英政府以接手并利用威海卫乡村社会既有的治理资源为基础,在中英治理文化的碰撞中不断调适、改革,确立起了有限政府下发挥乡土精英主导作用的自治模式,其内涵包括:在村董制的基础上创建总董制,理顺了乡村社会的权力架构,规范了权力的运作;在乡村社会的纠纷处理方面,以儒家伦理的教化和既有的村规民约的约束为基础,辅之以英国人设立的地方法庭,并通过公告告示或法律法规对一些易引发争端的村规民约进行了明晰化和规范化;在治安维持领域,主要是利用传统的秩序维持手段并动员民间力量自组织和自卫,同时辅以政府新设置的英式警察的作用;在卫生防疫领域,运用诸多宣传和鼓励手段,以加强乡村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加强对私人行医的规范管理,并对防疫工作重点预防、重点治理。除此之外,在经济发展和其他领域,政府基本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方针,不强行改变小农经济的现状,不推行西式的教育模式,不干涉既有的私塾教育及其内容,尊重威海卫乡土社会的民风习俗,呵护民众的信念信仰与意义世界,反对西方传教士强行让民众皈依上帝的传教行为,也反对发生在威海卫境内的中国人毁庙兴学的反传统运动。在这样的治理理路和措施下,威英政府的统治大体上获得了乡村民众的接受和认可,实现了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了民间社会的横向发展与“社会资本”的积累,促进了威海卫乡土社会现代性的成长。 第四章是对威海卫乡村治理模式建构中积极互动的诸要素的分析,旨在表明英租威海卫成功治理是诸多主客观要素聚合、互动的结果,其中,传统乡村社会所具有的本土文化资源是基础,治理者的思路、经验与敬业精神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说来,这一建构是以接续传统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成功做法为特征,包括注重对民众信念信仰世界的培育和以此为基础的教化,尊重乡村社会中长期演变而来的礼俗和习惯法,发挥以乡土精英在乡村小共同体的建设和乡村社会文化网络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而英国人对传统与经验的重视、相对成熟的治理理念及其殖民地治理方略也不可或缺。而两任行政长官,骆克哈特和庄士敦,在这一治理中所体现出来的治理艺术与敬业精神更值得一提,他们都是遍读经史子集、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一定程度上已被中国文化同化的学者型官员,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叹服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本土性资源作了最大限度的运用与“扩展”,从而成功达成了威海卫乡村社会在低成本高效率自治基础上向现代化的迈进。 第五章是从理论上对英租威海卫乡村社会治理这一个案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作出的认证与阐发。其要旨在于表明,将英租威海卫作为从传统中生发出现代性的个案来分析,既有其可能性、现实性,也有着前沿性的理论及世界现代化历史经验的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体现的思路、艺术与着力点所在。在本章中,首先对将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个案作为我们今天的对话文本的可能性作出说明。接着介绍了国际学术界对于英国现代化生成问题研究上的颠覆性突破,阐明现代性的生发在英国是在传统中逐渐“扩展”出来的,而不是像人们原来认为的,是在与传统告别与决裂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背弃传统世界的结果一定会制造出文明社会的全面倒退,丧失任何生发出现代性的可能。最后对英租威海卫乡村社会治理经验作了理论的归纳与总结,指出了它对于我们今天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传统;现代化;现代性

学科专业:政治学理论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一) 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

(二) 近现代以来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巨变

(三) 当下中国的乡村治理

(四) 英租时期的威海卫乡村治理

(五) 关于现代化认知与发展模式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论、方法与文章结构

第一章 传统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再认识

第一节 传统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定位——自治及其合理性再认识

一 传统中国乡村治理上的三种观点

二 对“行政强控制”说与折中观的质疑

三 传统中国乡村自治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认知

第二节 传统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社会治理结构背景

一 社会治理结构背景的形成与稳固

二 社会治理结构背景的破坏及其修复机制

第三节 传统中国乡村自治的运作:以19世纪清王朝的华北乡村治理为例

一 国家政权对华北乡村的控制机制

二 国家政权与乡村精英互动下的华北乡村治理——以乡保制为例

三 华北乡村社会的自组织与自治——以青苗会为例

第二章 现代化急行军及其对传统中国乡村自治的破坏

第一节 现代化急行军的客观背景及其背后的现代化释义

一 现代化急行军的客观背景

二 现代化急行军背后的现代化释义及其时代信念

第二节 废科举、办新学与乡村社会文化网络的衰微

第三节 地方自治运动对传统乡村自治模式的冲击

一 地方自治运动的推行背景及其历史沿革

二 地方自治运动对传统乡村自治模式的冲击

第四节 赋税的剧增与乡村社会的贫困化

第三章 传统乡村自治的留存与变革——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模式回望

第一节 英国人对威海卫的占领与治理

一 英国人对威海卫的殖民占领

二 威英政府三十二年治威概貌

第二节 威英政府乡村治理模式的内涵

一 乡村社会权力架构的理顺及权力运作的规范化

二 乡村社会的纠纷处理与解决制度

三 乡村社会的治安维持机制

四 乡村社会的卫生防疫措施

五 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及其他领域的“无为而治”

第三节 威英政府乡村治理模式的特点探析

一 循其旧制: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网络的保留与维系

二 文化碰撞中的调适与对接

三 有限政府下乡土精英主导作用的发挥

第四节 威英政府乡村治理模式的效果

一 威海卫乡村民众的接受与认可

二 威海卫乡村稳定社会秩序的达成

三 威海卫乡村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

四 威海卫乡土社会现代性的成长

第四章 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模式建构中积极互动的诸要素

第一节 传统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成功做法

第二节 英国本土的社会治理理念及其殖民地治理方略

第三节 富有文化底蕴的务实主义者——骆克哈特的保守与建设之道

第四节 儒家文化的“卫道者”——庄士敦的文化保守主义理念

第五章 现代性生成理论的范式革命与对话“英租威海卫”

第一节 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个案作为“对话文本”的现实可能

第二节 英国现代性生成的传统解释框架

第三节 英国现代性发生新阐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长入”

第四节 背弃传统世界,我们凭什么去生发现代性

第五节 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从传统中生发出现代性的东方个案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论文提纲下一篇:森林保护对策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