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05-14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选6篇)

篇1: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新老师,你是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

1、从自己是一名新老师的角度论述。

2、要有具体的计划。

3、不能从网络上直接摘抄。

新老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新老师,总是害怕有什么知识点会漏讲,总是辛辛苦苦地备课、满满课堂地讲授,一到了考试才发现学生的接受情况并不好,课堂效率并不高,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好。

今天我就以高中生物为例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老师的特点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原因

新老师往往对工作充满新鲜感,富有激情,有志于干一番大事业,甚至想一举成名。但是现实的工作环境往往会给新老师泼一盘冷水。

以2011年毕业的高中生物老师为例。他们读高中时的教材跟现在不一样了,加之四年的时间流逝,他们对高中生物知识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对《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及《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不够了解,更谈不上深刻体会,所以他们在教学中很难抓住重难点及考点。虽然“教参”上有讲解,但他们只是知道,不能领会。所以这也导致了新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他们在大学里接触到各种最新的教学设备,学习到最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到了中学以后,发现学校的硬件设施与理想中存在很大差异,他们难免心存失落。如今的新老师,往往都是曾经学习中的佼佼者,是老师心中的“乖学生”。可是现在身为人师了,由于他们缺乏经验,学校往往会安排一些普通班给他们教,面对调皮的学生,他们一时有点适应不了。虽然他们跟学生的年龄差异很小,但是在如今这个信息

社会,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而广,想法多,跟曾经同龄的他们已经存在很大差异了,所以说新老师对学生往往不够了解。这也导致了新老师的课堂有效性不高。

(二)具体措施

1.备课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备课又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

(1)备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另外,还要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2)备教材

备教材就要深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备教材还要仔细研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及《高考生物考试大纲》,从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提炼出有效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首先教学目标要正确。我们在设计一

堂课前一定要熟悉教材,挖掘内在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逻辑关系,正确把握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其次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恰当。就是说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增强目标的针对性。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第三要加强目标整合,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成分,而是共同支撑起人的素养与智慧的一个整体。要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糸,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要真正提炼有实效的教学内容。

(3)备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自己的经过深思熟滤的东西后,它才能是有效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采取的学法有以下几种方式。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教师精讲导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讨论式: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辩论式: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预习新知,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小结。

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2.要善于调控教学流程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每一个切入点,由各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激活”因素。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说“提高学生需要的关键就是教师,看教师能否提供有质量有价值,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就是说,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此外,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要点,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因此问题的设置还应适时和灵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学习需要,因而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3)对乱班学生要控制好纪律。一节课设计得再好,一节课备得再认真,如果连课堂纪律都控制不了,还谈何学习效率呢?一位优秀的教师应是“慈母”和“严父”的结合体,学生犯错时绝不心软,学生积极学习时,绝不做个“冰山美人”!

总之,教学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作为新老师,不但要用力去工作,更要用心去努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篇2: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

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己经知道了什么。如《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前班和幼儿园己经学了,编者在编排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而是把学生发作一张白纸来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识识这一情况,而不能完全按照教材来备,来教,从认数到数的组成,再到加减法,按部就班的教下去,这样不仅耽误了时间。

2.了解学生能力基础。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依据当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事前作一个调查或估计,再来设计教学方案。既不能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也不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应尽量做到恰如其分。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中,教材要求学生能用规则的实物画平面图形,如用长方体的一个面画长方形,用正方体的一个面画正方形,用什么豆子圆,如果教师根据自己能用乒乓球画圆也要求学生用乒乓球画圆的话,那这是高估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这样的操作肯定以失败而告终。

3.了解学生的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与爱好,备课时教师要对自己授课对象的兴趣与爱好了如指掌。如在教学《分类》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将每一个学习小组中四位学生的学具收集到一起,让他们分别根据同一标准确性和不同标准分类摆事实放。并且,高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低年级学生并不相同,教师在备课前午万不能忽略高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只能引导与利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而不能迎合学生的兴趣与胺好。学生的兴趣爱好中,有些是积极的、不正当的。前者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可以利用,后者对学习有负面影响,需要引导。

4、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篇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氛围,培养自信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学生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都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绩不好的学生大都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被同学笑话,更怕老师投来不屑的眼光。而我在教学中却多提供机会让这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人格得到尊重。这样,同学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自主思维的空间,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里绝对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践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行领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不断得到增强,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学科情感,从而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

三、大胆创设,更新案例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教材的使用需要作为学生活动创造者的教师去实践、去丰富、去完善,灵活处理教材、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自主地驾驭教材,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上,灵活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材料。

四、捕捉“资源”,引导创新

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思维水平,那么每个人就都有自己不同的“学科现实”。学生都有“再创造”的能力,而有意义的指导则意味着教的“强迫性”和学的“自由性”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微妙的再平衡,对于学生各种独特的想法,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这里所说的“独特的想法”多是指老师所不曾想到的,它也许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都是课堂生成的“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创新。这才是教学的魅力所在。这里教师不仅要给予充分鼓励与赞赏,还应组织学生对这样的“资源”加以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创新,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成功和喜悦,获得再创造的信心。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以上提到的是正确的“资源”,而在实际教学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时机,让学生的错误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这样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有把握错误的“资源”,帮助学生就错寻因,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及时评估,适时反馈

及时评估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适时的反馈纠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估主要包含“学生自我评估”和“教师讲解评估”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估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

篇4: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颖灵活的课题导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热情从事学习和思考”。好的课堂导入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之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同课异构、各显神通,让课堂异彩纷呈。

1.学词语导入

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请同学们查词典解释“循环”的意思。(生查词典释义)

师:你能举出一些熟悉的自然现象吗?

