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一体化心得

2024-05-06

德育课堂一体化心得(精选9篇)

篇1:德育课堂一体化心得

学习《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心得体会

莱州市朱由学校

王彦青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就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要想将这个家庭组建得更完善,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努力。而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对德育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德育散落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中,要想做好,就要从小事做起,重点是抓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要学会用“爱”去熏陶学生。

一、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我们小时候曾经在低段年级中还有过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合订教材,所以说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新课程年级的教材特多),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能渗透德育教育的课文,只要认真钻研,将各种德育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就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二、在作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又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我在习作教学中引入德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

另外,在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我就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明辨是非。在习作中,我还利用写日记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我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德育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教学特点,联系实际,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同时,教师应注重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和职业语言,时时处处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我要用心钻研,合理渗透,让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多的接受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学会做文明的现代人,做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然后教会他们做学问。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培养适应性强、具有内在自由选择能力的人,他们既能适应社会变迁,又不迷失自我。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中学德育创新,首先就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篇2:德育课堂一体化心得

首先,通过交谈要求家长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而无暇的世界里,他总要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我想首先应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家人,家长应自我检讨。因为孩子的自私是家长过分腻爱形成的。在家里要通过家长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不要对他们过于宠爱,如果孩子一定要自私的话,家长也可以用换位的方式试一下,你学孩子的表现变的自私,那么孩子必定得不到要的东西。家长这时再通过引导,让孩子发现自私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从而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家里不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不能只给孩子一个人吃、一个人玩,哪怕大人只是象征性的咬一点点也行。玩具也是这样,如果他想跟别人玩,就要别人跟他一起玩玩具,不能只玩别人的,并且适时地教育他。

二、榜样共存,树立分享意识。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在学校中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会经常根据大家的意见评选出一些大方、有分享意识的好孩子上光荣榜,让大家向他们学习。同时我们也有意识的请那些大方、分享意识较好的小朋友与萧萧小朋友多进行接触,让雨萧小朋友在与他们的交往中,逐步受到良好的熏陶。做为老师,对萧萧的每一次点滴的分享行为老师都用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奖励小红花、小红旗等方式,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让他及时的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

三、创造机会,体验分享快乐。

篇3:德育课堂一体化心得

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 德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加强对中职生正确德育思想观的培养, 对综合技能性人才体系的养成也有重要意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 在教学过程中, 应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引导思想。”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理实一体”, 理应成为中职德育课程开展教学的主要思想。然而,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 大部分教师习惯采用“完全理论化”或“几乎理论化”的方式展开教学, 让学生“索然无味”, 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为此, 采用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实践体验”和“内化践行”的德育实践技能为教学方向, 让他们在掌握扎实德育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将德育理论转化为德育实践,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在实践中熟悉理论, 建构中职德育“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 对于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价值, 而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概述

( 一) 理实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理实一体化是近年来, 涌现出的一种新兴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具体来说, 它的概念可被界定为: 在教学过程中, 倡导建构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机制, 在使学生掌握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引导他们将理论所学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从而实现“学、做、用”一体的教学目标。

( 二) 理实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早在20 世纪中期,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便提出了著名的“杜威教育思想”, 其核心是: 从做中学的理论。他认为不从实践中汲取的知识, 都是虚无缥缈的, 这一教学思想, 便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雏形。几乎在同一时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他指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 都应是“教、学、做”统一整合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 而不是三件事, 教师如果不能将教学、学、做整合在一起, 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 那他的教学自然称不上完整。

由此可知, 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提出, 已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依据之上, 将其应用在中职德育课堂中, 具备一定的基础。然而, 在大部分德育教师的思想观念中认为: “德育课就是一门理论课, 不需要进行实践教学”。这种错误教学思想的形成, 严重制约了中职德育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也使得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提升。以下, 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一谈中职德育课堂中,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

