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情境设计有效性

2024-05-05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情境设计有效性(精选9篇)

篇1: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情境设计有效性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计划

西桥初中

王桂玲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决定因素是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本人就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尝试。

一、新课引入,讲求新颖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象一名高明的艺术家。上课伊始,就能促使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从课间活动迅速聚焦到课堂学习上来。如果以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动人的情境,鲜活的事例,或出示精美图片、模型、实物等,直接导入新课,即可引导学生注意力瞬间转移到学习新知识上来。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悦耳动听的声音使人在听觉上产生美感,在心理上产生愉悦和兴奋。世界上众多的生物现象和生物景象,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观感知。因此,更多的还要依靠教师倾注感情和充满魅力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清晰准确的表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学生陶醉在情景的艺术环境中,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理解,而且也可让学生获得很好的艺术美的享受。例如,讲“人类生活对生物圈的影响”一课可用渡渡鸟的故事引入新课:“岛国毛里求斯曾有两种特有生物,大颅榄树和渡渡鸟。后来欧洲人来到了毛里求斯,不会飞、跑得慢的渡渡鸟被大肆捕杀。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也被人类杀死。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以后,大颅榄树也越来越少,到20世纪80年代,毛里求斯仅剩下13棵大颅榄树了”由此激发了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知识的探索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的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但却有其他方面(如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作为生物教师,要善于根据生物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景物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生物的种种乐趣,从而爱上生物课,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可用诗词创设情境,如讲“两栖动物(青蛙)的生 长和发育”时引用辛弃疾的诗《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时学生会倍感亲切,脑海中浮现出诗情画意的情境,又能达到点出青蛙生活季节、生活环境的作用。如讲“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引用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领略优美诗景中,深刻理解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浓浓的诗情画意可使学生产生联想深受感染,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们还可用谚语、成语创设情境,如讲 “激素调节”时,采用“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无根芽”的谚语概括甲状腺激素的重要,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入生物界的种间竞争,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出生物的遗传,以“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导出生物的变异。还可用谜语创设情景,如讲“植物的有性生殖”时,先让同学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打一生物名称。由此导入课题。除此之外,用故事,公益广告,漫画,口决,游戏,竞赛等,都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有滋有味,极富诗情画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三、传授知识,贴近生活

生物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物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乡和祖国,到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需要一定的生物知识。生活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涉及信息最多的还是生物知识。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人是铁,饭是钢?何谓转基因食品?绿色食品?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全球人为什么提倡低碳生活等等。生物知识蕴含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物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让生活经验生物化,生物现象生活化,就会使学生对生物知识倍感亲切。当学生和教师一起解决了生活中一个个熟视无睹的问题,一个个自以为知道而仅为皮毛的问题,一个个自以为知道,实际上是错误的认识的问题时,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身心愉悦,这时候就会形成一个个“愿学好学”时刻,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就会提高。例如:再如讲“奇妙的克隆”教师播放配以萨克斯演奏的背景音乐—奇迹的孙悟空猴毛变猴子的动画课件,《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猴毛变猴”—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子来参加战斗。这精彩的一幕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今天„„教师由此引出问题给学生思维上的冲突,同学们踊跃思考,积极讨论,你一言我一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样的生物课教学效果一定不会错的。

四、直观教学,增强体验

生物教学直观手段丰富多样,不同的直观教学,教学效果也不同,因此生物教师要善于 利用多样化的直观手段组织生物教学,在继续使用演示,示范,简图,插图,模型,实验,标本,参观等传统直观手段的同时,要积极开发和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以及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化抽象为直观,把动态、连续的过程真实地再现,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使教学环境更加生动优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又能使学生获得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也可以将缓慢进行的生物现象在短时间内完整地加以概括描述,又能将奇妙的生命现象课堂展现,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获得生物知识。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比喻,比较,事例等语言性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体,让生物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如讲述“青蛙的发育过程”时,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在观赏中,感悟生命的奇妙,深刻理解青蛙从“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发育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如临其景,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也获得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五、联系热点,关注焦点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对各种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量,科学地联系热点、焦点问题或引出新课内容,或印证所学知识,或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例如:讲“碳—氧平衡”时,引入“全球变暖”现象让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其危害,探讨具体的解决方法。讲生态平衡时,引用二十年前日本人将羊绒衫设备全部迁入中国内蒙古草原,利用当地羊绒生产羊绒衫,也就是额尔多斯羊绒,其只有山羊产,它吃草也吃根,内蒙得了羊绒,丢了草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事实,帮助学生地理解生物物种稳定性对维持生态系统和对环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教学要有效,教师必须要有心。在研究体会课程标准、备课执教等方面处处做有心人,真正做到学生学得主动,教学组织生动,师生有效互动,在单位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篇2: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情境设计有效性

