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新的艺术有感

2022-06-26

第一篇:读创新的艺术有感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

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先生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行。其实不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行,但是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束缚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自由。虽然很难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是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林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只要我们领悟这层意思,我们试着去靠近,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太多的阅历,生活二字也不会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时自己的心愈发地澄明。《生活的艺术》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们从庸俗到优雅,我们的灵魂从卑微走向高贵,从理智走向情感。

其实无论你现在是以何种生活方式生活着,但是切勿让自己痛苦,挣扎,被牵绊。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松江一中

高一(10)班

章莉

第二篇:读《演讲的艺术》有感

物流1021

吴晴莹

1005333247

我们每个人,都只能通过四种渠道和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发生联系。而我们的言行评判标准、社会地位的划分,也是通过这4种渠道,即:我们的职业、外貌、言谈以及我们说话的技巧。

俗话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动真情的演讲,才能动人心。演讲的本质是与听众平等交流,演讲者说真话、动真情,让听众有所思甚至产生行动。就像李太白说的:“感人心着,必先乎情。”

卡耐基的这本《演讲的艺术》告诉我们演讲的技巧。演讲也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是通过练习!练习!再练习!首先他告诉我们演讲需要勇气和自信、要有持之以恒的愿望、要知道自己说什么、让自己的行动充满信心,要练习!练习!再练习!然后,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当你肚里没货,再有水平也计不出什么东西。在演讲中要让你的魅力映射全场,当然这魅力是多种多样的,期中包括的魅力、微笑的魅力、幽默的魅力等等,这些魅力都是需要你经过长期大量的练习得来的,并且能在临场中发挥。在演讲中想提起听众的兴趣,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点燃徙的狂热,释放自己的热情!学会在玩笑中与听众轻松交流,没有豪言壮语胜过豪言壮语,我们就要把平实的话说到了人们心坎上。

要知道说什么,是演讲的主干。演讲准备是一种结合,一种个人思想、观点、信念和冲动的结合;是沉思、回忆、选择那对你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并且对其加工、润色,跟它们浑然一体,成为你自己完美的工艺品。

记得林语堂每次演讲,都有一些令人捧腹的妙语,整个演讲过程,气氛热烈,笑声不断。但是林语堂的幽默,并不是浅薄的幽默,单纯的搞笑。他的幽默,是机智的幽默,是智慧的幽默。是他幽默的天性,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混合而成的哲理性幽默,他幽默的语言,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智慧。然,演讲的目的就是让听众对你发表的观点产生共鸣,但用同样的语言表达在你心中同样的一个想法,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听众、不同的时间或许反应并不相同。而很多人(至少我自己以往常是如此)往往犯下这样的错误,说的话仅仅是自己想说的,而没有注意到听众的理解并不是你意想到的效果。误解往往也就如是产生。或者说那不是误解,是你清清楚楚告诉你的听众的,只是你的想法以你的逻辑编译出的语言,再经过听众的逻辑推理出的结论,两者完全相悖。王之涣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从演讲的角度看,如果你有了居高临下的心态,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有了这种优越感在演讲过程中就会消除紧张心理。

第三篇:读《师生沟通的艺术》有感

读了《师生沟通的艺术》这本书,我感触颇深。师生之间要建立互相尊重、彼此接纳、相互理解的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沟通艺术。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沟通可以从自我介绍开始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去了解你,愿意亲近你,向你敞开心怀,除了平时你的一言一行要留给学生好印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介绍自己。介绍自己时可以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谈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也可以谈自己的喜怒哀乐,谈自己学生时代的故事„„学生了解了你,就会欣赏你的好,即使你有错,也能谅解你,或找你沟通,不会把小误会积成大疙瘩。

二、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对于新生,我会问问他们的兴趣与爱好, 有什么新的打算,能不能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要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教师要尽快认识班上的学生,因为有的学生你认识但不一定喊得出名字,甚至有时还会混淆,这就容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重视他们。相反如果你很快认得他们,他们会很开心,觉得老师比较重视他们。爱是互相的,没有爱就谈不上沟通。只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能以心换心,用真诚换真心,那么教师的一切沟通行为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言的幽默

