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潜意识心理状态

2024-05-03

儿童的潜意识心理状态(精选7篇)

篇1:儿童的潜意识心理状态

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的想法是很单纯的,有时候孩子哭闹都是有原因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他们的思想里面,有我们大人想不到的潜意思在里面,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做大人的就要好好的观察和思考,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他们不傻,他们也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不能说的,又想做的事情,可能就会用一些肢体语言表达,表达的方式就会千差万别。我们家长就不能只看表面,要想一下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有没有什么不同,再或者有没有答应了他的事情没有做到,又借与家长的威严不敢说,他幼小的心灵不舒服,就会产生哭闹、耍赖的表面现象。有时候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家长的主要原因间接地导致孩子不听话。家长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不能答应了孩子的事情随便的敷衍他,不能失信于孩子,不能欺骗与孩子。切记!!

篇2:儿童的潜意识心理状态

第一章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声乐心理概述

1.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它以儿童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为研究对象,为儿童从事各种实践和学习活动提 供心理依据,使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们有章可寻,正确地根据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

1.2音乐心理学与声乐心理学的概念

作为研究儿童声乐心理的理论依据,音乐心理学与声乐心理学的 概念分别是: 音乐心理学是指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 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与心理学及 音乐学有关,并涉及声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新 兴的边缘学科;声乐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从心理反应、注意、意志、想象、情绪与情感、能力与记忆等诸多方面,揭示了歌唱与发声的内在艺术规律,从而为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提供心理方面的依据,并为广大学习声乐的学子找到科学的声乐学习方法提供帮助。

3儿童声乐学习的心理特点 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儿童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2.1心理状态概述(一)定义:心理状态是在一段具体时间内人的心理活动的总的 特征2,如聚精会神、兴高采烈、漫不经心、萎靡不振等等,是人对 内外环境因素作用的反映,心理状态是由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构成的。一个歌唱者在演唱或练习一首乐曲时的心理状态受到他对 这首歌的喜好程度以及自身情绪状态、身体状况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 或放松愉快或紧张生硬等等各种各样的状态状况。

由此可见,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演唱 歌曲,才能够发挥正常。(二)心理状态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1、心理活动的客观性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心理活动受外界事物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没有客观世界就不可能 有人类活动。所以,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没有客 观现实就没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具有客观性。例如:当一个人看到 某种事物而头脑里闪现出另外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这就是“睹物思 人’’,当一个人受到外界环境的触动,产生内心情感的波动这就是“触 景生情“。“睹物”、“触景“反映的是客观现实,“思人~‘生情”则反 映的是一种心理活动,这些现象形象的说明了心理活动的客观性。

2、心理活动的主观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包括成年人、老人、儿童、他们都z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251。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第三章儿童声乐课堂中良好心理状态培养的五个方面 3.1学习动机的培养

作为一名儿童声乐教师,光有精通歌唱的技能,技巧是不够的,还应学习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了解儿童学习声乐的动机,制定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把动机稳定在积极状态中,并能根据动机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改进方法,策略,始终保持 良好的声乐教学课堂环境、师生互动、融合、协调在一起,取得良好 的教学效果。怎样激发儿童歌唱的动机呢?(一)开展教育启发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他们在最初开始学习时,对任何一门课程大都无明确的目的性,家长、老师让他们学什么就学什么,或自己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他们学习唱歌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最初并不是抱着我要把声乐学得怎么样好,我要把声音练得如何地美好的学习目的,而是全凭一种爱唱歌、想唱歌的冲动和欲望,这就是他们的学习动机,要把这种学习动机贯穿于儿童声乐教学的始终,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在学习声乐的开端教师要向同学们讲清楚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对儿童讲解歌唱的作用,可以促进少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的作用,还可以抒发少儿爱祖国,爱人民的美好情感,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无穷的欢乐等,这种教育活动绝不能只是拘泥于形式、走过场,它是组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融洽师生关系,进入积极上课精神状态的必要之举。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后,儿童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把这种教育启发、渗透在儿童学习声乐的始终。儿童卢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第四章儿童声乐表演时紧张心理状态的调控