谢林港中学 郭创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很多的任职老师、专家学者都在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在新课标下,经多年的生物教学,我在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方面取得了几点体会。

一、老师备课有效

1、调整备课的重点

在新课标下,生物备课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这样才能调整学生的思维、情感,发展技能。

2、教师备课要对学生和教材进行综合分析

传统的备课是一种先“讲什么,在讲什么,怎么讲”的思维模式,而新课标下的生物备课应更注重关注学生,备好学生。在学生身上大做文章,要把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想知道什么,怎么知道列为备课的重点。

3、教师备课时要认清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教师备课时应该注意如何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想想学生学习这部分教材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突破、精心设计好怎样开头,怎样组织学生课前预习、听讲、回答、思考、讨论、练习,使学生活动有效,同时教师组织后巩固、辅优补差、实践活动(调查、观察)等,使教师教学活动有效。

二、教学设计有效:

1、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活用教材教”,要对教材作出合理的、适合学生的加工与改造,把握教材的意图,从教材深处挖掘教材的内涵。要做到课堂教学有效,教师应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系统有效的解读。

2、对于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化”的过程

①、懂,就是要抓住教材重点和难点。

②、透,就是掌握应学的教材与已学教材的联系,了解班级群体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③、化,即实现转化。要在懂、透、化以后通过得心应手和默契配合的课堂教学,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3、要有教学反思

执教教师教学后应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及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理性分析,尤其是生物教师一般任的班级多,因而一个教案可以有多个反思,反复讨论,经过不同班级情况,找到一个属于学生的教案。

三、教学方法手段有效

1、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

如何正确处理好学生个别差异与最佳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因材施教,创设适应学生识知差异的课堂教学方法 ①、降低知识处理难度

在教学中应针对教材把新知识降低难度或找准新旧知识的边接点,使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顺利完成生物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到易学、会学,从而乐学。②、确定分层教学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特征,本着“异步达标”的原则,制定好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保证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③、设计多层练习

练习是学生创造性的劳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应该根据知识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好多层练习,做到由淺入深,异要求、步步高,使它呈阶梯状,让学生顺“梯”而上,达到各自高度

2、将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情境化

①、“趣”、“悬”、“巧”、“精”是教学问题设计的几个要求,教师应根据这些要求在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调查、实验、合作、分析、判断等激发问题并从中求解;引导学生对问题层层深入思考,并掌握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面对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②、传授新知识时,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效用;培养技能技巧时,则要选用练习法、实验法等。

③、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应做事前的各种规定学生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进行,通过大家地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实现全体同学的个性化发展。

3、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生物是七年级才开始开设的学科,要引导学生重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生物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如:初一开学的第一节生物课我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带学生到生物实验室,参观里面的各种生物标本和以前的学生自制的叶脉书签等。通过观察这些他们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对生物学感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四、教师活动有效

1、教师语言要有个性化

教师教学中语言力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且具启发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切忌啰嗦话、半截子话。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恰当的激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切忌浮夸表扬和激励的质量胜过频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遇到学生和自己对立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教师会意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以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2、教师语言要规范和准确,有时要含蓄,不讲本意进行暗示,引导学生思而得之。

五、教学选材有效

生物教学以直观性为原则,因而教师在选材应以实物为主,无实物时则用挂图。选取的材料不能花,应简而精。

篇3: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情境设计有效性

一、创设趣味问题情境,深刻理解相关概念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 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 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 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因此新的基本概念的出现,应下大工夫创设趣味问题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

案例一在学习概率部分时,为了更好地理解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这一概念,我使用了以下情境问题引入:

一位王子向智慧公主求婚,智慧公主为了考验王子的智慧,就让仆人端来两个盘,其中一个装着10枚金币,另一个装着10枚同样大小的银币. 仆人把王子的眼睛蒙上,并把两个盘的位置随意调换,请王子随意选一个盘,从里面挑选出一枚硬币. 如果选中的是金币,公主就嫁给他; 如果选中的银币,那么王子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王子听了说: “能不能在蒙上眼睛之前,任意调换盘里的硬币组合呢?”公主同意了. 请问: 王子该怎样调换硬币才能确保更有把握娶到公主呢?