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感。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幽默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正如《师生沟通的艺术》所说,幽默经常被高明的教师用来批评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这种批评的特点是点而不破,既可以解决问题,又不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虽然学生犯错时,教师很生气,但批评也要注意方法,如书中介绍的六步进阶法,较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在这种方法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加以辅助,而不是武断地加以批评,要求其改正。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切不可否定学生,也不可对学生进行讽刺,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我们知道,教学中最难的就是调动学生自主地学习,而教师的幽默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并且使学生思考更认真,比教师单调的讲解要有效得多。

四、沟通应该从自我批评开始

教师批评学生难免有简单武断的时候,如果让学生受了委屈或

者让学生一时想不开,而教师这时置之不理不及时沟通的话,就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他们产生怨气和抵触情绪。教师如果发现自己有错误,就应该尽早找学生作自我批评,使师生之间冰释前嫌,感情递增。良好的沟通,需要耐心地聆听对方,了解对方心中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聆听的态度,可以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教师要避免学生在讲话时,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注意力不集中在学生的讲话上,打断学生的讲话等。

五、及时的表扬与适当的批评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但是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是一种惯用的手段。教师的表扬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个人的心情、不同的学生而受影响。表扬是一种积极的强化,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勇气、责任感和荣誉。也许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鼓励都会改变学生的一时,甚至是一生。赏识教育家周弘说得好:“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批评重要,但批评的方式更重要。批评应重在未来的改进,而不是追究过去的错误。当学生犯错误时,有些老师一味地训斥、责怪,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感。教师在批评时,可用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错误的地方,用暗示的话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从侧面敲击一下,但又不太损伤他们的面子。

六、体态语的运用

《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五章讲到的“师生沟通中的体态语”也很值得学习。通过阅读我知道了人们接受到的外界信息70%~80%来自于视觉信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师生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也许比语言交流更为重要。可以这么说,没有丰富协调的体态语,就不可能有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也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师生沟通。读不懂学生的体态语,就不能顺藤摸瓜、探明学生的真正心迹。如果能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语和空间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并能够“明察秋毫”,慧眼识“体语”,就能使沟通畅通无阻。

在《师生沟通的艺术》一书中,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参考,有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也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引以为戒。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件易事,但我一定会加倍努力,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四篇:读艺术的故事有感论文

读《艺术的故事》有感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被译成30种文字。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它设计优雅,图文辉映,插图悦目赏心,文字清晰闪光,熠熠生辉。它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贡布里希,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沃尔堡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伦敦大学艺术史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艺术的故事》一书中每一位艺术史家,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是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的。因为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所以书中有一半都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青少年们手捧这本书时就仿佛被授予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凭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无须担心走入歧途。从书中,我们不只看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平故事。作者给了这些艺术家们新鲜的血肉,而非人物介绍。因为他总是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让我们能够轻松涉猎和学习。

这本书有点缺憾是对现代艺术介绍太少,到时可再找一本关于现代艺术史的书续上,可如续到他这样的笔触和文风较难。另外,这是一本凭记忆没有查阅大量文献的艺术史,有些重要艺术家并没有列入。 上美术鉴赏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论文要写这本书,搜索了一下之后发现对其评价非常之高,都是什么“最著名、最流行、艺术中的圣经”之类的字眼。带着好奇的心情进行阅读,不可否认一开始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我实在有些躁动,上了大学以后几乎已经很久不能静下心来读一本这么学术性的书了。但是阅读几次之后,便慢慢觉得这本有巨大的魔力,那丰富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强烈的吸引着我,读那么厚的一本书突然变成了一种享受,每次读它就仿佛在我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总会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喜悦、探索的心情。

贡布里希在序中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同时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他在导论中也讨论了他对于艺术和艺术家的正确认识:人人皆可欣赏艺术,但每个人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我们有必要摈弃陋习和偏见,也不能因一知半解而自命不凡。艺术家有其自己的法则,但是优秀的艺术家不会墨守成规。种种看法让我影响深刻,既新奇又暗暗赞同。 书中第二章介绍了追求永恒的艺术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克里特。其中认为埃及的艺术家是希腊人的老师,而“我们”又都是希腊人的弟子,因此理解埃及艺术至关重要。埃及艺术表现了古老的信仰在艺术史上的作用,包括金字塔、遗体、雕刻等都承载了维护永生的功能。埃及人的绘画,最关紧要的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完整不完整。埃及艺术不是立足于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所能看到的东西,而是立足于他所知道的为一个人或一个场面所具有的东西。埃及艺术最伟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所有的雕像绘画作品等都遵循着同一条法则,各得其所,从而显得它们稳定、质朴而和谐。国王阿米诺菲四世是一个打破传统的异端派。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家没有装饰陵墓墙壁的传统,但是他们在国王的授意下竖碑勒石纪念国王的战功。这些图像有纪念意义,还被认为有永久的威力。

