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教学下的地理教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使初中地理教材中图文的相关性得到了加强。所以,为了顺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本文对如何借助地图教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展开探讨,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教师要明确新课改背景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教学的意义,重视地图教学,巧用图形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图习惯,提高学生的用图技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地图教学下的地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图教学下的地理教学论文 篇1:

信息化下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逐渐步入了信息化的社会,教学的手段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地图也与时俱进,出现了电子地图,所以把信息化下的电子地图投入到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在全球科技进步的浪潮下,信息化也成为历史的必然,电子地图将会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描述了信息化下电子地图是什么,然后分析了在信息化下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优点以及重要性,最后写了信息化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方法以及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电子地图;初中地理

初中的地理知识只靠文字系统是无法表达的,对于地理课,它需要更加直观地去看整体的地图,而不只是单单去看书上的地图的一部分。通过大致的了解能够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整体的地理知识,而且对某一信息采用图像识别要比用语言识别省很多时间,而且还方便学生去记忆各地形。

一、什么是信息化下的电子地图

时代是不断进步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还有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地图也在不断地进步,由于传统地图的一些缺点,还有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地图。电子地图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来分析制图,并且能够实现动画,它还可以将地图中的地图要素分层来显示,并且由于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它利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将地图立体化、动态化可以让使用者能够更加贴切的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电子地图实践教学中的优点以及重要性

1.电子地图可以动态化

传统的地图就只单单是平面的,学生可以直观地得出图中的地理位置,比如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些位置信息,还有其他某些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或者是地图上所表现出的一些地理差异等。而电子地图可以实现动画,在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不能理解清楚静态的传统地图中一些地势形态的具体变化,这时候可以通过电子地图的动态化来更加直观地感受某些地势形态的

变化。

2.电子地图可调可变

随着时代的信息化,出现的电子地图可以通过调节比例尺来从不同的大小和方位来加深对于某一块地形的认识,还可以通过改变地图的信息来获得更多信息。在书本上传统的地图是很早之前的旧地图,不能够反映出现在的地理中的一些信息,现在的电子地图会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变化而去更新它自身的内容。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三、電子地图在初中地理课上的应用方法以及策略

在教学中电子地图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地图可以通过比例尺等推算出它在实际中的距离,而电子地图则可以通过智能手段就可以得出,而更吸引学生对于地理课上地图的研究。在地理课上应用电子地图可以节省时间,使教师能传授更多知识。

1.使地图动态化,加深学生印象

电子地图能够通过动态的操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代入感,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对于地理的热爱,还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让每位学生都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的学习更加深刻。

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地图,或者地理知识点运用科技手段展现出来,电子地图有将地图动态化的功能,这样学生能够将那些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观看电子地图的动态展示来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这些事物的地理范围和形态。

2.课堂上多使用电子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在课堂上多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可以使用电子地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民族的分布情况时候,老师可以根据颜色来区分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可以根据人口数量的不同来让颜色的深浅变得不一样。再将地图进行放大和缩小来让学生明白某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

3.电子地图多变化,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电子地图有可调节的优点,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调节地图的大小,让学生思考地理位置的变化。通过改变这一方法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在旁边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给他们一些提示使他们受到启发,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总之,初中生已经不再是稚嫩的孩子,他们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态度和能力,紧跟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与大环境。电子地图进入初中课堂,更有利于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多学一门技能,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电子地图因其具备传统地图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三维效果、实景地图等,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视觉方面来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学习这一新概念和技术,刺激学生感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更多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田毓芝.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选用[J].史地政教学,2015(6).

[2]孙根年.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5.

编辑 温雪莲

作者:杜培松

地图教学下的地理教学论文 篇2:

论新课改下如何借助地图教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使初中地理教材中图文的相关性得到了加强。所以,为了顺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本文对如何借助地图教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展开探讨,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教师要明确新课改背景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教学的意义,重视地图教学,巧用图形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图习惯,提高学生的用图技能。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地图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7.042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含有众多地名和繁多的气象图例。在面对这些地理知识时,学生往往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了地理教学的实效性。而运用地图教学思想,能够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这些知识,所以能使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高,继而更好地促进初中地理教育的发展。

一、新课改背景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教学的意义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地理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和图像,使地图成为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而无论是景观示意图,还是中国区域地图等各类地图,都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教学,不仅能够反映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还能够迎合新课程改革发展形势。此外,使用地图进行初中地理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清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快、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二、新课改下借助地图教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一) 教师应重视地理地图教学

地图在地理知识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同时也是进行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地图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特点。学生通过地图就能清晰地了解各个地理板块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地图对于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此外,地图也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巩固记忆。

教师应重视对地图的使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地理图像,使其能够独立地阅读与绘画。教师可以将绘制地图作为考核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的标准,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绘制地图的形式来记笔记等。

例如,在学习《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一课时,教师首先应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教师收集到学生认为的疑难点,将这些作为课上的重点讲解内容。接下来,教师边带领学生学习,边要求学生运用不同颜色画出不同海拔高度,使图像能够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更利于学生记忆。由于地理教材中的图片繁多,且零零散散地分布于各个章节中,因此,教师要锻炼学生找图片的能力,避免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此外,教师也不能忽略细节内容,带领学生了解图标、注释等,学生通过细节很轻易就能判断地图描绘的内容,进而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二)巧用图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巧妙进行地图的运行,可以使初中地理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比如在开展经纬网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未标明东西经、南北纬的地图展开教学。具体来讲,就是教师通过总结出“度数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等判读地图的口诀,引导学生学会找经线和纬线,从而顺利地解答相应的题目。而学习等高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等高线图展开教学。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地图上山谷、山顶等地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把握等高线的高低走向和密实程度对各种地形进行判别[1]。此外,在讲解气候知识时,教师可以教會学生如何使用气温统计图对地区所处的温度进行判别,继而通过有针对的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地理知识。

