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结构

2024-05-11

平行结构(精选八篇)

平行结构 篇1

一、声音上的平行结构

唐诗的美是否来自平行原则这一问题决定了平行原则有无必要成唐诗英译重要原则。翁显良在谈及诗歌的时候曾经写道:“一切语言都有音乐性, 凡属文学都讲究声律, 尤其是诗。”[1]刘宓庆也做出了相应的评价, 他认为:“诗歌中的韵是一个重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听觉审美满足……是构建音美的必要条件。”[2]

其实不止汉语如此, 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 音韵所产生的美感是诗歌中普遍存在的。可以说, 语言的“声音与意义”的话题一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声音或者说音乐性是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根本所在。因为如果把语言讯息传递看作制码过程, 声音则是编码过程的终点、解码过程的起点, 正是这一始一终构成了信息的往复循环。特别是雅可布逊结合霍普金斯的观点之后, 他对诗歌韵律产生的声音基础所作出的阐释:“语序单位只能应用到语言的诗性功能上。诗歌只有通过对等单位的有规律重复, 才能使人感到言语时间的流动。”[3]直白的指出韵律不只是抽象的手段, 还是诗歌的构建模式, 每一个诗行的结构都遵照这个模式。实际上在霍普金斯指出声音和意义的关系之后, 学者们就尝试将声音与意义联系了起来。无论是在语言学研究还是在诗学研究中, 关于声音的观点都不断出现在诗歌研究的作品中。

二、词语层面的平行现象

唐诗的诗句中在声音平行之外的平行结构通过词语以及诗句展现出来, 并且这种平行结构并非偶发, 唐诗通常都会展现出对仗, 正如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所提到的“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最讲究的两件事”。[4]5由于对仗的诗句中不仅处在对仗诗句相同位置的词语语义相呼应, 而且词语的语法特征也彼此照应。因此谈及词语的平行必然要触及到语法类别, 如对仗讲究相同词类的词语才能形成工整的对仗。常常对仗要求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 副词对副词, 虚词对虚词。因此本节将结合词语语义和词语语法类别两个层面来阐述唐诗诗句中的平行现象。

唐诗的词语对仗还常常与文化相结合, 这些词语往往透出中国传统文化习俗, 王力曾总结唐诗中对仗的名词可以划分成以下几种:[4]153

(1) 天文 (日月风云等) ; (2) 时令 (年节朝夕等) ;

(3) 地理 (山水江河等) ; (4) 宫室 (楼台门户等) ;

(5) 器物 (刀剑杯盘等) ; (6) 衣饰 (衣冠巾带等) ;

(7) 饮食 (茶酒餐饭等) ; (8) 文具 (笔墨纸砚等) ;

(9) 文学 (诗赋书画等) ; (10) 草木 (草木桃杏等) ;

(11) 鸟兽虫鱼 (麟凤龟龙等) ; (12) 形体 (身心手足等) ;

(13) 人事 (道德才情等) ; (14) 人伦 (父子兄弟等) 。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边塞诗, 描述了士兵出边塞远征的场面。自然诗歌中需要建构的情调是边塞荒凉, 但士兵却有豪情万丈之感。因此诗歌能够表现出这样的情怀就是通过运用词语对仗来实现。这之中“白云间”和“万仞山”的对仗用词精妙, 深有雄浑高远之意。通过“黄河”的雄壮、“孤城”的萧索苍凉、“白云”的居高临下之势、“万仞山”层层叠叠的纵深景象, 诗歌才得以传递出苍凉却又壮美的风光。词语之间的叠加让景象的宏伟气派与边境人烟稀少、苍茫荒凉形成了对比。

三、句法层面的平行

正如在词语平行对仗的论述中所提及的, 唐诗的句法对仗与词语对仗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而且不止如此, 句法变化经常也造成诗句中的停顿变化。通常在唐诗中较为常见的是七言诗与五言诗。唐诗中也常有诗歌中虽然缺乏词语对仗, 但是却在句法上构成呼应的。例如李白的《长干行》, 李白的这首诗描述了商人妇的爱情与离别, 除了缠绵悱恻的笔调之外, 平行结构也是其中的一个亮点。整首诗歌中几乎处处都有平行结构:诗歌中“十四为君妇, 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 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预堆。”每个诗节首句都是以年龄数字开头, 在句子建构上体现了句式上的平行对照, 这些年龄数字将“为君妇”、“始展眉”、“君远行”这些词语的空间感拉近, 形成了聚合关系。凸显了诗歌中从嫁为人妇的喜悦心情到夫君远行暗自担忧心情的转变。

而夫君远行之后, 诗人在描述妇人心情的时候, 再一次运用了数字上的对仗, “五月不可触, 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 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 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 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中又出现了数字, 而且同样也是表达年月的数词。此时, “五月”和“八月”将妇人在夫君离开之后所看到的景象超越了空间的距离, 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依靠对仗元素的连接, “生绿苔”和“蝴蝶黄”两者的对照感进一步加强。

由此可见, 《长干行》这首诗歌中, 存在广泛的平行结构, 而且这些平行现象对于诗歌中的语义生成和主体突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唐诗中, 类似《长干行》这样大量运用平行结构的诗歌比比皆是。虽然我们不能一一分析,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 平行结构在唐诗中的广泛存在并且它已经成为了唐诗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而且成为了唐诗的组织手段。

因此, 译诗过程中, 译者需要注意到诗歌的形式特点, 在译作中尽量保持唐诗中原有的平行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出原诗歌的语义, 并且也更有利于主题的突出和意境的凝聚。

