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023-02-10

第一篇: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控制课堂教学过程、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出现太多无效提问;提问方式不讲究;追求标准答案;候答时间过短;反馈评价不及时等。教师要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提问,应该做到:明确提问目的;精心设计提问的语言,内容,时机,方式;及时给出反馈评价,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方法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2

一、课堂提问的含3

二、课堂提问的作用.................................................. 3

三、如今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5

四、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8

五、结语............................................................ 8

六、参考文献........................................................ 8

绪论

课堂提问是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以促进其积极思维的教学形式,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教师来说, 提问可以引导教学, 突出学习重点; 检查教学, 检查学生的能力,揭示学生的学习过程; 补救教学, 帮助教师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 管理教学, 管理学生学习及教室秩序, 形成合适的学习环境; 评价教学, 了解教学效果, 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对学生来说, 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起学习动机,使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 评价、纠正和加强当前的学习观点; 使学生关注教学进程的变化, 促进理解知识技能, 促进记忆; 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互动之中。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合适的提问方法和抓住恰当的提问时机,而且提出的问题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出现问题质量不优、精度不准、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等出人意料情况,不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及效果,还极易让学生产生抵制情绪,降低其学习热情,进而让师生间的互动大打折扣。总的来说,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现象时常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好的提问技巧不仅能够避免提问欠妥的尴尬,还可以为随后的课堂教学铺好基石。国内学者对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关注较多, 如李密、刘显国、金传宝、姚安娣、张东红、张丽等人, 总结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 发现提问的技术与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4大方面: 在设计问题上,在重要处设置关键问题, 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善于提探究性问题;在发问上, 要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时发问, 发问要面向全体, 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发问方式灵活多样;在候答方面,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准备时间,注意倾听, 对学生表示尊重;在反馈方面, 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教师反馈。【1】教师处理好课堂提问,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路,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课堂提问的含义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形式。

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它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就教师而言,应是从教学目标出发,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学生而言,应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从认识规律看,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学有所疑,从有疑到解疑,认识就能前进,创新精神就能逐步培养。【2】

二、课堂提问的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3】学生的思维如一泓平静的湖水,课堂提问就好像往湖水中投入一粒石子,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提问能够保持整个课堂处于“动”的状态,其作用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有针对有计划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如以提问的形式导入一堂新课,能给学生一种新奇感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带着学习目的和兴趣投入一堂课的学习。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好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的提问,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能打破学生脑海里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甚至波澜迭起。如在《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把这称为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心中马上充满了疑问,而且非常好奇,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十分强烈,于是马上投入课文去寻找答案。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的疑问和趣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向学生发出的强烈的指令性信息,它迫使学生必须对这一信息进行积极思维,以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不仅可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而且也可大大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积极思维,是研究问题的内部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启发剂。课堂教学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没有提问,学生限于知识不足而不能提出问题,就会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学习中遇见“疑难”也不认为是“问题”。

(三)、控制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可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课堂之初时,当学生仍处于课前各种情绪波动时,可向学生提出一两个难度适中的复习检测性问题,或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发性问题,来促使学生注意的转移,从而快速地回到课堂。如果课堂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有违纪行为,教师可灵活地结合教学内容向其提出问题,用以促使其集中注意力。老师提出问题后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解决问题之后,老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学生的有意注意就很容易保持了。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双向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好的提问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没有学生积极的认知活动,即使教师的“独角戏”再好,教学效果也提不上去。

(四)、获得信息反馈

提问使得教学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换的双边双向活动,而不是过去那种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活动。对教师来说,通过课堂提问可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了解到哪些方面对学生来说存在困难,需要仔细讲解,哪些方面学生已经理解,只需一笔带过,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该补充则补充,从而针对每个学生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切实地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提问可以使学生了解本课的重点难点,通过对课堂提问的回答可参与教学,强化学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记忆,并明白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可以通过回答问题,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提问能使师生双方相互了解,共同努力,搞好教学活动。

(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思考问题,能够控制学生的思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没有教师的课堂提问,就没有学生的积极思考、答疑;没有教师的启发、诱导,就没有学生的积极探究。“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提问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有利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

(六)、巩固已学知识

课堂提问特别是新课之前的提问一般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回答的过程就是大脑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现,提取,加工,重新联想和组合的过程。它们承上启下,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时,先叫学生说一说以前学过的有关李白的知识,诸如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等等。复习旧知识能够很好的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设桥梁,新知识的学习就能很好的同化于旧知识的体系当中。这样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强化新知识,并把新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地掌握知识。

三、如今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以问促教,以问促学,让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送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所以说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下:

(一)、提出问题不科学

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过难,超过学生水平范围,那么这个问题基本上就是无意义的。如在《蝙蝠与雷达》一文中,教师在第一课时就提出蝙蝠与雷达探路时的原理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个问题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有可能站起来一大片学生都回答不出,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如果太过容易也是不合适的。如某教师在教学《祝福》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不幸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是什么季节?

