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奥数数字谜

2024-05-15

小学四年级奥数数字谜(通用10篇)

篇1:小学四年级奥数数字谜

智力趣题--数字谜

智慧姐姐:“数字谜,是一种较为有趣问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

它是用字母、文字或者其它符号代替数字形成的算式,要求做题者还原出原来的式子。在日本,这种游戏叫做“虫食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例1】下面每个汉字各代表一个数字。不同的汉字表示不同的数字,相同的汉字表示相同的数字。问:这些汉字各代表什么数字?

世博

世博会

爱世博会

[思维点睛]

解决数字谜题的关键是要善于找到突破口。首先,我们可以从千位突破,三个加数,只有一个加数有千位数,而和的千位上是1,则“爱=1”。

其次,从百位突破。百位“世+世”,没有向千位进1,而十位三个数相加最多向百位进2,如果进2,“世+世=7”,不成立,应该进1,则“世+世=8”,“世=4”。可见是否进位是解决加法数字谜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接着,从十位突破。十位向百位进1,个位三个数相加最多向十位进2,如果进2,“4+博+博=17”,不成立,应该进1,则“4+博+博=18”,“博=7”。

最后解决个位,因为个位向十位进1,“7+会+会=

19”,则“会=6”。

【例2】下面的算式表示一个四位数乘以9,积仍是一个四位数。式中相同的字母表示相同的数字,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数字。问:式中的字母G、H、P、L各代表什么数字?

G

H

P

L

×

L

P

H

G

[思维点睛]

四位数乘以9,积仍是一个四位数,说明被乘数千位上的G乘以9不进位,则“G=1”。

积个位上的G也是1,L与9相乘,积的个位数是1,则“L=9”。

积千位上的L也是9,观察千位,1×9=9,说明百位H与9相乘不向千位进位,则H只能代表1或0,因为G已经是1了,则“H=0”。

再看十位,H是0,由个位进过来8,则“P×9+8”的得数的个位是0,则“P=8”。

【例3】下面式中,不同的汉字表示不同的数字,相同的汉字表示相同的数字。问:这些汉字各代表什么数字?

海海海海海海÷美=美丽的上海

[思维点睛]

美丽的上海

将横式转化为竖式(如下图),采用尝试验证的方法,从高位突破(虚框所示),先找到除数美所代表的数。

海海海海海海

尝试:

(√)

()

()

()

(√)

(√)

()

(√)

有四种情况符合除数与商的最高位相同的情况,如“√”所示。

验证:

111111÷3=37037,555555÷7=79365,666666÷8≠整数

888888÷9≠整数

所以只有“美=7”符合题意,“丽=9”,“的=3”,“上=6”,“海=5”。

1.数字谜(难度系数:)

下面算式中,妙

不同的汉字表示不同的数字,相同的汉字表示相同的数字。

福=  ;娃=。

啊=。

2.数字谜(难度系数:)

下面算式中,相同字母代表相同数字,不同字母代表不同数字。

B

A

B

D

C

B

D

C

B

A

A=  ;B=  ;

C=  ;D=。

3.数字谜(难度系数:)

下面算式中,不同的汉字表示不同的数字,相同的汉字表示相同的数字。

×

爱=  ;动=  ;手=  ;做=  ;报=。

答案:

1.⑴福=5;娃=7

⑵真=1,奇=0,妙=9,啊=8。

2.A=8,B=9,C=0,D=1。

3.爱=1,动=5,手=8,做=7,报=3。

篇2:小学四年级奥数数字谜

班级:

姓名:

评价:

1、用数字0、5、8、9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用1、2、3、4呢?

2、用6、7、8、9这个四个数字可以组成许多个四位数,将它们从小到大依次排列起来,那么9786是排在第几个的数字?

3、求1,2,3,4,„„,1998,1999这些自然数的所有数字之和。

4、有一类自然数,从第三个数字开始,每个数字都恰好是它前面两个数字之和,如246、156、12358等等,这类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是多少?

5、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是个位上数字的3倍。如果把这个数减去7,所得的数的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相同。求这人个两位数。

6、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少2,如果把这个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对调,所得的新两位数与原来的两位数之和是154。求原来的两位数是多少?

7、把数字4写在一个两位数的左边,所得到的三位数刚好是原两位数的9倍,求原来的两位数是多少?

8、一个两位数,在它的后面写上2,所成的三位数比原两位数多785,问:原来的两位数是多少?

小学四年级奥数之还原问题

1、小明问爸爸今年多大年纪,爸爸说:“把我的年纪加上9,除以4,减去2,再乘3,恰好是30岁。”你知道爸爸今年多少岁吗?

2、小敏问爷爷今年多少岁。爷爷笑着说:“把我的年龄减去6以后,缩小5倍,再加上10之后,扩大4倍,正好是100岁。”你算算小敏爷爷今年多少岁?

3、小马虎在做一道整数减法时,把减数个位上的1看成了7,把减数十位上的7看成了1,结果得出的差是444。正确的差应该是多少?

4、两个数的和是128,一位学生在计算时将其中一个加数个位上的0漏掉了,结果算出的和是56,这两个加数各是多少?