经过计算发现,把银币放入金币的盘里或两个盘互换几个时,摸到金币的概率都会小于0. 5; 而把金币放入银币的盘里时,摸到金币的概率会大于0. 5. 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放几个时,摸到金币的可能性最大? 经过计算发现,放1个的概率 < 放2个的概率 < 放3个的概率 < ……但如果把金币全部放入概率又回到了0. 5. 于是得到最终的调换方案如下:

王子在装有金币的盘里留1枚金币,把另外9枚金币倒入放银币的盘里,这样原来放银币的盘里就有10枚银币和9枚金币. 如果他选中那个放1枚金币的盘,选中金币的概率为100% ; 如果选中放19枚钱币的盘,摸到金币的概率为9/19.王子选中每个盘的概率均为1/2,所以王子选中金币的概率就是如果不做任何调换,王子摸到金币的概率只有1/2,显然,调换后王子摸到金币的概率大大增加. 计算中互斥事件和独立事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于是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以及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在不知不觉中在应用中学习了.

二、创设关联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创新发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还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是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呈现的. 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案例二在学习“导数”这一概念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1. 如何求过圆x2+ y2= 10上一点P( 1,3 ) 的圆的切线方程? ( 注: 可以利用圆的切线性质或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求得)

2. 如何求过抛物线 y = x2上的点 P( 1,1) 的抛物线的切线方程? ( 注: 可以利用直线与椭圆联立,判别式为 0 求得)

3. 如何求过曲线 y = x3上的点 P( 1,1) 的曲线的切线方程?

利用几何画板,要解决的问题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我们要求的就是图中P点处切线L的方程,现在的难点在于无法精确求得,于是提出问题: 近似求得L的方程呢? 学生都认为这没问题! 而且一下子求出了很多,选择几条直线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图形如下:

有的同学用直线P1P来近似代替切线L,有的同学用直线P2P来近似代替切线L……那么哪一条更接近于切线L呢? 这个设问一下子指向了问题的核心! “无穷”这个名词也不可回避地出现在学生的大脑中. 大家发现: 事实上只要使P1,P2,P3……无限逼近P,直线P1P,P2P,P3P……就无限逼近切线L. 此时,“极限”的概念已是呼之欲出! 而这时,极限以及导数的概念已经可以顺理成章地呈现给大家了.

我们知道,这是正宗的纯粹的“动态数学”,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也是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 但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能够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认识它、接受它,进而深深植根融合于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也为后面顺利探究定积分以及微积分基本定理提供了一次示范.

三、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帮助学生认识到: 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热情.

案例三在学习指数函数时,为了给学生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变化速度的一个精准认识( 与幂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比较) ,我先在教学中选择了一个这样的生活化情境问题( 来自百度) :

一张足够大的普通薄纸,把它一直对折,折30次后有多高?

答案是不可思议的! 计算如下:

一张普通的薄纸大约厚度为0. 08 mm,

0. 08×230÷1000 = 85899. 34592( m) ,大约相当于10个珠穆朗玛峰高!

为真正认识清楚指数函数与幂函数递增区别,设置以下问题: 函数y = 2x与函数y = xn( n≥2,n∈N*) 在第一象限有几个交点?

学生的直觉都是错误的. 于是化繁为简: 就最简单的y = 2x与y = x2( 即n = 2时) 的图像在第一象限的交点有几个呢? 通过计算和几何画板展示有两个交点. 之后趁热打铁: n = 3呢? n = 4呢? 经过一番探究,有几个悟性较高的学生发现交点是两个. 检验是简单的,几何画板直观明了毫无争议. 之后拓展升华: 对一般的n( n≥2,n∈N*) 呢? 马上就有学生断言: 恒为两个! 结论顺理成章,也合情合理. 但结论的背后是本质: 指数型函数模型是我们熟悉的几类函数模型中在x→ + ∞时变化率最大的模型. 事实上,不管n( n≥2,n∈N*) 为多大,当x较小时,y = 2x增速较慢,图像在y = xn( n≥2,n∈N*) 的下方; 当x→ + ∞时,y = 2x的增速越来越快,图像最终一定在y = xn( n≥2,n∈N*) 图像的上方,所以必有两个交点. 以y = x2,y = 2x,y = 2x与y = log2x为例,直观对比它们的单调性如下图:

四、创设通俗易懂的问题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具体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在问题情境创设时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实例. 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应用无处不在.

案例四我在讲解“二分法”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授课前,我准备了一台价值67元的计算器. 创设问题为: 已知这台计算器的价格在200元之内,如果谁能在10秒之内猜出这台计算器的价格,我就把这台计算器送给这名同学.

