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课堂

2024-04-23

中小学德育课堂(共9篇)

篇1:中小学德育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新课程的普及实施,很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伴随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开展以后,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不约而同的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让孩子们健康地学习成长。

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日益熟练,他们从现代化信息中所接收到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教给学生正确收集信息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使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生来说,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有利于学生学习应用现代化的技术,使学生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现代网络技术中传播的信息不全都是有用的,甚至有些是有害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因而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是必要的。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培养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现实的意义。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在初步认识计算机和了解它的应用时,我给学生讲解了我国现在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并与他们一起共同展望计算机未来的应用和发展,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充满信心,以此来正确引导他们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并牢记用信息技术知识为将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对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又结合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信息技术存在的差距,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信息技术和民族软件的发展与一些发达的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引导我们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为我们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劲头高涨,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深受糟粕毒害,并沉陷其中!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各种知识参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大多数小学生反映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很多学生会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精神恍惚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我的德育教育工作重点!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基本操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如果老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都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填好上机记录、关机并且摆好键盘、鼠标和桌椅,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四、在安全使用计算机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此外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常见的病毒,各有什么危害,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检测和消除这些病毒。可通过实例(欢乐时光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可要求学生围绕“病毒”这一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主题讨论会。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协作精神,渗透德育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培养出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创造型人才,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在信息技术课中进一步加强渗透德育教育。在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

篇2:中小学德育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数据收集复习的有关知识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

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复习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

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篇3:中小学德育课堂

一、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重智育教育, 轻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导力量, 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影响力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一些学校教育宗旨已经偏离了其基本的轨道, 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心往往只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 根本无暇顾及青少年“仁”“爱”“善”的传统道德教育, 也很少关注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学校为了发展, 为了获得上级行政部门和社会的认可, 拼命地抓智育;教师为了生存, 为了在学校和社会站稳脚跟, 也只能是苦干加巧干地去提高学生成绩。在应试教育中, “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重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是极少的。”相对于智育工作来说, 德育的阶段性目标不明显, 也缺少与之配套的评价措施。

(二) 重课堂教学, 轻实践体验

课堂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 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化教学方法的影响, 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 把生动复杂的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 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得失的唯一坐标, 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传授, 有的教师简化或干脆省略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德育的探究过程完全成了一句空话。

(三) 重学校教育, 轻家庭教育

家长对子女的的期望与教育出现畸形现象, 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目标很高, 但自身的教育水平却有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物质上舍得投资, 不让孩子做一点事吃一点亏, 只要孩子一心学习, 考上重点中学。家长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方式, 导致对孩子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从不关注, 往往指责多鼓励少, 打骂多教育少, 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 在育人上适得其反。近几年, 学生结构中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寄养子女数量多。据学校调查统计, 在我校有71.8%的学生父母长年在外打工, 平常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二是个体户的子女增多。三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数量增多, 有8.5%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这些各具特点的“三多现象”造成家庭教育难以实施健康正确的教育方法。据调查有97.1%的学生表示, 与父母的代沟很大, 平时几乎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或几乎无话可说。

二、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 转变德育观念, 开展德育教育

目前, 由于受社会和家长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 有人认为德育可有可无, 是“虚”的, 不能促进教学成绩的提高, 认为“德育无用”。虽然学校教育不能直接改变社会现状, 但是学校可以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 从而间接对社会现状的改变发挥积极作用。教育者要做的不是消极观望等待, 更不能无所作为地空发牢骚与不满, 而应该沉下心来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 从而积极推进学校德育改革。通过学校德育主题文化活动向社会开放, 寻求社会的支持、理解与认同。

(二) 健全队伍建设, 推进德育教育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 学校应重视德育队伍的思想建设。使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改变过去的经验型、封闭式教育, 如保姆式教育、训斥体罚式教育、灌输式教育等。

1.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意识。

2.要树立尊重、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以帮助他们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技能。

4.在选聘班主任的时候, 高度重视对教师的人品、作风、敬业精神、能力等的考察, 确保教师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出类拔萃。

(三) 注重活动引领, 强化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要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校和班级要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 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1.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注重知、情、意、行与和谐统一, 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

2.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他们不断地认识自我, 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精神教育、民族主义教育为主题, 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自力更生,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4.要加强法制教育, 积极引导, 争做文明学生。学校要坚持上好法制教育课, 教育学生知法、守法, 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5.要重视校园宣传, 让学生从身边可以感知的事物开始, 充分挖掘本地德育资源, 创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学生要正确应用网络等媒介, 学习优秀的绿色文化。

