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奥数鸡兔同笼

2024-05-06

四年级奥数鸡兔同笼(通用9篇)

篇1:四年级奥数鸡兔同笼

学科:奥数

教学内容:第14讲 鸡兔同笼问题

知识网络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一个流传甚广的数学趣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几何?翻译成现代汉语语言为:今有鸡兔共居一笼,已知鸡头与兔头共35个,鸡脚与兔脚共94只。问鸡、兔各有几只?这一古老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解法也多种多样,但一般采用的是假设法。

在解答应用题时,有时要采用“假设”的思想来分析,以找到解题途径。用假设思想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去正确地判断应该怎样假设,并根据所做的假设,注意数量关系发生的变化,从所给的条件与变化了的数量关系的比较中做出适当的调整,来找到正确答案。

重点·难点

运用假设法是求解这类可以转化为鸡兔同笼问题的应用题的关键。

学法指导

用假设法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是要根据题意正确地判断怎样“假设”,二是依据假设,按照题目所给的数量关系进行推算,所得结果与题中对应的数量不符时,要能够正确地运用别的已知量加以调整,三是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经典例题

[例1]一个农夫有若干只鸡和兔,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

思路剖析

鸡兔同笼问题适用的基本方法是假设法。假设这笼里全是鸡,那么鸡脚的总数应为:50×2=100(只),与实际相比较,脚减少的数为140-100=40(只)。脚减少的原因是每把一只兔当作一只鸡时,要少4-2=2(只)脚。所以实际的兔数是40÷(4-2)=20(只),若先假设的全是鸡,则先求出的是兔数。

解答

☆解法一:

设全是鸡,那么相应的鸡脚数:50×2=100(只)与实际相比,脚减少的数:140-100=40(只)

兔脚与鸡脚的差4-2=2(只)

实际兔数为40÷2=20(只)

那么实际的鸡数:50-20=30(只)

答:有鸡30只,有兔20只。

☆解法二:

利用方程求解:

设农夫有鸡x只,那么有免(50-x)只。那么鸡有脚2×x只,兔有脚4×(50-x)只。

列方程为2×x+4×(5-x)=140

解方程2×x+200-4×x=140

2×x=60 x=30

50-x=50-30=20

则鸡有30只,兔有20只。

☆解法三:

(不拘于传统的解法,让我们的思维发散,更具有创造性。)

农夫想知道鸡、兔分别有多少只,他做了一个有趣的设想,就是假设每只兔子又长出一个头来,把它劈开,变成“一头两脚”的两只“半兔”,半免和鸡都有两只脚,因而共有140÷2=70(只)头,从而多出了70-50=20(只)头,这就是兔子的数目,鸡的只数就是50-20=30(只)。

☆解法四:

兔有4只脚,而鸡有2只脚,不过鸡有2只翅膀,如果把翅膀也当作脚,则鸡、兔都有4只脚,于是脚有50×4=200(只),但题中翅膀不算脚,因而有翅膀200-140=60(只),每只鸡有两只翅膀,则鸡数为60÷2=30(只),兔有50-30=20(只)。

☆解法五:

农夫惊讶地看到鸡、兔们非凡的表演:每只鸡都用一只脚站立着,每只兔都用两只后腿站立起来。这种情况下,地上的总腿数是原来的一半,即70只腿,鸡的脚数与头数相同,而兔的脚数是头数的两倍,因此从70里减去总的头数,剩下来的就是兔的头数:70-50=20(只),即有20只兔,那么有鸡30只。

☆解法六:

我们还可以想像鸡、兔们经过专门训练后具有一些“特殊技能”,当它们听到哨音后,鸡飞起来,兔立即双脚站立起来。这时立在地上的应该都是兔,它的脚数:140-50×2=40(只)。因此有免:40÷2=20(只),鸡有:50-20=30(只)。

[例2]现有2分和5分的硬币共40枚,共值125分,问两种硬币各多少放?

思路剖析

利用假设法,假设40枚硬币全是2分的,则面值为80分,与实际相比减少了125-80=45(分),是由于把每个5分硬币少算了5-2=3(分)造成的,则可知有5分硬币45÷3=15(枚)。

解答

设全为2分的,则共值2×40=80(分)

与实际相比少125-80=45(分)

由于假设造成的差值5-2=3(分)

则有5分硬币45÷3=15(枚),2分硬币40-15=25(枚)。

答:有5分硬币15枚,2分硬币25枚。

点津

由假设造成的与实际的差值45分,是与把5分硬币当作2分硬币产生的差值相关的,而不是仅与5分硬币有关。

[例3]某次的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共有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3分。小贝贝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8分,问:小贝贝做对了几道题?

