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022-09-11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 是指在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由于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 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 由于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或缺位,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出现了问题。

道德意识薄弱。由于缺失了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留守儿童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 沉积下来的一些心理和性格偏差就开始显现出来, 时常见诸媒体的校园小霸王暗结小团伙, 部分学生向其他孩子索要钱财, 乃至闹出人命案子的报道, 很多正是出在留守儿童的身上。

离开了父母的直接管教, 留守儿童多把自己的心事和烦恼向同伴, 或自认为的朋友诉说。相对于父母在身边的儿童, 留守儿童则更多地依赖同龄伙伴。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无人能够监督留守儿童的交往范围, 再加上他们对爱和关心的渴望, 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诱骗, 受到一些不良少年的影响, 道德行为随波逐流。

缺乏家校合力。隔代教育存在着一些弊端, 如许多祖辈因对孙辈过分溺爱而不利于孩子性格发展, 已经众所周知。另一方面, 随着孩子年龄渐长, 到了小学四五年级, 祖辈想要管束也已有心无力。况且随着经济发展, 信息多元化发展, 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广 (比如网吧) , 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 很多并不适合孩子年龄和成长的东西随时都有可能侵袭他们。缺乏家庭教育的呼应和配合, 仅有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出现心理偏差。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纪律松散少人管束而成绩差, 造成了他们的自卑, 以及对社会的冷漠, 甚至加深其逆反心理。有的学校对这些学生更多的是指责、批评、留学、惩罚, 或者打电话给家长大肆批评, 家长也因此大发雷霆, 久而久之, 这些儿童觉得无人可以倾诉, 对一些事情不能正确对待, 心理偏差大, 便成了问题学生, 逐渐形成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1、自卑。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 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 缺乏自信, 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 他们强烈渴望父母亲情, 但无法得到满足, 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他们怕被别人看不起, 不敢与人交往, 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把自己封闭起来, 甘愿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2、嫉妒。留守儿童强烈渴求父母的爱, 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 而他们自己情感无法得到满足, 有的开始怨恨自己的出生, 怨恨外出的父母, 怨恨家庭的分离, 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 嫉妒他人。其心理难免会失去平衡, 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痛苦, 因为别人的幸福更感到痛苦, 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 来宣泄自己的嫉妒心理。

3、疑虑。疑神疑鬼, 多疑敏感。总觉得周围人在背后讥笑自己被父母遗弃, 以致同周围人关系紧张, 甚至仇视一切。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他们握紧拳头, 用武力来讨回自己的尊严, 一件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小事常常使他们大动干戈, 具有极强的攻击性。

4、逆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 缺乏安全感, 对抗情绪严重。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不信任, 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 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

建立寄宿制, 让留守儿童在和谐友爱的群体中健康成长。学校建立寄宿制, 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这样特定的和谐友爱群体中成长, 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生活上, 保育员给予生活起居的照顾;学习上, 任课老师给予晚自修的辅导;业余生活上, 同伴间的玩耍, 弥补了枯燥孤独的娱乐;学校定期的外出游乐活动, 弥补了家庭父母不能照顾的遗憾。

设立“书香校园”, 陶冶情操, 为留守儿童寻求灵魂的依托。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是人类灵魂的归宿与寄托。对于留守学生来说, 建设“书香校园”容易使他们找到灵魂的依傍, 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为此, 学校应加大阅览室和图书馆建设力度, 新增订阅报刊, 新增阅报栏;举办各类宣传。如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国庆特刊、弘扬民族精神等栏目;举办各类节目, 如英语艺术节、元旦会演、体育运动会、演讲大赛等等, 陶冶留守学生的情操, 发扬他们的长处, 感受人生的价值。建立书香班级, 在每个教室的角落安放图书柜, 堆放同学们的课外书籍, 供大家在规定的时间里阅读, 走到书中用心灵去感受美好, 感受高贵, 从读书中感悟人性、人情、仁爱。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为留守儿童提供倾诉的渠道。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 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为此, 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 及时发现和诊治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成立心理咨询室, 每周中午安排心理辅导老师就坐等待学生来访, 为留守儿童提供倾诉的渠道;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聘请心理专家进行有关方面的讲座, 共同对留守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开设“悄悄话信箱”, 建起“心灵驿站”, 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 解开心灵的“疙瘩”。

设立“亲情视频”, 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为了便于家长 (监护人) 与子女保持经常性联系, 倾听他们的心声, 关注他们的成长, 弥补他们感情上的需求, 学校可利用多媒体教室, 定期通过视频电话让家长与留守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也可以与各科老师进行交流。也可通过电话或短信, 及时了解子女生活和学习情况, 商讨教育子女的策略和方法。

建立家长学校, 提高家长对留守学生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学校结合自己实际开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监管人学校”, 与家长、监管人面对面交流, 对家长、“监管人”进行有关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对留守学生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 留下成千上万的儿童留守农村。本文通过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成因进行分析, 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寻求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慧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 2006 (10) :4-6.

上一篇:室内照明设计与灯光环境艺术研究下一篇:OMRON运动控制单元在立体仓库控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