(四) 密切家校联系, 促进德育教育

抓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 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农村中学要办好家长学校, 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 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机构, 定期召开家校委员会会议, 研究青少年思想现状和对策, 实行统一的德育内容、统一步调、统一方法和措施, 实现齐抓共管。这样既可避免存在于少数学生中的不健康思想在社会上找到“避风港”, 又可使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得到系统全面的管理。只有家校共同努力, 相互配合, 达成共识, 才能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篇4:中小学德育:从课堂走向实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学校作为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继站”,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性格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学校工作,笔者认为中小学德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正面教育引导学生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德育的主渠道。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主阵地,绝不能把这门课当副课,或被其他学科挤占。科学设计和规划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从正面教育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思想品性。其次,其他学科教师也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品质和情操,在教学中,不仅重视知识传授,更注重思想道德的影响。

言传不如身教。学校德育工作,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直接输入,教師的行为表率更是一种引导和模范。这就要求教师注重的日常行为规范,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语言上讲文明,不说脏话;行动上遵纪守法,诚信守时,说到做到;仪表上不穿奇装异服,不浓妆艳抹,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二、搞好班级管理,突出班主任作用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拥有遵纪、好学、文明、团结的良好班风,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每一位学生的行为。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班主任要做学生最贴心的朋友。“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要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保健医生。

切实抓好班级管理,创新评估机制。以集体的荣誉感来激发学生的团结意识、集体意识,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规范,提升思想品德。

强化主题班会,发挥同伴影响。活动和同伴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主要环境。要充分利用每周主题班会,通过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道德行为的教育。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同伴间互比互看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内化。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整合德育资源

优美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因此,学校要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整合德育资源。

1.每周一的晨会、升国旗仪式。认真组织,精心准备好国旗下的讲话,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

2.广播、画廊。充分利用广播、画廊、橱窗、黑板等,进行信念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板报由学生自己编辑、撰稿、书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家长会、家长学校。积极开展“校家同创”活动,家长会是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桥梁。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让家长更深入了解孩子,让教师更细致了解学生,取得家庭、学校共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四、开辟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

第二课堂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如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优秀书刊,组织学生写观后感、读后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发挥学生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增长学生的才干和知识,陶冶情操。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给学生作法制报告,组织学生参与“学法、用法、遵纪守法”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聘请心理专家、心理医生对学生进行咨询、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把心里话说出来,倾吐心里苦闷,学会调整心理状态。

注重实践。德育不是口号而是实践,不仅要把优良品德铭刻于心,更需要将其转化为自觉行为。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学雷锋日”等节日,组织学生到社区拣拾白色垃圾、义务植树、帮扶老人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感恩意识。

篇5:中小学德育课堂

为在全县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中,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起到德育工作的保障作用,现就高效课堂建设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全县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中,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全员育人”的指导思想,以“制度管理为基础”、“自主管理为核心”、“文化引领为策略”,实现教师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幸福,落实学生的自主管理。

二、工作内容

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法制教育、养成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1法制教育。学生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2、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自信、感恩、生命科学观、未来美好愿景等方面的教育。

3、养成教育。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礼仪礼貌、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4、安全教育。学生防灾、交通、食品、卫生、网络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5、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不良心理活动的矫正、心理压力的释放缓解、各种心理障碍的排解和心理疾病的治疗等。

三、队伍建设

1、德育队伍建设

(1)班主任队伍建设。认真贯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学习专业理论,加强自身师德素养,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建立完善的班主任选聘、任免制度,确保把优秀、骨干教师选聘到班主任工作岗位;建立班主任学习、培训、交流等制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业务能力与管理能力;明确班级管理“导师制”、“双班主任”与班主任家访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的整合效应,形成班级管理合力;优化班主任表彰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榜样示范作用,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

(2)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让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规范职业行为,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将学习《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列入教师的继续教育计划,把教师贯彻落实《规范》的情况列为教师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定期考核检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利用各自岗位的工作性质、内容,采用不同方式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3)家长队伍建设。通过投票选举不同层面的家长代表组建学校、班级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结合的德育机制,通过多种形式,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采用不同的方式向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定期举行学校“德育工作开放日(周)”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听课,观摩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学校发展的咨询,为学校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工作。

(4)社会队伍建设。聘请当地政法部门相关人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积极争取地方人大、政协、政府、街道(村社)、工厂、部队、文化科学等单位的支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由各条战线优秀人士组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协调社会各界支持、关心学校工作;邀请各界代表到学校、班级介绍社会、企业、事业、文化单位的工作情况,使学生了解社会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为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条件。

