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与生活》教学反思

2024-05-06

《地图与生活》教学反思(共18篇)

篇1:《地图与生活》教学反思

针对这节课,在我的教学笔记中,我是这样记录的:

一首“打油诗”盘活一堂课

以海拔为基础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很具地理专业水准。对于初次接触专业性地理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从一些弯弯曲曲的线中能看出哪里是陡坡,哪里是缓坡,哪里是山脊、山谷.....,颇为费神。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精心编了一首“打油诗”,使本知识点可以很快被学生掌握,而且使同学们乐于其中。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我在课堂上也很得意地向学生推荐:

等高线地形图之歌

等高线,海拔出,

山峰之处有标注;

陡坡密,缓坡疏,

两山之间是鞍部;

下弯脊,上弯谷,

悬崖就在相交处。

要充分理解这首“诗”,还必须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对之“注解”,方能实现既能背诵也能运用。

“等高线,海拔出”,说明等高线产生的基础依据是海拔,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山峰之处有标注”,是说山峰所在的地方在图中是有明显的标记的,通常是用一个实心的黑三角标示出来。

“陡坡密,缓坡疏”,在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呈现出相对密集,线与线之间的距离较小,反之为缓坡。

“两山之间是鞍部”,在紧邻的两个山峰之间,就是鞍部所在。

“下弯脊,上弯谷”,“下弯”是指向海拔低的方向弯曲的一组等高线,是山脊所在;“上弯”是指向海拔高的方向弯曲的一组等高线,是山谷所在。

“悬崖就在相交处”,等高线是不能相交的,若出现等高线十分邻近,从视觉上看是“相交”了,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悬崖所在的位置。

当我向同学们说:“为了帮助大家编更好地掌握等高线地形图,我精心为大家编写了一首‘诗’”!台下一片轻笑,以为老师在以夸张的语气逗他们乐呢。

当我把“诗”写出来,并科学地加以讲解后,同学们发现这确实有助于他们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首先,从韵律来看,本“诗”压韵很好,句句压韵。

其次,从节奏感来看,本“诗”很有节奏感,可按快板节奏念,富有动感,若谱之以曲,应可朗朗上口。

第三,从内容来看,把等高线地形图所表达的地形部位都囊括在内了。

第四,从课堂效果看,同学们兴趣盎然。

第五,从教学角度而言,一首简单的打油诗,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而且让学生对此知识点印象颇深,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就这样,原本枯燥难懂的一堂课被盘活了,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篇2:《地图与生活》教学反思

地图的基本要素的教学目标是知道比例尺的三种表现形式,学会换算和判断大小,学会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并换算成实地距离,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的三种方法,记住基本的图例。在教学中讲解辨别方向的方法很容易,但是运用方法辨别方向却不容易,为此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坐标定向法,学生在地图上先按照老师讲解的三种方法即“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向北方。”确定一个基本的方向,然后在指定的点上画一个一个坐标,标上东南西北,那么,再判断它和另外一点的相对位置就轻而易举了。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个方法屡试不爽,起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听课的教师们都认为这个方法行之有效。成功之处

①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是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小游戏、多媒体手段等方法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的情绪高昂。

三是关注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读图、识图、析图。②正确把握教材内容,重视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③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与协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学习,改变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灌输——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在合作中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体会协作习带来的成功,激励了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我看到了学生的变化是意想不到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不足之处

篇3:“生活中的比”教学实践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 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小朋友让大家认识, 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这位小朋友现在没来, 但是老师带来了她的相片, 大家想不想看? (出示图A)

二、[情境体会]

1.情境一:哪几张照片更像?

师: (投影示淘气的相片A) 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智慧老爷爷帮他制作了一些相片。 (出示B、C、D、E) 仔细观察图片, 哪几张与图A比较像?

学生观察图。思考, 回答。

[教学意图:在学生直观观察的基础上, 再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教材将五张图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 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发现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 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形成深刻的体验。同时, 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当把图形A, B, D分成一类时, 不仅是考虑它们的长或宽, 而是考虑了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 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 宽是长的, 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

2.情境二:谁的速度快?

师:生活中, 我们还会遇到像这样的问题:

投影出示情境:

师:从图中, 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翻开书本第49页, 填在表格里, 并口答出结果。

组织交流。

[教学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 实际是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商, 看哪个结果大。]

3.情境三: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师:我们再看下一个问题:

出示情境, 说一说所获得的数学信息, 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填在表 (2) 上。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

[让学生体会到比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 实际上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商, 看哪个结果小。]

联系情境2与情境3。

师:你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速度、单价的认识吗?