近年来,随着声乐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从事声乐专 业的专门学习,随之出现了各种规模大大小小的少年儿童声乐比赛、演出、考级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少年儿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绩和 专业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评判标准。走上舞台,面对观众,唱上几 首歌,对于一个技术娴熟,久经锻炼的专业演员来说可能相对容易,但他们也难免会出现上台紧张的状况,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就更 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的儿童嗓音音质很好,平时也受到正规的专业 训练,歌唱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上舞台却由于心理状 态的紧张而产生恐惧,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轻者的歌唱 缺乏表现力,重者甚至会出现忘词,走音,失声,或者是头脑一片空 白,什么也做不了的紧急状态。在少年时代,如果由于舞台紧张失去 良好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会让儿童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做任 何事都没有信心,甚至再也不敢上台歌唱和面对观众。因此,作为从 事儿童声乐教育工作的老师们应该认真研究儿童上台演唱时的心理 特征,创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儿童摆脱舞台上紧张的心理状 态。

4.1 紧张心理状态的表现

儿童在歌唱临上场前或上场后紧张心理状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 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脸红,心跳加快,手脚出汗,口干舌燥。这是由于在紧张的 硕十学位论文

第五章 儿童在变声期时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变声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生理阶段,对于学习声乐的儿童来讲更是一个特殊时期。处于变声期的学生,由于声带

充血,发声持久性差,很容易疲劳,音色变暗,唱歌时感到很费力,因此很多学生因为唱歌时声音沙哑,高音唱不上去而丧失唱歌的信

心,产生歌唱心理障碍,针对这一现象,在变声期儿童的声乐教学中

必须充分了解变声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

规律,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

法,一方面把变声期儿童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歌唱时所需要的状

态,而另一方面又不伤害到他们变声期时脆弱、不稳定的嗓音。

5.1变声期儿童发声器官的变化特点 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快速增长,身体各部分器官开始

迅速发育,出现第二性征,表现在发声器官上则是喉头、声带的急速

变化,具体表现为:

(一)男声的声带从幼童时的6-_8毫米长,逐渐增长到2卜24 毫米,并且在增长的过程中相对变宽变厚,喉结明显地突起,喉前后

增长1厘米。但又由于喉部软骨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声带的增长速

度,迫使发声时声带被动的拉紧伸长,造成喉部软骨同声带及软组织

儿童卢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结 语

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与学习中,我深刻的认识NJL童声乐教育在整

个声乐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声乐人才成长的摇篮。同时我也

发现在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对于教师“教”的意义,培养学生良

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对于帮助他们快乐、快速的掌握歌曲内容,提高声 乐技巧有着很大的帮助,自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取得教学成果

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在歌唱中获得良好的歌唱心理状

态需要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和配合,经过对学生系统的、专业的心理

训练,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才能获得。在这一过程中,由

于儿童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控制能力差,教师的合理引导是很关键 的,它赋予每一位儿童声乐教师神圣的责任,激励着他们不断的研究、探索、学习儿童心理学和儿童声乐心理学知识,针对儿童特点,找到

灵活、有效的好方法。本篇论文是我这几年来从事儿童声乐教学的一

些体会和总结,希望能给从事儿童声乐教育的同行们一些启示,同时

也愿意听从教育界专家的批评指正。参考文献 期刊类:

(1)廖家骅.儿童音乐心理的几个问题.人民音乐,1984.9.(2)文安平.影响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几个因素.乐府新声,1990.3.

(3)刘沛.音乐与儿童智慧及儿童的发展.中华音乐文化教育,1996.2.

(4)黎国坤.谈声乐教育心理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4.(5)沙涛.论良好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1.

(6)杜蓓.儿童的歌唱方法与歌唱心理初探.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2.4.

(7)陈石萍.少年变声期合唱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厦门教育学院学

报.1999.1.

(8)叶淳.浅探青少年变声期的声乐教学.人文社会科学.2006.2.

