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模式发生了改变,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金融业也从政府操控的单一格局转向了市场,充分迎合了市场的要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90年代以来,在国际范围内,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贷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自身的局限性,表现为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低下,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外资银行信贷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外资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篇1:

安硕信息:产品覆盖大面积优质客户

上海安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00380.SZ,下称“安硕信息”)主营业务为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产管理及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体化IT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开发、实施、维护、业务咨询和相关服务。

安硕信息所处行业为软件行业,其上游行业为计算机、网络设备行业,下游行业主要为银行业。公司目前主要有四大类产品和服务:信贷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系统、其他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银行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银行业要提高业务效率、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必须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做出根本性的变革,把信息技术作为银行业务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金融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目前,银行业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

从外部的要求来看,监管部门、银行的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对银行提高效率、提升产品服务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IT 系统达到这些要求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外生的需求是持续增强的,银行业IT 解决方案市场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安硕信息一直专注于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服务,并凭借已有的优势资源向其他相关领域拓展。随着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公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业务模式,并建立了行业业务方向先入优势、客户资源优势、持续服务能力优势、丰富且有深度的产品线优势、专业一体化能力优势和人才优势。

安硕信息在信贷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领域的行业地位集中表现为其覆盖的客户群体。

目前,国内使用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客户超过140家,其中包括9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家外资银行,70余家大中型城市商业银行,5家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30家左右其他类型农村金融机构,超过20家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以银行用户最多,使用人员包括总行及各分支机构相关人员。从地域上看,发行人客户涵盖了国内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8个地级市。

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已经拥有了广泛、稳定的客户基础,这是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基石。公司的客户资源具有以下特征:1.客户质量高。绝大部分客户为银行,银行普遍具有信誉度高、偿债能力强、受广大供应商及客户信赖等特点;2.客户信任度高。发行人与银行之间有着多年的合作和了解,银行熟悉发行人的产品和技术水平,发行人产品也为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3.客户稳定性强。由于信息安全性、管理人员对软件已熟悉和系统数据量庞大等因素,加之发行人服务到位,在版本更新、功能不断随着银行自主需求和外部监管要求而扩充的情况下,银行基本能相当稳定、连续地使用,客户黏性较大。

安硕信息2010年至2012年以及2013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600万元、13145万元、15521万元和8590万元,其中2010年至2012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1.01%,表现出了较好的成长性。

最近三年及一期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1.公司实力不断增强,项目数量增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项目和客户数量不断增多,并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2.银行IT 投资的增长是公司收入增长的基础。根据IDC报告,2009年,中国银行金融IT市场达到了71亿元人民币,较2008年增长17.6%,其中包括信贷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在内的核心系统市场规模为14.60亿元,较2008年增长18.3%,风险管理系统市场规模为3.46亿元,较2008年增长23.2%。行业的增长是公司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3.老客户是公司收入增长的稳定来源。银行IT 软件开发和服务一般具有时间长、整体投入渐次增加,且分次持续实施的特点。

外资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篇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模式发生了改变,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金融业也从政府操控的单一格局转向了市场,充分迎合了市场的要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90年代以来,在国际范围内,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贷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自身的局限性,表现为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低下,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对我国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系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金融业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提出问题策略,呈现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的现状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市场经济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迎合了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国际潮流,在金融业中占据重要比例的商业银行,在金融环境领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处在风口浪尖,信贷风险加剧。商业银行在充分迎合金融市场的要求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推动我我国国民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信贷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一、信贷风险定义

在金融界的风险领域,信贷风险是金融界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金融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的主要内容,信贷风险由商业银行的贷款项目所引发。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盈利性的金融企业,它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攫取利润,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信贷业务在金融领域占据着主要地位,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所在,信贷资金占据商业银行的重要资金比重,因此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和信贷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信贷风险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为了预防信贷风险为银行带来经济损失,商业银行必须对信贷风险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以确保商业银行在市场范围内的正常运行。

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风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成长、蔓延到爆发这些环节。对于借贷人来说,财务状况将会影响到其偿还能力,尤其是财务状况恶化所导致的偿还能力不足,这样的情形一旦发生,就会使借贷人无法履行偿还义务,造成很恶劣的结果;对于贷款人来说,可以用违约条约和担保保护自身的利益,还可以根据借贷合同的签约设定违约项目,以此可以保障自身的权益,使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信贷风险可以分为市场性风险以及非市场性风险。其中,市场性风险大都来自企业的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因市场规律和等因素所引发的企业破产或者经济亏损,因此无法按照特定的时间履行偿还债务的能力。而非市场性风险指的是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为主要内容,社会风险大都是指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等因素所导致的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而自然风险是由于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引发的经济问题所导致的借贷人无法履行偿还债务义务的风险。借贷风险的具体特征如下:

