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2024-05-13

浅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精选6篇)

篇1:浅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教育要适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要解放幼儿的创造力,在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同时,教育者要采取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力。画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儿童赋有很强的创造力,为了让儿童发挥这一能力,他提出了“六解放”。

一、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充分发挥想象的潜能。

2.解放儿童的双手。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对于现在的儿童来说是很常见的。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只要把知识学好就行了,其他的一切他们都应该帮助他们打理。但这却让儿童的双手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其实在处理自己的琐事的时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必备的技能。勤于动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学生动手会摧残他们的创造力。

3.解放儿童的眼睛。

儿童其实就想一台摄影机,可以在无意识中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们应该让儿童多多接触大自然,在自然中发现并学习。这有利于儿童观察力和注意力的培养。

4.解放儿童的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要限制他们。

5.解放儿童的空间我们要给儿童提供的环境不可以局限于家里或是学校,应该让他们更多的接触大自然。

6.解放儿童的时间父母喜欢给儿童安排时间,怕儿童不能合理的安排。其实不应该用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让他们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儿童随着自己的意愿、想法,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3~6岁是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间。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是创造力发展最有潜力的时期。

作为教育者,不要用怀疑的口吻去问儿童,这样很容易破坏掉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当儿童兴致勃勃地做某事的时候,我们除了确保他们的安全之外,还要为他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独立、勇敢地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放手让儿童去做。

二、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

1.培养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带领儿童打开想象的大门。

美术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中国美协儿童美术艺委会主任杨永青说:

孩子把画画看成是游戏,那么我们就应当像游戏那样去教学,教他们观察,启发他们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勇敢地用自己的语言画出自己的所看、所想、所爱。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绘画最易诱发儿童的想象力,也是最为儿童所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虽然画技不高,但却能表达儿童的思维活动过程。对儿童的画,不要只追求画得多么“像”,而应鼓励他“想”得越多越好。

2.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游戏对儿童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真多家长认为那些价格昂贵的玩具,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但家长很奇怪,为什么很多儿童对这些玩具的喜爱,远远不及那些沙子、泥土、水等。因为儿童开始认识世界,对一切充满好奇,这正是启发孩子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引导。

3.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励儿童主动操作和积极探索。

儿童需要的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儿童可以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想法,不受约束。教师要少说“不”,要能容忍。

(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提供给幼儿不同的材料,使孩子的创造活动有物质基础,孩子自由活动,尽情发挥想象力。再者提供创造的时间,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创造活动。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作为教育者,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育者要多用肯定,积极向上的言语,让幼儿自由想象、大胆探索,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商量解决,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下乐于创造性的进行活动。

总之,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培养探索能力和开拓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教育者应该从小对儿童进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李朝娟。幼儿园课程评价与幼儿创造潜能开发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篇2:浅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穆翠花 文章来源:163教育考试在线 点击数:

178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教育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呢?在美术教学中,通过

教师的指点,发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启发想象力并创造性地完成一系列有独特见解的作业的体现,叫创造力。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思想深处架起一座通往创新之路的“立交桥”,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一是要求教师要有见识、善于发现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在“教鞭 "下发现“瓦特”、“牛顿”、“爱迪生”并能给予以悉心指导;二是教师要有奉献的激情,创造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异常强烈、鲜明,喜欢“自找麻烦”,即使失败也处之泰然,勇于直前;三是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有预见性、能想象和推断出学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成就;四是教师要有独立性,不囿于教学的某些清规戒律,不断探索和追求适应于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把握儿童美术特点,尊重儿童创造性差异

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和其创作的需要,才能完全了解他,并且作有效的指导。

儿童总是以自发和自然的方式创造艺术,因此,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它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儿童会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方式去进行美术创作。它与成人美术截然不同,成人美术非常强调形式和技术,大多数美术家都努力使自己的技术日臻完善,并且非常关心外界的评价标准,比如他们以往的成就以及对他们未来将有什么影响,而儿童注重的是对个人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他们探索美术媒体,更多在是沉入创作过程中,而不顾他们的作品将来被如何评价,他们似乎只对内心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标准做出反应,以至于他们对完善技术和掌握形式显得兴味索然。因此,在分析儿童美术时,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对儿童及其自发性的探寻。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对创造性推崇备至,主张通过儿童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此,他认为教师不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横加干涉,而应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以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然而,许多教育者仍保持着“严谨”的教育态度,在惊叹儿童画得美丽之余,却要求“正确”的比例和“优良”的色彩设计,以某些机械标准去衡量、评价儿童自发挥较强的创作行为和创作结果,他们并不太关注作品以外的因素,对其采取一种忽略的态度。这种忽略会导致片面、甚至偏激的作品评价,并会严重伤害儿童对自我形象的肯定,相反,如果让儿童自己进行个人选择,享受选择的自由,并能看到自己独立把握作品的力量,以及教育者对此做出的积极反应都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重感,而不会去对自我形象质疑。

艺术是个性的产物,它的取向求异,即使同一事物由不同的人来表现也会存在极大差别。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莫里斯满含憧憬地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美术是最为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课程,所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求异、创造性),教育者不但要善于发掘,而且应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儿童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见,鼓励标新立异,大胆创新,而绝不应该以不适于儿童思想和认知发展的评价要求束缚他们,儿童有他自己的经验和表现的天地。