5、有一个卖桃子的人,拿了一篮桃子到各家销售。到第一家,先尝一个,然后买去所余下的一半;到第二家,又是先尝一个,再买去所余下的一半;到第三家,还是先尝一个,买去所余下的一半。这时篮子里还剩下35个桃子,原来这篮桃子共有多少个?

6、一根绳子,第一次截掉一半零1厘米,第二次截掉剩下的一半零1厘米,第三次截掉再剩下的一半零1厘米,还剩下7厘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厘米?

7、在体育器材室里有若干个球,六年级学生借走3个又借剩下的一半;五年级借走一个又借剩下的一半;三年级同学借了一个又借剩下的一半,还剩下2个球,那么原有多少个球?

小学四年级奥数之容斥问题

1、四年级有122名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考试,每人至少有一门功课取得优秀成绩,其中语文成绩优秀的有65人,数学成绩优秀的有87人。语文、数学都优秀的有多少人?

2、甲班有48人,老师在班上问:“谁做完了语文作业?请举手!”有37人举手,又问:“谁做完了数学作业?请举手!”有42人举手。最后问:“谁语文、数学作业都没有做完?”没有人举手。求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完成的人数。

3、金水区有100个外语教师懂英语或日语,其中懂英语的有75人,既懂英语又懂日语的20人,那么只懂日语的教师是多少人?

4、某校选出50名学生参加区作文比赛和数学比赛,结果3人两项比赛都获奖了,有27人两项比赛都没有获奖。已知作文比赛获奖的有14人,问数学比赛获奖的有多少人?

5、在1~100的全部自然数中,不是3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的有多少个?

篇3:小学四年级奥数数字谜

一、理解学生, 为促进学习而教

理解学生, 从广义上讲, 不仅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成长规律, 还要研究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期, 对各种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i Pad作为新生的学习工具, 含有各类学习软件, 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过程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 (Period 1) 为例:

课例背景: 本课时是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Story time (课文内容见附件) 第一课时, 主题是:制作水果色拉;话题是:询问他人拥有的水果;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熟练掌握各种水果类单词:banana, mango, pineapple, grape, 并能够正确使用句型:Do you have a/an/any... (s) ?及其答句:Yes, I do./No, I don’t.来询问和回答。

教学片段一:

( 视听导入, 创设语境, 教授水果类单词:banana, mango, pineapple, grape)

1.Enjoy the song Do you like purple grapes?

(利用i Pad中快乐英语软件欣赏歌曲)

2.Preview: What fruit can you say?

T:Do you like grapes?

S:Yes.

T:Grape is a kind of fruit. What fruit can you say? Let me check your preview work.

(学生在课前先利用i Pad软件Donut’s ABC自主学习水果类单词, 然后通过i Pad录音功能, 录制自学的单词, 并将自己读单词的录音上传至学习平台。 教师在课上, 随机播放学生的录音, 大家共同检查纠错)

T:What fruit can he/she say?

S:Apple/mango/pineapple/kiwi/cherry/grape/watermelon/blueberry/pear/peach/banana/fig/orange/lemon... ( 学生共同听录音, 并对录音进行点评和纠错)

这一教学片段中, 有关于歌曲赏析的快乐英语软件, 有认读单词的Donut’s ABC软件, 各种学习软件寓教于乐,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进行表达, 而且这种表达都会以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师通过网络及时分享每一个学生的录音, 吸引每一个学生专心倾听他人的录音, 提高了学生语言训练的时效性。

在此过程中, i Pad可以发挥其录音功能, 但是不可缺少的还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特别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有意义的对话, 是理解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疑问,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

教学片段二:

T: Grape is a kind of fruit. Do you like fruit?

学生看到i Pad上呈现的问题后给出的回答局限于Yes, I do.或者No, I don’t. 思维还没有得到拓展, 缺乏积极的自由表达。 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随即做出改进:

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se grapes. What color are they?

Ss: (齐声答) Purple.

T: Yes. They are purple grapes. I like purple grapes. I can drink grape juice.

T: Do you like purple grapes?

S: Yes, I do. I can eat grape ice creams.

T:Do you like purple grapes?

S: No, I don’t.

T: What fruit do you like? (教师引出fruit一词, 并且继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喜欢的水果)

S: I like apples. I can eat apple pies.

T: Good. Apples are good for our health. ( 教师接纳学生表达的想法)

Ss: I like... (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喜欢的水果)

T: Different people like different fruits. No matter what fruit you like, you should eat more of them. (鼓励学生多吃水果)

从上面所呈现的对话可以看出, 在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后, 学生回答的答案更加丰富了, 学生有说话的权利和自由表达想法的空间, 这是建立在有教师的鼓励和信任之下的。 相比之下, 单纯地依靠i Pad呈现问题, 则是对话结构简答, 机械的一问一答。 过于“整洁”的对话在真实交际中是很少出现的, 脱离语境的人机对话缺乏对学生的情感关照, 很难让学生积极参与。 所以, 在运用i Pad的过程中, 课堂也不能完全由i Pad主导, 课前导入中巧妙使用i Pad的游戏功能、录音功能,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 其间给予学生理解和帮助, 做到为促进学习而教, 而不是为了使用i Pad而教。

