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堂

2024-05-14

小学德育课堂(通用9篇)

篇1:小学德育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新课程的普及实施,很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伴随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开展以后,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不约而同的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让孩子们健康地学习成长。

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日益熟练,他们从现代化信息中所接收到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教给学生正确收集信息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使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生来说,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有利于学生学习应用现代化的技术,使学生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现代网络技术中传播的信息不全都是有用的,甚至有些是有害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因而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是必要的。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培养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现实的意义。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在初步认识计算机和了解它的应用时,我给学生讲解了我国现在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并与他们一起共同展望计算机未来的应用和发展,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充满信心,以此来正确引导他们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并牢记用信息技术知识为将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对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又结合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信息技术存在的差距,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信息技术和民族软件的发展与一些发达的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引导我们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为我们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劲头高涨,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深受糟粕毒害,并沉陷其中!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各种知识参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大多数小学生反映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很多学生会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精神恍惚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我的德育教育工作重点!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基本操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如果老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都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填好上机记录、关机并且摆好键盘、鼠标和桌椅,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四、在安全使用计算机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此外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常见的病毒,各有什么危害,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检测和消除这些病毒。可通过实例(欢乐时光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可要求学生围绕“病毒”这一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主题讨论会。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协作精神,渗透德育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培养出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创造型人才,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在信息技术课中进一步加强渗透德育教育。在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

篇2:小学德育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数据收集复习的有关知识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

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复习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

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篇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一、将德育摆在语文课堂人文性的重要位置

学生进入课堂的第一天, 也是他们了解世界、认识自我、形成独立人格的开始, 因此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段入手,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安排了许多这样的文章。从低年级的《锄禾》《蜗牛的奖杯》……到高年级的《师恩难忘》《我们爱你啊, 中国》……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极强的人文性, 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或教育学生热爱老师, 或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或教育学生自强不息……

重视语文课上的德育, 才能使课堂更有深度和活力, 才能使学生通过文本中活生生的例子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认真钻研教材, 科学、准确挖掘文章的德育因素

1.准确挖掘作者思想。每篇文章, 都表达着作者的思想, 在进行德育前, 我们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 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如《山谷中的谜底》, 课文最后告诉我们“有时, 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 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句话表面是教育学生面对外界压力时如果不能正面抗争, 可以适当屈服和退让。对此, 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是不是面对所有压力时都要屈服呢?并非如此, 只有当我们面对那些无法承受的压力时, 在不危害他人利益、不触及底线的时候, 才可以适当屈服。

2. 教材中人文性的侧重点要抓准。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 德育的重点都不一样。如课文《我们爱你啊, 中国》, 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课文《师恩难忘》, 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育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一课一德, 一课一育, 学生更容易接受。

3.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展开, 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接受德育。例如学习《船长》一文时, 学生提出“船长为什么不和其他船员和乘客一起坐救生筏逃离呢?”这个问题, 教师就需要着重让学生体会到船长的忠于职守和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认识, 从而受到再教育, 切不可模棱两可, 让学生心中产生疑团或排斥。

三、要紧紧抓住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

不同的阶段, 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 低年级阶段, 孩子更能够接受有趣的童话故事, 中高年级阶段, 学生年龄逐渐增大, 他们更能接受从事实中感悟道理的方式, 对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 来实施德育。如:我在教《骆驼和羊》一课时, 采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 组织学生扮演骆驼、羊和老牛, 让学生从中明白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还应该看到自己的短处的道理。

在讲解课文《最后的姿势》时, 我让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 了解了“5·12”地震时的情况, 让学生充分认识那场灾难给汶川带来的灾难, 也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在灾难面前, 一心想着学生的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谭千秋老师, 培养学生在困难时帮助他人, 热爱祖国、建设更加美好祖国的道德情操。

四、德育要联系生活, 生活更要贯穿德育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 德育还应该紧密联系生活, 让学生将良好的道德带入生活中, 在生活中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如学习了《陶校长的演讲》后, 我让学生每天也给自己提提问题, 看看一天有没有收获;学习了《爱如茉莉》, 让学生养成了爱父母、关心父母的习惯;学习了《负荆请罪》后,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知错就改, 在和同学、伙伴的相处中宽容大度……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人文性强大的一面。