思路剖析

假设小贝贝20道题全做对了,他应该得20×5=100(分),比实际上多了100-68=32(分),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把做错或没做的题也算作做对的了,需要注意的是,做错或不做一题比做对一题应少得5+3=8(分),因此小贝贝做错或不做的题数:

32÷8=4(道)。

解答

20-(5×20-68)÷(5+3)

=20-32÷8=20-4

=16(道)

答:小贝贝做对了16道题。

点津

由于做错和不做的题不但不得分,还要扣掉分数,那么与做对一道题相比,就不是简单相减的关系,而应该求和得出。类似于零上5℃与零下3℃相差是8℃,而不是2℃。

[例4]农场工人上山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晴天时每人每天植树20棵,雨天时每人每天植树12棵,工人张宁接连几天共植树112棵,平均每天植树14棵。问:张宁植树这些天共有几个雨天?

思路剖析

题目中虽然没有问张宁工作了几天,但总共做了多少天是一个关键量,须先求出来。天数=总量÷平均数=112÷14=8(天)。要求有多少个雨天,可假设每天都是晴天,那么应植20×8=160(棵),与实际相比,多植160-112=48(棵),是把雨天植树量当作20棵造成的,20-12=8(棵)是实际植树量与假设的差值。因此有雨天:48÷8=6(天)。

解答

[20×(112÷14)-112]÷(20-12)

=(160-112)÷8=48÷8

=6(天)

答:张宁植树这些天总共有6个雨天。

[例5]“和尚分馒头”题,记载于我国明代《算法统宗》。现代文译文:大和尚与小和尚共100名,分配100个馒头,大和尚每位给3个,小和尚3个人给1个,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思路剖析

假设都是小和尚。因为小和尚3个人给1个馒头,分配100个馒头,应该有小和尚3×l00=300(人),比实际多了300-100=200(人)。是由于把大和尚看做小和尚造成的,由于大和尚每位给3个馒头,相当于给9位小和尚的量。由于假设出现的差值即为9-l=8(人),那么大和尚的人数220÷8=25(人)。

解答

(3×100-100)÷(3×3-1)

=(300-100)÷8=200÷8

=25(人)

100-25=75(人)

答:大和尚有25人,小和尚有75人。

点津

本题中给出的条件“大和尚每位给3个,小和尚3个人给1个”,无法直接求出大、小和尚在人数或在馒头数上的差值,需通过条件中给出的比例关系求得。

[例6]四年级某班有学生68人,为了更好地学习,同学们自愿结成了14个学习小组。这些小组有的3人,有的5人,有的7人。而且3人组与5人组的组数相同。问三种学习小组各有几组?

思路剖析

前面的例题中,总体中的数量总是“非此即彼”只有两种,而本题中出现了3种,似乎有些复杂。但题目中有个很重要的条件“而且3人组与5人组的组数相同”,是否可以利用这个条件将此题也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鸡兔同笼题呢?我们将“3人组与5人组组数相同”这个条件,转化为将他们组成4人组,那么组数应为这两组的组数和,因为4是3和5的平均数。

那么分组情况可以看做是两类:4人组和7人组。假设都是4人组,那么应有人数:4×14=56(人),与实际人数的差值:68-56=12(人),由于假设出现的差值:7-4=3(人),则7人组的组数:12÷3=4(组)。

解答

(68-4×14)÷(7-4)

=(68-56)÷3=12÷3

=4(组)

那么3人组与5人组的组数(14-4)÷2=5(组)

答:学习小组中3人组和5人组各有5组,7人组有4组。

[例7]有蜘蛛、蜻蜓、蝉三种动物共18只,共有腿118条,翅膀20对(蜘蛛8条腿,蜻蜓6条腿、两对翅膀,蝉6条腿、一对翅膀),问蜻蜒有多少只?

思路剖析

依照例6的思路,我们应当将三种昆虫分成两类,从而将题目转化成与鸡兔同笼结构相同的题。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到可以归成一类的突破口。三种昆虫有两种有翅膀,一种没翅膀,显然不能按此划分。三种昆虫都有腿,而且其中两种腿数相同,与例6思路相同,将三种昆虫按腿数分成两类:8腿虫和6腿虫。假设18只昆虫都是8腿虫,则有腿8×18=144(条),与实际腿数的差值144-118=26(条),由于假设造成的差值8-6=2(条),那么有6腿虫:26÷2=13(只),知道了6腿虫的总数,就可以按翅膀对数再将它们分成两类:2对翅膀和1对翅膀。则又转化成一道鸡兔同笼结构的题目。假设13只昆虫都有2对翅膀,则有2×13=26(对),与实际翅膀数的差值26-20=6(对),由于假设造成的差值2-1=1(对),那么蝉(一对翅膀)有:6÷1=6(只)。

解答

(8×18-118)÷(8-6)

=(144-118)÷2=26÷2

=13(只)„„6腿虫数

(2×13-20)÷(2-1)

=(26-20)÷1

=6(只)„„1对翅膀虫数

13-6=7(只)„„2对翅膀虫数

答:蜻蜓有7只。

点津

恰当地把多组事物根据其特点划分成两类,转化成鸡兔同笼结构的题目是解题的关键。当组数大于2时,有时需要在同一题中解决多于1次的鸡兔同笼结构的题目,才能求得最终结果。

发散思维训练

1.动物园里有一群鸵鸟和大象,它们共有36只眼睛和52只脚,问鸵鸟和大象各有多少?