第三章则紧接着介绍了伟大的觉醒——希腊。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欧洲一些部落统治了希腊,使得希腊在这段早期年代里的艺术风格呈现简单朴素的风貌。雅典卫城帕太农神庙就属于这种风格。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整个艺术史上最伟大、最惊人的革命就在雅典城开花结果。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这是革命的开端。他们已经不再认为只要知道场面上确有其物就非画出来不可。一旦艺术家开始信赖自己看到的情况,艺术上的巨变就开始发生了。也就是在这个时代,科学连同哲学第一次在人们中间觉醒,戏剧也发展起来。希腊雕刻艺术十分注重表现人体结构,并注重形式的知识。这一点不断启发着后代艺术家。希腊艺术家掌握了一些技巧,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表达出人物的内在感情,这是埃及艺术所欠缺的。 在我看来,正因为追求永恒艺术的埃及和希腊的觉醒,才使艺术走向自由。这一伟大觉醒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20年到公元前420年这百年之间。也就是第四章所说的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在这一时期,优雅、轻松的性质是雕刻和绘画的特征,如公元前408年的胜利女神。他们用人体及其动作来表现苏格拉底说的“心灵的活动”。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则对希腊艺术的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的艺术被称为“希腊化艺术”,狂暴强烈的作品涌现出来。在这一时期,收集艺术品、撰写艺术家生平之类的事情开始流行。普通人物、风景开始成为艺术题材。这就是我为什么着重写第

二、三章的原因,通过其描述我无比敬佩和崇拜埃及和希腊的艺术家们,埃及艺术家们的信仰之力,艺术所展现出来的各得其所、稳定、质朴、和谐令我惊叹和向往,之后希腊很好地学习继承了这一点并发展了埃及艺术家所欠缺的:信赖自己的眼睛,表达画像中人物的情感及艺术家们自己的感情。当然也不外乎是因为我本身就对沙漠心存好感,我并没有去过那个干燥炽热的地方,但仿佛是前世的因缘际会让我对那片炽热充满向往和热爱,故而对埃及的故事读得格外认真,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况且所有事物的开始都是无比艰难并且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印象深刻,并对他们顶礼膜拜,充满敬仰。 当然其中还有许多能够让我着迷的细节的阐述。例如《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两幅画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本来我肤浅的想不就是一个端庄的女人在安静地微笑,还有12个男人在混乱地吃晚饭而已嘛,但是读了《艺术的故事》关于它们的描写后,我由衷觉得妙不可言,虽然其篇幅并不是很长。蒙娜丽莎看起来栩栩如生,她像是正在看着我们,而且仿佛有着自己的想法。而就在这里,作者水到渠成的开始向我们介绍“渐隐法”并且很贴心的在旁边附上了一幅蒙娜丽莎面部的大图,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明白这个画法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着重刻划耶稣的门徒在听到主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不同的心理反应。这幅画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但单纯中见丰富。画家把十三个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画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画家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地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基督身上。并且有意识地把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初看耶稣似乎很孤立,实际上内在情绪和感情以及整个事件都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看过这本书我想我不可能会了解到这些。而且最让我佩服的是,凡是有可以做比较的参照物,作者都不会忘记表明这个参照物到底是在书本上的第几页,具体是什么地方可以对比或者反衬,我想这就是贡布里希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严谨细致、举一反三吧。 这本书中讲故事时的许多宗旨也让我受益匪浅。若非要列举一二的话,我想我不得不提到以下两个观点:一是我们不能因为爱好美丽动人的题材,就反对较为平淡的作品。这种偏见很容易成为绊脚石。如E.G.鲁本斯《画家之子――尼古拉斯肖像》、丢勒《画家之母肖像》与 E.G.穆里略《街头的流浪儿》、皮特尔.德.霍赫的《削苹果的妇人》几幅画之间的对比,它们让我很快就领悟到,一幅画的美丽与否并不在于它的题材。二个就是必须在首先了解到作者的画法以后,才能正确地体会其感情,才能有资格去评判一幅作品的好坏。例如通过E.G.梅洛佐《天使》和梅姆林《天使》两个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眼中的天使完全不是一样的,事实上,画面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方法往往会左右我们对于一幅画的爱憎之情。这些道理不仅是在艺术的世界中适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应该遵循:不以一个人的背景身份去结交看待一个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与存在,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待人处事不能道听途说,不能片面狭隘,了解其本质之后才能有所评判。