二、支持学习, 为服务学生而教

“新三学”课堂研究的是 “学”, 但着眼点仍然是 “教”, “支持学习”的基础是理解学生, 但理解学生并不意味一定能支持学习, 只有通过教的优化, 才能引发学生深度的“学”。 利用i Pad实施教学, 着力提升的是课堂上教师服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能力。 当然, 教师对课堂教学流程与教学组织形式的把控也要充分考虑课堂要素, 选择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和管理课堂活动与流程, 将i Pad电子书和纸质书本, 教师讲授学习与学生互动生成有机结合, 从有利于学生健康学习、深度学习的视角, 合理选择课堂教学手段与互动媒介。

教学片段三:

(教师先播放课文卡通, 揭示本课主题: 制作水果色拉。 然后在i Pad上出示课文词汇, 让学生再次听课文录音, 在i Pad上圈出听到的水果类单词)

3. Watch the cartoon

T: Look at these students. They have some fruit too.What will they do with these fruit? Let’s watch the cartoon.

S: They will make a fruit salad.

4. Listen and circle

T: What fruit do they use? Please listen and circle the fruit you have heard.

( 学生一边听录音, 一边在i Pad上圈出答案, 利用平台上传答案)

在以往的课堂中, 我们只能反馈个别学生的答案, 其余学生根据教师点评个别答案来校对自己的答案。 但是教学片段三中, 学生人手一台i Pad, 利用平台制作的相关练习不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练习, 而且针对学生反馈上来的内容, 教师可以立即考查每一个学生的听课效率, 真正做到反馈纠错, 服务每一个学生。

在本课例的课文学习环节, 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i Pad上的电子书学习文本。 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兴奋, 用手指轻触平板, 就能听到课文朗读, 还可以随时点击暂停和复读等标记。 但是课堂比较混乱, 由于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台i Pad, 个人播放速度和内容不同, i Pad音量有大有小, 造成对他人的影响。 i Pad平板有时候会过于灵敏, 一不小心就会翻到别的页面去。 此外, 部分学生被图片和形式吸引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去学习感知, 导致此环节学习效率低下。

因此教师在课文学习环节, 有必要让学生选择书本, 与文本进行对话, 进而思考相关问题。 虽然书本负载的信息量和表现形式有限, 但是正因为这种有限性, 才会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和找寻解决问题方法的空间, “有限”中饱含着“无限”。 利用i Pad解决英语文本中的生词, 学生直接百度就可以立刻知道意思, 失去了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含义的机会。 事实上, “理解”是最重要的学习结果, “知道”并不能等同于“理解”, 信息的获取不仅体现在结果上, 思考的过程也十分重要。 因此, 在小学英语课堂引进i Pad时, 不能完全为了便捷性而让i Pad取代书本, 特别是在新授课中, 通过阅读文本, 感知文章的大意, 体会文本的篇章结构, 画出重难点和生字词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教师也应当深入学习“新三学”中关于支持学习的五大要素:在学习目标支持方面, 目标确定与相应的评价矫正。 在学习内容支持方面, 学习内容及相关资源的选择与组织。 在学习组织支持方面, 对课堂教学流程与教学组织形式的把控。 在学习策略方面, 课堂中对学生全程学习活动过程的关注与学习方法指导。 在学习技术支持方面, 传统教学技术与现代媒体技术的合理选择。 只有深刻把握这五大要素, 才能切实服务好每一个学生, 做到为服务学生而教。

三、提升学力, 为培养学习能力而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 事实上, 学生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的探索, 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 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 i Pad教学即是将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 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教学片段四: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制作相应的水果色拉)

5. Read and answer

T: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make a fruit salad?

S:Yes!

T: OK, here are four passages for you to choose, each one tells you how to make a salad. We have orange /mango/ lemon/ banana group, which one do you like?

S: Choose one kind of fruit.

( 教师利用i Pad平台, 发送四篇不同文章给四个小组。 学生根据选择的文章, 完成的相应的阅读练习, 并利用平台提交)

6. Make the fruit salad

T: Now you know what fruit do you need and the three steps for making a fruit salad. It’s time to make your salad.Pay attention to use the sentence we have learned today. (学生小组合作, 一人拍摄, 其余成员利用本课所学的句型和水果类单词制作水果色拉, 并利用平台上传视频)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 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对教材进行再处理和深加工, 创编了四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 一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来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而i Pad则发挥其交互性、移动性和纪实拍摄的功能, 让小组合作的过程、学生合作时运用的语言都得以拍下来, 成为视频, 展示给大家观看, 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当然, i Pad并不适用于所有课的拓展环节, 也并非所有课都需要利用i Pad摄像功能。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 既然是一门艺术, 那就会有教师教学风格的存在, 也会有学生和文本的互动存在。 课堂因为学生的主体参与而千变万化, 教师也因为课堂的千变万化而随机应变, 因为课堂的答疑解惑而妙语连珠。 i Pad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就是配合教师与学生, 使得教学在必要的时候更加便利。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所处的时代对传统教学的冲击, 认识到知识的无限性, 从促进学生意义学习的角度设计学科教学, 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

篇4:小学四年级奥数习题

2、一个化肥厂计划12天生产一批化肥,由于每天多生产3吨,结果9天就完成了这批化肥的生产任务,这批化肥一共有多少吨?

