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论文

2022-04-28

【摘要】本文基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原因,论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预防策略,提出与孩子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合作、与孩子探讨积极可行的目标、建立良好的互助互爱的班风等建议,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建设与心理问题的形成提出预防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基于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论文 篇1:

人本主义视角下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分析

摘要:基于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已有文献进行编码及处理分析研究,根据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人物的人本主义理论,将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表现分为自我孤离和人际孤独两类,其中人际孤独涉及到家庭、同辈群体和学校各个层面。并从学校社会工作等介入途径,探讨舒缓甚至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具体介入方法,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地成长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留守儿童;孤独感;人本主义;学校社会工作

一、引言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特别是城乡差距越来越显著。农村的青壮年为了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并且改善所在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去往城市打拼,留下孩子交给长辈或者父母另一方抚养。这类儿童被称为是农村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城市地区,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其中的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的关爱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较易产生孤独感心理。有这种心理情绪的留守儿童喜欢独来独往,通常会感到沮丧、无助等。长此以往,对于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阶段的留守儿童来说,其身心健康成长必然会受到影响。

为此,我国十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学者们对留守儿童表现的孤独感心理从特点、影响因素、具体建议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的学科切入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基于以往研究,心理学上对于孤独感的解释分析大致分为两类,即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但是受到广泛关注的是人本主义学派对于孤独感心理的解释,其更多从个体人格特质对孤独感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将在人本主义视角下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进行分类,并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对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心理提出有效性的建议,使得留守儿童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人本主义和孤独感的相关概念界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二战之后,科技的进步所产生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由于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都没有对“人”产生足够的重视,人本主义学派在这种情境下迅速发展。大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强调对人的尊重,重视人格的发展和个人价值。其心理学家主要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来促进人的行动,并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动机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罗杰斯认为人有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具有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潜能的趋向,并且提出了“患者中心疗法”,这对心理学、教育学有很大的影响。

孤独感研究的开创者Robert S. Weiss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在群体生活中,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会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这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并将孤独感划分为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欧文·雅洛姆对孤独感的概括最为全面,他将孤独分为三类:存在孤独、人际孤独、心理孤离。存在孤独是个体与世界的分离,人际孤独是个体与他人分离时产生的与他人的疏离感,心理孤离是个体自身内部的分隔,没有完整展现和接纳自己。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格培养、心理素质的提升等都对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留守儿童产生的孤独感,这种非正向心理对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对于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也是有影响的。

三、测量工具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针对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内容进行梳理。第一、通过“留守儿童”和“孤独感”等关键词,检索到230余篇已有的相关期刊著作和博硕论文,并且遴选出160余篇进行分析研究。第二、根据研究的需要,预先制定好分析类目表,大致分为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影响因素、具体建议措施等类目以及各个类目下的分析单元。第三、根据遴选出的文献内容进行编码,“0”表示本篇文献中未提及,“1”表示本篇文献中有所提及。第四、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录入,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四、人本主义视角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式心理的反映,是人们感受到自身所渴望的与實际的人际交往程度产生落差而表现出的孤单寂寥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人际交往当中,都会在某些特殊情景渲染下流露出孤独感心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欧文·雅洛姆认为,自己与其他生命间的不可跨越性是个体存在的根本性孤独,即存在孤独是个体与世界的分离。而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外界环境的不可控因素导致其本身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着差异。随着留守儿童的逐渐成熟以及广泛地接触社会,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接受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程度的时候,会与本身期望值产生差距,从而有可能会诱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心理。基于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分析,可将留守儿童所表现的孤独感分为自我孤离和人际孤独两大类。

(一)自我孤离

自我孤离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在人格发展以及个性等内部的分隔,一般表现为没有完整地展现和接纳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产生,是由于其自身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即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观察与自我评价,只看到自己与他人有差距的地方,未能良好地接纳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对自己较易做出消极的评价,从而产生消极的孤独感心理。

