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法学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研究生法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法教义学者和社科法学者们都意识到传统的知识和方法已经无法指导不断涌现的新的法学学科研究了,但双方并没有关注到制约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根本问题:部门法学所形成的壁垒。研究方法的争论只是表面现象,而背后的部门利益才是根本问题所在。在这个法学困局之下,财税法学者首次提出了新的法学研究范式——领域法学。

第一篇:研究生法学论文范文

法学和会计学交叉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需要大量法学、会计学交叉复合型法学人才,这种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精通法律、熟悉会计审计知识上。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是:创新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教学管理。

[关键词]复合型 法学人才 定位 素质 思路

[作者简介]雷裕春(1965- ),男,广西财经学院法律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合同法方向)。(广西南宁 53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财经学院2007年教改工程项目“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法学与会计学的学科交叉为视角”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712)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申报法学本科专业,广西财经学院法律系于2004年开始组织部分教职工到广西区内的公检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研活动。调研结果显示,在当前及今后相当时期内,我国社会融经济与法律问题为一体的纠纷案件越来越多,这些纠纷案件中相当部分又涉及财务会计问题,如证券民事侵权案件中有关方面是否有财务“虚假陈述行为”问题,财政、税务部门在监督检查产生的行政纠纷案件中“有争议的会计行为是否违法”问题,保险理赔、合同纠纷、物质损害赔偿、海运损失理算案件中的专业性会计问题等。这些纠纷案件涉及的问题不是靠具有单一法律知识或会计知识的办案人员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办案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既精通法律又掌握会计审计知识。然而,目前我国法学人才与会计审计学人才培养体系相互独立,法学知识与会计审计知识结构脱节,懂法律的办案人员往往缺乏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有会计审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往往又缺乏法律专业知识,这种情况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上述复合型法学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弥补这种人才供给的缺位,高等法学教育应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既精通法律、又熟悉会计审计知识的学科交叉复合型法学人才。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的法学本科教育为例,探讨法学会计学交叉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基本定位和素质要求

1.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基本定位。广西财经学院的法学本科专业2006年获得教育部审批,同年9月开始招生。为了办好该专业,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我们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开展了办学思想研讨会。经过认真的研讨后认为,在当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体系中,传统的重点综合大学的法律院系和专门的政法类院校,已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地位和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有多大的变化。综合大学的法律院系注重基础理论和全方位的法学教育,政法院校的法学教育则是主要为司法机关培养法学人才的法学教育,这些法学教育培养的法学人才大多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特别是缺乏会计审计知识,导致对案件涉及的财务问题难以适应。广西财经学院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如果仍按传统的法学办学思路把法学专业办成纯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具备优势和办学特色,也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法学人才的需要。另外,广西财经学院在法学理论研究和传统部门法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相反,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特别是在会计审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形成了学科特色,这为法学与会计审计学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提供了较好的教育资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改革传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应用型法学人才上。所谓复合型,即法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既精通法律,又能灵活运用会计审计知识;所谓应用型,即法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有效地将所学的法学、会计审计知识运用于法律实务,解决实际的经济法律问题。这一定位既充分利用了广西财经学院在会计审计学科方面的优势,也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法学人才的需要,增强了法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法科大学生拓宽了就业市场。