(一)扩散性

信贷风险最直接的结果可以导致银行资金损失,对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利,除此以外,还会因为借贷风险引发一系列相关性的效应,影响金融机构、企业、国家的经济运转能力。

(二)客观性

从商业银行的领域出发,信贷活动的存在本身,就会引发风险,信贷风险是市场的必然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产生于信贷行为过程中。

(三)可控性

銀行借贷风险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但是不是不可以控制的,因为商业银行的经济命脉最终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商业银行可以按照国家的意志,建立操作调控机制,通过风险预测等相关措施控制借贷风险,亦或是借贷活动开始之前,制定相关预防措施,从而控制借贷风险,防患于未然。

(四)隐蔽性

商业银行贷款行为本身就是不确定的,这种行为所引发的经济损失可以因为企业或者其他借款人的诚信度的特点表象所掩盖,从而引起借贷风险隐蔽性的发生,比如信誉度良好的企业或者个人因为不可控风险或者自身的运转能力失调从而导致的无法偿还债务的行为。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影响了银行的声誉、信贷质量、经济效益,无法迎合市场的潮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落后的态势和不利的地位。

(一)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信贷管理机制是金融机构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构主要是掌握在政府手里,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管理机制。在这样的状况下,信贷风险频繁发生。

首先,缺乏专业的信贷决策系统。因此无法对银行的信贷管理和客户信用等级的进行正确评价,工作能力不强,因此建立独立、系统、全面的信贷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同时,由银行董事会出任领导,同时建立银行信贷管理机构,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但是在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信贷风险管理机构,人力资源缺乏,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因此导致了商业银行没有能力承担有效管理信贷风险的结果,这个局面造成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频繁发生。其次,银行在企业信用评估和分析方面沿袭传统的评估手段,缺乏科学有效性的工作策略,从而导致了评估的失策,在企业信用评估失效的前提下,就会无法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

商业银行的结构模式,和现代企业雷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决策程序,是商业银行有效避免信贷风险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是,信贷业务的各项决策是由相关人员提供的信息决定的,缺乏专业的决策程序。而对于信贷信息的获取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决策程序和管理制度的缺失,使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偏离正常轨道。

(二) 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缺失

银行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素养,不注重信贷风险管理,这种注重工作业绩,忽略管理的工作模式使银行信贷活动过程中对资金的管理松懈,管理能力得不到提升,在进行借贷交易之后,商业银行对于贷款方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对贷款方企业运作模式不了解,没有对客户的生产过程进行跟踪调查,从而导致银行的信贷资金去向不明,导致了信贷风险进一步加剧的状况发生。

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风险策略

(一)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认识到信贷风险的特点和危害性,建立完善的信贷决策机构。建立信贷管理机构,进行专业的信贷风险评估,从而提供一套完整的信贷决策信息,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并且严格按照该制度为工作依据,对顾客进行信用评价,检查顾客是否具备贷款资格。其次,对企业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引入入量化的工作模式,对企业的信贷业务进行精准分析和评价,在选定具体评价指标之后,通过科技手段建立评估体系和評估模型,以量化的工作模式将信贷业务风险作直观呈现,并将评估结果汇报到银行领导者面前,通过和风险定性分析工作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提高对企业信用评估的准确度,将信贷风险规避在可控条件内。

(二)完善商业银行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应该改变管理理念,改变以前的注重业务能力,轻视管理经验的从业理念,在熟悉和深谙信贷业务的基础上,提升信贷业务管理能力,加强信贷业务管理宣传力度,从而使银行对于信贷业务管理和信贷风险进行至上而下的重视和调整,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分析,以及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尽力规避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的全体职工应该树立从业理念和管理理念,熟悉信贷业务的工作流程,做好风险预测、分析、评估,做好跟踪调查,通过对自然风险、社会风险进行预测和考察工作,做好风险控制措施,从而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质量。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进行阐述,对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指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金融界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证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制约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提出改进策略,使商业银行走向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之路,同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朱晓龙.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J].当代经济,2014(10).

[2]周鹏.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J] .西南财经大学,2013(03).

[3]徐淑娟.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 .现代商业,2013(17).

