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父亲的箴言》有感

2024-05-12

读《父亲的箴言》有感(精选8篇)

篇1:读《父亲的箴言》有感

“世界上没有人喜欢爱占便宜的人,但所有的人都喜欢爱吃亏的人;你想着吃亏的时候,会赢得别人。”读这段话让我联想到:爱占便宜的人整天都想着怎样算计别人,所以他的周围肯定没有朋友。比如:别人在需要你帮助时,你不理睬。将来,在你需要帮助时,别人也会像你对待他一样地对待你。记得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煮了两碗面条,其中一碗有鸡蛋,一碗没有。父亲问儿子要哪儿碗,儿子要有鸡蛋的.那碗。然而,没鸡蛋的那碗底下竟有2个鸡蛋。第二次,父亲又做了2碗面条,一碗有2个鸡蛋,而另一碗没有。儿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没有鸡蛋的那碗。结果,碗底下也卧着2个鸡蛋。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而爱吃亏的人,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一位父亲的箴言》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却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人不要有太多的索取,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上站立。

篇2:读《父亲的箴言》有感

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

如果我们和一个愚昧人斤斤计较,受他的影响,照他的胡话回答他,那么恐怕我们也降到了愚昧人的等级,也成了蠢货;而愚昧人是不会知道自己的话是愚妄的,假如你不回答,愚昧人就会以为自己说服了你,会更加狂妄自大。唯有照着他的笨逻辑推到底、说到头,他才会发现自己的失败。

这两句话看起来很矛盾,但都告诉我们不需要对愚昧人认真,不必和他争论。越和他争论,他就越想获胜,永远不觉得自己笨。所以,如果你是个智慧人,就不加理睬,一笑了之吧,如果想要反唇相讥,就用他的愚妄话回敬他吧!我不禁想到了歌德让路的故事:

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一位批评家相遇了。“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批评家说。“我恰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了路边。

面对高傲的批评家,歌德并没有与他计较,不仅巧妙地回答了他的话,而且体现了自己的宽容与风度,让对方无地自容,羞愧不已。他用批评家的逻辑“不给傻子让路”,做了文章,一句相反的回答有力地抨击了批评家的傲慢无理。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必和愚昧的人争吵,巧妙的.回击和宽容大度,是我们最好的法宝。

篇3:读《父亲的箴言》有感

双眼多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癌,这是妞妞的病。在婴儿中,其发病率为一万二千分之一。在这本书中,我们暂且不去评价这个父亲是伟大还是平凡,单从人性讲,周国平眼中散发的父爱的光芒,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是不是真的会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学生,把他们当成了我们最得意的作品。

“你的摇篮放在爸爸的书房里,你成了这间大屋子的主人,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你是爸爸妈妈合写的一本奇妙的书。我整天坐在摇篮旁,怔怔地看你,百看不厌。你总是那样恬静,小脸蛋闪烁着洁净的光辉……”孩子应该是父母最得意的作品,因为这个作品是因爱而生的。爱的前提是什么?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什么?是倾听。倾听的前提是什么?是不打断孩子正在说的话。非但不打断,还要饶有兴趣地听,中间加一些语气词,如“真的啊”“哦”“爸爸都没有想到”“谢谢你给我们分享这个故事”……当你会倾听了,还有比倾听更重要的是眼神!试想,你和老板讲话,但是他的眼睛都没有看你,在想自己的事,你会觉得老板是很重视你吗?所以,优秀的父母,眼神一定要专注,要满含爱意!用欣赏的目光看着你的孩子,仿佛眼前是世界名作家的画作,如果没有看出画作的特别,问问自己是不是浅薄了。欣赏的目光是不会评判眼前的作品是成功还是失败,只是欣赏!

