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

2024-04-15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精选8篇)

篇1: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

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

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

儿童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6、反面教育法。

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

7、宽严结合法。

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孩子犯了错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要点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

内容提要: 不管你的孩子现在是如何的优秀,但是如果你总是喜欢拿他去跟别的孩子比较,你总是能够发现还有别的孩子远比你的孩子更优秀。

关键词: 孩子 教育 比较 优秀

当伟伟一个半月大的时候,他的母亲惊讶地发现,儿子居然已经在拍打悬挂在婴儿床上面的玩具,而根据婴幼教育读物里的描述,小婴儿应该要到二、三个月大时,才会出现这种拍打玩具的动作,因此伟伟的母亲兴奋的向左邻右舍宣布自己儿子的神奇表现。

当伟伟四个半月大的时候,他又出现另一项早熟的特征:他居然已经会坐起来,于是他的母亲又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她的亲戚朋友。当伟伟一岁的时候,他告诉妈妈:“我长大以后要当医生。”伟伟的母亲再次骄傲的告诉别人:“我的儿子好会讲话。”

伟伟的母亲非常喜欢向别人吹嘘自己儿子的表现,直到有一天她到朋友家里作客时,无意间发现一件非常气馁的事情后,从此才停止这样的行为。伟伟母亲的朋友有个习惯,喜欢随手将孩子发育的情况以及值得回味的事情,随手记在挂在厨房的挂历上,当伟伟母亲在朋友家厨房里喝水时,她顺便瞄了挂历几眼,没想到无意间发现朋友的儿子早在几个星期以前,就已经告诉母亲他长大以后要开飞机,由于朋友的儿子比伟伟还要小四个月,因此伟伟的母亲稍微推算一下,这等于说朋友孩子的发育要比伟伟还快上四个多月,这个情况让伟伟母亲觉得非常沮丧,不过她也从此终于了解,作为父母实在没必要因为小孩的一点点进步而自我膨胀。

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荣,这种现象非常正常,但是有些父母往往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孩子更有成就,父母就非常得意。反过来,当别人在他们面前不断吹嘘自己孩子的成就时,就会让他们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在发育方面是否出现了问题。其实,有的时候,别的父母很可能是在夸大其词地吹嘘,但是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新手父母来说,心情却很难不受到影响。还有的父母可能是想通过不断的吹嘘,来掩饰自己或者孩子的某些缺点,有些人往往喜欢夸大其词来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没有问题!所以如果碰见类似上述的情况时,你千万不要因此而生气,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一种父母天生就喜欢与人竞争,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是成功的人,就是失败的人。这种父母往往会不计任何代价,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跟别人的比较和竞争中获胜。因此当你遇上这种类型的父母时,最好的对策就是敬而远之,千万不要跟他们去比较。

那些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孩一较长短的父母,其实这样做只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如果因为和别人孩子比较,觉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孩子,而感觉沮丧,甚至对自己孩子开始失望,这样的比较除了让父母变的不开心之外,对于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又有什么作用呢?而如果你总是希望从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比较中来获得满足和成就感,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无论怎么比永远都比不完的。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栋楼里住着两户要好的人家,两家各有一个同龄的儿子,从小一起玩耍,非常要好。打从两位小朋友还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已经开始激烈竞争到底是谁的孩子更

聪明,对于每一次考试结果,两个母亲都要比较到底是谁的孩子成绩更好。长久下来让两个小孩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两位小朋友再也无法忍受每天都那么紧张日子,他们开始一起逃课,跑到游戏厅去打发时光,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一落千丈。好在经过这个教训之后,两位母亲及时醒悟,如今她们不再严格要求小孩考试的分数,只希望孩子能够正常的接受教育。

事实上,不管你的孩子现在是如何的优秀,但是如果你总是喜欢拿他去跟别的孩子比较,你总是能够发现还有别的孩子远比你的孩子更优秀。你的宝宝九个月时就会走路,但是隔壁邻居的儿子却在七个月大就开始走路。你的孩子在四岁时就已经会认识几十个汉字,但是有些孩子却在四岁时就已经会背几百首唐诗。你的孩子刚刚考进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但是邻居的小孩却考上了大学少年班......是的,你的小孩这辈子很可能永远当不了总理、成不了大科学家,拿不了奥运金牌,但是一定有人可以完成这些成就,所以你还是停止那些比较吧。其实,只要你用心去爱你的孩子,你会发现,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他总有某个方面就是世界上最棒的!

