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2023-02-09

第一篇: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父母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民族要进步,家庭要致富,个人要发展,离不开民族的创造力,家庭的创造力,个人的创造力。我们平常说的创新意识、新意、灵感、发明、杰作、成功案例等都是创造力的范畴。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发展,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幸福。就拿苹果手机来说,它是乔布斯的创造力体现,也是苹果团队的价值与结晶,它让乔布斯名垂千古,让苹果团队的人致富,让全世界手机用户得到惊喜体验„„小的创造力,获得小的发展,大的创造力拥有大的成功。无论是国家、社会、企业、家庭,这个世界需要有创造力的人。唯有创造力强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价值感与社会资源。

什么是创造力?我们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释: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其实说的有些复杂,创造力就是人的综合能力。换句话说,创造才是真正的能力。在《孩子独立“靠”父母》中,我提到过“能力在于运用,情感在于表达。”只有运用了,或者说参与实践了,才能证明拥有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创造了才能证明具有创造力。就像米尔曾经说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但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做”教曲唱不了曲“。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创造力很强的人,为什么他能想到这个?为什么她可以完成这个策划案?就算你一味地的询问与模仿,总是不能把创造力学来。因为创造力是人的恒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存在是长期习得、培养与内化的结果。我非常否定”成功可以复制“这一反动言论,人和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关系全不一样,你去模仿简单的行为或生活方式,可以获得同样的成功么?我敢说,创造力是个人历史的产物。每个人拥有不同的历史,也就拥有了不同的创造力。究其源头,在于儿童时期,尤其是亲子教育时期。

儿童是天才,是教师,是发明家。他们本是有无限想象力空间与无限创造力的,但是有一部分是合乎社会规律、合乎逻辑性、合乎个人发展特点的,另一部分是无拘无束的、异想天开的、过于偏执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全面而正面的了解孩子,合理又合情地给他们一个平台,一个供创造力扎根发芽的土壤。

创造力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教来的。它天生是一种表达。你可以看看儿童包括大人的创造力都是各种身体器官的表达,包括歌曲创造及演唱、绘画、发明制作,舞蹈、运动„„各种人有各种创造的潜质与发挥,但归根结底是人的表达。你的表达出于你的梦想、愿望或想象。没有梦想、愿望或想象的人,就没有创造力。而有意思的是,人的梦想、愿望与想象也不是现实中说有就有的,还是源自儿童时期,尤其是亲子教育时期。

无论从能力的层面,还是表达的层面,创造力的培养就是要回到儿童时期,家长才是儿童创造力课的老师。我在学校当老师的时候,跟学生家长交流过一个能力与性格的产生过程,如下图:

性格的养成我们今天不去谈,能力的出现是源自个体行为的。个体行为恰恰是在亲子时期进行培养的,在建立好了这种意识,我们来看看和创造力最相关的几种基本训练——看、听、想、问、做、说。也许你会惊讶,创造力这么高端的字眼怎么会和这么简单的动作有关系呢?其实不然,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基础功课做好了,能够组合起来,创造力的产生便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概念——创造力就是综合能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会发现这些简单的动作(或说能力),是与创造力如此息息相关,他们的确是创造力的源头。

第一,多看。视觉本是感统能力(视觉、听觉、本体觉、触觉、运动觉)中的第一位,可以说是人最基本的能力。孔子曰,察其言,观其色。说的就是多看。在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中,眼睛承担了一半以上的任务。在各个阶段,看的内容有所区别:

0-3岁看是为了训练视觉,为将来获取信息打造良好基础。我们可以使用黑白棋布、太极球进行训练,也可以通过观察鲜艳标准的颜色,进行视觉锻炼。一般来说,孩子会对红色最先适应,因为红色波长,容易被眼睛捕获。(紫色 400-423 蓝色 424-490 绿色 491-574 黄色 575-584 橘黄色 585-646 红色 647-700)我们可以根据由长到短让孩子逐渐接触各种颜色。此时的训练为日后的观察力提供了保障。