生1:春夏秋冬、春夏秋冬……

生2:白天晚上、白天晚上……

师:在除法计算中,是否也存在这一现象呢?(出示例题,探究商的规律)

上述导入具有以下特点:(1)学生觉得新奇,试图探个水落石出;(2)用熟知的循环现象探究数学领域的未知规律;(3)通过“循环”一词的解释及举例,有助于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特征,理解“循环小数”这一数学名称。

2.以诵读古诗导入

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请同学们背诵古诗《题西林壁》。(生集体背诵)

师:你知道前两行写的是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

师:看庐山是这样,观察其他事物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出示教具、学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词句表达的意境吧!(生热情高涨,效果不错)

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学生平常的作业中,我们发现,若题目稍加变化,有的学生就做不出来。这主要是主体意识不够强烈的缘故。因此,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先组织小组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球、园柱组合)进行观察,交流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结果也会不同”,再轮换观察位置。通过“想”——猜测观察结果;“验”——用实际观察结果验证猜想;“说”——交流体会观察结果和观察位置的对应关系。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比较、判断、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动手操作中领悟数学的奥秘,理解其中的规律,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我们必须转换角色,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积聚教育智慧,寓教于趣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常常碰到的突发事件,教师应具备把突发事件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的教育智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学理论,如果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有一次,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我反复解释: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然后出示作业:“判断对错:2和8两个数,8是倍数,2是因数。”学生有的答对,有的答错。我追问理由时,答对者自然无话可说,答错者又说不出原因。教室里气氛非常沉闷。这时有位家长到教室找孩子,我想机会来了,于是向全班学生介绍说:他是爸爸。学生都笑了。我问:“你们笑什么?”有学生问:“他是老师的爸爸吗?”我赶紧说:“不是。老师说错了,没有讲清楚他是谁的爸爸。”并补充说:“他是XX同学的爸爸。”学生似乎有所领悟。我接着说:“8是倍数。对吗?为什么?”此时,学生都明白了错误的理由。

通过这次事件,我认识到教学时,应从具体的情境入手,即兴发挥,顺水推舟,寓教于趣。这样,学生会毫不费力地加深对概念、命题的理解,从现象到本质、从文字描述到实际运用,巧妙地掌握数学概念。

四、开放性的分层练习

传统的作业机械重复,应试训练的色彩浓厚,缺少创造性活动和思维的训练,失去了作业的创造性与探究作用。开放性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的心理态势。如下面的习题:平行四边形的底为85㎝,( ),它的面积是多少?(给题目补充条件,再解答。补充条件后,解题越难得分越高。)从学生交上的作业来看,可以十分清楚地分成三类层次:(1)简易的一步计算:直接填写“高几㎝”;(2)中等的两步计算:填写“比高多(少)n㎝”;(3)较难的三步计算:填写“比高的几倍多(少)n㎝”。很明显,这是学生知识水平的分类。这类练习具有以下的特点:(1)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2)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激励优生创新;(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广泛的知识累积

教学来源于生活。分析学生作业错误的原因,大多是因生活常识缺失所致。如“一栋房子高25(㎝)”“爸爸的体重是3㎏”……因此,必须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数学常识,让学生自己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如“飞机、各种车辆的一般时速”“大象、骆驼等的一般体重”“家里的收入、支出、结余”“家里用电度数及电价”……鼓励学生积累其他学科中应用数学的实例,并适时进行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数学常识,还把诗词、对联中运用数学的经典例子记录了不来。这些活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真正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永恒的话题。让开心和快乐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激情智慧在课堂闪耀,以和谐、创新、高效贯穿课堂,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内——这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篇5: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篇6: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加强教学准备,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1)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名教师都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在备课时就要对学生作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越能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对待课堂训练,教师则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并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课堂引向深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落实《课标》,研究教材,把握教材,超越教材

有效教学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教学中要始终紧扣《新课程标准》,以《课标》中的要求为基准,对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达到的学业程度进行衡量。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不少教师拘泥于教材,认为把教材教好就是达到《课标》要求。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科书和教学的关系,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科书(包括教辅资料)进行选择组织和排序等方式的“再度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并适当引入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特别要精心设计“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保证课堂教学中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从人力、物力、时间、方法与过程上保证重点内容的教学与难点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的程度,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与把握的越好,就越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课堂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有这样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老师告诉我的,我会忘记;老师教给我的,我把它记住;我自己参与的,我会明白。”所以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不是权威,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而应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数学从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可以说教师的造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发展自己的弹跳力,自己跳过横杆,而不是教师把学生托过横杆。教师不应放弃自己的责任,但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只是学生在教师那块土地上采掘,“把舞台让给学生”,一个个学生的慷慨激昂,造成的是学生之间的聪明才智的相互感染,这不是教师一个人在那块脊薄的土地上采掘所能比拟的,教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

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安排。新课的导入、情景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景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做到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一个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人人参与,多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想结合,讨论、演示、操作、板书相统一,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成就感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课堂讨论、角色表演等教学活动要坚持形成为内容服务,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5.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要“师出必有名”,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既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批评也是如此。评价并不排斥适当的批评,它们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批评与赞赏应相辅相成。

上一篇:家庭祝福语下一篇:我是阳光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