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课堂教学德育

2024-05-17

职校课堂教学德育(精选9篇)

篇1:职校课堂教学德育

怎么提高职校德育教学实效性论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德育课教学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把新的教育理念、思路、内容与方法融入德育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了德育课教学“以人为本、专业起步、重在发展、科学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调查表明,目前中职德育的教学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有近80%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一般甚至是枯燥乏味。中职德育课课堂现状大都是教师认真备课,辛苦上课,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课堂教学“死水一潭”,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可以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针对中职德育课的现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每一个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思考并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问题。

1挖掘典型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德育要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必须要在挖掘素材上下工夫,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时能够学以致用。课本上的一些道理学生听起来往往觉得比较抽象、空泛,从而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讲课时就要时常引用鲜活的实例,调动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选取素材时要精心筛选,不能随便捡几个敷衍了事。很陈旧的例子难以反映鲜活的现实生活,对阐述、理解理论毫无帮助,也很难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信服感。我们要找那些典型的、真实的、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事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理论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找案例在课堂上阐述、讨论,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提高,教学能够有效进行。如我在讲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时,引入近期发生的多起幼儿园教师严重疏忽而致学生死亡的事例,学生听得很投入,并且深感震惊,他们对这些身边的事例讨论得很深入,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的重要性有了真实的认识,接受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水到渠成。在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我采用了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模拟市场的教学模式,以商场的服装随着季节不同价格的变化、当地的液化石油气的价格变化、空调的价格不断调整与生产关系等为例创设问题情境,材料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并且体现地方特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情景游戏,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得到了保证。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主动学习

连续三年新生开学时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能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对以往德育课学习的评价是:“最不喜欢”、“实用性最差”“、内容偏多”等。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分强调趣味或半途而废等不利因素,老师应及时调控和引导,自主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于学习实践中,学习效率会显着提高。例如在讲述“把握现实机遇,发展职业生涯”时,我让学生分组收集比尔盖茨各个年龄阶段的素材,参考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如职业生涯的特点、职业理想的作用、职业生涯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立足本人实际,发展职业生涯等,分组讨论比尔盖茨各个阶段的特色,教师关注每个小组讨论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最后各小组汇报成果,学生认识到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的道理,同时也意识到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自己应该为将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得多。

3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传统的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合中职学生,教师应该想办法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中我发现“小课堂、大社会”的实践课比较受学生欢迎,实践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达到既巩固理论知识又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实践课的具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主题辩论、模拟法庭、职业生涯设计、社会调查、志愿者行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会拉近他们和德育的实际距离,学生不再觉得德育课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课既要重内容又要重形式,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例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内容比较抽象,靠老师灌输式的说教效果肯定很差。于是我就组织一场辩论,先确定辩题,明确正、反方观点。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辩论的规则,然后自由分成正方反方,推荐辩手,围绕本方观点寻找材料。学生的一系列准备及时告知教师,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在自由热烈的辩论中,学生以自己认为有人生价值的人物作为材料证明本方观点,感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最后教师就整个过程做出点评,肯定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在准备、辩论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目的水到渠成。通过辩论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自信、口才、胆识和个性得到训练和培养,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德育实践也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宪法、民法和刑法为基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法庭旁听相关案件的庭审过程,采访庭审法官和有关当事人,这对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法律条文非常有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实践的结果检查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4建立有效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

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也可以促进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既能增进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德育课程服务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要求。有效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口试、答辩等多种考核方法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仅是德育课老师、班主任,还包括学生自己。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班主任的参与也是德育课评价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意识进行评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体现考核的全方位、统一性、独立性与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

(3)评价范围广泛化。德育的评价范围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渗透到学生所有的德育范围,通过对学生知识、情感、意识、信念、行为等多方面的评价,实现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知识到行为,从行为到情感,从情感到心理,从心理到意志的综合评定。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肯定,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共同成长