卢浮宫的一位馆长曾说过“它几乎就像《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之所以在大众中很快就大受好评,正是因为我们都是爱听故事的人,只要它是精彩生动的故事。贡布里希在序当中写道:“此书的意图,是为了所有面对一个奇异而迷人的领域,觉得需要一种初步指南的人。”艺术原是捉摸不清的,是神秘高深的,但是贡布里希把艺术及艺术的的历史讲得简单有趣,让我们觉得艺术和艺术家们不再高不可攀,他们也是执着而平凡的普通人,它拉近了我们与艺术的距离。贡布里希并不伟大,他仅仅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我们则是一群围坐在贡布里希身旁聚精会神并会心微笑的听故事的人。

第五篇:读《教师的语言艺术》有感

读了《教师的语言艺术》这一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书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体现了教师们在运用语言时的艺术,在解决问题时的机智、幽默。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的我从中收益匪浅。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它对教师职业尤为重要。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必要手段。因此,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败。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优秀教师的语言还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现出极大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而不是生硬、枯燥的说教。

下面就简单谈谈我作为体育教师教学语言方面的几点感受:

一、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要具有准确、精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等特长。

体育教学是以各种身体练习,活动的形式为主。这是由于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为了让学生有较多时间活动,教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形象的比喻启发学生、分析动作方法。如:讲解“鱼跃前滚翻”技术要领时,可以用口决语言来讲:“摆臂着地如鱼跃,摆臀合胸紧固腰,撑垫低头做退让,团身似球要记牢。”这样的教学语言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又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富有风趣和幽默感。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反之,如果语言含糊不清,罗嗦重复,空洞冗长地讲解,既影响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又会使学生昏昏欲睡,产生厌烦情绪。

二、体育教学的语言要有音调、语气、节律的变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总用一个音调,一个节律讲课,因为这样容易引起学生感受性降低、精神不振、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性质、教学环境和学生的情绪等不同情况,要灵活多变,比如:学生做快速有力的动作时音调应短促有力;当学生在做柔软性、协调性较强的动作,音调要平和,富有节奏感;对本课教材重点、难点、要提高音调,引起学的注意力和重视。讲话的节律,也应结合教材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讲话的语气,对学生的情绪也有很影响,因为语气能给学生以直接的感情和感染力,能唤起学生的联想,学生喜欢听关切的、赞许的、鼓舞、肯定之类的语气;而不愿意听责备的、命令的、批评的语气。学生最反感的是讽刺的、挖苦的、鄙视的语气,所以教师的语气一定要引起重视,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的。

三、体育教师的口令,提示语言的运用也要有音调的高低、节律快慢等变化。口令是体育教师的必备的基本功。口令要求: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拖腔圆润适当,语气肯定、有力,除此以外,还有短促、悠长、温柔、激扬等音调高低的变化。以显示出韵律和情感。使动作和口令和谐统一,优美动听。提示语言的在体育教学中是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正确运用提示语言的能强化动作概念有助于改正习惯、错误的动作。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在运用提示语言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语言要精炼,抓住关键。2.把握住提示的时机,及时提示。3.语言要果断,语气要肯定。

四、多用积极性的评价语言。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因此教师必须爱护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时时鼓励他们积极上进。

所以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用积极性语言评价教育学生。这样做既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向积极方面转化,也能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因此,我们体育教师也应在这方面引起重视。

《教师的语言艺术》这本书中,优秀教师的语言案例给了我不少启发,要做到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掌握更多教师的语言艺术很不容易,所以我们教师只有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在日常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尝试、反思并积累,勤于采集、学习大量的语言艺术材料,才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更具有艺术性。

上一篇:党代表讲党课讲稿下一篇:典当行业可研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