“我退学了,这是德国人办的一所权威性的语言学校,拿到这所学校的文凭,差不多等于拿到了去德国的通行证。可是,此时此刻,即使请我到某个国家去当国王或议员,我也会轻松拒绝的。当我的孩子如此奇妙地存在着和生长着的时候,我别无选择。你比一切文凭、身份、头衔、幸福更加属于我的生命的本质。”周国平舍弃的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出国梦,这不单单是出国,而是一个学者再深造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也许一辈子只有一次,但是为了女儿,轻松舍弃。在社会中,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很多,是父母的儿女,是儿女的父母,是下属的上司,是上司的下属。但是回到家中,我们只能扮演两种角色,那就是妻子或丈夫,父亲或母亲。只有会舍弃的父母,进房门前都会和自己说:现在,我不需要给谁发号施令,我已经不是某些人的上司了,我是父母;现在,我不需要埋头工作了,我已经不是公司的员工,我是父母。回到家中,单纯于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角色,全身心投入地做,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让自己卸掉一切沉重的担子,再做一回孩子,再年轻一次!

“我现在才知道,男人不做一回父亲,女人不做一回母亲,实在算不上完整的人。养儿育女是人生的一桩义务——我藐视义务;传宗接代是个体死亡的一种补偿——我至今不相信任何补偿。如果一个人不曾亲自迎接过来自永恒的使者,对永恒又有多少亲切的感知呢?孩子的确是‘人与永恒’中不可缺少的一幕,并且是最奇妙的一幕。”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妈妈每天给你买菜做饭洗衣服,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孩子没有选择来到这个世界,是我们做父母的让孩子降生的,所以孩子没有任何义务要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孩子懂感恩,是父母教育的好;孩子不懂感恩,也不是他的责任。永远不要说:“你看谁谁家的孩子,那么优秀,都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如果总是这样比较,孩子也会把你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进行比较,为什么人家的爸妈那么和气,你总是对我凶巴巴的?经常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较,会让孩子对你的付出漠视。因为这样的比较透露出父母的私心,这样的爱是变质的,不是纯粹的亲子之爱。

篇4:父亲的箴言

(1)昨天,你回来哭哭啼啼地告诉我,说一个同学又和你闹别扭了,你说事情本来不怨你的,是同学做得太过分。爸爸笑了。依爸爸的经验,一个人要赢得另一个人很容易,那就是要学着吃亏。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爱占小便宜的人,但所有人都喜欢爱吃亏的人。你想着吃亏的时候,就会赢得别人;那个懂得以更大的吃亏方式来回报你的人,是你赢得的朋友。孩子,人生的每一次付出,就像你在空谷当中的喊话,你没有必要期望谁听到,但那绵长悠远的回音,就是生活对你的最好回报。

(2)你拿着一个高脚的玻璃杯,跳上跳下,你要注意,不要把杯子碰碎了。一个杯子,碎了以后,就永远也不能再弥合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把握不好,还会划伤你的手指,让一些伤痛永久留在心里。孩子,很多事物就像是这样一个精美的杯子。开始的时候,你不要被它外在的光怪陆离所迷惑,你要审慎地去遴选和把握。再后来,你对待它的态度就非常重要了,一个结实的杯子,是呵护出来的,你用爱去细细擦拭,它就会释放出永久的光泽。

(3)有一次,让你出去买醋,本来给你一个硬币就够了,爸爸多给了你几个。爸爸发现,你在出门的时候,把多余的硬币悄悄地放在写字台上。那一刻,爸爸装作没看见,但你不知道,爸爸的内心是多么高兴。孩子,人生的许多东西是多余的,比如钱,比如欲望,比如名声,更多的时候,得到你该要的该有的就够了,就像那一次,拿走一个硬币,剩下的,在你心里淡淡地扔掉。爸爸想说的是,因为你的舍弃,你豁然开阔的眼里,将会发现人生中更多更美的风景。