发挥德育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教师是关键。职校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课教师更是如此,在学生面前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你课堂上讲要文明礼貌,不能随地吐痰,刚下课,你出了教室门就是一口,好了,你所讲的其他内容,学生也不信你的了。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来自于他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高尚的道德素养赋予教师以责任心和爱心,只有在责任心和爱心的推动下,教师才会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进而追求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创新,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以上是我在德育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劳动,没有什么现成的公式和模式可以套用,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和反思。

 

篇2:职校课堂教学德育

李海霞

(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山西晋城 048000)

摘要: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老师辛辛苦苦地教育学生,想让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素养、品格高尚的新一代社会公民,而学生却往往不领情。有的学生上德育课逃课,有的学生上德育课看小说或做其它,有的甚至还会有抵触情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老师们“一切为了学生”,但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回报与理解呢?追根溯源,主要是德育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评价方法需要认真的进行反思与改进。关键词:职校;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77-01

一、德育课教学应该体现出人文情怀理念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

极性。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意识的人,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行动者,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这种尊重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要一味的将教师的认识理解强加给学生。

(二)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十个指头长短不一,学

篇3:让中职校德育课堂活跃起来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师生关系,兴趣

德育课是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大多数原理较抽象, 偏重于说理的内容较多,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上学生对学习德育课的目的认识有偏颇, 思想上不够重视, 方法上偏重于死记硬背, 不能把所学原理与日常生活实例相联系, 从而使思想德育课的功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面对这种状况, 教师只能狠抓课堂教学, 让德育课堂活跃起来, 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那么, 怎样才能使思想德育课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 谈谈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活跃德育课课堂气氛的前提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学, 师生间缺乏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精神、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交流。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权威, 只是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业务工作关系和主客体关系。实践证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友好的关系, 有利于创设一种积极主动、激发创造欲的情境,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起着重要作用。

(一) 教师要走下讲台, 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

古人曰:“亲其师, 才信其道。”在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观念, 放下“架子”, 走下三尺讲台, 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生活中, 教师要利用空闲, 多接触、了解他们, 倾听他们的心声, 关心他们的疾苦, 排解他们的困惑, 与他们做朋友, 从内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二) 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

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 唯有“己正”学生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爱岗敬业、人格高尚的教师更能激起学生的崇拜, 增强学生的信任感。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脚踏实地地对待本职工作, 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 教师还要加强人格魅力建设, 努力提高个性修养, 真正达到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 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完美统一, 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统一, 从学识和人格上征服学生, 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崇敬感, 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在这利益至上的年代, 讨价还价已经成了大多数非商人的职业原则, 教育也不例外, 虽然我这两年担任的都是理科班的德育课教学, 班级多, 报酬微薄, 典型的“钱少话多”, 但我从没对工作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凭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 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活跃德育课堂气氛的关键

恩格斯指出:“就一个人来说, 他的行动的一切活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 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和动机, 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就是兴趣, 只有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得到激发。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认真挖掘课程资源, 充分发挥个性优势, 精心组织,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通过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就像磁铁一样, 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一石激起千层浪”, 让课堂一下“热”起来, 使学生在瞬息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 激起思维的涟漪和浪花, 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合作探究新知。在教学时, 我十分注重每节课的导入, 有时通过复习以旧导新, 有时通过设疑制造悬念, 有时利用时事开门见山, 有时设置情境引人入胜, 有时利用故事、歌曲激发好奇……恰如其分的课堂导入, 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中。

(二) 设疑、解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 思维以疑问为起点, 有疑问才有思维, 经过思维才能解疑, 有所进步。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善于通过设疑、释疑、解惑, 引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体验,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 通过体验激发兴趣。

荀子曾说: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 “不闹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 借助一定的实物教具, 通过学生体验等方式, 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促使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四) 利用语言激发兴趣。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 就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德育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练、准确、清晰, 生动形象、幽默风气、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 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促进学生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思想德育课的实效性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让学生动起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以体现, 关键是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动起来了”, 即动口说, 动手做, 动脑想。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本人去思考。”为了让学生动起来, 我除了采取日常提问外, 还采取课堂讨论、辩论、激情演讲、实物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欲望, 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动起来”的乐趣, 以及“动起来”的成就感。