(9)姜文胜.声乐专业学生赛前准备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交响一西安音

乐学院学报,2004.23.

(10)张益琴.变声期学生歌唱心理障碍的形成及解决对策.天水师范

学院学报.2005.25.。

(11)叶蔚.谈如何克服演唱时的紧张心理.艺术教育,2005.3.(12)马东风.情感与音乐记忆简论.中国音乐教育,199.4.(13)周海宏.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人民音乐,1988.4.

(14)田传洋.浅谈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歌唱的自信心.滁州师专学报,2001.4.

(15)王岩淑.歌唱心理状态浅析.艺林漫话,2006.6.(16)唐明务.浅谈声乐表演中的虬医场”.美与时代,2006.(17)董晓.少年变声期的唱歌教学.河南教育,2003.7.(18)肖育军.论变声期声乐教学中的“轻唱"训练.《黔东南民族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

(19)王绍灿.浅谈儿童音乐素质教育.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0.16.

(20)王海莲.儿童歌唱训练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周口师专学 报,1996.13.

(21)张德金.儿童声乐教学点滴.怀化师专学报,1994.13.(22)彭子华.声乐教学心理因素探索.淮北煤炭师院学报社科 版,1994.4.

(23)孙玉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安徽教育,1999.3.(24)张君仁.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与儿童音乐教学.祁连歌 声,1998.3. 著作类:

(26)吴雁泽.全国少儿歌唱考级歌曲集.新疆:新疆人民出版 社.2001.

(27)郁正民.音乐教育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28)章姚姚.音乐教育心理学.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29)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30)卢合芝、李敏娜.音乐教育心理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3.(32)曹理、廖裴言、廖家骅.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3.

(33)邹长海.歌唱心理学.广东: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4)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4.

(35)詹姆斯·L·穆塞尔、梅贝尔·格连合著、章枚译.学校音乐教学心

理学.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6)罗小平、黄虹编译.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中国文联出版公

司,1995.(37)袁善琦.儿童趣味音乐教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38)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39)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40)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育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1998.

(43)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44)刘朗.声音教育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5)钟维国.童声合唱的训练与指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6)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7)秦和鸣.心理学浅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8)孙应康、凌培炎.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河南:河南人民出版

社,1981.

(49)klern,herman.singing technique.National music publisher,1972.

篇3:儿童的潜意识心理状态

由于唇腭裂直接影响到患儿的容貌、进食和发音, 大多数患儿要经过多次正畸治疗, 并配合各种辅助治疗方能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而这治疗期限较久, 长达数年, 甚至十几年, 可能给患儿母亲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影响到生活质量。母亲又是患儿最主要的看护者, 母亲的高压力水平将使患儿产生行为问题,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为了更好地了解患儿母亲的心理状态, 以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本研究对56例唇腭裂患儿母亲与57例正常儿童母亲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对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8月在我院口腔科治疗的唇腭裂患儿的母亲56例作为研究组及在我院牙科门诊拔牙及补牙的正常儿童的母亲57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调查。共调查113例, 均排除既往有精神疾病史。研究组56例, 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 (26.39±4.65) 岁;受教育年限4~18年, 平均 (12.25±3.18) 年;家庭月收入2 000~7 000元, 平均 (4 232±1 198) 元。对照组57例, 年龄20~39岁, 平均年龄 (25.51±3.53) 岁;受教育年限5~16年, 平均 (12.26±2.55) 年;家庭月收入2 500~8 000元, 平均 (4 486±1 072) 元。两组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月收入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1.2 调查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3]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 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 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广的一种检查心理健康的量表。 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 包括感觉、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内容, 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 通常是评定1周以来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包括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各因子的因子分=各因子所有项目的分数之和÷因子项目数。如每项因子分的均分≥2分, 即认为该项因子分为阳性, 提示有心理问题。

1.2.2 自行设计问卷, 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及唇腭裂引起母亲心理应激的常见可能原因。