三、引理实一体化理念入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策略

( 一) 开展服务周教学, 推广理实一体化理念

在中职德育课程中, 有关岗位道德、服务意识的理论性内容十分繁多, 且该部分内容也较为理论化, 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学生向我抱怨: “岗位道德、服务意识的理论内容确实很重要, 但课堂讲解仅能了解粗浅的理论知识, 并不能够进行实践, 因此, 学无所用。”为打破上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我在日常的教学中, 实践了一种“服务周”制度, 将德育知识中的岗位道德、服务意识作为理论依据, 结合本校建筑工程专业的特点, 推广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

“服务周”教学制度的核心在于: 有计划地组织本校各建筑专业的学生, 分批参与校园的日常服务管理, 而具体的管理任务与他们的所学专业紧密挂钩。例如, 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 他们在服务周中的主要任务是: 对校园建筑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提出优化性建议; 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 他们在服务周中的主要任务是: 对教室、办公室、教学楼的内部装饰环境进行评估, 给出专业性的优化策略; 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 他们在服务周中的主要任务是: 校园门禁管理、校园卫生管理等。服务周实行班级轮换制, 当轮到某个班时, 该班全周停课, 学生被分配到相应的校园内部门进行顶岗实践,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 各科室委派专业人员对学生的岗位道德践行情况、岗位服务意识等指标进行统计, 服务周实践结束后, 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德育数据, 评定成绩并计入学生的期末成绩中。

本校“服务周”教学制度推行了一年之久, 在校园内营造了一种“上学即上班, 上课即上岗”的职业文化氛围, 通过在校园内进行岗位服务, 学生们能够将德育课堂所学的职业道德、岗位服务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紧密相连, 强化了他们的礼守纪、合作教育意识, 德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内容实现了完美统一。

( 二) 开展工作室教学, 创新理实一体化模式

工作室教学形式, 起源于20 世纪初期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建构的“包豪斯教学模式”, 该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为: 以工作坊为教学实验的形式, 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工作坊学习情境中,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教学的环节充分凸显岗位性、真实性, 以此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主要的特色是精炼配置特色。体现在工作室人员结构的配置上, 以班级为单位, 按照工作室个数与班级人数1: 10 的比例, 构建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德育教师和5 - 8 名学生, 由教师根据德育教学大纲, 制订专门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计划, 由于人员不多, 教师可以将有限的精力最大化投入到对每一名学生的培养上, 创设了一种“职业教育导师制”的教学模式。

( 三) 开展校企循环教学, 打造理实一体化体系

校企合作, 本身便是中职教育倡导的成熟教学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践行过程中, 融入校企合作教学的形式, 打造更为成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 具有很强的创新和实践价值。在具体的实施中, 本校德育教研室探究了一种“校企循环”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模式, 其主要流程为:学校理论学习- 企业实践操作- 学校反馈总结-企业实践操作- 深化理论认知, 在多轮反复的循环式教学开展中, 不断丰富学生的德育理论和实践认知。

例如, 在本校14 级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德育教学中, 我便引入了上述教学模式, 开展分阶段理实一体化教学。阶段1: 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有关工程造价德育方面的理论知识, 如, 造价合同审批中, 应具备的德育素养; 与客户进行造价合同谈判过程中, 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等。阶段2: 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训。实训过程中, 侧重为他们安排造价合同审批、客户谈判等岗位工作, 制订《德育绩效考核标准》, 对他们岗位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考评。阶段3: 阶段性实训结束后, 带领学生返回学校, 公布考评结果, 结合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要求他们进行自评总结, 教师提供德育帮扶支持。阶段4: 带领学生重新进入企业进行实训, 结合查摆的德育问题, 在实践中进行完善。阶段5: 返回学校, 就理论和实践的情况, 进行进一步总结, 深化自身的德育理论和实践认知。

在上述循环往复式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中, 每一名同学都能够将课堂所学的德育理论知识与建筑企业的岗位德育操守紧密联系, 边工作、边学习、边提升, 最终实现自我德育知识的升华, 真正彰显了理实一体化德育教学理念的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 引入该种模式, 能够不断丰富中职德育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价值。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德育理论知识, 又能将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 实现德育教学的“学以致用”教学目标, 让“教、学、做”的“三课堂”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凸显德育教学的实用性。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中, 如何在强化理论教学9时, 更多地渗透实践教学的元素, 实现德育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延伸德育课程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价值, 成为了越来越多中职德育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对理实一体化概念进行充分阐述的基础上, 采用理论结合案例的方法, 探究了“服务周教学”、“工作室教学”以及“校企循环教学”三种新颖的中职德育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期为理实一体理念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柳, 王平.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