四、结论

如果要谈中国古典文学, 就很难回避其中最显著的特征, 那就是汉语诗歌中必然存在的平行结构。很多的批评家在谈及汉语诗歌的中心建构原则中都提到这一点, 并且平行结构已然成为了阅读唐诗和解读唐诗的关键。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广泛的比较会发现, 这种平行结构并非汉语语言传统所独有的。平行原则正如前文所言不局限于中国文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谈诗歌的时候就曾指出声音上的平行现象是诗歌美的来源。虽然中国文学典籍中常常提到各种平行现象, 例如声音层面上的韵律、格律和平仄, 或词语及句法层面上的对仗等, 然而将这一原则归纳总结的却始于雅可布逊所代表的形式主义诗学以及洛特曼为主的结构主义诗学研究。自然, 英语诗歌中必然也有诸多平行现象, 所以才引发人们的兴趣。可见平行原则具有普遍性, 那么如果声称依照平行原则来译唐诗会引发英文读者的怪异感受, 或者英文读者对此并不敏感也并没有足够的根据。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类型的平行不止是古典文学所特有的。尽管平行在古典文学中更加常见, 但是在现代文学中也常常出现。在形式主义时期, 雅可布逊曾经将平行与诗学功能划上等号, 并且平行也更多地表现为重复。在中国文学历史上, 尤其在唐诗中, 重复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文学建构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翁显良.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5.

[2]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

[3]JAKOBSON R.Linguistics and Poetics[A].Selected WritingsⅢ:Poetry of Grammar and Grammar of Poetry.The Hague:Mouton, 1960.

语法题析---平行结构 篇2

解题要点 当上述并列连词连接两项或多项对等成分时,这些成分必须同词性、同形式。特别注意出现三项以上(含三项)的并列成分,多是考试焦点。

例题分析

(1) Quartz may be transparency, translucent, or opaque, and it may be colorless or colored (91.5)

[答案] 并列连词or连接三项,其中两项为形容词translucent与opaque,故(A)应用形容词transparent与之并列。

(2) At the age of 94. Composer, conductor. Arranger. And acting Eva Jessye led her choral group in the first production of the opera porgy and Bess, written in 1935. (92.1)

[答案] 并列连词and连接四项表示身份职业的名词,故(A)动名词应改为actress。

(3) Atrophy is a decrease in size of a cell, organ, tissues, or other part of the body such as (91.10)

[答案] 并列连词or连接四项名词结构,其中cell 和organ皆为单数形式,故亦应改为单数tissue。

(4) Direct mail advertising serves to acquaint customers with Products, alert them to new opportunities, and paving the way for other sales activities (93.1)

[答案] 并列连词and连接三项动宾结构,前两项均为动词原形,故(C)动名词亦应改为原形动词pave.

(5) A majority of the reports received from people claiming to have seen the legendary Loch Ness monster have proven to be mistakes, misconceptions, or they were being tricked. (93.10)

[答案] 并列连词or连接三项成分。前两项均为名词,故应改为名词tricks与前面的mistakes和misconceptions平行。

(6) The tongue is capable of many motions and configurations and plays vital rode in chewing, swallowed and speaking.

[答案] 并列连词and连接三个单词。其中两项均为动名词,故(D)亦应改为动名词swallowing。

2. 比较级句型要求对比双方结构对等,比较范围相当

例题分析

(1) Probably no man had more effect on the daily lives of most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 Henry Ford. A pioneer in automobile production.

(A) as was (B) than was (C) than did (D) as did (92.8)

[答案] C 比较句型 more…than 要求比较的双方结构相等。前项是实义动词的过去时形式had,故选(C)than did与之平行。

(2) The state of Maine generally has cooler temperatures than -------

(A) there are most other states

(B) most other states which have

(C) most other states have

(D) having most other states (93.10)

[答案] C 这是标准的more…than比较句型。只有(C)的句子结构与相对比的前一项完全一致。

(3) The annual worth of Utah’s manufacturing is greater than-------

(A) that of its mining and farming combined

(B) mining and farming combination

(C) that mining and farming combined

(D) of its combination mining and farming (91.8)

[答案] A 此句比较的是Utah的年产值(the annual worth) (A)中that即代替了the annual worth,故前后比较的范围,内容一致。

(4) The activit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searcher are frequently much broader than-------

(A) the domestic marketer has

(B) the domestic marketer does

(C) those of the domestic marketer

(D) that which has the domestic marketer (91.5)

[答案] C 此句比较的是国际市场研究者与国内市场研究者的活动(the activities) 为避免同词重复,用(C)those来代替前面的名词the activities ,因而对比双方比较的范围是平行相等的。

(5) Fructose is a monosaccharide sugar that is much sweeter -------

(A) than cane sugar does (B) does cane sugar

(C) cane sugar (D) than cane sugar (90.5)

[答案] D 此比较句型前半部分主系表结构,后半部不可出现助动词does(答案A及B),但可省略系词,如(D)。

3. 比较句型 the +比较级…the+比较级要求前后结构相等

例题分析

(1) The flatter a hair appears under a microscope ------- wavier it is.

(A) although (B) which (C) and (D) the (92.1)

[答案] D The flatter a hair appears 与(D)the wavier it is 是完全对等的结构。

比较级 主语 谓语动词 比较级 主语 系动词

(2) The less the surface of the ground yields to the weight of the body of a runner, ------- to the body.

(A) the stress it is greater

(B) greater is the stress

(C) greater stress is

(D) the greater the stress (90.1)

[答案] D The less the surface 与答案(D) the greater the stress 是完全对等的结构。

4. 语意上的平行结构

解题要点 有一些词和短语表达比较的概念,尽管不是比较级句型,但同样要求前后对比双方同形式,同性质。

例题分析

(1) Alexander Graham Bell once told his family that he would rather of the deaf ------- of the telephone.

(A) than inventing (B) than as the inventor

(C) the invention (D) as the inventor (90.8)

[答案] B 表示比较概念的短语would rather …than应使用平行结构。

(2) Thomas Jefferson*s achievements as an architect rival his contributions ------- a politician.

(A) such (B) more (C) as (D) than (90.1)

[答案] C 动词rival (比得上)要求比较二项结构相等。

(3) California*s agricultural supremacy dates from 1947. When its farm output first ------- any other state.