2.养殖场共养鸡、兔180只,已知鸡脚总数比兔脚总数多180只。问养的鸡、兔各多少只?

3.学校有象棋、跳棋共20副,2人下一副象棋,6人下一副跳棋,恰好可供60个学生进行活动。问象棋与跳棋各有多少副?

4.鸡、兔共有脚140只,若将鸡换成兔,兔换成鸡,则共有脚160只。问原有鸡、兔各几只?

5.老师教同学们练跳绳,若一次能连续跳8个,老师奖给同学4块巧克力;若跳不够8个,则退给老师2块。王芳同学一共练了10次,得到28块巧克力。问王芳有几次没跳够8个?

6.有6个谜语,让50人猜,共猜对了202个。已知每人至少猜对2个,且猜对2个的有5人,猜对4个的有9人,猜对3个和5个的人数一样多,那么,6个全猜对的有多少人?

7.现有大、小水桶共50个,每个大桶可装水6千克,每个小桶可装水3千克,大桶比小桶总共多装水30千克。问大、小桶各多少个?

8.小张是车工,平均每天车某种零件50个,每车好一个正品,可为企业创造财富14元,但车坏一个要损失96元。某天,他为企业创造了480元的财宝,这一天他车出的正品是多少个?

9.模拟考试已举行了24次,共出了试题426道,每次出的试题数不同,或者25题,或者16题,或者20题,那么,其中有25道试题的有多少次?

10.传说九头鸟有九头一尾,九尾鸟有九尾一头。今有头510个,尾590个,问:两种鸟各有多少个?

参考答案

发散思维训练

1.解:

由于每只动物有两只眼睛,由题意可知动物园里鸵鸟和大象的总数为:36÷2=18(只),假设鸵鸟和大象一样也有4只脚,那么脚总数为:18×4=72(只),与实际的差值为:72-52=20(只),由假设引起的差值:4-2=2(只),则鸵鸟数:20÷2=10(只),大象数:18-10=8(头)。

答:鸵鸟有10只,大象有8头。

2.解:

假设180只全是鸡,则兔脚数为0,则鸡脚数比兔脚数多:2×180=360(只),与实际相比:360-180=180(只),由假设造成的差值:2+4=6(只)。

那么实际的兔数是:180÷6=30(只)

鸡数为:180-30=150(只)

答:养的鸡为150只,兔为30只。

3.解:

假设象棋也可供6个人下,则可供6×20=120(人)学生进行活动。与实际相比,120-60=60(人),由假设造成的差值:6-2=4(人)。

那么实际的象棋数为60÷4=15(副)

跳棋数为20-15=5(副)

答:象棋有15副,跳棋有5副。

4.解:

由于鸡换成兔,兔换成鸡,脚的只数增加了20只。故原来的兔比鸡少20÷2=10(只),减去这10只鸡,则鸡、兔一样多,并且共有脚:140-2×10=120(只)。假设鸡、兔各有3只脚(鸡、兔脚数的平均数),那么鸡、兔共有120÷3=40(只),鸡、兔各有40÷2=20(只),实际的鸡数为:

20+10=30(只)。

答:原有鸡30只、兔20只。

5.解:

假设王芳10次都跳够8个,则应得巧克力4×10=40(块)。与实际相比,40-28=12(块)。由于跳不够,不但没得到巧克力,还要返还2块。

那么由假设造成的差值为4+2=6(块)。王芳没有跳够的次数:12÷6=2(次)。

答:没跳够8个的次数为2次。

6.解:

猜谜情况总共有5种,其中已知猜对2个的有5人、猜对4个的有9人,则猜对3、5、6个的人数:50-5-9=36(人),共猜对的题数:202-2×5-4×9=156(个)。

由于猜对3个和5个的人数一样多,可以把他们看作为猜对4个的人。

假设36个人都猜对了6个,那么共猜对的题数为6×36=216(个),与实际相比,216-156=60(个),由假设造成的差值6-4=2(个),则猜对4个的人数:60÷2=30(人),那么猜对6个的人数:36-30=6(人)。

答:有6人全猜对。

7.解:

假设50个桶都是大桶,则共装水6×50=300(千克),而此时小桶装水为0,与实际相比,相差300-30=270(千克)。若将大桶换成小桶,则每换一个,大桶装的水就减少6千克,小桶装的水增加3千克,大桶比小桶多装的重量就减少:6+3=9(千克),那么小桶的个数:270÷9=30(个)大桶的个数:50-30=20(个)

答:大桶有20个,小桶有30个。

8.解:

假设小张这天车出的零件全部是正品,那么应创造的财富为:14×50=700(元),可实际只有480元,其差额是700-480=220(元)。

根据题意:如果车坏一个零件要减少14+96=110(元),那么车坏零件的个数:220÷l10=2(个),零件正品个数:50-2=48(个)。

答:他车出的正品是48个。

9.解:

假设24次考试,每次都是16题,则并考了试题16×24=384(题),与实际考题数相比,426-384=42(题)。而考25题的每次多考25-16=9(题),考20题的每次多考20-16=4(题),这样有9×A+4×B=42,其中A表示考25题的次数,B表示考20题的次数。根据奇偶性分析,A只能是2。

答:考25题的次数是2次。

10.解:

尾数590个大于头数510个,说明九尾鸟多于九头鸟。590-510=80(个),两种鸟的尾数差为9-l=8(个),那么九尾鸟比九头鸟多80÷8=10(只)。除去这10只,剩下九头鸟与九尾鸟的数量相等,为(510-10)÷(9+l)=50(只),九尾鸟有50+10=60(只)。

答:九尾鸟有60只,九头鸟有50只。

篇2:四年级奥数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问题是按照题目的内容涉及到鸡与兔而命名的,它是一类有名的中国古算题。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为鸡兔同笼问题来加以计算。

【例题讲解及思维拓展训练题】

例1 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16个,数脚有44只。问: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分析:假设16只都是鸡,那么就应该有2×16=32(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多了44-32=12(只)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把兔当作鸡了。如果我们以同样数量的兔去换同样数量的鸡,那么每换一只,头的数目不变,脚数增加了2只。因此只要算出12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求出兔的只数。

解:有兔(44-2×16)÷(4-2)=6(只),有鸡16-6=10(只)。

答:有6只兔,10只鸡。

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16只都是兔子,那么就应该有4×16=64(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少了64-44=20(只)脚,这是因为把鸡当作兔了。我们以鸡去换兔,每换一只,头的数目不变,脚数减少了4-2=2(只)。因此只要算出20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求出鸡的只数。

有鸡(4×16-44)÷(4-2)=10(只),有兔16——10=6(只)。

由例1看出,解答鸡兔同笼问题通常采用假设法,可以先假设都是鸡,然后以兔换鸡;也可以先假设都是兔,然后以鸡换兔。因此这类问题也叫置换问题。

【思维拓展训练一】 1、100个和尚140个馍,大和尚1人分3个馍,小和尚1人分1个馍。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本题由中国古算名题“百僧分馍问题”演变而得。如果将大和尚、小和尚分别看作鸡和兔,馍看作腿,那么就成了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假设法来解。

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那么共需馍300个,比实际多300-140=160(个)。现在以小和尚去换大和尚,每换一个总人数不变,而馍就要减少3——1=2(个),因为160÷2=80,故小和尚有80人,大和尚有

100-80=20(人)。

同样,也可以假设100人都是小和尚,同学们不妨自己试试。

在下面的例题中,我们只给出一种假设方法。

2、彩色文化用品每套19元,普通文化用品每套11元,这两种文化用品共买了16套,用钱280元。问:两种文化用品各买了多少套?

分析与解:我们设想有一只“怪鸡”有1个头11只脚,一种“怪兔”有1个头19只脚,它们共有16个头,280只脚。这样,就将买文化用品问题转换成鸡兔同笼问题了。

假设买了16套彩色文化用品,则共需19×16=304(元),比实际多304——280=24(元),现在用普通文化用品去换彩色文化用品,每换一套少用19——11=8(元),所以

买普通文化用品 24÷8=3(套),买彩色文化用品 16-3=13(套)。

学习,就是努力争取获得自然没有赋予我们的东西。/ 4

例2 鸡、兔共100只,鸡脚比兔脚多20只。问:鸡、兔各多少只?

分析:假设100只都是鸡,没有兔,那么就有鸡脚200只,而兔的脚数为零。这样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只多20只,这说明假设的鸡脚比兔脚多的数比实际上多200——20=180(只)。

现在以兔换鸡,每换一只,鸡脚减少2只,兔脚增加4只,即鸡脚比兔脚多的脚数中就会减少4+2=6(只),而180÷6=30,因此有兔子30只,鸡100——30=70(只)。解:有兔(2×100——20)÷(2+4)=30(只),有鸡100——30=70(只)。

答:有鸡70只,兔30只。

【思维拓展训练二】

1、现有大、小油瓶共50个,每个大瓶可装油4千克,每个小瓶可装油2千克,大瓶比小瓶共多装20千克。问:大、小瓶各有多少个?

分析:本题与例4非常类似,仿照例4的解法即可。解:小瓶有(4×50-20)÷(4+2)=30(个),大瓶有50-30=20(个)。

答:有大瓶20个,小瓶30个。

2、一批钢材,用小卡车装载要45辆,用大卡车装载只要36辆。已知每辆大卡车比每辆小卡车多装4吨,那么这批钢材有多少吨?

分析:要算出这批钢材有多少吨,需要知道每辆大卡车或小卡车能装多少吨。

利用假设法,假设只用36辆小卡车来装载这批钢材,因为每辆大卡车比每辆小卡车多装4吨,所以要剩下4×36=144(吨)。根据条件,要装完这144吨钢材还需要45-36=9(辆)小卡车。这样每辆小卡车能装144÷9=16(吨)。由此可求出这批钢材有多少吨。解:4×36÷(45-36)×45=720(吨)。

答:这批钢材有720吨。

例3 乐乐百货商店委托搬运站运送500只花瓶,双方商定每只运费0.24元,但如果发生损坏,那么每打破一只不仅不给运费,而且还要赔偿1.26元,结果搬运站共得运费115.5元。问:搬运过程中共打破了几只花瓶?