篇4:德育课堂一体化心得

1.理论枯燥难懂

高职学生不喜欢上德育课,或者说对于德育课的兴趣普遍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德育课所传达的一些理论知识较为枯燥难懂。在德育书本中“内涵”“意义、本质、特征、方法”这类词汇较多见,也就是说德育教材较为注重德育课本身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些理论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显得比较枯燥和难以掌握,毕竟从整体素质和培养方向来讲,高职学生并不同于德育理论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枯燥的理论学习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真正掌握知识本身的意义才是关键。因此,高职德育课堂不应该单一强调理论,而应较多地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浅显化,如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应该单一地强调理论和体系。

2.课堂模式单一

不同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德育课本身毕竟是理论课,因此还是以教室、课堂为依托,运用较多的形式莫过于课件,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是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如何使德育课堂丰富化,是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些优秀的教师也进行过成功的尝试,例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游戏等方法被相继应用到了德育课堂中,使得课堂丰富了很多,但是课堂模式仍然是要继续关注和改革的教学问题之一。

3.案例远离生活

德育教材中的案例一般都是古人的巨著、伟人的言论等等,体现了德育教材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如何处理并灵活地运用教材便成了教师的难题。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思想和爱好都紧跟时代的潮流,兴趣、爱好、话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具有这一代人的典型特征。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解离他们遥不可及的案例,学生很难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德育课堂也不会成为受欢迎的课堂。

二、于丹《<论语>心得》在高职德育课堂中的应用

1.小故事的应用

于丹在她的《<论语>心得》里有很多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很有意思,却又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例如,于丹讲解信仰,就用“子贡问政”的小故事来诠释,孔子与学生简单的几句对话,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信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并且能把这个理念深深印在脑海里。再比如,讲心灵之道的时候,讲到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于丹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这时,她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姑娘对自己和生活本没有信心,一个并不存在的头花却让她改变了这一切,所以真正弥补这个女孩生命缺憾的不是一朵头花,“而是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这个例子多么鲜活有趣,听一个故事,就思考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

小故事的应用在于丹解读《论语》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可以借鉴。 就像于丹所说, “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哪怕是圣人的专著也不需要我们去仰视,因为“真正的圣贤不会端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既然圣人的书都不需要我们去仰视,圣人都那样谦和、平淡,那么我们今天在讲德育课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不用那样刻板?笔者认为,在德育课堂中适当运用一些鲜活的小故事,可以使德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让理念能真正灌输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讲到他们的内心里,而不是敷衍与表面,让学生认为教师只是在喊口号,从而让德育课坐冷板凳。

2.理念的应用

于丹在解读《论语》时,阐述从另一个视角来看问题,来理解问题,也让笔者有所感触。我们都在讲和谐社会,都在强调和谐,那么什么是和谐?大家的意见各有不同。于丹认为和谐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對自然万物的敬畏、顺应和默契。有了这样的和谐,我们才会拥有宽广的心胸,包容世间的万事万物,才能有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才会拥有自己内心的恬淡和安宁。又如德育教师经常谈理想,也教育学生要有理想,那么什么是理想?于丹认为理想并不是越高远越好,而应该以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为基础,内心的感受高于外在的业绩。她认为“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我们可以看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感悟,思考人生的意义,讲解人生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探讨人格的完善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德育课的根本也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具备基本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而于丹的很多理念有利于德育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因为她倡导恬淡和宁静的内心世界,教人最真实的做人道理,很容易让人接受,而且也足以说服每一个人。因此,笔者认为将于丹解读《论语》中的一些理念在德育课堂中适当加以应用,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3.通俗化的应用

