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学中用例的探究

2022-11-22

《机械基础》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大多是讲述机器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及工作场合等内容。对于刚刚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与初中基础课相比, 缺乏趣味性;二是由于没有实践知识, 学生普遍感觉难以接受。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体会到善用生活中的实例, 是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1 绪论用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不难想像, 没有学习兴趣, 即使教师水平再高, 教材内容再好, 学生也是学不进去的。对于每门课来说, 绪论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起点。在中职校机械类专业中, 它包含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三大部分, 由于其涉及的内容较多, 要求学生的知识面要广。学好这门课, 学生除了要具有数学、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具备《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相关课程的知识。为了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 笔者在绪论的教学中向学生提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公共汽车车门能自动开关?汽车为什么能变速变向行驶?卡车马槽又是如何实现自动卸料的呢?在学生疑惑不得其解时, 告诉他们学了这门课后, 就能找到答案了。通过悬念让学生感到这门课有用、有趣。

2 用实例导入新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助推器

新课引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全神贯注地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才能准确、清晰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用实例引入新课, 易于理解, 而其中的疑问易于引起注意, 学生注意力集中了, 才会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教学中可以引入的实例很多, 例如, 我们都过骑自行车, 它是通过那种传动带动后轮的?从而引出新课——链传动。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 诱导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学习新知识。

3 诠释举例是帮助知识消化的良药

对中职校学生来讲, 如果教师讲课时满堂使用专业术语, 特别是讲新课、概念多的课时, 学生常会被晦涩的专业术语所困惑, 时间一长自然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讲课时必须注意专业术语与实例相交替使用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一边理解教师上课所讲内容, 一边慢慢地接受专业术语。笔者在讲“液流连续原理”时, 关于液体在无分支管路中稳定流动时, 流经管路不同截面时的平均流速与其截面面积大小成反比的公式A 1 v 1=A 2 v 2时, 举了这样的例子:当你用皮管为花园里的花草浇水时, 若你用手捏扁水管, 这时水流速度加快冲得远, 若将手放松, 则水流速度减慢。这是因为从自来水龙头流的水量是同样的, 但捏扁水管等于将管路截面积变小, 这样水流平均速度必然变大。这个例子学生有亲身体会, 将它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 学生很快理解了A 1 v 1=A 2 v 2这个方程。

4 实例的拓展是培养创新思维源头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放眼我们所处的时代, 社会发展一日千里, 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面对这些知识和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怎么办?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它是打破常规思维方式的束缚, 借用新眼光观察问题, 从新角度提出问题, 以新思路分析问题, 用新办法解决问题。

通常,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教学生“结构如何、原理是怎么的”;至于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或有什么转化条件, 有没有其他途径或思路, 存在那些不确定因素和各种选择的可能性等。则不注意加以引导和启发, 把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模式化、绝对化。就象医生开处方一样。这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某一具体解决方法很熟练, 但整个思路被束缚, 应变能力较差。当学生毕业后, 在工作中一旦遇到情况变化或条件转化, 就感觉束手无策, 即便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最终成为“高分低能”的人。

我在教学中, 经常采取把实例进拓展, 例如在讲滑移齿轮变速之前, 向学生发问目前我们国家的摩托车、汽车的变速多采用什么机构。通过学生回答和讨论引出新课, 在讲完滑移齿轮变速的原理之后。继续提问这种变速有没有不足之处?有学生回答滑移齿轮变速由于齿轮是钢制的, 这样会使变速箱太重了, 最终加大了汽车或摩托车的重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又有学生回答使用塑料或者泡沫会让汽车更轻便、更省力。老师进一步设问如果采用塑料和泡沫为原料, 用何种工艺加工才能满足强度要求呢?以汽车为例从变速箱的原理拓展到材料和工艺。也许这个目前我们只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某个学生未来发明专利。这样带领学生通过某一方式来分析问题, 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解决方案中又包含有新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启发, 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 进而发展到创新成果。如果教师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拓展的内容不知会激发多少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5 把作业变成实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专业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神, 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实践-理论-再实践。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展示知识的发现、理解、发展、创新的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与验证活动, 逐步探索规律和结论。具体做法:在布置作业时, 除了课本上的配套练习外, 增加1~2个动手制作或寻找生活、生产中用到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实例。例如: (1) 在讲完螺纹联接的类型和应用后, 让学生列举3~5个日常生活中螺纹联接的实例, 并说明它们的牙型、线数、旋向。 (2) 在学习了铰链四杆机构后, 布置一综合作业, 3~5人一组共同完成。观察实习车间或现实生活中应用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双摇杆实例, 说明它们的工作过程, 并绘制结构简图。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把探究学习落到实处。

对于穿插实例教学, 教师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 了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2) 列举的实例能驱使学生产生挑战和好奇的情景, 吸引学生注意。 (3) 实例一定是学生见过的或接触过的, 使学生感觉摸得着, 看得见, 既想学, 又能学。 (4) 综合作业要由易到难,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进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5) 创建“发现学习活动“的环境条件,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课程有关的实例。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归纳和总结的机会。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逐步学会立体分析问题的方法, 最终具备多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面对专业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单调、枯燥乏味和没有实物难以想象等问题, 教师应如何组织教学?本文提出新的教学突破点, 采用列举生动、灵活、直观的生活实例为辅助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问题的方向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学习能力、创新个性品质, 促进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兴趣,用例,创新,探究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高层住宅建筑智能化探究下一篇:弘扬和传承校园红色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美术专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