分析:假设500只花瓶在搬运过程中一只也没有打破,那么应得运费0.24×500=120(元)。实际上只得到115.5元,少得120-115.5=4.5(元)。搬运站每打破一只花瓶要损失0.24+1.26=1.5(元)。因此共打破花瓶4.5÷1.5=3(只)。

解:(0.24×500-115.5)÷(0.24+1.26)=3(只)。

答:共打破3只花瓶。

【思维拓展训练三】

1、小乐与小喜一起跳绳,小喜先跳了2分钟,然后两人各跳了3分钟,一共跳了780下。已知小喜比小乐每分钟多跳12下,那么小喜比小乐共多跳了多少下?

分析与解:利用假设法,假设小喜的跳绳速度减少到与小乐一样,那么两人跳的总数减少了

12×(2+3)=60(下)。

可求出小乐每分钟跳

(780——60)÷(2+3+3)=90(下),小乐一共跳了90×3=270(下),因此小喜比小乐共多跳

780——270×2=240(下)。

学习,就是努力争取获得自然没有赋予我们的东西。/ 4

【课堂巩固训练题】

1.鸡、兔共有头100个,脚350只,鸡、兔各有多少只?

2.学校有象棋、跳棋共26副,2人下一副象棋,6人下一副跳棋,恰好可供120个学生进行活动。问:象棋与跳棋各有多少副?

3.班级购买活页簿与日记本合计32本,花钱74元。活页簿每本1.9元,日记本每本3.1元。问:买活页簿、日记本各几本?

4.龟、鹤共有100个头,鹤腿比龟腿多20只。问:龟、鹤各几只?

5.小蕾花40元钱买了14张贺年卡与明信片。贺年卡每张3元5角,明信片每张2元5角。问:贺年卡、明信片各买了几张?

6.一个工人植树,晴天每天植树20棵,雨天每天植树12棵,他接连几天共植树112棵,平均每天植树14棵。问:这几天中共有几个雨天?

学习,就是努力争取获得自然没有赋予我们的东西。/ 4

7.振兴小学六年级举行数学竞赛,共有20道试题。做对一题得5分,没做或做错一题都要扣3分。小建得了60分,那么他做对了几道题?

8.有一批水果,用大筐80只可装运完,用小筐120只也可装运完。已知每只大筐比每只小筐多装运20千克,那么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9.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现有三种小虫共18只,有118条腿和20对翅膀。问:每种小虫各有几只?

10.鸡、兔共有脚100只,若将鸡换成兔,兔换成鸡,则共有脚92只。问:鸡、兔各几只?

篇3:“鸡兔同笼”事件

这是一节初中数学课,课的内容是要教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为了增加趣味性,在导入时我举了“鸡兔同笼”的经典例题:鸡兔同笼,头12只,腿32条,问鸡兔各几只。我的本意是想引导学生来列方程解答,没想到,平日里一直寡言少语的小A突然说:“老师,我知道答案是多少。4只兔子,8只鸡。”见他如此迅速地说出了答案,大家都有些惊讶和好奇,不少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认为他一定是事先看过答案了。顿时,课堂变得乱哄哄的。

为了让教学能顺利进行下去,我决定让小A来说说他的解题思路。于是,我请他走上讲台,给大家讲讲答案是怎么得来的。他说:“老师,我可以请其他同学上来帮忙表演一下吗?”我说:“没问题,课堂接下来就交给你了,你现在就是老师。”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请了班上12个学生上台站成一排,让他们将两只手放在身后,说:“你们现在就扮演12只小鸡,这样就应该有24条腿。可现在题目里出现了32条腿,我们应该加上8条腿才行。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个同学放下两只手并弯下腰,这样就变成四只小兔子了。好了,现在是不是加上了8条腿了啊?这就说明有4只兔子,8只鸡。”问题迎刃而解了,小A笑了,其他学生也纷纷投来钦佩的目光。

我又惊又喜,当场表扬了小A的机智灵活,并带头和其他学生一起给予了他掌声。同时,我也要求大家向小A学习,要多多开动脑筋,打破常规思维,发掘潜能,学会创造。课后,我陷入了沉思。由于小A平时的成绩并不出色,课堂上也很少见到他主动发言,大家对他的要求更多的是不要在课堂内外惹是生非就可以了。因此,对于小A,我很少在课堂上对他主动提问,似乎已经忽略了他的存在,而这次事件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我应该多以学生为本,不能眼睛只盯着分数,而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一视同仁,给他们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将课堂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4:“鸡兔同笼”妙解

胖胖问:“老师,你读的什么呀?我们是数学课呢,你怎么吟唱起诗歌来了!”