2、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建设

(1)自主管理机构。在校团支部、学生会、大队部的基础上成立“学校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年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自主管理班委会”等机构;学校要为学生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发挥自主性提供自主管理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进行学校、年级、班级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服务和自我服务。

(2)自主管理人员。班主任与学科教师配合组织、学生自荐、班级全体学生民主投票推选品学兼优、自律意识强、富有管理才能和兴趣的学生若干名,成为学校各层面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年级、班级纪律、卫生、活动、学习等管理工作。

(3)自主管理自愿者。自愿能够为学校管理服务的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佩戴自主管理自愿者标识,在自主管理自愿者岗位,参与自主管理。

四、工作途径

高效课堂建设德育工作途径主要包括德育课程开设、德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关爱帮扶、文化建设、激励评价等六个方面。

(一)、德育课程开设。

1、学校必须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思想品德课,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

2、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充分利用会宁地方德育资源,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视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二)德育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到德育教育基地、会宁教育展览馆、敬老院、街道办(小区)、特殊学校等地进行参观或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春游(秋游)、远足等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堂教学

1、各学科教师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要做学生的表率,课堂教学教师要分层设计可行合理的教学结构(步骤、程序等),以学生为主体、学情为主导、教师为助推,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展示、检测反馈等基本环节,在实现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同时,融合同学间情感的互换、友谊的深化、真挚的赞美,展现团队作战的精神和力量。

2、选取案例、事例、故事等要结合学科特点,具有学科性、典型性、地域性、情感性和教育性,将教育内容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学科学习中,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重视教学辅助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德育功能。

3、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选择性、实践性、体验性、教育性等类型的作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注重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实践考察,使课堂教学德育内容能够得到拓展延续;注意跟踪观察、及时反馈教学内容与学生态度、行为贴近程度及效果,引导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行为相结合,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关注问题学生的课后反应,有目的、有计划的与其谈话,耐心地咨询、辅导个别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撰写教后反思,总结经验,反思教学。

5、克服教师为公开教学、迎接检查之类而出现的言行不

一、弄虚作假教育,教会学生求知和做人。

(四)关爱帮扶

学校以正面引导为主要方式,关爱帮扶“尖子生”与“双困生”,建立关爱帮扶工作机制。

(五)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紧紧围绕课改核心理念,处处彰显课改理念、生动体现课改理念,营造育人氛围,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内心感染力,发挥文化的引领、激励、“化”人作用。

(2)要以墙壁、标牌、横幅、喷绘、文化长廊、宣传报栏、学科橱窗等为载体,采用标语、照片、框图、绘画等多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围绕课改核心理念设计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内容,精心布置,营造具有高效课堂特点的校园显性文化。

(3)要以设计体现学校课改核心理念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方式,通过建立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场所必需的制度、规则,建立固定的校史室、荣誉室、图书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创办校报校刊,开通“校园之声”广播电台,组建学生自主组织、参与的文学、科技、艺术、体育等学生活动社团,定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驱动高效课堂的校园隐性文化。

2、班级文化建设

(1)每个教室布置要自然、平静、整洁、和谐,营造出浓郁、阳光、开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2)要以墙面为载体,在室内醒目位置设计布置能够体现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标语、“学科学习小组”管理牌、班级寄语栏、班级学生风采展示栏等;每个教室要设置读书角,摆放花草,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箱等;班级走廊固定布置班级目标管理牌和班级风采展示栏。通过精心布置,极力营造具有高效课堂特点的班级显性文化。

(3)要以设计班名、班徽、班训、班歌、班旗等为方式,通过开展学生自主组织、设计的 “星”评选等班级活动,营造高效课堂班级的隐性文化。

3、班级学科学习小组文化建设

(1)确立班级学科学习小组内部自主管理机制和制度。

(2)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小组奋斗目标,拟定组名、口号、组训、组规、组徽、组歌等。

(六)激励评价

1、教育局对学校德育工作主要从学校德育组织管理、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效果与绩效等方面进行评估。

2、学校制定《班主任常规工作量化考核办法》《中小学教师师德问卷调查》,运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等,作为对班主任、教师、学生德育管理的重要依据,促进德育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

3、实施德育工作过程性多元评价,全面提高德育质量。学校层面按月、学期、学年分阶段开展“文明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交流之星”、“管理之星”、“劳动之星”、“体育之星”、“书法之星”、“才艺之星”、“创新之星”、“阳光小组”、“阳光小组长”、“阳光班级”、“育人概模”等评选活动;教育局层面每学年开展“优秀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育人概模”、“先进班级体”等评选活动,五、工作要求

