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永遇乐教案

2022-07-21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永遇乐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辛弃疾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 辛弃疾(最终版)

【永遇乐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杨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这首词是〈〈稼轩词〉〉中最优秀的爱国篇章之一,脍炙人口。

本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开头四句说,江山是永存的,但是无处再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吴国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流风余韵,经多年风吹雨打,时光的流逝,已无处可寻,然而孙权北拒强敌曹操的业绩,至今仍铭刻于人心。作者寻上北固亭,第一个怀念的古代人物就是孙权,不仅因他是三国时吴国的君主,更由于他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拒强敌于国门之外,这点是作者所钦佩的,故直赞“英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英雄孙仲谋无觅处”的倒文。“斜阳草树”六句是怀念刘裕的威赫战功。意思是,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芜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刘裕曾率领兵强马壮的大军,威势如猛虎一般,将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赶回北方。作者由现实荒芜的景象,遥想刘裕当年的壮举,热烈地歌颂了古代英雄,隐约地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抱负。辛弃疾对刘裕的显赫战功是极为推崇的,特在词中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赞颂他装备好,战斗力强,战果辉煌。作者对刘裕的赞颂也是对南宋当权者即将北伐的一种激励,对自己报国壮志的一种含蓄地表达。刘裕是起于京口而成大事的,自己正在镇守京口这个险要的前沿阵地,亦当完成北伐战斗任务;刘裕他敢于同鲜卑、羌等北方民族的统治者抗衡,并取得胜利,收复了失地,南宋也应积极北伐,收复沦陷多年的中原。

下片借古讽今,表明自己对国事的关心。“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这里作者引来讽喻孝宗时的符离之败,并提醒即将开始的北伐当引为教训。辛弃疾是怀收复中原大志而南归的,但由于“符离”之败,使主降派得逞,赵 从此不敢谈恢复。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一直未能实现。在此词中,作者借元嘉往事,谴责隆兴符离之败,以示胸中积愤。此外,作者写此词时,正值宰相韩 胄战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要重蹈覆辙;但是韩 胄疾贤妒能,轻举妄动,结果造成一二O六年北伐战败,韩 胄被诛,正中了辛弃疾“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作者南归前在金占领区的耿京义军里,曾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烽火扬州路”这是以追忆手法,记述抗金壮举。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溃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而壮志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可堪回首”三句,是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作者感到惊心。辛弃疾站在北古亭上,北望扬州瓜步山上佛俚祠下当地居民祭神,庙里香烟缭绕,乌鸦争食,祭鼓频敲,但那里已归敌人占领,表现了江北土地人民已非我有的感慨。

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表达了作者至老爱国之心不衰的抱负。作者在词末以廉颇自比,也正表达了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决心要重振“烽火扬州路”的威势,改变“佛俚祠下”“可堪回首”的境地,迎接北伐的胜利。这一句含蓄地道出了“好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坚定信念。

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六十六岁高龄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通过怀古,体现了作者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的正确思想。他念念不忘中原的土地与人民,流露出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风格沉郁苍凉。本词创作方法与前人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多用典故,但用典多而不滥,灵脱自如,与主题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内容而用典,反而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第二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导入(显示幻灯1)

学习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在辛弃疾祠前题的对联

二、解题 (显示幻灯2)

选自《稼轩长短句》,长短句即 “词”。作者辛弃疾,宋代又一位豪放派爱国诗人。当年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镇江市,隔长江可望扬州)。当时,韩高谈伐金,不作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辛弃疾既渴望祖国山河的,又为当时情势担忧。因此,写了这首词以发感慨。

三、听录音,学生自读

四、利用课文注释,思考:作者在词中提到了哪几个历史人物?(用课文提到的名称)

明确:提到孙权、寄奴、元嘉、佛狸、廉颇五个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板书)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些看法,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诗词中的这种手段,习惯上称之为 “用典”,用典与作者的看法感情之间往往是一种类比。

⑴典故1:

①“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②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英雄、风流。) ③的确,辛弃疾对孙权十分崇拜,情有独钟。他在京口北固亭上的另一首怀古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出示《南乡子》词,师生共同吟读一遍。

⑵典故2:

①这一阕下面的两句话是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对刘裕的赞美情?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②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何其壮哉!) 上片是诗人登上北固亭所见(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和所想。

结合当时的背景,我们可以较容易地看出:写孙权的“英雄”是为了说明应当“不畏强暴,英勇抗敌”。写寄奴是为了说明“气吞万里,恢复中原”;

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涵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 再次朗读这一阕。

2

⑶典故3:

①“元嘉草草„„北顾”一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这里为何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佗胄欲借金国势力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6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因此这里列举历史事实的教训是表明自己对韩侥幸求胜是不赞成的,认为切不可草率从事。然而韩佗胄悍然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 ②写元嘉的“草草”是为了指出不应当 “草率北伐,丧师辱国”。

⑷典故4:

①以下三句回忆自己43年出生入死的事情。“四十三年”,由怀古转入忆昔伤今:当年词人亲身经历的扬州一带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长江北岸瓜步山下,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②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 (联系菲律宾、台湾人对日本的态度) (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③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 (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可堪回首”包含无尽悲痛,这难道不是南宋王朝妥协投降、丧权辱国的严重恶果吗?) 写佛狸祠下的“神鸦社鼓”是为了提醒统治者不应当“偏安忘耻,腐败无能”。

⑸典故5:

写廉颇被弃,是为了揭露当权者“不用志士,排挤人才”。

五、这五个典故在安排次序上有何特点?(上下联用典内容有什么不同?)

①作者的安排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性,上阕两个典故是从正面说明“应当怎么做”,写对外敌的正确做法。下阕三个典故是从反面指出“不应该怎样做”,是写面对外敌的错误做法。五个典故,有反有正,借古喻今,全面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的形势的认识及对恢复中原的看法。

②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典故? 既然是“怀古”,当然要怀古,咏古事;既然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提到的古人古事必须与题相切,四个典故都与“京口”有关。

另外,都与抗敌有关,前四个都是建都江南的朝廷与北方朝廷相对抗的史实,所以正好与作者所处的南宋形成类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借古喻今”。可见,用五个典故更重要的是借历史事实含蓄而形象深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感情。

2 3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啊,刘裕率兵北伐,部队精锐,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3

第三篇:永遇乐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

,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词现存 620 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

豪放

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另外有奏疏

《美芹十论》

、《九议》。著有

《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关于豪放词常识

见《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学案

三、课文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四、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舞榭(

巷陌(

元嘉

狼居胥(

仓皇(

佛狸祠(

拓跋焘(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3.无觅:

气吞:

风流:

寻常:

草草:

赢得:

北顾:

可堪:

凭谁问: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合作探究】

一、译读课文

1.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

2.展示译文(朗读或板书) 【目标检测】 背默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自主学习】

(一)关于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

古事、古人

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

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

。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

富有文采,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例如:

《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二)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答:

【合作探究】

(一)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以下探究题,意思对即可) 1.分析第

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答: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答:

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答:

4. 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①

(二)总结归纳

1. 总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

上阕

下阕

2. 总结归纳全词主旨

3. 明确词作的艺术技巧

①最突出的艺术技巧是(

)。 ②其次是(

)。 (1) (2) (3)

【目标检测】

1. 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 一片神鸦社鼓 D. 大江东去

2.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3.比较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填空指出苏辛风格的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

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

;辛词

。总的来说,则是:苏词

;辛词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

4. 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6.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 “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 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 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6至8题。(7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答:

(3)作者在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2分)

答:

第四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Ywbx4-2014-10-24

编写人:李赛

审核人:李晓凤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知识链接】

一、课文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二、比较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填空指出苏辛风格的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 词风雄浑 , 境界博大 。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总的来说,则是:苏词

清远旷达 ;辛词

豪放深沉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舞榭 ( ) 巷陌( ) 金戈 ( )元嘉 ( ) 狼居胥( ) 仓皇( ) 可堪 ( ) 佛狸祠( )

1 Ywbx4-2014-10-24

编写人:李赛

审核人:李晓凤

拓跋焘( ) 张浚( ) 王玄谟(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气吞: 风流: 寻常: 草草: 赢得: 北顾: 可堪: 凭谁问: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关于用典

(一) 所谓用典,就是引 、

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 。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例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二)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答:上阙用了 、 两个典故,下阙用了 、 、 三个典故。 【合作探究】

(一)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以下探究题,意思对即可) 1.分析第

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1 Ywbx4-2014-10-24

编写人:李赛

审核人:李晓凤

4. 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达标检测】

1. 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 一片神鸦社 D. 大江东去

2.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3、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6至8题。(7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1 Ywbx4-2014-10-24

编写人:李赛

审核人:李晓凤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答:

(3)作者在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2分)

答:

第五篇:辛弃疾教案

辛弃疾词

教学目的:

一、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的思路中,培养想像能力。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

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二、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几十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幅图,故本词不

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三、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词的简介+作者简介)

(一)、词的简介: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

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但并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根据老师所着重点出的重点字词,结合书本下端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予以领会。

3、教师解释词文文意。

四、词文赏析(小组讨论,发言,老师总结)

教师讲解的赏析------详见课件PPT

五、总结。

归结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重点词文予以背诵识记。

上一篇:项目运营实习过程下一篇:新年中班语言教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