2.复合型法学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复合型法学人才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通法律。作为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必须具备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基本的素质要求。要具备这些基本的素质,除了必须学习法学专业的十四门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应侧重学习与经济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学习与会计审计有关的法律。(2)掌握会计审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由于经济纠纷或经济犯罪大多涉及资金及资金运动,与会计审计密切相关,所以,复合型法学人才除了精通法律外,还应掌握会计审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便合理解释涉案对象的财务事项,甄别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提供有利于法庭判决的有效证据。(3)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首先,复合型法学人才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运用法学、会计审计学知识处理各种经济纠纷案件时,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得偏袒、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其次,必须具有严于律己、诚实守信、严守秘密的职业道德。在从业中会涉及大量不同单位或个人的商业秘密或执法秘密,因此,应严格遵守行业规则,不向委托人以外的任何一方泄露有关业务对象的任何信息,更不能未经允许私自保留与报告相关的证明材料,要严于律己,抵御各种诱惑,杜绝不正当交易,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根据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结合广西财经学院的实际情况,可在现有法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法务会计方向的专业模块,建立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从每年招收的学生中择优录取3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实验区的培养对象,待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为使实验区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创新教育理念。我们认为,法学本科教育,无论是通过什么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这种教育仍然是培养法科学生的教育,因此,法学本科教育应当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法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坚持“以法为本”的原则。但是,我们的法学教育与传统法学教育相比,又应当具有自己的特色,即其培养的法学人才除了应具有宽厚的法学知识基础、完善的知识结构与良好的实践能力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法学教育理念的创新,促进法学教育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2.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问题,因此,要保证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1)设置比例科学合理的法学、会计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体现复合型法学人才的素质要求,因此,对实验区的学生,除了设置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以外,还应开设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统计学、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独立审计准则、审计调查技术等会计审计学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实验区的学生还应学习法学和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如法务会计等,实现法学与会计审计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实验区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具有有别于传统法学专业的方向特质,以确保其足够的人才市场竞争力。(2)增设法律伦理、法律职业道德、会计审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培养实验区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和增设伦理道德课程,使实验区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合理性,既能做到精通法律、掌握会计审计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普遍存在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脱节、理论教学脱离法律实践等现象,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动手能力,以致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区培养的学生是复合应用型人才,理应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为此,需做好以下工作:(1)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同时在理论教学部分加大课内实验的课时。(2)不断加强校内法律和会计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切实开展课程实训教学,通过课程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3)加强学生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是学生将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全面运用于实际法律实务的过程,是学生综合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的一次系统锻炼和检验,对培养合格的法学本科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为了避免学生的毕业实习工作流于形式,需制订一个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加大实习资金的投入力度,统一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强化实习学生的指导、监督、管理和考核。在实习内容方面,既要有法律方面的内容,也要有会计审计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有法律与会计审计结合方面的内容等。(4)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更能适应复合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复合型法学人才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应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原则,体现这一原则的教学方法不能仅仅是讲授法,还要广泛采用旁听审判、模拟审判、法律咨询、法律诊所、法律援助、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上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效。(5)聘请一些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等担任客座教授,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等形式来拓宽学生视野,使他们对经济社会的现状、问题、发展动态等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让学生毕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的需要。

4.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法学与会计审计学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法学与会计审计学的融合。实验区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它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是复合型的、应用型的。法学教师除了精通法律外,还必须掌握会计审计学的基本知识;作为会计审计学教师除了精通会计审计外,还必须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甚至要求从事实验区教学的教师必须是拥有法学和会计审计学双学位的教师。此外,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司法实践,关注司法实践中的新问题、新动向。名师才能出高徒,如果教师没有法律实务知识,不了解法律实际运用,就不可能培养出了解法律实际问题、具有法律实践能力的人才。

5.加强教学管理,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管理是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的有力保障,教学管理的核心是制度管理,因此,必须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切实执行。同时,必须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首先,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重点建立和健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评价体系,并建立与评价体系相适应的激励与协调机制。一方面,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和标准,突出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针对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增强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实行领导、教学督导员、同行教师、学生相结合的全员评议,合理确定权重,界定内涵,使评价结果尽量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其次,构建学生全面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注重各种数字的变化与统计,包括学生相关学业意向、择业意向的变化,各种考试状况,考取研究生、公务员的情况,专业学习成绩,各种实践能力现状的统计与分析,结合社会上各种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数据分析,用以及时对我们的培养模式、方案与方法进行改革,做到“决策—执行—反馈—改革—完善”等基本环节的正常运行。