篇4:小学数学课堂德育的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具体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很少甚至不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事实上,情感与态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现状,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让学生的品德和智力得到双重发展,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挖掘教材,向学生渗透德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必要的教育情境,让德育教育自然而巧妙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学时,教师可选择教材中的那些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等教育。例如:如:《万以内减法》的主题图——美丽的云南,向学生介绍云南的丽江、大理和昆明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6和7的认识》中的主题图,展现了同学们认真打扫卫生的情景,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表扬图中的爱劳动的小朋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向学生介绍上海世博会,出示一些有关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再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在应用题的表述中,诸如植树造林、节约用煤气、粮食增产、激光测距等数据资料,教师也可利用来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多方面的品德教育。另外,数学在我国历史悠久,相当丰富的史料也可供我们尽可能地利用。如教算盘的认识时,可介绍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介绍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情况等等。这些事例无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其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学数学的重要意义,这样就可以深入浅出地对学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节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对村民生活水平进行调查,得到一些基本数据。如:某村一共有多少户,安装电话的有多少户等等。在新课导入时,我播放一组小记者采访村民生活水平的录像。小记者在采访中说:安装电话的居民户数占总户数的90%;购买摩托车的居民户数占总户数的65%;拥有彩电的户数占总户数的95%。使学生感到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起了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知识的愿望和自信心。新课学完后,又让同学们分小组活动,联系生活中有关百分数问题,举出种种不同的实例,把教学活动再推进一步。使学生真正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和真实。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逐渐富裕,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教育

小学的课程中,数学是最容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一门学科。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一种体现。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解决的方法是否正确,过程设计是否合理,都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觀点。如:在比较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实践,体会各自的特性。

数学知识都有内在的联系,从中也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它们既是相反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各自的特征,但正方体又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数学的解题过程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解题时要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理清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学会具体分析,做到有理有据,使学生感受到事实求是的观点。

此外,还要注重养成教育。数学的学习需要具有一丝不拘、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在学习新知时,学生要积极思考,理清思路,勇于发表自己意见。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小心验算。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做事有条有理、科学严谨的态度。

篇5:小学德育课堂

马刚

2016年9月22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泰安市小学德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培训,认真观摩了2位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聆听了新泰市教研室教研员的课程解读。通过学习,我领略了这些优秀教师的风采,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解决了很多萦绕在心间的困惑。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如何上好品德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入的领会品德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真正理解了品德课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此,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参加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1、所谓德育课堂,不是为了德育而德育,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品质。思维严谨性,要有理性精神。再次,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自己的修养。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站在讲台上,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如何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让自己的思想之源永不枯竭,让自己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终身学习,不断读书。人的一生,谁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美丽风景;每个行业的人都可以攀爬到风景无限的美丽高峰。

篇6: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库尔勒市第二小学

叶 明 霞

学 段:小 学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库尔勒市第二小学 叶明霞

关键词:小学 英语课堂 德育 渗透

内容摘要: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的培养则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确保培养学生积极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浓厚的学习兴趣、团结合作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这些对于学生全面健康发的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深如钻研教材,渗透德育。

三、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渗透德育。

四、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渗透德育。

五、创设情境,渗透德育。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不断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和频繁,21世纪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世界,掌握一门外语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必备条件。所以,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学生至少学习一门外语。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的培养则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确保培养学生积极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浓厚的学习兴趣、团结合作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 信心,这些对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也是我们作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就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谈一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育目的,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也是 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是和蔼可亲、实行民主的教师;学生最讨厌甚至内心怨恨的是那些专制的教师。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朋友,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多谈心,在教育教学中发扬民主,这样才能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信任,要相信,师生之间是心相通、情相连的,学生的心灵永远教师敞开着。如:我常常会利用大课间的时间与学生一起玩跳绳、比赛踢毽子等等,这时,你会发现学生们特别乐意参与这样的活动,慢慢地,他们会在上学和放学路上主动地与你打招呼,和你谈心,滔滔不绝,师生关系在这个时候已经变成了无所不谈的知己,这样,他们会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你的课堂。所以,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密、友好的感情双向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教育效果。