儿童的个性不同,他们在学校的行为不可能以完全同样的方式去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教学的多样性,教师应向儿童提出达到任何既定目标的选择性途径。此外,对学生运用不同的美术材料的方式 的观察也可以为清楚地确定其学习方式提供线索,如某个儿童是更适合运用两度还三度空间媒体?某儿童是精确地描写细节还是大胆地简化形式?他是否专注于特殊的题材?他将自己局限于一个有限范围还是超出其界限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进一步获得儿童个性类型和学习方式的知识。

教育家艾斯纳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正确。”因此,美术常被为“无错误的学科”,因为它对错误的误解和新的尝试有着更宽松的态度,而且它不存在任何需要记忆或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也就是说,制作一幅画或一件雕塑不存在什么正确和错误的方法,作品中表现出的观点上的差异是宝贵的,这些差异丰富了我们的心智并使我们洞见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这些差异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受到欣赏,教师表达对差异的欣赏又会对学生的自我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良性循环,使学生勇敢地尝试各种活动,在尝试或使创造思维不断升华,从而为儿童美术创作带来一种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展局面。

二、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使课堂教学变得融洽、生动、活泼、高效、充满创造活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境,有利于美术表现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创造安静优美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学习,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喜欢美术。另一方面我们要运用真情实感的语言艺术、精美的范作、生动的音响、形象的道具创设必要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情感上体验某种色彩,进而引发兴趣,产生顿悟;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的优势,加强直观教学、调节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画画、玩玩”中发挥创造力,使其产生创作艺术的冲动,积极地主动地追求具有创造性的作业成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深化创作水平。

美术教育还需启发学生从周围的事物中去发现美,学会从一支歌,一片树叶,几朵小花中寻找灵感的创作动机。当布置作业时,教师对每一次作业提出一定的要求,但又总给学生留出一些想象、创造及个性发挥的余地,如给一种瓜果,让他们通过想象、思考、雕镂出各种不同的形象;给一支毛笔和一瓶墨,让学生在用笔和用墨方面作自由处理,创作出泼墨点染等富有儿童情趣的作品。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美术活动,自由自主地充分地倾吐自己的感受,体现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的智慧,创造自己心中的意向。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尊重、爱护学生,沟通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美术课”,强化参与意识

当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已被教师们所接受。因为这一教学原则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参与、多操作,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促进其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同时,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搭建展示思维“舞台”,鼓励学生发挥发表独特见解。

教学方法上,采取提供信息(言语及形象)指导,当参谋和参与儿童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由想象、表现和创造。如陶艺教学,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制作方法外,鼓励他们不受任何方法的限制,随手握制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塑造自己喜欢的形象;又如国画教学,只须教给学生用笔和用墨方法,由学生自己组织画面,则会出现千人千面的喜人局面。课堂组织形式上,座位呈“U”形摆放,或采取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不仅能画,还能解释画面的内涵。形式上可采取先自评,再教师点评等方法。

3、提出具体要求

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要创造教育情境,但也要有一些具体的学习要求,而且要求必须具有长期性、实效性、即两个“不一样”,一是自己画的和别人画的不一样,就是不要模仿别人的画,包括

教师和教材上的范画;二是现在画的和过去画的不一样,就是要敢于否定自己的过去,敢于创新。

三、启迪想象,培养独特的思维力

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重点是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才是首创的保证,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尽其所有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可以被激发起来。

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可以从命题、选材、构思等方面引导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妙处想、往趣处想,由此激活学生思维,使其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1、选材:往广处想

让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并通过创作活动,构成新的形象组合,能实现儿童想象的飞跃,展示他们纯真的心灵世界。

如立体造型教材,从简便的材料如火柴、纸盒等入手,制作一些结构简单的造型,然后再用纸、泥、陶土等材料制作稍复杂一些的造型,如果抓住这部分教材中的两个知识点“粘接”、“组合”引导发散思维,则可以将生活中易见的蔬菜、水果、树叶、石头等作为制作材料,进行巧妙地组合。

2、命题:往妙处想

如果以蔬菜、水果为主要材料,课题分别定为《蔬菜的雕镂》和《蔬菜的联想》,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即美国风行的“木匠教学法”,所谓木匠教学法,即给学生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然后去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意即只给学生工具材料,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学生在动用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验表明,前一课题学生受“雕镂”二字的影响,表现方法受到了局限,学生过于重视技法而想象不丰富,后一课题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造型丰富多彩。

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程度,适当选择命题的炼字,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技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有效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

3、构思:往趣处想

仍然以上面提到的一课为例,抓住关键词,即以“联想”为切入点,进行启发、诱导、鼓励学生用各种材料结合起来,产生各种联想,使它们按自己的构思、设计作进一步的感受、探究和创造、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灵感便会迸发出来。

4、动手:往巧处想

动手制作,是将构想变成现实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掌握教材介绍的基本制作方法外,教师应启发学生往巧处想,创造出更适合表现的多种方法。如:《纸条工艺》一课,教材只介绍了卷、折、扭、粘四种方法,并且要求用等宽的纸条剪切等方法将作品进行处理,菊花会变得层次丰富,富于变化,小女孩的头发、眼睫毛也变得充满活力。又如《蔬菜的联想》,只有将构思好的各部分运用插接的方法进行巧妙地组合,才能创造出生动有趣的作品。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执教者要有敢破敢立,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不为现有教材、教参、教法、模式所囿,而通过一定的筛选、选择、重组、赋予美术教学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和清新美感;艺术地处理教材就必须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融入执教者独到的领悟和见解,把教材内容转化、优化为教学内容、并富有创意地呈现给学生,从而使教材、教师、学生巧妙地组合成生气洋溢的动态结构,这是美术教学艺术表现的起点和关键。