作者:雷裕春

第二篇:领域法学: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

摘要:法教义学者和社科法学者们都意识到传统的知识和方法已经无法指导不断涌现的新的法学学科研究了,但双方并没有关注到制约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根本问题:部门法学所形成的壁垒。研究方法的争论只是表面现象,而背后的部门利益才是根本问题所在。在这个法学困局之下,财税法学者首次提出了新的法学研究范式——领域法学。

关键词:法教义学;社科法学;领域法学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7.02.010

改革开放三十八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学研究也迎来了春天。当年的冷门学科今天俨然已经成为社会中的显学。法学研究也经历了跑马占地,再到今天学科众多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在三十多年的法学研究中,有两大方法论占有显赫的地位。一个是法教义学,另一个是社科法学。法教义学主要是民法和刑法等传统部门法学科,而社科法学则主要是以法理学界为代表。两方学者均声称自己是未来法学研究的主流。苏力声称“大约30年后,法教义学的研究——有别于教学,很可能不再能进入中国顶尖高校法学院顶尖学者的视野,相关的研究会转移到二流或三流法学院中去。”[1]而法教义学学者则认为:“如果法学研究不能确立或者至少是理解法教义学的视角,中国未来的法治很难让人有乐观的期待”。[2]两方学者近年来均发表了不少文章进行论战,对未来法学研究流派和格局之形成有重大影响。所以,作为既非法理学科,又非传统部门法学的学科,有必要对此两者进行认真审视,以便找到符合学科特点的研究道路。

一、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的由来

作为研究方法而言,法教义学目前有几种比较权威的定义。正如诺依曼所说,“法教义学要以对一国现行实在法秩序保持确定的信奉为基本前提,这也是所谓的‘教义’的核心要义所在。”[3](P17)王泽鉴认为:“法教义学是一门将现行实在法秩序作为坚定信奉而不加怀疑的前提,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体系化与解释工作的规范科学”。[4](P11)但是今天的法教义学已经融合了德国学者的观点,不仅局限于传统的以法条解释为核心,而是升级为法律解释学,将自己的领域不断扩展,甚至到了公共政策等无边界的领域。如果有一个比较简单明了的介绍什么是法教义学,还是苏力的理解比较明了:“主要关涉制定法的司法解释,但除了制定法、判例外,也包括个别部门法学者长期奉行的学说,如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等。这是以规范和教义为中心的研究”。[1]

社科法学则在十余年来异军突起,现在俨然已经与法教义学成分庭抗礼之势。用苏力本人的话来说,“社科法学是针对一切与法律有关的现象和问题的研究……也集中关注专业领域的问题(内在视角),同时注意利用其他可获得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也包括常识(外在视角)”。[1]如用孙少石的话来描述则更加形象:“这些青年一代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杂糅其他学者的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有他们自己特色,但内在理路却又一气相贯的旁支,如侯猛的司法制度,陈柏峰的乡村问题,王启梁的边疆治理、法人类学研究,尤陈俊的新法律史,桑本谦的法律的经济分析,甚至还有触及自然科学的,如李学尧的法律与认知科学。”[5]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社科法学在法学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现象,其影响从传统的法理学者不断向其他部门法学者扩展。

二、两者之异同、优势和缺陷

尽管社科法学已经异军突起,但是法教义学者们并非日薄西山。下面将对两大学派的异同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

首先,法教义学者们以传统的民法、刑法学者为主。而社科法学尽管经过了十多年发展,仍然以法理学者为主。十多年前,法理学者就宣称法条主义者没有前景,但是今天法条主义者们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挖掘了新的学术资源,与德国法接轨,仍然牢牢占据着学术的主流地位。尽管今天中国的法律体系构建中,不断引入英美法的内容,但是以德国法为主导的学术思想仍然牢牢占据着法治意识形态的主流。中国的法律体系仍然以大陆法为主体,短期内看不出有任何变化的迹象。法教义学者们占据着绝大多数学术资源,以成文法来解决现实纠纷的思想仍然占据着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