二、深如钻研教材,渗透德育。

教材是德育渗透的载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依托教材挖掘德育因素,这就必需要深入地挖掘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找到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然地渗透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大多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所以,教材中的德育目标一般也显而易见,例如:在我们学习外研社新标准(三起)第二册Module 3 Playground这一模块时,不仅要求学生熟练运用I like„„及I don’t like „„来谈论Panpan喜欢和不喜欢的运动,而且需要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使学生们能够从此热 爱体育运动,锻炼强健的体魄。再如Module2 Zoo这一模块教授中,主要通过所学语言能够说出动物名称,并简单描述它们的形态,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小朋友饲养动物、关爱动物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自觉地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这样就通过依据教材的语言知识内容的传授,很自然地转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三、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渗透德育。

新《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我认为在设计教案时,不仅明确的要体现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技能目标,而且要明确的体现出情感态度目标,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从而把知识与思想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针对小学生具有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的特点,我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常常运用pair work、group work以及PK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在学习数字时,我将学生按左右分成两组,一组报单数,另一组报双数,在我说一个数(如“二十七”)后,某一组中的27号学生应首先站起来用英语说“twenty-seven”另一组中其后面一号(28号)的学生要紧接着站起来,用英语说“twenty-eight”,不能迅速站起来或是说错了的要扣分,最后扣分最少的组为优胜。再如常用到的传话游戏、分小组拼词组句等等很多,这样,我们不仅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了巩固和练习,而且使学生增强了团结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并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学会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学会了竞争,也学会了合作,他们做事认真,责任心强,他们团结向上,积极热情。

四、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渗透德育。小学英语教学是启蒙阶段,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人们运用英语进行交往和交流以及获取信息等,必须依赖听、说、读、写,它们是重要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活动,要密切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精神等情感态度相结合,要使他们在语言技能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 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学会学习。小学阶段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适当读写。要把“听”放在首位。要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和同学讲英语,回家要做到每天必听英语录音,培养听力。经常看英文电影等。在听的基础上说,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要养成大胆讲英语的习惯,朗读和背诵的习惯,书写规范整齐的习惯,运用语言交际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等。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开端。小学生学习、掌握少量的语言知识,固然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渗透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这将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创设情境,渗透德育。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热身活动、新内容的呈现、教读、操练以及复习巩固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把德育目的贯穿于全过程。不同的环境会造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环境决定着人们的情感内容。情境教育有着强烈的感化作用,将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显著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资料、投影、录音等手段,创造感情激荡,妙趣横生的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情感体验,促进道德情感的形成。

篇7: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探索

“德育为首”已是如今教育的共识,评价教育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但人才是否有用,不仅要看其智育得到如何的发展,还要看其“德”的修养。如果一个人的“德”出现问题,那他的“智”越好,可能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新课改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并引起学生共鸣。“课课有 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句话已深入人心。我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自己美术课堂上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为 基础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位优秀的老师,不光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在教学中慢慢向学生言传做人处世的道理。而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整个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课堂教学里的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师德为先

1.教师的德高为范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作为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积极的教学风貌,有正确的言行引导,让学生正真体会到这是一门陶冶高尚情操的正规的课,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正确认知是对其进行德育自然渗透的前提和保证。

2、从细节体现尊重

上课——起立——敬礼——坐下,这似乎是我校各个班一套固定“课前”模式,但每次课堂的此环节,我都是毕恭毕敬像学生一样站直,受到学生的行礼后我会弯下 腰来,态度诚恳的鞠躬,同时向同学问好,并请学生入座。一直以来我都这样,无一列外,因为我告诫孩子们,尊重是一个相互的。此时的教师更应该放低身态,以 身作则。

二、课堂渗透

要想达到德育的自然渗透,就必须把德育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下面根据美术教材教学的安排分四部分进行阐述。

(1)欣赏与评述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1、在欣赏课中结合作品的内容及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为简洁有效的渗透方式。