篇3:浅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造力的培养在少儿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 具备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对舞蹈教育提出的要求, 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期中国舞协研究部就“新世纪少儿舞蹈普及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主题举行了在京部分少儿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座谈会, 在会上提出:无论是幼儿舞蹈教学, 还是少儿舞蹈教学, 其主导思想应当明确, 那就是要尽力去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与创新能力,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的始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应该是素质高、能力强, 具有开拓性和创造力, 具有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而素质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能否成功, 就要看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促使学生主动发挥其潜能。

(二) 创造是艺术教育的目的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 “没有创造, 艺术就不可能诞生和发展”。可见, 培养创造性人才, 开发学生的智能是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舞蹈是以人自身作为表现工具的艺术, 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得天独厚、无可替代的。它更是需要人的灵性、感知和智慧去创造生命的语言、思想的语言。实施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 并不只是使学生了解、接受和表现舞蹈艺术, 更重要的是培养对于舞蹈艺术的创造力能才。

(三) 创造力是儿童的天性

首先, 儿童生性好动, 他们会跟着音乐舞动, 运用肢体去表现他们的情感和想象。而舞蹈正是身体的律动。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创造力, 既适合孩子好动的天性, 又能使他们在律动的兴奋中学习并创造, 让他们的身心和感情在舞蹈中得到锻炼、熏陶和滋养。其次, 儿童不会拘泥于习惯与常规。他们所表现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最真、最纯的东西。这就更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再次,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通过人体语言来“说话”的特殊艺术。孩子也总是动作先于语言。他们在舞蹈的动态环境中, 思维反应能力与心理条件反射均比成人快得多。这种动觉能力是其它感觉不能替代的, 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更是必不可少的。总之, 孩子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所以, 少儿舞蹈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 积极发挥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的优势。

二、少儿舞蹈教育中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

(一) 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著名的表演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指出:“演员应当热爱幻想并且善于幻想, 这是最重要的创作能力之一”。可见要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力, 还必须要重视少年儿童想象力的培养。首先, 少年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 对所学动作的兴趣又常常决定了学习的效果以及今后的灵活运用, 所以教少年儿童动作时要用形象的比喻。这样使少年儿童更能体会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的特点和领会其方法。尤其是在学习枯燥的基本步伐和复杂的基本动作时, 必须用形象化的方法才能生动有趣, 少年儿童才能乐于接受。如教屈膝动作时, 用“装弹簧, 拍皮球”来比喻, 教两臂向右上方摆起再向左下方落下时, 用“暖和的太阳, 照亮了大地”来比喻, 这样的教学一定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其次, 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无实物小品练习。在练习中, 孩子们可以大胆的把生活中各种环境和事物, 人和物的关系运用到表演创作行动中。相信只要掌握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积极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创造灵感, 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

舞蹈教学中培养儿童较强的模仿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只有通过模仿学习生活, 熟悉生活, 观察研究客观物象的动态, 才能艺术化的表现人类的活动。一些有经验的舞蹈演员, 都十分重视琢磨和鉴别别人的成功之处, 从而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表演和创作。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模仿力:第一, 教师要以准确的示范动作形成学生的视觉表象。积极引导少年儿童用眼去观察, 用手和肢体去模仿舞蹈动作。在学习中如果遇到较难的动作还可以采用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相信通过模仿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 一定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舞蹈语汇, 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对生活物象的捕捉能力。第二, 重视舞蹈动作的过程分析。动作的过程由于发力点的不同, 力度的强弱, 节律的长短, 幅度的大小, 线条的曲直, 会造成风格各异、气度迥然的动作感受。所以不可忽略任何一个细致的环节, 否则整个舞蹈将会黯然失色。总之, 加强对学生模仿力的培养, 可以丰富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我们要抓住时机, 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启示, 对舞蹈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将会来巨大的促进。

(三) 让儿童参与思考和创造节目编排

编舞是对舞蹈知识技能的重组, 是建构和解构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经历舞蹈整体构思到舞蹈形态的捕捉, 主题动作的提炼到舞蹈画面构图处理等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思考与创造无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编排节目时已有自己的构思, 孩子们的想法可能不同, 不管怎样先给孩子们的想法予以肯定, 再谈谈自己的构思和这样构思的原因, 让孩子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也让孩子懂得如何构思一个完整舞蹈。在编排动作过程中, 教师有意安排学生参与创造, 创造中教师启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四) 让儿童参与思考和创造节目编排

编舞是对舞蹈知识技能的重组, 是建构和解构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经历舞蹈整体构思到舞蹈形态的捕捉, 主题动作的提炼到舞蹈画面构图处理等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思考与创

论群众性合唱的短期辅导

缪茂嘉

(江都市文化馆江苏扬州225200)

【摘要】群众性合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群众参与性强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由于参与者的音乐素养和演唱能力普遍不高, 如何在短期内辅导好群众性合唱, 将从制定对策构思方案、训练和提高合唱能力、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神形兼备的舞台演出等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关键词】群众性合唱;短期辅导

合唱一直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被人民大众所接受, 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群众性合唱的活动之多、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可谓史无前例, 并已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由于合唱艺术是多人多声部的演唱形式, 故在合唱辅导中, 强调的都是共性因素, 如声音的统一、声部的和谐、表情的统一等, 以形成相互默契的合力。如何有效地辅导业余性质的群众合唱, 对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音乐辅导教师来说, 显得特别重要。