(A) that exceeded (B) exceeded that

(C) exceeded that of

(D) that exceeded of (92.10)

[答案] C 动词exceeded (超过)要求比较的内容相当。(C)代词that用以指代比较的内容“farm output”

(4) It is common knowledge that a flash of lightning is seen before a clap of thunder heard . (93.5)

平行平板平行度的检测 篇3

通过非接触式的光学检测方法对两平面间的平行度进行检测。若两平面平行,则两光斑完全重叠在一起;若两光斑没有完全重叠,说明两平面间有倾角。针对两光斑没有重叠的情况,通过理论分析两光斑圆心之间的距离与倾角之间的关系及两光斑间的相对位置与倾角的方向间的关系,然后图像处理实验图得出两光斑间的圆心距,即可确定两端面间倾角的大小及方向,通过圆心测距法求得的倾角误差小于2′。

关键词:

平行度; 检测; 非接触

中图分类号: TB 133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6.01.004

引 言

平行度指两平面平行的程度,为一平面相对于另一平面平行的误差最大允许值[13]。平行度评价平面之间的平行状态,其中一个平面是评价基准。[45]现有的平面平行度检测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非光学方法和光学方法两种。非光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平行平晶实现,但平行平晶的检测方式易使测量的待测零件产生形变,测量速度慢[68]。本文主要目的在于研究一种光学方法,运用光学方法的原理来检测两平面间的平行度。运用该方法进行检测具有诸多优点,如:适应小规格、小尺寸测量、精度高、价格实惠、容易携带、操作方式简单易懂等[9]。这种检测方法对于检测一些倾角较大且对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如螺旋测微仪的累积性系统误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0]。

1 检测系统的理论分析

本实验系统的设计如图1所示,光源出射一束平行光,M1是半反半透的镜面,前表面镀膜参数为0.5,后表面不镀膜,入射在前表面上的光束分成两束光,一束入射到M2镜,另一束入射到M3镜。M2、M3、M4均为标准矩形面,全反射,且均为45°倾斜放置。P1、P2是两个待检测面,光束入射到P1、P2后以180°反射回M2、M3。最后回到M1上,一部分光反射或透射进入检测面。

如图1所示,如果两待测面P1和P2是严格平行的,则在检测面这端检测到通过P1和P2反射回来的两光斑应该是完全重合的;如果两待测面P1和P2是不平行的,则在检测面这端检测到通过P1和P2反射回来的两光斑不是完全重合的,可能是相交的,或是相切的,或是相离的。对于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分析两光斑在检测面这端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知道两待测面间的倾斜情况。其中图1中各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实验时可实际测得。

对于两束光线的光斑没有完全重合的情况,以基准面反射到光屏的光斑圆心A为坐标原点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与待测面反射到光屏上的光斑圆心B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B在X轴上、B在Y轴上和B不在坐标轴上。相对应待测面倾斜的三种情况分别相对于基准面沿X轴正半轴倾斜、沿X轴负半轴倾斜和沿Y轴方向倾斜三种情况。

图2 光路几何示意图

Fig.2 Geometric diagram of the optical path

本文就取其中一种B在Y轴上的情况进行分析,其他两种情况分析方法类似。当待测面只沿Y轴倾斜时其倾角α的大小与光屏上两光斑圆心间的距离关系如图2所示,其向正半轴和负半轴倾斜是对称的,故表达式是一样的。同样,其中OAD为当待测面和基准面平行时待测面的反射光线,OBF为当待测面倾斜角度为α时待测面的反射光线,DF即为当待测面向正半轴倾斜α时两光斑的圆心距。

对于上图所示的这种情况,只需测得两光斑间的圆心距代入式(3)即可得出两平面镜间的倾角大小。

式(3)所得公式对应的曲线如图3所示。

2 实验系统的搭建

实验装置图如图4所示,其中光源为半导体激光器,波长为532 nm,发散度为0.2 mrad,出瞳功率为5 mW,工作电压为5 V,外形尺寸为20 mm×95 mm。激光器自带准直镜,因此出射光束为直径10 mm的准平行光,最大发散角为0.2 mrad。可变光阑直径范围为0~12 mm。分光镜(半反半透)直径为25 mm,厚度为4 mm。反射镜(反射面×3)直径为25 mm,反射镜(基准面与待检测面)直径为15 mm。CCD接收面积8 mm×6 mm,分辨率为720 pixel×576 pixel。实验中,半导体激光器发出一束单色准平行光,经过小孔光阑(5 mm)限制,由分光镜分为相互垂直的两路光线,分别经由反射面最终照射到基准面和待检测面。基准面和待测面反射光分别沿原路返回,再次经过分光镜,两光斑入射到光屏上,由CCD进行观察。

光学平台上每个小孔间距为25 mm,故实验装置内每一面镜子之间的距离是可以实际测得的。

3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实验时通过CCD拍摄下来的实验如图5所示,通过图像处理可以求出两光斑圆的圆心距,然后分别代入对应的关系式,即可求出其相应的倾斜角。图中每一幅图对应一个倾斜角度。再通过图像处理来求出实验图内两光斑之间的距离,最后把求出的距离代入上述推导出的公式即可。其中图像处理的流程如图6所示。

通过上述方法求出的角度和现实测量的角度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实验平台上系统搭建时固定平面镜的支架如图7所示。在实际测量两平面之间的倾角时,先把其中一面当做基准面,并把其调至镜子夹件前后表面平行(即前后两表面间的距离相等),而另一面镜子的倾角也是通过测量前后两表面间的距离及整个夹件左右两端的距离来计算可得。在测量前后两表面间的距离及夹件左右两端的距离是运用游标卡尺来测量,而游标卡尺的读数误差为0.02 mm,此误差倒推回去对角度的计算误差约为2′,故表中实际测量角度的测量误差约为2′。由此可知,两平板间的倾角越大,误差对其影响越小。

4 结 论

通过非接触式的光学检测方法对两平行平板的平行度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实验计算值和实际测量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通过对所搭建的实验系统分析可知此误差是由多方面共同造成的,比如本套系统所使用的反射镜的平整度,激光器的发散角及激光器出射的光斑质量等,但随着测量角度的增大,相对误差越来越小,所以本方法对于测量大角度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文志,景洪伟,吴时彬,等.可见光与红外光轴平行度检测仪[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0,39(5):902904.