每一优秀的美术作品,它都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我们美术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欣赏时要好好及时的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如在欣赏《草原姐妹》的雕塑作品时,我重点讲解的是关于草原小姐妹的背景故事,即是在冰天雪地里抗击风雪,保护集体羊群的无私奉献精神,是要让学生明白集体利益大于一切,要有集体荣誉感。在欣赏中国画《翻身奴隶的儿女》时面对一群对知识无限渴望的臧族孩子席地而坐,认真学习的场面,对比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的场景,让孩子感受和平带来的温馨,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感。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我们捍卫民族尊严的神圣职责,追求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2、结合作品创作过程及历史背景的介绍进行德育的自然渗透,这样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欣赏新石器时代的土陶品时,讲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告诉学生艺术起源的历史,让学生懂得艺术的魅力,并且正确评价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不盲目拿当今比对,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3、结合作品作者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不但能改变上课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很自然的对其进行德育教育。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让同学明白艺术家的成功都是来自与勤奋,执著。梵高坎坷曲折而又短暂的一生,可以让学生从中懂得,对艺术的追求应该坚持不懈,不管遇到怎样的处境,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要迎难而上,要相信,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4、结合当下美术的各种流派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能锻炼学生对当代复杂的美术流派及美术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现代人的特质,关注美术的情感。

(2)造型与表现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教绘画国画时,介绍中国画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学画梅·兰·竹·菊的画法时,不妨指出梅的“香自苦寒”,兰的“香远益清”。竹的“高风亮节”菊的“傲霜怒放”,让学生明白,做人也应具有如“梅兰竹菊”般坚贞高洁的品质。同时在教授学生具体绘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 样的困难,这时我们可以讲述画家学画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教育学生要勇于面对困难,并积极与之作斗争,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性格。

同时绘画的题材选择以正面的思想情感进行引导,如对水、电、石油资源的保护、温室效应的积极应对、爱好动物善待生命等。

(3)设计与应用教学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在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设计作品,告诫孩子们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观念,像立体,装饰化的设计,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废品来创造出美的作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变废为宝的神奇也让其明白这也是美化绿化环境的表现,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如贺卡制作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凝聚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表达着诚挚的祝福,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彼此的友情,从而有益于创造出和睦友善的同学,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4)综合与探索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综合”是基础教育共同探讨的问题,皆在培养和提高人对文化整合的认识和追求,如美术与音乐、语文、数学、科学的综合,培养学生形成大文化观,美术与科技与文化综合运用意识,策划意识与能力,科技与艺术双翼齐备的人格。

篇8:小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一、故事触情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 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 好奇心强, 也喜欢听故事。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充分做好准备, 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 坚定信念, 提高认识。如学《惜时如金》一文, 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 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 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 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二、设“画”诱情

俗话说:“触景生情”, 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 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 加以生动的描述,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教《爱惜粮食》这课, 我绘制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图画, 让学生边看图, 边听老师的描述, 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情境, 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三、歌唱促情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音乐, 把思想品德教学与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 能加深课文的意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 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 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 我们应该怎祥孝敬母亲, 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这样, 既加深广对课文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 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 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 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 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 深挖其思想精华, 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 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 受到教育, 规范行为, 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 学校抓校风建设时, 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 引导学生去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 明辨是非, 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 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 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 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 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联系实际融情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和灵魂, 这是由品德课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

(一) 思想品德课需要联系。

1.学生的思想实际。

2.学生的生活实际。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4.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政治文化、经济的巨大变化的实际。

(二) 怎样联系实际。

1.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现在的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改革开放等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很关心, 对国际政治经济现象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很有兴趣。此外, 学生行为习惯、思想认识能力的逐步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 教材的内容编排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教材以上学——做学生——守时——守纪律到团结同学——爱老师——爱祖国——讲卫生——爱物品这样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和深入的过程, 安排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是好动、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无知等, 若与实际特点联系起来。