三、[找生活中的比]

1.寻找生活中的比, 交流找到的比。

2.练习说两个量的比。

[设计意图:通过找比、交流比、练习说比,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为以后学习比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 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 有的不像, 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 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 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 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 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 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 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第一,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教学本课时, 我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 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 有的不像, 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 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 我注意从实际出发, 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 注意数形结合, 通过一系列的情境, 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 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 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 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 学生就能控制自己, 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

篇4:中学地理地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地图教学;析图;判图

一、中学地理强化地图教学的意义

地图不仅是联结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纽带,也是启迪人们认识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钥匙。地理事物是具有空间性的,借助地图就比较容易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性。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在垂直分布上有高低的差异。例如,某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围、形状、面积、河流、山川、湖泊等地理事物。只有运用地图,才能确切地建立起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的概念。地理事物的规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例如,把植被分布图和气候图相对照,就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巨大影响,再如,讲授城市和居民点的分布时,若与交通路线、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相对照,就会使学生发现,城市是在交通较发达、地势较平坦、资源较丰富等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图符号、经纬网都是地图上有形的要素,它们形象直观,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样运用地图就为发展学生智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中学地理地图的分类和特点

1.教学地图的种类。教学地图又称学校地图,通常是指专供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使用的地图。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教学地图可分为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附图和插图、填充图、地球仪等。

2.教学地图的基本特点:教学地图内容上的专用性。教学地图针对性强,主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凡是教材中提到的,能用地图形式显示的地理知识,地图上均予表示。为了便于教学,其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学地图取材的现实性。教学地图的内容少于一般参考地图,做到重点内容突出;但是取材多于教科书,以便满足学生课外自学的需要。教学地图既要满足教师讲授的需要,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取材要繁简适当;教学地图表现手法的鲜明性。教学地图层次分明,一目了然,采用的符号、線条简单粗重,色彩鲜艳夺目,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不仅易读、易记,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中学地理地图教学的一般步骤

1.读图拿到一张地图表,首先要读“图名”,也就是这幅地图的名称,对图有个整体印象,从图名中找到关键词,这一步骤往往是学生所忽略的,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读“图名”,再读“图例”及图上的各种说明,要求详细,注意发掘图中隐含的信息,以免造成信息的遗漏。第三,要看清主图与副图、各种图表之间的关系。

2.析图和判图。对地图的分析过程是综合归纳读出的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在读图时,尽可能找出规律,按一定顺序读图,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沿线读图,这里的线可以是铁路线、公路线、河流,也可以是经线、纬线等,如长江的主要支流及分布。还可以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读图。在读图过程中要注意动态图与静态图的区别,对于动态图可以按时间顺序或空间运动来读图。

3.图表再现。图表再现可以是简单的回忆过程,如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更高一层的应使学生能掌握通过已知的文字、数据信息分析比较后,绘制图表,把抽象概念具体化。

4.阅读地图要注意部分和整体相结合。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分区图时,要注意与全国地图相对照。在世界地理教学中,阅读分国地图,要注意该国所在的大洲地图,以加深和理解整体和局部的位置关系。

四、中学地理地图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注重文字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转化。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

2.多看多想,实现地图与课文相互转化。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地图默述课文内容,借助地图回忆思考、表述地理知识。这是从图到文,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开始可分题(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默述。不够熟悉时,再复习课文,直到能完全熟练地看图叙述为止。然后,再根据各种专业地图(如,政区图、工农业图等)来综合叙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3.独立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先分析各自然要素、经济部门和城市特点,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对照课文,检查是否有错误和遗漏,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并检查失误的原因,然后进行修正和补充。经过图文结合的反复训练,形成图文统一的、系统的、完整的、巩固的地理知识。

4.通晓地图法则,反复读图。地图学习法则,可以概括为:左图右书,边看(书)边读(图),图文结合。要反复读图,使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化的地图,然后再让地理知识重现,即让地图“活化”。读图是使文字语言与地图形象化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习地理的非常重要的过程。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在读课文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有血有肉”,有骨架的活生生的地图;读图时,脑际中呈现出有条有理、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通过读图训练,使读图能力达到看深看透、看穿看破的境界。所谓“深”、“透”是指不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到实质。所谓“穿”、“破”是指不是孤立地看各种地理要素,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地理综合体。

篇5:地球和地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范文一:

上完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两幅精美的华三川唐人诗人画(参考课件)为导入,两幅画分别两首他们小学时背的滚瓜烂熟的古诗《古风》和《静夜思》,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两首诗一首描绘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一首描绘的是虚无缥缈的黑夜,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地球的自转!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现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不断交换的现象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2、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章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从方向、围绕中心、周期、地理意义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探讨地球公转的特点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习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短,导致重点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学生能够理解的东西效果还好一点,对于一些暂时不要求理解的如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规律及因此形成一年的四季以,再如五带的划分依据中的有没有极昼极夜等,从学生课后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容易混淆,