“呵呵,同学们,我唱曰的是一道古算题诗。”丁老师微笑着说。

“哈哈哈,古时候数学题原来是这样的。真有趣!”皮皮接着说。

“现在,请同学们也来解解这道古算题吧。”丁老师说,“这道古算题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野鸡和兔子放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野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同学们听清了题目的意思,便开始思考解法。不一会儿,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第一个发言的是丁丁:“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我首先让鸡和兔都抬起1只脚,这时地上还剩下脚94—35=59(只);我再让鸡和兔各抬起1只脚,这时鸡的两只脚就都离地了,所以一屁股就坐地上了。”

“哈哈哈……听话的鸡一屁股坐在地上,真搞笑!”同学们都笑了。

可是丁丁没有笑,他继续说:“当兔子抬起第2只脚后,每只兔子地上还有2只脚。 这时地上总共剩下脚59—35=24(只),而这24只脚都是兔子的,因为每只兔子还剩2只脚,所以兔子的只数就是24€?=12(只),那么鸡的只数是35—12=23(只)。”

“妙!妙!想象丰富!看来数学课不比语文课缺少想象和幽默哦!”丁老师竖起了大姆指。

胖胖接着说:“老师,在我家餐馆里,我经常看到爸爸杀鸡,他杀鸡后都要把鸡脚砍下。我这样假设:假如把鸡和兔子的脚各砍掉一半,即鸡砍掉1只脚,兔子砍掉2只脚,那么还剩下脚94€?=47(只)。这时是35个头,47只脚。因为每只兔子剩2只脚,每只鸡剩1只脚,每只兔比每只鸡多1只脚,所以脚比头多的数就是兔的只数:47—35=12(只),那么鸡的只数是35—12=23(只)。”

“哇,你老爸真够残忍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联系得好哦!”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聪聪说:“老师,其实丁丁和胖胖用的都是假设法。我也想出了一种假设法: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共有脚35€?=70(只),已知的94只脚比70只脚多94—70=24(只)。这24只脚是兔子多出来的,因为每只兔子多2只脚,所以24里面有几个2就有几只兔子:24€?=12(只)。所以笼子里有12只兔,23只鸡。当然,也可以假设笼子里都是兔。”

“不错,聪聪这种思路虽然比不上胖胖、丁丁的丰富想象,但思路清晰、明了。”丁老师不时地评点。

明明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丁老师,我不需要用什么假设法,直接列方程来解就好。”明明的解法如下: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就有(35—x)只。

根据兔和鸡共有94只脚,列方程得:

丽丽说:“我想到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可是数目有点大,有点麻烦。不过还是可行的。”

最后,丁老师进行小结:“看来同学们的解法很多,也很巧妙。其实这个鸡兔同笼的解法大致可为分方程法、假设法、列表法、画图法。如果数目不大时,后两种可行;如果数目比较大时,用方程法和假设法比较好。总之,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练一练

1.鸡兔同笼,共有头48个,脚132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张大妈家养的鸡比兔多13只,兔脚比鸡脚少16只,鸡和兔各有多

篇5:四年级奥数鸡兔同笼问题

例【1】 鸡兔同笼,共有45个头,146只脚。笼中鸡兔各有多少只?

例【2】 盒子里有大、小两种钢珠共30个,共重266克,已知大钢珠每个11克,小钢珠每个7克。盒中大钢珠、小钢珠各有多少个?

例【3】 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例【4】 学校买来3个排球和2个足球,共花去111元。每个足球比每个排球贵3元。每个排球和每个足球各多少元?

例【5】 买2支钢笔的价钱等于买8支圆珠笔的价钱。如果买3支钢笔和5支圆珠笔共花17元,问两种笔每支各多少元?

小结 解“鸡兔同笼问题”的常用方法是“替换法”、“转换法”、“置换法”等。通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直到求出结果。概括起来,解“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公式是:

鸡数=(每只兔脚数×鸡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鸡兔总数-鸡数

一.练练你的基本功。

1.有鸡兔关在一个笼子里,数头共有6个头,数脚共有20只,那么鸡和兔个有多少只?

2.笼子里有鸡和兔,一共有9个头,26只脚,那么鸡和兔个有多少只?

二.试试你的综合能力

3.有三轮车和摩托车共15辆,数一数一共有38个轮子,那么三轮车和摩托车各多少辆?

4.有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30张,总面值5元,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5.一只蛐蛐有6条腿,一只蜘蛛8条腿。现有蜘蛛和蛐蛐共10只。共有68条腿。那么蛐蛐有几只?蜘蛛有几只?

练习:

1、鸡、兔共50只,共有教160只。鸡、兔各多少只?

2、某学校举行数学竞赛,每做对一题得9分,做错一题倒扣3分。共有12道题,王刚得了84分。王刚做错了几题?

3、某玻璃杯厂要为商场运送1000个玻璃杯,双方商定每个运费为1元,如果打碎一个,这个不但不给运费,而且要赔偿3元。结果运到目的地后结算时,玻璃杯厂共得运费920元。求打碎了几个玻璃杯?

