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菊展菊花造型扎作创新的探索

2022-09-12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 原产我国。中国栽培菊花具有3 000多a的栽培历史, 早在古籍《礼记》中就有“季秋之月, 菊有黄花”的记载。

在漫长的栽培与观赏时间里, 我国的劳动人民利用不同的菊花品种经过艺术处理, 把菊株培育成一种特定的形式以供观赏、根据菊花的造型技艺可分为独本菊、多本菊、案头菊和菊花造型扎作。

1 菊花造型扎作

1.1 菊花造型扎作的定义

菊花造型扎作就是以人物、动物、建筑等各种物品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创作的菊艺。传统的造型菊技术是先用铁丝扎好要仿造物件的内部骨架和外部轮廓, 再用菊花砌扎上去, 具有很高的趣味性、技术性和科学性。

菊花造型扎作独特的造型美, 以它们制作景观, 不但可以展示其个体的美, 而且可以体现出组合、群体美。所布置的景点热烈、美丽、富有情趣, 而且意境深远, 给人们极大的观赏愉悦[1]。

1.2 菊花造型扎作的分类

传统的菊花造型扎作, 主要是大立菊、悬崖菊、塔菊、盆景菊、花篮菊、扇面菊等, 造型要求严谨。传统立菊造型要求单枝单朵, 花枝不脱叶, 扎作不交枝, 行距整齐, 横直行均通透不乱等。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20世纪70年代起, 已有立体的中、小型动物菊花造型。之后, 扎作出了骏马、长龙、大象等大型动物, 八仙过海、仙女散花、西游记等民间传说的人物组合造型, 还有如“广州塔”等现代建筑造型、如“喜羊羊”等最新的动漫卡通造型。

1.3 制作方法

菊花造型扎作的制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可以说, 是菊花栽培技术和艺术造型技巧的有机结合。

菊花造型扎作是用钢筋、铁线、竹子等材料, 扎作成各种形状的框架, 然后将菊花植株包头, 放置于框架之内, 把花蕾从线孔中突出, 均匀分布, 使之覆盖整个框架后成型。部分较精细的部位如头、手、足等, 可用玻璃钢造型、泡沫雕刻、泥塑或朴纸塑形, 在其上描绘各种色彩, 使之更为逼真。

不断创新的菊花造型扎作, 比传统造型更为生动、新颖, 艺术性也更强。但缺点是在菊花将开或部分已开的情况下, 将菊花整株脱盆包头砌作容易造成菊花根部损伤, 对其正常开花带来一定的影响, 加上因特殊位置需要而过度扭曲菊花枝及浇水不到位等不利因素, 稍有不慎, 整个造型便不能正常开花, 甚至局部枯萎。

经过不断总结, 目前, 已基本改变造型的布花方法, 即利用菊花能攀援生长的特性, 把菊株直接栽种到造型框架内, 或将框架提前固定到已种植菊花的盆面上, 之后随着菊株生长, 将花蔓逐步引遍整个框架, 避免了造型骨架与菊花的分离、菊株包头的缺点, 减少了对菊花的二次伤害, 确保了菊花的正常开花。

2 羊城菊展造型扎作的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 羊城菊展的生存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规模上已经很难达到20世纪80年代那种“场上万人观”的兴旺模式了。尽管如此, 广州文化公园依然在振兴“羊城菊展”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探索。近年来, 羊城菊展在展览内容、展览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尤其在菊花造型扎作方面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1 题材凸显文化性

近几年的“羊城菊展”不断发掘文化内涵、注入新内容, 使人耳目一新。一是以历史典故为背景增加历史内涵。如2005年以“菊香唐韵”为主题, 介绍的是唐代文化。二是强化地域文化特色, 如2006年以“菊香满载西关情”为主题, 展现的是西关文化。三是与人民群众共鸣性强。如2007年的“菊香童趣园“重温的是70后、80后儿时经典的回忆, 2012年的“金秋童乐, 菊香妙韵”展示的是当今儿童的欢乐生活, 2013年的”菊香艺趣缀满园“展现的是岭南人民喜好花、鸟、虫、鱼、茶艺的闲适情怀, 2014年的“羊城菊韵中华情“更是以岭南元素、中国符号为主题, 由此可见羊城菊展的文化胸怀的广博。