我们喜欢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的叙述简单易懂,实例通俗有趣。无论是在讲高深莫测的天地人之道,还是浅显易懂的朋友之道,都一样的容易理解,一样能触到我们的心灵深处,引发无限感慨。既然一部古书《论语》都能解读到如此境界,那么德育课是否也可以做到一二呢?笔者认为,高职德育课堂应该向通俗化的方向发展,课不是讲得越深奥越好,而是越能让学生接受越好。所以,如何使德育课、德育课堂变得通俗化是教师现在应该思考的问题。将理论进行通俗化的解读,把案例进行浅显讲述,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应该更为有趣和容易接受。

三、思考

多年从事教育行业,让我们德育教师经验丰富,但也会让我们形成惯性和思维框框再加上繁忙的工作让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思索。因此,我们渐渐地变得习惯和顺应,缺乏改变和创新的勇气,就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等待着命运的安排。从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我们可以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更启发我们开始思考:在德育教育中,如何才能像于丹一样把德育课解读得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篇5:小学语文德育一体化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德育一体化学习心得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就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不应该过于凝重,过于规范,过于封闭;不应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德育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言行、情感、事实与现象,是可见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如我国中小学的校训往往是:诚朴、求实、勤奋等,但是日本中小学的校训通常是一句话:“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不给别人添麻烦”等;德国幼儿园只要求孩子们能养成三个习惯:认识红绿灯;知道怎样扔垃圾;能分辨男女厕所,而我们要求孩子们追求真、善、美,这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有脱节。德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学会做文明的现代人,做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然后教会他们做学问。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培养适应性强、具有内在自由选择能力的人,他们既能适应社会变迁,又不迷失自我。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中学德育创新,首先就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篇6:初三化学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具备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一、德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造纸和火药以及陶瓷和酿造术、商代青铜的制造、春秋晚期的冶铁和炼钢、煤和石油的开发及利用等等,都是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无与伦比的。化学教材中的绪言部分,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化学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建国前后鲜明对比,使学生更多了解祖国,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进而产生深厚的爱国之情,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思想。在讲金属通性时,介绍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人民就已制造出青铜器。在讲陶瓷时,介绍我国陶器的制造早在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开始,而瓷器的制造则不晚于三千年前的商代。中国瓷器的制造技术于十五世纪传入西欧,欧洲人称之为“CHINA”(中国)。这是西方人对中国人民发明瓷器的永不忘怀的纪念。

在讲蛋白质时,简介我国于1965年成功的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在揭示“生命之谜”中夺取了世界上一项冠军。在讲淀粉时,提到碘遇淀粉变蓝色这一性质,可结合方志敏烈士在江西就义前夕,用米汤在白纸上写出机要文字,包上一份重要文件,说服一位女青年,把这份文件带给鲁迅,鲁迅即用碘在白纸上一擦得知其内容后,安全地把这份重要文件转到中央机关。

二、德育在实验教学的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源泉,是直观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正确、清晰的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然后把实验现象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导游者”,深入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在讲氧气的性质时,先在课堂上演示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此外,在学生实验时,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节约药品、爱护仪器、保持卫生,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勤俭节约教育,通过实验后对部分物质的回收和利用,渗透商品经济观念教育。

三、德育在课外活动中的渗透

篇7:山东省德育一体化实施的心得体会

张念华

通过对《山东省中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的学习,并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那么,究竟数学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下面谈谈我多年来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形成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品质的基础学科。数学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习题演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

一、结合数学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原国教副主任柳斌指出:“爱国主义要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一系列的教育中。”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在理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闪烁着许多数学家智慧和光芒。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在学习了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现代数学陈景润凭着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最终攻克了“歌特巴赫猜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可向学生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中就已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在学习圆周率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十七世纪的荷兰人安托尼兹还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用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二、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如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的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篇8:德育课堂一体化心得