1.3 资料收集方法

对56例患儿的母亲及57例正常儿童的母亲在征得其同意后分发问卷, 调查前进行指导, 让其独立做出选择, 自行填写。要求调查对象如实选择, 回答时不记名, 问卷发放30min后收回。调查结束, 问卷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选。发放问卷113份, 回收有效问卷113份, 回收率100%。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 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唇腭裂患儿母亲与正常儿童母亲心理状况比较

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方面两组有显著差异 (P<0.05) , 其他因子分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唇腭裂患儿母亲应激因素发生率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担心患儿容貌最高, 依次为患儿疾病严重程度、自觉受人歧视、担心患儿将来工作及婚姻、喂养困难、每日睡眠时间<7h、担心患儿发音、经济压力、工作压力。见表2。

3讨论

由表1、表2可见, 与正常儿童母亲相比, 唇腭裂患儿的母亲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1 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和疼痛, 例如:头痛、胸痛、反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等。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相应的躯体疾病, 一些对症治疗也无法缓解症状, 导致患者长期反复就医, 常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 担心患儿容貌阳性率达100%, 说明了唇腭裂疾病这一应激源对患儿母亲的心理应激是强烈的, 并持续存在, 成为一种慢性心理刺激因素, 导致精神创伤, 故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

3.2 社交障碍

唇腭裂患儿的母亲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方面的因子分高于对照组, 说明她们在生活中常遇到一些不良的精神心理刺激, 如面对别人对自己小孩异样的目光及背后的议论, 往往感到自卑, 调查显示, 80%的患儿母亲自觉受歧视, 有的甚至遭到公婆的责怪, 丈夫的不理解, 无处发泄, 继而精神受到压抑, 产生“社交危机感”。

3.3 情绪障碍

唇腭裂患儿的出生会使家长产生悲伤、失望、焦虑、抑郁和罪恶感, 有学者称之为“打击综合症[4]”。相当多的患儿母亲在面对该疾病时往往难以从阴影中摆脱出来, 调查显示, 89%的患儿母亲的消极情绪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精神病学家认为, 积极的情绪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强度和效率, 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情绪, 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和痛苦等, 如强度过强或持续过久, 便可导致神经活动功能失调, 甚至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最后发展为疾病, 这一病情与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甚至导致患儿母亲生活兴趣减退、活力丧失、悲观厌世。

3.4 焦虑

焦虑是人类情绪中最普遍的一种, 精神病学家认为, 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和可取的, 甚至是必要的。但唇腭裂患儿母亲的焦虑是有害的, 不利于自身的健康。表现为烦躁、坐立不安、紧张、心悸、胸闷、呼吸急促、皮肤潮红或苍白, 有的甚至出现月经紊乱。传统观念对母亲赋予更多照顾的责任, 母亲尽可能多地花时间呵护患儿;患儿的手术治疗对其来说亦是一种挑战, 成功与否是个未知数;同时又要面对昂贵的医疗费用等, 故常常感到焦虑不安。

调查显示, 70%的患儿母亲担心患儿将来的工作及婚姻受影响, 说明该疾病对患儿母亲心理影响是深远的, 不可忽视的, 64%的患儿母亲睡眠时间<7h, 这与照顾患儿精神压力过大及家务劳作有很大关系, 日复一日的身心疲惫, 导致焦虑症状更明显。

3.5 其他

其他症状因子的因子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其他因子症状较重, 通常出现在重性精神疾病中有关。

4小结

唇腭裂患儿的缺陷事实对其母亲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本调查中, 患儿母亲的情绪问题突出, 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 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四方面的因子分高于正常患儿母亲, 且与不同的应激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个体才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5]。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医学应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要求医护人员将患者及家长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针对患儿母亲的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应重视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郭爱敏[6]指出信息支持可以满足家属的需求, 缓解家属的焦虑, 促进其自我控制和做出决定的能力。因此, 应及时开展健康教育, 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呼吁国家与社会提供经济帮助, 并对其需求加以引导, 及时提供心理及行为方面的护理, 以促进她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郑麟蕃.实用口腔医学 (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84-406.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75-388.