(一)、德育工作管理要求

(1)成立高效课堂建设学校德育工作校长负责机制。

(2)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3)制定学校常规德育工作各项制度。

(4)制定政教处、教研室、共青团、少先队等学校德育工作职能部门职责。

(二)德育工作常规要求

1、月德育常规工作

(1)召开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例会。

(2)召开团(队)会、主题班会。

(3)定期向各级新闻媒体和会宁县宣传工作平台(《会宁县电视台(教育频道)》、金色教育网、《会宁教育》等)投稿,加强学校德育宣传工作。

2、周德育常规工作

(1)每周一(重大节日)早上严格按照出旗、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三步程序举行升旗仪式。

(2)隔周分级召开班主任例会。

(3)确保每周召开班(队)会,任何学科不得挤占班(队)会时间。

(4)每周进行一次校园清洁大扫除活动。

3、日德育常规工作

(1)落实校服、校徽(牌)佩戴制度。

(2)落实一日“两操”活动制度。

(3)落实一日“两扫”卫生保洁制度。

(4)落实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运动。

篇6:让小学美术课堂充满着德育的气息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见缝插针地渗透德育,不但让小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还可以让小学生随时随地地受到教育,使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是在课前准备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课前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对小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素质方面的一个很好的教育渠道。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在渗透德育时,要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在《云儿朵朵》的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带领小学生来到郊外环境中,观赏蓝天白云的美景,引导小学生充分感知大自然的美。通过现场实地感悟,小学生们充分体验到了和谐自然的美丽,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二、是在新课导入中生动地渗透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前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中学,趣中练,由兴趣变志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技能与身体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教学目标。

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并进行比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在《小画框》课程中,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比赛制作组合物体,要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个人的聪明才智,团结合作的那组做得又快又好,没有一起制作的那组相对要慢些。我带领学生一起合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教育引导小学生立志团结互助,共创美好明天。

篇7: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钟祥市石牌镇贺集小学 苏小菊《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去”。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而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当今的数学课堂开始注重德育的渗透,在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那么,在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德育呢?通过一些学习,我对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有效备课精选教学素材,是构建和谐高效数学课堂的前提,也是渗透德育内涵的必备条件。

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备学生怎样“学”,更要备如何在精心设计的学习过程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为了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实不光我们的数学教学

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更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如:在教学2、5、3的倍数特征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奇数偶数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奇数偶数的运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做一个有心人。

再如:学习“分数的意义”,理解“长江干流约五分之三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五分之三的意义时,我从中贯穿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由此可见,一幅图片、一个数字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是非常深广的。作为教师应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二、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数学与艺术的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图形的变换》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艺术家们利用几何学中的旋转、平移和对称的变换,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镶嵌图案,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

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渗透德育。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而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统计例2: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奖金牌情况的复式统计图时,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和交流汇报,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国则趋于平稳,并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的不断强盛,从而激发爱国情感。

再如:教学分数的产生时,数学在我国历史悠久,相当丰富的史料也尽可供我们利用,为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比如在学习分数时,让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

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三千多年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就有关分数的记载。我国大约在两千年钱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已经记载有一年(以天为单位)比365天还多一点,多出来的接近天,出现了分数的运算及用分数表示一年的天数等内容。可见,分数及运算在我国出现也很早。从而使同学们知道我国不愧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人民是最聪明的,最有智慧的。告诉学生,他们是祖国的希望,还有许多科学的奥秘等着他们去探索去揭开,鼓励他们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我还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膊,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四、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和进行抽象推理的能力时,充分运用教材德育因素的基础将它们适当加以拓宽、加深。例如在解决小数应用题“学校食堂每周要用掉1200双一次性的筷子,每双筷子0.03元,每周用掉的筷子一共多少钱?一个月呢?”这个问题时,结合应用数学知识

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解决“1公顷松柏林每天分泌杀菌素30千克,24.5公顷松柏林31天分泌杀菌素多少千克?”时,我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做一个植树护林的小卫士。

五、合作学习,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学教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方式。如:在教学“找次品”一课时,我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方案并总结出方法,然后组长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下书写出一种优良的方案。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讨论,既可听别人的想法,又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还可以总结出更全面的方案或知识,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又能取别人之长。

篇8: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一、将德育摆在语文课堂人文性的重要位置

学生进入课堂的第一天, 也是他们了解世界、认识自我、形成独立人格的开始, 因此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段入手,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安排了许多这样的文章。从低年级的《锄禾》《蜗牛的奖杯》……到高年级的《师恩难忘》《我们爱你啊, 中国》……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极强的人文性, 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或教育学生热爱老师, 或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或教育学生自强不息……