一、活化教材, 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

在德育课堂模式改革的方向上, 我们共同的追求是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喜欢学习的课程, 让学生成为德育课课堂的主人, 让德育课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引领者。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德育课教学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 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岗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 做到知识学习与岗位能力训练为一体, 切实加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在备课时添加一些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课外知识, 让教材内容变为学生日后岗位训练的题材, 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礼仪和面试这两个知识点中采取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模拟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情景, 让他们大胆尝试在课堂表演的方法、列举一些本专业成功毕业生案例等相关教学手段。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讲理想、说规划、写感悟、去企业实践等方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通过让学生采集当地市场商品供求变动信息、晚自习看新闻联播后写反思、开展“小小创业家”活动方案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 在德育课的学习上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学生得到一定锻炼的基础上还通过学生的小作业、市场商品报告等形式展示他们的成果,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德育课的内容只有来自社会和企业生活现实, 才能够反映出学生所需要的实际内容, 从而更好地解决某些困惑、日常生活难题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程材料鲜活的教材, 才能引起学生的理解和重视。由此可见, 德育教育资源整合, 活化教材是推行“做、学、教”一体化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程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岗位, 采取分层次及岗位专题化教学, 结合实际充实教材、删减教材, 有效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延伸, 从以单纯说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引领学生参与课堂的转变。

二、教于乐、学于乐, 创新“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载体

“做中学”、“学中教”的关键在于创建一个情境主题, 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通过情境和活动情况, 创造出认知的冲突, 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引导学生试着用旧知识解决新的知识, 尊重学生得出的的结论, 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在教学中针对德育这四门课程有关的知识点上, 利用优秀案例或学生身边的真实材料创设情景, 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模拟招聘”、“互相帮助”、“优秀员工”、“心理访谈”、“岗位表演”等活动;在讲到跟“道德”有关知识点的教学中, 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填写“道德问卷”、开展“感恩系列”等活动。在作业的布置上, 采取主观思考和思维拓展型作业的方式。如“青少年如何杜绝不良社会行为的危害”, “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 “实训营地”, “小故事大智慧”, “今天我是班长”等此类作业形式。而且我会加大此类作业的比例, 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突显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曾经在初中时失落和被忽视的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提升他们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 尝试着进行了一些创新。针对成绩评价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书本理论知识 (30%) , 通过单元测试、上课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来体现;技能方面 (40%) , 通过主题活动、主观性作业、课堂讨论、才艺表演、演讲等体现, 突出参与的态度;课堂表现 (10%) , 通过课堂考勤、回答问题、课堂纪律等体现;期末考试 (20%) , 通过期末考试的试卷得分来体现。通过这种成绩评价体系就可以把成绩细化到每一堂课中去, 这样就更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我们更有信心将德育课改革创新进行下去, 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实践, 学生们会喜欢上德育课, 学习成绩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三、把学生作为“做、学, 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体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要不断发现和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要给他们提供最大程度上的关心和帮助。同时教师要用课堂一份子的参与者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 让他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学生的不同意见, 我们不要轻易作出负面评价。对待教学反思这一问题, 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补偿和学习, 而且还要自我分析, 不断提高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进, 以实现真正的师生民主教学。

为了能让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发展, 把“爱每一个学生,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作为教育学生的标准。因此, 在课余时间里, 要经常主动接触学生, 与他们做知心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并鼓励他们主动谈心, 或用班级的航海日记、书信, Email、QQ群等交流。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要主动关心、给他们提供帮助;思想上有想不通的事或遇到难题, 巧妙的用各种手段耐心加以指导。同时教师也要虚心接受学生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如果教师在不经意间出现了错误, 也要谦虚谨慎地主动向学生道歉。课堂内外, 不歧视任何一个“问题学生”, 对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话语, 少一些严苛的批评教育。经过长期的磨合, 和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校创建“和谐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后要探索发展的路还很长, 在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道路上, 我们才刚刚开始起步, 需要做的还很多, 有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有全体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们的德育课教学在新形势下一定会适应课改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董跃孙.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及转化策略[J].新课程研究, 2012

篇9:德育课堂一体化心得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实验小学秉承“尊重生命成长,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宗旨,恪守“在快乐中成长,在幸福中绽放”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打造幸福、快乐成长的摇篮。在德育工作中有效地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探索,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战略,制定了《宁阳县实验小学五年一贯制德育整体规划》,构建了小学阶段连贯制“星级式”德育课程评价体系,放长视角、拓宽范围,使德育工作更具连续性、目的性,力求达到“1+1>2”的目的,并突破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瓶颈,扎实提高学校德育育人的品质。