基于文献研究分析发现,50%以上的学者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心理受到留守儿童个性等自身因素的影响。与精神分析学派研究的“病态人格”不同,人本主义学派研究的是健康人格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其最终动机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所应该追求的。留守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完整的健康人格,针对现实来说,人虽然是独立的个体,但是群体生活的环境会对自身产生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外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会影响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人际孤独

人际孤独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在与他人分离的时候,所产生的与他人的疏离感。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隔离,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疏离感。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与不同的同伴交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当留守儿童由于被同伴忽视或者自己不愿意参与同伴之间的活动而没有参与到同伴交往中时,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与同伴之间的疏离感,即孤独感心理。

基于文献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学者们也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其中,家庭、同辈群体以及学校层面的非正向互动,会增加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产生。而且,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其与家庭、同辈群体以及学校的互动最为密切,来自他人的评价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是较为显著的。

1. 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们一出生就接触的初级群体,父母的关爱、教育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同时他将基本需要无法满足称之为“需要的剥夺”,他认为需要的剥夺会导致心理的病态状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父母其中一方长期外出打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缺少情感上的交流,使得留守儿童安全的需要以及爱与归属的需要被剥夺,出现“亲情饥渴”现象。而且,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其内心情感波动较大,对外界也缺乏一定的认知,因此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挫折时,较难避免因抗压能力较差所产生的不良情绪无人宣泄而产生消极的孤独感心理。

2. 同辈群体层面

同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相接近的人组成的初级群体。同辈群体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对于自身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以往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表现会与其同伴接纳水平相关非常显著,同伴拒绝会明显增加留守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和孤独感。此外,一部分留守儿童会因为同伴关系处理不当而遭到同辈群体的排斥,在被群体孤立的环境中滋长消极的孤独感心理。

3. 学校层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相当于是一个小社会。在学校,各方面因素都会对留守儿童产生影响,尤其是老师,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越来越强,对老师的批评很敏感,常常心烦意乱或记恨在心。并且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性的,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往往得不到老师的关心,与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形成差距,这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落差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倾向于掩饰自己的无能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

五、人本主义视角下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关于社会工作介入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对于心理问题的介入通常是通过个体化的临床诊治,来改善或者解决个体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罗杰斯提出的“患者中心疗法”。但是,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人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在研究个体的时候,一定要将个体放置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全面的研究,并且系统地分析在此情境中个体的行为。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主要表现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环境之间产生的疏离感,即为个体自身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两大类。留守儿童大多以学校为主阵地,因此采用以学校为基本依托,整合家庭、社区、社会的多方面资源提供专业服务,是舒缓甚至是消除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比较缓慢,由于一些学校教育的制度性原因以及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不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并没有在学校中有所体现,更何况是学校社会工作岗位所发挥的作用。基于文献,大部分学者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解决,更多的是采用个案分析与介入的方法,针对个别有强烈孤独感的留守儿童,将其作为案例进行诊治,但是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进行介入手段和方法的研究的学者甚少。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在学校学习为主,因此从学校层面,发掘学校社会工作的人才,来解决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是十分有效的。

(二)具体介入途径

1. 改善自我认知

从个体的角度,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孤离是对自身的不自信。因此,留守儿童要改善自我认知,即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孤独,发展健康人格。学校社会工作者应以留守儿童的个人作为工作的入手点介入。从个人角度,学校社会工作者非常了解不同阶段的孩子的人格特质,与留守儿童可以充分建立信任关系,并针对不同的留守儿童开展不同形式的工作,通过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给予留守儿童鼓励与支持,改善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根据优势视角理论,合理发挥留守儿童的个人优势和社会优势资源等。其目的都是让留守儿童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面对孤独,让留守儿童在自我认知中缩小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帮助留守儿童走出消极的孤独感心理困境,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在自己所处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长。

2. 改善对他人的认知

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人际孤独是由于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因此,要根据所相处的人际关系以及交往环境,有针对的代入情境进行介入。从家庭层面,学校社会工作者要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的基本情况,开展家庭的个案工作。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成长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学校社会工作者要清楚的意识到父母关爱缺失所带来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工作,改善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良好的感情。通过与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来调节留守儿童接受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心理。从同辈群体以及学校层面,学校社会工作开展小组社会工作来促进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从而降低父母关心缺失产生的孤独感等心理。学校工作者本身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为一些特质相近的留守儿童开展成长小组的工作,通过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改善留守儿童对他人的认知,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

[2]卓庆.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2).