2、失去丈夫是否不幸?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起不到启发的作用。鲁迅先生“将祥林嫂的不幸设置在一个什么季节”一看便知,至于对一个正常人提出“失去丈夫是否不幸”这样的问题并要求作答,简直有点笑话的味道!显而易见,类似的提问答问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太过容易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学生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过简单幼稚,从而不愿意回答。

(二)、出现太多无效提问

有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特别喜欢问“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会养成学生遇到问题浅尝辄止的习惯。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三)、提问目的不明确

有的老师在提出问题时,不明确自己提问的目的,出现信口开河式的提问。如教师在教《詹天佑》后,在反馈交流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了这样一段问答:本文是围绕哪一个人物来写?詹天佑。写了几件事?四件。第一件是什么?„„第二件是什么?„„第三件是什么?„„这样的一问一答表面上非常热闹,实际这些细碎的小问题完全可以浓缩为一个问题:本文围绕主人公写了哪几件事?学生在一个问题的统领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追求标准答案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是老师自身的思维定势,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执着于“标准答案”。在提问时也是如此,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习惯于用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回答,总是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的答案向标准答案靠拢。如有个老师在一堂音乐课上,指着一幅穿着彝族服饰戴着银项圈的娃娃的图片问:“这个娃娃脖子上戴着的是什么呀?”有学生回答说是银项圈,老师一愣,连忙纠正道:“是银项链。”课后有人问这个老师,“这幅图上明明戴的是银项圈,你为什么要说是银项链呢?”老师回答道,答案上说的是银项链啊。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一直盯着标准答案,何况学生呢?

(五)、学生思考时间过短

教师在课前都备好了教案,要完成一定的教学进度。有的教师为了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希望学生能够马上作答,当学生们凝神思考,没有小手如林的时候,教师就急不可耐地“点拨引导”了,或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

(六)、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有很多老师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上,老师怕课堂提问出了差错,于是提问流于形式,提问对象集中,总是叫一些“得意门生”来回答问题,一堂课上总是那么几个人的声音,只让优生回答问题,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略后进生,很容易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

(七)、评价不及时

有的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就不给任何回应了,弄得学生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也不给出任何评价,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是错。这样的提问就不完整,也没有了提问的意义。

四、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设计得好,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所提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

教师在问题设计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根据教材和学生水平设计问题。使问题提出既能满足大多数同学的要求,让他们吃的饱,又能让优秀学生吃得到,而那些比较困难的学生跳一跳也能吃得着。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全体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方式,不应成为少数几个尖子的“专利”。 心中有学困生,优先提问学困生,让学困生也能跟随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努力做到让学困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等生代劳,让学困生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步的关键是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二)、准确把握时机

教师课堂上提问的时间没有规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课文的关键疑难处,二是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处,三是在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有困难时,四是学生疑惑不解想要发出质疑时,五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知想要表达交流时,六是学生思想不集中精力分散时。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三)、给学生合理的准备思考时间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

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l)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2)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学业失败者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3)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并且学生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会有明显增强。【4】

(四)、及时给出反馈评价

问题提得好固然十分重要,但这仅是成功的一半,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半,那就是怎样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馈。对学生不论是给予激励还是加以引导,都十分的重要。教师对于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

(五)、灵活采用各种提问方式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例如,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不点名提问,开火车问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先提一个问题,然后随之提供一些材料以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启示,锻炼其自主思考能力,也使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六)、提问语言简练精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究准确性,还要讲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提问语言,不能含糊不清、晦涩冗长、漏洞百出。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准确造成的。

(七)、明确提问目的

有的老师为了课堂教学不出差错,会把问题细化成很多简单的小问题,有很多直接就是问成“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没有思考意义的问题。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会养成学生遇到问题浅尝辄止的习惯,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也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能耗低收效”。因此,提高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例如你是想通过课堂提问复习旧课为新内容的讲授奠定基础呢,还是用以启发学生思维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呢?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教师就能避免在课堂上随意而问,无的放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前教师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如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就会有好几种答案,“水”,“春天”等。如果限定必须从物理学角度回答,那么答案就比较明确,“雪是固态的水,化了以后变成液态的水。”无论提哪一类的问题,都应当立意鲜明,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5】