[2] 贺和好,叶露,周兴义,等.平行度测试仪原理及其测量精度分析[J].光电工程,2007,34(5):5256.

[3] 陈曦,汪岳峰,樊东.多光轴光学系统光轴平行度野外试验方法[J].应用光学,2002,23(5):4648.

[4] 曲卫东,雷萍,薛挺,等.大口径平行光管用于光轴平行度测量的实现[J].仪器仪表学报,2006,27(6):15281529.

[5] 史亚莉,高云国,邓伟杰.新型光轴平行度装调仪的设计与分析[J].激光与红外,2007,37(10):10981100,1104.

[6] 徐德衍.国内光学测试仪器发展与现状思考[J].光学仪器,2011,33(2):8994.

[7] 张立颖.平行度检测仪的分析及研究[D].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6.

[8] 李湘宁,贾宏志,张荣福,等.工程光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37240.

[9] BERGMAN T G,THOMPSON J L.An interferenc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degree of parallelism of (laser) surfaces[J].Applied Optics,1968,7(5):923926.

[10] 庄万玉.一种调节螺旋测微仪累积性系统误差的原理[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4,31(10):1112.

平行结构 篇4

平行线概念及相关的推理性质是中学几何课程的基础.在分析教学设计时, 我们通常要考虑两件事, 一是教什么, 二是如何教.教什么牵涉到数学知识本身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而如何教是指教学设计、组织和呈现方式, 以及学生可能的认知方式.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表明, 学习是在学习者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而自主建构的过程, 因此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是教学的起点.本文拟在学习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之前, 探讨七年级学生原有平行线概念的认知结构, 为今后科学有效的设计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 相关理论

2.1 概念意象与概念定义

D.Tall & Vinner认为抽象概念的认知结构, 主要由两种元素组成, 即概念意象 (conceptimages) 与概念定义 (conceptdefinition) [1];郑毓信先生总结:所谓的“概念意象”即是指与所说的概念直接相联系的“整体性”认知结构, 包括相应的心智图像.其所谓图像指的是任何可能的表征, 甚至是符号或其他表示法[2].数学概念都有一个形式且严密的定义, 称为概念定义 (conceptdefinition) , 这些定义会在课程知识系统中介绍.学生在判断给定的对象是否为这个概念的例子时, 并不一定会用到该定义, 在大多数情况下依赖于概念意象, 也就是学生头脑中和概念名称相联系的思维图象以及描述它们所有特征的性质.[3]Vinner和Rina Hershkowitz (1983) 发现学习者的概念心像通常会包含概念原型 (prototypes) .学生通常会以他在心智中最为活化的认知结构作为基本范例描述概念, 就是一种对此概念所产生的原型现象.初学者通常以概念原型来解决问题, 原型作为描述概念时所使用的是特例, 虽可将抽象之概念定义具体表现出来, 但却不是此概念定义的唯一情形, 往往会影响概念的学习.

2.2 范·希尔的几何思维发展

荷兰学者范希尔 (van Hiele) 夫妇在格式塔心理学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础上, 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学生的几何思维存在5个水平:

水平1 视觉层次 (visual) .能够从整体外观形状认识几何图形, 但并不关心各种图形的特征性质, 也未能清楚的确定各种图形的性质.

水平2 分析 (Analysis) 或描述 (deseriptive) 层次.学生已能确定图形的特征性质, 能对单个图形的性质作分析并确定其特征, 但还不能认清图形间的关系和性质.

水平3 非形式演绎 (informal deduetion) 层次.能把握图形间的关系、性质和分类, 并能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但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尚不能理解逻辑推理是建立几何真理的方法, 也不能组织起一系列命题来证明观察到的命题.

水平4 形式逻辑推理 (formal deduetion层次) .学生已能对公理化系统中的公理、定义、定理作出明确的区分, 并能够通过形式逻辑推理对某个命题进行证明, 但对严格推理的必要性没有认识.

水平5 严密 (rigor) 层次.学生能够进行严密性推理, 推理的产物则是几何公理系统的建立、详尽阐述和比较, 可以理解演绎系统的兼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

范·希尔夫妇的这一理论实际上为几何学习材料的安排指明了起点和目标, 他们认为年龄或生物成熟程度并非是决定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恰恰相反, 后者主要取决于教学, 也就是说, “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4]

3 平行线课程结构

为了有效的设计平行线单元的教学, 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平行线学习历程.本文以新课标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为例, 从范·希尔 (van Hiele) 的几何思维理论分析教材中与平行有关内容, 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简单性质, 认识层次主要集中在水平1和水平2.进入中学之后, 学生要在此基础上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别, 认识层次也将提高到水平3.

4 平行线认知结构研究

平行线的认知结构分成知识结构以及推理认知这两部份, 本文也试图从这两方面深入了解学生已有平行线认知结构.

4.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针对芜湖二中 (普通中学) 7年级93位学生来施测, 其中男生46人, 女生47人, 年龄在13至14周岁, 时间为7年级下学期, 测试时学生尚未学到的平行线概念.

4.2 材料

根据课程结构自编测试题, 第1, 2, 3题考查学生平行线的概念认知, 第4题考查学生平行线的推理水平.

4.3 平行线概念结构研究结果分析

问题1 在你想到“平行”时, 你的脑中会浮现出什幺东西? (请尽可能地写出或画出你现在脑中浮现出来的所有东西)

本题考查学生平行线概念意象, 学生在回答时用文字或图形描绘出心智图像.其是列举的生活实物包含铁轨、尺、门窗, 桌面, 黑板和双杠等, 都具有两条线不相交的外观;几何图形则是画出平行线、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上下边、等等.