[3]谢华, 戴海琦.SCL-90量表评价 (J) .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6, 6 (2) :156-158.

[4]Links Sohan K, Freer M, Memer N, et al.Prenatal detection offacial clefts (J) .Fetal Diagn Ther, 2001, 16 (4) :196-199.

[5]姜绮金.医学心理学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篇4:关注儿童心理 启发创新意识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点的提出,着眼于学生现状和未来发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强调写作教学要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并使作文教学富有启迪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能够创新,敢于创新。注意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力求体现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写作文的过程就是要学生塑造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才的过程。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更要启发和开拓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儿童的作文心理

儿童心理与所有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的内部,并成为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儿童作文心理,是十分复杂的,相对比较稳定,是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的成分组成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如何;语文知识、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水平怎样;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以及生理、心理的年龄特征及表现等;注意力、心境、态度等当时的心理状态。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与水平既有积极的因素,又存在着不足的或有待发展的一面。儿童在实践中产生的种种作文新的需要,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则是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儿童的作文需要通常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要求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成绩下降;渴望同父母、老师、伙伴交流见闻感受;完成集体交给自己的汇报、总结、调查等任务;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以及父母称赞等。而儿童主动与创新的层面大多潜藏在儿童的心灵深处,这就需要教师去开拓和发掘。

二、通过作文教学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时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层面的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总之,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生活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发其倾吐的欲望。

1.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凡人凡事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让作者积极参与情感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2.培养学生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教育学生写好作文,必须做好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把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美,不断创造自己的生活。让学生从中得到真、善、美,从而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并运用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创新个性。

3.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学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调节人的内外活动,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意志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作文中,要培养学生的恒心。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水平的提高,要在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通过反复修改、品炼文章来不断克服困难,以增强意志品质和提高才能。

4.坚持写好日记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写好日记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日记中倾吐心中的喜怒哀乐,有助于完善自我,从而逐渐形成健康心理。同时,也通过日记这一反映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依据。

三、运用儿童作文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即学生的创造力,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前提,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个性的发展、主体意识的增强、健全人格的完善与学生作文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作文本身就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作文本来是创造性实践。作文创新能力培养在于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把学生造就成为有创新意识、有自主写作习惯的时代新人。

1.提供创新环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例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诱发学生创新热情;评价激发每个学生的成功愿望和成功需要,让学生形成“我要写”的意识;教师角色投入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产生共鸣;交流合作,激活学生创新热情,让学生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2.深化变形创新。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原有的内容或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这点对小学生大有益处,因为可以让学生对写作的知识与技巧有更深的感受,较好地训练了各种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如何学习写作。

3.引导学生抓住创新机会。一个细小的人、物、事、景都可以触动学生思绪,让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会闪耀光彩,进而形成创作。

4.启发创新联想。想象是创新的思维灵魂,联想让“实”更活跃,只有让“想象”插上翅膀,我们才能飞上蓝天,飞向一个广阔而崭新的天地。

5.优化创新品格。学生的认知、思想、品格决定了文章的思想意识。因此,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优化其创新品格是写出有创造性作文的关键。在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优化创新品格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为作文创新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篇5:潜意识测试你三年之后的状态

性格其实是会影响命运的,当然也会影响未来财富,今天随堂测验就进入你的潜意识测三年之后你会是穷人还是富人?

题目:如果你是大胖子,正在努力减肥时,你的朋友却想请你吃大餐,你直觉他的心态是什么?