(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明确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其次,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营造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提问并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注意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在课堂教学领域内,问题生成在某种程度上的价值是大于问题解决的,因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学习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如低年级学生大多不会提问或不能很好的提出与数学学习相关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重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一册“1-5的认识”时,在主题图出示后,可启发学生仔细观察,提示学生“看着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有的直接表示图意:“图上鸭子。”“图上有1个老奶奶。”有的则是提出与所教内容不相称的问题:“为什么老奶奶不在家里休息”,“老奶奶的孙女哪里去了?”等等。面对学生提问的误区,一方面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中有几条狗,用数字几表示?”通过引导,学生茅塞顿开,纷纷提出“图中有几只小鸡,用数字几表示?”“图中有几朵向日葵,用数字几表示?”就这样,在学习中学生的头脑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并敢于大胆的提问,对提问充满兴趣。

五、结语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方法。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习,无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因此,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源头,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考,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老师要会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慢慢引导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提高他们的提问意识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 基础教育研究,2006,09:17-20. [2] 余标局. 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再思考[A].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3:1. [3] 曾佐萍. 巧妙提问 优化课堂——语文课堂提问设计新探[A].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13:2. [4] 张丽. 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J]. 上海教育科研,2003,12:25-28. [5] 王雪梅.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第二篇: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教师了解课堂、把握课堂的主要途径。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学上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这既要求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也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提问策略。下面我就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提问的用语是否准确、提问的目的是否明确、问题的难易是否恰当等方面决定了提问问题的有效性。

1.提问问题的用词必须准确

课堂上,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普遍存在提问随意、问题没有精心准备、用词不准确、思想表达不清、语言过简或过繁或者有歧义,让学生不知如何思考和作答。这样的提问既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效率。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表述清晰、准确,使学生对问题形成一个正确的感知,这也是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前提和基础。

2.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目前,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都是识记、理解的低水平层次的问题,而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拓展思维应用、综合思考的问题却很少。教师普遍认为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跟着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思路走,或者仅仅把课堂提问作为一种考查学生的手段。这样的提问使整堂课只能听到教师的观点,而不是学生的观点,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知识也是被动的接受。一堂课下来,教师表面上完成了自己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却偏离了课堂提问的目的。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就要正确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功能与课堂提问的目的之间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样,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他们是否真正经过思考的前提之上的,教师要正确协调好教学目标、考查学生与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其实现的前提及核心。学生是否经过积极思考应成为有效课堂提问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

3.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设计问题阶段,教师对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储备,还要根据教学经验明确学生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认识上或思维上的混沌或障碍,然后有目的地设计课堂问题,这样才会使提出的问题具有有效性。在准备问题时,教师应考虑问题的难易度和提问的方式。

简单又无需思考的问题表面上能使学生踊跃参加,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却不能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实质上的探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一种随便应付的坏习惯。还有,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只有“高难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经常问一些怪题、偏题。这些深奥、难以琢磨的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反而挫败了学生的自信心,打消了学习的兴趣,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不会太难,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又不会太容易,使学生觉得轻而易举,没有思考的价值。为了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有梯度。问题也有多种类型,形式和内容要统一,也要和问题的目的相协调,既可以让学生个别回答,也可以小组派代表回答,或者抢答,充分关注每个学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

二、掌握有效的提问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分为教师发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反馈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教师都应该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技巧,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1.教师发问的技巧

在发问时,教师要让学生听清楚问题,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重音、表情并通过这些给学生以引导和提示,还要注意学生听到问题时的反应,观察学生是否明白教师所提的问题,需不需要再重复一遍问题。教师一次应只提一个问题,这样学生回答才会有明确的方向,不至于被迷惑,如果教师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之前连续问多个问题,会使学生搞不清楚究竟要回答哪个问题,回答什么。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

等待学生回答是一门艺术。若教师等待时间太短,学生没有充分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的公布答案,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若学生一直回答不上来,教师一直等待,就会使课堂氛围变的很沉闷。研究者发现,教师将发问后的候答时间增至3秒到6秒,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将学生回答后候答时间增至3秒以上,师生间的问答性质就会由“提问式”变为“对话式”,这种微小的改变,有利于改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习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应积极点拨,给学生铺垫一些问题的阶梯使学生一步一步思考、回答。