3、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分成两个课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短了,建议可以分成3个或者更多的课时。因为学生如果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4、难点还没能很好的突破,如太阳直射点还没能想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还有其他的很多难点,学生作业情况反映了几个易错点:节气写春夏秋冬;自转方向不会画;公转自转混淆;公转图没画好等,表明许多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知识,只是靠记忆。

这部分知识内容重要,又多,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我在这一点上作的不太够,由于害怕时间不够,总是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观察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想在以后教学过程,应该多增加讨论活动,让学生享受合作研究的快乐,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体现思想教育。通过学生分析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要让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经纬网的定位作用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我针对此现象,通过学生座位表这一身边的`事物来迁移到经纬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起这部分知识。

从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上课前要看透教参,并深深地领悟其中,而且要多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营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教学反思范文二:

听了章纪敏老师的《地球仪和地图》这节课,可以说收获很大。最大的感受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十分准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章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为主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评价: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章老师可以说大胆创新,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尤其是教学情境的设置非常新颖,恰到好处。以漂流瓶作为主线来设置情境,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生活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篇6:地图的运用教学反思

地理图册中的地图大都是跟随课本教材的配套图或者是对教材地图的拓展和延伸,地理图册中运用形形色色的颜色绘制城的地图使各种地理知识直观形象化,增加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趣味性。既然地图册具备地理学习的优势,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应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好地图册去获取地理知识呢?

1. 学习新教材时注重对地图册的运用,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一般都蕴藏于地图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观察地图发掘这些地理知识。

2. 讲授地理环境、地理要素的变化等复杂地理知识时,结合地图册,将抽象性的地理知识形象化。

3. 让学生课下多读地图册,通过看地图回顾所学地理知识,根据图去梳理知识,回顾知识,总结知识。

篇7:《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反思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要素(地图提供的基本直观的信息)。经过思考,讨论读懂地图的内涵,获得更多的隐蔽的信息。

由于线段比例尺更加直观,便于理解和使用,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利用线段比例尺进行量算。并且,教师要告诉大家用这种方式表现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

(3)同学们能否利用线段给出的比例尺,计算该地图与它所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线段比例尺的简单计算活动,理解比例尺的本质特征,就是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即缩尺。

(4)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会有什么表示方式?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推导和说出比例尺的其他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然后,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使学生体验自学成功的喜悦。

2、可以设计下列活动来练习从地图上确定方向:

篇8:《地图与生活》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逛商场》一课课堂教学中, 帮助学生“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以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应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场景作为教学背景, 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促进有效践行。具体来说, 一是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发认知;二是设计真切的体验环节引导实践;三是安排必要的评价环节引领正确消费。需要强调的是, 道德学习的关键就是要增进体验, 而课堂体验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让学生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 进而触及心灵, 增长相关经验, 丰富道德认知、提升道德情感。

【教学案例】

环节一:我想购物去哪里

1. 谈话导入: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 哪里买的?你的笔看起来很别致, 哪个店里有卖?……看来我们的生活和这些购物场所紧密相关! 2. 平时你和家人到过哪些购物场所, 买过什么东西?3. 小结:琳琅满目的购物场所, 满足了我们对商品的各种需求。

环节二:成功购物学问多

1. 过渡:怎样才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呢? 2. 组织交流, 根据回答总结板书。 (讨价还价、货比三家) 3. 请仔细看看身边的包装袋, 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生产日期、保质期等) 4. 包装袋上的学问真不少!你还知道哪些购物小常识? (师相机评价)

环节三:快乐购物我能行

1. 课件出示:下列商品你选购哪种?说明理由。 (1) 生产日期不同、保质期相同的同种品牌牛奶。 (2) 两把品质不同、价格相近的牙刷。……2. 小结:买东西, 有学问。3. 模拟购物:买复读机。 (1) 创设情境:小明想买台复读机提高英语成绩, 他货比三家后, 对这四款比较满意, 你建议他买哪款, 为什么?实物场景:出现四处购物场所、不同复读机及其价格。 (师相机评价) (2) 讨论、总结。4. 演一演:购物小麻烦。 (1) 有四位同学买了复读机后, 遇到了一些麻烦, 你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吗? (2) 课件出示四位同学的小麻烦。同桌分角色扮演:营业员与顾客。5. 小结:通过模拟购物活动, 我们学到了许多买东西的学问, 培养了独立购物的能力。

环节四:新型购物方式多

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人们购物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现在, 我们不用去商店, 坐在家里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你了解这些新颖的选购方式吗? 2. 课件出示新型购物方式: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电话购物。3. 总结:出示《购物歌》。4. 原来买东西的学问这么多, 让我们一起来做聪明的消费者!