经过大家几番共同的修正与改进,发现最快的猜测如下: 先猜100( 这是0与200的中间数,此时我会说高了) ,然后猜50( 这是0与100的中间数,此时我会说“低了”) ,然后再猜75( 这是50与100的中间数,此时我会说“高了”) ,然后猜60( 低了) ,然后猜70( 高了) ,然后猜65( 低了) ,然后即马上猜中.

这里用到的方法就是数学中典型的“二分法”. 通过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浅显地呈现于大家的面前后,再讲解课本中应用于数学里“二分法”就使学生很容易接受. 它使抽象的方法变得形象具体,使学生觉得马上就可以动手操作.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并要善于挖掘教材潜力,下大工夫创设美好的数学情境教学,以便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要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应该下工夫研究问题情境创设.

篇4: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情境设计有效性

一、问题情境创设所用的语言要清晰且有激情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语言表达一定要简洁、清晰且准确,要让学生一听到问题立刻就能从教师的语言描述中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准确找到问题的思考方向。假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所运用的语言过于啰嗦、平淡、无趣且指向不明的话,则很容易造成学生听不懂或者在听后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最终造成问题情境创设的低效性和无效性。例如,某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孟德尔遗传定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让学生把不准答题的具体方向——不知道问题所指的是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具体包括哪几个定律,还是指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内容是什么。此时如果把该问题换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什么”的话,那么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把握回答问题的方向了。

除此之外,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语气也非常重要。我认为,我们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其所采用的语言必须要充满激情且要抑扬顿挫。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如果学生的情绪能被生物教师所感染,那么他们回答问题的热情也一定会更加高涨,从而有效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二、找准问题情境创设时机且灵活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时机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任意而为之的,其中充满很多学问。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对比处以及矛盾处创设问题情境。除此之外,高中生物教师还需要抓住高中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点、疑难点以及模糊点,灵活创设问题情境。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当中。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要做一个课堂的细心观察者,要仔细观察学生对课堂授课的反应。为了更好地观察学生的授课反应,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认真有效地接受学生所反馈的信息。例如,在执教“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时,当讲到“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过程”这一知识点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这一问题都表现出明显的不理解。为了了解学生到底对哪些具体问题不够理解,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1)何谓突触?(2)突触的组成结构包括哪些?(3)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别由哪些膜来充当?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我发现学生对于“突触”和“突触小体”的概念存在严重的混淆。基于此种情况,我对这两个概念运用简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区分这两个概念之后学生亦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了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过程。

三、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注重新问题的生成

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师生和生生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思维的碰撞,而正是因为这些思维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对于这些生成的问题必须要投以高度的重视,不能等闲视之。要有效利用这些新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创设“哪些行为可以传染艾滋病”这一问题情境时,有部分学生给出了“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在艾滋病患者游泳过的游泳池中游泳”这样的答案。学生给出这样的答案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们解释其原因。但是连续问了很多学生,他们都没有给出正确的解释。基于此种情况,我问他们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答案。他们坦诚地说是因为他们曾经做过类似的题目。了解真相之后,我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的资料来寻找问题的答案,第二节课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学生的交流成果来看,他们真正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并且成功地解决了相关问题。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要想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把握好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及频率等。只要我们肯钻研、肯动脑,一定会创设出更加有效的问题情境,高中生也一定会在我们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巨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柯木根.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15).

[2]孙武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陈平.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5).

篇5: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情境设计有效性

摘要:现今的高考模式下,怎样把学生推向前台,还学生学习权,最大限度地激发其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主要研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怎样实现课堂高效性。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二次备课

自2008年以来,江苏省普通高考模式是“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生物学科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选修2学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习课时减少而学习要求并未降低。但是与此相反,2009―2012年连续四年的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更全面。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师上课前首先要对教材深钻细研,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教师上课前要多想想:内容为什么这样设计?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怎样才能导出?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该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原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改?改了有什么好处?还要想一想: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对后续学习起到什么作用?等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某些章节或内容的顺序。从整体入手,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沟通,避免教学的前后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注重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同时要查阅相关资料(包括教参、教案、辅导书、上网),集中备课组各优秀教师的智慧结晶,精心设计本课的学案。设计学案必须遵循“以思维训练为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设置问题必须梯度化,并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桃子”,才能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二、高效的课堂教学

短短的课堂40分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唯一“名正言顺”的时间,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争分夺秒。但是教什么?怎么教?要以学生为主体。