(三)通过图形识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枯燥乏味的初中地理知识,教师还要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而通过开展图形识别游戏,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从根本上来讲,初中地理主要是围绕着自然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展开教学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督促学生搜集图片和理解自然现象开展地理图形识别的游戏。而开展这一游戏,不仅能够使学生主动进行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也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更好地掌握图片传达的地理信息。

(四)加强学生用图技能的训练

在日常的学习中,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进行地图的运用,就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用图技能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得到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地图的三要素,即图例、注释和方向,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辨别图形。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热点进行地图的全面分析,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关注地图中的细节。再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地图上进行适当标记,并且进行重点内容的补充说明。最后,教师应该利用《中国地图》《地图册》和《世界地图》等多种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完成对区域图的准确定位,从而使学生学会使用地图系统学习地理知识[2]。比如在学习我国铁路干线时,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蓝笔和红笔在地图册中标出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铁路干线,从而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我国铁路干线“五纵三横六枢纽”的特点。

(五)引导学生养成绘图、用图的习惯

使学生养成绘图和用图的习惯,才能够有效提高地图教学效果。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常使用挂图开展教学,并且经常安排学生画图,从而使学生养成利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比如在讲述长江流域概况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绘制长江干流简图,然后要求学生对照地图册观察长江流经的省份。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讲述长江各段的地理环境和水文特征,就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因此,使学生养成绘图、用图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师较好地运用地图展开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用图技能的训练,并引导学生养成绘图、用图的习惯,从而实现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英芳.探讨如何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J].学周刊,2014(28):104.

[2] 郑伯福.妙用地图,提升初中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241.

作者:张淑星

地图教学下的地理教学论文 篇3:

论新课改下如何借助地图教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初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教学的目标在于向学生传授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相互联系、空间的分布规律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教授的内容覆盖气象、农业、工业、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和交通枢纽等知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新课改下如何借助地图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地理 地图 时效性

由于初中地理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涉及面广,贴近生活的、可研究探讨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很受學生的欢迎。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对于复杂的气象图例、繁多的地名要么记不住,要么张冠李戴,在无形中出现厌学的情绪。地图是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好帮手,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学会借助地图教学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地理地图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地图一方面是地理教材的重要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工具。经常用地图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对于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另一个方面,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帮手,也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源泉,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巩固记忆、培养能力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从思想上重视地理地图教学,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地理图像,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一定的地理技能。

我在教学生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时,首先告诉他们学习的目标,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详细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等,并让学生分组总结出中南半岛各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及范围的特点。由于地理地图教材图片繁多,并且零散地分散在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找准图片,不要造成张冠李戴的现象;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表图例、注释与图表内容,让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地图很容易地总结出中南半岛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有的学生还能根据河流上下游的相对高度推断出上游水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等结论。

二、循环诱导,让学生养成正确预读地图的好习惯

1.让学生在阅读地图时逐步进行,了解图名,认识整个地图大概说明的内容,做到一看到图示,就知道地图的表现方式,能够看到地图内部的各个地理标识,抓住主题。如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时,如果看到的是铁路交通分布图,学生可以知道这幅图主要讲述的重点,然后是图示,看铁路线的走向和经过的城市名称,就能够判断铁路线,利用图中的标识,能够看出铁路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周边的带动作用。

2.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训练学生沿着某一条经纬线、某一个农业带分布区域将这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表述出来。这样可以方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位置概况,让学生知道这主要是为了总结某种地理要素的范围、地点、特征及规律。因此,学生需要结合有关知识,及时地进行归纳、总结。

3.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地图的整体性,也就是通过一个点看到整个地理区域,配合教材在教学中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掌握的问题。如在京广铁路中需要看周边经过的省区概况,这样学生把涉及当地的各种地图在头脑中快速地调动出来,找出该地的矿产、水能、农业资源等,由此可以想到铁路对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学生对地图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

1.强化学生的图文结合联系。强化学生的图文结合联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发现很多学生习惯于记忆课文内容,但是一遇到作图题就束手无策,其原因在于他们不能够很好地实现图文结合。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经常看图、用图的习惯,积极从图中查找教学中所述的地理事物,加强学生的练图能力,以达到巩固和升华知识的目的。

2.加强学生的“图导”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时要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或引导学生思考,即质疑读图。如在讲授黄河的知识时,需要学生认识黄河干流流经的省、自治区等问题,我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在地图册上描出黄河的主流干道,然后提问:“黄河干流从发源地到入海口流经哪些省、自治区?”学生可以很快地从地图上找出答案。我用鼠标依次点出省份,通过动态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接受知识。

3.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找到隐性信息。在教学生正确看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阐述清楚图像系统反映出的有关地理特征。如在讲授“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时,我为学生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并提出问题:“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同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没有差别?”等问题,学生通过图片可以找出所隐含的信息,达到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张扬个性,独立发展。初中地理教学借助地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也会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立平.愉快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 韩娟.新课程理念下板图板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责编 潘冰)

作者:李培刚

上一篇:服装设计审美追求探讨论文下一篇:我国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