篇2: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如果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此,专家提醒,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篇3:关爱留守儿童培养健康心理

一、学校要加强管理和培训

1.建立完备的留 守儿童心理档案。 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 指定由班主任负责管理。档案详细记载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还要清楚留守儿童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 以及父母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以便跟踪教育。

2.加强对教 师的心理教 育培训。各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 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解决等等,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3.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学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 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开设亲子热线,让留守儿童和父母常联系,弥补心灵上的缺失。

二、教师要从点滴入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

1.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 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教师应该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留守儿童, 不得歧视留守学生。“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留守儿童本身缺少父母的爱,所以他们更需要爱,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教师在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让他明白:教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留守儿童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被歧视情绪,才会理解教师的苦心。

2.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做他们心灵的引路人。班主任要在班级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 从情感上打动留守儿童。如,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献爱心”活动 ,借助于文学、音乐等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的心胸开阔,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3.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 班级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如,“体谅父母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 受到教育。同时,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 充实业余生活, 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让学生养成多种良好的习惯, 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上,教师要因材施教, 并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良好的兴趣后,课余时间不但过得充实,而且还富有意义。

4.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开家长会、 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篇4:浅析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

一、家庭

1. 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 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 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 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 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 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9. 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 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二、学校

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工程。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样做呢?

1. 教师的表率作用。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教育心理素质的基础。教学需要感情的投入,感情投入主要是指教师的情感输出。爱心的奉献,敞开爱的大门,无私地去爱每一个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学生体验到你确确实实地爱他们,在你的身上能让他们感受到另一番天地,每个人都在你的爱抚中学习,生活,成长,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和谐的气氛中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激发他们的兴趣。接下来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遗余力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2. 潜能的挖掘。教育观的又一更新是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从理论上讲人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谁也不知道自己潜能的界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潜能的人,只有没有把潜能发挥出来的人。人的潜能是最有价值的资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发这种资源,且潜能的开发不仅需要有大的求知热情,更要有坚定的自信自强的品质。开发潜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互相促进、互为前提的。

篇5: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儿童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格则是一个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主要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

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

篇6:儿童心理健康的改善和表现

新华网青岛3月23日电据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完)

一、暂时回避主动放弃与孩子的抗衡。孩子缓过了顶牛情绪,心平气和之后,情绪良好之时,就会接受意见,改正错误。如果是家长的意见不合适,应该做自我批评,这样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因为平等的亲子关系,会给双方以好的感受。如果没有缓解过程,对家长和孩子而言,只能是既伤了心、又伤了身体,甚至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二、用讨论代替简单粗暴的回答当孩子提出类似“为什么别人能去跳迪斯科直到深夜而我不能去”的疑问,如果家长只是回答:“这是命令,不许再问!”这对孩子来说就如同挨了一记耳光。家长应该借此机会和孩子展开有关价值观的讨论。如果孩子要买一件昂贵的名牌衣服,你可以不表示反对,但事先要和孩子们进行充分讨论,并向他们解释清楚如此昂贵的消费实际上并无什么意义。如果你的孩子的确使你生了气,你就到另一间屋子去,平静下来,然后再做反应。在气头上,你不可能将问题想得很清楚。

三、将“命令”改成“建议”所谓命令,说起来是大人与孩子思想交流的单方面行为,在这里并未考虑尊重孩子的人格自主性。孩子势必会出现逆反心理,易于采取反抗的态度。聪明的父母在这个时候应当改变一下说话方式。比如,以“某某,如果你试着……如何?”“建议”从形式上看是在征求孩子的意见,作为孩子也必定会认真听。并且“建议”是让对方作出判断,有利于自然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避免刺激孩子一般人若发现孩子行为失当,会脱口而出横加指责。心理学家托马斯·戈尔登认为:“这种话其实在怪罪儿女,会使孩子觉得你是在无理取闹,或觉得你不疼他们。”他认为,应改说“我……”例如“看见厨房又弄脏了,我好生气。”或“你回家晚了,我很担心。”戈尔登说:“这样的口吻不容易伤感情或激起反抗心理,还能促使儿女反省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因而以后会考虑周到些。”

篇7:论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很多学校存在着大批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很难和他们见上几次面,这些孩子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中,情感丰富而脆弱——— 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二、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⑴、缺乏父慈母爱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 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 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缺乏家庭温暖的人, 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内向、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 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 缺少父母的呵护, 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 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即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对亲情的需要源于依恋。父母与儿童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种父母与儿童间形成的血缘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儿童以后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父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是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的慈爱和温暖是儿童身心得到正常发展的关键,他们常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因为他们在面临危险的情境时常有父母在场,在面临困境时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在他们不确定的情境中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在他们烦恼、忧愁或悲伤的不安宁时期有父母来抚慰和排解。父母愿意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主动关心儿童在做什么,喜欢接近儿童,与儿童进行心灵的沟通,这种代价不是其他人所能做到的,而其值也是无法计算的。

⑵、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 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 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 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 但由于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更谈不上对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同时, 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偏护或不管这些孩子, 就像本地方流行一句话“祖父母只能疼孩子, 不能骂孩子”。这些留守儿童, 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据调查显示, 在我校一些留守家庭中,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这种现象: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而班主任负担极重很难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儿童。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落空。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变化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像、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主要时期,他们由于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加之有的教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害怕学校。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易怒、嫉妒、猜疑等,产生逆反心理。目前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致大多数老师会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有不少教师认为“教几个差生,不如带一个优生”,至于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手段教育学生,则较少考虑。“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若不引起学校、老师足够的重视,也不给予及时的引导,这样其心理问题会更为严重。