2.2 布展尽显新颖性

为了提高造型扎作的可观赏性, 广州文化公园创新布展手法, 将过往重栽培技艺和单一扎作造型的陈列式展览形式, 转变为场景式、主题式的展览形式, 密切围绕主题, 营造以菊花为主材的园林景组[2]。如此一来, 菊花造型扎作变得更具艺术性、故事性与趣味性, 可观赏性进一步提高。

2.3 造型体现多元性

随着菊展题材的丰富, 菊花造型扎作也愈发多元。造型从历史人物到当代的动漫形象, 从海底的各式生物到陆上的花鸟鱼虫, 从普通的西关大屋到宏伟的万里长城……, 大胆创新, 使羊城菊展的菊花造型扎作不再拘泥于过往的“八仙过海”“济公”“凤凰”“龙马牛羊”等传统造型, 取而代之的是与人民生活联系密切、更接地气的造型, 如“国宝熊猫”“花鸟虫鱼”“艺术茶壶”以及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喜羊羊”“灰太狼”等。

2.4 制作展示科技性

2.4.1 造型更加细腻、逼真

由于过往造型扎作技术相对落后, 某些菊花造型扎作如人物、动物的头部通常需要用其他材料 (玻璃钢或泡沫) 单独制作, 需主体躯干扎作完成后再进行安装, 材料的差异使菊花造型扎作在整体的外观上存在违和感。近年来, 通过不懈的努力, 羊城菊展的菊花造型扎作已基本实现全部以菊花为主材制作, 仅需辅以五官的点缀装饰, 且造型变得更加逼真、细腻, 广受游客欢迎。

2.4.2 制作更具科技含量

菊艺师凭着灵巧的双手和辛勤汗水, 一株株原先并不起眼的菊花变成了赏心悦目的造型扎作。为了让这些菊花造型扎作变得更有灵魂、更有表现力, 在制作的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 借助科技的力量模仿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或状态, 使它们具备了更为生动的艺术效果。

(1) 会招手、鼓掌的“大熊猫”。2014年, 羊城菊展在正门通道上精心制作了一组高达5 m, 名为《国宝迎宾》的菊花造型扎作。设计题材为一对母子熊猫, 造型憨态可掬, 更出乎意料的是熊猫竟会向游客做出招手、鼓掌等动作, 着实萌翻了前来参观的一众游客。

原来设计师在考虑熊猫的造型时, 巧思妙想在内部装配马达、电机等机械构件, 并充分考虑电机功率与模拟动作间科学关系, 使之成为会“动”的熊猫。如此一来, 菊花熊猫造型不但达到形似的效果, 更达到了神似的效果, 创新进步令人眼前一亮。

(2) 会发声的“虫子”, 会演奏的“乐器”。2013年, 羊城菊展中一组名为“花鸟虫鱼”景组营造了昆虫伏在草丛中匍匐振动、栖息休养的惟妙情景。当中的毛毛虫、蝴蝶、蚂蚁不但会动, 还会发出叫声。而在2014羊城菊展中的《菊韵琴音》景组中, 用菊花扎作而成的大鼓、杨琴、琵琶等传统乐器, 更是会奏出悠扬的乐曲。原来, 在造型扎作内部, 扎菊师傅巧妙地置入了音响装置, 从而播放出身临其境般的音乐。

3 菊花造型扎作发展的思考

3.1 菊花造型扎作发展面临的问题

3.1.1 人才储备不足

2005年的相关报道指出, 全市会扎菊的技工最多不超过20人, 而且都上了年纪。如今10 a过去了, 羊城菊展仍在办, 而老艺人难寻。扎作人才作为发展当中的核心要素,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才断层的尴尬局面, 对菊花造型扎作的发展乃至整个羊城菊展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3.1.2 技术尚需完善