其次,社科法学严格意义来讲,并非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只是把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法学学科中来。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确精妙,但是法教义学者们以实定法的解释者自居,不论何时,仍有其存在之价值。

再次,法教义学虽然掌握了最多的学术人马和学术资源,但是按照部门来进行法律部门划分的确已经无法适应法学学科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法律本身是经济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有新的法学学科在产生,按照研究对象进行学科划分来确定学术资源和发展空间,的确已经不合时宜。社科法学虽然没有颠覆法教义学的主导地位,但的确由法理学者们向传统部门法学者们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跑马占地的时代已经过去,每个学科需要自己的学术空间。可以说,之所以社科法学由法理学者们产生,正是市场机制倒逼的结果。法理学者们最有危机感,他们很难与市场经济亲密拥抱,所以必须在学术市场上随时保持一种危机感。最关注司法改革的是法理学者,对社会事件最关注的往往是法理学者,最关注研究方法的也是法理学者。

某种意义上,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的论战是法学研究的一场危机。当法学学者们还在各种毕业生致辞上为法治春天而自豪时,法学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史上最难就业的专业。①这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即法学理論与法律实践的严重脱节。法学是一个实践科学,不是一个纯粹的人文科学。

三、领域法学: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

两方论战之际,财税法学者提出了“领域法学”的概念。在新兴的法律学科中,包括金融法、财税法、知识产权法、互联网法,体育法等。在这些法律学科中,财税法学者首次提出了新的法学研究范式。实际上法教义学者和社科法学者们都意识到,传统的知识已经无法去指导不断涌现的新的法学学科研究了。但是法教义学者们和社科法学者们都停留在对研究法学的争论上,而没有关注到制约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根本问题:部门法学所形成的壁垒。研究方法的争论只是表面现象,而背后的部门利益才是根本问题所在。部门法学者之所以要以法教义学方式捍卫自身学科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实质是因为他已经占据了重要的领域,不希望别的研究者们进入到此领域,所以要构建专业槽。而法理学者们之所以打着社科法学的旗号,表面上是研究方法的论战,其实质还是因为法理学本身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学术资源,他们必须到别的学科挖掘学术资源。双方其实心知肚明,却又义正言辞。

正是在这个困局之下,财税法学者提出:“领域法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特定经济社会领域全部与法律有关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融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种研究范式于一体的交叉性、开放性……但又在方法论上突出体现以问题意识为中心的鲜明特征,是新兴交叉领域‘诸法合一’研究的有机结合,与部门法学同构而又互补。”[6]说到底,每个学科都希望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但直到如今,经济法学与民法学等传统学科的争论仍未有彻底终结,多少新学科为自身的独立性耗费大量资源去论证。可以说,领域法学的提出正当其时。改革是问题倒逼的。如果一定要说“领域法学”理论是一门“找位置”的学问的话,“领域法学”不仅仅是为财税法学找到了最为适合的位置,也不仅仅是为所有法学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找到了适当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为整个法学在这个“法律现象领域化”或者说“法律问题综合化”、“社会问题跨领域化”的时代找到了自己最为适合的位置。[7]