3、1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7倍,10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2倍。父亲、儿子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

4、一笔奖金芬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二等奖的2倍,每个二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三等奖的2倍。如果评一、二、三等奖各两个,那么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308元。如果只评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三个三等奖,那么一等奖的奖金是多少元?

5、某市居民自来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户每月用水4吨以下,每吨1.80元。当超过四吨时,超过部分每吨3元。某月甲乙两户共交水费26.40元,用水量之比为5:3。甲乙两户各应交水费多少元?

6、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子里有三个好朋友:小明、小刚和小强,他们常在一起合伙打鱼。一次,他们忙碌了大半天,打了一堆鱼。实在太累了,就坐在河边的柳树下休息,一会儿都睡着了。小明醒了想起家里有事,看小刚和小强睡得正香,没有吵醒他们。他把鱼分成三份,自己拿一份走了。不一会儿小刚也醒了,要回家。他也把鱼分成三份,自己拿一份走了。太阳快落山了,小强才醒来。他想,小明和小刚上哪去了?这么晚了,我得回家劈柴去。于是,他又把鱼分成三份,自己拿走一份。最后还剩下8条鱼。

第二天,他们又合伙到河边打鱼,才知道昨天分的鱼不合理。小明立即把剩下的8条鱼给小刚3条,小强5条。你能算出他们原来共打多少条鱼吗

7、一次,小明从山里来了一筐山梨,他把小刚和小强找来,对他们说:“我把这筐梨先分给你们一些,剩下的便是我的。”于是,他把山梨的一半给了小刚,然后又给小刚加了1个。接着,他又把剩下的给了小强一半,也同样给小强加了1个,最后剩下5个山梨,他自己留下了。

你来算算,小明这一筐山梨共有多少个?

8、机场上停着10架飞机,第一架飞机起飞后,每隔4分有一架飞机接着起飞。在第一架起飞后2分,有一架飞机在机场上降落,以后每隔6分,有一架飞机在机场上降落,降落在机场上的飞机依次相隔4分在原有的10架飞机之后起飞。问:从第一架飞机起飞以后,经过多少时间,机场上才没有飞机停留?

9、甲、乙、丙三艘船共运货9400箱,甲船比乙船多运300箱,丙船比乙船少运200箱。求三艘船各运多少箱货?

10、南京长江大桥共分两层,上层是公路桥,下层是铁路桥。铁路桥和公路桥共长11270米,铁路桥比公路桥长2270米,问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和铁路桥各长多少米?

11、三个小组共有180人,一、二两个小组人数之和比第三小组多20人,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少2人,求第一小组的人数。

12、甲、乙两筐苹果,甲筐比乙筐多19千克,从甲筐取出多少千克放入乙筐,就可以使乙筐中的苹果比甲筐的多3千克?

1.设除数是x,则被除数是47x+3

x+(47x+3)+47+3=629

48x+53=629

48x=576

x=12

除数是12

2.12x=9,则x=9 一共有108吨

3.设1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7x,则15年前儿子的年龄是x.现在父亲的年龄是7x+15,儿子的年龄是x+15

10年后父亲的年龄是7x+15+10,儿子的年龄是x+15+10

根据题意,得

7x+15+10=2(x+15+10)

5x=50-25

x=5

现在父亲的年龄是7*5+15=50岁,儿子的年龄是5+15=20岁

1.一等奖的奖金是308元

308÷2=154元,二等奖的奖金是154元

154÷2=77元,三等奖的奖金是77元

(308+154+77)*2=1078元,总奖金额1078元

一等奖=2倍二等奖=4倍三等奖

所以2个二等奖=1个一等奖,3个三等奖=3/4个一等奖

1078÷(1+1+3/4)=392元,一等奖的奖金是392元

方程:

如果按第一种分配方法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308元时,则可知总金额是(308+154+77)*2=1078元。按另一种设置办法后,设三等奖奖金为x元,则有2*2x+2*2x+3x=1078 则x =98

则可算得是:三等奖是98元,二等奖是196元,一等奖是392元。

2.由于最后剩的8条是小强分的三份中的两份,所以小强拿走的鱼是8÷2条。那么小刚拿走自己分的一份鱼后剩下的鱼是8÷2×3条,这占小刚分的三份中的两份,所以小刚拿走的鱼是(8÷2×3)÷2;同样可得知小明拿走的鱼是〔(8÷2×3)÷2×3〕÷2条。所以打的鱼一共是〔(8÷2×3)÷2×3〕÷2×3=27(条)。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小强第一天拿走的鱼是8一条和第二天又拿了5条知道,每人平均拿了8÷2+5条,所以打的鱼一共是(8÷2+5)×3=27(条)。

然后列出算式:

〔(5+l)×2+1]×2

=[6×2+1〕×2

=26(个)

答:筐里一共有26个山梨。

36+24+16+12+8+4+4+4=108(分)

或者为:

4×〔(10-l)+6+4+3+2+l+l+l〕=108(分)

这道题就可以这样来思考:根据已知甲船比乙船多运30O箱,假设甲船同乙船运的一样多,那么甲船就要比原来少运300箱,结果三船运的总箱数就要减少300箱,变成(9400-300)箱。

又根据丙船比乙船少运200箱,假设丙船也同乙船运的一样多,那么丙船就要比原来多运200箱,结果三船总箱数就要增加200箱,变成(9400-300+200)箱。

经过这样调整,三船运的总箱数为(9400-300+200)。根据假设可知,这正好是乙船所运箱数的3倍,从而可求出动船运的箱数。

解:典型的和差问题,铁路桥=(11270+2270)÷2=6770米公路桥=11270-6770=4500米

解:先把第一、二小组看成一个整体,他们与第三小组和为180,差为20,三小组人数=(180-20)÷2=80

一二小组合起来为180-80=100人,一小组与二小组的差为2,一小组人数=(100-2)÷2=49二小组人数=100-49=51

篇5:小学四年级上册奥数题

姓名:

1、按规律填数。

1)64,48,40,36,34,()2)8,15,10,13,12,11,()3)1、4、5、8、9、()、13、()、()4)2、4、5、10、11、()、()5)5,9,13,17,21,(),()

2、在数列3,12,21,30,39,48,…中912是第几个数?

5、教师里的彩灯按照5盏红灯,4盏蓝灯,3盏黄灯的顺序循环出现,则第80盏是()灯,前160盏有()红灯。6、100-98+96-94+92-90+……+8-6+4-2 7、67×12+67×35+67×52+678、△、□、〇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数,并且;△+△+△=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60

求:△= 〇= □=

10、果园里一共种340棵桃树和杏树,其中桃树的棵数比杏树的3倍多20棵,两种树各种了多少棵?

11、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50棵,桃树比梨树多20棵,两种果树各有多少棵?

12、甲、乙两桶油共重30千克,如果把甲桶中6千克油倒入乙桶,那么两桶油重量相等,问甲、乙两桶原有多少油?

13、母女的年龄和是64岁,女儿年龄的3倍比母亲大8岁,求母女二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篇6:小学四年级奥数练习题

甲乙两码头相距560千米,一只船从甲码头顺水航行20小时到达乙码头,已知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驶24千米,问这船返回甲码头需几小时?

答案与解析:

船顺水航行20小时行560千米,可知顺水速度,而静水中船速已知,那么逆水速度可得,逆水航行距离为560千米,船返回甲船头是逆水而行,逆水航行时间可求.

顺水速度:560÷20=28(千米/小时)

逆水速度:24-(28-24)=20(千米/小时)

返回甲码头时间:560÷20=28(小时)

篇7:小学四年级奥数数字谜

上册

(一) 曾观沧海, 波涛汹涌。荡舟漓江, 水平如镜。操纵自如, 目不转睛。奇峰罗列, 云雾迷蒙。连绵不断, 崇山峻岭。雁出云岭, 搏击长空。湖水碧绿, 色彩明丽。峰峦雄伟, 拔地而起。怪石嶙峋, 危峰兀立。巍然屹立, 刀削斧劈。百态千姿, 五颜六色。走马看花, 悠然自得。望梅止渴, 生机勃勃。惹人喜爱, 恋恋不舍。极目远眺, 波澜壮阔。刻舟求剑, 意马心猿。兴致勃勃, 流连忘返。蜿蜒盘旋, 形态万千。夜幕降临, 大雾弥漫。夜色如墨, 默默无言。

(二) 浩瀚戈壁, 一望无际。高大坚固, 雄关屹立。扬鞭跃马, 马不停蹄。一马当先, 如箭离弦。骏马雄姿, 强壮剽悍。振鬃长嘶, 渡水登山。毛色如血, 马首是瞻。掣断丝缰, 一瞬之间。猝然而至, 焕发容颜。不知所措, 心惊胆寒。螳螂捕蝉, 鹬蚌相争。拈轻怕重, 掩耳盗铃。一声不吭, 酣睡不醒。功败垂成, 相依为命。

(三) 伯乐相马, 马到成功。闻鸡起舞, 与众不同。金戈铁马, 遥相呼应。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武功高强, 百发百中。人强马壮, 纵马驰骋。浴血拼杀, 草偃风从。左拐右拐, 无影无踪。急中生智, 油然而生。仪态端庄, 纹丝不动。老马识途, 萧瑟秋风。不慌不忙, 沉着从容。满载重负, 车水马龙。

(四) 万马齐喑, 万籁俱寂。纷纷扬扬, 景物凄迷。风雪交加, 长途奔袭。火龙飞下, 惊天动地。远远不及, 啸啸搏击。举世无双, 深明大义。视死如归, 坚贞不屈。完璧归赵, 井然有序。

(五) 风趣幽默, 敞开胸襟。能言善辩, 龙马精神。不可开交, 密不可分。自叹不如, 掉以轻心。指鹿为马, 自相矛盾。理屈词穷, 山穷水尽。胆大妄为, 议论纷纷。狐假虎威, 胡言乱语。你推我搡, 渔翁得利。灰心丧气, 唉声叹气。