3-6岁

可以说,儿童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视觉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资源,展开深入的亲子教育。亲子教育包括很多种,亲子阅读、亲子沟通、亲子运动等,这里当然是亲子阅读。亲子阅读的好处,第一,提供良好话题,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训练儿童情商,提供人际交往技巧。第三,获取独立意识,提供适应环境的方法。第四,获取信息,激发想象力,提供创造力源泉。

前三点我在以前的博文中说过,不再赘述。第四点是阅读对于创造力的贡献。无论儿童,还是大人,我们获得直接经验的时间与精力有限,读书是获得经验与方法最捷径的方式。无论你想从事什么行业,读书是让你告别门外汉的捷径。除了亲子阅读,还有亲子游览。其实,游览或参观何尝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呢?有一个词叫做“见多识广”,还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你看的多了,你的创造力地基就会越深,你的创造力大楼就会越高。多带孩子见识大好河山或大场面,一定会对她受益终生。另一方面,对生活中的小细节的观察也是对孩子很好的训练。灯管为什么会一闪一闪的?家里的花木为什么会长出蘑菇?天上为什么有的星星大有的却小?如果你对这个感兴趣,你一定会驻足观看,同时也会影响到你的孩子。

第二,多听。听谁不会?一般人都不会听。在如此浮躁的社会里,大家更容易去说,说自己想说的,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倾听”是一种心理咨询技巧,现在更多人把它视为一种美德了。听与看一样,是获取信息的源泉。不同的是,听比看要高级些,为什么这么说?看是主观的表现,听却是客观的表现。听的人,是求学的人,是被人喜欢的人。听可以获得较为直接的经验,并且是被总结的经

验,这是宝贵的。

胎教的时候,医生总是让我们和孩子对话。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意义不大。我的想法是,胎儿的倾听还是对孩子有所帮助的,这个帮助不是获取信息(一笑)。而是受到一些初期的听觉训练。需要注意的是,胎儿需要接触不同的声音,母亲的、父亲的、规律的、不规律的、大声的、小声的„„这是很好的训练。

0-3岁,听觉训练也是感统训练中的重要一项。不过除了一些先听畸形或器质性病变,听力在父母简单的游戏中,可以很好得到锻炼,为日后获取信心创造基础。

3-6岁,听显得非常重要,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会听的孩子,才会说。”在亲子教育中,我们逐渐教会孩子们“听”这项基本的生存技术,主要的方式是亲子沟通。听与说共同构筑了沟通。就像现在有本书,叫做《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真的是这样,你的说有时候很大程度决定孩子听的水平。孩子该听些什么呢?

其一,共同的话题。发现孩子的感兴趣的话题,并和孩子深入探讨。

其二,鼓励参与陌生的话题。主动要求孩子来听一些陌生的话题,而不是轰走他。孩子天生的猎奇心理会让他们更爱通过听关注更多领域。当然,这也包括多带孩子去拜访朋友。

其三,故事或典故。饶有兴趣的在孩子的周围念叨故事或典故,耳濡目染,形成习惯。

其四,音乐与各种声音。学习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体验的越多,素材就越多,为创造力一蹴而就的产生增砖添瓦。古典、流行、中国、西方„„都可以让孩子去接受。要知道,人是记忆的动物,幼年时期的声音会储存在神经细胞的深处,直到成年再一次听到便会产生“似曾相识”的喜悦感。

第三,多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思考是学习的助力。古代有很多人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诸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头悬梁,锥刺股。”云云。这是对于学习的错误认识,对后世的影响很坏。孔子的话应该需要从积极的一面去想,即“学而思则不罔,思而学则不殆。”叔本华曾经说过“从事与精神、文化相关职业的人更容易获得快乐。”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的统治地位,也就在于他们认为人在获得信息之后,要经历转录、、加工、存储、转出的过程。“转录”、“存储”与“加工”是脑生理结构决定的,而“加工”恰恰就是我们所说的“想”这个环节。想或者说思考,可以让我们获得学习乐趣,促进我们的学习行为;可以让我们学有所备,为今后“学以致用”做好充分准备;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失,就像胡适先生说的“读书是为了读更多的书”;可以促进想象的产生。