4、学校买来4个篮球和5个排球,共用了185元。已知1个篮球比1个排球贵8元,那么篮球每个多少元?排球每个多少元?

5、某场球赛赛售出40元、30元、50元的门票共400张,收入15600元。其中40元和50元的张数相等,每种门票各售出多少张?

6、一批钢材,用小车装,要用35辆,用大车装只用30辆,每辆小车比大车少装3吨,这批钢材有多少吨?

7、鹤龟同池,鹤比龟多12只,鹤龟足共72只,求鹤龟个有多少只?

8、有甲、乙、丙三种练习薄,价钱分别为7角、3角和2角,三种练习薄一共买了47本,付了21元2角。买乙种练习薄的本数是丙种练习薄的2倍,三种练习薄个买了多少本?

篇6:小学奥数鸡兔同笼教案

1.认识和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枚举”、“假设”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受到祖国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会用假设法和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明白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国古代更是产生了许多位数学家和许多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是其中一部,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书中记载着这样一道有名的数学趣题。你们想看一看吗?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现在有一些鸡和兔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鸡和兔共有35个头,9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这类问题应如何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为便于研究,我们先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请看下面问题。

学校买来50张电影票,一部分是4元一张的学生票,一部分是6元一张的成人票,总票价是260元。两种票各买来了多少张?

【设计意图】以我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数学文化,激起探知这类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请根据提示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温馨提示:

①用列举法怎样解决问题?

②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解答吗?

③如果把这些票都看成学生票或都看成成人票如何解答?

④回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怎样用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根据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共同协商解决。

教师巡视,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同时参与小组的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好的方法,请把你的好办法同大家交流吧。

1、列举法。

可以有目的的先展示这种方法。(多媒体展示。)

质疑:有50张票,是否有必要一一列举,你是如何列举的?

(引导学生通常先从总数的中间数列举。)

质疑:根据假设算出的钱数与实际总钱数不一样时,你是如何调整的?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确定调整方向、调整幅度。)

师强调:像咱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列举出来,并最终找到答案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列举法,也叫枚举法。(板书:枚举法)

2、假设法

(1)假设全是成人票:

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展示假设为成人票,学生试画的分析图。(图略)

②引导:上面的过程如果用算式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预设板演:

50×6=300(元)300-260=40(元)40÷(6-4)=20(张)

50-20=30(张)

③质疑:你这样做是如何想的?你是如何理解多出的40元的?根据多出的40元如何求出学生票和成人票的?

预设回答:

假设全是成人票,就50×6=300元,而实际花260元,这样就多出了300-260=40元。

而1张学生票看做成人票就比1张学生票多2元,学生票的张数就是40÷(6-4)=20张了,成人票就是50-20=30张。

(2)假设全是学生票:

如果假设成全是学生票该如何解答?(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独立解答,交流时重点说清推理思路。)

总结方法归纳抽象出这类问题的模型。

学生票数=(成人票价×总张数-总钱数)÷(成人票价-学生票价).

成人票数=(总钱数-学生票数×总张数)÷(成人票价-学生票价).

3、方程法: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了吗?

学生汇报列方程的方法。

(1)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成人票数+学生票数=50;成人钱数+学生钱数=260

元)

(2)根据等量关系列式:

设成人票有x张,则学生票有(50-x)张。

列方程为:6x+4(50-x)=260

(解略)

4、学生比较以上几种方法解题方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让学生结合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列举法:适合数据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如果数字比较大,这样一一列举法就太麻烦了。

画图法:操作简单,比较直观。但数字大的时候,画图也是比较麻烦的。

假设法:适合所有的这类问题,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方程法:适用面广,便捷,容易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我们探讨出了用枚举法、假设法、解方程的方法解决这种题。只不过列举法对于数据较大时比较麻烦。一般我们采用假设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适时的总结,引领学生归纳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回应开课时的问题。)

温馨提示:

A.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同桌讨论)。

B.然后自己解决,汇报交流。交流时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数学文化。

2.王丽有20张5元和2元的人民币,一共是82元。5元和2元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处理方法:

①学生认真读题,引导学生对比“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分析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独立解答。

②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题是“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进一步巩固“鸡兔同笼”问题的`各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巩固练习:回应解决例题,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龟鹤问题、乘船问题、合作植树问题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感受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全课小结:

回顾总结,引发思考

本节课,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采用了几种策略,在这节课中,我发现同学们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下课后相互交流一下,并尝试一下。

师总结:

篇7:四年级《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1、在课始,我开门见山的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鸡兔同笼”问题;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和方程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加以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由于“鸡兔同笼”问题在小学五年级时出现过,也有小部分学生可能在数奥书上见过,会做。大部分学生不是很会做,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到这个情况,所以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进学生行分析,加以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

然后学习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加以课件演示。通过这两步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应该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学方程法,主要教给学生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从而让大部分学生能用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估计教学时间有些问题。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的方法。这主要是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时间上的考虑,本来这节课讲的方法就很多,特别是假设法学生理解就有困难,再将“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消化不了,以其都没弄清楚,还不如分成两节课来讲,别外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把“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少了,没办法有效的进行课堂巩固。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