篇4:职校德育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实践 德育教学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70-01

德育课程是职校教学内容之一,因为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职校都运用翻转课堂进行德育教学,符合学生特色学习的要求,实现了课外知识的延伸,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完善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翻阅大量资料,关于翻转课堂在职校培养学生德育的方面,总结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中职校德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过内容,要求中职德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加以注意,也要有体验式教育、并且养成教育也不可或缺,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行为培养三者相结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和为学生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换句话说,职校德育翻转课堂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发展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硕果,真正摆脱了以往德育课堂的枯燥无味,学生十分厌学的状态,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模式得到了拓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实力。

二、职校德育课程的翻转课堂的实施

虽然传统的德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不能让学生百分百的投入课堂当中,导致德育教育固步自封,一直不能突破传统束缚。然而,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既在教学本质上实现了突破,还符合学生的成长的规律,真正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所有学习需求。职校德育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且知识的传授与知识内化都是需要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以下是我对职校德育翻转课堂实施的几个方面分析:

1.课前联系生活实际,制作相关的课件

教学视频的制作是职业学校德育翻转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教师制作相关的课件时,要从学习的重点与侧重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一种感同身受中学习知识,解决学生不明白、不理解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便于学生学习的目的,实现本质上的“翻转”。例如,我们宣传安全教育时,我们无论用多少事实案例,知识安全理论来讲解安全重要性时,同学们都不以为然,收到的效果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教师不如利用课前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去观看相关的视频,给学生最直观的体会,然后再去讲解安全的重要性。

2.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便于自主学习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是职业学校德育翻转课堂教学中的一大特色。翻转课堂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模式,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广阔性和资源信息的流通性,收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的信息,然后进行筛选归类,最后整合构建成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内容实现自我学习。

3.师生互动协作,创造学习氛围

当然,构建德育资源共享平台,缺少不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所以,师生互动协作也是翻转课堂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合作,不但使得德育翻转课堂上有了更多的学习气息,也会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学生学习的欲望更强烈,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德育翻转课堂上我们学习新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协同合作,共同探讨,那么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时间要比平时减少一半。因此,我们要重视起师生互动协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考

职校德育教学中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相比较,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导性,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发挥空间。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改变,既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职业学生发展的需求。职校德育翻转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给了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带来了新生机,还让我们认识到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为其他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希望。

总而言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经济如何发展,培养学生德育教育都是学生时代的主要教育课程,同时培养德育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继续丰富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实施翻转课堂,争取早日完善德育工作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将我们的德育教育事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玉欣,“翻转课堂”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实践初探,现代教学,2015

篇5:职校课堂教学德育

摘要:职业学校只有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才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发展。作为体育课来说,同样肩负着培育人才的重要地位,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培养的学生不仅体格好,更是精神棒,那才能成为一名社会亟需人才。

关键词:德育渗透;体育改革

国家的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品德、技能上都能胜任国家的需要。而前提就是有着优秀的身体素质,有着坚韧不拔的信念,有敢于吃苦、善于吃苦的精神。因此,作为一名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更要重新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地位,意识到体育教学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到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由于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刚从初中升入中专,他们的学习习惯较差,不喜欢老师的束缚,只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对于体育课来说,在他们眼里,更是玩耍的时间,根本不去想着要去掌握一些必备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正确的运动技巧等,所以,对待体育课非常随意,这也直接导致体育老师不去认真备课,就是放羊式的教学,上课随意性很大,这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体育课的达成目标非常低。这又怎么能培养出体格健壮、意志坚定的技能人才呢?其实,如果我们能用平等的思维去看待中职生,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在心理上已经日趋成熟,自尊心非常强烈,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对未来也有自己的思考,思维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性,初步形成辩证逻辑思维,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他们喜欢探讨事物根源,对别人的见解和习惯性的看法不轻信服从,喜欢争论与怀疑,活动中愿意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这是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但是,他们控制力较差,叛逆心理较重,如果没有体育老师正确的认识和行为,那就会使局面不可控。综上所述及特点,应充分把握学生的优点,逐渐克服缺点,只有使学生思想步入正轨,才能使他们热爱体育,正确看待体育课,为此,笔者把德育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帮助他们心智的成熟,以促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上好见面第一节课