3.提问学生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有几个学生能迅速回应并大声回答,结果使教师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感受。长期以往,会使少数几个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优越感,对其他学生不屑一顾,也会使大多数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兴趣,使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复杂化、紧张化,因而教师应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的问题,教师应抑制部分学生自由发言,给那些思维处于困顿中的学生锻炼和参与课堂的机会,鼓励学生大声回答问题,为课堂创造轻松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疑虑,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总之,课堂提问必须是在教师认真研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预设的课堂提问,通过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课堂提问的最终追求及实质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第三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推进课程改革,课堂是关键和核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开展这一活动的主题论坛,其指导思想我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我觉得主要应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教师是学教学、搞教学的,教学就是如何把知识同化在学生身上,以我昭昭使其昭昭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并不在同一认识水平上,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会照顾到。而有的教师反复讲,这不能理解为诲人不倦,百讲不厌,而只能说明教师的水平问题。教要出效率,出效益,学也是如此。指导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的也牢固。平常我们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如何备学生?那就是要清楚学生的基础、思维和接受能力。所以开展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必须首先肯定这两个方面,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其科学的量化指标,但总起来说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1、明快。一是教师的情绪,要平和,不能过分激昂或低落,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状态是最有利的。二是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形成互动。三是课堂的节奏感和逻辑性是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

2、融洽。指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个氛围要由教师来创设,从情绪到求知欲的引发,以及整个课堂的感应互动都能体现这种关系。

3、投入少,产出多。这就是效益。我们的课堂,有一点是既定的,就是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不必自设框子,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师方面:

1、

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再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2、

活跃的课堂状态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有效的课,成功的课。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3、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4、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演板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二、学生方面: 1.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时将书捧在胸前,声音要宏亮;书写时执笔要正确,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写在规定的位置,不写错字、别字,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课后巩固习惯: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

三、关注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安静,学生听讲聚精会神,每堂课有着固定的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小结。而现在我们把课堂分为课前、课内、课后三步;课内探究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基本环节来完成。课堂上改以往的教师“一言堂”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起到组织、示范、引导作用,且上课模式不固定,而是根据新知探索课、习题训练课、检测点评课、知识梳理课、实验探究课五个不同课型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激发灵感思维,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通过研讨和实践,我个人认为,要关注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1.“三讲三不讲”。“三讲三不讲”是对“满堂灌”的终结,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使课堂教学变“一人讲”为“大家谈”,变“一人做”为“大家探”。三类必须讲的问题:一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班内交流后,全班同学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生成的新问题;三是老师明白这是学习中的重点问题但学生始终没有提出来的问题。“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倡在相互合作中通过彼此进行交谈、倾听,在分享想法的过程中,其他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主探索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并发现到了自己的价值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2.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接受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塞式的学习,这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途径。

3.三布置三不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三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4.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过程中,有效教学虽然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的“低效”、“无效”的现象和环节。只有发现无效,删除无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通过对“新课程前提下,如何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这一论坛主题的研究,我明确了“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理念,学到了方法,也切身体会到了研究的必要性,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不断体会、不断反思、不断感悟,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自主、互助、优质、高效“的旋律。

第四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谓教无定法。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关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这种引入内容生动,富有趣味性,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动力亦在不断地增强。

二、关注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追求活动效果,活动形式不能一成不变,适当花样翻新,有助于引起学生活动的兴趣。为了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开展数学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对学生参与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活动后还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评价,把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关注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在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还是有难度的,是正确还是不全面的,都能听到教师的表扬语言。我们的评价确实要以鼓励为主,但更要注意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相关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与不满足常规的解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的火花。

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形式应灵活多样。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教师要通过研究策略,讲究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轻松和高效地学习。

第五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其效率的高低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喜欢一个老师就会认真听他的课,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发展成为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现在很多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目标,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不高。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

二、 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精心准备教学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了有力保障。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是六步实效教学流程的首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

(一)集中备课(1)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式发言。说教材、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习题精选、教

学理论等。(2)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3)交流:有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4)整合:有备课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

(二)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备课组的教师听课观察,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

(三)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不足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四)形成新教案

三、 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通过引导点拨学习,充分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与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建立合作组织,促成学生交流解惑。具体做好几个方面的事项。首先,降低知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新知识通过降低难度,是新知识变成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或者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和区别,顺利的完成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感到知识易学,会学,从而乐学。其次,确定分层教学目标。保证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再次,设计多层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不同要求,步步高,使之呈阶梯形,让学生顺“梯”而练,达到各自的高度。

四、 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学生“跳一跳,

摘果子”。科学设疑,科学命题,运用多种命题方式,挖掘命题资源,从而确定基础性、层次性和拓展性相综合得合作考试题。首先,摸清班情,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心中有数。其次,要心中有课标,腹中有教材。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众多知识其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形成知识链,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使学生学有所获,体验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如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下一篇:如何制定雅思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