重视语文课上的德育, 才能使课堂更有深度和活力, 才能使学生通过文本中活生生的例子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认真钻研教材, 科学、准确挖掘文章的德育因素

1.准确挖掘作者思想。每篇文章, 都表达着作者的思想, 在进行德育前, 我们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 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如《山谷中的谜底》, 课文最后告诉我们“有时, 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 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句话表面是教育学生面对外界压力时如果不能正面抗争, 可以适当屈服和退让。对此, 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是不是面对所有压力时都要屈服呢?并非如此, 只有当我们面对那些无法承受的压力时, 在不危害他人利益、不触及底线的时候, 才可以适当屈服。

2. 教材中人文性的侧重点要抓准。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 德育的重点都不一样。如课文《我们爱你啊, 中国》, 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课文《师恩难忘》, 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育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一课一德, 一课一育, 学生更容易接受。

3.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展开, 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接受德育。例如学习《船长》一文时, 学生提出“船长为什么不和其他船员和乘客一起坐救生筏逃离呢?”这个问题, 教师就需要着重让学生体会到船长的忠于职守和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认识, 从而受到再教育, 切不可模棱两可, 让学生心中产生疑团或排斥。

三、要紧紧抓住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

不同的阶段, 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 低年级阶段, 孩子更能够接受有趣的童话故事, 中高年级阶段, 学生年龄逐渐增大, 他们更能接受从事实中感悟道理的方式, 对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 来实施德育。如:我在教《骆驼和羊》一课时, 采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 组织学生扮演骆驼、羊和老牛, 让学生从中明白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还应该看到自己的短处的道理。

在讲解课文《最后的姿势》时, 我让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 了解了“5·12”地震时的情况, 让学生充分认识那场灾难给汶川带来的灾难, 也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在灾难面前, 一心想着学生的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谭千秋老师, 培养学生在困难时帮助他人, 热爱祖国、建设更加美好祖国的道德情操。

四、德育要联系生活, 生活更要贯穿德育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 德育还应该紧密联系生活, 让学生将良好的道德带入生活中, 在生活中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如学习了《陶校长的演讲》后, 我让学生每天也给自己提提问题, 看看一天有没有收获;学习了《爱如茉莉》, 让学生养成了爱父母、关心父母的习惯;学习了《负荆请罪》后,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知错就改, 在和同学、伙伴的相处中宽容大度……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人文性强大的一面。

篇9:小学数学课堂德育的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具体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很少甚至不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事实上,情感与态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现状,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让学生的品德和智力得到双重发展,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挖掘教材,向学生渗透德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必要的教育情境,让德育教育自然而巧妙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学时,教师可选择教材中的那些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等教育。例如:如:《万以内减法》的主题图——美丽的云南,向学生介绍云南的丽江、大理和昆明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6和7的认识》中的主题图,展现了同学们认真打扫卫生的情景,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表扬图中的爱劳动的小朋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向学生介绍上海世博会,出示一些有关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再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在应用题的表述中,诸如植树造林、节约用煤气、粮食增产、激光测距等数据资料,教师也可利用来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多方面的品德教育。另外,数学在我国历史悠久,相当丰富的史料也可供我们尽可能地利用。如教算盘的认识时,可介绍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介绍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情况等等。这些事例无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其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学数学的重要意义,这样就可以深入浅出地对学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节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对村民生活水平进行调查,得到一些基本数据。如:某村一共有多少户,安装电话的有多少户等等。在新课导入时,我播放一组小记者采访村民生活水平的录像。小记者在采访中说:安装电话的居民户数占总户数的90%;购买摩托车的居民户数占总户数的65%;拥有彩电的户数占总户数的95%。使学生感到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起了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知识的愿望和自信心。新课学完后,又让同学们分小组活动,联系生活中有关百分数问题,举出种种不同的实例,把教学活动再推进一步。使学生真正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和真实。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逐渐富裕,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教育

小学的课程中,数学是最容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一门学科。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一种体现。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解决的方法是否正确,过程设计是否合理,都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觀点。如:在比较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实践,体会各自的特性。

数学知识都有内在的联系,从中也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它们既是相反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各自的特征,但正方体又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数学的解题过程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解题时要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理清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学会具体分析,做到有理有据,使学生感受到事实求是的观点。

此外,还要注重养成教育。数学的学习需要具有一丝不拘、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在学习新知时,学生要积极思考,理清思路,勇于发表自己意见。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小心验算。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做事有条有理、科学严谨的态度。

上一篇:关于难忘的围棋比赛作文下一篇:苏翊鸣个人简介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