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对策和构思是实施辅导的关键

群众性合唱, 大都为某一活动的需要而临时组织排练的。参与合唱的队员通常来自不同单位和部门, 因其音乐基础差、时间短、任务紧, 在组织合唱队时, 尽可能挑选有一定音乐基础的队员;须因人而宜合理制定排练计划;应切合活动主题甄选旋律流畅、难度适中、词精易记、效果出彩的作品;做到任务目标明细、案头准备充分、排练过程紧凑。

群众性合唱队员的演唱能力及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也不具备深造学习的条件。因而, 采取可行性、适用性和科学性的辅导对策, 遵循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辅导原则便成为优超的策略。海菲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人的情绪和兴趣, 对人的认识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情绪高涨认知效果就好, 兴趣强烈就能激励意志实现预定的目标。如:安排主办方动员鼓劲、辅导教师的范唱、音像范本的启发、骨干队员的演唱助兴等, 都是激趣、启趣的极好手段。辅导老师要努力做到的是, 不断激发队员对合唱的热情和信心, 并转化为对合唱的积极配合和认真态度, 这就为合唱的辅导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合唱是一项艺术工程, 案头准备决定质量和效率, 辅导教师要仔细分析和熟背甄选的作品。对作品的音乐体裁、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序进等要素作必要的分析, 弄清音乐术语和表情记号的本义及具体涵义;对作品的歌词题材、意境描绘或人物塑造等要素作细致的分析, 从语言的准确性、歌唱性、生动性方面设计好运用语言的技巧。案头工作还有:构思演唱处理、设计指挥手势, 制定排练计划等具体流程。所甄选的作品不可能都适合群众合唱, 把单声部的歌曲改编为丰富的多声部, 把混声四部进行降低难度的改编, 这编曲处理的创作能力和因人而宜的对策, 体现出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求实精神。经过对作品词曲风格的定位与处理, 深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从作品中寻求合唱的原动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才能准确把握合唱作品的整体构思。

合唱声部的划分宜早不宜迟。考虑男、女高低各声部的人数

造无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编排节目时已有自己的构思, 孩子们的想法可能不同, 不管怎样先给孩子们的想法予以肯定, 再谈谈自己的构思和这样构思的原因, 让孩子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也让孩子懂得如何构思一个完整舞蹈。在编排动作过程中, 教师有意安排学生参与创造, 创造中教师启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舞蹈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灌输学生掌握艺术技能和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既让少年儿童得配置和队形位置, 是把音域、音量、音色的均衡统一作为依据;考虑合唱队员的身材气质因素, 是为了最佳的队形编排达到最美的舞台视觉。一般来说, 高声部的声音要清脆、明亮, 低声部的声音要饱满、沉稳。各声部力量的配置有时还要视作品的风格而定。

指挥是合唱队的支柱与灵魂, 指挥的水平决定合唱的水平。合唱指挥的角色介入一定是随着排练的开始就同步进行, 多数情况下是由辅导老师担任, 这对作品的准确再现最为有利。作为辅导与指挥的双重身份, 不仅要有合唱辅导的专业经验、灵活多样的训练技巧, 还要有娴熟的指挥技法、改编作品的作曲基础, 还需要坚韧的毅力和领导者的感召力, 方可胜任合唱的辅导与组织实施工作。

二、循序渐进、掌握要领, 提高演唱作品的综合能力

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才能使我们有充分的可

能来掌握知识要领。这是“循序渐进”的本质所在, 也是“科学演唱”中“高效低耗原则”的本质所在。

1.技能训练的辅导。“狗喘气”练习、张口练习和哼鸣练习, 是我国林俊卿博士、沈湘教授等著名声乐大师特别倡导的歌唱技法, 是使“死嗓变活嗓”、“土嗓变金嗓”的法宝。经过以上技能的训练, 其可操作性是使群众合唱队员尽快进入科学歌唱的状态成为可能, 为合唱工程完成充足的“备料”。每次合唱排练的时间一般在100分钟左右, 先进行30分钟左右的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狗喘气”练习也叫“蛤蟆气”腹式呼吸练习。以脐下丹田的腹肌快速吸气, 随着吸气胸廓逐渐舒展, 同时使横膈肌下凹产生压力促使腰围和下腹部迅速膨胀并形成对抗。这膈肌和腹肌的对抗并保持, 就是歌唱气息的支点。“狗喘气”练习锻炼了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的弹性和灵活性, 是获得强有力的“空气柱”的腹式呼吸方法, 做急吸急呼和急吸缓呼各百次可明显奏效。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气息是歌声的动力。合唱中的“硬起首”、“软起首”、连音、断音、渐强、减弱等发声技巧, 都是取决于吸气肌肉与呼气肌肉对抗的压力控制, 产生实、疏、急、缓各异的气息密度, 而唱出或激昂或婉转的歌声的, 这个密度就是歌唱中特别强调的呼吸支持。

张口练习也称张口无声练习。是把后脖梗作为轴心、脊椎作为支撑, 随着深吸气提起颌关节以上的硬腭、上嘴与面颊笑肌等部分, 用眼睛看天、抬头张口来完成动作;颌关节以下的下巴、舌头和喉结自然放下, 不跟抬、不下压, 并同时做向下后收的“喝气”意念。随着呼气, 颌关节仍保持打开, 抬头的张口收

