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洋溢着“儿童”的气息

2022-09-11

“小板凳 ,真听话 ,和我一起等妈妈”“月亮出来亮堂堂 , 打开门楼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小时候背诵过的儿歌时常浮现在眼前,而那些充满“书卷化”的文字却不知不觉地在脑海中淡去。这样的现象不由得让我们反思当下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学是不是也充斥着浓烈的“书卷化”,是不是远离学生的真实需要,或者说是远离学生的心灵需求。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走进学生,也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喜欢语文,我们应让语文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儿童的真实需要,应让语文课程的实践遵循于儿童认知的客观规律,从而确保语文课程走向实效。

1语文课程应有儿童的“生活元素”

“生活 ,是知识的源头。”生活 ,也是儿童认识自然、感知社会的舞台。儿童对自然和生活有一种天然的情结,为此让儿童走进生活,就是给儿童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乐园。

首先,要让语文课程走进真实可感的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期的学习个体, 他们感知世界的方法是直观的、感性的。”这是因为他们知识的储备还很薄弱,他们的思想还处于浅层,还不能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故而导致他们必须借助现实的“场景”来进行判断。正是基于儿童的这一认知规律,我们的语文课程必须走向儿童触手可及的“生活”,让儿童在“绚丽多姿”的生活中把握文本的真意。例如《春雨的色彩》的教学。这篇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以诗样的语言,描写了春雨给大地万物带来的无限生机,进而让大自然呈现出多样的色彩。然而我们教师仅文本字面的角度去解读, 去帮助学生理解春雨后的变化,显然会显得生硬,同时也会因为学生无法真实感受自然变化而失去兴致。为此在教学时,笔者一方面通过课前的“自然探索”, 即要求学生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走进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获得“亲自体验”;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呈现”,让学生欣赏不同植物在春雨滋润下生长变化。由于有了先前的铺垫,孩子们在学习《春雨的色彩》时,不仅情趣盎然,而且体验深刻。

其次,要让语文课程洋溢烂漫多彩的想象。“儿童是天生的梦想家。”在儿童的世界中,色彩是绚丽的,空间是多彩的,人物是可爱的……可以说想象将填满整个的儿童生活。曾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活。”也正因为想象是儿童的“全部”,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应充分关注儿童的想象力,努力地为儿童创造一个广阔的想象天地。例如《狼和小羊》的教学。在这篇课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狼扑向了小羊……”结果会怎样? 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这都是训练学生想象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给学生创造想象的天地,他们就会给我们呈现一片多彩的天空。

2语文课程应有儿童的“语言色彩”

“儿童 ,是语言的天然学习者。”儿童期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创造个性语言的有效时期。我们的语文课程只有正视和尊重学生在儿童期的语言特点,并辅以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语言, 才能让学生的语言饱满而又充满个性。

首先,要让学生的语言尽显自然本色。语言表达是需要情景的, 什么样的情景就能催生什么样的语言; 语言表达也是自然的,只有在自然的语言才是与学生最接近的语言。为此在我们训练学生语言的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可亲可感的画面,营造自然适切的环境,让学生呈现天性的自我。例如《水乡歌》的教学。《水乡歌》是一篇优美的水彩画,在画中既有小桥、流水那样的美丽,又人与自然和谐的那份恬静与优美。为此,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尽情诵读《水乡歌》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尽情享受韵味十足的语言魅力; 接着与学生一起品读:“水乡什么多? 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并循着作者的思路捋下去:“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 ”从而激起学生自然的诉说:“我仿佛来到了水乡, 看到了一叶小舟在碧绿的清波上荡漾。”“我仿佛来到了水乡,看到了一株株水草在碧绿的河水里摇曳。”

其次,要让学生的语言自由畅达。“儿童是语言的天然创造者。”由于他们所读的文章有限,故而他们很少受到成人的束缚,进而使得他们的语言常常令人耳目一新。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应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畅达的环境, 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飞翔。例如“画老师”的写话训练。笔者问学生:“你们最想画老师的什么部位? ”“画眼睛。”“为什么啊? ”“因为老师的眼睛里有我们! ”多么清新的话语呀! 这正是学生自由畅达的表现。

3语文课程应有儿童的“审美意味”

“审美与儿童一起成长。”儿童成长的过程既是知识吸纳的过程,又是能力获得的过程,更是审美成长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审美就不会有儿童价值观的成长, 没有审美更不会有儿童生命的“自我存在”。

首先,要让学生审美具有趣味性。抛开趣味,而谈审美,是空洞的,也是无力的。儿童审美成长的过程,总伴随着自身喜好的改变。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或价值判断,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悦纳情景。例如《理想的风筝》一课,为了给学生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可以先组织学生放风筝,让学生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感受追逐和打闹的乐趣, 进而悟得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要让学生审美具有愉悦感。愉悦感是影响学生审美取向的一种指标,它将直接决定着儿童的喜恶和是非判断。为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环境。例如《花瓣飘香》一课,在这一课中,笔者抓住一个“美”字,引导学生去文本中捕捉美、感受美,进而建立起“美”的审美认知取向。

总之,当我们语文在“儿童视野”下呈现,就能让它成为学生生命的汲养,就能让它成为学生道德和审美的风向标。

摘要: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走进学生,也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喜欢语文,我们应让语文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儿童的真实需要,应让语文课程的实践遵循于儿童认知的客观规律,从而确保语文课程走向实效。

关键词:语文课程,儿童

上一篇:论泰勒的管理思想在档案岗位管理中的运用下一篇:在英语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