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览胜随笔

2024-05-10

龙门览胜随笔(共2篇)

篇1:龙门览胜随笔

龙门览胜随笔

前记:

此次暑假河南一行,着实令我难忘。我惊叹于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历史,钦佩于天波杨府的满门忠烈,陶醉于清明上河园的热闹繁华。然而,令我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那古朴壮观的龙门石窟。

那天,我与舅舅一行人坐上了开往龙门石窟的汽车。当时,天空如同一块白璧,几朵悠悠的白云似花纹般点缀在其中,鸟儿们不时在空中伸展它们那轻盈的身体。路上,行人、车辆、树木似乎也披上了一层五彩的霞衣。

买完门票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景区。听导游介绍,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南北的峭壁上,南北长达一公里,现存窟龛有2345个,造像十万余尊。我们正惊叹间,三个宽大的石窟映入了眼帘。“这就是摩崖三佛龛。”导游介绍道。我顺着导游的目光望去,只见这三个石窟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半山腰石壁上,三尊大佛端坐其中,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这种景象,心中像怀了只小兔般跳个不停。我马上挤入人群,冲上木梯,奔至佛像跟前,近距离观赏拍照。这三尊大佛神态各异,惟妙惟肖,虽经千年,颜色褪去,却仍栩栩如生,令人望而生叹。但我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是弥勒佛在中间,而不是如来佛呢?”导游讲,这尊大佛是由武则天下令修造的,因为她有取唐为周之意。我更进一步仔细观赏这尊弥勒,只见他双目炯炯有神,面带笑意,喜滋滋地望着众生,让我忍俊不禁。再看右边那尊大佛,他的嘴似张非张,双目似闭非闭,右手像是摆了个“yeah”,听说那是佛教中的一种手势。我不禁感叹:这佛真是给雕活了!

过了摩崖三佛龛,似乎别有一番天地——对岸山峦起伏,伊河像条白缎从两山之间飘然而过。这风景真像人间仙境一般,美得可以入画。我想风光不同,这里的石窟也不同吧。不一会,我们便到了万佛洞,眼前的景象让我吃了一惊:成千上万尊小佛围绕着“如来”,每尊只有两厘米高,他们有的在左右交谈,有的在细看经书,但又像在诵读佛经。这时,我耳边仿佛响起了诵经的声音……

经过万佛洞、老龙洞,便是那赫赫有名的奉先寺了。我老远便瞅见一尊大佛,那是武则天为了让她的容貌永存于世雕刻的高达17.14米的佛像。我瞪大了双眼,仰视这尊华美的佛像,她那无缝的天衣,根本不像人工雕刻出来的,而像真的披上去一般,从她那俯视芸芸众生的眼光中,我看到了一种慈悲,更看到了那种帝王的豪气——俯看江山、坐视天下。面对她的`威严,我不敢对视太久,匆匆走下木梯。

到了对岸,仍有不少别具特色的大小石窟,但我已无心欣赏,因为我要去祭拜那位千古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白居易居住洛阳,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曾嘱咐死后要葬于此。这里风景秀丽,潭水清澈见底,假山堆叠,亭台轩榭,密布其间。回忆起他的一生和那些壮丽的诗篇,我不禁感从中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我想,白居易在这青山绿水中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

客车“轰轰”地开走了,我不斷回望,心中有些失落,但不久又升起一股暖意,这次龙门览胜,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更让我的内心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石窟历经千年,风雨中没有倾倒,它永远烙印在了我的心头。

壮哉,龙门石窟!