四、领域法学的主要特征

首先,领域法学秉持实定法规范和实定法秩序的实用主义研究立场,主张打破部门法桎梏,以问题意识为关怀起点,以经验研究为理论来源,综合借鉴与运用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成熟方法进行研究。[6]在这一点,领域法学并不与传统的法教义学发生冲突。领域法学并非对于法教义学的颠覆。社科法学对于法教义学的冲击,主要是一种研究方法的颠覆。在社科法学者看来,法教义学代表了一种法学界的保守势力,是墨守成规的把持者。正因为法教义学的强大势力使得青年学者必须找到新的出路。某种意义上讲,社科法学是在别的学科找到利器来对法教义学进行颠覆。如孙少石所言:“一个语词一旦进入社会生活层面,将不只有交流沟通的功能,它会类似于标签,还存在着与权力意志如影随形的诸如甄别、分类、促人“站队”的功能……使用者未必自觉、但也势必带入这样的利害关切。”[5]相反,领域法学则是兼容性的。他以实定法的秩序为前提,并不冲击法教义学本身的领地,只是代表着包括财税法学、知识产权法、网络法等新兴法学学科自身学术研究拓展的需求。这是一种立体共赢的思路,并非以挑战者姿态出现。

其次,领域法学呈现开放性和立体性。传统的部门法体系以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来进行学科划分,具体表现为法学内部二级学科的相对封闭。各个学科之间相对比较封闭,各个学科的学者之间很少交流,各自在各自的圈子里进行研究,缺乏开放的心态。“规范法学研究者把本来属于一个整体的法学研究予以肢解,使得宪法、刑法、民事、行政法和诉讼法的研究相互隔离……‘一亩三分地’……对于超出自己学科领域的法律问题,既没有解释的能力,也没有研究的兴趣。”即便是向法教义学发起挑战的社科法学,并没有走出这条老路,仍然是重复他人昨天的故事,只不过是试图以新的圈子代替旧的圈子。如此的挑战很难让人信服。而领域法学最大的特征就是,不进行学术门派划分,不以某个学科化分界线,每个学科、每个学者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自由进行交流。在领域法学的理念之下,每个学科,不论是传统的部门法学科,还是法理学科,或者新兴的如财税法、知识产权法等学科,都不仅可在自己的领域安身立命,不用担心别的新的范式的挑战,而且可以与其他领域的学科、学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并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空间,互相之间也不用发生冲突。

再次,领域法学以问题为中心。法教义学最大的特点在于追求法学学科自身的圆满性,试图找到一种法学学科自身存在的理由,所以其所有的研究立足于法律文本的解释,最多扩展到司法判决对法律解释的影响,并对公共政策适当的予以考虑。但不论如何,法教义学的根本其实就是规范法学,也就是以规范和应然为价值取向的法律科学。其核心是价值导向的。而社科法学则以研究范式为导向,追求价值无涉,追求法律背后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其实质是以社会和实然为取向的社会科学。但是中国的社科法学与国外那些其他学科出身研究法学的学者还有一个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的社科法学学者多数是野路子出身,本身对于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工具的运用并不熟悉,所以往往沦为一些常识的论证。“一些社科法学研究经常将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并运用了其他社会科学的既有理论。或许,这种研究足以论证规范法学是存在缺陷的,也是无法解决中国法律问题的。但是,这种零零散散的研究,又能创造出什么样的成体系的理论呢?”[8]所以,研究方法固然重要,围绕问题为中心,才是法学研究更应该关注的重点。法学研究不论运用哪种方法,目的都是法学法律条文背后真实的规律,提出对中国法律实践富有解释力的法学理论。

参考文献

[1]苏力.中国法学研究格局中的社科法学[J].法商研究,2014,(5).

[2]张翔.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J].法学研究,2012,(6).

[3](德)乌尔弗里德·诺依曼.法律教义学在德国法文化中意义法哲学与法社会论丛(第5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澤鉴.人格权法——法释义学、比较法、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孙少石.知识生产的另一种可能———对社科法学的述评[J].交大法学,2016,(1).

[6]刘剑文.论领域法学——一种立足新兴交叉领域的法学研究范式[J].政法论丛,2016,(5).

[7]梁文永.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部门法学到领域法学[J].财税法学动态,2016,(61).

[8]陈瑞华.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J].中外法学,2015,(1).