每次开学,第一节体育课一般安排在室内进行,而充分利用这次室内课,一方面和学生进行亲切互动,使学生了解教师,接受教师,形成亲切感。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力,让学生懂得“生命在于运动”。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理解别人,能够承受挫折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要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课不只是单纯的玩,而是要有计划的玩,玩的开心,同时玩的有益。明确课堂常规,加强考勤检查,对体育课认识有错误的学生要教育其端正认识。

二、培养严格的纪律观

只有培养严格的纪律观,才能使后续教学逐渐正常化。一般来说,职业学校学生纪律观念差,那对待体育课更是“无比自由”。体育老师要获得学生的尊重,在学生中产生威信,那必须强调纪律性。纪律是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的保证。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这一阶段如果抓不好,以后出现混乱局面就不易收拾。体育教师一方面要以身作则,比如提前到操场候课,着装到位,准备好本节课活动器具,表情严肃但不缺乏亲和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班干部和体育课代表的作用,要对他们进行辅导,明确责任,加强考核,从第一节室外课开始就严肃纪律,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要通过借助体育锻炼的形式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也要加强课后和他们的沟通。

三、体育课堂寓教于乐

为了帮助学生明确体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体育在学生时期的作用,对个人的影响,以及对个人的终身作用,使学生真正爱上体育,并在体育课中培养良好习惯。一方面,要注重全员参与,可通过组织整修操场,布置和收还器材,规划场地,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另一方面,组织活动的时候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注意保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为了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保持激情,体育活动要多安排些娱乐性的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放松身心,调节身心,转移紧张心理。也应该根据男女生的心理特点,最好是采取分组教学、分组活动,以有利于安排活动项目,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在上述活动完成后,可根据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安排一些比较复杂、技术性强的动作,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意识。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适当增加健身、健美等活动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消除脑力劳动的疲劳感。

四、探索引入户外团队拓展项目

为了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勇往直前的品质和团结互助,永争第一的团队精神,体育老师可充分借鉴当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户外团队拓展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体育老师应该设计适合在学校开展的和符合学生年龄层次的项目,然后根据每个班级学生构成和特点,精心分组,并要推出奖罚机制,重点强调对团队作用的考核。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团队拓展项目,使学生在团队活动中激发情感,培养合作意识,提升荣誉感,这样定能使体育锻炼和德育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五、体育考核灵活多样

篇6:努力发挥职校德育课的德育功能

努力发挥职校德育课的德育功能

职校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在整个职校的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合格人才和实现职教培养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充分发挥职校德育课的德育优势,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职校德育课应注意如下几方面:一、适时而变,通过调整德育课程的设置顺序,促使学生尽快形成相应职业思想;二、制定德育课德育序列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三、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正视现实;四、教师要树立双主体性德育观.五、重视对学生提出行为规范的要求;六、树立新型的德育质量观,建立突出内在素质、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制度.

作 者:邱泽炳 作者单位: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广东,521031刊 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英文刊名:DUYUXI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适时而变 德育序列 转变观念 双主体性 新型德育质量观

篇7:职校德育工作新思考

王 伟

辽西技师学院 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长期的重点工作。面对如今中职学生状态,要搞好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德育针对性要加强,德育队伍要过硬,德育环境要优化,德育工作要制度化等问题,都必须落到实处,才能使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顺畅开展。

关键字德育;针对性;队伍;环境;制度化

“校以育人为本,学以做人为要”。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在不断更新进步的社会环境下,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也同时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要求,需要在漫长的德育工作道路上积极探索。