【教学反思】

该案例整体设计由五个部分组成:了解购物场所、交流购物学问、进行购物体验、拓展购物方式。课堂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 以活动为载体, 以平等交流为形式, 以实效性为追求,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促进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与达成。

(一) “原来它在我的生活里”——有效链接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唯有实现教学内容与受教育者生活的融合, 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 购物应该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 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以谈话方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商品说起, 拉近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激起他们对生活的记忆。接着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组织交流“购物学问”, 使之产生“原来它一直在我的生活中”的感觉, 对教学内容产生亲近感, 从而更好地深入文本探究。

(二) 从已知到未知的上升——真切体验生活

“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 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因此, 教师要秉持教学活动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针对学生情感上的障碍、行为上的误区、认知上的盲点, 有的放矢进行引导, 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情、明理, 进而促使道德品德的内化。

教师选取“购买物品的小常识”这些发生在儿童身边的或是儿童能听到、看到并可以在大人指导下理解的社会生活事件, 使儿童通过这些亲切的内容, 初步学习把握自我、了解社会。学生的经验也许是粗浅的, 但都是真实的, 在经验交流中, 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和补充, 使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升华。

课上, 教师引导学生查看 “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以达到改善和促进学生今后生活的发展, 帮助学生营造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目的。此时, 回归生活已不是一个停留在口头上的理念, 而是较为恰当地落实到了教学实际。

另外, 本案例教学中重视评价环节, 着眼儿童发展, 引领正确消费。如模拟购物“买复读机”这一活动中, 教师根据学生选择, 随机作出多元评价, 有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 学做聪明的消费者, 逐渐形成独立购物的能力。

总之, 本课教学注意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让教育从生活出发, 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进行提升和内化, 真正实现了有意义的价值引导。

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和反思《逛商场》教学案例, 旨在促进学生从生活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

篇9:初中地理地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 夯实地图知识

方向、比例尺、图例是地图的三要素。教师在讲解方向的相关知识时,要讲清辨别方向的意义和方法;在讲解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时,要讲清比例尺的概念、大小、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比例尺计算距离;在讲解图例的相关知识时,要让学生记住常用图例。

“图游绍兴”是一节复习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为了更好地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地图知识,地图三要素都有哪些?

生:方向、比例尺、图例。

师:方向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生: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师:比例尺大小不同,地图所表示的实地范围和详略程度也不同。

生:比例尺越大,地图范围越小,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范围越大,越粗略。

师:让我们跟着地图游绍兴,绍兴在哪里?

二、 多元运用教学挂图、地理图册

在“图游绍兴”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①看地图,自主探究绍兴的地理位置,完成任务单;②看地图,自主探究绍兴的自然环境,完成任务单。这样学生就能利用地图寻找所需信息,培养解读地图的能力。

三、有机结合生活与地图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活,因此教师要把地图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地图教学生活化。

在“图游绍兴”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根据“绍兴市交通旅游图”,设计绍兴一日游线路。这样就能营造轻松、和谐、欢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把地图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利用生活、改造生活的能力。

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呢?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地图信息。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气温和降水量曲线判定气候类型、根据等高线判定地形类型。

例如,在教学“图游绍兴”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根据“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和“我国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得出绍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

2.多角度探索地图信息。

地图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教师要利用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显性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资源、交通等信息,通过这些显性信息,我们可以分析出气候、植被、水文、农业生产方式、工业生产布局、人口流动等隐性信息。

例如,在教学“图游绍兴”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得出绍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地形河流图,分析得出绍兴以丘陵为主,河流众多,种植水稻,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3.建构知识,一图多用。

一幅地图可以包含多个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举一反三,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建构知识时,教师要注重有效信息的获取,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围绕地图提出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挖掘地图信息,探索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原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篇10:《地图》教学设计及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六年级学生虽然有很多机会接触地图,但由于地图比较抽象、复杂,他们对地图的认识仍处于初始阶段,要想在一节课时间内引发他们的兴趣,完成对地图的认识,教师必须设计能吸引学生、操作性强的探究过程。因此,本节课可以采用观察法、归纳总结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亲历地图的绘制过程,对地图的要素进行分析研讨,使他们学会读懂地图并绘制简单的地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引导者、推动者、促进者的作用,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简单的地图,能根据比例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

2.在亲历地图的绘制过程中,体会地图的作用,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逐步理解比例尺、图例、方向等要素,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愿意合作与交流,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A4纸30张、课件、6对磁石、30cm的尺子、橡皮、粗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探究主题

1.谈话:前段时间,我应邀到外地讲课,同学们听说我是枣阳市第三实验小学的老师,对我们学校很感兴趣,就围着我问这问那,你们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有哪些建筑?操场大不大?等等。对于外地同学的要求,怎样才能把我们学校介绍清楚?