作者简介

张学博,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副教授,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法学博士,研究方向:财税法、经济法学和法律经济学。

李玉云,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民族宗教。

责任编辑 李冬梅

作者:张学博 李玉云

第三篇:会计法学研究方法研究

摘 要:会计法制度规制下的会计信息是联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桥梁。会计法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法学一级学科下的经济法部门法的基本法律制度之一。因此,会计法学的研究,应当从多个视角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满足社会对会计法学的多种需要。具体来说,首先,应当以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基础来研究会计法学;其次,应当以法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为重点来研究会计法;最后,应当以经济法研究方法为核心来探讨会计法学。

关键词: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法学研究方法;会计法研究方法

引言

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德国法学家拉伦茨认为“法学之成为科学,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之方法”[1],中国法学研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研究方法上的不足。谢晖认为中国法学除抄袭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外,至今仍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2]。熊谋林研究认为,中国法学研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指数呈上升趋势,总体逐步科学化,但是存在引证中专著比例偏高,司法案例比重偏少;中外的司法差异分析不足,中国的司法案例较少,外国理论较多;影响中国法学研究方法的法系和国家走向多元化等问题[3]。以上对中国法学研究状况的概括基本反映了中国法学发展所处的阶段,即中国法学研究如同整个社会发展一样,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不同时期,学科研究的目的会有差异,服务于不同目的而采取的研究方法也会不同,从现实功用上讲,法学研究的目的一是为了立法或者修法提供建议;二是服务于司法、执法和守法;三是服务于法学教育。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也会有所侧重。

中国会计法是伴随中国经济与社会和法制建设的前进步伐而发展和完善的,从学科体系来看,首先,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其次是属于人文社会中的法学学科;最后,从部门法归属的角度看,会计法属于经济法。因此,会计法学的研究,应当从多个视角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满足社会对会计法学的多种需要。具体来说,首先,应当以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基础来研究会计法学;其次,应当以法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为重点来研究会计法;最后,应当以经济法研究方法为核心来探讨会计法学。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会计法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实证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等,会计法作为人文社会科学范围内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从人文社会的整体体系来看,实证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自然是会计法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实证方法包括诸如社会调查、法条研究、案例研究等形式,以区别于从体系、应然、宏大叙事的层面进行研究的方法[4]。一般而言,实证研究方法追求研究的客观性,得出相对普遍性的结论。会计法律制度是人类长期会计活动中不断总结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其中所反映的利益关系和追求的法益目标深深地植根于日常繁复的会计活动之中,因此,会计法的研究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分析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法研究中的运用。

调查法也称社会调查法,作为研究方法,调查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针对性地访谈;二是设计问卷调查。调查法要求调查者在调查之前必须对所要调查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确定好调查对象的范围或数量。这种研究方法带有一定主观性,但是,由于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直接交流,调查者能够直接获得被调查者的感受、见解或经验性认识。社会调查法在法学研究中应用也越来越广。会计法是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会计行为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核审等一系列复杂细致的兼具技术性和规范性的行为。会计强烈的立场性和目的性决定,即使是技术性的会计方法也必须受到会计法的规范。因此,在会计法的实施效果研究,进而对具体会计法律制度设计的科学性等方面的研究多采取社会调查法,对会计法的修改提出建议。

观察法对观察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求极高,虽然少了客观性,但其价值在于充分尊重和发挥了观察者本人的意志,因此,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观察法能够了解真实的一手材料。会计核算、监督和报告等一系列行为具有普遍性、技术理性等特点,一般而言,从技术理性的角度讲,通过观察法进行研究不易达到预期目的,但从普遍性角度讲,观察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无论是从实地调查,还是与相关人的交流,尤其是在盘点账实是否相符、开展会计监督等问题时,观察法显示了一定作用。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时间连续研究,发现其发展变化规律,在具体应用中也称案例研究法,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最终发现具有普遍性的方法或规律。在会计法研究中,对某一个或某一类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一个会计主体的一个具体会计行为进行研究,发现问题,提升理论,完善制度。