问题2 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你会称它为平行线?

本题学生是否了解平行线定义.各类比例与人数见表2.

从概念定义的回答结果来看, 受概念意象的影响有4.3%的学生认为不相交且长度相等的两条线才是平行线, 9.7%学生甚至认为平行线必须要长度相等.由于学生首先观察日常生活中物体, 积累直观经验形成的概念意象, 概念定义是在后面才赋予的, 概念意象调查中发现, 学生脑海中的平行与铁轨、门窗,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相关, 这些物体通常是水平线或铅直的, 对称且长度相等, 因此有的学生由此建构出错误的平行线概念.

问题3 判断表3中6幅图中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并简要说明原因.

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本题根据典型平行线加以变化, 变化类别为长度变化、方向变化、位置变化.学生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类型统计出结果如下:

1) 在试卷中有77.4%的学生使用过“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就是平行线”;

2) 在试卷中有38.7%的学生使用过“两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的为平行线”;

3) 在试卷中有17.2%学生使用过“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

4) 在试卷中有8.6%使用过直尺平移, 认为“两条线倾斜程度一样就是平行线”;

5) 在试卷中6.4%的学生直接通过观察得两直线平行.

从平行判别来看, 大部份学生都可以利用一些对于平行线的概念定义去做平行线的判别, 但是也有一部份的因为概念原型而造成判别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1) 受平行线是平行或铅直的原型的影响, 5.3%的学生认为斜的一组非平行线;

2) 受平行线的局部图形所影响, 23.7%的学生认为为长度不相等不是平行线;

3) 10.8%学生认为平行线是对称.

概念原型是反映概念属性的“典型代表”, 具有“标准性”.在初学阶段, 学习者往往是借助于对原型的观察、分析、获得概念的本质特征的, 在运用概念时往往以原型来替代概念.此时, 他们不仅用概念的相关特征, 也运用原型的无关特征, 如上述方法⑦;有时甚至只用无关特征判定, 如上述方法⑥.

4.4 平行线的推理能力探究

问题4 在图1中, AB//CD, △ABC和△ABD的面积是否相同, 为什么? (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

4.4.1 学生推理层次编码

依据学生的van Hiele几何思维层次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学生的证明类型去做编码, 见表5.

4.4.2 结果分析

以上5种证明方法恰好包含了从实验推理验证到形式推理证明, 所以可以将每一位学生的证明方式归类到这5种证明类型的其中一种, 将学生证明表现以编码来归类并分析, 结果见表6所示.

1) 直观推理:

这部份学生并不了解平行线的性质, 通过直接观察看到三角形本身去找解题的策略.认为面积相同的学生, 原因是两个小△AOC和△BOD形状大小相同 (它们的边或角大小相同) , 再加上中间共有△AOB, 所以面积相同;而认为面积不相同, 有些是看到了2个三角形是边或角不一样大, 或是对边不平行等原因.

2) 不适当推理:

这部份对于学生在解面积问题时, 除了用直觉思考之外, 也运用之前所学过的几何性质去尝试推理, 但并不能清晰分辩图形与性质间的关联, 从而对于推理就会造成影响.譬如有些学生认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被对角线所截会分成两个面积相同的三角形, 所以就类比推得任意四边形也是如此, 即△ABC和△ABD面积是四边形ABCD的一半, 所以两三角形面积相同.

3) 描述型推理:

这部分学生知道图形的性质, 并能利用图形的性质做简单的逻辑思考.在面积问题中, 学生联想到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从而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 再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口语描述2个三角形同底等高, 所以面积相等.

4) 不完备的推理:

能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图中作出三角形的高, 由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 得两三角形的高相等:用符号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说明两三角形的底相同, 从而两三角形面积相同, 但在证明过程中几何语言表述不准确.

5) 正确的推理:

能用准确性的几何语言表述上述推理过程.

5 结论与建议

国外在几何研究上, 不少学者利用van Hiele几何层次探讨学生 的几何学习情况.国内利用van Hiele几何层次探讨学生的几何学习情况尚不多见.以下根据本研究结果及发现, 提出一些建议, 以作为教学上及后续研究之参考.

5.1 平行线概念意象与定义

实验发现, 在平行线的判别时, 学生是利用概念意象进行思考的, 而很少运用概念定义.他们概念意象中有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概念“原型”组成.原型容易形成定势、僵化的认识, 而忽视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 在今后的平行线教学时应注意加强各种变式训练, 所谓变式, 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5], 教师可尝试提供更多不同状态的两线关系, 有助于学生掌握平行的本质属性, 真正形成概念.

5.2 平行线推理水平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约有48.4%的学生的仅达到水平1;28%的学生处于水平2;而达到水平3非形式逻辑演绎层次的只有21.6%.说明大多数学生还不能适应用逻辑规则说理形式, 因此在平行线的教学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时应多参考学生水准, 不能操之过急.可以先用口语说理的方式展示推理过程, 再让学生填写推理依据经历推理过程, 然后通过局部推理 (将推理证明的内容挖空, 让学生填写) 促进学生实行逻辑推理, 最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简单推理, 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推理结构.

参考文献

[1]D.Tall&Vinner (1981) , Concept Image andConcept Definition on Mathematics With Pait-icular Reference to Limits and Continuty.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 1981.

[2]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3]唐瑞芬, 等译.ICMI丛书:国际展望:数学教育评价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1996.

[4]唐恒钧, 张维忠.中美初中几何教材“相似”内容的比较[J].数学教育学报, 2005, (12) .

考研英语并列平行结构的用法 篇5

英语常用并列连词,如:and, but, so, yet, for, nor, or, not only:..but also, either …or或neither…nor等连接两个或几个同等成分,这种结构称为并列结构。连接的.同等成分可以是动词的宾语、介词短语或名词的定语等。

例1In general, the tests work most effectively when the qualities to be measured can be most precisely defined and least effectively when what is to be measured or predicted can not be well defined. (1995年真题)

例2Astrophysicists working with ground?based detectors at the South Pole and balloon borne instruments are closing in on such structures, and may report their findings soon。(真题)

平行的天路 篇6

而对于藏区的人们,铁路从他们家门口经过的时候,给他们视觉和心灵上现在或是未来的冲击,远远不是我们这些身处内地的人们所能想到的。

青藏铁路,给青藏高原带来了什么呢?