到身心、情感的熏陶, 体态仪表、身体素质上的全面训练, 更要加强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开发孩子创造潜能, 增强孩子的创造力, 这对孩子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 加强培养少年儿童舞蹈中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 是不可忽视的。为了不再沿袭过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让我们积极投身于少儿舞蹈教学中,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为培养出新世纪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摘要:儿童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舞蹈教育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少儿舞蹈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定位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篇4:浅谈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一、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美术环境

美术环境是向儿童提供自由欣赏和创造的外部体验,是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外部环境。儿童作用于美术材料的过程,就是将自身的经历和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而儿童的美术作品则是学生自我的一个部分,表现了他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然而,还应该看到,美术活动除了对儿童的一般发展具有教育意义外,还对他们发展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美术活动不仅在现实生活层面上,而且在对美的追求的层面上,能使儿童感受和理解真 、善、美,引起儿童的情感律动,给儿童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教学能使儿童不只局限于自身的经验,能带给他们经过修正的、理想化的现实,使孩子能按照教师给予的形式美原则指导下的技能和方法进行作业。我在给美术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定位时,更多地注重前者。我认为,在幼儿阶段,儿童有十分强烈的内在表现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满足儿童美术活动的需要,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创作,这对于培养儿童健康的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也没有放弃后者,我认为,美术的技能学习是儿童美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尊重儿童的现状,从其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出发,去确定略高于儿童基础的教学要求,而不可机械地按照教学进度去勉强他们。根据这一特点,我将绘画室的美术环境设成大小两种。大的环境是根据季节主题的变化,制作的各类不同的壁画。这些壁画大致可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它保持的时间长,可供同学欣赏。另外还有根据学生喜欢的人物、故事、具有知识性、教育性设计的壁画:“民族风情”、“情节儿童画”等,这些壁画都能得到孩子的喜欢;另一种小的环境指活动区或美工活动区,在美工活动区的布置特点是尽量利用空间,围绕主题丰富内容,如:主题活动“ 美丽的城市”中,在美工活動区为儿童提供各种大大小小的盒子,启发他们制作各种楼房、别墅,并对儿童进行环保教育,让儿童了解和知道环境的重要性,孩子用各种盒子建的房子多种多样,有的还设计成了多功能的房子,不但能住人还能建成多功能的游乐设施,这些出自他们辛勤劳动和智慧的作品不能轻易拆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因此,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展出作品的展台,儿童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摆在展台上,供小朋友,爸爸妈妈们欣赏、评价,这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提高他们创作热情。

二、为儿童创设一个易感应的环境

易感应的环境是指儿童在其中的以轻易地受到各种潜移默化的熏陶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接受刺激,也有多种形式的机会探索和尝试。首先是为儿童准备形式多样的材料。现在的许多家长不知出于何种心理,喜欢给孩子买许多高档的东西,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家长对孩子的爱。事实上,一些旧的杂志、书籍、报纸、旧衣物、旧钟表、旧电器和旧家具等东西可能更有利于创造力的施展和发挥。另外,还要注意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美术活动空间,为儿童提供一个能自由想象和探索的空间,还要注意经常给儿童提供表现的机会,使孩子的劳动成果有展示的机会。儿童的各种想法和行为应经常能得到老师的积极反应。例如,每次美术课都尽量去鼓励、支持和赞赏或者来自善意的有益建议和帮助。这些对儿童积极从事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鼓励儿童独立从事操作性活动

美术包括绘画、工艺和欣赏三大类。尽可能不要在儿童的印象中刻下“美术就是画画”的条文。要让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制作并取得一定的结果,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某一件作品又取得较好结果的积极情绪。在这一过程中,耐心和责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没有耐心和责任的人是什么事也做不好的,更不用说创造发明了。先不要去评价他(她)的作品的最后效果如何,只要让儿童去做,就能逐步培养儿童的耐心和责任心。责任心和耐心是儿童趋向成熟和创造性定向的基本成分。例如:为了鼓励和培养儿童进行独立美术创作的能力,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建立一本“成果登记簿”,把儿童自己在一定时间里完成的作品全部记录下来,不要太强调质量,即使不太好的甚至是画(做)糟了的,也应该记录下来,但不要批评。这份记录将成为儿童创造性活动的活跃时期和创造性活动进行的条件,而且也可以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

四、在孩子的美术活动过程中应预料到并允许孩子出现退步

生活并不总是风平浪静的,艺术的道路也不是平坦顺利的。一定要提醒儿童,无论是绘画、工艺还是欣赏过程,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如果可能就应该让儿童有失败和挫折的体验。孩子应该认识到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失败和挫折是常有的事。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当遇到难以把握的对象时不会因为焦虑过度或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变得一蹶不振。

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儿童,应该允许儿童做“白日梦”,允许孩子出现“魂不守舍”的现象。实际上,当你发现学生在做“白日梦”或“发呆”时,他们可能正在积极地发挥着丰富想象力。美国心理学家阿维诺曾经说过,教育者一定要能够接受和警觉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高原期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停滞现象。

五、帮助儿童建立有明确规则的美术训练标准

对于美术教师评价作品的是非标准,儿童往往毫不怀疑,换句话说,对于儿童来说,教育者往往具有绝对的裁判资格。然而,我们的许多教师就是错误地利用了自己的这种绝对权利,在培养孩子的美术创造才能的过程中犯下了不应该犯的错误。例如:儿童的作品一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加以否定或反对。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随时准备以适当的方式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美术训练中的规则必须明确,而且要坚决执行。规则太多就会使孩子过于循规蹈矩,抑制创造习惯性的发挥。