想象是创造力之母。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拥有傲人的创造力。之前,我写过一篇博文《用愿景点亮亲子教育》。讲的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具有想象力,

培养孩子建立自己的美好愿景,让愿景成为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说创造力是盖好的一栋楼的话,想象则是钢筋结构。一旦拥有了良好的想象,你的创造力发挥就有了方向。对于孩子来说,家长需要注意一下内容:

其一,带孩子去体验各种活动,不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比如在商场做一次沙画,玩一次滑雪,参观一次画展。有些家长容易把功利的想法掺杂在教育当中,这是急于求成的表现。想象力的形成很多是多次体验相结合的成果。

其二,分享感受。家长可以适当做一些引导,这里的引导不是目的性的,而是知识牵引性的。带孩子去动物园时,当孩子看到了黑猩猩,你可以说,“宝贝,你看这和刚才我们看到什么动物比较像啊?”“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动物呢?”针对一个问题,要问得深入而生动,激发孩子深入而生动的思考。当儿童在想问题时具有一定的“黏性”时,想象力自然会轻松的迸发出来。“妈妈!我觉得猴子和黑猩猩是一家人!”

其三,鼓励思考。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经常提到“精神奖励”的问题。很多年前,我们采用物质奖励,之后专家否定这种做法;又过了一段时间,专家认为应该提倡“精神奖励”,认为这对于儿童有更多的好处„„在我看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奖励过多同样会出现依赖。我提出过“学习不需要精神奖励”,很多表示疑问。学习本是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要鼓励呢?该鼓励的是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学习本身。除了努力之外,值得鼓励的美好的品行和思考——因为这对于儿童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其四,支持表达。多想会带来烦恼,唯一的出路便是表达。很多家长鼓励孩子思考,却停止于此。殊不知想是创造力的分水岭,但并不代表已经具备了创造力,我们会在后面的“多做”中具体来讲。

第四,多问。多看,多听是获取基本感知信息的环节,而看一个儿童的智力发育是否达到较高的水平,或者说思维是否达到较为理性的层面,还要看她“问”的水平。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计划,“问”让儿童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在“想”的基础上,“问”变得更加地具有个性化、具体化与指向性。如何指导孩子发问呢?

其一,鼓励孩子在各种场合、各种地点发问。这让我想起了孙中山小时候读书的那个故事,老师只是要求孩子们背书,却根本不给孩子们讲。所有的孩子“看了”, “听了”,也“背了”,不能说没有获得一点收获,然而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庸才,而培养不出人才,因为他们拥有模仿力,而没有创造力。孙中山在不怕老师体罚的情况下,问了老师书中的意思,这可以验证孙中山是一个多看、多听、多想的人,而且是一个勇敢的人。后来孙中山这句话也成了一句名言,“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其二,对于提问的训练。记者这个职业,最靠的是“问”这项基本功。你如何以最轻松、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问出对方最真实、最充足的信息。我们应该早教时期,对儿童进行“问”的训练。比如面带微笑、表现亲和,提问要开放式,积极关注对方等等。

其三,为儿童增加提问的机会。在得知孩子对某方面感兴趣之后,要为孩子引荐这方面成功人士或有经验的人士。人们总会对信服的对象有更多的访问欲望,儿童也是如此。

第五,多做。创造力的归宿依然是“做”。多看、多听、多想,多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很多也是交替而反复进行的。创造力最终需要体现在多做上,这一点无可厚非。如果说之前的内容是在处理理论上的问题,多做才是开始实践的环节。很多儿童,甚至我们家长有一种“成功怪圈”。大家总是认为做一件事情必须把“成功”设定为目标,或者说一个计划只有成功了才算胜利。这是不太合理的,因为同时参与这件事情的对手也会很强大,我们也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干扰因素,我们可以把“接近成功”设为目标,这样一来,功利心态会下降一些,我们也会在努力的过程中进行调整。比如儿童学习钢琴,你不必给她设定今年必须考过2级,但是我们可以朝着2级去努力,我们的重心要放在儿童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欣赏上;儿童学习绘画,你不必要求她今年在哪里展出,但是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的重心也是放在儿童对于绘画的兴趣与尝试上。做是为了今后做的更好,我们要有意识提前做,要有意识多做,要有意识等待迟来的成果。这种心态对于儿童的创造力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对此,有一下几点“做法”供家长参考:

其一,记录。很感谢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她当时聪明的要求我们写“随笔”,而不是写“日记”。随笔可长可短,贵在随时随心。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问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在大脑中形成深刻印象,付诸笔端留下一手资料,为日后创造力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亲子互动。之前我们提到了亲子沟通、亲子游览,这里的互动主要是指一些有目的的活动。与孩子一起做拼图游戏、搭积木,与孩子一起绘画等,用我们的激情调动孩子的激情,用我们的执着促进孩子的执着。其实,每一种“做”的尝试,都是对于孩子创造力灵感的积累。我们可以在与孩子的各种活动中,发现孩子的优势与特长。

其三,鼓励孩子独立的“创造”。我非常感谢我的母亲,她总是允许我在很白很好的本子上乱写乱画。其实,这些涂鸦是孩子创造力的雏形。乱写乱画中,他们在摸索自己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心理学上,非常看重儿童的绘画表达,认为是最接近内心世界,最体现心理渴望或困惑的表现形式。除了绘画,孩子也可能会哼哼歌曲,做个小发明,甚至用石子摆出简单的造型——这些做法都是创造力的体现。

其四,指导。当你发现儿童有某些创造力表现时,一定加以格外格外的关注。一方面要表示欣赏,另外一方面需要找一些有经验的人进行指导,看看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潜质,是否可以继续“深造”。

第六,多说。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创意与想法,这是希望孩子可以在表达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创造思路”,并且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建议与意见,更好的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此外,对于创造力的展示亦是对儿童创造力的鼓励,鼓励他们可以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拥有更新更好的作品。可以尝试以下经验:

其一,家庭会议。开一些有趣的家庭作品分享会,家庭读书茶话会,让孩子当着家人面表达自己的创造成果,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当然,有些作品可能是亲子共同完成的,那样就可以一起分享,增进亲子沟通。

其二,让媒体说话。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新媒体教育的文章,受到了很多家长、老师的好评。新媒体应该成为教育的补充资源,家长、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的作品推荐到媒体上,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有社会良好氛围的建立,都有积极有利的作用。

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多说,就可以做到会看、会听、会想、会问、会做、会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整体性,即这些基本训练项目并不是割裂而独立的,他们是以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有着密切地联系。他们整合在一起,就叫做“创造力”。站在创造力培养的高度,我们可以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们。

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他们才可以比原来更强大;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空间,他们才可以比原来更爱思考;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平台,他们才可以具有更多的创造力。

第二篇: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 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

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 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 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腊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 对于儿童画画

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每天可有一定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 熟悉儿童的美感情趣。

儿童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五个孩子骑着马,一个举着红旗,第二个吹喇叭,第三个提着小木枪,第四个端起步枪瞄准,第五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底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的改这改那,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真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

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 。

第三篇: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爸妈总是容易把创造力限定在创作艺术品、音乐作品的艺术能力上。简单地说,创造力就是思考并做出反应的过程,是把想像的事情变为现实的能力,是用独特的方式建筑或者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创造力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是孩子重要的潜能之一。

童言无忌。儿童的世界没有规则,没有禁忌,所以创造力如花儿绽放。但一旦他们进入现代教育系统,就进入一种成人世界预设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个依托于工业化社会的教育系统有一套严格的学科等级制度,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数学和语言,然后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

它要求和鼓励一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事实性的记忆、语言和数学技巧,它教育你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这个系统占据了我们人生最初的20多年: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至找工作。一旦这种思维方式被内化,变成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代价必然是创造力的衰落。

家庭也常常无意中扮演创造力杀手的角色。理论上,每个家长都希望有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但现实世界里,创造力是个复杂的概念,而且它往往在注意力涣散、白日梦或者不守规则的时候出现。也就是说,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常常是麻烦制造者,他们经常作为麻烦制造者而遭到父母的呵斥,而不是鼓励。