一、概况

1.精心设计德育“一体化”管理总目标

学校制定出一到五年级德育管理的总目标,将德育有机地统一在一到五年级德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能与之互相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学校德育管理的总目标: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每个年级分别设立不同的主题教育,使整个学校德育活动循序渐进,形成一个整体,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

2.构建德育“一体化”层级管理网络

学校构建了以校长负责制下的德育、教学一体化的层级管理网络。具体而言,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德育、教学一体化工作,设立德育的分管校长具体实施,下设德育处,由德育主任、少先队、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具体开展各项工作。要求:德育处、少先队、班主任(中队辅导员)人员素质高、职责明确;强化少先队的职权;管理层机构和人员少而精;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建立“星级式”德育课程“一体化”评价体系

学校按照导向性和激励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性和阶梯性、主体性和个体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等评价原则,运用“星级”评价方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角度,建立科学简明的学校德育课程星级评价指标体系。

二、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做法

1.评价项目

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项目主要包括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和感恩星。(见图1)

2.评价标准

(1)乐学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乐学星”。

第一,课堂专注:上课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积极发言,善于思考回答问题。

第二,作业认真: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正确率高,能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书写整洁、规范、美观,行款整齐;能按时独立完成并检查家庭作业,完成预习、复习工作。

第三,晨诵午写:早上到校后能自觉、大声地诵读;中午到校后能自觉、认真地进行午写。

第四,坚持阅读:坚持每天阅读30分钟,坚持做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或精彩段落;能够经常动笔写读后感、日记、小文章;能向校报投稿。

第五,学习进步:单科学习成绩较之上次测试在分数、名次、分数或等级上有进步;课堂、课问纪律有进步;其它方面有比较大的进步。

第六,成绩优秀:期中、期末考试学科成绩为优秀者。

(2)守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守纪星。

第一,课堂纪律:认真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早退、旷课,不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任课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可实行一票否决权)。

笫二,路队纪律:遵守上学、放学路队秩序,走路时昂首挺胸,呼号时声音响亮。

第三,集会纪律:整队时速度快,能保持安静;集会中站姿标准,不与同学交头接耳;离场时按指挥退场。

第四,校园纪律: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说粗话、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大声喧哗;不疯跑,

(3)礼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礼仪星”

第一,着装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着謦洁的校服并佩戴红领巾。

第二,举止文明:保持个人卫生及周围环境的整洁,主动捡拾塑料盒、纸片等,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不乱涂画墙壁;不在路边摊点购买“三无”食品。

第三,行为示范:能被评选为班级、校园文明礼仪示范员的同学。

(4)健体星

学校各项体育测验达标并且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健体星”。

第一,体育课堂:体育课上听从体育教师指挥,训练动作规范,不做危险性活动,

第二,坚持锻炼:阳光大课间时能在规定区域进行锻炼,并且每天在家能坚持锻炼15~30分钟。

第三,做操规范:做眼保健操、礼仪操、广播体操动作规范。

第四,行为示范:被推选为运动员的同学或被推选为眼保健操示范员、礼仪操示范员和广播体操示范员的同学。

(5)感恩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感恩星”。

第一,热爱班级:不在课桌凳上乱涂乱画;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约束个人言行,给班级争光添彩。

第二,爱护同学:当同学遇到困难时能提供帮助。

第三,孝亲敬长: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能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诲,不顶撞长辈,能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父母(如积极为教师服务;为父母洗脚、端茶,坚持做家务等)。

3.评价办法

(1)评价周期

建议低段2周,中段3周,高段4周;年级部视学生情况自主确定。

(2)评价流程

其一:周期初申请一同学监督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其二:即时申请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评价流程中的两种申请方式涵盖了学生申请需求,同时全体同学参与,加强了监督,保证认定的公开、公平、公正。