篇5: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石凤艳

满城县神星镇神星幼儿园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人才是对世纪迫切需要的人才,那么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呢?一个人成年后的创造力如何,重要因素之一,是看其在儿童初期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和保护,得到怎样的开发和保护。通过多年对幼儿教育的研究和本次培训学习,本文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家庭环境;创新的快乐;开发途径;培养方法

之前我对孩子的创造力不以为然,认为孩子们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气的份,谈何创新?认为孩子的聪明才智都是天生形成的,但是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到孩子们的创造力是需要培养的。

对每个幼儿教师来说,面对21世纪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局面,如何调整好幼儿教育策略,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适应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已成为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其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环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一代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心理学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一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家庭环境

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众所周知,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并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

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德国学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儿童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

1 要为儿童创造一定的物质环境,丰富家庭生活内容

父母不仅要为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提供合理的营养,还要为儿童提供一定的玩具和生活空间,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看电影、参观博物馆、阅读、体育锻炼、旅游等等。这不仅能增进知识,锻炼能力,还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各方面的情趣,为儿童创造天赋的发挥做好准备。

2、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创建家庭思考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各方面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品质。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主导者。因此,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洽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围应是他们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家庭应是“学习化家庭”,环境应是“思考型环境”。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应是双向学习的,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也可以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勤于奇思异想的习惯,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较早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经常给孩子出一些有益于多思的问题;还要让孩子多听别人意见,换位来思考问题。

二、让孩子体验创新的快乐。

.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有许多重大贡献,当别人问他何以有那么多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探索问题罢了”。可见,积极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非常强,他们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产生求知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和今后的发展等产生的好奇心,主动地进行探索实验。记得有一次,开饭的时间到了,可有几个小朋友蹲在操场旁就是不去洗手,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于是我蹲下身子和他们一起观察。一会儿,一个男孩问:“老师,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动那么大的食物?”接着,他一边用土堆起一座小山,一边说:“我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去”。我也表示赞同,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往前走了,这时,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这样做,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支持了他们的探究行为。

三、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1,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

营造开放、创新的互动环境和趣味、神奇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爱的空间里自由创造。倡导自由和安全和谐,要积极提供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有意地给孩子们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在这小天地里,可设置各种教具和材料,鼓励孩子们去玩、去发现、去想象。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探索性地与众不同地玩,玩出新方法、玩出新花样,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交流。这不仅增进孩子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学习他人有益经验,增强合作精神、创造和谐的氛围。

2,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住之一。创造性想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

始的。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首先,家长应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头脑中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一定的家各劳动和公益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其次,在游戏中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儿童玩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地游戏,或让他们堆积木搭楼房,玩泥沙,堆雪人,用粘土雕塑等。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再次,通过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等创造性艺术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家长可以运用讲故事、讲童话、朗诵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动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3,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创新不能仅停留在思维阶段,而要通过一些实际活动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这就需要技能,包括形成方案、选择方案、操作技能、操作技巧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经由一次次的实际操作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言:“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手和脑一块儿干”,在家庭中,家长要鼓励和要求儿童多动手。从小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通过玩积木、捏泥人、做纸工、拆装简单机械等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入学后,支持儿童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班级、学校、少年宫、科技馆等组织的课外兴趣活动中,挑选

一、两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当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小实验、搞小制作、小发明时,家长应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

4智趣有效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中渗透着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孩子善于提问、观察思考、大胆总结、团结合作、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要尊重孩子,给孩子们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作主张的机会,允许孩子说错、做错,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总结表达出最真实的经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要给予启发和引导,通过丰富有趣的主题任务激励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一步步的完成目标。孩子们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具材料,构建不同类型的模型和系统时,高兴地展示他们引以为豪的“作品”时,我们应以宽松的心态,不要过多的去关注作品本身,而是要鼓励、引导和挖掘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孩子们的表现加以肯定,这会使他们更加有乐趣的在未来的某一天创造出真正优秀的成果。

5、通过解难练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创造学告诉我们:创造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尝试教学法理论指出课堂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上训练这条暗线明朗化。训练在幼儿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按幼儿认识规律,把操作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有着一定难度的任务或问题,使幼儿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又须付出力气进行思考或操作。幼儿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活动的过程,可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向幼儿提出,在我们生活中哪里有空气?什么东西需要空气?幼儿顿时十分活跃,列举了生活需要空气的东西,如口琴、风琴、气球、吹肥皂泡、吹喇叭、救生圈、吹塑玩具、气垫船、动物生活等等。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幼儿创造性思维活动。

篇6:浅析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内容摘要】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现代化的社会,教育事业因为有了创造才这样富有魅力,所以我们应当接过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旗帜,让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开花、结果,那么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呢?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创造力教育观,抓住时机,实施有效的创造力发展策略。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尤其重视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曾经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能力。”又有研究表明,人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始于幼儿时代,创造能力是智力活动的一种表现,创造能力越高的人往往具有较好的个性。

【关键词】: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策略

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是现代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提出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教给孩子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学会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学会生存和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学会发现、学会创造。3-6岁的儿童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间。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是创造力发展最有潜力的时期。