2.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思想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材进行改革, 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改革才行。如对一堂好课的认知标准, 过去我们认为能做到概念、原理、能讲清楚、立场观点正确、层次分明, 条理逻辑性强, 就是一堂好课, 现在要从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上来看课堂教学。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提高应该要求认识与实践统一。为此, 教师要坚持教书与人, 确立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的观念, 有人就要了解人、研究人。根据学生的思想特色和变化了的情况施教, 加强教的针对性, 看一节好课, 除了看教师讲的内容外, 还要看课堂教学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篇9:‘德育’与小学数学课堂的交融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德育渗透

一、育人为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把德育贯穿于知识的教学中。

二、‘美是数学中无声、有力的语言

审美是形成一个人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行为的极为重要因素。然而对于“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内容蕴涵着诸多美的因素:如符号美、抽象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形式美、奇异美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学因素,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而得到的轴对称的图案,指导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去寻找学习、生活中的美。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将来就能够创造美、升华美。

三、挖掘教材,把握育人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不仅不能吃苦,反而互相攀比,讲究享受,浪费现象严重:不仅花钱大手大脚(买零食、玩具),还不能节约用电、用水,经常出现用完水没关好水龙头,做值日没关教室的灯、风扇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学习“小数学连乘”应用题后,笔者出了这样的题目:

1.水龙头一滴一滴地漏水,每小时可漏水3.6千克,每月(按30天计算)可漏水多少吨?如果是细流似的漏水,每小时可漏水17千克,每月漏水多少吨?

答案非常明确:一是(3.6×24×30÷1000=2.592吨)二是(17×24×30=12240千克=12.24吨)进而让学生了解1吨水和1度电的用途有多大:1吨水可用来发电100度;生产化肥500吨……而1度电可供25瓦电灯照明40小时,生产铅笔165支……由此让学生认识的到:一滴水一度电的作用可真不小啊!因此,要养成人走灯灭,随手关紧水龙头的好习惯。通过讨论,学生还写了一份倡议书:倡议全校同学节约用电、用水,用完水要关紧水龙头,水喝多少取多少,不能喝一半倒一半。

四、身体力行,潜移默化

数学课上,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对于培养全班同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敬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树立榜样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善于思考问题、学习刻苦,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要及时进行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坐姿,语言表达、回答问题都要完整,作业要书写工整,计算要细致、认真等。

五、接轨生活,蕴涵德育

任何一项数学教学活动都具有两个层面教育价值:一是显性的,主要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数学概念和必要的处理数学以解决问题的技能;二是隐性的,主要集中反映为具有数学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意识,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因此,数学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体现它的品德教育价值。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如(第一册数学:和大于10的加法)

师:(课件情境图)小华的妈妈过生日时,小华从下面的商品中挑选了几件作为礼物送给了妈妈。假如你有20元钱,妈妈过生日时,你会从以下商品中挑选哪几种作为礼物送给妈妈?

A、发夹:7元一个 B、电子表:9元一只

C、贺片:2元一张 D、手套:6元一副

E、鲜花:1元三枝 F、音乐盒:8元一个

礼物:( )、( )、( );

所用钱数(列式计算):

所剩余钱数:

生1:妈妈生日那天,我会买一个发夹、一副手套的六枝鲜花送给妈妈。这些东西需用钱:7+6+2=15元,还可以剩下5元。

师:为什么买这些商品送给妈妈?

生1:因为我的妈妈留着长发,发夹可以使妈妈更漂亮;妈妈要做家务,手套可以保护她的手;我妈妈也喜欢鲜花。

师:你真是一个懂事、体贴的好女儿,老师听了很感动。

生2:我会买一只电子表、一个音乐盒和九枝鲜花送给妈妈。买这些东西需要用钱:

9+8+3=20元

师:说说你为什么买这三样礼物送给妈妈?

生2:因为我要给妈妈买20元的东西。

师:哦,你把带的钱全部给妈妈买礼物,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

在这课例中,显性教育价值是计算数学问题:隐性教育价值是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即向学生渗透了对人的发展来说很重要的感恩教育。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无论以什么方式方法,都要使德育与小学数学课堂相交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蔡伟森.《如何营造和谐灵动的数学课堂》.福建省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论文汇编,2009.2

[3]杨晓芬.《感受·欣赏·表现·创造数学之美》.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2008.5

上一篇:保险公司见习经理竞聘下一篇:有关原点作文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