一、德育工作的针对性问题

1.针对当今中等职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校学生的成长经历差异,越来越大,单亲或隔辈抚养的学生比例一直是上升趋势,或被宠爱、或被冷落,使之“千姿百态”、情况复杂。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首先要针对当前的学生心理特征,往往几年前的方法,现在不能奏效。有的放矢、恰到好处、急缓适度等,都是有针对性的具体原则和方法,旨在真正有效达到育人的目的。

2.针对中等职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疲劳。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首先就面对认知能力很低,同时厌学、厌课,无约束力,无自信心等。所以要站好德育课的讲台,就要有针对性地改变德育授课方法,填充兴趣元素,不吝惜夸奖言辞,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才能充分发挥德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3.针对中等职校学生所学专业。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形成的职业风采就不同。班主任要时时抓住这一特点,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即除专业能力之外,要特别重视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风貌。

4.针对中等职校学生择业观和就业发展。在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每个学生都要接受社会的挑选,并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发展。这就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校期间就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这类问题,是学校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德育保障。

三、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

德育工作队伍的职业素质,关系到德育工作的成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德育工作队伍,是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1.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挂帅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发挥党委、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师资培训、学习计划。并提倡和营造全员关心、人人有责的氛围。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对班主任的要求,除思想修养好的、热爱学生管理、有较强沟通能力外,还要求班主任教师,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从业教育等。

3.发挥组织作用。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只靠班主任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党、团组织及学生会等,都是德育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把德育工作落实到每个角落,才能取得整体的、全面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环境问题

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催化和影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搞好德育环境,对于学校就是搞好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家庭、社区的沟通渠道建设。

1.搞好校风建设。校风建设首先要发挥校长的作用。校长是一校之魂,在校风建设的过程中,校长要率先垂范,集学校风格于一身,集学校光华于一身;其次是校训的作用。校训是学校对师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还有就是榜样的作用。学生的效仿心理很强,他们在相互比较、模仿中成长,最易受环境影响,所以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好典型和榜样;最后是奖惩的作用。严格的奖惩制度是良好校风形成和维持的保障。好的行为要肯定、表彰,对不利校风的作法要批评、处分,确保学校风气健康发展。

2.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软环境。校园文化能够展示学校的整体风貌、反映出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也是师生共同行为和心态的体现,最终反映出学校长期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的结果。学校应该让每个墙壁都能“说话”,每个设施都有人文理念,并且注重校园文化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培养和熏陶学生的职业精神。

3.与学生家庭、社区沟通渠道建设。虽然家庭和社区不在学校涉及的范围,但家长会、联席会等方式,建立一个与家长、社区沟通和联系网络,经常了解学生的校外生活,尤其是“特殊”学生的状态,有助于抓住德育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通过“共建”、“互助”、“联谊”等方式,关注校园外的学生所处环境,使学校德育工作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四、德育工作制度化问题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加强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使此项工作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两个“三”工程,有利于德育工作的细化,即三勤教育和三帮制度。

1.三勤教育。由于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增多,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的惰性十分突出,故在教育上强调一个“勤”字,以逐渐形成一个勤奋向上的学习风气。这三勤之一是“学习要勤思”,“学而不思则罔”,勤思才能熟记;之二是“练工要勤作”,只有刻苦勤练,才能使操作达到熟练,才能形成技能;最后是“生活要勤俭”,这里提倡的还是传统教育,在生活上注重培养学生勤劳、卫生、节俭的生活作风。

2.三帮制度。一是老生帮新生,体现在校内外活动上、团委和学生会工作上、学习上及在生活上。二是好生帮差生,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技能好的学生帮助技能差的学生,形成一帮

一、互结对。三是科任教师帮带后进生,一个学习团体,在各方面中有好、中、差之分,我们采取一个科任教师帮带数名学生的方法,既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又减轻了班主任的压力。后进的学生进步了,班级就得到整体的提升,从而改善了整个学校的德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恩友等.最新蓝领人才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及教学质量评估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职业教育出版社,2010

篇8:浅析职校德育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涵义

情感教育是根据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情感素养提出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各种积极的影响,旨在丰富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情感机能和能力健康发展,以及培育他们良好的情感品质的过程。