[3]于凤花.人本主义关于孤独感的理论探讨[A].华中科技大学.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华中科技大学:美国科研出版社,2011.

[4]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田媛,范翠英.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01).

[5]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07).

*本文系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状况的研究与分析——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201710320019Z)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叶恬

基于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论文 篇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预防策略

【摘要】本文基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原因,论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预防策略,提出与孩子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合作、与孩子探讨积极可行的目标、建立良好的互助互爱的班风等建议,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建设与心理问题的形成提出预防对策。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预防

由于长期从事乡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笔者接触大量的留守儿童,发现留守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并在工作中对一些常见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摸索出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预防策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预防策略试作探讨。

一、留守儿童的常见心理状况

父母外出务工,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心理一般都會有严重的失落感,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从小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断裂,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孤僻、绝望等情绪,有事情只能压抑在心里,不信任他人,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分享。父母很少回家,主要以物质方式补偿对孩子的内疚;与孩子短暂相处,也因为缺乏对孩子的了解,更多的是以说教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却很少询问孩子的实际情况,或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导致亲子关系虽然表现为孩子表面的顺从,实则孩子以更多的行为问题表现出内心的失落,比如退缩、自残、叛逆、打架、厌学、逃学、沉溺于电子游戏,等等。

二、原因分析

(一)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是指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的主要照顾者,是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祖辈,他们是家里的主要劳力,精力非常有限,身体健康状况也常常面临挑战。祖辈观念陈旧,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很少能够帮助孩子疏导心理压力,以及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品格。蓝亦承(化名),父母外出务工,常年跟爷爷奶奶生活,本来很机灵聪明的小孩却不想学习,经常打架,不听爷爷奶奶的教导。韦宾(化名),10岁,家住马里弄旦,父母离婚,2016年父亲到国外打工,将韦宾留给奶奶看管,由于没有父母的疼爱,韦宾经常迟到、旷课。

(二)自卑心理

个体对自我、自我能力的评价或自我信念处于消极状态,称之为自卑心理。父母对孩子的看法,是孩子认识自己的主要来源。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得到父母的肯定和引导,相对留守儿童更有安全感。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凡事自己摸索,经历挫折时更是迷茫,容易没有安全感,因此比较容易产生自卑感。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拥抱,渴望在遇到挫折时有父母的支持。他们没法在爷爷奶奶面前撒娇,只能偷偷羡慕那些有父母陪伴的同学,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我班有一名男生叫覃语(化名),9岁,他上课不吵不闹,也不发言,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笔者经家访得知,覃语的父母在广东打工时认识,他的妈妈是四川人,后到男方家中看到家境凄凉,在覃语3岁多时便回四川再也不回来。覃语的爸爸多次带孩子去四川寻找,但女方家人都说不知所踪。覃语的爸爸心灰意冷,将他丢给奶奶之后外出打工,对其不闻不问。覃语渐渐长大,他不见母亲回来,内心很失落、绝望,变得更加寡言、厌学了。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策略