(4)爸爸在乡下教书的那一年,咱们家的日子过得很窘迫。爸爸没有钱给你买玩具,你找来许多塑料袋,在一个塑料袋里盛满水,用针扎破了,然后你看着细细的水流流向另一个袋子,然后,再换另一个袋子;你玩得很快乐。或许,很小的时候,你就学会了在简单的生活中寻找快乐。不错的,孩子,生活中有些东西并不容易改变,但容易改变的,是人的心灵。孩子,即便你一生中什么也没有抓住,但抓住了快乐,你依旧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5)爸爸为你讲一个故事。你爷爷有一个朋友是做大买卖的,有一年他把二十几个村庄的账敛起来,用纸包好了放在了咱家里,他说他要到别的村子里去,就一拍屁股走了。结果,一连多少年,再没有了他的消息。爸爸上学的时候,你爷爷的肺病已经很厉害了,家里一贫如洗。好几次,你奶奶提到那个账包,意思是挪用一下,缓一缓家里的拮据状况。你爷爷一瞪眼,说:“人家凭什么敢把这么多的钱放在咱家里,说明咱的人比他的钱值钱!”孩子,你爷爷临死的时候,还是一个穷人,但他是一个响当当的穷人。爸爸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是希望你能明白,一个人应该以怎样的风骨,在这个世界上站立。

篇5:读《吴仁宝箴言》有感

四十年前,华西村“半月无雨苗枯黄,一场大雨白茫茫”。在吴仁宝书记带领下,这里变成“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并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村名扬天下,其领导者——老书记吴仁宝也赫赫有名。日前,一本展示吴仁宝语言风格及睿智思想的《吴仁宝箴言》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书中吴仁宝浅显易懂而又寓意深刻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首次印刷的5000册图书销售一空。

为什么该书会如此盛销呢?因为该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非常深远的实践意义。它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农村改革发展实践工作的总结,是建党90周年基层党组织建设宝贵经验的总结(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刘济民语)”。是的,读《吴仁宝箴言》如醍醐灌顶,清凉清爽。读着它,使我们对老书记更加肃然起敬。

吴仁宝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为民利益的一面旗帜。无论任何时候,我坚信一点,共产党是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员就应该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见到荣誉就让,见到困难就上,只要明富,不要暗富;明的少拿,暗的不拿。我始终做到‘三不’: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

吴书记这一段话,普通、朴素、平实、无华。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够说得出,而且有许多人能够说得更漂亮,更动听,甚至倒背如流,甚至在台上信誓旦旦大说特说过。无足为奇。作为一把手的吴书记,始终做到“三不”,实在是了不起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几人能做到?我们不难见到,面对实际利益,我们耳闻目睹的一些基层一把手很少不得第一的:福利分房,一把手排名第一,优先挑选;分发奖金,一把手排名第一,数额最多;工资晋级,一把手排名第一,捷足先登(大多情况下,同等硬条件,官者在前,兵者在后);就是一个捐款公布名单,一把手也排在第一,不是捐款第一,而是书写其名字得排在第一,否则就有意见。也就是说,荣誉也得第一,不能拉后!吴仁宝书记的“三不”有几个一把手能够做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孔子《论语.季氏》云:“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的“九思”,强调的是君子行为特征,也是如何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我们党员干部经常与群众打交道,肩负着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责任。“见得思义”,见到可以得到的东西时,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自己是否应该得到。应当恪守法纪和道德的底线,不为金钱所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美色所迷,不为权欲所制。吴仁宝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见到荣誉就让,见到困难就上”,“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毫不含糊,毫不遮掩,观点明确,立场坚定,斩钉切铁,掷地有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干部的伟大胸怀。

篇6:读《陶行知教育箴言》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箴言》有感

教师:郑匪宇 青岛市黄岛区珠江路小学

因为是学教育的,零零碎碎的接触过一些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也总是能从不同的教授口中听到陶先生的名字和理念,考录的时候为了取巧也曾背诵了一些陶先生的事迹和名言,却总也没能完整地拜读过一本书,这次总算有机会静下心来读完了一本朱永新先生推荐的《陶行知教育箴言》。陶先生有学多朴实却发人深省的箴言,但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一个反复出现却特别简单纯粹的词语——“孩子”.陶先生一直把学生们称之为孩子。是啊,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忘了他们还在只是一群孩子,一群对成人世界的规矩并没有那么熟悉,对遥远的未来充满未知与渴望的孩子,一群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来改正、完善自己的孩子,一群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孩子。