2.学生谈各种想法。

3.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用画图的方法进行介绍既简单明了,又直观。

4.谈话:这个主意好!这张图我们可以叫做地图,如果要画地图,需要画哪些重要标志、重要地方、重要建筑才能反映学校的情况呢?

5.学生总结出画学校地图时需要画出的重要标志。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一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三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图的功用。

二、亲身实践,动手绘制地图

1.谈话:想给别人介绍清楚,每位同学都来画一张,好不好?可以画刚才说的这些,也可以画其他的,比一比,看哪个同学画得又快又好。

2.学生用粗记号笔在白纸上画地图。

3.每组学生分别评选代表本组水平的优秀作品在全班交流。由画图人按1~6组的顺序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要求“比一比”和“评选”,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竞争意识,为下一步研讨打好基础。确定用画图的方法介绍学校后,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每个学生绘制一张学校地图,学生只能凭借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认识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人类绘制地图的过程,卷入到探究过程中。

三、分析研讨,修改完善地图

1.谈话:这6幅是代表6个组比较好的作品,现在选出全班的好作品。如果让你介绍,你认为这6幅地图中哪一幅或两幅能代表我们学校的情况?

2.学生在全班选出的6幅作品中筛选出一幅或两幅好的作品。

3.学生交流选出作品好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每组评选出的好作品再次进行筛选,激活了学生思维,形成认知冲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初步进行判断,认识到诸如方向、位置、比例、分布合理等要素。

4.谈话:首先来看方向问题。大家评选出的这幅地图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来看大门在这幅地图的上下左右的哪个方向?

5.师生把地图上大门所在位置和实际大门所在方向进行比对,教师从大门画在上下左右哪个方向好、科学规定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确地图的方向如何确定,以及方向的表示方法。

6.学生对选择出来的好的地图进行修改完善,对方向位置画正确的学生进行鼓励。

设计意图:针对全班同学画的图的方向不一致的情况,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到规定地图方向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上是如何规定的。这一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方向”是地图的一个重要标识,这一认识是他们经过一系列分析、研讨、探究得来的。

7.谈话:刚才有同学提到了比例问题,除了方向,比例也非常关键。我们学校那么大,这张纸这么小,要想把学校搬到纸上有那么大的纸吗?如果画必须按一定比例缩小。这位同学画的这张地图要缩小多少倍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那幅公认画得好的地图的教学楼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深入探讨比例尺的定义、意义,明确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应该是一样的,并探讨比例尺公式的计算问题。

8.学生对筛选出来的地图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地图比例尺问题是地图内容教学的难点,如何使难点问题简单化,有效突破难点,是本课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以往教学,教师往往是先告诉学生什么叫比例尺,然后再引导他们理解其含义,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完全是被动接受的。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比例尺的概念不是老师灌输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针对具体事物具体分析,逐步了解了这个概念,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透彻。这个教学过程是本课的一个重要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分析、研讨,认识了地图的两个要素,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得到了升华,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9.明确比例尺和方向都可以写在地图左下角的方框内及它们的表示方法。

10.为地图取一个名字。

11.谈话:地图的名字既要自己能看懂,也要让别人看懂。如果现在再让我们画一幅地图,知道该注意什么了吗?

12.引导学生总结,知道要注意方向、比例尺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经过思考,明确地图的两个重要要素,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梳理,又能帮助他们把握重点知识。

四、实际运用,提高识图能力

1.谈话:现在我们知道该怎样画一所学校的地图了,如果我们要画更大地方的地图比如襄阳市、湖北省、全国的地图,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2.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注意比例尺更小、重要标志变成符号、方向等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研讨,知道了地图的两个要素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全面了解,深化认识。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中国行政区划图》,看能发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学生不但能在地图上看出方向、比例尺,还能发现不同地区的颜色、大小、位置、是否有山峰、河流等,更重要的是,还发现画学校地图时不需要用到画大面积地图时需要使用的图例,顺利引出图例的概念和对常见图例的认识。

4.学生阅读课本第14页的图例,加深对图例的理解认识。

5.学生总结绘制地图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地图的三要素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步被发现、理解,学生对绘制地图时的要素进行总结,有助于他们对地图的整体认识。

五、知识拓展,深化认识

1.教师课件出示几个挑战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考查:

[台湾省的周围被什么环绕?

上海在武汉的哪个方向?