1.合理分配时间。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前5分钟,学生自主预习了解主要内容。随后10分钟,对学生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和完善。再用10分钟讲解“典型例题”,最后15分钟学生完成“随堂训练”。其中,课堂训练是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学生的课后时间一般用于语数外复习巩固,因此生物课堂的训练环节尤其重要。时间不能少于15分钟。要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独立、紧张、有序地完成学案中的能力强化训练题,从而使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同时教师要及时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回授或个别辅导。

2.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有效的问题情境,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

我在教学“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内容时问学生:“感冒发烧时,你为什么不想吃饭呢?”学生假设: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然后追问:“你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假设吗?”“实验分几组?选哪几个温度?”“根据实验结果,你能推测出3支试管中酶活性的高低吗?”“该实验说明酶的活性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坐标曲线表示吗?”“我能说37℃就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吗?”“如果我要确定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还应该怎么做?”“我们的口腔温度和体温差不多,但当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进入胃以后,却发现不再具有催化淀粉分解的功能。为什么?”从而引出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以上层次分明的阶梯式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等于爬上了新的一级台阶,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得到培养,教学任务便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圆满完成,3.“三讲、三不讲”。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讲难点、讲易错点、讲疑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或者小组讨论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主要是指超出学习范围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内容。

4.变错为宝,机智教学。

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将被你关在门外。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错误,一个聪明沉着、功底扎实的教师要能善于抓住这种时机,变错为宝,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主动得出正确结论。

在《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一节时,我问:“叶绿体存在于什么细胞中?”学生回答:“绿色植物的细胞中。”我没有立即指出该答案的对错,而是投影了一系列的细胞图,通过列举根细胞、叶肉细胞、衣藻细胞、蓝藻细胞等具有个性特征的细胞,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认识到错误,并掌握叶绿体的分布情况。

三、落实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即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自我检查。无论课堂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教师在课堂教学后查漏补缺,认真反思,可以避免教学重复的失误,从而使教学日臻完善,逐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时,我按照教材上的编排,“先功能、后结构”,在充分分析了教材提供的四个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对“伞藻”并不了解,课堂反应茫然。课后我立即进行二次备课,本着课堂举例“必须是紧紧围绕主题、不要超过范围(指学生接受的范围)、贴近生活”这三大原则,决定只用两例,一例是“多莉”羊,说明细胞核决定性状;一例是变形虫,说明细胞核决定代谢。同事听完我这个重新备的课如此评价: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善于联系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巧妙。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实现一个高效的课堂,能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篇6: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情境设计有效性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不仅让学生学到生物知识,同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义不容辞。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引导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班班通”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关键词: 班班通;生物;网络信息;多媒体;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实施教育均衡发展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条件的进一步优化,“班班通”已悄然走进课堂。多媒体教学作为新近产生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已在日常的教学中普遍出现。而多媒体技术也因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交互性强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弥补以往生物教学中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优化课堂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如何正确、合理的利用好“班班通”为我们教学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先谈谈“班班通”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1、直观教学,提高效率

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在生物教学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等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实物、模型和挂图等在 “直观性教学”上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但在展示实物、挂图时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同时缺乏连贯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多媒体能够更好的贯彻“直观性教学”的原则。因此合理利用好多媒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血液循环时,如果只使用挂图展示循环途径,很难让学生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对于血液循环途径,学生常常是机械地记忆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很难将它们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可以把血液循环的完整途径在课件中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分步、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百度搜索】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http:// 【百度搜索】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http:// 【百度搜索】血液循环:http:// 首先演示体循环,并且当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时,随后可见氧气从毛细血管的血液中向外扩散,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血液中,血液的颜色变为暗红,在学生掌握体循环的途径后,为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画面变为静态,在同一画面下再出现肺循环途径,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也可看到血液由暗红变为鲜红的过程,最后演示血液循环的完整途径,这样血液源源不断地反复循环,心脏有节律的收缩跳动,使它们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血液的流动途径和物质交换过程,使学生很快地了解和接受了这部分知识。

2、激发兴趣,寓乐于教

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多姿多彩,形形色色,但是传统的教学设备没办法把生物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特点完整地表现出来,加上应试教育也使这门有趣的学科变成枯燥的学科。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后,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

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表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动画演示精子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胚胎,胚胎在母体中发育的过程和分娩的动画,这一系列的举措可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不知不觉的参与学习,找到学习的乐趣。

3、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生物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果实、种子的形成》一节时,用挂图及手绘其知识直观性就较差。但我们应用课件,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展示了花粉萌发、精子运动并与极核和卵细胞分别融合的过程。配上生动的解说,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双受精现象及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