A、逗你开心希望你轻松面对减肥

B、根本就是故意取笑你看扁你

C、考验你减肥的意志力够不够坚强

D、心疼你挨饿减肥太辛苦

E、只是顺便叫你吃饭没有什么意思

分析结果:

A、选“逗你开心希望你轻松面对减肥”的朋友:你打拼猛削钱的个性,让你有机会在三年后迈入亿万富翁的行列,这类型的人傻人有傻福,觉得努力打拼就好了,而且很容易执着一样事情的时候会非常用心,而且吃苦当吃补。

B、选“根本就是故意取笑你看扁你”的朋友:你太爱享受的个性,三年后的你会沦落到跟亲友借钱度日。这类型的人孩子十足,认为自己很开心很好,而且心肠很好耳根子很软,

C、选“考验你减肥的意志力够不够坚强”的朋友:你是个潜力无穷的`理财高手,三年后的你虽不会大富,却也是个绩优股。这类型的人学习能力很强,开始可以判断分析,因此很有机会成为绩优股。

D、选“心疼你挨饿减肥太辛苦”的朋友:你缺乏打拼的动力,三年后的你,还是只有这么多的钱。这类型的人比较安于现状,他会品味他的人生,在工作上的挑选上要合乎他的尊严或他的喜好为主。

篇6:糖尿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二、内疚混乱的不良情绪:此类患者均为2型dm,占39%,中年人居多,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有的父母自己患dm,又看到下一代也患了dm,以为自己遗传给了孩子更产生深深的内疚心理;有的患者伴随dm诊断,需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食物选择受到限制而出现愤怒、拒绝和忽略。有的患者被家庭成员过度保护,导致过度的依赖和反抗心理。对于这类患者需用真诚的态度使之相信我们,让其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让患者了解到dm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象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焦虑恐惧的心理:此类心理患者1型占4.2%,2型占35.9%,较为多见,这是因为dm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dm知识的不准确认识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他们惧怕因患有dm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护理人员平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并提供疾病的忠告,适时进行dm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并介绍意志坚强的住院病人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换”,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洞察法”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障碍。

四、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此类心态患者中1型dm占8.9%,2型dm占17.6%.1型dm患者被确诊后,不愿意看到与他人不同,他们拒绝胰岛素治疗和血糖检查或者放弃计划好的治疗饮食,特别是恋爱中的患者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有dm而抛弃自己,有意识地拒绝治疗而发生酮症酸中毒,28例2型dm患者均为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一般情况好,有的则红光满面,貌似“体格健壮”,自认为得了dm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这种心理在疾病的早期能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仍忘我工作而不重视治疗,但长时间的拒绝则阻止了适当的自我监护致病情加重。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于有意识拒绝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照顾,鼓励患者倾诉心里话,针对其内心矛盾作疏导安抚工作。有的患者认为胰岛素就像毒品一样,一旦使用就会上瘾,导致用量越来越大,而拒绝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应同主管医生一起向患者说明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是对自身分泌不足的补充,正确注射胰岛素不会上瘾也没有危险。对于满不在乎的患者应控制好自己的感情,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dm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及不重视治疗已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怀疑、拒绝承认及满不在乎的心态,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以后,治疗信心增强,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篇7:小学生的心理状态

生理特点: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沟通:首先看看家长是不是没有时间管孩子,我们主要从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和孩子相处,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特征:以适应为主,告诉孩子什么是学习。知识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

生理特点:个性差别大,二年级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要多表扬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沟通: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学习特征:以习惯为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如写字、看书、做作业等

小学三年级

生理特点:

8、9岁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情绪控制能力还是有限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悉心呵护 和耐心引导,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沟通:孩子普遍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我们要注意并及时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进入高年级学习垫定基础。

小学四年级

生理特点: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 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 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沟通: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

生理特点:出现变声现象,男孩会很明显,变声期经常会发出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怪声调,引起哄笑这是正常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 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沟通: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需要在这一年考取,奥数和英语更是重中之重,开始关注小升初动向。总述:小学一至五年级,这些年级的特点是学校的学习任务不重,课内内容相对简单。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各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习一些课 外的课程(比如三一口语,奥数等),为小升初做准备。这些学生每当经过长假,都会在学习上松懈,造成学习状态不好,兴趣不浓,作业不积极主动,一旦临近考试,家长就会就孩子的学习状态比较担心,一般都会给孩子找老师,并且加大上课频率;

小学六年级

上一篇:透视医药产业营销规律――新药的市场契机下一篇:研究生招生面试最看重什么?品德成为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