武汉离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师生共同对这几个回答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课的最后,通过几个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不同类型的地图,提高识图能力,把他们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设计意图:因为课上学生主要使用的是《中国行政区划图》,其他地图学生能否看懂、会用呢?为使学生在课后能够涉猎更多关于地图的知识,教师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性问题:下去后再找一找不同类型的地图,看能不能从这些地图上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延展到课外。

教学反思

有关地球内容的教学,大多不易让学生直接亲历探究过程,老师们普遍感觉不容易体现学科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打破了以往此类内容的教学形式,改变了过去那种引导学生对地图看一看、说一说、练一练的做法,先让学生画地图,再引导他们分析如何画好地图,最后引导他们操作如何利用规范的地图。这样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而且能够创设一种让学生经历地图绘制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感悟,在相互研讨中获取新知,提升认识。

本节课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学生通过适度的探究研讨,完成了对地图及其有关概念的认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学习任务。

篇11:地理课地图式阅读法教学反思

地理和地图关系十分密切,地理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地图式”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自学地理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以上几种阅读自学地理课本的方法,适合于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灵活运用。

篇12:《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教学反思

对于第二小节的讲解要稍微细致点,因为这节内容对祖国的刻画是极其细致和精美的,祖国的大好山河、祖国的雄伟壮丽都在这小节内有所展现,此小节要求背诵。通过分析“举手能摩天”和“撒开珍珠串”、三峡、泰山有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景色的美才能萌生喜爱之情。第三小节指导孩子深情地进行朗读,读出亲切感,表达出作者作者建设祖国的愿望。如“给妈妈做件衣衫”一句,先让学生说说“妈妈”实际指什么,再指导学生联系作者给祖国设计宏伟蓝图,决心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来理解,从而让学生体会这个句子写得多么形象,多么感人。

第四小节读出对祖国地深深依恋之情。逐节引导学生通过真切地、充分地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孩子的爱国热情。诗中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启发学生体会省略的内容,从而丰富诗歌的内涵,感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不足之处:这节课时间搭配不合理,讲第一小节占用时间长,导致时间不够用。其次,课堂虽然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但不够充分,在难点的突破上不够理想。

篇13:《地图与生活》教学反思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

在数学教学中, 多数教师都是就题论题, 按照涉及的数学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教学实践表明, 这种方法教学效率较差, 且学生接受起来也觉得非常困难。假如在教学中, 教师对于知识进行分析时能够巧妙地融入一些生活化案例, 就能够增加数学课堂的亲切感, 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解函数应用题时, 教师就可结合生活实例来讲解。函数是数学学习的重点, 概念较为抽象,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 加上数学题目太过单调, 使用的案例也有些过时, 学生始终无法提起学习兴趣。此时, 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较为贴切的案例。例如, 在函数章节教学中, 因为课堂氛围非常沉闷, 此时教师可以上网流量为题, 为学生设计一道函数题目:手机上网目前有很多套餐, 挑选两种作为例子:第一种, 包月5元30M流量, 超出的部分需按照每兆1元收费;第二种, 每月10元, 包流量70M, 超出的部分按照1元每兆收取。什么时候使用第一种套餐较为合算?什么时候使用第二种套餐划算?教师提出问题后, 班级氛围瞬间活跃起来, 很多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听到流量套餐后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即刻使用所学的函数知识, 对平时自己的流量情况进行计算, 最终得出最合理的结果。这种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也会更加积极, 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在教学中, 因为学生的个性以及认知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别, 因此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用的教学模式, 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取得进步。在课堂上, 教师应当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价值。在数学生活化课堂上, 教师需要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果与收益等进行计算的财经专业生来说, 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财经与数学的关系, 使学生体会到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财经问题。又如, 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来说, 就可在模具切割时运用几何知识;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讲解电路设计时, 就可运用乘法原理以及加法原理;等等。因为中职生缺乏生活经验,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如可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或者看电视等方式收集生活中的信息, 或者组织学生读取温度计的刻度、借助秒表测量汽车的速度, 等等。数学本身就是从生活中积累而来的, 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经验,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三、将例题与练习赋予生活化的色彩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想要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够借助练习题来赋予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内涵, 就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数学知识。例如, 在备课时, 教师就可将教材中包含的一些较为抽象的例题改编为与生活相关的案例, 使例题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如学习《解三角形》时, 在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改编例题, 中心思想可保持不变, 可将学校的土地或者是楼房的面积作为大概的方向, 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与教师一起讨论学校的面积, 或者与家长一起讨论自家楼房的面积。如此便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又如, 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教师可以将教材例题改成:“学校举行拔河比赛, 比赛规则为每队胜一次得两分, 负一场得一分。假如财会班想要在20场比赛中得到34分, 需要多少胜负场数?”如此便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特点, 结合中职数学的具体内容, 有效地实施生活化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用生活的眼光看待数学, 并学会学以致用, 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大旺.数学课程标准下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1) .