又如,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无法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展示。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生物的个体发育等全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使教学难点容易化。

再如讲种子的萌发一节时,种子萌发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时间较长,观察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观察不明显,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去观察,许多学生不一定能够按时去完成,多媒体教学可解决这个难题。可以采用动画形式让菜豆种子、胚根、胚芽先后一点点长出,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关于人体消化过程,气体在肺中交换过程,血液循环过程,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学生能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详实的了解以上生理过程,起到了加强记忆的作用。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边回忆边答题,大大提高做题准确率。

4、增加容量,归纳总结

采用“班班通”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将我们要观察的,无论是现在或过去、宏观或微观、静态或动态的事物都可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完成观察的过程。有了观察的事物,教师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就能带着问题边观察边思考,不因为被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而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可以抓住主要特征和重点,可以将生动的直观和抽象的思维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可以通过电脑的抓拍和整理等一系列过程将主要结论制成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观察这个课件,更容易回忆归纳。

如教学《尿的成形和排出》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尿液的形成过程用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不仅可以省去大量的板书还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尿液形成过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的进度比常规教学的进度要快很多。往往要用很长时间讲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就可以直观轻松快速的讲解。在节约课时的同时还能把问题讲透讲精,可谓是一举两得。

5、拓宽视野,增加知识

在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生物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要时时注意向学生灌输国际上最新的生物发展动态,让学生坐在课堂了解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用录像、图片等向学生展示这些最新的知识。如在学习无性生殖时,对学生讲解克隆技术,同时指出克隆也是一种无性生殖,从而让他们了解克隆的一般步骤并掌握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再如在讲解传染病时,通过录像和图表让学生了解现在世界、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数量,以及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通过这些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认识了世界,拓宽了视野。

尽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具有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应

用“班班通”时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所选用的多媒体课件能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决不能为了形式上的多样化搞多种媒体的凑合,哗众取宠。

2、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但传统教学手段在长期的教学时间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决不能全盘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3、运用电教媒体时机要适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好时机要依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应是讲课最需要它出现的时候,不早不晚,恰到好处。一般来讲,需要启发诱导时,多媒体可放在讲解之前出现;需要拓宽知识面时,多媒体放在课程进行中使用;需要归纳总结和加深印象时,多媒体可放在小结中使用。对于那些学生已经明白了的问题,即使事先已准备好了的多媒体,也不必拿出来赘述。要做到时机适当,教师备课时应仔细分析教材,在突破重点、难点上狠下功夫,精心设问,巧妙回答,充分利用多媒体形成讲课高潮。

4、不能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实验完全取代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虽然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一些实验,但绝不能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实验完全取代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科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分析和理解一些生命现象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将变成为了展示课件而制作课件,产生新的“满堂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科学、艺术地把握好课堂教学平衡,处理好教师、学生与课件三者的关系,要有师生互动,防止“放映式”教学。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会越来越多的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学生---教师---“班班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就会让课堂教学进行的更精彩,就会使课堂教学达到愉快、大容量,从而达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汪忠等:《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叶佩珉等:《生物学实验论》

篇7: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情境设计有效性

孟凡红 萝北高级中学生物组

摘 要: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师一直讨论的主题。本文主要从教学模式精心运用,生物导学案合理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课堂,勤于下笔,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课堂有效性来论述,实现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一线教师对生物课程有了新的认识点。高中生物教学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科学运用各种方法和规律,帮助理解知识要点,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做好这些就要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指学生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发展。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师一直讨论的主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教学模式精心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率的课堂,应有一个适合本学科本节课的教学模式,结合生物课程理念,我们生物科主要采用以“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激趣定向-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归纳提升四个环节完成新授课,例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时,我在激趣定向环节先激趣出示了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张血常规化验单上各数据分别代表什么,各有什么功能,怎样判断这些数据是否正常吗?此类导入,都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事实入手,通过设置疑问,创造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给学生留有思维上的“空白”,从而激起学生通过学习来填补“空白”的欲望,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实现了“高产高出”的教学效应。定向给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与方法规律,让学生有目标可循。自主探究给出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阅读课文,问题的解决其实学生也就掌握本节的知识。互动交流师生共同解决本节的重要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提升环节,让学生总结本节知识与方法,做到心中用数。此教学模式环环相扣,优化每一个环节,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二、生物导学案合理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时间,但这样巨大的课堂容量无法完成,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导学案使用它很好的解决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这样,课堂上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细胞呼吸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介绍通过导学案将两种类型呼吸主要场所,过程,概念,总反应式设置成问题课前给学生,让学生课下自主探究完成。课上进行纠错共同研究解决重点与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生物教师最好的帮手,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1、注重直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有大量的图片、同时在图片后设置有探究性问题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图片和探究性问题可将学生引入一种学习情景,使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集中于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上,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以教材上的图片为知识源点来进行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幻灯片、挂图、实物、模型以及视频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容易掌握和巩固。例如:在讲“减数分裂”内容时,难点是让学生明白精子形成过程,以往的做法是“看图说说”,但在静止的画而上学生很难理解。学生看不到动态变化,学生兴趣低下利用信息技术与学课结合,通过多媒体清楚播放精子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精子怎样形成。这样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好了必要的保证。