(一)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状态以及与家人的关系,这对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孩子与监护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孩子就会有比较好的心理状态。如果孩子与监护人存在冲突,就需要教师给予比较多的心理支持。孩子需要被人聆听,需要被理解和引导。通过家访,笔者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状态,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谈话,从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极大的心理支持。樊琴(化名),我班上的一个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和叔叔、婶婶生活。家住我校所在村委新村庄,平时很少跟同学来往、玩耍。有一次巡班,笔者发现她偷偷地趴在地板上捡同学弄掉的零食吃。笔者没有批评她,只是告诉她这样的食物不卫生,对身体不好。后来,笔者到她家进行家访,了解到爷爷从来没给过樊琴零花钱,她看到别的同学吃着零食,自己却没钱买,只好远远地看着,有时见到别的同学掉到地上的零食,不由自主地捡起来吃。知道情况后,笔者劝说他爷爷不能只顾着干活(种桑养蚕)、喝酒,应该多关心孙女的学习与生活,她爷爷爽快地答应了。自从这次沟通之后,笔者再也没有发现樊琴捡吃地上的零食,人也变得更合群,还经常来跟笔者聊天、说笑。

(二)与家长紧密合作

在外工作的家长与孩子接触比较少,很难有机会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但孩子非常渴望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因此需要教师帮助父母在与孩子有限的沟通交流中,能更好地指导孩子,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笔者定期与孩子的父母联系,与他们沟通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整体情况,包括孩子的年龄特征,他们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以及家里的事情对孩子的心理影响,让父母看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有信心,也帮助他们理性地看待孩子,看到孩子需要成长的地方,鼓励和帮助孩子朝着积极阳光的方向前进。小女孩韦蓝真(化名),家住我校村委弄北庄,父母在广东打工。笔者与她父母互加微信好友,利用课余时间让韦蓝真与父母进行沟通与交流,平时把课堂短视频传送给她的父母,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等情况。通过经常与父母进行沟通,韦蓝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学习进步非常明显。

(三)鼓励孩子有目标、有行动力

儿童期的孩子心里充满着很多期盼,但如果没有人引导,他们容易在社会中迷失方向。在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天赋所在,与孩子探讨长期目标,并设立积极可行的短期目标,鼓励他们探索自己心中的梦想;鼓励他们朝梦想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美好的未来。或许将来他们的梦想会有所改变,但他们积极努力的经历,也会成为宝贵的人生财富。比如我班的蓝亦承(化名),笔者与他多次谈心,帮助他认识自己的优点,鼓励他树立心中的梦想,并告诉他只要努力学习,总有一天梦想将会成真。在笔者的鼓励下,他的成绩一天一天得以提高。

(四)建立互助互爱的良好班风

儿童的一般心理问题,比如常见的焦虑情绪,教师可通过每天的关心、问候及引导来帮助学生得到情绪上的释放,如遇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则为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使孩子及时得到帮助。班级里应当注意建立互助互爱的良好班风,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笔者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8个人一组,引导孩子们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的成果,帮助孩子们学会面对困难与挑战,教导孩子们关爱有困难的同学,并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使他们在班级群体中感受到温暖,产生归属感。如针对韦宾(化名)的情况,笔者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互助互爱等方法,培养他对学校生活的热爱、对班集体的向往、对学习有兴趣,慢慢的,他再也不逃学了。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家长紧密合作,帮助孩子们探索未来,在班级中营造团结、和睦的氛围,让孩子感到集体的温暖,学习有兴趣、做事有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孩子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3)

[2]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田维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7(13)

作者简介:韦瑞坚(1971— ),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责编 杨 春)

作者:韦瑞坚

基于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论文 篇3:

精准扶贫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为了助力精准脱贫工作,现基于卸甲坪乡的扶贫现状来探究荆州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实质性建议。近年来卸甲坪乡政府通过落实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等措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望对荆州地区全面实现小康有一些作用。

关键词:荆州地区;卸甲坪土家族乡;精准扶贫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转型,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治理贫困的战略重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当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阶段。卸甲坪土家族乡是湖北省200个重点插花贫困乡之一、荆州市2个深度贫困乡之一,也是荆州的少数民族贫困乡和偏远山乡。卸甲坪乡扶贫工作取得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精准扶贫机制仍需不断完善。