[2]徐长俊.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反思[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 (22) .

篇14:《生活中的地图》教学设计

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图部分: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处理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地图的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在现代生活中,地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无论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还是对今后的研究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教材理解与处理

(1)教材内容的调整

教师没有完全按教材的内容讲述,而是从新课标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平面图人手,引导学生读懂地图,了解学校的环境,带领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逐步认识广阔的生活世界。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图的三要素,并且会正确使用。培养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平面图和根据需要选择所需的地图。

过程与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阐述观点,学生之间互评互学。设计多种问题,使学生正确理解地图的使用和选择;通过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使用地图的好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的三要素;某一个地点具体位置的表示方法;比例尺的换算。

教学难点:学会绘制简单的平面图和识别生活中常用的平面图。

重点突破:自己动手设计校园平面图,感受地图三要素;和同学互相评价,体会地图三要素的正确应用;在活动中加深对三要素的理解。

难点处理:亲自示范给学生(师生共同动手绘制校园平面图),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1.我知道,我所面对的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所以我从感性认识出发,以学生兴趣为主。学生在小学时,对地图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地图的正确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对地图的再认识。

2.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学习的态度,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构建知识。结合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已找到的方法去解决模拟情境中的问题。

教学手段:运用POWER-POINT制作与教学同步的演示文稿和有关的教学录像。

篇15: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篇16:《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

(1)虽然在教学中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整体化情境设计教学,但在整合中,效果不是很理想,老师未能很入情境引着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在教学中老师讲的内容过多,没有注意到问题的提出,因此影响了学生作答,再有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

篇17:《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B】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他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成功的条件。

【C】 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此,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D】 针对学生对地理知识不熟悉,课前安排了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文中出现的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否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篇18:地理教学与地图

一、地理教学中地图的重要性

“离开了地图的教学不是地理教学”。这是由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学生要想学好地理必须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地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技能既是地理教学的目的、重点,也是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1.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对于地理的学习一开始学生都会感到比较好奇,都会乐意去学习,但如不加以引导,随着知识的难度加大,以及受地理作为不中考科目影响,就会让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逐步消失。教师最好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去引导他们,带领学生在地图的世界里遨游,去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普遍不受重视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就会觉得地理枯燥无味,加上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普遍不乐意去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借助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例如。在七年级开学第一课《走进地理———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节的教学中,通过运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理求未解之谜带领学生走进地理。例如通过景观图片和视频展示埃及神奇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阿布辛贝勒神庙等,以及死亡谷、百慕大三角等,以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与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如傣家竹楼、蒙古包、因纽特人的冰屋等,让学生觉得地理与生活关系密切,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地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地理是一门对生活、生产有用的学科,从而愿意去学习,并逐渐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培养思维、想象能力。以亚洲的季风气候为例,在分析季风气候的特点时,可以先出示影响亚洲的冬、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什么是季风,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后说出随着季节变换风向正好相反的风叫季风,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两种风各来自哪里,它们的性质怎么样?得出夏季风来自低纬的海洋,带来的水汽比较多,是一种温暖湿润的气流,而冬季风来自于高纬的陆地,是一种寒冷干燥的气流。最后让学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对亚洲东部和南部的气候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亚洲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这些通过读图分析得出来的结论会在学生脑海中打下深刻烙印,为今后地理学习奠定了基础。地图教学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特别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对初一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读图技巧才能入门。例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经纬网、等高线、气候资料图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能只是依靠教材上的文字材料,更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知识点,必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分析地理图像,观察、思考、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地图或在地球仪上准确读出任何一点的经纬度位置是地理学习最基础的能力也是重点知识,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好,考试时丢分会比较多,一部分学生只写度数(数字后面没有写字母),一部分学生对于东经、西经和南纬、北纬不能正确地运用。我认为对于经纬网内容的教学可以这么处理:

(1)把教室设定为一个经纬网,横代表纬线,列代表经线,先由教师任意说出排数和列数,所在位置的同学站起来,接着教师可以点名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所在的排和列。通过游戏的方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把教室的经纬网搬到大屏幕,给每一行和列定上相应的度数,让学生观察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探究、讨论,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引导、提示。最终找到规律:度数向上(北)增加是北纬,度数向下(南)增加是南纬;度数向左(西)增加是西经,度数向右(东)增加是东经。