羊城菊展通过不断创新努力, 在造型扎作上实现了从静态到具备声、动效果的跨越, 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整体上来说, 动作仅停留在手脚、头部等部位, 细腻性、生动性有所不足。

3.1.3 制作成本过高

目前, 菊花造型展品在羊城菊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但其制作成本也相对较高。拿一组静态的孔雀菊花造型来说, 价格在2011年已超过1万元, 2013年羊城菊展中的3只会动的昆虫菊花造型扎作的价格达7万多元。不菲的价格隐隐制约着羊城菊花展览会的规模, 如何降低相应的制作成本对菊花造型扎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4 造型扎作二次利用率较低

菊花造型扎受菊花花期的限制, 往往在一次展出后便面临拆除的命运, 利用率较低。目前, 羊城菊展的菊花造型扎作展出后主要通过回收骨架用于日后改造, 如何提高菊花造型扎作的二次利用率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2 对策

3.2.1 政府多重视、社会齐关注, 努力拓展菊花扎作人才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纵观整个菊花行业并不缺乏种植菊花的人才, 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菊花造型扎作人才很少。究其原因, 有以下两点。

(1) 政府重视程度较低、社会关注少。羊城菊展作为广州地区硕果仅存的专业性菊花展览会, 目前, 只有广州文化公园一家作为主导单位筹办, 规模、影响力、号召力都十分有限。政府在这方面的关注度较低, 既无专门的资金投入、优惠的政策扶持, 也缺乏专业的领导机构指导。再加上现代社会娱乐方式的多元化选择, 没有政府的引导、重视, 社会对菊展的关注程度也逐年下降。

(2) 菊花扎作人才的生存及发展空间日益被压缩。20世纪80、90年代, 广州许多单位都有自己的小花圃, 培育各种植物, 它们滋养了大批的扎菊艺人, 也让菊展成为争相竞比园艺水平的舞台。后来这些小花圃因为单位绿化管养的社会化逐渐消失, 扎菊人不是被分流就是被迫改行。菊造型扎作这个行当时常风吹日晒雨淋, 十分辛苦, 而且回报周期长, 一个学徒从学艺到独立出师需要近10 a的学习, 加上收入偏低、前景不明, 现在基本上没多少年轻人愿意专门学这门手艺了。

如何打破该困境,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政府主导定期举办专业的菊艺技能竞赛, 认定专业技能等级, 吸引菊艺从业者。早在2005年羊城菊展期间, 首次举行了“广州市花卉工技能竞赛”, 该项竞赛由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与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办、文化公园承办。参展作品设大立菊、扎作菊, 艺菊、盆景菊, 品种菊3个项目的评比, 获奖的证书可以作为申报园林文化、花卉栽培等技术职称的业绩凭证, 获得三等奖以上的展品由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花卉工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 但基于种种原因仅仅举办了两届便无疾而终, 令人惋惜。政府相关部门 (园林局、人社局) 可参照此类竞赛每年组织专门的菊艺技能竞赛, 一定级别的获奖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这不但为菊艺从业者看到了晋升的希望、拓宽了发展空间;同时, 还为菊花造型扎作的发展乃至整个羊城菊艺事业储备了充足的人才资源。

(2)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造型扎作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将造型扎作技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得到政府的认同、获得政策的扶持、社会的关注, 这一切都有利于其传承和健康发展。

搭建专业平台, 开展全国交流、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从业人员。据统计, 每年全国举办菊展的城市不下10个, 每个菊展都有各自的特色, 但相互间开展交流的并不多。政府部门或对应的行业协会应搭建专业的交流平台供菊艺从业者相互借鉴学习。如可在广州定期组织召开菊艺研讨会, 广邀菊展举办城市的专业人才参与, 借此机会可大力宣传羊城菊展, 提高菊花造型扎作知名度;同时, 可学习先进经验、了解新的菊花品种、新的菊艺技术。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2.2 积极探索完善菊花造型扎作技术