青藏铁路不断挺进着,终于铺完了这由两条长长的平行线组成的天路。

藏人们一直口耳相传着各种铁路的传说,前年说工地上挖出了如同卡车那么大的青蛙,今年又在议论一列运物资的火车在当雄念青唐古拉山附近栽到桥下那所谓的预兆。藏北草原上的长袖牧民提到火车的时候都在说“那个东西来了”,看着铁轨,他们相互交换会意的眼光,让进藏的我感受到藏人对铁路将至的心神不安。

没有人认为铁路是可以对抗的,所以更多的人是在考虑铁路通车后可能带来的新变化。因此拉萨到处都在兴建新的旅馆饭店,因为人们普遍预期会有大批藏外的人随铁路而蜂拥进藏。大批的青年旅舍在修建,明晃晃的新招牌远比老字号的吉日、八郎学大得多。N多的所谓背包客装饰的餐厅拔地而出,进出的冲锋衣裤把门口的风铃撞得叮当乱响。很多拉私活的青藏线的“头文字D”开始疯狂地两头拉客,要赶在铁路通车前把钱赚足。而更多背着大包的人们也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入藏区,体会着最后进藏的艰辛,从而完成都市人所谓的长途朝圣苦旅。

听说拉萨火车站周围的土地已经被抢购光了,而买地的人大都不是为了自己开发,而是相信地价会大涨,早早买下待价而沽。罗布林卡一带的新建别墅已经80万~100万的价钱。原本在拉萨属于规模很大的汽车运输企业,现在不跑运输了,因为铁路一通,公路运输就没有了前途,不如早点转型,利用原来停车卸货的地皮开始做房地产生意。就像格尔木这个地方,由以前的中转站变成了通行站,随着铁路大军呼啦啦地撤走,格尔木的朗玛厅和街道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拉萨一个青年旅舍的北京小老板的看法和大众的看法大不一样,他不认为通火车对发展西藏旅游是好事。原本西藏交通不方便,能来旅游的人不多,对保护西藏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有好处;同时那些有机会来西藏旅游的人也不怕多花钱,旅行团大都是所谓的“豪华团”,旅游业的利润简直是呼啦啦地圈钱。可一旦交通变得方便,大批游客涌入西藏,一是服务质量难免下降,二是收入却不见得增加。比如现在安排去阿里旅游的团队,全部日程是23天,如果将来火车通到阿里,几天就能一个来回,游客在西藏逗留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花销当然也会随之减少。

而拉萨一个家具厂的藏族老板对铁路通车会给生意带来怎样的影响不敢确定。家具不好运输,一方面他期待铁路可以使他的家具比较容易地销往内地,打开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相反的结果,内地家具大量涌入西藏,靠着便宜和样式丰富打垮他的企业。他在跟我喝酒时忧心忡忡,怀念他的那曲家乡,不断感慨:那么漂亮的草原被一条铁路活活割成两半,牛羊再也不能自由地活动,牧民只能赶着牛羊钻过铁路下面的洞,太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了。

平行结构 篇7

对翻译语言特征的系统描写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至9 0年代。这些方面的研究发现,译语语言通常会“偏离”(decenter)目的语而更靠向源语。之所以出现偏离,是因为译语语言受到源语文本的干预,其中的一些语言形式明显偏离了目的语语言的一般模式。如Blum-Kulka(1986)发现译语语言中衔接手段会受源语文本影响。译语文本在产生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源语语言对目的语施加的影响,这样的译文语言通常被称为翻译腔。但也有人认为,翻译语言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中间地带”。这种处于中间阶段的语言在翻译理论中被称为“语际语”,既包含着源语的分析特征,也有目的语语篇的合成特征。然而,对于翻译语言的研究要突破直觉和感性认识,就需要充分的语料支持。因此,语料库语言学与描述翻译学的结合恰恰起到了推动作用。

Baker(1993)预见,语料库能收录大量源语文本及译语文本,辅以新的语料库研究方法,翻译学者能揭示译语文本的内在规律。Tymoczko(1998)也表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能使翻译学者查询并获得大量数据。这些数据能帮助翻译学者更全面客观地描写和分析翻译语言。随着众多英汉/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和应用,涌现出一批针对汉语翻译语言的研究。其中,汉语翻译语言中词汇-句法特征受到广泛的关注。秦洪武、王克非(2004)利用“北外通用汉英平行语料库”,发现“so…that”的主要对应形式是零对应,而非“如此……以致”等“前后对应”结构,且汉语原文中没有与“so…that”对应的固定结构;胡开宝(2009)基于莎士比亚戏剧翻译语料库,分析了“把”字句在《哈姆雷特》两个译本中的分布和应用,以及英语语句译为“把”字句的规律和特点,得出其动因分别为认知、句法和语用;胡显耀、曾佳(2010)基于“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语料库”,“兰开斯特现代汉语语料库”及其汉语原创小说子库,分析了现代汉语翻译小说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及其对应结构,并指出汉语翻译语言中“被”字句体现出“传统化”的特征,即趋从和夸大汉语自身传统的趋势;许文胜、张柏然(2006)利用学英汉名著翻译语料库,对英汉因果关系连词的使用进行了对比分析;类似的研究还涉及“and”的汉语翻译、人称代词及连接词的翻译等。这些研究的对象具体且围观,有利于发现汉语翻译语言中非常规的应用。