3、学生自身素质差 ⑴、自我调控能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⑵、“自我认定”不成熟

“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 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我认定”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三个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对这三个方面的自我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 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 有一个女学生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少言寡语, 与别人不沟通, 常遭一些调皮同学欺侮, 就以暴制暴, 从此就认定人要比别人凶, 就能比别人出色;有的女学生学习成绩差, 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男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 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 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 又由于没有主见, 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 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 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根据我校初中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统计,上学期, 800多位学生中, 其中近326人属“留守儿童”, 占学生人数的40%多, 他们中有101人或多或少在自我认定上出现问题, 占“留守儿童”的31%。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学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日打鱼四日晒网”,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看不起老师,看不起学习。有些村、有些家庭,在春节期间,赌博风、迷信风盛行,有些大人不知其害,甚至让子女参与其中,严重地污染了子女的心灵。有的家庭出现了不该让子女干的、不该让子女看的,不该让子女听的,都让他们耳闻目睹,插手染指了。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需要培养的素质

1、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加强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学校是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场所,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因此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1.建立留守儿童辅导档案

为了便于系统地探讨这部分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规律, 学校要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各班班主任建立辅导档案, 将这部分孩子状况: 儿童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父母姓名, 外出时间,外出地点, 工作方式, 临时监护人姓名, 与儿童关系, 联系方式,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托管人联系制度,详细记载这些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托管人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记录他们的思想、心理品质, 学习行为, 生活习惯等个人情况,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地联系交流;要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教师要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帮助解决教育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每月定期召开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篇8: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儿童心理,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 在我国约有2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 而且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

如何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迫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修订版) 》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审美的情趣, 发展健康的个性, 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语言学科, 它的特点体现在其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 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 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 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我们从以下几个内容, 结合儿童心理学探讨小学语文教育的开展问题。

一、儿童心理学与小学教育的关系

儿童, 一般指大于一岁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幼年人。从心理学角度看, 小学期年龄段为6—7到11—12岁, 儿童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 特别是脑的神经系统的均匀和平稳的发育构成了小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学习成为儿童主导活动, 不仅使小学生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而且使他们的心理得到迅速发展。小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无论是思维能力, 还是个性、社会性和品德, 都易于培养, 诸如人生观、世界观等一类稳定的个性意识, 在小学阶段尚未萌芽。又如性格这一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分, 只是开始形成时期, 良好的或不良好的习惯都能通过教育措施加以改变。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根据国内外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先天与后天关系、内因与外因关系、教育与发展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我们探讨语文教学对儿童心理的影响问题, 主要从教育与发展关系展开。所谓教育与发展关系, 即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在其内动力驱使下由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教育条件决定的。小学教育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引起他们新的需求, 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 从而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养, 才能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与应用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辅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 以及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 提高民族素质等众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因而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 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 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 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 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 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 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发展。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 实现小学语文教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 加上教师动情的讲述, 感染打动学生是必然的。如《秋天的怀念》是小学课文中一篇赞美伟大母爱的佳作, 经教师的语言修饰, 能起到催人泪下的效果, 学生从文中可深切体会到母亲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 亲情是无价的。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 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 又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众多生动活泼的课文里提取出来, 既可以提高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解, 又可以提高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2. 注重语文教师心理健康观念的培养。

小学是人文素养的初塑阶段, 教孩子们怎样做人, 怎样关爱他人, 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生活、爱自然、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必须从人文关怀、亲情教育入手。如今, 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大都以自我为中心, 容易形成自私、自傲、固执、冷漠、不合群的性情, 怎样净化小学生品性中的不良成分, 语文课教学大有可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开启学生心灵深处情感世界的巨大作用往往是家长们力所不能及的。

3. 正确评价学生,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评价的对象是思想上尚不成熟小学生, 学生作为班级中的一员, 班级的风气如何, 对他们的精神风貌、情绪状态和个性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才能为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 营造健康的班级氛围、集体氛围, 这项工作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

4.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性格。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讲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感人故事, 如《小狮子爱尔莎》、《曼谷的小象》、《海豚救人》、《一个村庄的故事》等。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爱小动物, 关爱自然, 鼓励学生大胆地接近自然、探索自然, 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明白只有善待自然, 人类才会过得幸福, 反之, 大自然就会无情地报复人类。

5.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 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表演, 身临其境, 体验艰难险阻, 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 是塑造学生人文情怀的一种手段。

如在讲授《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时, 可创设一个情境, 让学生闭上眼睛扮演盲人过马路, 另一个同学扮演雷锋扶盲人过马路,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盲人的不便与痛苦, 同时也感受助人为乐, 然后组织学生们谈体会、谈想法, 激发学生的爱心, 让他们以后要多关心残疾人、关心弱者, 尊老爱幼, 向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友谊之手, 献出一片爱心, 人人争当活雷锋。通过这些语文课外活动, 学生会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 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同时促进了心理成长。

上一篇:《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反思下一篇:镇前中心小学平安建设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