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是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来实现的。首先,要给学前儿童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探究氛围,激起学前儿童的创造欲望;其次,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元的操作材料,诱发学前儿童的探索动机;再次,运用先进便捷的教学手段,激活学前儿童的创造思维;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增强学前儿童的创造意识。

培养学前儿童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让学前儿童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大量的研究证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个深奥的问题,而是在日常活动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来达到的。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探究氛围,激起学前儿童的创造欲望

新《纲要》中强调:“为学前儿童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学前儿童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就幼儿的创造性而言,心理环境比物质环境更为重要。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 年代就提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这实际上是要求给予儿童极大的自由。但日常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在活动前教师提出较多的要求,在操作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并向幼儿提出诸如保持桌面清洁,声音要轻„„等等,使幼儿在活动中不知所措,幼儿看老师的表情与提示来活动。就这样幼儿慢慢拘束起来了。其实这已经是束缚了他们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这样只能使幼儿被动的接受,消极的顺从,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无主见地听从于大人,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形成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尤为重要。时常给幼儿于鼓励、支持或肯定,用“你试试看”,“你能行”,“当然可以”之类的话激励幼儿,使幼儿感觉民主宽松、安全。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努力为学前儿童营造一种安全的探究氛围。在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如果学前儿童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我们老师要接纳、重视和鼓励,使绝大部分学前儿童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或发现,使学前儿童激发出创造性和自己独特的想法,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记得有一次,我放在钢琴上的药水不见了,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原来自然角上的三角梅“生病了”,小朋友当起了医生,给三角梅“喂”了药。我没有责备他,而是让他继续当医生,认真观察三角梅是否会好。可是过了几天,他哭着跑来说:“老师叶子都掉光了,该怎么办?我做错事了。”我鼓励他不要害怕失败,老师会和他一起来解决问题的。于是我把准备好了的几盆花拿来拿出来,和他一起观察实验。一盆花放在阳光下,一盆花放在阴暗处,一盆花经常浇水,一盆花不浇水。经过几天的观察和记录,他们发现了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而不是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我们相信,学前儿童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在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行为和做法时,或看起来有点错误时,我们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而是要耐心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并支持鼓励学前儿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无论他们的实验能不能成功,教师都应鼓励他们尝试,帮助他们获得最终的成功,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只有这样,学前儿童才会在一个安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积极的探索、发现,为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保证。此外,教室的环境布置也要为学生创造力培养创设氛围。《规程》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活动和必须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创设了区域活动角环境。区域活动角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我在研究中发现,区域活动角为学前儿童的感知、操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区域活动角中,老

师为学前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合理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还有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都为学前儿童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了条件。两年来,我陆续为学前儿童开设了许多活动角,如:生活劳动角、探索角、美工角、计算角、美语角、建构角等。

二、提供丰富多元的操作材料,诱发学前儿童的探索动机

《学前儿童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使每个学前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观、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了活动的条件。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教育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能观察事物的现象,认知事物的特质,并能促进学前儿童逻辑思维、智力能力发展的物质材料。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进行自主活动的物质条件,学前儿童在使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积极想象不断创造。他们要构思、要设想、要为实现既定目的而选择材料、动手组装来完成活动,这一过程正是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发挥过程。例如,在早操活动中,利用废旧材料,为学前儿童提供钻、爬、跳的器械,让学前儿童寻找器械的多种玩法。学前儿童用装冰箱的废纸箱制作“房子”和“地道”,能拼、能折、能钻、能爬;在教学与游戏活动中,给予学前儿童充分探索的自由,积极主动地去感知、发现的权利。并采用多种方式让学前儿童明确操作目的、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操作规则后,大胆放手让学前儿童充分操作,反复感知,变静态吸取为动态探求,让学前儿童在独立自主的操作过程中,经历探求、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当众多的操作材料供于学前儿童选择时,学前儿童的创意相当新颖并充满了童趣。当学前儿童面对琳琅满目的操作材料,可能会将它们当成一般的玩具,这样,并不能保证操作活动的成功和促使学前儿童探索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选择和制定一些适合幼儿特点的方法与材料,帮助学前儿童学习操作、探索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操作中尽量避免相同操作方法的简单的重复出现。不断向他们提出更高的操作目标,帮助他们获得新的操作方法和经验,促进学前儿童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发展学前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为了保证学前儿童在操作活动中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前儿童在各班设立了活动区角,里面摆放着教师与学前儿童共同收集而来的各种材料,教师教学前儿童熟识并掌握操作材料的技能技巧,学习自由摆弄拼砌。学前儿童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技巧后,对于操作材料他们是从来不马虎的,在摸摸看看、敲敲打打、拆拆弄弄、粘粘贴贴、拼拼装装中即进入各种创造性的操作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思维。

三、运用先进便捷的教学手段,激活学前儿童的创造思维

学前儿童的兴趣是广泛的,如果你总是用一种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那你一定是一位失败者。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时,我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散漫,怎么也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怎样才能调动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形象性这一特点,采用媒体辅助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认