一、检索项及语料库的选择

1. 检索项的选择。

本文选择“tend to+动词”结构及其对应的汉语译文为检索项。通常,我们认为“tend to”对应的汉语译文是“倾向于”,这一方面是受到了“tend to/towards+名词(sth.)”结构“趋向,倾向,趋于”定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也因为中国学习者常将“tend to”与“intend to”混淆。然而,该结构的翻译并不为人关注。本文通过检索并比较“tend to+动词”结构及其在汉语中对应的形式,试图找出该结构在汉语译文中常用的处理方式。

2. 英汉平行语料库的选择。

本文使用的语料库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兰卡斯特大学搭建的基于网络的第四代语料库分析工具CQPweb中的Babel英汉平行语料子库。

CQPweb的查询页面具备词表生成、索引分析、词语搭配计算、主题词分析等当前主流单机版语料库工具的几乎所有功能。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如浏览网页一般轻松使用语料库(ibid.)。Babel英汉平行语料子库共收录327篇英文文章及其汉语翻译,其中115篇收录自《英语世界》(World of English),212篇收录自《时代周刊》(Time),共有语料54.4万字/词。

二、检索过程

本文利用Babel英汉平行语料子库自带的检索功能,使用“tend*>>5>>to>>5>>+_V*”作为检索项,即搜索“tend”一词的所有形态(tendency,tends,tended,tending),其后5个单词范围内出现“to”,并在之后5个单词范围内出现动词,得到英语原文中的“tend to”结构及其汉语译文的平行对应索引。检索项中设置的5个单词跨距,是为了避免遗漏“tend not to”及“tend to,in some cases”等形式。随后,在检索到的语料中将不符合“tend to+动词”结构的平行语料索引删除,将剩余的索引进行分类。

三、“tend to+动词”结构对应的汉语译文形式

经过检索,符合本文要求的索引结果频次共有23对,在本文所用的语料库中的频率为93.99次每百万字/词。“tend to+动词”结构内的不定式动词与汉语译文句子的谓语动词对应,而“tend to”的对应方式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频率副词、概率副词、“倾向于”、能愿动词、零对应。其分布如下表:

1. 频率副词。

“tend to+动词”结构对应到汉语译文中的频率副词包括“常常”、“总是”、“个个”、“一般都”,等。这些频率副词修饰谓语,说明动作发生的客观频率高。如:

(1)There are a few misspellings that children tend to make,but the courtesy and the emotions are vivid.

信中有几处小孩子常出的拼写错误,但礼貌的言辞和感激之情跃然纸上。

(2)NBA stars,of course,tend to be tall,but there’s usually a sense of elongation,of a body,like gum stretched long and thin.

虽然NBA球星个个身材高大,但是一般情况下,身高和形总有一定的反比关系,就像口香糖,越长就越细。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tend to+动词”结构对应的频率副词所修饰的动作或情况,不受外在条件限制,而是一般规律,本身就有较高的频率发生。

2. 概率副词。

“tend to+动词”结构对应到汉语译文中的概率副词包括“容易”、“就会”、“可能”等。它们表示说话人对于事件的判断,并对小句的命题进行说明(ibid.),如:

(3)With a nail file always within reach,they tended to groom rather than bite.

由于指甲挫总能伸手可及,他们就会去修指甲,而不啃指甲了。

(4)In nature viral diseases tend to break out when populations soar and become densely packed.

在自然界中,当生物种群的数量迅猛增长,达到高度密集的时候,病毒性疾病就容易爆发。

在汉语译文中,“就会”对应了“由于”形成因果关系,“就容易”对应了“当”形成条件关系。因此得出,“tend to+动词”结构对应的概率副词是对前文条件或原因的一种反馈,表示在前文所述情况的限制下,某种结果会有较高的概率出现。

3.“倾向于”。通过本次检索发现,确实存在将“tend to+动词”结构翻译成“倾向于”(或“趋向于”)的情况,如:

(5)“The technology gives us another way to reach them,especially parent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who tend to be less involved.”

技术给了我们另一种方式去接近家长,特别是中学生的家长,因为他们都倾向于少参与学校事务。

4. 零对应。在某些检索结果中,并没有发现明显对应“tend to+动词”结构的汉语译文。如:

(6)But people who,for genetic reasons,tend to get Alzheimer's at an early age in their 40s or 50s seem to shape the protein into a stickier version that is more likely to clump together.

不过,对那些因遗传因素在较早年龄段——四五十岁——患阿耳茨海默氏病的人群而言,他们内的蛋白质粘度较高,凝结的可能性较大。

(7)TOMATOES-Scientists have long known that men who eat cooked tomatoes,such as in pasta sauces,tend to have lower rates of prostate cancer.

西红柿:科学家们很早就知道,一些吃西红柿熟食,比如番茄酱的男士,他们得前列腺癌的比例较低。

但是,从例(6)和例(7)原文不难发现,这两个句子与对应概率副词的原文例句非常相似,前文含有影响后文的限制条件,相应的,其汉语译文可以添加概率副词如下:

(6i)不过,对那些因遗传因素(容易)在较早年龄段──四五十岁──患阿耳茨海默氏病的人群而言,他们内的蛋白质粘度较高,凝结的可能性较大。

(7i)西红柿:科学家们很早就知道,一些吃西红柿熟食,比如番茄酱的男士,他们得前列腺癌的比例(会)较低。

一般认为,汉语属于意合语言,逻辑关系常隐而不显。在“tend to+动词”结构的零对应汉语译文中,可以认为是省略了承载逻辑关系的概率副词。这也说明汉语意合特征对译文有很重要的影响。

5. 能愿动词。

通常来说,汉语能愿动词的情态意义可以分为“主观判断类”和“推测类”。主观判断类表示对于某些主客观条件、某些价值、某些情理或者事理的一种主观判断(赵延,2014)。本文中“tend to+动词”结构对应的就是表达意愿的主观判断类能愿动词,包括“想”和“喜欢”。如:

(8)I tended to veer slightly away from the edge of the roadway and the drop-off beyond.