二、情感教育在职校德育课堂中运用的现状

从目前职校德育课堂总体情况来看,学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特别是政治课或者说德育课,因为他们总觉得老师是在讲大道理,对他们以后的就业没有特别大的帮助。而老师也觉得课难上,觉得情感教育无法在这些学生身上实施,以致情感教育在目前的职校德育课堂有一定程度的缺失。这表现在:

1. 目前职校生情感的缺失严重。

职校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不健康的家庭、缺失亲情,对父母存在冷淡、怨恨情绪,导致“代沟”加深。由于丧失了正常交流、宣泄的途径,他们往往心理抑郁,性格孤僻,情感淡漠,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自控能力差,厌学,不求上进,有的迷恋网吧、游戏机、台球室等场所,有的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无所事事,自暴自弃。亲情的缺失,也导致师生情、同学情的缺失,以致出现非常强的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情感缺失的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帮助,只有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与健康的心理。

2. 情感体验的表面化。

德育课有时为了有良好的效果,会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机会。但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一些社会实践变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在一些“义务劳动”、“献爱心”活动中,学生就像一个演员,只要把预先规定和策划好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就行了。

三、情感教育在德育课堂中的重要性

1. 情感教育是职校德育的基础和目标。

职校生由于在进校前就长期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地位,这在无形中就影响了性格,多自卑封闭。如何帮助他们找回原有的自信,感受到课堂带给他们的快乐,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应该是一种途径。

2. 情感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方法和途径。

先入情,再入理,师生在情感上零距离,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育呢?从感情上投入,做学生的朋友。要让他们先接受你的人,再接受你的课,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从情感教育入手,以情促知,开启心智,使学生在德育课堂中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3. 情感教育是贯彻德育教学原则的必然要求。

知行统一原则是德育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情感,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只有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课的实效性才能体现出来。德育课教学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而且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如法律常识的教学,虽然“法”是严肃的,但如果没有动之以“情”,就不能晓之以“理”和晓之以“法”。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如何在德育课堂中运用情感教育

1. 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做到主体上的平等性。

要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和学生交流,给学生鼓励、关心和帮助,使学生从情感上就信任你,接受你。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人们,教师的关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如“亲其师,信其道”。努力营造一个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从语言、氛围上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语言上加以注意。语言能够打动人的心,完全是因为它包含着一种激情、一种心灵深处的心声,是一种灵魂和情感的流露。教师的激情性语言往往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能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无声无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从而感染学生,增强其艺术表演力。同时还要从氛围的营造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当老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也会因此而感染老师的这一积极情绪,从而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学生神经放松,情绪饱满,也就会敞开心扉,使课堂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主体功能。

3. 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我的两次教学体验而言,一次是关于生活消费的教学内容,在开始本堂课之前,事先开展了一个班级学生的消费调查,然后在课堂上把调查结果通过投影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消费状况及其他同学的整体消费状况,让其有所思,有所想,然后在投影上打出一封在网络较红的一个贫困父亲写给自己大学生儿子的一封信,信中写到这个父亲如何靠拾破烂,省吃俭用来满足儿子较高消费需求。这封信看完,很多同学开始低头不语,开始沉思,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这时让学生自己来谈谈感受,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第二次是关于量变与质变的哲学课,这时刚刚发生“5.12”大地震,课堂上大量的地震期间的图片、社会各界的捐助图片,都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洗礼,“爱的奉献”的歌曲声又一次强烈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此时学生对灾区的灾民的关切之情、对祖国的爱国之情、对民族的自尊、自强之情溢于言表。

4.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以致用。

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品味情趣,熏陶情感,完善人格,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例如参与一些“环保宣传”、“法律宣传”的活动,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广泛接触社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切实改变德育课难上的尴尬境地,加强情感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德育本身就是情感教育,没有情感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更不能称之为德育。用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用实践的真谛引导学生,用人性化的思想塑造学生,是德育课堂的最高目标。

摘要:本文从职校德育课堂情感教育的现状、加强职校德育课堂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运用情感教育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职校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职校德育课堂,情感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秀娟.职业学校德育课与自主创业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6, (5) .