当上老师的人,尤其是当上班主任的人,总是容易忘了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小孩子,总喜欢给他们制定出许许多多的规矩,提出许许多多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如果他们做不到,自己就会上火,埋怨他们为什么不能老老实实的听话,埋怨为什么自己的话怎么说了一遍一遍的话总也没什么用处。其实恰恰是因为我们都忘了,这是因为他们还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子,是在精力旺盛好动的年纪里做了符合他们本性的事情。陶先生说“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子当作活的,莫要当作死的。地球看起来,好像是个不动的东西,其实他每天每时都在旋转不已。小孩子也像这样。表面上看起来,也好像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进益,其实他的能力知识,没有一天不在进行中求活。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其实他们每天都在不断的成长,只不过不一定是按照我们制定的循规蹈矩的方式成长,我们需要的相信他们,引导他们。恰如陶先生所说“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现在,我尝试着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所以队伍里偶尔的调皮,偶尔的笑脸也变成一件美好的事情。每天都告诉自己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成长的可能,我不期待他们都能成长为别人眼中的社会精英,我期待他们每个人都能成长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能保留住一份天真的带点孩子气的人。

篇7:读卡耐基《人生智慧箴言》有感

成功,是我们每个人所希冀的。无论我们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希望能够超越自身所处的层次,实现我们的理想,过上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但是,在我们身边,大多数人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归于失败,以致于订立的目标总是那么遥不可及,在屡遭挫败之后,渐渐失去了继续拼搏的勇气,最终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了自己平凡的一生。其实,大多人之所以总是不能摆脱失败的困境,总感觉找不到通向成功的道路,并不在于自己的能力有欠缺,而在于缺乏正确的方法来指引。”这段话是此书前言中最精彩的一段话,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的确有和作者同样的感悟:

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有短处,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并不是由他的长处所决定,而是像“木桶原理”一样取决于他的短处。既然,短处限制着能力的提升,那么我们就应该时刻的审视自己,寻找自己的短处。当然,想要完全的找出自身的缺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总是有侧影之心,会把自己高估。要是自己一个人慢慢地寻找,可能许多缺点都不会被发现;所以,要想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别人相比较是一种最简便、有效的途径。每当我们失意反躬自问“我在这一点上与他人到底有何不同”时,就很容易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应该做出何等的改变;当一个人清楚自己的这些缺点并在目标的征途中时刻改进,那么成功就近在咫尺了。

寻找自信心

信心是心灵最有力的触媒。当信心结合了思想时,潜意识即接受其悸动,将之转化为精神上的对等力量,并且如同祷告一般,揉入了浩瀚无尽的大智之中。信心是永恒的“万灵丹”它能赋予思考、生命、力量和行动,是所有“奇迹”的根底,也是所有科学法则分析不来的玄妙神迹的发源地。那么,如何使自己拥有自信心呢?接下来就例举几种建立自信心的好方法。在心中描绘一幅希望自己达成的成功蓝图,然后不断地强化这种印象,使它不致随着岁月流逝而消退模糊。此外,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切勿设想失败,也不可怀疑此蓝图实现的可能性。第二种,当你心中出现怀疑自身力量的消极想法时,要驱逐这种想法,必须设法发掘积极的想法,并将它具体说出。第三种,不要受他人的威信影响,而试图效仿他人。须知唯有自己方能真正拥有自己,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另一个自己,每天重复说十次这句强而有力的话:“谁也无法抵挡我成功。”以上几种方法可能已经有人尝试过,且获得相当的成效,你为什么不试试,相信你也会从中确立对自己的信心,并开始萌生一股新的力量。

漠视挫折与失败

成功与失败是事物发展的两个轮子,“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先导”,这句话可以说人人皆知。但实际生活中,只有自信主动、心态积极、坚持开发自己潜能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含义。挫折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挫折失败而失望,放弃追求。相反,如果你能在遭受挫折时不怨天尤人,不自甘堕落,而是以坚定的、乐观的态度面对艰苦,审视自己所受的挫折甚至失败,你就会不断战胜失败,取得成功。

挫折和失败本身是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所进取,求变创新和参与竞争的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只有你进取,就必然会有失误;只要你还活着,就绝不是彻底失败!失败有什么可怕呢?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在这个天平上,失败总是倾斜倒向害怕失败的人。强者与弱者,如果是从实力上对照比较,那么弱者还有可能扬长避短,巧用心计,战胜强者;如果是从心理态度上区别较量,缺乏自信,害怕失败的弱者必然失败,有时甚至会被某种假象错觉所吓倒。