我极力想把车开向里侧一些,躲开那可能滑下陡坡的边沿。

四、“tend to+动词”结构与“倾向于”

本文以“倾向于”为检索项分别在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第二版(LCMCv2)和浙江大学汉语译文语料库(ZCTC)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倾向于”在汉语原文中的出现频率仅为4.9次/百万字,而在汉语译文中的出现频率明显要高(13.76次/百万字)。而且,汉语原文中,“倾向于”之后衔接的成分基本为名词,相对比而言,本文对应“倾向于”的索引中,其后衔接成分全部为动词,与汉语原文中“倾向于”的用法出入较大。因此,本文认为,与“tend to+动词”结构对应的“倾向于”明显偏离了目的语语言的一般模式,造成了“翻译腔”。

通过对本文中对应“倾向于”的索引进一步观察,发现其中有一个索引结果,汉语译文中包含了“都”和“倾向于”两种对应:

(9)“The technology gives us another way to reach them,especially parent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who tend to be less involved.”

技术给了我们另一种方式去接近家长,特别是中学生的家长,因为他们都倾向于少参与学校事务。

剩余的4个索引结果对应的译文中,“倾向于”(或“趋向于”)都可以替换成频率副词。以下给出剩余索引结果的英语原文和对应的汉语译文,括号内的频率副词替换了原本译文中此处的“倾向于”:

(10)I tend to be tolerant of most vices in life,and also in investing.

我(一般都)容忍生活中的大部分不道德行为,在投资方面也是如此。

(11)The keiretsu tend to protect their money-losing businesses.

系列(往往)保护那些亏损企业。

(12)In the past,so-called licensed goods from European companies were often cheap promotional giveaways,so retailers tend to view licensed products as a form of advertising not worthy of shelf space.

在过去,来自欧洲公司的所谓特许经营产品通常是廉价促销赠品,所以零售商们(一般)把特许经营产品看作是一种广告形式而不值得在零售商店展示。

(13)Indeed,in cultures where women still give birth exclusively in the company of other women,births tend to rely on fewer drugs and less surgical intervention.

在一些妇女分娩时仍然完全由女性陪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里,妇女生产的确(一般)较少依赖药物或受手术的干预。

由此可以看出,将“tend to+动词”结构翻译成“倾向于”,受到了源语语言对目的语施加的影响。“倾向于”包含源语的分析特征,即语法结构贴近源语,汉语译文中“倾向于”后连接动词。根据英语原文提供的语境,汉语译文中的“倾向于”可以替换成频率副词。

五、结语

范文卿表示,也因为中国学习者常将“tend to”与“intend to”混淆。而且受“tend to/towards+名词(sth.)”结构“趋向,倾向,趋于”定义的影响,常将“tend to+动词”结构译为“倾向于”。本文通过检索“tend to+动词”结构,归类并分析了该结构的各种对应形式,结果如下:

1. 确实存在“tend to+动词”结构与汉语译文“倾向于”对应的情况,但不是主要对应形式。

其主要对应形式是汉语译文中表示频率及概率的副词,修饰不定式动词对应在汉语译文中的谓语动词;

2. 与“tend to+动词”结构对应的汉语译文“倾向于”可以替换成频率副词,表示客观情况出现的高频率和规律性;

3. 英语原文中“tend to+动词”结构承载对应前文的逻辑关系时,在其汉语译文中可能出现零对应;

平行战场的胜利 篇8

此时,在远方的冀中根据地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五一”大扫荡运动亦奋勇抗敌,保卫中国腹地,对转变全民族抗战的战局起到不容小视的作用,打出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其中,宋庄之战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备受称颂。

冀中地区因其富庶向来被日军视为共产党八路军的衣粮库,在地理上亦是四战之地,连通平、津、保、石诸地,攻下冀中就等于切断了八路军的衣粮。而宋庄则是该地区的核心进攻区,村庄里有300多户人家。

日伪军为攻破宋庄,使用声东击西之计,对周边地区发动佯攻扫荡后,于1942年5月突然包围冀中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冀中军区正规部队、军区机关全部陷入敌军“铁壁合围”。据有关资料记载,日军集结了飞机、坦克大炮,以及所谓“全面包围滚推式”的战术步步逼近,双方实力悬殊,局面紧迫。

由于日军的人数及火力占绝对优势,冀中八路军部队主力不得不化整为零,包括军区机关在内的所有部队均分散成连、排级单位行动,开始突围作战。1942年6月9日8时,宋庄战役正式打响,一直进行到次日零时40分。上午8时多,在宋家庄附近“扫荡”的日伪军和各据点的敌人把宋家庄重重包围起来。天近中午,西面无极和东面饶阳、安平的日伪军不断增援,敌人最后兵力增到近3000人,而此时的八路军突围部队却只有300人。

晚7时,日军发起全天以来最猛烈的攻击,各式炮弹在阵地爆炸,宋家庄成了一片火海。日军连续发起多次冲锋,并借毒气掩护爬到围墙根,八路军战土则忍着毒气,用枪托、刺刀、手榴弹砸扒墙敌人的手和脑袋,日伪军投的手榴弹冒着烟,又被战士们很快扔出去。日伪军成群爬来时,战士们就用大手雷投过墙外,日军一片片被炸死。战斗进行到天黑,奋勇向敌的中国军队共击退日军40余次进攻。在这场战斗中,八路军部队主动寻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这一次的宋庄之战不仅大量歼敌,而且对日军士气造成沉重打击。宋庄战斗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皆因八路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用村落伏击防御战,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宋庄战斗结束后,无论日寇亦或伪军,但凡提及宋家庄没有不心惊胆颤的,称宋家庄为“送死庄”——惨败的日军官兵在亲历了如此一场战斗之后,完全不能相信自己竟然会以几千倍于敌的实力,但仍然落得惨败的下场。

由共产党领导的冀中根据地战场在日伪军肆虐的扫荡中稳住阵脚,给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鼓舞了士气,为后来的战略反攻建立了坚实基础,更在向远方前线的远征军同胞传达一个信息——为民族而战,不分党派,只为家国。

上一篇:资产评估管理下一篇:上海高技术产业