(3)认定时段

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汇总得星数,认定金星、银星、铜星阳光少年,由学校隆重表彰并颁发“星级阳光少年”奖状。

三、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效果

1.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引领学生幸福快乐成长

该体系既要保证用幸福快乐引领学生成长的激励性评价理念,更要注重能在教育教学中好落实、易操作;注重加强过程性评价,避免只依靠学期末的总结性评价。

“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感恩星”多种类别的评价,不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是对学生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每个班级设有“争做阳光少年描绘成长画卷”评价园地(见图2),用笑脸章来对学生平时表现进行动态管理,采用“笑脸章-半圆星-整圆星-铜星-银星-金星-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评价模式。

每个班的班主任以及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评价,体现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根据学校所分配的表彰数量,每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均又制定了适当的评价方案。这种评价体系,重在激励,重在激发学生“争章”的意识,从而不断地超越自己,由他律“争章”到自律“守章”。

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为保证评价效果,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成长的快乐,学校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进行了班级阳光少年、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的评比。除每学月对班级阳光少年表彰外,在学期末还对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隆重进行表彰(人数约占全校学生数的1/2),主要是进一步激发学生争章的信心,让其感受幸福,快乐成长。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单纯依靠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使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各方面表现进步较大的所谓“学困生”一样能被评为阳光少年,人人都能找到幸福感。

3.转变的评价观念,成就学生的幸福课堂

评价改革带来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笑脸章的使用,杜绝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教师们有了共识:既然笑脸章能解决问题,何苦再用体罚去解决问题。教育理念的更新,带动了学生教育工作的整体变化,教师不再只是盯着学生的不足看,更多的是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笑脸章不再只是优秀生才有的待遇,适当调整标准,“学困生”一样可以得到笑脸章的鼓励。评价观念的转变,保证了所有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机会,而学生为了获得笑脸章,需要不断改正不足,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争取在某个长处上获得笑脸章,这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变激励为动力。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也由对立转为朋友,增强了彼此的幸福感,最终促使全校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幸福氛围。

4.家长参与式评价,成就幸福家庭

校外自律章,将评价权主要交给了家长,表现好的学生可由家长为其争取笑脸章。当学生得知学校让家长颁发自律章时,为了得到这枚章,就会付出努力,并在家长的监督下,通过长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坏毛病,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也会变得懂事很多。这种在激励性评价中纳入家长评价的方式,加强了对学生在校外表现的监督,提高了家长的话语权,解决了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无奈和烦恼,减少了亲子矛盾,有利于形成幸福和谐的家庭关系,家校合力也更强了。

5.学牛幸福指数提升,成就幸福学校

激励性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比以前更守纪律了:上课乱说话、做小动作等现象逐渐的少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不仅如此,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活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信自强的多了,自卑胆怯的少了;遵守纪律的多了,乱打乱闹的少了;虚心好学的多了,不求上进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损人利己的少了;爱护公物的多了,破坏环境的少了;学会合作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创新实践的多了,墨守成规的少了;遵守公德的多了,违反秩序的少了;家长积极为孩子争取自律章的多了,来校告状的少了。

正因为有了这种正评价,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都可以进行评价,因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对活动更重视了?如在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学实验嘉年华”全国展示交流活动中,我校的5位同学获得2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他们均获得了学校一定数量的笑脸章的奖励。其中五(1)中队的郭书宇同学获得高年级物理组金奖,学校德育处根据方案要求,奖励他3个笑脸章,他也被评为了“班级阳光少年”。当然,这只是学校激励评价的一个缩影。在激励性评价的引领下,全校上下树立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营造了一种平等、尊重、和谐的幸福教书育人的氛围。

在学生幸福快乐成长这一理念引领下的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正向教育,是在学生做之前就明确应该怎样做,而不是在出现问题之后再让他改正,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育,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这种评价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自己的优点上,从而自觉带动缺点和不足的改正。这样使优点得到发扬光大,缺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弥补。这种“递进式”的激励性评价直接提升了学生的幸福指数,达到了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目的。它使学校德育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提高了学校德育的整体质量,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上一篇:煤矿通风实习心得下一篇:健康重要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