人生在世,谁不企望成功?但追求成功就会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机会增多,风险也随着增多,失败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碎“害怕失败”的枷锁,增加对失败的承受力,并在挫折与风险中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力,只有坚持,我们才会获得成功。

坚持就是胜利

真正能够成功的人,都会了解:不管怎么计划,人都有一段除了忍耐以外再也没有任何方法可渡过的阶段和时期。但是最危险的是,在这期间,我们都很容易灰心。

所谓等待,并非只是呆呆地等待着从天上掉下馅饼来给你吃。而是应该拥有信心,抱着希望继续去努力。

我们都是在努力的结果使自己的工作有进展时感到高兴,但是工作停顿时就会感到沮丧。有时会因为过度沮丧而把工作抛弃,如果就此抛弃的话,工作也就无法完成了。这时候应该要忍受等待的痛苦,并继续努力,否则就无法成功。奥斯汀说过:“在你心中的庭院,培植一颗忍耐的树,虽然它的根苦,可是果实一定是甜的。”

明确主要目标

如果一艘轮船在大海中失去方向,而在海上打转,那么它可能很快会把燃料用完,仍然到达不了岸边。事实上,它所用掉的燃料,已足以使它来往于海岸及大海好几次。

卡耐基说:“一个人若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达到这项明确目标的明确计划,不管他如何努力工作,都像是一艘失去方向的轮船。”辛勤的工作和一颗善良的心,尚不足以使一个人获得成功,因为,如果一个人并未在他心中确定他所希望的明确目标,那么,他又怎能知道他已获得了成功呢?

在一个人选好生活上的一项明确目标之前他会把他的精力和思想浪费及分散在很多项目上,这不但使他无法获得任何能力,反而使他变得优柔寡断而懦弱。你应把你的所有能力组合起来,向着你生命中一项明确目标前进,这样你就充分利用了合作或凝聚的方法,并可经由这个方法而产生力量。

如果人生交给我们一道难题要求解答,那么它也会同时交给我们解决这些难题的智慧和能力。但这种智慧和能力总是藏在我们生命里只有当我们自信和奋斗,自己救自己,它们才会凝聚起来。不管你自身条件多么不好,身世多么不幸,只要你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你就会成为一员。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篇8:读《父亲的箴言》有感

顾随 (1897年~1960年) , 本名顾宝随, 字羡季, 号苦水, 又号驼庵, 自1929年起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多所大学治学授业, 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多个领域均取得杰出成就。他是诗词大家、文艺理论家、小说家、书法家, 还是中国最后一位杂剧作家, 他身上可谓集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感染力。他多才多艺, 但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学子孜孜不倦的教育和勉励, 是他一再重申的“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的教育观和崇高风范, 影响了众多学子一辈子的人生道路。