【10种言行扼杀孩子创造力】NO.1 帮宝宝做所有选择;NO.2 错用物质奖赏;NO.3 让宝宝参加等级评定;NO.4 敷衍宝宝的提问;NO.5 监视多于关注;NO.6 制止宝宝的探索行为;NO.7 给宝宝不恰当的玩具;NO.8 打断宝宝玩耍;NO.9 不允许宝宝犯错误和失败;NO.10 过度赞美。

第四篇: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案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与上“寄给大熊猫收”,还帖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盲童学校,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看到盲童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处处有人照料,健康愉快地成长。更使孩子们惊奇的是他们还能以手代目,进行雕塑,刺绣等艺术创作,甚至还能学习推拿医疗技术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在祖国的怀抱里,残废人生活幸福,使孩子们很爱感动。他们回来后,立即创作了《推拿》、《勤学苦练》等作品,并获得好评。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腊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每天可有一定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熟悉儿童的美感情趣。

儿童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五个孩子骑着马,一个举着红旗,第二个吹喇叭,第三个提着小木枪,第四个端起步枪瞄准,第五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底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的改这改那,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真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

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

第五篇:浅谈儿童绘画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巫溪县城厢小学刘星

[内容摘要]:根据儿童绘画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挥一问题,论述我个人对儿童绘画教学应先从观察美到发现美再到创造美的教学主导思想,

[关键词]:儿童绘画想象力创造力

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绘画能力是按一定顺序发展的,是和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但是这种能力的高低除了先天的智力因素之外,教师的教授与引导起主导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得于儿童的思维开发,所以老师要树立传授规律和技艺为辅,以引导和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的教学思想,辅以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促使儿童能表现出儿童画的稚拙性和象征性的特点,以最大的可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一、因地制宜,指导儿童观察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趣,观察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观察呢?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也就是对当前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观察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对儿童绘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儿童所处的学校的地域不同,有城乡地理之别,更有城乡文化之异,故教师要因地制宜,指导学生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高楼大厦等等,总

之一切真、善,美的事物都可以列入到儿童观察的范畴之中,教师可启迪儿童发现他们周围许多事物的“形”与“色”,“秩序”与“变化”的美的奥妙,并由此刺激他们的好奇心,通过观察美的东西,欣赏美的东西,以激起儿童的绘画表现欲望,教师培养儿童观察美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儿童观察美的培养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带领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二是在室内观察实物与图片资料,确定了观察的途径后就要培养儿童美的方法,首先,要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良好习惯,一般来说,儿童对活动的,有声地,色彩鲜艳的,新颖的事物比较喜欢,因此,教师在选择观察对象时应注意选择那些既能吸引儿童注意力又能同时体现物体现象和本质的东西,不要舍近求远,要利用身边的事物随时随地进行美的观察,例如:今年秋季举办的全县美术优质课竞赛中,有几位老师上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十二课《窗外的景色》,老师们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许多关于窗外景色的图片,更有老师引用印象派大师们的画,花了很大的力气,我们为何不因地制宜把学生的目光投向窗外,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吗?其次,教师还要制定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及实现任务的具体方法,以及时指导儿童别出心裁的观察方法,引导儿童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观察事物,再次,要培养儿童观察美的技能,因为儿童的观察具有随意性和无目的性,所以教师就应培养学生由简到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事物的共性到个性的观察技能,总之,通过指导儿童的观察美,使儿童能够体验他们生存在一个美丽的空间中,让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同时能培养儿童的审美素养,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二、因材施教,培养儿童发现美