4、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是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同的说法。在假设全部都是鸡这里,用26-16=10条腿,这里应该说是“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通过我和我们年级组其他教师的讨论,并看了很多教案和课例,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说到这个问题时可以直接说“比实际少了10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这里是把兔假设成了鸡,肯定应该是少算10条腿。如果说成“多10条腿,为什么多呢?”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这样也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本节课欠缺的地方:

1、在列表观察腿数变化时,在全是兔或全是鸡时,腿与实际相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似乎不能很好的说出。反思了下,也是我设计时的一个弊端,没有给学生一个阶梯,跳跃太大,导致后面学生对为什么除以2一知半解。蔡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可以在列表的基础上画图。全部画成鸡,腿16条,一只鸡变为一只兔,腿增加2条,接着再变。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展示更加清楚腿数变化的真正原因。

2、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计算完验算的过程在上课时被我忘掉了,虽然在课上我也引导他们观察,假设全是鸡先算出的是什么,全是兔是先算出是什么,但学生还是会马虎的,会计算错误,或鸡兔数量弄错因此很多学生会把鸡兔的数量弄错,验算很关键。

篇8:《鸡兔同笼》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与此有关的数学史,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2.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多种方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生: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

师: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解法一:安脚法

如果给每只鸡都安上两只脚,那么就有8x4=32只脚,这样就多了32-26=6只脚,一只鸡比一只兔少2只脚,也就是有6÷2=3只鸡,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5只兔。

解法二:抬脚法

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26÷2=13只脚,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数量就比头的数量多1,而这时脚的数量与头的数量之差13-8=5,就是兔的只数。

解法三:代换法

头:鸡+兔=8 ①

脚:2鸡+4兔=26 ②

由①得2鸡+2兔=16 ③

②-③得:2兔=10

兔=5只

鸡=8-5=3只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啊。

设计理念:“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趣题之一,小学教材中,关于“鸡兔同笼”以及由“鸡兔同笼”演变而来的问题比较常见,解答起来也十分有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从简单直观入手,先引导学生列表或图示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鸡和兔的只数,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数字大的时候不便采用。安脚法和抬脚法,都是假设的方法,生动有趣,都是基于合理的想象和假设解决问题,学生分析起来有难度,但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代换法和方程法,都体现了方程的基本思想,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不过计算有些麻烦,特别是设脚少的,但是可以培养学生整体处理问题的能力,渗透建模原理。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方法,老师不要加以局限,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單位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边昭小学)

篇9:四年级数学《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以生为本,已学定教,顺学而导,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还课堂给学生,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领悟编者意图,教材知识地位及前后联系,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和解题策略。

在最初设计这课时,我把列举法中的表格画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条件鸡兔共有8只,先猜测鸡兔可能各有几只填入表格中,再根据另外一条件总脚数是26只,通过验证得到笼子里鸡兔到底有几只,但在我巡视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根据条件无序的猜测,有的同学把猜测的过程简单的记录在草稿纸上,有的干脆就不记录,通过不断地调整最终找到了答案,这样就不能形成完整的表格,更不能引导利用表格发现猜测过程中的规律,用时过长且无法自然的过渡到假设法。所以再次试教,我把这一环节及时做了调整,要求学生把猜测的过程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上,这样大部分学生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猜测填表,有的同学逐一填表,有的没填第一列和最后一列,有的跳跃填表,还有同学填出答案后不再继续填表,出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结果,反映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高度,既达到了列表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执行的反思

这节课教学过程的主线是:出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模型—推广应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学与他人交流相结合,老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用问题推动学生不断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列表法的优点是方法比较简单,但数据比较大时效率低,不能作为解决鸡兔同笼的一般方法进行推广,是不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一带而过呢?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绝对不能一带而过,表中蕴含了鸡兔头脚变化的规律,把一只鸡看成一只兔就会增加两只脚,这样就和假设法对应起来了,充分分析表格规律,为假设法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假设法时水到渠成降低了难度。在列表时,学生势必要计算出总脚数,在求总脚数时利用到了方程法的等量关系,列表法是基础是纽带,将不同的解决方法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的完整体系。

在讲授假设法时,学生最不容易理解4—2=2(条)的意义,试教后决定在充分挖掘表格中的规律,小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的同时,以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让学生明确假设笼子里全是鸡,这时就比实际少10只脚,少了的脚其实是把兔子看成鸡时兔子少的脚,把一只兔子看成一只鸡少两只脚,所以10里面有几个2就有几只兔子。将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思维过程转化为数学算式,突破了难点,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接着又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本节课是在试教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存在着很多不足

1、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不充分,上课时有点紧张,列表法忘了板书,后来又补上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调控课堂的能力。

2、在讲授假设法时课件的展示有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但却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培养,淡化了数学课的数学味,以后应有选择的使用课件,让课件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上一篇:观察绿豆的学生日记下一篇:学校纪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