顾随教授受到学生们的崇敬和爱戴, 但他反对的是学生局限于老师的学问光环之下, 囿于老师的门户而走不出老师的阴影。他最为推崇禅宗大师的观点:“见于师齐, 减师半德;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著名学者、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是他的弟子, 顾随先生和他书信往来长达十多年, 在通信之初, 1942年6月2日给他的信中就明确地说:“……苦水遂不欲以一日之长自居矣。呵呵!禅宗石德曰:‘见于师齐, 减师半德;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然哉!然哉!”就是说, 学生的学问见解倘若达到了老师的水准, 这已是减低了老师道德学问成就的一半;只有学生的学问见识超越了老师, 才是老师最乐于接受的事实。1942年9月辅仁大学秋季开学, 国文系二年级一位年龄最小的女生叶嘉莹走进顾随先生讲授“唐宋诗”的课堂, 从此开启了师从顾随的研读经历。直到1945年她从辅仁大学毕业, 在一所中学任教, 仍然赶到母校和另一所中国大学去听顾随老师的课, 直到1948年春离开北平南下为止。她深切地感受到“先生传授给学生的决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而是诗歌的精魂与生命, 以及结合此种精神与生命的、先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的品格和风骨”。对于这样聪慧而坚贞的弟子, 顾随却决不把她拘囿于自己的门下。1946年7月13日, 他在给叶嘉莹的信中说:“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 所得亦最多。然不佞却不希望足下能为苦水传法弟子而已。假使苦水有法可传, 则截至今日, 凡所有法, 足下已尽得之……不佞之望于足下者, 在于不佞法外, 别有开发, 能自建树, 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南岳者, 指在南岳弘扬禅学的唐代僧人怀让, 马祖即唐代高僧马道一, 在南岳跟随怀让学禅十年, 出山后到各处讲学, 弘扬禅宗教义, 四方学者云集, 对禅学的发展贡献超过了其师。而孔门弟子曾参, 虽深得孔子学说精髓, 却无法实现超越。这段堪称师生承传关系经典的论述, 尤其是“别有开发, 能自建树”八个字, 生动地体现出顾随先生企盼弟子超越自己的一颗拳拳之心。1943年4月11日, 他在给另一位弟子滕茂椿的信中也说:“拙词不足学, 一如拙书。学之而善, 已自不成家数, 学之而不善, 病不滋多乎?”这不是单纯的为师之谦虚, 而是他一以贯之坚持“见于师齐, 减师半德;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卓越见解和实践。1953年秋, 其弟子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一书出版, 封面题签是集老师顾随的字而成, 但事先未告诉老师, 后来才去信报告了集其字作为题签之事, 并称赞题签五字“颇似默师 (指书法大师沈尹默) 大笔”。顾随从1917在北京大学起就师从沈尹默, 深谙默师书法之神韵, 但对于弟子的这一赞语, 顾随先生未有任何沾沾自喜, 却极认真地剖析起自己来, 回信说:“述堂乍见, 亦以为尔。细审之后, 真应了禅宗大师的一句话:‘虽然似即似, 是则非是。’”他进一步指出:“最大的马脚是:出锋皆不健不实。”且在这句话的每个字下都标了加重圆点, 又强调说:“悟得此一句子, 便明得默老笔意, 亦且明得使笔之法, 不得轻易。”从这一偶然的小事中, 读者也可看到顾随先生高尚的师德和学术修养, 真可谓细微之处见精神也。

顾随先生不仅在课内, 而且在课外也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修改和评点诗词习作。叶嘉莹只是其中格外勤奋因而受益较多的一位弟子。读者在书中可以见到, 仅顾之京女士手中珍存的当年叶嘉莹作业批改复印件15页纸片中, 顾随先生用朱笔评改的就有六七百字之多, 从一字之易到一词之易、一句之易、二句之易……除字斟句酌外, 更有极精当的总体评语。这样的习作评点修改, 需要耗费他多少精力啊!然而先生持之以恒, 诲人不倦, 并以自己创作的切身体验启发弟子, 要求弟子课余多多写作, 不断提高。顾随先生一辈子热爱教学, 热爱学生, 无论如何也舍不得离开课堂。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 他被委任为辅仁大学国文系主任, 但他并不擅长于行政管理, 教课、会议和繁重的行政事务, 一下子压垮了他多年病痛纠缠的身体, 他终于大病不起, 不得不离开讲坛。直到1952年, 他的病情才渐渐好转, 老友冯至根据他的身体状况, 打算安排他到文学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时任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自己的早年弟子王振华的邀请, 举家离京到天津任教。他对当时在天津师院任教的另一位早年弟子杨敏如坦露心迹说:“那里 (指文学所) 没有学生呀!我不愿离开教学、离开学生。”这就是一位真正的大写的为人师表者的心声!顾随先生的心血之花, 结出了众多学子灿烂的学术成就之果。如叶嘉莹、周汝昌等弟子都实现了老师的期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硕果累累, 足可告慰先生灵前了。女弟子叶嘉莹更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南开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 相信此举定能激励和培养更多的学子日后超越他们的师长, 使顾随先生的“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和“别有开发, 能自建树”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

上一篇:医院药事服务管理制度下一篇:网络数据挖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