观察美不是儿童绘画的目的地,它是儿童绘画过程的开始,只观察不

发现美等于没有观察,故老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发现美。只要视力正常者一般都能观察,欣赏美,但通过观察和欣赏美,再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美,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师又一重要任务是启发学生发现美。由于儿童的年龄,爱好,智力,思维等都不一样,所以儿童发现美的时间,角度都会不一样。有的儿童思维敏捷,勤于思考,善于联想,能从事物的不同角度及时发现美。而有的儿童即对美的事物进行了观察,不能敏于思考,就不能及时地从另一角度发现美。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已发现美的儿童进行再启发,对还没有发现美的儿童进行合理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启发想象能力以致能够发现美,促使儿童从观察美到发现美的过程中感受美的魅力和心灵上的愉悦。例如:对于春天,儿童一般能联想的只是“天气渐渐暖和了”;“花开了”,其实从想象的发展看,这些表象远不够丰富,要儿童此时画春天,是勉为其难了。大自然的春天,冰雪融化,流水潺潺,小燕子呢喃,柳枝抽芽,麦苗返青„„呈现给人的是一幅万物复出的景象。对于这些天象变化,生物活动的大量表征,教师经常带孩子们去观察,去写生,并伴随众多的文艺作品加深儿童对春天的认识。此时孩子们画《可爱的春天》主题画,真可谓左右逢源,思路开阔,想象丰富了。另外,还可以给儿童绘画的准备过程增加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让儿童从自然的观察和发现中来提炼所描绘的事物,增加素材储量。使儿童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以更好地表达儿童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因势利导,启发儿童创造美

观察美和发现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表现美和创造美。儿童的绘画活动就是一个从观察到发现再到创造的过程,也可以说创造与表现美是观

察与发现美的一个巩固过程。当然儿童通过观察和发现美以后不一定能够创造了美来,这时老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因势利导,重在启发引导,而不是传授给儿童固定的模式和技能进行机械地描绘。更多的是要教师鼓励儿童去认识他们看见的感觉到的东西,要帮助他们认识绘画美术材料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工具材料进行绘画表现,同时也要引导儿童对观察的事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写生,使儿童对观察后的物象信息特征在大脑中形成较长时间的记忆。当然创造美并不是儿童单一的对景写生,是通过绘画这种特定的语言来表达儿童思维方式的过程。例如:我在上《我的同桌》这课时,就把引导儿童观察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主线运用恰当。以拍电影剧为由导入新课,紧扣儿童心弦。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儿童电视剧目吗?”学生答:“喜欢。”我说:“今天我们要组织拍摄一部儿童电视剧。需要一些‘明星’,可是没有小演员,想从咱们班同学中挑选一些好不好?”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好。”我又说:那让谁来当演员呢?但我有一个条件。”学生们静静的听着我讲条件。我接着说:“现在你们仔仔细细观察自己的同桌,看你的同桌有什么特点,如:相貌,、服饰等,观察好了告诉老师。”顷刻同学们激情高涨,一会儿小手齐刷刷地举过头顶,我选择了几对同学走上讲台让她们相互说自己观察的结果,让全班同学再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坐好。说:“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画纸和彩笔,开始相互画自己的同桌,要表现出你们观察后发现的他们各自的相貌特点和服饰样式及花纹色彩等特点,画好了写上自己和所画同桌的名字,我再从你们中选择‘小明星’演员。”学生们开始作画,我巡回辅导,启发学生抓住特征,进行联想,大胆创造,合理夸张,可以画出他们走,站,

坐,跑等各种姿态和不同表情。因为同学们听明白了是找‘明星’小演员,所以他们无所顾忌各自放开了手脚作画,二十分钟后同学们全部画完。收齐作业,学生等待评选的结果,作业收齐后我说:“同学们你们在画的过程中我仔细看了,每一位同学画的自己的同桌都能当选小演员。”教室顿时一片掌声,我又说:“现在我们开始演电视剧。”我把同学们的画一张张贴在黑板上,同学们的掌声更热烈了,激动的说:“好看,好看。”同学们走向黑板前仔细的欣赏着,谈论着自己和同学们的作品……,由此可见绝不能把教师的直接思维方式灌输给儿童,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能辅以引导与启发,以更好地,更广阔地开拓儿童的思维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创造出一幅幅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的美的绘画作品来。同时这样的方式与方法也有助于儿童学习和掌握,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表达素质教育的内涵。

综上所述,可见儿童绘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想新办法,多了新主意,多从培养儿童观察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主线上进行教学研究,给儿童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做好儿童们从陈旧的教学模式所给予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引导,启发儿童从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中“找”到属于儿童自己发展的坐标与轨迹。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下一篇:如何让员工快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