2、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在“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节中,我通过有显微镜观察准备的各种生物材料的细胞,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物学科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大的特点就是“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有趣的试验、实物、生动的生物现象、各种图片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会学,提高学生的能 3、用文学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

如“激素调节”时,采用“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无根芽”的谚语概括甲状腺激素的重要,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入食物链的讲解,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出生物的遗传,以“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导出生物的变异。由此导入课题。还可以歌曲创设情境,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给出孔雀开屏然后给出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引入课题。让学生熟悉,又产生兴趣。除此之外,用故事,公益广告,漫画,游戏,竞赛等,都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有滋有味,极富诗情画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四、反思课堂,勤于下笔,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课堂有效性

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上完一节课后,坐下来回想一下,记下教学闪光点和教学片段,记下疏漏之处,提出改进设想,只有一堂课一堂课的总结、反思,你的教学能力才会一点一滴地进步,课后思考与教学后记是有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能持续有效教学的保证,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有效手段。如果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益的因素,教学反思和评价则是通过对上一阶段的教学进行总结,为提高下一阶段教学效果打基础。所以说教师的反思和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能够给有效教学注入“活性酶”。这就是教学思考和评价行为应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包括教学活动之前、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之后的原因。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教师就是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国教育部

2、《生物1》、《生物2》,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平.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杂志, 2009142,6(3):

新课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孟凡红

篇8:浅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一、联系实际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充实教材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 其中的很多知识, 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 及时给学生补充新鲜的教学内容, 选择一些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又容易理解的自然或社会知识充实到课堂中, 使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选取素材时, 教师要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 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时, 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蚯蚓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大雨过后, 蚯蚓常常暴露在地面上, 这时我们该怎么对待它们?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许多学生会说到蚯蚓对人类的益处, 教师可适当补充让学生了解保护蚯蚓与环境的重要性。

又如, 讲授“人的性别遗传”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男女染色体———XY与XX的组合差异, 让学生弄清楚性别决定的因素, 让学生逐渐联想到身边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生物学是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门科学, 我们周围每时每刻都充满了生物, 生物是活生生的个体, 这使我们更有亲近感, 可以说生物是所有学科中最有趣味的, 教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 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 转变到“因为喜欢生物这个学科而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上好第一堂课, 让学生知道生物是多么奇妙, 对人类是多么有用,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未解的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生物产生浓厚兴趣。

2. 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等特点, 尽量将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保证。

3. 生物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实践, 又最终服务于实践的。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实习、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乐趣, 这种乐趣可以陪伴学生一生, 并且终生受用。

4. 利用模型呈现生物内部结构。模型是最直观的教具, 不受任何条件的影响可以直接使用, 而且学生对讲授的内容一目了然, 容易接受, 先睹为快。使用模型教具, 容易调动学生对认知生物内部结构的欲望, 学生会急于想了解生物内部结构, 在展现时会观察得很仔细,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5. 注意一些课堂细节问题的处理。如课堂上学生提的问题要加以利用, 比如学生问:“环境温度的变化对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呼吸强度的影响是不是一样的呢?”这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温度变化时, 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体温变化和体温调节, 从而得出答案。课堂细节处理得好, 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作为生物教师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生物的应用价值, 并认识到生物与实际生活有关, 与我有关, 生物是有用的, 进而产生“我要学生物”的浓厚兴趣。

三、多渠道搜集资料,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即做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教师要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 地球变化的研究涉及地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漠化、海洋污染等问题。这是生物新课程内容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讲授这一章节中, 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外搜集作业:介绍我国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介绍我国一种生态系统类型。