2.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梳理反映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献资料,寻找并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历史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继承性,.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因此,这是一个基本的研究方法。会计行为伴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从结绳记事和刻木记数,到现在的电算会计,从满足内部分配,到对外报告和监督,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会计规范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通过文献研究,提炼和提升会计法律制度中的技术性规范,变更和调整会计法律制度中的价值表达。如通过会计史料文献分析,从会计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会计随着生产发展和经济管理方法的不断改进而日益完善,从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从管理会计衍生到财务会计、再到社会责任会计,尤其财务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两个阶段和层面,促使了会计制度从一种内部性的技术性规则发展到了一种外部性的价值规范。

3.跨学科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是通过超越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不同学科的方法交叉使用,不同学科理论相互借鉴,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如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借助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政治学的原理,运用会计方法和其他方法,从社会宏观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反映监督,其目的在于向政府、社会和公众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二、法学的研究方法在会计法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法哲学研究方法、价值研究方法和比较法研究方法是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会计法学作为法学体系中的一员,自然这些研究方法是会计法学研究的重点研究方法。

1.法哲学研究方法。哲学是主体对客体的思辨及成果。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思辨,包括演绎式思辨、归纳式思辨和顿悟式思辨。不断反思和追问是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个具体方式。会计法是规范会计行为和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会计行为都包括哪些行为,会计关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会计行为包括会计核算、报告和监督行为,会计核算行为又包括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等行为,会计关系是会计主体实施会计行为而发生的会计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按照会计行为的类别可进一步进行划分,按照此种演绎式追问,从会计法这样一个法学专业术语一直追问到会计记录等具体行为和某一具体会计关系,这些关系和行为是一般客观现实的与人们常识相对应的并易于人们理解的,认识和研究会计法,就要以人们通过常识能够判断和认识的会计行为和会计关系入手,从已知推导未知,展开研究。与此相反,通过耳熟能详的常识性会计行为和会计关系分析,进一步总结归纳,提炼会计法的概念、本质和特征等。法学是一门以行为和关系为重要研究对象的学科,行为的具体性和关系的抽象性交织在一起并紧密相连,各种思辨形式交替应用,实现对法学本质认识。

2.价值研究方法。价值是一个反映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范畴,即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法的价值是指法作为客体满足作为主体的一定范围的人的需要的程度,满足需要是法的价值的质的规定性,程度是量的规定性。从观念认识上,法的价值分析包括价值认知和价值评判两个方面或阶段,从现实应用上,存在价值平衡和选择两方面。法律制度是人们长期有目的性活动中积累形成的行为准则和关系调整方法,其价值因素已经内化于其中,法的价值的识别和评判是法的价值因素在人们头脑中的再现。会计法除了具备法的一般自由、秩序、正义、效率价值外,在财务会计阶段和社会责任会计方面包含了社会公共利益价值。研究会计法的某一理论或者范畴,分析某一会计法律制度规范,评价某一会计行为、或者会计现象或会计事件等,都可以从中挖掘和再现会计法的内在价值,对其进行价值评价,在具体的立法、司法、守法、执法以及关于上述方面的理论研究中对发生冲突的不同价值方面进行平衡和取舍,最终实现会计法理论提升,会计法律制度的健全和会计法律制度实施效果的改善,最终实现会计法治。

3.比较研究方法。比较法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法律制度是人们长期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受一国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甚至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差异性很大。但是,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等法的实践活动中看,作为行为规范和社会关系调整手段的法律,各国法律之间有着共同点。因此,在一国或地区法的理论和实践中,按照差异中求同,相同中求差异的思维,开展比较性研究,是一种实现研究目的的重要手段。各国会计法有着基本相同的价值取向,如都追求秩序、自由、效率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基本的价值,但是为实现上述价值目标,对相同或相似的活动、行为、关系采取的规范准则或调整手段可能相同或者不同,通过比较相互借鉴。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大市场基本形成,世界资本市场中,投资国际化下,各国会计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趋同发展势不可转,美国在世界资本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世界各国包括欧盟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靠拢成为趋势,在趋同发展过程中,比较研究是减少各国会计法理论与实践冲突进而实现各国会计法律制度快速紧密对接的基本方法。