卸甲坪乡基本情况

全乡国土面积110.3平方公里,辖8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1.47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占63%,是湖北省12个散居少数民族乡之一,9个村居中有5个是省级重点贫困村。2014年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22户2760人,贫困发生率18.7%,经过2015-2018年动态调整后,现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892户2756人。截止目前,全乡已脱贫678户2258人,其中2018年脱贫81户258人,当前存量未脱贫贫困户214户49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4%。卸甲坪乡狠抓组织建设,成立了12个扶贫专班,依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采取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等一系列措施,全乡脱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效。

精准扶贫采取的具体措施

产业扶贫

卸甲坪乡的产业扶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打造特色产业,并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大力支持葛根、高山蔬菜、香菇等特色产业;催生培育源溪洞生态种养、桃李湾、金彭养殖等一批新兴市场经营专合组织,。过去数年的喜人成绩让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实现了三方共赢。二是引進市场主体,创新带动模式。打造“631”模式,引导欣兴种养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分别投入技术、资金、配套基础设施等,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或劳力入股,收益按照农户、合作社和村集体(6:3:1)分红;探索“生产基地+贫困户+物流平台+社区食堂”模式,推动湖北忆民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贫困户土地集约种养或贫困户分散种养,保底收购贫困户特色产品,通过物流平台对接城市社区食堂,带动贫困户就近务工增收。 三是持续对农民进行产业奖补,增加村民收入,从2017年起,乡村两级连续两年设置了168万元的产业扶贫基金,定制了15类种养套餐,引导全乡649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带动率达93%;对接松滋市产业滴灌政策,鼓励贫困户发展种养。

旅游扶贫

大力打造曲尺河温泉特色品牌,实现城区—洈水—卸甲坪农旅、文旅、红旅的融合发展;引资建设了曲尺河温泉度假村,吸纳卸甲坪乡劳务用工92人,其中贫困户18人。扶持发展农家乐、客栈、民宿、商铺、传统手工艺作坊。良好的发展趋势带动了部分村民回乡创业,催生了33家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和27个深加工农产品,近百名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售卖特色小吃和商品等实现脱贫增收。

教育扶贫

卸甲坪乡政府对贫困户家庭的学生按照学习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补贴标准。从学前教育到博士生,每一阶段均有补助。贫困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因贫辍学情形。2018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政策619人次,共计资金47.63万元。全乡共52人次享受雨露计划,总计13万元。

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中的资料来源于卸甲坪乡扶贫办、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我们总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其中有效收回243份,由于卸甲坪乡现居民多为老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调查问卷的完成度略低。笔者选取了卸甲坪乡的卸甲坪村、杨树坪村、曲尺河村、黄林桥村4个村进行调查,其中黄林桥村、卸甲坪村是省级深度贫困村,杨树坪村是省级贫困村,曲尺河村是一般行政村。在采集样本的过程中,笔者也特意选取样本特征分散地区的比较贫困的家庭,绝大部分为贫困户,因此样本仍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卸甲坪现居群体收入仍属于偏低层次,乡内多为中老年人,对于青年劳动力的需求十分迫切。其次,目前居住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大部分人只有小学及初中学历,高中学历的少之又少。我们通过发放的问卷了解到卸甲坪乡乡民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了解度还有待提高,仍有15.64%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精准扶贫,这表明卸甲坪乡政府对于精准扶贫的宣传度还不够,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多数民众对乡政府的扶贫工作都比较满意,不满意和不是很满意的占比34.57%。我们对受访者不满意的原因进行了深度挖掘,发现卸甲坪乡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个别村干部侵占扶贫资源

村干部利用身份的便利性为自己和亲友谋取利益,侵占贫困户名额。在访谈中,有一部分群众表达了对现有贫困户名单的不满。即一些村民认为精准识别中存在着靠关系评选的现象,虽然当地有明确的贫困户评选流程,但充分了解贫困户筛选过程和信息的村干部还是有很大的空子可钻。村里的绝对贫困户占少数,剩下的贫困户名额在家庭经济状况差不多的相对贫困户之间分配,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村干部在相对贫困户名额的分配上有较大的话语权,把贫困户名额给自己的亲友,导致了村民的不满。