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得了以下信息,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坡鹿、麋鹿、大鲵等;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有:银杉、银杏、金钱松、珙桐。其中, 大熊猫又被称为“国际友好的使者”。除此之外, 我国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 如此众多的生态系统类型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栖息地, 从而就决定了我国物种的多性样和物种基因的多样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了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发展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是教学所凭借的形式, 它要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在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上通常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 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学生进行的是被动式的学习, 教学方法通常比较单一, 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新课改理念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 生物教师更要重视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尽量使课堂变成师生互动式,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利用实验, 提高学生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发现各种规律离不开动手、动脑的实验。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下, 在生物课堂的实验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 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 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参观科技馆、植物园、博物馆、生物实验室等, 给学生提供多观察、多思考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节时,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可以让学生设计人工鸟巢, 为无家可归的小鸟安放一个家, 定期给鸟投放食物, 保护鸟类栖居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感受爱护鸟类的社会意义。

六、提高学生创新性, 将课内与课外活动联系起来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生物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 开展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 自发地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 并能够给出相关的依据, 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作为生物教师, 应该重视课外活动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将课内与课外活动联系起来, 对于引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都是很有意义的。例如, 在讲授生物体的结构一章时, 可以通过幻灯片的放映, 教师的指导讲解, 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让学生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 教师也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实际观察一下植物的结构等等, 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

篇9: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情境设计有效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教育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背景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这种教学方法有自己的依据,即认识论和心理学等理论依据。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照本宣科和灌输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创造力,从而实现更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应用的探究非常必要。

一、简析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死板,缺乏创新。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教师往往观念保守,总是按照社会价值观来设计教学情境,使情感与道德、责任等相挂钩,难以使学生充分表露出自身的真情实感。其次,教师在设计情境过程中经常参照之前模式和方案,和之前情境教学情境十分雷同,缺乏新意,限制了学生自由创新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加入个人主观因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大多代表了教师的想法,学生被动接受,并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导致语文教学缺乏广度和深度,影响了整体教学水平。第二,禁锢了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大量引进到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教师对对媒体等图片、动画播放十分依赖,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再加上语文课文通常文字十分优美而富有内涵,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可以对文章进行充分想象和扩展故事情节,构建美好的画面和空间,留有余地引人深思和遐想。然而,多媒体动画打破了这种美感,使学生观看完后形成思维定式,难以继续开展无限想象。第三,教师主导作用不足,时间浪费严重。小学学生所面临的信息资源巨大,然而,由于缺乏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资的得能力,一味追求特色和新颖,对内容的本质没有足够耐心去分析和理解,导致学生接受的信息难以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再加上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对其进行指导和纠正,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还浪费资源,降低了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对学生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措施

1.语言情境要愉快

小学语文课堂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的愉快,语言愉快的主要内涵就是对课文的学习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例如:课外引导六年级学生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你会被文中美妙的意境所打动,你会被优美的词句所感染,你会陶醉于“柔和的月光”之中,你会被那“弥望的田田的叶子”所吸引。然而你是否考虑了它的语言愉快?是否达到了通过这篇文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其实文章的内容很好理解,只要指导学生多读,然后仿写、练笔、讲述、再读,就能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2.教学情境要愉快

美好的情景可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乐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有时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长久保持发展下去,教学内容起着决定性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如学习《春》时,文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长卷风景画: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文中有画、文中有诗,可谓诗画合璧。

3.互动情境要愉快

教学中我们一般只注意到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活动,往往忽略了生生间的互动。事实上学生间的关系往往比其他因素对教学的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小学语文课堂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也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既要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要善于了解别人、帮助别人。小学语文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让合作与交往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推动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者和促进者,甚至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都得到了较好发展。

4.师生关系要愉快

新课程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师生平等、民主愉快、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关系。愉快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师生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学习。教师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探讨,促使彼此间愉快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读题赏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好地促进情境教育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好的范文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久经锤炼的佳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技巧,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因此,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文章的生动内容,要求熟读,注重背诵,仔细体味作者的匠心功力,使学生在吸收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写作兴趣,启发他们把吸收、消化的养料(语言、写法、知识等)通过习作练习表现出来。当然,这种“表现”绝不是机械的套仿,而是能动的借鉴、灵活的运用。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幼稚、好奇心强。他们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更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发,故辞不发,自然很难写出好的文章。

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情境教学方法形象。生动,教学效果更好。文章主要从“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分析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优势,从“以课本、生活经验为主线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分析具体的应用方法,并从“课前情境导入和课堂内容情境应用”等方面探究应用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应用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梁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黑河学刊,2015,01:104-106.

上一篇:浅谈简易程序的适用下一篇:县科技周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