(六) 尽人皆知, 知书达理。老老实实, 规规矩矩。心口如一, 一心一意。千虑一失, 郑重其事。和颜悦色, 善解人意。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能文能武, 固国安邦。愚公移山, 山高水长。添砖加瓦, 金碧辉煌。

下册

(一) 鹦鹉学舌, 人云亦云。目不暇接, 杳无音信。装腔作势, 滥竽充数。画虎类犬, 美中不足。南腔北调, 鱼目混珠。急不可待, 裙袂飞舞。南辕北辙, 有利可图。

(二) 天南海北, 无奇不有。精美别致, 晶莹剔透。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闷声不语, 思前想后。囊萤映雪, 赞不绝口。细嚼慢咽, 叶落知秋。发人深思, 令人振奋。举止高雅, 聚精会神。匠心独运, 一刻千金。口齿伶俐, 业精于勤。翩翩起舞, 鹤立鸡群。

(三) 名山古迹, 心驰神往。其乐融融, 南来北往。隐隐约约, 莽莽苍苍。若隐若现, 似真似幻。密密层层, 古木参天。苍翠欲滴, 亭亭玉立。翠色欲流, 沁人心脾。多彩多姿, 光彩四溢。五光十色, 心旷神怡。一碧千里, 尽收眼底。焕然一新, 绿洲戈壁。莽莽昆仑, 横空西域。千仞壁立, 川流不息。惊涛拍岸, 飞花碎玉。百川归海, 一泻千里。海市蜃楼, 瞬息即逝。波平如镜, 鸥翔鳞集。心驰神往, 兴奋不已。画中有诗, 一览无余。千真万确, 月朗星稀。锦绣中华, 九州禹迹。钟灵毓秀, 拍手称奇。勤劳勇毅, 繁衍生息。

篇8:小学四年级奥数教程—逻辑问题

(一)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常常要求我们主要通过分析和推理,而不是计算得出正确 的结论。这类判断、推理问题,就叫做逻辑推理问题,简称逻辑问题。这类题目与我们学过 的数学题目有很大不同,题中往往没有数字和图形,也不用我们学过的数学计算方法,而是 根据已知条件,分析推理,得到答案。本讲介绍利用列表法求解逻辑问题。例 1 小王、小张和小李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一位是教师,现在只知道:小李比教 师年龄大;小王与农民不同岁;农民比小张年龄小。问:谁是工人?谁是农民?谁是教师? 分析与解: 分析与解:由题目条件可以知道:小李不是教师,小王不是农民,小张不是农民。由此 得到左下表。表格中打“√”表示肯定,打“×”表示否定。

因为左上表中,任一行、任一列只能有一个“√”,其余是“×”,所以小李是农 民,于是得到右上表。因为农民小李比小张年龄小,又小李比教师年龄大,所以小张比教师年龄大,即小 张不是教师。因此得到左下表,从而得到右下表,即小张是工人,小李是农民,小王是教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例 1 中采用列表法,使得各种关系更明确。为了讲解清楚,例题中画了几个表,实际解 题时,不用画这么多表,只在一个表中先后画出各种关系即可。需要注意的是:①第一步应 将题目条件给出的关系画在表上,然后再依次将分析推理出的关系画在表上; ②每行每列只 能有一个“√”,如果出现了一个“√”,它所在的行和列的其余格中都应画“×”。在下面的例题中,“√”和“×”的含义是很明显的,不再单独解释。例 2 刘刚、马辉、李强三个男孩各有一个妹妹,六个人进行乒乓球混合双打比赛。事先 规定:兄妹二人不许搭伴。第一盘:刘刚和小丽对李强和小英; 第二盘:李强和小红对刘刚和马辉的妹妹。问:三个男孩的妹妹分别是谁?

分析与解: 分析与解:因为兄妹二人不许搭伴,所以题目条件表明:刘刚与小丽、李强与小英、李 强与小红都不是兄妹。由第二盘看出,小红不是马辉的妹妹。将这些关系画在左下表中,由 左下表可得右下表。

刘刚与小红、马辉与小英、李强与小丽分别是兄妹。例 3 甲、乙、丙每人有两个外号,人们有时以“数学博士”、“短跑健将”、“跳高冠 军”、“小画家”、“大作家”和“歌唱家”称呼他们。此外:(1)数学博士夸跳高冠军跳得高;(2)跳高冠军和大作家常与甲一起去看电影;(3)短跑健将请小画家画贺年卡;(4)数学博士和小画家很要好;(5)乙向大作家借

过书;(6)丙下象棋常赢乙和小画家。你知道甲、乙、丙各有哪两个外号吗? 分析与解: 分析与解:由(2)知,甲不是跳高冠军和大作家;由(5)知,乙不是大作家;由(6)知,丙、乙都不是小画家。由此可得到下表:

因为甲是小画家,所以由(3)(4)知甲不是短跑健将和数学博士,推知甲是歌唱 家。因为丙是大作家,所以由(2)知丙不是跳高冠军,推知乙是跳高冠军。因为乙是跳高 冠军,所以由(1)知乙不是数学博士。将上面的结论依次填入上表,便得到下表:

所以,甲是小画家和歌唱家,乙是短跑健将和跳高冠军,丙是数学博士和大作家。例 4 张明、席辉和李刚在北京、上海和天津工作,他们的职业是工人、农民和教师,已 知:(1)张明不在北京工作,席辉不在上海工作;(2)在北京工作的不是教师;(3)在上海工作的是工人;(4)席辉不是农民。问:这三人各住哪里?各是什么职业? 分析与解: 分析与解:与前面的例题相比,这道题的关系要复杂一些,要求我们通过推理,弄清人 物、工作地点、职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关系需要两两构造三个表,即人物与地点,人 物与职业,地点与职业三个表。我们先将题目条件中所给出的关系用下面的表来表示,由条件(1)得到表 1,由条 件(4)得到表 2,由条件(2)(3)得到表 3。因为各表中,每行每列只能有一个“√”,所以表(3)可填全为表(4)。

因为席辉不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工作的是工人,所以席辉不是工人,他又不是农民,所以席辉是教师。再由表 4 知,教师住在天津,即席辉住在天津。至此,表 1 可填全为表 5。

对照表 5 和表 4,得到:张明住在上海是工人,席辉住在天津是教师,李刚住在北 京是农民。练习26 1.甲、乙、丙分别是来自中国、日本和英国的小朋友。甲不会英文,乙不懂日语却 与英国小朋友热烈交谈。问:甲、乙、丙分别是哪国的小朋友? 2.徐、王、陈、赵四位师傅分别是工厂的木工、车工、电工和钳工,他们都是象棋 迷。

(1)电工只和车工下棋;(2)王、陈两位师傅经常与木工下棋;(3)徐师傅与电工下棋互有胜负;(4)陈师傅比钳工下得好。问:徐、王、陈、赵四位师傅各从事什么工种? 3.李波、顾锋、刘英三位老师共同担负六年级某班的语文、数学、政治、体育、音 乐和图画六门课的教学,每人教两门。现知道:(1)顾锋最年轻;(2)李波喜欢与体育老师、数学老师交谈;(3)体育老师和图画老师都比政治老师年龄大;(4)顾锋、音乐老师、语文老师经常一起去游泳;(5)刘英与语文老师是邻

篇9:小学四年级植树问题的奥数试题

1.圆湖的周长1350米,在湖边每隔9米种柳树一棵,在两棵柳树之间种桃树2棵,两棵桃树之间的距离是.桃树和柳树各植()、()棵.

考点:植树问题.

分析:在两棵柳树之间种桃树2棵,两棵桃树之间的距离是:9÷(2+1)=3(米);柳树的间隔数是:1350÷9=150(个),那么桃树有:2×150=300(棵),柳树有150棵,据此解答.

解答:解:9÷(2+1)=3(米),

柳树的.间隔数是:1350÷9=150(个),

柳树:150棵;

桃树:2×150=300(棵);

答:两棵桃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桃树和柳树分别植300棵、150棵.

故答案为:3米,300,150.

篇10:小学四年级奥数数字谜

本教程共30讲

智取火柴

在数学游戏中有一类取火柴游戏,它有很多种玩法,由于游戏的规则不同,取胜的方法也就不同。但不论哪种玩法,要想取胜,一定离不开用数学思想去推算。

例1桌子上放着60根火柴,甲、乙二人轮流每次取走1~3根。规定谁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谁获胜。如果双方都采用最佳方法,甲先取,那么谁将获胜?

分析与解:本题采用逆推法分析。获胜方在最后一次取走最后一根;往前逆推,在倒数第二次取时,必须留给对方4根,此时无论对方取1,2或3根,获胜方都可以取走最后一根;再往前逆推,获胜方要想留给对方4根,在倒数第三次取时,必须留给对方8根„„由此可知,获胜方只要每次留给对方的都是4的倍数根,则必胜。现在桌上有60根火柴,甲先取,不可能留给乙4的倍数根,而甲每次取完后,乙再取都可以留给甲4的倍数根,所以在双方都采用最佳策略的情况下,乙必胜。

在例1中为什么一定要留给对方4的倍数根,而不是5的倍数根或其它倍数根呢?关键在于规定每次只能取1~3根,1+3=4,在两人紧接着的两次取火柴中,后取的总能保证两人取的总数是4。利用这一特点,就能分析出谁采用最佳方法必胜,最佳方法是什么。由此出发,对于例1的各种变化,都能分析出谁能获胜及获胜的方法。

例2在例1中将“每次取走1~3根”改为“每次取走1~6根”,其余不变,情形会怎样?

分析与解:由例1的分析知,只要始终留给对方(1+6=)7的倍数根火柴,就一定获胜。因为60÷7=8„„4,所以只要甲第一次取走4根,剩下56根火柴是7的倍数,以后总留给乙7的倍数根火柴,甲必胜。

由例2看出,在每次取1~n根火柴,取到最后一根火柴者获胜的规定下,谁能做到总给对方留下(1+n)的倍数根火柴,谁将获胜。例3将例1中“谁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谁获胜”改为“谁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谁输”,其余不变,情形又将如何?