[2]胡德辉.论情感教育[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01) .

[3]李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J].教育研究, 2002, (03) .

[4]钟志贤, 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 2000, (02) .

[5]来自网络http://www.szlgzz.com.cn/jiaoxuegongzuo/yan jiu/555.html.

篇9:职校课堂教学德育

[关键词]德国德育模式德育教学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121

二战结束以来,德国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并依靠自身深厚的教育经验和完善的教育系统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由于国情差异,德国德育模式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差别,职业院校在开展德育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职校德育的目标,积极借鉴德国在德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职业院校德育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一、注重隐性课程和社会化教育

隐性课程所具有的隐蔽性、渗透性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某种思想观念的接受度,从而达到学校预期的教育效果。德国十分重视隐性灌输教育,在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独立的思想政治课程,而是将德育内容融入到伦理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课程之中。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能有效避免学生对德育的心理抵触。同时,德国学校还十分重视提高德育的社会化和实践化。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是社会成员通过参加政治实践活动而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价值与能力,并逐步形成政治观念、态度和立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社会成员和政治系统之间互相影响的互动性过程,是国家政治文化向社会传播的重要过程。我们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可借鉴这一方式,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或团体进行合作,邀请这些组织到学校以交流会、讨论会、竞赛活动以及展览等方式传播思想政治理念,以实现思想教育的目标。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各类志愿性服务活动,或在“工学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完成教师布置的德育实践任务。这能够让职校学生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下积累思想政治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这些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的课程和社会实践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有利于职校学生自发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

德国的大部分学校都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以部门的形式将其心理辅导功能固定下来,建立正规的工作制度、发展规划、服务流程和经费预算等。同时,德国学校在聘任心理辅导工作者时有较为严谨的要求,不仅要获得心理学专业学位,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而且须在岗前接受专业、严格的心理培训,并具有高度职业素养和责任感,才能开展心理辅导服务。在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下,德国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时间安排进行预约,接受心理辅导、学习指导、生活引导、就业咨询等服务。我们在开展德育教学时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尤其是部分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迷惘、灰心等消极情绪,不利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我们应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条件,主动开展各类心理教学活动,通过讲座、展览、比赛、交流会等推广心理知识,引导职校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工学结合等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道德敏感问题和社会矛盾问题,并找到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法。通过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职业院校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正视并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德育教学内容的落实。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传媒技术

德国不仅以宗教课程、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校内德育的实效,而且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借助先进的传媒技术拓展校外教育渠道,实现德育理念的大范围、全方位渗透。德国的大部分学校和机构都建有自己的广播、电视和校报媒体,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优势,建立具有交互性和全面性的德育网络体系。我们应从中吸取经验,除了在德育课堂上灵活使用现代传媒技术外,还可以在职校网站上专门开设德育主题网页和专栏,发布时政热点信息,并邀请学者对政治问题、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等进行剖析,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传达学校的德育理念。

四、开展具有制度性的政治教育

二战结束以来,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国民道德素质的教育,针对时代特点、国家发展情况及国际政治环境,确定教育主题,并由政府部门制定和落实相关制度和规定,建立由政府行政部门统一主导的制度性教育体系,这使得德国德育工作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我们在开展德育教学时,也可以尝试结合职校德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以学校公告、制度、规划等书面文件明确地确立道德教学的主题,而各班级结合这些主题开展道德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提高对培养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而且有利于职校规范、长远地组织德育教学,形成健全的德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职校的德育教学工作。

与德国德育教学模式相比,我国职业院校的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仍有待优化,有必要加以创新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情况,有选择地借鉴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做法,如注重隐性课程和社会化教育、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充分运用现代化传媒技术、开展具有制度性的政治教育等,推动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模式的良性改革。

上一篇:硫酸氢钠项目申请报告下一篇:第十二课 地域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