识少数民族》活动中,我在组织活动前,先通过网络搜索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特产等等,首先进行知识的了解,再下载相关图片,对这些图片根据孩子的特点、知识经验和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有选择的筛选,以幻灯片的形式制作成课件,经过这样的充分的准备后,在活动进行中,孩子了解到许多关于少数民族的信息,积极参加活动、主动交流,并大胆地运用语言、舞蹈、操作等形式表现自己对几个少数民族的经验,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在较短时间内愉快地获取大量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学前儿童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化长为短、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化快为慢、化慢为快等诸多特点,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是一种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有效教育形式。例如,早期阅读《枯树爷爷的幸福》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春意盎然的春天,枯树爷爷哀声叹气”,然后引导学前儿童猜测小鸟、松鼠在枯树爷爷身上安了家,藤蔓顺着树干生长,枯树爷爷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小鸟从天空中落下来,飞到枯树爷爷的身上,藤蔓在顺着树干缓缓伸出手臂,枯树爷爷慢慢变绿了。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了,他们就像在欣赏一部完美的动画片一样专注。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有着浓烈的形象、生动性,动态的形象引起了学前儿童联想,使学前儿童能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爱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这样既开拓了学前儿童的思维,也发展了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增强学前儿童的创造意识

创设学习环境是主题活动实施的重要内容,环境创设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课程理念与目标。我注重通过环境创设为幼儿提供获取知识经验、发展创造能力、体验成功自信的好机会,使环境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幼儿对自己亲自动手、动脑设计的环境产生亲切感、成就感,激发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大胆想象、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在主题活动“各行各业”中,我和孩子们共同设计了“服装屋”、“小小建筑师”、“理发店”等主题墙面,还共同创设了“眼镜店”、“小厨师”、“菜市场”等游戏区域。在区域游戏“小厨师”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制作“匹萨饼”的半成品材料:海绵、彩色纸、布带、大小不等的饼干盒子,海绵可以做匹萨饼的匹萨胚子,彩色纸可以做匹萨饼上面的牛肉粒、火腿肠、蔬菜等,大小不等的饼干盒子既可以用来做制作匹萨饼的锅子,又可以用来做餐盘。这样,孩子们每次创作出来的匹萨饼都是极具特色、风味俱佳的,孩子们在每一次游戏时都有新鲜感,时时有创作。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还善于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教育资源,来增强幼儿的创造意识。南通是一个极具民俗文化和乡土特色的地方,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包括民间风俗、民族艺术、古建筑、地方特产等等。如蓝印花布、叠石桥家纺城、抗战古迹、鲁班大厦、西亭脆饼、石港乳腐、大富豪啤酒、海产品等等,这些资源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又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可以从中拓展生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并和孩子们一起根据活动性质和类型来制订相应的主题网络。南通蓝印花布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当地更是家喻户晓。因此,它是幼儿熟悉的、有一定经验积累的事物,又是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于是,我与幼儿一起生成了“美丽蓝印花”这个主题,从它的起源、种类、生产程序、用途及广告等方面制作了主题网络图,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探索。在主题实施过程中,讨论怎样去参观印染厂时,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坐校车、坐公交车、骑自行车、走路等多种方法,由此生成了“交通工具”、“交通警察”等活动。在欣赏广告片时,孩子们认为广告在电视中停留的时间太短,以至于许多观众没有看到,他们说还是自己制作广告图做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甚至外国人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所以又产生了自制广告图、自编广告词的自主探究活动。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更是想出了五花八门的印染方式:形状各异的插塑、树叶、蔬菜、纸团、羽毛、果壳等等,这些争奇斗艳的花布又让幼儿制作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又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时装秀活动提供了物质准备。在时装秀的展示舞台上,孩子们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尽情地表演,享受着成功的乐趣。在这次主题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孩子们大胆探索和表达,将已有经验迁移运用到新的活动中来,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有趣多样的方法实施教学,让教学活动情境化、游戏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创设特定的情境可以使幼儿产生并激发相应的态度、情绪和情感,强化幼儿的某种行为,从而产生情境效应。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等,努力为幼儿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幼儿各种感官,诱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感觉和知觉是很情绪化的,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并不取决于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完全是从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出发的。所以情感是幼儿学习的动因,也是培养幼儿能力、智力的必要条件。孩子们是最喜欢小动物的,所以,在艺术活动《老虎和兔子》中,我创设了“森林里的小动物”情境,准备了许多小动物玩具,带领幼儿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并表演各种小动物的模仿动作。小朋友们高兴极了,对学习活动充满了期待。在活动中我还采用了孩子们最乐意接受的学习形式——游戏。将游戏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受孩子们的欢迎,能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并愉快学习。在活动中,我带领孩子们扮演艺术活动中的小动物角色,孩子们兴高采烈、乐此不疲,当表演结束后,我提问幼儿:“小白兔有什么办法不让大老虎吃掉?”,孩子们想了各种办法,有的说“小白兔赶快逃到一个小山洞里,大老虎钻不进来,就没法吃小白兔了”,有的说“小白兔骗大老虎,说老虎的嘴巴很臭,吓得大老虎不敢张嘴巴”,有的说“当大老虎张大嘴巴想咬小白兔时,小白兔马上把一根棍子放到老虎的嘴里撑起来,这样,老虎的嘴巴合不拢,也吃不到小白兔了”,还有一个孩子说“小白兔请其他小动物来帮忙,一起战胜大老虎”„„这时,我再一次带领孩子们表演自创的艺术情节,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

学前儿童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我们不断挖掘,积极引导,掌握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式方法,就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 “创造型”的人才。

总之,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可以通过教育环境的创设,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等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幼儿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来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但创造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一种长期艰巨的任务,除了幼儿园还有家庭、社会,一起把孩子培养成21世纪创造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念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候秀芳.《运用操作材料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读与写,2008第1期

上一篇:矛盾排查化解下一篇:大白菜的折纸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