篇2:龙门览胜随笔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三大石窟之一,它在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伊水河畔。洛阳有两条著名河流,一为洛河,一为伊河,都在洛阳城南,河之北为“阳”,洛阳因在洛河之北而得名。

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古都,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长达1500多年。悠久的历史留给洛阳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走进这个城市,仿佛走进一座天然硕大的博物馆。你每走一步,都可能踩在古代建筑物的遗址上,它的地下都可能埋藏着无尽珍贵的宝藏。想到这,我的步伐放轻了,仿佛我一踩动就会惊动地下的宝藏。

洛河与伊河在洛阳城东北汇合,流入黄河,它是黄河在河南的最大支流,河水清澈,不像黄河水那般浑浊。龙门石窟所在的山叫“龙门山”,它与香山隔水对峙。龙门山又称西山,香山又称东山,两山相对,望之若阙,所以又称“伊阙”。至于为何叫“龙门山”,乃是伊水流经此地,两山夹一“口”,这口叫做“门”。至于“龙”,谅是指山形的。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即有“闕塞”之称。

龙门山高不过百米,是座花岗岩山体的低山,绵延一公里。它石质松碎,故不能全挖大石窟、雕大石像,能工巧匠们是根据石质而确定石窟与佛像的大小的,整个山体都是层层叠叠、大大小小蜂窝般的石窟。据统计,现存的石窟、石龛2100多个,里头造像十万余尊,佛塔40余座,题记碑碣3600余品。大的佛像高达17米多,而小的仅两厘米。

石窟始凿于北魏迁都洛阳的公元494年前后,历经隋、唐等7个朝代、400多年的大规模营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其间经历风霜雨雪的侵蚀,战火盗贼的损毁,许多石窟已经没了佛像,只余苍老的洞窟见证历史的沧桑。

走入龙门,实际上是走过横架于伊河上的石拱桥的近岸拱门,一眼便见右手旁的龙门山山坡上密密匝匝的洞窟,山脚下参观的人群熙来攘往、络绎不绝。著名的寺洞依次有禹王池、潜溪寺、宾阳三洞、摩岩三佛、万佛洞、老龙洞、莲花洞、奉先寺等。若时间来得及,还可以参观奉先寺旁的唐字窑、药方洞、火烧洞、石窑寺等。它与敦煌石窟不同,参观不受限制,洞窟较浅,有的只要登数级台阶就能入洞,有的站在洞口可以直接往里看,一目了然。麻烦的是游人挨挨挤挤,摩肩接踵,要看个清楚明白,实在难。要拍张照,更不可能。我一边看,一边担心限定的参观时间过了头。虽然,每次大巴启动前,导游都会清点人数,但让人在车厢里等候你,你心不安;且迟到上车,就有许多眼睛叮咬着你,让你够难受的。

许多名点,我们未能参观,如以“龙门二十品”著称、碑刻汇聚、展示书法艺术精品的古阳洞;以140余古代药方刻石的药方洞;刻有15000尊佛像的万佛洞等。

规模居龙门石窟之首的是“奉先寺”。名寺,实际上是一个南北宽36米,东西长40米的大石窟。崖面雕刻佛祖、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巨像九尊,故又称“九间房”或“九龛洞”。石窟内的卢舍那大佛通高17米,是龙门石窟中体型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雕像。“卢舍那”意为“诸恶皆除、众德悉备、净色遍照法界”,是佛在显示美德时一种理想的化身,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

卢舍那佛居中趺坐,头微前倾,雍容典雅,服饰纹路清晰,衣服褶皱宛然。我顿时被吸引住了!挤在人流中细看,卢舍那佛前额丰满,双眼聪颖,微翘的薄唇以及微露笑意的面孔,使人觉得她是一位充满智慧慈祥的女性。全窟布局主次分明,两侧的天王、力士佛像稍小,但都威武雄健,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周围洞壁上满是佛像,环拱着卢舍那佛像。

据说,奉先寺是唐武则天捐助脂粉钱二万贯而建的,大佛的面容则是以武则天为“模特”塑造的。石窟中人头攒动,无法留照,正在为难,郁郁走下台阶,见路旁小摊正在出售卢舍那佛像,只一块钱就能买一张,于是买张带回来。时至今日,我还时常拿出来品尝。

龙门石窟对面的香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的寓居地,山不高,连绵起伏,绿荫葱茏,楼阁寺庙掩映其间。桥东琵琶峰下的苍松翠柏中有白居易墓,近在咫尺,却未能拜谒,恋惋之心,溢于言表。

上一篇:成考大专毕业自我鉴定短文下一篇:提高政治站位做好机关后勤保障服务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