三、经济法学研究方法在会计法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矛盾,在物质生活领域中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5];因而,集体主义方法又称整体主义研究方法,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将社会等整体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单位,通过整体研究来描述事物全貌的目的。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归依,理论研究、制度设计、实施效果考察以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均衡发展社会整体利益为宗旨[6]。因此,研究社会整体结构和状况以及相应的利益诉求是应然之理。

会计法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公司法、证券法、税法、预算法、金融法、反垄断法、反商业贿赂法、破产法、反倾销法等具体经济法律制度之间联系紧密,可谓关联广泛,呈现经济法基础法之势。会计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思想上的探究,制度上的考据,还是活动上的观察,会计活动都不是经济主体的“私家”事务,而是公共事务;都不是对静态的物质或财产数量的简单记录计量,而是动态的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反映;都不是基于经济活动个体利益,而是着眼与经济活动群体的整体利益的维护(包括内部利益平衡和整体经济秩序持续发展),即使是单个活动主体,其会计活动也是基于某一时间端的整体经济活动。因此,会计法或者会计规范与会计活动相伴生,现代社会,社会整体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法律调整呼唤经济法部门法产生,作为经济法部门法的一部分,会计法充分地体现着经济法平衡协调、整体利益、追求实质正义的本质,展示了经济法基础法的特点,与经济主体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和市场管理法律制度等紧密衔接。尤其是财务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使会计法的研究必须着眼于社会整体,以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内部效益的提高,称为对内报告会计;财务会计不仅着眼于企业本身利益,更关注于企业相关的企业股东、债权人、交易对象、政府税务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需要,又称对外报告会计,而社会责任会计超越了企业及其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把利益维护目标直接指向企业所存在的社会,这是一种新的超越。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会计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会计法研究必须直面是会责任会计发展的现实。社会责任会计给会计法的研究带来如下新的社会整体视角。第一,社会责任会计超越了传统会计(包括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只把企业局限于经济系统的视角,而是把会计放在社会整体之下,要考虑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第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企业应该承担多少社会责任,其目标不再只是经济方面,而是社会方面。第三,社会责任会计使会计改变了关注企业微观利益的形象,进而关注社会宏观利益。第四,社会责任会计将会计的作用从微观过渡到宏观领域,使会计理论建设、制度设计和社会运行建立在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层面。第五,社会责任会计为政府高效进行微观市场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企业收益的社会性分配方面提供了直接依据。综上所述,社会责任会计的兴起是会计科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为会计法研究提出了新课题,也为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的经济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也一定能够在社会责任会计法律制度,乃至会计法和整个经济法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论

会计法制度规制下的会计信息是联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桥梁,会计法是经济法的基本制度之一,它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法学一级学科下的经济法部门法的基础法律制度。因此,首先,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是会计法研究的基本方法。其次,法研究中的法哲学研究方法、价值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等专门研究方法则是会计法研究的重点方法。最后,以社会集体利益为本位经济法研究方法自然是作为经济法基本法律制度的会计法的核心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80.

[2] 谢晖.论规范分析方法[J].中国法学,2009,(2).

[3] 熊谋林.三十年中国法学研究方法回顾——基于中外顶级法学期刊引证文献的统计比较(2001—2011)[J].政法论坛,2014,(3).

[4] 李友根.经济法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及其运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 周明勇,肖宏伟,樊立兵.经济法理念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制度变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10).

[6] 周明勇,肖宏伟.经济法理念下的全球市场规制制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2).

[责任编辑 王晓燕]

作者:马立民 周明勇

上一篇: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生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