首先, 要加强菊花造型生动性的塑造。根据不同的造型选择最合适的结构材料 (钢筋、竹子等) , 制作最接近原始造型的骨架, 并选取合适的菊花品种进行扎作, 初步完成作品的整体造型。更关键的是后续的工序--造型细节的刻画, 如五官、手足、表面的装饰、点缀, 可巧用布、泡沫、木等材料进行装饰、突破局限,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在2011年的羊城菊展中, 一组龙形菊花扎作出乎意料地采用了废弃灯泡作为眼睛, 结合彩绘效果是相当神似。这些材料并不特殊, 只需制作者在生活中用心发现、巧妙运用。除了生动的造型外, 细腻的技术也会让菊花造型扎作增色不少。例如, 与电机技术结合, 制造出会招手、鼓掌的“大熊猫”;与音响设备结合, 制造了会演奏、发声的“乐器”;与喷泉技术结合, 制造出了会“斟茶”的茶壶与会“吐雾”的鱼……, 这些细腻技术的加入都让菊花造型扎作焕发了全新的生机;同时, 也让游客叹为观止。但不能仅满足于现状, 今后要结合更多细腻技术加入其中。如结合光电技术使会动物造型不光会动还会闪烁、眨眼;结合泡泡机让“鱼儿”不但会吐雾还会吐泡泡;完善电机技术使动物造型不限于手脚能动, 细化到手指也能动。

3.2.3 降低制作成本, 着实提高菊花造型扎作的生命力

再好的东西倘若价钱太高, 最终将鲜有人问津。菊花造型扎作高昂的制作成本严重阻碍了其推广与发展, 如何降低制作成本意义重大。笔者认为, 降低制作成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政府鼓励更多菊花生产企业参与其中, 生产的人多了便会有竞争, 价格自然会下降。政府可以给予政策上的便利或税收的优惠加以鼓励。二是在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进。通过改良焊接方法或固定绑扎的方法提高造型骨架的制作效率, 合理设计内部骨架以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三是培育新的菊花品种。新品种应具备适应广州气候、成活率高、花期稳定、耐扎作 (耐弯曲、折挠) 的特性, 使菊花造型扎作从源头上减少花材的损耗。

3.2.4 积极提高菊花造型扎作的二次利用率使其达到最大价值化

“花无百日红”, 再漂亮的菊花造型扎作碍于花期的局限也终有凋谢的时候。羊城菊展展期结束后, 花费了高成本的造型扎作面临被拆除的命运。笔者认为, 提高菊花造型扎作的二次利用率可参考以下做法。一是妥善保存造型的骨架, 防止其生锈或损坏, 待来年羊城菊展重新添加扎作菊花完成造型扎作。但会出现题材重复的问题, 可通过调整颜色、结构, 弱化这一问题。二是通过结构改造另作他用。如在造型内部加入电灯, 接上电线, 贴上透光的彩布便可变成灯组在公园展出。此外还可以通过改造结构、加入红绿草等植物制成立体花坛, 为公园增添特色一景。

4 结语

广州文化公园不遗余力地传承和推广菊花造型扎作这一独特而优秀的传统技艺, 并通过羊城菊花这一平台对其创新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但这还远远不够。

只有政府高度重视, 保证资金的投入、政策的支持、宣传的引导;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参与;加上菊艺从业者自身的不懈努力, 不断探索完善菊花造型技术, 努力降低制造成本, 提高其利用价值, 才有可能促进菊花造型扎作事业的兴旺发展, 使这门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摘要:对菊花造型扎作进行了定义、分类, 并通过羊城菊展的回顾及近年羊城菊展中菊展造型扎作的现状介绍, 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菊花造型扎作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了初步探索, 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菊花造型扎作艺术, 促进菊花造型扎作的发展。

关键词:羊城菊展,菊花造型,扎作,创新

参考文献

[1] 何世经.小榄菊艺的历史和现状[J].广东园林, 1998 (4) .

[2] 冯海燕.浅议振兴羊城菊展[J].广东园林, 2007 (4) .

上一篇:小套管井的套管优化选择下一篇: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