作者:徐海东

外资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篇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及建议

摘 要:文章从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并就此提出一些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管理 缺陷 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加强、监管当局监管力度的加大和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好转。截止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33.6亿元,比年初减少5176.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比年初下降4.2个百分点。然而,若考虑工行政策性剥离的6350亿元不良贷款(损失类1760亿元和可疑类4590亿元),2005年不良贷款实际增加了约1174亿元,看来2005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实为“明降暗升”。这种不良资产处置不仅使现实的资产暴露了风险,更重要的是形成和助长了道德风险。银行的资产剥离,叫做“剥了不良,惯了银行”。以前称第一次剥离是最后晚餐,现在是第二次、第三次,晚餐是没完没了。这样的剥离看起来是甩了包袱,实际上是给了不良资产出路。拨出来的不良资产说是处置变现、盘活,实质上绝大部分是损失,悬空了。

其实,不论是剥离或是其他不良资产处置方法,都是一些事后的“亡羊补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也即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应是从源头着手,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防微杜渐。这已是迎接入世挑战,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经济建设和改革任务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

尽管国内外银行业对风险划分的种类很多,但是,一般都将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归纳为四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对这四种风险的定义,本文所指的信贷风险主要指操作风险。当前,国内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诸多缺陷,使资产质量逆向选择,成为促生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

第一,信息不對称的缺陷。首先,信息采集存在明显的劣势。银行的正常运作是将拥有富余的资金导向生产建设领域,以完成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信贷投放职责。但是由于银行信贷交易存在跨时风险,这种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存在先天不足。其次,信贷风险识别体制梗阻。从银行内部体制看,总行与分支行在信贷管理中“委托—代理问题”存在信息不对称。目前,银行都是总行“金字塔”型垂直领导下的一级法人制度,贷款权限上收,分支行在审贷和监控贷款的过程中缺乏能动性,不会在贷款的风险控制中投入更多的成本。而且,由于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制,信贷人员会不愿承担责任而选择“惜贷”等策略。从银行与企业看,对于银行信贷活动来说,银行主要依据客户的综合信息、财务信息、账户信息和授信信息等识别和认定贷款风险。企业骗取银行贷款,往往从上述几个方面的信息着手,提供虚假的信息来误导银行的风险识别,从而绕过银行相关制度的约束。

第二,权责制度模糊和激励约束机制的缺陷。目前,从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形式上,我国金融机构大同小异,与海外银行也没有很大的差别。那么,一个类似的制度在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国家运作下,为什么效果迥然不同?除了客观原因之外,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目前国内有些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特别是在贷款出现问题时缺乏明确的责任制度。信贷在出现问题时,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人人负责的同时又人人不负责,责任追究无从着手。而激励约束机制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或激励过分而约束不足。

第三,信贷风险衡量方面的缺陷。所谓信贷风险的衡量,就是指通过制定统一标准来测算及比较所有的授信风险,将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量化。但是,商业银行如何运用适当的资料,对申请贷款企业进行适当的风险评级,衡量其可能违约的概率和违约时可能的损失?迄今为止,金融机构都没有这些方面的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风险定性、定级、定责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成了金融机构的难点和难题之一。

第四,信贷风险调控与监督方面的缺陷。银行所讲求的风险控制和调整,主要是指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目前银行对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贷款的期限和利率,在贷款风险明显提高之后,银行要么及时采取抵押担保等措施,要么提高贷款利率以平衡风险。但是当前中国的利率管制使得银行可能进行的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变得有名无实。贷款发放后,依据担保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银行既很难更改贷款期限与利率,也很难进行资产转移和变卖,加上银行信贷人员在利率管制下寻租的诱惑,使银行资本流动性偏弱,银行信贷风险不可避免。同时,商业银行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往往忽视了监督职能,“重贷轻管”现象普遍存在。

第五,信贷风险处置上的缺陷。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争取实现双赢目标。而国内银行在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等方式急于抽出贷款,容易使企业雪上加霜,使不良资产成为陈年包袱。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结合工作实际,本人认为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完善信贷授权、授信制度。(1)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风险约束体系,实行贷款风险度量化控制和审批权限的分级控制,对不同层次的贷款决策人员和贷款管理人员进行不同的权利约束;对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职务进行不同的岗位职能约束;对调查、审批、决策、管理过程中按照不同的责任划分实行不同的责任约束。良好的信贷监督机制能够保证所有信贷人员能够严格执行信贷政策,能够预防人为因素对贷款发放的不正常干扰,防范信贷人员舞弊、欺诈等行为。(2)加强对内授权、对外授信的管理,合理界定信贷授权、授信限度,应以效益性和风险性原则为标准。信贷管理部门要根据分支机构的经营规模、经营实力和经济效益以及分支机构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实施不同程度的授权。对高风险业务上收审批,低风险业务下放管理。同时,授权、授信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定期调整和期间调整。(3)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新增贷款风险管理的关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地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各级信贷审查委员会的职能,对贷款决策进行集体决策,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高效,减少决策失误,实行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关口”前移。