(3)小试牛刀:运用所得出来的结论进行强化练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再次经过学生各种思维形式的加工处理,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让每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只要正确掌握了读图方法,地理学习起来是非常得心应手的。

4.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虽然教材中已经设计了很多活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一般都会与地图或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不要仅仅只对学生提问,而应发动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每幅图里面都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只要学生仔细读图,积极思考,就能发现问题,并通过探讨交流去解决问题。如在讲七年级地理世界气温分布时,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多数学生能够提出“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世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哪里”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直接从图中得来的,回答这些问题也比较简单,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但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的这些简单的提问,而应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挖掘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读图提出“为什么在亚洲中部有一小块地区的气温较周围的地区低?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的平直”等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是地图教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使用地理图像,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掌握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思维的前提是观察,在同类地理事物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举一反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在八年级地理(下)第二章中,学习了“滚滚长江”后,要求学生利用分析长江河流概况的方法来分析黄河的概况。可通过读“黄河水系”图,结合教材内容,解决下列几个问题:(1)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2)黄河流经的省(自治区)。(3)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4)黄河的重要支流及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按照新课标教学理论要求,在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教师教会学生什么,也不是学生学到什么的问题,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要懂得怎样学习的问题,因此传授学习技能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前者能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后者只会让学生暂时掌握某一知识,“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培养学生“会学”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地图的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认为学习地理只是简单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名称及分布,地图只是为了帮助了解这些地理事物分布的一个辅助手段,而随着地理恢复高考,特别是新课改的进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图为中心,以图带文,加强学生对读图、析图、解图、绘图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发挥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 读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地图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不能只满足于是什么,在哪里,而是让学生习惯于把这些知识落实到地图上,不管是日常学习中的分析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还是考试前的知识整理,都要习惯于运用地图去帮忙理解、掌握和运用归纳,才能从根本上学好地理。

例如,读等高线地形图,要注意等高线上数值的变化规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及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等;读地形图,习惯于找主要的地形类型,主要的地形单元,通过顏色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了解地势特点及海拔高低;学习区域地理能够结合地图,说出该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地形分布、地势特点、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河流及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并能举一反三。如在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地位”时,教师用课件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香港的位置及范围,学生通过读图能大致说出香港的位置:香港南临南海,位于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深圳市毗临。范围包括新界、九龙和香港岛,行政中心在香港岛。由于这些内容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完全是学生自己读图得到的结果,是一种理解性记忆,不是机械性记忆,因此,这种依托图像来帮助记忆的方法,能够让记忆更持久地保留下来,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的难度,在加强记忆的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析图

地图类型多样,内容繁多,当面对不同的地图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找出图上与所提高问题相关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例如在讲到热带气候的四种类型时,先让学生观察四种热带气候的景观图,通过读图分析造成这些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四幅图的植被对比,分析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不同,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气候降水比较多,而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降水较少,接着让学生结合气候的逐月降水量及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这四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差异。气候资料图的分析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世界气候复杂多样,不同的气候类型特点不同,哪怕是相同的气候类型也会存在着差异,如果学生只是去背诵记忆这些知识,是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读图分析方法,才能熟练的分析各种不同的气候资料。

3. 解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读图积极思考,从解疑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在讲到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时,可以出示中南半岛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主要的河流,从简单到复杂设计问题:中南半岛的河流多发源于哪个国家?他们的流向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这些河流多自北向南流?北部主要是什么地形?当河流流经这里的时候水流有什么特点,什么资源丰富?这些河流的下游主要流经什么地形,是怎么形成的。中南半岛的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学生结合图像思考并积极发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随着教师的提问活跃起来,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绘图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让学生绘一些简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提高记忆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与文字的转换,理解地图的语言。例如:在学“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同步画简图来完成教学内容,边讲边在黑板上用红色的五角星表示首都北京,接着用黄色的粉笔自东向西画出五条南北干线,讲一条,画一条,并用文字写出起止的城市名称。然后再用绿色粉笔画出三条东西铁路干线。用圆圈绘出铁路干线交汇点,并且让学生熟悉这些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最后根据所画出来铁路干线简图,让学生选择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昆明、乌鲁木齐等地最近便线路该怎么走。整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手的参与,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可见在地理教学中适当、适时的绘图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各种教学地图,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利用地图进行正确、合理的教学,也是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地理教师要以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爱学地理,会学地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使我们的地理教学更上一层楼。

摘要:从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的重要性入手,论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图

参考文献

[1]王锟.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教研版.2012(9).

[2]刘建英.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浅议[J].青海教育.2010(3).

[3]廖新红.“变易、简易和不易”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

[4]王小丽.中学生地图素养培养探析(课程与教学论)[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大学英语学习笔记下一篇:体操运动员等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