分析与解:最后留给对方1根火柴者必胜。按照例1中的逆推的方法分析,只要每次留给对方4的倍数加1根火柴必胜。甲先取,只要第一次取3根,剩下57根(57除以4余1),以后每次都将除以4余1的根数留给乙,甲必胜。

由例3看出,在每次取1~n根火柴,取到最后一根火柴者为负的规定下,谁能做到总给对方留下(1+n)的倍数加1根火柴,谁将获胜。

有许多游戏虽然不是取火柴的形式,但游戏取胜的方法及分析思路与取火柴游戏完全相同。

例4两人从1开始按自然数顺序轮流依次报数,每人每次只能报1~5个数,谁先报到50谁胜。你选择先报数还是后报数?怎样才能获胜? 分析与解:对照例

1、例2可以看出,本例是取火柴游戏的变形。因为50÷(1+5)=8„„2,所以要想获胜,应选择先报,第一次报2个数,剩下48个数是(1+5=)6的倍数,以后总把6的倍数个数留给对方,必胜。

例51111个空格排成一行,最左端空格中放有一枚棋子,甲先乙后轮流向右移动棋子,每次移动1~7格。规定将棋子移到最后一格者输。甲为了获胜,第一步必须向右移多少格?

分析与解:本例是例3的变形,但应注意,一开始棋子已占一格,棋子的右面只有1111-1=1110(个)空格。由例3知,只要甲始终留给乙(1+7=)8的倍数加1格,就可获胜。

(111-1)÷(1+7)=138„„6,所以甲第一步必须移5格,还剩下1105格,1105是8的倍数加1。以后无论乙移几格,甲下次移的格数与乙移的格数之和是8,甲就必胜。因为甲移完后,给乙留下的空格数永远是8的倍数加1。

例6今有两堆火柴,一堆35根,另一堆24根。两人轮流在其中任一堆中拿取,取的根数不限,但不能不取。规定取得最后一根者为赢。问:先取者有何策略能获胜?

分析与解:本题虽然也是取火柴问题,但由于火柴的堆数多于一堆,故本题的获胜策略与前面的例题完全不同。

先取者在35根一堆火柴中取11根火柴,使得取后剩下两堆的火柴数相同。以后无论对手在某一堆取几根火柴,你只须在另一堆也取同样多根火柴。只要对手有火柴可取,你也有火柴可取,也就是说,最后一根火柴总会被你拿到。这样先取者总可获胜。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在上面玩法中,两堆火柴数目一开始就相同,例如两堆都是35根火柴,那么先取者还能获胜吗? 例7有3堆火柴,分别有1根、2根与3根火柴。甲先乙后轮流从任意一堆里取火柴,取的根数不限,规定谁能取到最后一根或最后几根火柴就获胜。如果采用最佳方法,那么谁将获胜?

分析与解:根据例6的解法,谁在某次取过火柴之后,恰好留下两堆数目相等的火柴,谁就能取胜。

甲先取,共有六种取法:从第1堆里取1根,从第2堆里取1根或2根;第3堆里取1根、2根或3根。无论哪种取法,乙采取正确的取法,都可以留下两堆数目相等的火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试),所以乙采用最佳方法一定获胜。

练习25

1.桌上有30根火柴,两人轮流从中拿取,规定每人每次可取1~3根,且取最后一根者为赢。问:先取者如何拿才能保证获胜?

2.有1999个球,甲、乙两人轮流取球,每人每次至少取一个,最多取5个,取到最后一个球的人为输。如果甲先取,那么谁将获胜?

3.甲、乙二人轮流报数,甲先乙后,每次每人报1~4个数,谁报到第888个数谁胜。谁将获胜?怎样获胜?

4.有两堆枚数相等的棋子,甲、乙两人轮流在其中任意一堆里取,取的枚数不限,但不能不取,谁取到最后一枚棋子谁获胜。如果甲后取,那么他一定能获胜吗?

5.黑板上写着一排相连的自然数1,2,3,„,51。甲、乙两人轮流划掉连续的3个数。规定在谁划过之后另一人再也划不成了,谁就算取胜。问:甲有必胜的策略吗?

6.有三行棋子,分别有1,2,4枚棋子,两人轮流取,每人每次只能在同一行中至少取走1枚棋子,谁取走最后一枚棋子谁胜。问:要想获胜是先取还是后取?

答案与提示练习

1.先取者取两根,以后每次把4的倍数根火柴留给对方取。先取者获胜。

2.乙胜。无论甲取几个球,只要乙接着取的球数与甲所取的球数之和为6即可。因为1999÷6余1,所以最后一个球被甲取走。

3.甲胜。甲先报3个数,以后每次与乙合报5个数即可获胜。

4.甲必胜。

5.甲先划,把中间25,26,27这三个数划去,就将1到51这51个数分成了两组,每组有24个数。这样,只要乙在某一组里有数字可划,那么甲在另一组里相对称的位置上就总有数字可划。因此,若甲先划,且按上述策略去进行,则甲必能获胜。

上一篇:亲子运动会感想5则范文下一篇:900字记叙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