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

精准扶贫的根本在于发展产业。卸甲坪乡的产业可以分为私人产业和集体产业。私人产业即以家庭为单位,多以家禽养殖和种植业为主,集体产业多以合作社为主。为了鼓励贫困户创收,卸甲坪乡对于贫困户的私人产业有奖补政策。由于资金、技术限制,对于松滋市产业奖补标准上出现的牡丹、油茶、脐橙等作物根本不会涉足。除此之外,家禽类产业和种植业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例如今年的非洲猪瘟就席卷了几乎整个荆州市,养殖户损失惨重。集体产业方面全乡共有10个农村专业合作社,但目前均处于起步阶,还需政府扶持。受农村空心化和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各地产业脱贫项目大多集中在传统种植养殖上,盈利空间小,利润薄、产业链较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支撑作用不够强。以当地的特色产业曲尺河温泉为例,随着旅游项目日渐多元化,当地单一的温泉项目难以再吸引游客。

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

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更换频率快。教师由于个人专业与教师职业不匹配,学校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付出多于收益等原因而选择离开乡村学校,为此造成学生适应连续更替的环境。扶贫先扶智,为此,若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要密切关注乡里儿童的成长。乡中多为留守儿童,在长时间封闭、缺乏与父母交流的环境下成长,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建议

强化扶贫队伍扶贫效果

第一,提高扶贫办基层干部的素质。政府需引进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廉政、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党服务的人才作为扶贫人员。应定期对扶贫人员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培训,提高其思想悟性。拟定细致的考核标准和监督制度,对扶贫人员进行监督和定期考察。实行奖惩制度,对工作成绩优秀且深受群众爱戴的人员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加大对恂私情的干部人员的惩罚力度,对于上下级干部之间的包庇和勾结,实行连带责任制度。

第二,聚社会力量建立扶贫基金会。基金会可连接社会公益组织、企业、爱心人士,聚社会力量给予贫困家庭就业帮扶,助学帮扶,必要的时候給予一些资金帮助。加大对处在贫困标准边缘家庭的帮扶力度,这种家庭在发生天灾人祸等重大困难时极易陷入贫困。完善回访制度,尽量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

因地制宜改善产业生态

第一,企业应建立自己的产品品牌,规范产品质量和包装,找准定位,赢得顾客对产品的肯定。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建立合作,互利共赢,促进产品的销售。政府部门应尽力优化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问题,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促进乡村电商营销业的发展。[2]

第二,丰富旅游项目。景点附近可以设立采摘园,垂钓园,展览馆,民俗博物馆等,可定期举办旅游展销活动。旅游规划部门可与省内外旅行社合作,规划旅游路线,借助互联网平台宣传特色产品,聘请旅行体验师来当地进行体验宣传。

第三,借助新媒体宣传精准扶贫。政府应积极向村民宣传互联网平台举办的扶贫行动,通过各个平台向广大网民宣传地方特色,如旅游景点,特色产品,特色民俗文化等,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产品变现,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可借助互联网展示扶贫成效,推广扶贫经验,反映扶贫问题,引起广大社会人民的共鸣,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

加强教育质量

学校应改善办学基础条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缓解教师缺口。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教师来乡村教学。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组织教师去重点学校交流学习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

参考文献:

[1] 张宇宁,李世俊.云南省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现状、问题及建议[J].金融经济,2019(7):17-20.

[2] 隋雨村,王悦晴,梁之琛,等.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以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官池镇为例 [J].科教文汇,2018,(433):108-109.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荆州市精准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807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包纤纤(1999—),女,河南信阳人,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

导师:吴杰(1964-),女,河南信阳人,教授,研究方向:矿产资源会计理论与实务。

作者:包纤纤 李小碟 黄珍 康雯茜 牛鹏辉 吴杰

上一篇:色彩运用的平面广告设计论文下一篇:高校联系和服务学生浅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