2.健全和完善信贷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贷款风险责任评议制度。(1)建立信贷岗位责任制是实现信贷管理规范化的必要条件。明确岗位职责,促使信贷人员定期审查自己的贷款,及时了解借款人的业务,密切注视借款人的财务数据及相关担保情况,确定有问题的贷款,并向信贷管理部门提出风险分析报告,以便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查出并汇报贷款存在问题是信贷人员重要责任,并在业绩考核中设置一定的权重。(2)提高信贷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从事信贷的人员对于业务知识半知半解,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因此,一定要加强各类业务培训,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促使大家提高业务水平。(3)本着“权力与责任对等、风险与收入挂钩”的原则,对信贷操作进行责任规范,建立风险责任评议制,自上而下层层分解风险防范责任。将风险防范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及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做到权、责、利对等。将风险防范情况与领导干部的升、降、免结合起来,与全体员工的收入分配结合起来。对形成的风险贷款要全面清理,划分责任人,责任贷款由责任人负责清收。对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可实行个人赔偿制度。对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的责任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3.实行信贷管理标准化操作,切实加强贷款“三查”制度。(1)对贷款调查、借款人资信的评估、贷款审批、发放、管理、清收等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化规定,使所有信贷管理人员由此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知道怎么干,也知道何时干,减少人为因素造成信贷操作不当,而诱发新的风险贷款。实行标准化的信贷操作程序对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贷款质量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切实落实信贷“三查”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风险贷款的关键环节,但信贷“三查”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贷前调查是正确发放贷款、减少贷款风险、确保贷款安全的基本前提。贷前调查信息是否真实,是否遗漏,会对贷款审查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误导。审贷是贷款发放的重要关口,审贷人员应根据借款人和信贷人员提供的信息,严格坚持信贷政策,适时把握贷款投入时机和调整信贷投向,着眼于贷款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有效结合。贷后检查监督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是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我国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与贷后跟踪检查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贷款潜在的风险有直接的联系。贷款发放后,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分别做好跟踪检查和监督工作。如果信贷人员跟踪检查不及时,督促不力,致使问题贷款未被及时发现的,应承担相应责任。

4.防止信贷过分集中带来的风险和培养优质客户。当前银行贷款“垒大户”的现象普遍在全国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中出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自称是“市民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实际上,贷款仍然集中于少数大客户,这主要是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信贷机制和银行所具有的高风险性质决定的。

虽然从短期来看,银行管理也较为容易,但是如果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垒大户”以避免信贷风险时,更大的信贷风险也在悄悄形成。因为中小企业作为全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长期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力助推,必然走向衰微,与此同时,有些信贷资金相当充裕的企业难免将资金用于非指定用途,导致整个地区或者全国经济结构失调,增长缺乏后劲,潜在的信贷风险也会有增无减。另外,所有的商业银行都紧盯着优质客户,互相压价,也会导致贷款的银行利润微薄,甚至图个好名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实惠。现在所有的银行都把相当多的目光投向控制不良资产上,从信用等级差的企业撤出而转向优质客户,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本行的利益,大量的从效益差的地区或者企业退出,这对银行的长远发展以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利,因为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新的产业总是逐渐成长并且成熟起来,新的企业也要经历同样的历程。从另外的角度来说,银行的固有优质客户也有很大部分是自己培养起来的,这类客户有很高的忠诚度,所以银行不应该把信贷资产全部投向大客户,同时还要提高客户甄别水平,选取一些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努力培养自己的优质客户。

5.建立信贷资产风险转化与补偿机制。当借款人发出风险信号后,商业银行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落实债务关系,转化贷款风险。同时,完善优化贷款结构制度、优化贷款投放制度和担保贷款制度,重点营销抵押贷款,对贷款实行依法管理,有效地转移风险。为慎防风险贷款的发作,商业银行应按规定提足贷款呆账准备金,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与当前风险贷款极不相称,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争取政府、人民银行和税务机关的政策支持,提高准备金比例,增强抗风险能力。

6.完善银行内部的审计制度。(1)建立健全隶属上级的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制定内部审计规范,充实内部审计力量。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际现代银行业管理模式,实行垂直领导模式:在总行成立内审委员会,分支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内审委员会负责,各级分支机构稽核人员实行派驻制,从组织上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超越地位。另外,还要保证内审队伍的素质和数量,以规范化的制度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2)树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当前必须重树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主要应从建立严厉的处罚及责任追究制度入手,一经发现问题,即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对整改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紧密跟踪,对那些“不悔改”者严惩不贷,对那些“知错就改”者论功行赏,做到赏罚分明。

此外,还应完善信贷风险稽核监控机制;建立以优化资产质量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加强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品行的约束。

参考文献:

1.银行视点:关注银行信贷风险.金融时报,2004(12)

2.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经济师,2003(7)

3.中小银行建立长效机制刻不容缓.中国金融家,2005.4.28

4.湖北銀监局杨家才:十大新风险预警中国银行.21世纪经济报道,2005.4.29

5.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背后潜藏着反弹压力.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2006.2.21

(作者单位:温州银行苍南支行 浙江温州 325800)

(责编:廉靖)

作者:林明光

上一篇:石油企业经济危机论文下一篇:银行监管理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